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答卷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 如需改動,務必擦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 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 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 15 小題,每小題3分,共45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 最近科學家在加勒比海瓜德羅普島上發(fā)現一種長達2 厘米的細菌,并將其命名為“華麗硫珠菌”。該細菌能夠利用CO2合成有機物。下列有關華麗硫珠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該細菌生命系統(tǒng)的邊界是細胞壁
B. 該細菌和霉菌的遺傳物質都是 DNA
C. 該細菌能夠利用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
D. 該細胞增殖時可觀察到染色體行為變化
2. 凝血酶原是由肝臟合成的,凝血酶原時間(PT)是在體外通過模擬凝血機制檢測血漿凝固所需的時間,該指標可反映血液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凝血酶原屬于分泌蛋白,首先在游離的核糖體上開始合成
B. 凝血酶原的加工需要肝臟細胞內的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參與
C. 凝血酶原以胞吐方式進入內環(huán)境,該過程需要載體蛋白的參與
D. 與正常人相比,肝炎患者的肝細胞受損,則凝血酶原時間會延長
3. 肺癌晚期可出現癌細胞向不同臟器的轉移,有骨轉移、肝轉移等。 與骨轉移癌細胞相比,肝轉移癌細胞表現出一種獨特的代謝特征:葡萄糖轉化為乳酸增強,同時線粒體代謝減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肝轉移癌細胞中葡萄糖轉化成丙酮酸的場所是線粒體基質
B. 消耗等量葡萄糖,肝轉移癌細胞比骨轉移癌細胞產生的[H]少
C. 肝轉移癌細胞產生乳酸的兩個階段中均伴隨著 ADP的消耗過程
D. 由上述信息可知肝轉移癌細胞中無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于有氧呼吸
4. 某雄果蠅的染色體組成如下圖所示,已知雄果蠅同源染色體間的片段不發(fā)生交換,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果蠅細胞處于減數分裂Ⅱ中期時有4 種形態(tài)各不相同的染色體
B. 該果蠅配子的染色體組成是X、Ⅱ、Ⅲ、Ⅳ或Y、Ⅱ、Ⅲ、Ⅳ
C. 若驗證自由組合定律,只能用基因型 aabbdd的雌果蠅與之交配
D. 減數分裂中復制形成的兩個 D 基因分離只發(fā)生在減數分裂Ⅱ后期
5. 某農戶承包池塘養(yǎng)殖螃蟹致富,螃蟹的 y 值隨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注:y值為比值)
A. 曲線表示種群增長速率與種群數量呈負相關
B. (K值 -種群數量)/K 值越小,密度制約因素作用越強
C. 為獲得最大的持續(xù)捕撈量,應在 S3點對應的時刻捕撈
D. 種群的年齡組成在S2點時是增長型,在S4點時是衰退型
6. 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是我國傳統(tǒng)的四大家魚,它們在池塘中占據著不同的生態(tài)位。 下表表示四大家魚在池塘中的生活水層及主要食物來源。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影響四大家魚在水中分層的主要因素是溫度和溶氧量
B. 青魚與底棲動物的關系屬于青魚的生態(tài)位的研究內容
C. 四大家魚占據的生態(tài)位有所不同,混養(yǎng)時存在互利共生關系
D. 四大家魚占據不同的生態(tài)位導致各生物不能充分利用環(huán)境資源
7. 我國宣布在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CO2排放量達到峰值)、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CO2排放量與減少量相等)的目標,體現了全球“碳共同體”中的中國擔當。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全球“碳共同體”的基礎原理是物質循環(huán)的全球性
B. 用天然氣取代煤和石油能有效阻止全球變暖和臭氧減少
C. 碳在生產者和分解者之間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雙向傳遞
D. 碳中和時生產者固定的CO2量等于生物呼吸作用釋放的CO2量
8. 2023 年7月2日中國女籃不畏強手、敢打敢拼,依靠積極的拼搶和防守,重奪亞洲杯冠軍。在比賽中運動員的傳球、扣籃等一系列行為與神經調節(jié)有關。如圖是該過程中一個神經元的結構及其在某時刻的膜電位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神經元眾多的軸突和較長的樹突有利于信息的接收和傳送
B. 此刻①處Na?大量內流,②處 K?大量外流,且不耗能
C. ②處產生的神經沖動可以沿著神經纖維雙向傳導
D. 興奮經過該神經元時,③④處都有動作電位發(fā)生
9. CAR-T療法又叫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從病人血液中分離出T細胞,經改造后成為能表達CAR 受體的T細胞(CAR-T細胞),經體外擴增后再回輸病人體內識別腫瘤細胞,激活免疫系統(tǒng),是一種能夠精準、高效,且有可能治愈癌癥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方法。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CAR-T療法殺傷癌細胞主要進行的是細胞免疫
B. CAR-T細胞具有識別、處理和呈遞抗原的作用
C. 擴增CAR-T細胞應用了細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
D. CAR-T細胞CAR 受體能識別不同的癌細胞
10. 施一公院士團隊因對“剪接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的突出貢獻獲得陳嘉庚生命科學獎。剪接體主要是由 RNA 和蛋白質組成,其作用是對最初轉錄產物加工,除去一些片段,并將剩余片段連接起來,形成成熟 RNA。真核細胞中的基因表達過程為①轉錄②剪接③翻譯三步,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剪接體發(fā)揮作用的過程中涉及磷酸二酯鍵的斷裂和形成
B. 剪接體剪接位置出現錯誤,不會導致基因序列發(fā)生改變
C. 圖中③翻譯時,核糖體在信使 RNA 上從左向右移動
D. 剪接體具有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和 DNA 連接酶的雙重功能
11. 竹稻是利用竹子和水稻通過自然雜交而成的非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具體過程是利用二倍體竹子和二倍體水稻相互授粉獲得新品種種子,經過處理、選擇、鑒定后獲得的異源四倍體命名為“竹稻”。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育種過程中沒有發(fā)生基因重組
B. 該育種過程沒有改變水稻和竹子的基因結構
C. 用“竹稻”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yǎng)獲得的植株可育
D. 用竹子和水稻能培育出“竹稻”說明兩者不存在生殖隔離
12. 沙棘喜光、耐寒、耐酷熱、耐風沙及干旱氣候,棘刺較多,因此在沙漠治理時經常選用此植物。食蟻獸吻部尖長,嘴管形,舌可伸縮、并富有粘液,適于舐食昆蟲。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干旱環(huán)境使沙棘產生適應性性狀并遺傳給后代
B. 沙棘的棘刺和食蟻獸的舌頭都是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C. 生物適應性的形成離不開遺傳、變異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
D. 當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變化,食蟻獸的適應性有可能變得不適應
13. 紅光/遠紅光能夠調節(jié)萵苣種子的萌發(fā),土中或暗處的種子中光敏色素經紅光處理后轉換為生理激活型,通過一系列信號轉導,可解除對赤霉素合成基因的抑制和對赤霉素代謝基因的促進,從而激活赤霉素信號,促進種子萌發(fā)。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光敏色素在受到光照時,其結構會發(fā)生改變參與信息傳遞
B. 光敏色素吸收紅光被激活,促進了赤霉素代謝基因的表達
C. 理論上,可使用外源赤霉素代替紅光誘導萵苣種子萌發(fā)
D. 赤霉素和光敏色素都是通過影響基因的表達起到調節(jié)作用
14. 動物細胞培養(yǎng)是動物細胞工程的基礎。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一般選擇幼齡動物的細胞培養(yǎng),原因是其細胞分化程度低
B. 進行細胞傳代培養(yǎng)時,細胞每傳一代,細胞數目增加一倍
C. 傳代培養(yǎng)前需用胰蛋白酶處理貼壁細胞,制成細胞懸液
D. 為保證無菌的環(huán)境,需要定期更換培養(yǎng)液,清除代謝物
15. 科研人員利用農桿菌轉化法將抗病毒蛋白基因C 導入番木瓜,培育出轉基因抗病番木瓜,所用的 Ti 質粒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該技術原理是農桿菌的擬核DNA 與番木瓜基因發(fā)生重組
B. 構建基因表達載體需要限制酶和耐高溫的 DNA 聚合酶
C. 可利用 PCR 技術篩選出含有抗病毒蛋白基因C 的受體細胞
D. 可利用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檢測是否成功構建抗病毒番木瓜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 小題,共55 分。
16. 土壤鎘污染已成為目前較為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過量則會抑制植物光合作用,從而降低植物的生產力。含鎘磷肥的施用是土壤鎘污染的主要來源。某研究小組探究在石灰性土壤中施用硅和硒對鎘脅迫下黃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響,實驗結果如表所示。
(1)葉綠體中含有的主要色素是葉綠素 a 和葉綠素b,它們主要吸收___________光,在光合作用中,這些吸收的光能被轉變成____________能。
(2)當黃瓜幼苗植株凈光合速率為0時,黃瓜葉肉細胞中 CO2的來源有____________。
(3)通過實驗結果可知,鎘處理組的黃瓜凈光合速率下降,其原因可能是①___________;② 暗反應中對 CO2的利用減少,作出此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
(4)通過表格可知,施用硅和硒對鎘脅迫下黃瓜幼苗植株光合速率的影響為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17. 為控制荒漠化的發(fā)展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某地采用兩種生態(tài)修復模式( Ⅰ和Ⅱ):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復)和退耕還林(人工種植灌木和喬木)。一段時間后,統(tǒng)計相關調查數據統(tǒng)計如下表,分析回答以下問題:
(1)調查某種活動能力弱的昆蟲的種群密度可采用樣方法,若每個樣方中其數量很少,在取樣時應___________。在生態(tài)修復中,恢復植被是關鍵,地上植物和根系有機碳對應的有機物中所含的能量相當于植物__________(填“同化量”或“用于生長發(fā)育繁殖”)的能量。
(2)表中生態(tài)修復模式_______(填“Ⅰ”或“Ⅱ”)代表退耕還林,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
(3)從生態(tài)足跡角度分析,耕地的生態(tài)足跡主要是用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需的農田面積(至少答兩點)。植被恢復時,研究人員遵循生態(tài)工程的___________原理,選種有較高生態(tài)適應性的樹種。
18. 如圖為應急和寒冷狀態(tài)下人體發(fā)生的部分調節(jié)過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寒冷環(huán)境中人體的體溫有所下降,此時圖中___________激素的分泌量會增加,同時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分泌減少,機體的產熱量___________散熱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以維持體溫相對穩(wěn)定。據圖分析,除TSH 外直接作用于甲狀腺的信號分子或物質還有___________。
(2)在應急情況下,機體的交感神經活動占據優(yōu)勢,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胃腸蠕動減慢;同時交感神經作用于甲狀腺,促進甲狀腺分泌TH;而機體通過___________進而抑制“垂體→TSH→甲狀腺→TH”的路徑,動物體這種調節(jié)機制有利于確保應急情況下對高水平 TH 的快速需求。
(3)為探究寒冷刺激下動物體 TH 分泌是否受交感神經調控,現以健康小鼠為材料,以血液中 TH含量為檢測指標設計實驗,則實驗的設計思路為___________。
19. 某動物的性別決定方式是 XY 型,其毛色有白色和黃色,由 A1/A2/a(復等位)基因及B/b基因控制。基因與性狀的關系如圖所示?,F讓黃色雌性個體與黃色雄性個體交配,所得 F1的表型及比例為白毛(♀ ):黃毛(♀):白毛(♂):黃毛(♂)=2:2:3:1,不考慮突變、致死及Y染色體上的情況?;卮鹣铝袉栴}。
(1)由親本和F? 表現型及比例可判斷 B/b基因位于___________(填“常染色體”或“X染色體”),F1黃毛個體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種。
(2)實驗中 F1雌性個體中雜合子出現的比例為___________。
(3)現有一只黃毛雌性個體,欲判斷其基因型,實驗思路是將該黃毛雌性個體與黃毛雄性個體雜交,統(tǒng)計后代中雄性的表現型及比例。
①若實驗結果是___________,則該黃色雌性個體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②若實驗結果是___________,則該黃色雌性個體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20. 我國秸稈資源產量豐富,玉米秸稈是常用的畜牧飼料??蒲腥藛T為了從豬盲腸中分離純化出能分解秸稈中纖維素的微生物,設計了如下培養(yǎng)基(主要成分見下表)。請回答下列問題:
(1)僅根據表中成分配制培養(yǎng)基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離和鑒別纖維素分解菌,理由是___________。
(2)從豬盲腸中分離得到單菌落的過程,可采用___________溶解腸內容物制成菌液,采用___________法將菌液接種于培養(yǎng)基的表面。
(3)在含纖維素的培養(yǎng)基中加入剛果紅(CR)時,CR可與纖維素形成__________。如果觀察到產生透明圈的菌落,說明可能獲得了纖維素分解菌。
(4)科研人員已成功分離出三種菌株并測量透明圈直徑(D)與菌落的直徑(d)比值大小如下表。 據表分析可知,__________號菌株的分解能力最強,依據是__________。
物 種
生活的水層
主要食物
青 魚
中下層
螺、蚌、小河蝦等底棲動物
草 魚
中下層
水草、蘆葦等
鰱 魚
上層
硅藻、綠藻等浮游植物
鳙 魚
中上層
原生動物、水蚤等浮游動物
處理
葉綠素含量/( mg – kg-1)
凈光合速率/( umlCO2- m-2 –s-1 )
蒸騰速率/( mml - m- 2 -s-1 )
胞間CO2濃度/( uml – ml-1 )
氣孔導度/( mml - m-2 .s-1 )
對照組
2.62
18.1
12.5
220
0.38
鎘組
1.87
13.2
9.2
380
0.15
鎘+硅組
2.23
15.5
12.6
320
0.21
鎘+硒組
2.14
14.5
12.4
290
0.22
鎘+硅+硒組
2.97
16.2
13.5
295
0.31
生態(tài)修復模式
昆蟲種類
昆蟲個體數
植被覆蓋面
I
12
90
50%
Ⅱ
88
2420
85%
培養(yǎng)基成分
硫酸銨
七水硫酸亞鐵
七水硫酸鎂
磷酸氫二鉀
羧甲基纖維素鈉(CMC-a)
剛果紅溶液
蒸餾水
用量
1.0g
2.5mg
250mg
500mg
5.0g
300mg
500mL
菌株編號
透明圈直徑 D(cm)
菌株直徑 d(cm)
1
2.31
0.77
2
2.81
1.62
3
2.51
0.81
這是一份92,2024屆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學質量檢查考試生物試卷,共6頁。
這是一份92,2024屆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學質量檢查考試生物試卷(1),共1頁。
這是一份安徽省蚌埠市2023屆高三生物第二次教學質量檢查考試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