
時量:150分鐘 滿分:150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①戲劇是由演員在舞臺上妝扮表演且以代言體敘述故事的藝術(shù)。戲劇的代言體,是指演員在舞臺上通過化妝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為戲劇人物,不僅以該戲劇人物的身份、言語和行動,更通過樣貌、聲音和行為模式等途徑,努力營造如同真正的戲劇人物出現(xiàn)于觀眾面前的幻覺。戲曲用獨特的腳色制,將所有演員分為不同的行當,幫助觀眾跨越演員和戲劇人物之間的界限。腳色制不僅是戲曲內(nèi)部的行業(yè)制度,更是用以表現(xiàn)不同類型戲劇人物的表演體制,具有豐富的美學內(nèi)涵。
②戲劇這種藝術(shù)樣式以演員的表演為媒介,通過有限的演員,把整個人類歷史與現(xiàn)實作為其表現(xiàn)對象。戲劇的本質(zhì)特征是由演員“扮演”人物,但演員數(shù)量是有限的,而戲劇人物是無限的,演員與戲劇人物無法一一對應。觀演雙方的關(guān)系,就建立在觀眾認同演員在舞臺上通過扮演轉(zhuǎn)化為戲劇人物這一重要默契的基礎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戲劇表演者所運用的藝術(shù)化手段,能引導觀眾忽視有限的演員需在不同戲劇作品中扮演無限多的戲劇人物這一明顯的矛盾。這就需要演員在不同劇目(甚至在同一劇目)中扮演不同戲劇人物時采用合適的手段和途徑,為觀眾營造誤將演員視同戲劇人物的幻覺。
③戲曲更傾向于通過將所有戲劇人物按照表演藝術(shù)的需要分為不同的“類”,這里所說的“類”的表現(xiàn)方式就是“腳色”。
④戲曲的腳色制指戲班劇團里的所有演員都分門別類歸屬于各自的“行當”。每個戲曲演員都有相對固定的具體分工,分別司職扮演某一類戲劇人物,是謂“腳色”。如洛地所言,“腳色,是因演員設置分工而劃分、安排的劇中人物的分類,同時又是按劇中人物分類而安排、劃分的演員分工?!薄澳_色”和一般的戲劇術(shù)語“角色”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內(nèi)涵。每個腳色都有其按例應該負責扮演的戲劇人物,即“角色”。
⑤在戲曲成熟之前腳色制就已經(jīng)形成其雛形。學者延保全通過對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證,指出“宋雜劇通常有五個腳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戲、副凈、副末和裝孤”。金院本的腳色體制亦與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戲文出現(xiàn),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腳色體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兩宋之交的南宋戲文有完備的生、旦、凈、末、丑五大腳色的劃分,這一腳色體系一直延續(xù)至今。從宋雜劇、金院本到標志著戲曲成熟形態(tài)的南戲和元雜劇,腳色體系的稱謂有某些明顯的變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從“引戲”演化而來,而“引戲”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則從“末泥”轉(zhuǎn)化而來,它的前身是戲頭,戲頭也有歌舞的淵源,是負責歌唱的“舞頭”在戲劇中的演變。
⑥戲曲腳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標志,包括“末”和“生”的分離及“凈”和“丑”的分離。宋雜劇金院本沒有凈行,從宋雜劇金院本向成熟的戲曲形態(tài)——南戲和元雜劇演變過程中,就在“副凈”轉(zhuǎn)化為“丑”的同時,其表演上的特色與“凈”開始出現(xiàn)明顯區(qū)隔,變?yōu)閮蓚€行當。從現(xiàn)存南戲和元雜劇的劇本可見,凈和丑之間分工十分明確,滑稽調(diào)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擔,而“凈”雖然和丑一樣在裝扮上以涂面為標志,在表演上則更近于正色。無論是從功能看還是從表演風格看,南戲和元雜劇里的“凈”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雜劇、金院本里的“裝孤”,而與“副凈”迥然相異。從宋雜劇、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戲、副凈、副末、裝孤五個主要腳色,到南宋戲文和元雜劇分生、旦、凈、末、丑五個主要腳色,看似差別細微,卻完成了從表演小型節(jié)目的宋雜劇金院本所需的腳色體系到表演有完整敘事內(nèi)容的南戲所需的腳色體系之間的關(guān)鍵遞進,戲曲因此才形成完備的腳色體系。這一體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備和系統(tǒng)的接續(xù),并最終影響幾乎所有戲曲劇種。
⑦戲曲的腳色體系不受角色數(shù)量的限制,從而解決了戲劇人物在數(shù)量上的無限和演員在數(shù)量上的有限這一矛盾,這是腳色制的重要價值之一。它既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戲劇智慧,又與戲劇的一般規(guī)律有內(nèi)在的相通之處。
(節(jié)選自傅謹《腳色與行當》,有刪改)
材料二:
①什么“跳進跳出”,什么“寫實寫意”,我們總在這兩個圈子里做文章,沒有更多的東西。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豈只是“跳進跳出”?這個自由度,咱們評彈、演戲,和觀眾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實現(xiàn)的方式有多么豐富。什么一會我進角色,一會我出角色,我們根本沒有什么演員與角色的所謂界限。這個不是哪個西方戲劇能夠?qū)崿F(xiàn)的,這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戲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傳統(tǒng)戲劇的表演理論認為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員與角色合二為一。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藝術(shù)是多重的關(guān)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員與角色時而交替、時而并存、時而自己都講不清此時此刻我到底是角色還是我自己;經(jīng)常還時不時地同觀眾一起審視、欣賞、評價、調(diào)節(jié)、控制自己的表演,這種中性的狀態(tài)能使演員獲得心理的、形體的、聲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與觀眾交流,時而進,時而出,敘述的、人物的、審視的、體驗的無所不能。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國,是表演藝術(shù)成熟的標志。
(節(jié)選自林兆華的《戲劇的生命力》)
1.根據(jù)原文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因為其獨特的腳色制,戲曲能幫助演員跨越自己與戲劇人物之間的界限。
B.戲劇能實現(xiàn)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正是因為它解決了演員與人物數(shù)量上的矛盾。
C.戲曲的腳色體系不受角色數(shù)量的限制,這與戲劇的一般規(guī)律有內(nèi)在的相通之處。
D.追求演員與角色合二為一的西方傳統(tǒng)戲劇的表演效果不如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效果。
C[據(jù)材料一⑦段相關(guān)信息“戲曲的腳色體系……相通之處”可知C項是正確的。A項,原文是“幫助觀眾跨越演員和戲劇人物之間的界限”。B項,其表述“戲劇能實現(xiàn)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正是因為它解決了演員與人物數(shù)量上的矛盾”,是把“解決了演員與人物數(shù)量上的矛盾”作為“戲劇能夠表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的充分原因,而根據(jù)材料一第②段綜合理解可知,是必要原因,而非充分原因。D項,推斷于文無據(jù)。原文信息“我們根本沒有什么演員與角色的所謂界限。這個不是哪個西方戲劇能夠?qū)崿F(xiàn)的,這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戲曲太高明的地方”指的是表演的自由度,而并非表演效果高下比較。]
2.下列是有關(guān)中國古代戲曲腳色演變的陳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南宋戲文腳色體系的“旦”與“末”,是由“引戲”“末泥”演化而來的。
B.“丑”從“副凈”轉(zhuǎn)化而成后,與“凈”成為兩大行當,二者差異隨之趨大。
C.“凈”的裝扮標志與丑相同,都是涂面,但是它的前身與丑的前身完全不同。
D.腳色體系從宋雜劇到南宋戲文的發(fā)展,最終完成了從雛形而走向完備的過程。
2.B[B項,原文信息為“就在‘副凈’轉(zhuǎn)化為‘丑’的同時,其表演上的特色與‘凈’開始出現(xiàn)明顯區(qū)隔,變?yōu)閮蓚€行當”,出現(xiàn)明顯區(qū)隔與成為兩個行當是前因后果的關(guān)系,所以選項因果顛倒。A項,原文信息: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從“引戲”演化而來……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則從“末泥”轉(zhuǎn)化而來,它的前身是戲頭。C項,原文信息:就在“副凈”轉(zhuǎn)化為“丑”的同時……而“凈”雖然和丑一樣在裝扮上以涂面為標志,……南戲和元雜劇里的“凈”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雜劇、金院本里的“裝孤”,而與“副凈”迥然相異。D項,“從宋雜劇到南宋戲文”的表述,并不是范圍縮小,雖然原文所強調(diào)是從“宋雜劇、金院本”到“南宋戲文、元雜劇”,因為宋雜劇出現(xiàn)在金院本之前,且二者的腳色體系是一樣的(見原文第⑤段“‘宋雜劇通常有五個腳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戲、副凈、副末和裝孤’。金院本的腳色體制亦與之相同”);而南宋戲文出現(xiàn)在元雜劇之前,而南宋戲文的腳色體系已完備(見原文第⑤段“始于北宋末年或兩宋之交的南宋戲文有完備的生、旦、凈、末、丑五大腳色的劃分”)。]
3.下列各句中加點術(shù)語與材料中相應術(shù)語的含義不一致的一項是(3分)( )
A.“戲劇腳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約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br>B.“(正旦上,云)妾身姓竇(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br>C.“舊戲班的老師,一開始就要替學生決定他應該學習什么角色?!?br>D.“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時候,行當?shù)膭澐志腿找婕毭芫_?!?br>3.C[C項的“角色”,它在材料一與二中均出現(xiàn),根據(jù)相關(guān)信息可以得其概念都是指演員扮演的一個個具體的“戲劇人物”,結(jié)合選項語境,舊戲班老師替學生決定的應是學生學習的行當或腳色,而不可能是某個具體的劇中人物即角色。A項,“腳色”,它在文中的概念是指戲曲中的某一類人物,結(jié)合選項語境中的“四色”,可以判斷其含義與材料是一致的。B項,“旦”,在文中概念是主要指女性角色,結(jié)合選項語境(“竇娥”)及教材所學《竇娥冤》可以基本判斷它就是指女性角色。D項,“行當”,材料中雖未對“行當”進行明確的解釋,但從材料一首段的“戲曲用獨特的腳色制,將所有演員分為不同的行當”,可以得知行當是演員的分工類別,結(jié)合選項語境(重點是“昆曲”“劃分”)可以判斷使用正確。]
4.材料二的語言風格相較于材料一活潑散漫且更趨感性。請仿照材料一畫線部分對材料二畫線部分進行改寫,使之更簡練嚴謹,更富于理性。改寫時,可以對原文語詞文句進行適當?shù)脑鰟h、更換、調(diào)動等,但不得改變原意,遺漏層意;不超過60個字。(4分)
4.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表演不受演員和角色界限的限制,從而能以方式的豐富性實現(xiàn)與觀眾交流的自由性,這正是它優(yōu)于西方戲劇之處。
計分:每個要點1分,共三個要點(見加點處。畫線處共三個句子,每句一層意思。加點處的三個語意要點只要語意差不多就可以);結(jié)構(gòu)及語意關(guān)系基本相符1分(結(jié)構(gòu)見加線處。語意關(guān)系:第一個分句與第二個分句是因果關(guān)系;第三個分句是對前兩個分句的總結(jié)。說明:語意關(guān)系與結(jié)構(gòu)本身是相生的,所以我們放在一個計分點里面)。
扣分:語言風格與“嚴謹理性”相差大,扣1分;有病句扣1分。
5.論述性文章注重運用論證方法來論證觀點,以達到一定的論證效果。請以材料一的第⑤段與材料二的第②段所用不同的論證方法為例加以說明。(6分)
5.材料一:
①引用論證:(1分)引用延保全的話佐證戲曲成熟前腳色制已具雛形,(1分)使論證更具說服力。
②舉例論證:(1分)列舉“旦”等腳色的演化來源,佐證從雛形到完備的腳色制,腳色的稱謂有明顯的變化,(1分)來增強觀點的可信度。
材料二:
對比論證:(1分)將中國傳統(tǒng)戲曲與西方戲劇進行對比,來論證中國戲曲表演的自由性(1分。答“中國戲曲不刻意追求演員和角色合一”也計分),使觀點突出。
計分點:每個要點2分,其中論證方法1分,論證的觀點1分(觀點的表達語意差不多,也可計分)。因分值問題,效果不計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老 鎖 匠
曹 杰
①琴江邊上的水寨鎮(zhèn),是一個風光秀美的客家古鎮(zhèn)。鎮(zhèn)上有一條老街,斑駁的青石板沿著街道鋪開,被時光和步履打磨得干凈而潮潤。不過現(xiàn)在很少有人知道這條老街了,更不用說老街深處這么一戶鎖匠鋪了。
②自從低焊鉤鎖、彈子鎖普及后,老鎖鋪變得越來越冷清。雖然沒有客人,老鎖匠每天早上還是會準時打開鋪子,在門口泡上一壺茶,用算盤珠子一樣的手指握著那把祖輩傳下的壺,安靜地品著祖輩傳下來的味道。
③三月的一個早晨,老鎖匠照例在門口喝茶。這時,巷口來了個年輕人,路過鎖匠鋪時停了下來??粗i匠鋪頭上面掛著的老招牌,上面寫著“制鎖”兩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年輕人馬上興奮了起來。
④“大爺,您也喜歡收藏古鎖?”年輕人試探性地問了一句。
⑤老人放下手中的老煙袋,抬頭看了一眼年輕人說:“我是做鎖的。”年輕人一聽,興奮了起來,“我去參觀一下您的鎖鋪,行嗎?”
⑥老人的臉上露出一絲尷尬,坐在那里沒有說話。
⑦“不瞞您老人家,我喜歡收藏古鎖,今天能與您認識也是緣分……”
⑧禁不住年輕人一番軟磨硬泡,老人站起身來,帶著他走進了塵封已久的鎖鋪。
⑨只見老舊的房子里擺了六七個銅爐子,雖然爐灰早已冷卻,但是那些爐壁、鉗子、銼子都擦得干干凈凈。黑色的墻壁上掛著各式的鎖,有圓形鎖,半圓鎖,長方鎖,還有八角形白銅雕花鎖,諧音是“福祿”的葫蘆鎖。每把鎖都是件工藝品,展示出老人精湛的制鎖技藝,看得年輕人目不暇接,連連豎起大拇指。老人的眼里閃過一絲亮光,正要向來者介紹古鎖制作工藝的時候,年輕人突然來了靈感。
⑩“這些鎖都是鎖上的吧?我應該不用鑰匙就能都解開?!蹦贻p人輕輕地說,但顯然他是很相信自己的解鎖功夫的。
eq \(○,\s\up1(11))老人只是淡淡一笑,說:“我做鎖一輩子,從來沒做過不用鑰匙就能解開的鎖?!?br>eq \(○,\s\up1(12))“那我們就打個賭,要是我今天能解開,您就把這些鎖送給我,要是解不開,我就拜您為師?!?br>eq \(○,\s\up1(13))老鎖匠正愁沒有人延續(xù)這門技藝,今天一個好徒弟就這樣送上門來了,年輕人的話正中他的下懷。
eq \(○,\s\up1(14))“好吧,那你就試試看吧?!?br>eq \(○,\s\up1(15))年輕人解開包袱,從一個小套子里面取出一支筆一樣的東西伸進鎖孔,那筆滴滴地響了好一會兒,年輕人時而咬牙,時而皺眉,但古鎖仍然未開。老鎖匠臉上閃過一絲微笑。
eq \(○,\s\up1(16))“啪!”老鎖匠那心愛的鎏金魚形鎖居然真的被打開了。緊接著,墻上的鎖一把、兩把……全被解開了。年輕人也不客氣,解開一把就扔進包里,不一會兒解開的古鎖就快要裝滿年輕人的行囊。
eq \(○,\s\up1(17))老鎖匠的眉頭像巷口的榕樹根一樣,緊緊地絞在了一起。
eq \(○,\s\up1(18))愿賭服輸,老人低下了頭,自言自語地說:“都帶走吧,都帶走吧,一個也不要留……”
eq \(○,\s\up1(19))年輕人更顯得有些輕慢了,笑著背起行囊就要走。突然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響了起來,年輕人的電話那邊傳來嘈雜的警車聲。原來縣城一戶人家發(fā)生了煤氣泄漏,直接破門可能會導致爆炸,因此需要他幫忙開鎖。年輕人一聽是急事,就連忙往外走。
eq \(○,\s\up1(20))老鎖匠攔住年輕人,說他在縣城有親戚,想搭他的順風車去??粗涞睦湘i匠,年輕人有些內(nèi)疚,也就沒有推辭,與老人一起上了停在巷子口的車。在車上老鎖匠才知道,原來年輕人是以開鎖為職業(yè)的新客家人,技術(shù)在城里數(shù)一數(shù)二。老人的心稍微寬慰了一點。
eq \(○,\s\up1(21))事故發(fā)生在一處老居民區(qū)里,穿過樓道就能聞到刺鼻的煤氣味,發(fā)生煤氣泄漏的房間門口氣味更是刺鼻,仿佛隨時都會爆炸一樣。年輕人緊張地拿出開鎖工具,生怕擦出一點兒火花。他把耳朵貼在鎖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掉在地上,可彈子鎖就像被焊住了一樣,紋絲不動……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煤氣味越來越濃,年輕人的手抖得越來越厲害,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在老人鎖鋪時的沉穩(wěn),可鎖依舊紋絲不動。從眼神中能看得出,他是要放棄了。
eq \(○,\s\up1(22))“讓我來試試吧?!崩湘i匠淡淡地說。
eq \(○,\s\up1(23))年輕人雖然有些懷疑,但他仍然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樣,從門鎖邊移開。只見老鎖匠蹲下身,屏住呼吸,從腰上懸掛的鑰匙串兒里拿出一根鋼絲,輕輕地探到鎖孔里。他眼睛注視著鎖孔,輕輕地撥弄著鋼絲,時間和空氣像凝固了一樣,讓所有人都感到很壓抑……時間又過去了一會兒,刺鼻的煤氣味已經(jīng)讓人呼吸都有些困難了。
eq \(○,\s\up1(24))“嗒”,一聲清脆的聲音,鎖開了!
eq \(○,\s\up1(25))年輕人怔怔地站在那里。老鎖匠長長地吐了一口氣,拍了拍年輕人的肩膀,微笑著說:“這是我開的第一把鎖?!?br>eq \(○,\s\up1(26))那以后,人們發(fā)現(xiàn)水寨古街的鎖匠鋪多了一個年輕人。而沒過多久,市面上多了一種新鎖,鎖型古雅大氣,鎖芯時尚精密。
(選自《小小說月刊》,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小說有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客家古鎮(zhèn)“土著”老鎖匠,一個是喜歡收藏古鎖的城里新客家年輕人,二人本無交集,因鎖結(jié)緣。
B.第⑨段“老人的眼里閃過一絲亮光”,“一絲亮光”頗有韻味,既有鎖匠對自己制鎖技藝的自豪,也有對傳統(tǒng)古鎖工藝的驕傲。
C.文章寫鎖匠鋪蒼勁有力的題字,實則為老鎖匠人物形象的虛寫映襯,同時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引出下文年輕人的一系列行動。
D.危急情況下老鎖匠用古老的工具打開了新式鎖具,讓年輕人佩服,故事背后,寓意著科技與手工、傳統(tǒng)與新潮的相互對抗與沖擊。
6.D(“寓意著科技與手工、傳統(tǒng)與新潮的相互對抗與沖擊”錯誤。從文章的主旨看,蘊含的是科技與手工、傳統(tǒng)與新潮的相互交流與融合。)
7.下列對小說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小說開篇,作者運用了一些極富特點的語詞,如“斑駁”“祖輩傳下來的”“塵封已久”等,給人撲面而來的歷史滄桑感。
B.“眉頭像巷口的榕樹根一樣,緊緊地絞在了一起”,巧用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老鎖匠對年輕人“不客氣”行為的反感。
C.年輕人在鎖匠鋪里解開了墻上的所有鎖,而事故現(xiàn)場的關(guān)鍵時刻卻“掉鏈子”,前后兩次開鎖形成鮮明對比,引人深思。
D.小說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但簡單的故事中含轉(zhuǎn)折。年輕人接到求助電話及老鎖匠冷靜打開門鎖,均為故事的重要轉(zhuǎn)折。
7.B(“老鎖匠對年輕人‘不客氣’行為的反感”錯誤。這里寫出了老鎖匠對古鎖即將被帶走的不舍、痛心但愿賭服輸?shù)拿芗m結(jié)心理。)
8.小說第eq \(○,\s\up1(11))段、eq \(○,\s\up1(15))段、eq \(○,\s\up1(25))段三次寫老鎖匠的“笑”,請簡要說明“笑”的不同含義及多次出現(xiàn)的作用。(4分)
8.①第一次笑:老鎖匠對年輕人能成功打開鎖具的懷疑及對自我技術(shù)的自信。
②第二次笑:老鎖匠對年輕人沒有打開自己所制鎖具的得意與驕傲。
③第三次笑:老鎖匠對自己成功打開第一把鎖,化險為夷的如釋重負以及在年輕人面前扳回一城的自豪與愉悅。
作用:多次寫老鎖匠的笑使情節(jié)跌宕,前后呼應;也凸顯了老鎖匠技藝精湛等的人物形象。(每點1分,作用1分)
9.李斌在《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zhì)》一文中談到,“將一門技術(shù)掌握到爐火純青,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內(nèi)涵又遠不限于此”。請結(jié)合本文,談談老鎖匠身上工匠精神的豐富內(nèi)涵。(6分)
9.①高超精湛的制鎖技藝。在年輕人參觀的過程中,“每把鎖都像個工藝品”,看得年輕人目不暇接,連連豎起大拇指,這體現(xiàn)了老鎖匠心思巧妙、技術(shù)一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②“擇一事,終一生”的職業(yè)堅守。在古鎖逐漸沒落的情形下,老鎖匠仍每天準時打開鋪子,堅守在鎖匠鋪,愛護鎖具,制鎖的工具干干凈凈。這體現(xiàn)了老鎖匠對本職工作發(fā)自肺腑的熱愛、忠于職業(yè)、專心如一的工匠精神。
③守信磊落的職業(yè)道德。在年輕人解開鎖具后,老鎖匠雖不舍但也遵從愿賭服輸?shù)囊?guī)則,讓年輕人把鎖帶走;結(jié)尾“這是我開的第一把鎖”等。這些體現(xiàn)了老鎖匠堅守著作為鎖匠的道德底線,體現(xiàn)著光明磊落的工匠精神。(每點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賦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齊桓公時,有處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見?;腹唬骸拔崧劜家轮坎惠p爵祿,無以易萬乘之主;萬乘之主不好仁義,亦無以下布衣之士?!庇谑俏逋说靡娭??;蛟唬夯腹恢柿x。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故伊尹①以中國為亂,道為宰于湯;百里奚以秦為亂,道為虜于穆公。皆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辭卑辱,故謂之仁義。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將欲憂齊國而小臣不行見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謂仁義,仁義者,不失人臣之禮,不敗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內(nèi),執(zhí)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職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眾,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謂仁義。仁義不在焉,桓公又從而禮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隱也,宜刑;若無智能而虛驕矜桓公,是誣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則戮?;腹荒茴I(lǐng)臣主之理而禮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輕上侮君之俗教于齊國也,非所以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義。
齊桓公時期,有個沒做官的讀書人名叫小臣稷,齊桓公去了三次也沒能見到他。齊桓公說:“我聽說普通的士人不看輕爵位俸祿,就沒有輕視大國君主的資本;大國君主不愛好仁義,也就沒有謙卑地對待普通士人的肚量?!庇谑侨チ宋宕尾乓姷叫〕拣ⅰS腥苏f:齊桓公不懂得仁義。所謂仁義,就是為天下的災害而憂慮,為國家的禍患而奔赴,不顧及個人身處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這才是仁義。所以伊尹因為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動亂,通過做廚師向商湯獻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為秦國出現(xiàn)動亂,通過做俘虜(進入秦國)向秦穆公獻策得到任用。他們都是為天下的災害而憂慮,為國家的禍患而奔赴,不顧及個人身處卑賤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稱作仁義?,F(xiàn)在齊桓公謙恭地去見一個普通的讀書人,是在為齊國的政事憂慮,但小臣稷卻不愿出來做官,可見小臣稷忘記了民眾。忘記民眾的行為不能稱作仁義。仁義的人,不會失掉作為臣子的禮節(jié),不會破壞君臣之間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內(nèi),拿著鳥獸作為禮物朝見君主的稱作臣;臣子的下屬官吏按不同的職務管理政事的稱作萌?,F(xiàn)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卻違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稱作仁義。仁義已經(jīng)不在小臣稷那兒了,齊桓公卻按照仁義之士的規(guī)格禮遇他。如果小臣稷確有智慧才能卻躲避齊桓公,這是想隱匿起來不為君主做事,應當對他施以刑罰;如果小臣稷沒有智慧才能卻虛偽地在齊桓公面前傲慢夸耀,這就是故意欺騙,應當把他殺掉。小臣稷的行為,不是該處罰就是該殺。齊桓公不能整治(擺正)君臣之間的關(guān)系而去禮遇一個該罰該殺的人,這是齊桓公在用輕視和侮慢君主的風氣教化齊國臣民,不是用來作為治國之道的辦法。所以說:齊桓公不懂得仁義。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有刪改)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驕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驕有道之士。賢主則不然。士雖驕之,而己愈禮之,士安得不歸之?士所歸,天下從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窮巷之中、甕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被腹唬骸安蝗?。士驁祿爵者,固輕其主;其主驁霸王者,亦輕其士??v夫子驁祿爵,吾庸敢驁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世多舉桓公之內(nèi)行,內(nèi)行雖不修,霸亦可矣。誠行之此論,而內(nèi)行修,王猶少。
有道的士人,本來就傲視君主;不賢明的君主,也傲視有道的士人。賢明的君主就不是這樣。(有道的)士人雖然以傲慢的姿態(tài)對待自己,而自己卻越發(fā)以禮對待他們,這樣,士人怎么會不歸附呢?士人歸附了,天下的人就會跟著他們歸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見過的住在窮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個。(這件事,)周文王開了頭而沒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沒有完成,周公旦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這不正說明周成王禮賢下士嗎?齊桓公去見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沒能見到。跟隨的人說:“大國的君主去見一個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沒能見到,就可以停止了?!饼R桓公說:“不對??摧p俸祿爵位的士人,本來就輕視君主;看輕王霸之業(yè)的君主,也會輕視士人??v使先生他看輕俸祿爵位,我怎么敢看輕王霸之業(yè)呢?”于是齊桓公見到了小臣稷,隨從沒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責齊桓公私居時的品行,他私居時的品行雖然不好,但稱霸還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則去做,而且私居時的品行又好,就是稱王恐怕還不止呢。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慎大覽·下賢》,有刪改)
【注】①伊尹:曾借烹飪之事言治國之道,輔助商湯滅夏。②執(zhí)禽:古時朝見君主有持禽類作禮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今桓公eq \x(A)下eq \x(B)匹夫之士eq \x(C)將欲憂eq \x(D)齊國eq \x(E)而小臣不行eq \x(F)見eq \x(G)小臣之忘民也
10.CEF(每處1分。涂黑超過三處,整題不給分。原文標點為: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將欲憂齊國,而小臣不行,見小臣之忘民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處士,指有才學而隱居不做官的人,其身份屬于平民,即文中的“布衣之士”。
B.中國,指中原地區(qū)或中原地區(qū)華夏政權(quán);今義與之相比,屬于“詞義的擴大”。
C.道,文中指“以……為途徑”,與《論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中的“道”含義相同。
D.甕牖,用甕做窗戶,形容貧窮,與《過秦論》“陳涉甕牖繩樞之子”中的“甕牖”含義相同。
11.C(“道之以政”的“道”是引導的意思。)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材料一齊桓公認為君主自身對仁義有追求才能做到禮賢下士,韓非子認為君主要擺正君臣關(guān)系,但不一定要講仁義。
B.韓非子認為伊尹與百里奚不顧自身卑賤地位和屈辱待遇,為國家的禍患而憂慮奔赴,體現(xiàn)了為臣者的仁義,值得推崇。
C.韓非子認為,作為臣子理應執(zhí)禮朝見君主,小臣稷的行為失去了為民者的仁義,無論基于什么原因都應受到法律懲處。
D.材料二作者認為面對有道士人的傲視,不肖之君與賢明之君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齊桓公的行為與周公旦的做法是一致的。
12.A(“不一定要講仁義”原文無據(jù),韓非子認為齊桓公的行為是不懂得仁義。)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若無智能而虛驕矜桓公,是誣也,宜戮。(4分)
(2)縱夫子驁祿爵,吾庸敢驁霸王乎?(4分)
13.(1)如果小臣稷沒有智慧才能卻虛偽地在齊桓公面前傲慢夸耀,這就是故意欺騙,應當把他殺掉。(“虛”“驕矜”“誣”各1分,句意1分)
(2)縱使先生他看輕俸祿爵位,我怎么敢看輕霸王之業(yè)呢?(“縱”“驁”“庸”各1分,句意1分)
14.對于見小臣稷一事,兩則材料均站在治國層面對齊桓公做出了評價,請簡要分析其不同之處。(3分)
14.①材料一認為齊桓公未擺正君臣關(guān)系,會引導輕侮君王的風氣,不利于國家治理;②材料二認為齊桓公禮賢下士、內(nèi)修品行,能夠贏得天下歸附,可以成就霸業(yè)乃至王業(yè)。(每點1分,答出兩點得滿分;意思對即可)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鄴都①引
張說②
君不見,魏武③草創(chuàng)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
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
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
城郭為墟人代改,但見西園④明月在。
鄴旁高冢多貴臣,娥眉曼睩共灰塵。
試上銅臺⑤歌舞處,惟有秋風愁殺人。
【注】①鄴都:曹操挾持漢獻帝遷都于鄴城,鄴城在今河南安陽市北,河北磁縣東南。②張說(667年~730年),唐代文學家、政治家,歷經(jīng)四朝,三度執(zhí)掌大政。這首詩是他在被貶為相州刺史后所作的。③魏武:曹操,曹丕建魏朝后,尊曹操為魏武帝。④西園:即銅雀園,曹氏父子經(jīng)常在此聚會賦詩。⑤銅臺:即銅雀臺。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開篇三句起勢雄壯,高度集中地敘述了曹操創(chuàng)立功業(yè)的壯舉,當中的“群雄睚眥”更烘托出他的英雄氣概。
B.四、五句將魏武帝集勇猛豪雄與風流儒雅一體的英姿活現(xiàn)出來,詩人的贊美、崇敬、向往之情也溢于紙上。
C.八、九句承上啟下,雄偉的城郭化為廢墟,與上文中描繪的豐功偉績形成對比;明月如舊,引發(fā)追思與感慨。
D.在最后兩句中,詩人想追尋往日盛況卻徒增惆悵,此中情感與辛棄疾的“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相同。
15.D(在《鄴都引》中,昔日繁華今日成空,所以詩人登上銅雀臺想要尋訪昔日盛況,但是哪怕是銅雀臺,也只空余蕭瑟秋風,昔盛今衰之情,懷古傷己之情更進一層;而“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表面上諷刺的是民眾遺忘歷史的這一現(xiàn)象,實質(zhì)上是在批判南宋朝廷茍安,不知收復失地。)
16.歷代詩評家認為此詩具有“慷慨蒼涼”的特點,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談談你對這一評價的理解。(6分)
16.①慷慨蒼涼,意思是在慷慨激昂、積極向上的情緒之中蘊含著一絲深沉的憂愁悲傷。②此詩在對曹操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對其功績表達贊頌的過程中,寄托自己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展現(xiàn)出慷慨激昂之情;③在今與昔的強烈對比中表達了蒼涼之嘆,由此及彼,寄托了對自己時運不濟、壯志難酬的感傷。(結(jié)合具體詩句分析,每點得2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馬遷《報任安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運用反問,充分體現(xiàn)了他自己編寫《史記》絕不后悔的決絕之心。
(2)古人常發(fā)生命之思:有悲嘆生命短暫的,如《赤壁賦》中的“________________”;有的則表示人類存在是綿延長久的,如《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對“窗”別有情懷,一扇窗,猶如一個畫框,鑲嵌著作者的人生悲歡。高中古詩文里的“窗”常常傳達出作者特有的審美情趣和生命感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17.(1)雖萬被戮 豈有悔哉
(2)哀吾生之須臾 人生代代無窮已
(3)示例一:小軒窗 正梳妝
示例二:倚南窗以寄傲 審容膝之易安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垃圾中可回收資源迅速增加,現(xiàn)已達到20%左右,垃圾分類收集以及資源的回收利用勢在必行。盡管2000年建設部設立了北京、廣州等8個城市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但實際進展效果并不理想。2001年,武漢取消了垃圾分類收集;2007年,廣州取消了垃圾分類收集,2008年,深圳也取消了垃圾分類收集。為什么這些城市都相繼取消垃圾分類收集?這說明我國的垃圾分類收集存在很多問題。
(1)鑒于這樣的事實,有關(guān)部門提出建立健全垃圾收費,企業(yè)和居民征收一定的垃圾處理費用。這一方面可以補充政府資金缺口,減輕財政負擔,一方面可以使企業(yè)和居民意識到垃圾處理與自身____①____,增強其環(huán)保意識。
時至今日,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收費方面還存在較多問題,如收費制度不完善,收費標準偏低,收繳率不高等,難以根本上解決垃圾處理的資金短缺問題。因此,政府應堅持按照“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制定____②____的規(guī)章制度,(2)對拒繳、欠繳生活垃圾處理費的予以處罰,保證垃圾處理收費工作的順利實施;____③____,根據(jù)各地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收費標準,并積極探索合理有效的征收方式,提高垃圾處理費的收繳率。
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
18.示例:①息息相關(guān) ②行之有效 ③因地制宜(每處1分)
19.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內(nèi)容有語病,請將改好的句子寫出來。(4分)
19.(1)鑒于這樣的事實,有關(guān)部門提出建立健全垃圾收費體系(制度),對企業(yè)和居民征收一定的垃圾處理費用。(2)對欠繳、拒繳生活垃圾處理費的行為(居民)予以處罰。(每句2分)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設問的修辭手法,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
20.①排比:連用三個“取消了垃圾分類收集”的語句,形式整齊,節(jié)奏感強,突出了各地陸續(xù)取消垃圾分類收集的現(xiàn)狀。(2分)②設問:先用“為什么這些城市都相繼取消垃圾分類收集”提問,然后自己作答,有提請注意、引導思考、強化回答內(nèi)容的效果。(2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自然界中,大多數(shù)生物都擁有應對惡劣環(huán)境的獨特本領(lǐng),經(jīng)過長期的自然選擇,(甲)一些生物已經(jīng)能夠從霧氣中獲得水分供自身生存,這為淡水收集系統(tǒng)中功能仿生材料的設計和制造__①__。(乙)研究者們已經(jīng)利用納米布沙漠甲蟲的集水機理、仙人掌的集水機理以及蜘蛛絲的表面集霧機理等,(丙)開發(fā)出了大量相應的仿生集水材料。
雨后的清晨或者潮濕的角落,(丁)人們常??梢园l(fā)現(xiàn)蜘蛛網(wǎng)上懸掛著大量晶瑩的液滴。研究發(fā)現(xiàn),__②__,而其集水能力歸因于一種獨特的纖維結(jié)構(gòu),該結(jié)構(gòu)由周期性紡錘節(jié)和關(guān)節(jié)構(gòu)成,其中紡錘節(jié)由雜亂無章的納米纖維組成,而關(guān)節(jié)則是由__③__的納米纖維組成。當天氣從干燥轉(zhuǎn)化為潮濕時,蛛絲的結(jié)構(gòu)會產(chǎn)生變化,出現(xiàn)可以儲水的紡錘節(jié)。這樣,當微小的水滴在蛛絲上凝結(jié)后,在驅(qū)動力作用下會向紡錘節(jié)方向運動,從而實現(xiàn)集水。
21.“迄今為止”這句話出現(xiàn)的位置,最恰當?shù)氖?3分)( )
A.甲 B.乙 C.丙 D.丁
21.B(迄今為止意為目前為止,到現(xiàn)在為止。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最恰當?shù)膽撌且姨帯?
22.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22.示例:①提供了靈感(提供了仿照對象) ②蛛絲有很強的集水功能(蛛絲確實可以集水) ③排列整齊(每空2分)(第①空,從上下文的意思來看,這里應該是講一些生物集水的能力為人類開發(fā)仿生材料帶來了什么或提供了什么。第②空,后文有“其集水能力……”,首先要解決“其”代指什么,從下文可知,這里應該指“蛛絲”,同時,要指明蛛絲可以集水或有能力集水,才能與下文銜接。第③空比較簡單,填跟上文“雜亂無章”相對的詞即可。)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60分)
在外力作用下,當外力達到一定限度時,材料突然破壞,破壞時無明顯的塑性變形,這種性質(zhì)稱為脆性;材料能吸收較大能量,同時也能產(chǎn)生一定的塑性變形而不破壞的性質(zhì)稱為韌性。
以上材料給我們以廣泛的啟示。請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這是一份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月考(七)語文試卷(Word版附解析),共8頁。
這是一份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2024屆高三語文上學期月考試卷(一)(Word版附解析),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2023屆高三語文下學期模擬(二)試卷(Word版附解析),共20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