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 以下關于人類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A. 古人類用火烤熟食物,改善了身體的營養(yǎng)
B. 古人類的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直接證據
C. 現代的類人猿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D. 森林消失與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發(fā)展沒有關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從猿到人的進化:由于地質環(huán)境的變化,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下地生活,這部分古猿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fā)展,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御敵害,臂和手逐漸變得靈巧。后來的古人類能夠使用工具,這相當于使自己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獵和御敵能力大大增強。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制造的工具越來越復雜,并且能夠用火,大腦也越來越發(fā)達,在群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逐漸的進化成現代人。
【詳解】A.古人類不僅能使用工具,還能制造簡單的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工具的效能。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能夠用火,大腦也越來越發(fā)達,在群體生活中產生了語言。用火燒烤食物,改善了身體的營養(yǎng),有利于腦的發(fā)達。智人已經學會了人工取火,會制造精細的石器和骨器。使他們能夠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困難;大腦中主管語言的區(qū)域的日益完善,豐富的語言,是相互之間能更好地交流與合作,A正確。
B.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關于人類起源的見解仍不統(tǒng)一,但是目前為止多數科學家認同的看法是:非洲大陸曾發(fā)生過劇烈的地殼運動,形成劇烈的東非大裂谷,使得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到陸地生活,根據現最早的原始人類化石在非洲的發(fā)現,可以說非洲是人類的發(fā)源地。因此古人類的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問題的直接證據的說法正確,B正確。
C.人類和類人猿的關系最近,是近親,它們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C正確。
D.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于非、亞、歐地區(qū),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森林古猿的一支是現代類人猿,以樹棲生活為主,另一支卻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森林大量消失,被迫下到地面上來生活,上肢慢慢解放出來,慢慢的進化成了人類,因此森林消失與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發(fā)展有直接關系,D錯誤。
故選D。
2. 人體內卵細胞完成受精作用的場所是在( )
A. 子宮B. 卵巢C. 輸卵管D. 陰道
【答案】C
【解析】
【分析】女性的生殖系統(tǒng)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等,卵巢有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的作用;子宮的功能是胚胎和胎兒發(fā)育的場所及產生月經的地方;陰道是精子進入和胎兒產出的通道;輸卵管輸送卵子及受精完成與胚胎初期發(fā)育的地方。
【詳解】A.子宮的功能是胚胎和胎兒發(fā)育的場所及產生月經的地方,A不符合題意。
B.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是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B不符合題意。
C.輸卵管的作用是輸送卵細胞,也是受精作用的場所,C符合題意。
D.陰道是精子進入女性體內和嬰兒出生的通道,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3. 人體胚胎發(fā)育的場所是( )
A. 子宮B. 陰道C. 胎盤D. 輸卵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移入子宮的過程中,不斷分裂發(fā)育成胚泡.移入子宮以后,植入子宮內膜,這個過程稱為懷孕,胚胎與胎兒在母體的子宮內進行發(fā)育,成熟之后,分娩產出。
【詳解】受精的過程:精子進入陰道,緩緩通過子宮,在輸卵管內與卵細胞相遇,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所以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輸卵管。可見胚胎發(fā)育的初期在輸卵管,當著床后到分娩前的一段時間是在母體的子宮內。胚胎(胎兒)(母體懷孕第8周--第40周)發(fā)育的場所主要是子宮。
故選A。
4. 2021年5月底,我國正式開始了放開三孩政策。小明媽媽想再生一個寶寶卻一直沒懷上,經檢查是輸卵管堵塞,輸卵管堵塞會造成( )
A. 不能正常受精
B. 不能正常分泌雌性激素
C. 不能產生卵細胞
D. 胚胎發(fā)育得不到營養(yǎng)
【答案】A
【解析】
【分析】女性的生殖系統(tǒng)主要包括卵巢、輸卵管、子宮、陰道。睪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細胞都是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受精的場所是輸卵管,精子和卵細胞在輸卵管處結合形成受精卵。
【詳解】A.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場所是輸卵管,輸卵管堵塞則會造成不能正常受精 ,故A正確。
BC.卵巢的功能是產生卵細胞并分泌雌性激素,輸卵管堵塞并不影響雌性激素的分泌和卵細胞的產生,故BC錯誤。
D.胚胎發(fā)育初期的營養(yǎng)物質由卵黃提供,后期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獲得營養(yǎng)物質,輸卵管堵塞不會導致胚胎發(fā)育得不到營養(yǎng),故D錯誤。
故選A
5. 下列關于青春期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點
B. 男孩和女孩開始進入青春期的年齡完全相同
C. 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和家長交流,有利于培養(yǎng)獨立意識
D. 進入青春期后,性意識開始萌動,這是不正常的心理變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青春期是指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階段,是生殖器官開始發(fā)育到成熟的階段。年齡范圍一般在12~23歲,一般來說男孩比女孩晚約兩年。中學生一般都進入了青春期,對每個人來說,青春期是生長發(fā)育的重要時期,是一個人一生中身體發(fā)育和智力發(fā)展的“黃金時期”。
【詳解】A.青春期是一個生長和發(fā)育發(fā)生重要變化的時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個顯著特點,A正確。
B.男孩比女孩開始進入青春期的年齡晚約2年,B錯誤。
C.青春期少年雖然有一定的獨立意識,但不成熟,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和家長交流,C錯誤。
D.進入青春期后,性意識開始萌動,常表現為初期與異性的疏遠,到逐漸愿意與異性接近,這是正常的心理變化,D錯誤。
故選A。
6. 從平衡膳食的角度來看,下列午餐食譜所選食物搭配最為合理的是( )
A. 炸雞腿、薯條、奶油餅干、可樂B. 米飯、醬牛肉、炒豆角、西紅柿雞蛋湯
C. 饅頭、紅燒魚、攤雞蛋D. 面包、香腸、巧克力、牛奶
【答案】B
【解析】
【分析】為了滿足人體每天對能量和營養(yǎng)物質的需要,人們的營養(yǎng)必須合理而全面。我們所吃的食物能為人體提供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維生素等,所以我們應均衡的攝取這些營養(yǎng)物質,本著粗細搭配、葷素搭配的原則。
【詳解】A.炸雞腿中含有蛋白質,薯條中含有淀粉,奶油餅干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可樂含糖類,缺少維生素,A不符合題意。
B.米飯中含有大量的糖類,醬牛肉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雞蛋湯含蛋白質,豆角、西紅柿中含有維生素、無機鹽等,營養(yǎng)物質比較全面,B符合題意。
C.饅頭中含有大量的糖類,紅燒魚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攤雞蛋含蛋白質,缺少維生素,C不符合題意。
D.面包中含有淀粉,牛奶、香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巧克力主要含糖類,沒有脂肪和維生素,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點睛】理解合理營養(yǎng)的含義是解題的關鍵。
7. 每日攝入的總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比例為 ( )
A. 1:2:3B. 3:3:4C. 3:4:3D. 3:2:1
【答案】C
【解析】
【分析】合理營養(yǎng)的含義是由食物中攝取的各種營養(yǎng)素與身體對這些營養(yǎng)素的需要達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過多。根據平衡膳食寶塔,均衡的攝取五類食物。
【詳解】合理營養(yǎng)還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調方法。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必須保證每日三餐,按時進餐。合理膳食要求在每日攝入的總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應當分別占30%、40%、 30%左右。
故選C。
8. 每一天我們都要從食物中獲取不同的營養(yǎng)物質,在這些營養(yǎng)物質中,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但對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卻很重要的是( )
A. 蛋白質、無機鹽、水B. 脂肪、維生素、糖類
C. 維生素、無機鹽、水D. 脂肪、蛋白質、糖類
【答案】C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食物所含的六類營養(yǎng)物質中,能為人體提供能量的是糖類、脂肪和蛋白質,同時這三類物質也是組織細胞的組成成分, ABD不合題意;
水、無機鹽和維生素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但對維持正常生命活動卻有重要的意義。維生素既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也不參與人體組織的構成,但它對人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水和無機鹽屬于無機物。其中水既是人體重要的構成成分,也是人體各項生命活動進行的載體,營養(yǎng)物質和廢物都必須溶解在水中才能被運輸,C符合題意。
考點: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
9. 某幼兒缺鈣,服用鈣片仍不見明顯療效,這時應加服()
A. 維生素DB. 維生素CC. 維生素B1D. 維生素A
【答案】A
【解析】
【詳解】缺鈣和缺乏維生素D都患佝僂病和骨質疏松癥;是因為維生素D能夠促進鈣、磷的吸收,缺維生素D一定會導致缺鈣。補鈣的關鍵在于吸收,吸收的關鍵在于維生素D。通常補鈣的同時,也要補維生素D。
10. 小輝同學最近總是感覺視力疲勞,夜晚看不清東西,皮膚也干燥。根據所學過的知識,你認為他應該在飲食中增加哪類食物( )
A. 米飯B. 胡蘿卜和蔬菜C. 肥肉和花生D. 豆制品
【答案】B
【解析】
【分析】雖然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小,但維生素對人體的作用卻很大。人體一旦缺乏維生素,就會影響身體的正常的生長和發(fā)育,并且會引起疾病。
【詳解】維生素的種類很多,感覺視力疲勞,夜晚看不清東西等是夜盲癥的表現,夜盲癥和皮膚粗糙是因為缺乏維生素A引起的,維生素A主要在動物的肝臟中含量豐富,植物性食物中一般不含維生素A,但是胡蘿卜等植物性食物里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它們在人體肝臟內能轉變成維生素A,小輝應該是夜盲癥,應該多吃胡蘿卜和綠色蔬菜等食物。
故選B。
11. 患壞血病是由于食物中缺乏( )
A. 維生素AB. 維生素DC. 維生素CD. 維生素B1
【答案】C
【解析】
【分析】維生素既不參與構成人體細胞,也不為人體提供能量,而且人體對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對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有重要的作用;人體一旦缺乏維生素,就會影響正常的生長和發(fā)育,還會引起疾?。?br>【詳解】A.缺乏維生素A患夜盲癥、皮膚干燥、干眼癥,錯誤。
B.缺乏維生素D會患佝僂病、骨質疏松等,錯誤。
C.壞血病是由于食物中缺少維生素C造成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維生素C,應多吃,正確。
D.缺乏維生素B1患神經炎、腳氣病、消化不良等,錯誤。
故選C。
12. 病人手術后,為了有利于傷口的愈合,應適量補充的食物是( )
A. 糖類B. 脂肪C. 蛋白質D. 維生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類營養(yǎng)物質: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水和無機鹽,每一類營養(yǎng)物質都是人體所必需的。
【詳解】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基本物質,人體的生長發(fā)育、組織的修復和更新等都離不開蛋白質。此外,蛋白質還能被分解,為人體的生理活動提供能量。病人因病手術,需要修復和更新細胞,應該多吃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奶、蛋、魚、肉等含蛋白質豐富,應該注意補充。
故選C。
13. 下列有關營養(yǎng)物質消化和吸收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蛋白質在人體內徹底消化分解的產物是氨基酸
B. 消化分解雞蛋中的蛋白質首先發(fā)生在口腔
C. 胃的主要功能是儲存食物,沒有吸收功能
D. 淀粉在人體內徹底被消化的產物是麥芽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淀粉的消化是在口腔中進行初步消化,在小腸中徹底消化,蛋白質在胃中初步消化,在小腸徹底消化為氨基酸,脂肪的化學消化是在小腸中被消化的,維生素不經消化就可以被吸收。
【詳解】AB.蛋白質的消化是從胃開始的,當食物中的蛋白質進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進行初步消化后進入小腸,小腸里的胰液和腸液含有消化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酶,在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質被徹底消化為氨基酸,A正確,B錯誤。
C.胃的主要功能是儲存食物,初步消化蛋白質,能吸收水、無機鹽和酒精,C錯誤。
D.淀粉的消化從口腔開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夠將部分淀粉分解為麥芽糖,當淀粉和麥芽糖進入小腸后,由于小腸中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消化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酶,因此,淀粉等糖類物質在小腸內被徹底消化為葡萄糖,D錯誤。
故選A。
14. 如圖表示淀粉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a、b表示物質,①、②表示生理過程,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物質a是麥芽糖
B. 物質b是葡萄糖
C. 最早進行①的場所是食道
D. 完成②的消化液主要有腸液和胰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題圖中:①在口腔處消化過程,②在小腸處的消化過程;a麥芽糖,b葡萄糖。
【詳解】淀粉的消化是從①口腔開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為a麥芽糖,再到②小腸中,在腸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徹底分解為b葡萄糖。所以,選項中ABD觀點正確,C觀點錯誤。
故選C。
15. 每年的5月20日是中國學生營養(yǎng)日.有關數據表明,我國學生營養(yǎng)不良和營養(yǎng)過剩的狀況令人擔憂.如圖表示不同人群每天攝入的食物比例,有關說明正確的是( )
A. 水果、蔬菜只為人體提供水和無機鹽兩類營養(yǎng)
B. 糧谷類食物中含蛋白質較多
C. 肥胖患者應減少糧谷類及肉類的攝入量
D. 營養(yǎng)不良的原因是水果、蔬菜攝入量較糧谷類少
【答案】C
【解析】
【詳解】水果、蔬菜主要為人體提供維生素、水和無機鹽等營養(yǎng),A不符合題意;
蛋白質主要從瘦肉、魚、奶、蛋、豆類和谷類等食物中獲得;而糧谷類食物中含的淀粉比較多,B不符合題意;
從圖形可知,肥胖患者的飲食中糧谷類和肉類的攝入量較正常人偏多。各占44%和15%,糧谷類含較多的淀粉,在體內轉化成糖,肉類含較多的脂肪,多吃易導致肥胖。因此,肥胖患者應減少糧類谷及肉類的攝入量,C符合題意;
人體需要的水果蔬菜和糧谷類的量是不一樣的,在同一層面,不能單純比較,D不符合題意。
16. 肝炎患者厭食油膩的食物,這是因為肝炎影響了( )
A. 肝臟對脂肪的吸收B. 小腸絨毛對脂肪的吸收
C. 患者的食欲D. 肝臟分泌膽汁,從而影響脂肪的消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肝臟分泌的膽汁不含消化酶,但對脂肪有乳化作用,能把脂肪變成微小的顆粒,增大脂肪與消化酶的接觸面積,從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詳解】肝臟能夠分泌膽汁,膽汁可以幫助消化脂肪。肝炎患者的肝臟分泌膽汁的能力差,影響了脂肪的消化,因而肝炎患者厭食油膩的食物。
故選D。
【點睛】膽汁中雖然不含消化酶,但脂肪的消化離不開膽汁。
17. 組成人體呼吸系統(tǒng)的是( )
A. 呼吸道和肺B. 肺和鼻腔C. 肺和氣管D. 呼吸道和氣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組成呼吸系統(tǒng)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稱為呼吸道,有清潔、濕潤、溫暖吸入的空氣的作用,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
【詳解】組成呼吸系統(tǒng)器官如圖所示:
呼吸系統(tǒng)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
故選A。
18. 外界空氣由呼吸道進入到肺泡,要依次通過( )
A. 口腔→喉→咽→氣管→支氣管→肺泡
B. 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肺泡
C. 喉→咽→氣管→支氣管→肺泡
D. 口腔→喉→咽→氣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體的呼吸系統(tǒng)由呼吸道和肺構成,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構成了呼吸道。
【詳解】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肺是氣體交換的器官。呼吸時,外界氣體經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進入肺。
故選B。
19. 關于人體的呼吸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呼吸系統(tǒng)由呼吸道和肺組成B. 呼吸道能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
C. 肺是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D. 呼氣時,胸腔容積擴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呼吸運動的結果實現了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即肺的通氣)。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和呼氣兩個過程。當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收縮使得胸腔容積擴大時,肺便擴張,肺內的氣體壓力相應降低,于是外界氣體就被吸入。當肋骨間的肌肉和膈肌舒張使得胸腔容積縮小時,肺便收縮,肺內的氣體壓力相應增大,于是氣體就被呼出。這就是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詳解】A.呼吸系統(tǒng)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A正確。
B.呼吸道是氣體的通道,并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但是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B正確。
C.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是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C正確。
D.結合分析可知,呼氣時,胸腔容積縮??;吸氣時,胸腔容積擴大,D錯誤。
故選D。
20. 在肺泡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時,二氧化碳進入肺泡需要穿過幾層細胞( )
A. 1層B. 2層C. 3層D. 4層
【答案】B
【解析】
【分析】肺泡的結構:
【詳解】肺由大量的肺泡組成,肺泡數目多,增加了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面積。肺泡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是一層扁平上皮細胞,這樣肺泡與血液很容易發(fā)生氣體交換。肺泡中的氧氣透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過這些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然后隨著呼氣過程排出體外。所以,在肺泡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時,二氧化碳進入肺泡需要穿過2層細胞,故選B。
21. 人體進行呼吸時會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產生于( )
A. 肺泡B. 血液C. 組織細胞D. 組織液
【答案】C
【解析】
【詳解】人體進行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時釋放出來的,即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產生的二氧化碳又通過呼吸排出,如圖所示:
。
因此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其最終來源是組織細胞。
故選C。
22. 下列表示長期生活在江門的人,到西藏高原最初幾天里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含量的變化情況,其中正確的是(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血紅蛋白的含量)(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紅蛋白:紅細胞中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血紅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血紅蛋白的這一特性,使紅細胞具有運輸氧的功能。紅細胞是數量最多的血細胞,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呈兩面凹圓餅狀,富含血紅蛋白,具有運輸氧氣的功能,也運輸一部分二氧化碳。
【詳解】西藏地區(qū)屬于高原,當海拔高度越高時,大氣壓力就越低,空氣的密度越小,所以空氣中的含氧量也就越少,為了結合更多的氧氣,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就增多,紅細胞里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血紅蛋白,因此,從平原進入高原后血紅蛋白含量會增加。
故選C。
23. 毛細血管適于物質交換的特點是( )
①數量大,分布廣②彈性大③血管壁厚,血流速度快④血管壁由一層細胞構成,血流極慢⑤管壁薄,血流快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④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管是人體內血液流動的管道,包括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將血液從心臟送到全身各處的血管是動脈,將血液從全身各處送回心臟的血管是靜脈,毛細血管連通于最小的動脈和靜脈。
【詳解】毛細血管在體內數量很多,分布很廣;其管壁最薄,只由一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管的內徑十分小,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管內血流速度最慢;連通于最小的動脈和靜脈。這些特點便于血液與組織細胞充分地進行物質交換??梢?,選項中①④符合題意。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24. DNA親子鑒定是通過親代與子代細胞中的DNA(位于細胞核內)比對來進行的,其準確率高達99.999 99%。若某次鑒定材料僅有血液,你認為應選用( )
A. 紅細胞B. 白細胞C. 血小板D. 血紅蛋白
【答案】B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它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血液的結構中只有白細胞具有細胞核;因此選B。
考點: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載體-DNA;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5. 能夠準確表達血液、血漿、血細胞三個概念之間關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分為兩部分:血漿和血細胞,血漿呈淡黃色,半透明,血漿中含有大量的水(約占91%--92%),還含有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等,血漿的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yǎng)料和廢物;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詳解】血液是在心臟和血管內流動的不透明紅色液體,主要成分為血漿、血細胞。在加入抗凝劑的血液中出現分層現象后可觀察到血液的組成,如圖所示:
即血漿和血細胞是一個結構層次,同屬于血液。故選C。
【點睛】血液的組成: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
二、填空題:(本題4個小題,共50分)
26. 人類從哪里來?我們每一個人又是怎樣來到世界上的呢?請根據圖中提示回答有關問題。
(1)在圖一的A、B兩處填入恰當的詞: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2)產生精子的器官是___________,產生卵細胞的器官是___________。
(3)人的受精卵形成后不斷進行細胞分裂,逐漸發(fā)育成___________后緩慢移動,最終植入[ ] ___________中,就好比一粒種子落到了土壤中,之后繼續(xù)進行分裂和分化,逐漸發(fā)育成胚胎。
【答案】26. ①. 森林古猿 ②. 受精卵
27. ①. 睪丸 ②. 卵巢
28. ①. 胚泡 ②. ③子宮內膜
【解析】
【分析】分析圖可以看出,圖一中的A是森林古猿,B是受精卵;圖二中的①是輸卵管,②是卵巢,③是子宮內膜。
【小問1詳解】
在距今1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于非、亞、歐地區(qū),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后來由于環(huán)境的變化,森林古猿朝兩個方面進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仍然以樹棲生活為主,慢慢進化成了現代類人猿,如黑猩猩、猩猩、大猩猩、長臂猿等;另一支卻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被迫下到地面上來生活,慢慢的進化成了人類,可見人類和類人猿的關系最近,是近親,它們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A森林古猿。卵細胞與精子在輸卵管中結合形成B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人類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開始的標志。
【小問2詳解】
睪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也是男性的性腺,能夠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也是女性的性腺,能夠產生卵細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因此,產生精子的器官是睪丸,產生卵細胞的器官是卵巢。
【小問3詳解】
女性的卵巢發(fā)育成熟后就會產生卵細胞并進入輸卵管,如果此時與精子相遇,就會與眾多精子中的一個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繼續(xù)在輸卵管中進行分裂逐漸發(fā)育成胚泡,胚泡緩慢移動到子宮中,最終植入③子宮內膜中,該過程叫做著床(懷孕),就好比一粒種子落到了土壤中,然后逐漸發(fā)育成胚胎,由胚胎發(fā)育成胎兒,胎兒發(fā)育成熟就會和胎盤從母體的陰道產出,該過程叫做分娩,分娩的結束標志著嬰兒的誕生。
27. 圖一為人體消化系統(tǒng)部分形態(tài)結構示意圖,圖二為淀粉、蛋白質、脂肪在消化道各部分被消化程度曲線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1中,能夠分泌膽汁的結構是[ ]___________,其分泌的膽汁儲藏在膽囊中,再經導管流入[ ]___________內。
(2)圖2中,營養(yǎng)物質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 ]___________,它的___________,使其具有巨大的表面積來吸收營養(yǎng)物質。
(3)圖1中3里面的腺體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___________酶。在該器官內開始被消化的物質是___________。
(4)圖2的D中含有的消化液有___________。
【答案】27. ①. 4肝臟 ②. 6十二指腸
28. ①. 9小腸 ②. 皺襞和小腸絨毛
29. ①. 胃蛋白 ②. 蛋白質 30. 腸液、胰液和膽汁
【解析】
【分析】觀圖可知,圖1中的1唾液腺、2食道、3胃、4肝臟、5膽囊、6十二指腸、7胰腺、8大腸、9小腸、10盲腸、11闌尾、12口腔、13肛門。圖2中X表示淀粉的消化過程、Y表示蛋白質的消化,Z表示脂肪的消化過程。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腸、E是大腸。
【小問1詳解】
膽汁是肝臟分泌的消化液。膽汁中不含消化酶,可以把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因此4肝臟分泌的膽汁儲存在膽囊中,膽汁經過膽管流入6十二指腸。
【小問2詳解】
小腸長5~6米,內表面有許多環(huán)形皺襞,皺襞表面有許多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小腸的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積。營養(yǎng)物質通過消化道壁進入到毛細血管內,隨血液循環(huán)運送到各組織細胞。脂肪的消化是從小腸開始的,根據圖2中可以看出,Z在D處開始被消化,所以Z表示的是脂肪的消化,X淀粉和Y蛋白質的消化也主要在D小腸中,所以,營養(yǎng)物質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D小腸。
小問3詳解】
圖1中的3是胃,胃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在胃內開始被消化的物質是蛋白質。進入體內的蛋白質,首先在胃酸作用下發(fā)生變性,被胃蛋白酶分解變成多肽,后經過腸道最終被分解成氨基酸,最終被組織和器官吸收利用。
【小問4詳解】
小腸是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主要場所,這是因為小腸長約5~6米,小腸內具有腸液、胰液和膽汁等多種消化液,腸液和胰液中含有能夠消化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酶,膽汁雖然不含有消化酶,但它對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夠促進脂肪的消化。所以,圖2的D小腸中含有的消化液有腸液、胰液和膽汁。
28. 圖(一)為呼吸系統(tǒng)組成圖,圖(二)為肺泡與毛細血管之間的氣體交換圖,請據圖回到下列問題。
(1)人體進行呼吸的主要器官是圖(一)中的[ ]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不僅是氣體的通道,而且還能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和___________。
(2)圖(二)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是由___________細胞構成,這有利于進行氣體交換。
(3)圖(二)b從肺泡進入血液所以代表的氣體是___________,它是透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進入的血液。血液從毛細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血液中的___________增多。
(4)嚴重病人呼吸困難,主要是圖中能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___________纖維化嚴重影響了呼吸。
(5)為防治病毒感染,阻止病毒傳播,在平時的生活中要養(yǎng)成與呼吸系統(tǒng)有關的良好生活習慣是___________。(寫出一條即可)
【答案】28. ①. 1肺 ②. 2呼吸道 ③. 清潔
29. 一層上皮##單層上皮
30. ①. 氧氣 ②. 肺泡壁 ③. 毛細血管壁 ④. 氧氣
31. 肺 32. 不隨地吐痰,不吸煙等
【解析】
【分析】題圖(一)中,1肺,2呼吸道,3膈。
題圖(二)中,4肺動脈端,5肺靜脈端;a二氧化碳,b氧氣,c吸氣,d呼氣。
【小問1詳解】
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包括2呼吸道和1肺兩部分。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不僅能保證氣體順暢通過,而且還能對吸入的氣體進行處理,使到達肺部的氣體溫暖、濕潤、清潔;肺是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個,左肺有兩葉,右肺有三葉。
【小問2詳解】
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部位,數量很多,增加了氣體交換的效率;肺泡外面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些特點都有利于肺泡與血液內的氣體交換。
【小問3詳解】
當血液流經肺泡外的毛細血管時,由于吸入肺泡內的空氣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b氧氣便由肺泡通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擴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a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中,這樣,血液流經肺后(即[4]端流到[5]端),氧氣的含量就增多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減少了。
【小問4詳解】
1肺是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嚴重病人呼吸困難,主要是圖中的1肺纖維化。
【小問5詳解】
為防止病毒感染,阻止病毒傳播,在平時的生活中要養(yǎng)成不隨地吐痰,不吸煙,堅持體育鍛煉,戴口罩等良好生活習慣。
29. 下圖是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其中的A、B、C、D表示四個實驗步驟。請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該實驗的變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號試管為實驗組。
(2)D步驟加碘液后的變藍是___________號試管。
(3)如再要探究“溫度對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響”,請完善下列需要更改的設計方案。
①將B步驟的兩支試管滴加等量的___________;②將C步驟中的一支試管放在37℃的溫水中,另一支試管放在___________中。
【答案】29. ①. 唾液 ②. 2
30. 1 31. ①. 唾液 ②. 0℃(或80℃左右的熱水,溫度要過高或過低,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1)淀粉遇碘液變藍,淀粉分解形成的麥芽糖遇碘不變藍。
(2)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小問1詳解】
根據題圖可知,本實驗唯一不同的條件是唾液的有無,則本實驗的變量是唾液。在一個對照實驗中,包括對照組和實驗組兩個部分,通常把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叫實驗組,把不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叫對照組,則1試管為對照組,2試管為實驗組。
【小問2詳解】
1號試管內加入的是清水,饅頭中的淀粉不能被分解,則1號試管內存在淀粉;2號試管內加入的是唾液,饅頭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全部分解為麥芽糖,則2號試管內不存在淀粉。淀粉遇碘變藍,麥芽糖遇碘不變藍,因此滴加碘液后,1號試管變藍,2號試管不變藍。
【小問3詳解】
本實驗探究的是溫度對唾液消化淀粉是否有影響,則本實驗的變量是溫度。
①在對照實驗中,除實驗變量之外,其他條件應相同且適宜,因此將B步驟的兩支試管滴加等量的唾液。
②本實驗唯一不同的條件是溫度,由題文可知,C步驟中的一支試管放在37℃的溫水中,則另一支試管應放在0℃(或80℃左右的熱水,溫度要過高或過低)中。
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生物試題,共4頁。
這是一份精品解析: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古月中學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試題(解析版),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項選擇題,填空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