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征定論綱要化先秦時期(遠古~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會、夏、商、西周和東周(春秋、戰(zhàn)國),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tài),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時期。秦漢(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國歷史第一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和發(fā)展時期,也是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階段。政治上:中華文明從八方雄起到家國同構,國家治理從爭霸變革到天下一統(tǒng)。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為主要內容,以“家國一體”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秦漢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
經濟上:社會生活從采集狩獵到食物生產;勞作方式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農業(yè)生產從刀耕火種向鐵犁牛耕過渡,伴隨土地私有制產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以男耕女織為特征的家庭勞作方式。秦統(tǒng)一度量衡、貨幣、文字,西漢初期推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西漢中期以后,“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貿易。思想文化上:思想一統(tǒng),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文化燦爛,從商周多彩至秦漢而初盛。西周時期“敬天保民”思想產生.春秋戰(zhàn)國出現德治與法治之爭、“百家爭鳴”的現象。秦朝“焚書坑儒”強化了思想控制,西漢尊崇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官方哲學。佛教傳入,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
民族關系上:先秦時期從民族交融到華夏認同,秦漢時期從設郡管理到開拓疆域。諸侯爭霸戰(zhàn)爭客觀上加強了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觸,促進了民族交融,國家漸趨統(tǒng)一,為秦朝建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創(chuàng)造了條件;秦漢王朝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少數民族的有效管轄,拓展了疆域,加強了內地同邊疆地區(qū)的經濟文化交流,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并不斷發(fā)展。
主干整合圖文化中外歷史綱要一、先秦時期
選擇性必修【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商朝:內外服制度,有比較系統(tǒng)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各類事務的官吏。(2)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是政體的基本特征、政體中存在原始民主傳統(tǒng);禮制出現、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早期國家出現法律;世官制下貴族世代壟斷高官。(3)春秋戰(zhàn)國:子產“鑄刑書”、德治與法治之爭(代表人物分別是孔子、孟子與商鞅、韓非子)、貴族等級分封制解體。
【經濟與社會生活】(1)原始社會:農耕和畜牧業(yè)出現,過定居生活,分為北方粟麥農業(yè)區(qū)和南方稻作農業(yè)區(qū);出現私有制、階級和國家;利用地窖和陶器存糧;早期集鎮(zhèn)出現。(2)商周:青銅器出現;城市建設初具形制。(3)春秋戰(zhàn)國:實行“重農抑商”;實物借貸比較普遍。【文化交流與傳播】(1)原始社會:多元一體格局,文明萌芽,“萬邦”時代。(2)春秋戰(zhàn)國:私學產生,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早期書寫材料:簡策和帛書。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秦朝: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郡縣兩級,文書行政制度;官員選拔“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考核實行上計制,御史參與審核;設典客、典屬國管理民族事務,兩廣地區(qū)設置南??ぁ⒐鹆挚?、象郡。(2)西漢:漢武帝設立中朝,丞相權力被削弱;地方機構為郡縣兩級制;察舉制分為??坪吞乜?;漢武帝設刺史,巡行郡國;頒布《九章律》和《二年律令》;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設置河西四郡。(3)東漢:尚書臺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被削弱;東漢晚期,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
【經濟與社會生活】(1)秦: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修筑馳道、直道、五尺道等構成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開鑿了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2)西漢:修建龍首渠,體現了國家對水利工程的重視。【文化交流與傳播】(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推動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及貿易繁榮,外來物種如苜蓿、葡萄、胡桃、胡瓜、胡蘿卜傳入內地;太學是西漢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人稱“蔡侯紙”。
關鍵能力測評化1.[2023·湖北教育聯(lián)盟高三上期中]下圖為龍山時期的陶寺城址,由此可知當時( )A.社會階層分化開始出現B.進入傳統(tǒng)農耕時代C.初步形成復雜社會系統(tǒng)D.奴隸制度走向繁榮
解析:據圖可以看出,城址里有宮殿區(qū)、高級居住區(qū)、普通住宅區(qū)、手工業(yè)生產區(qū)、糧食區(qū)等功能性區(qū)域,說明該遺址初步形成了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故選C項;有高級住宅區(qū)和普通住宅區(qū)可以推出社會階層有了分化,但是無法得出是龍山時期和陶寺地區(qū)開始出現的,排除A項;傳統(tǒng)農耕時代是指以農業(yè)種植為主要生產生活的時代,龍山時期還處于原始社會時期,屬于原始農業(yè),與題目不相符,排除B項;龍山時期尚處于原始社會階段,不是奴隸社會,排除D項。
2.[2023·山西省一模]據秦簡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貳春鄉(xiāng)需要向朝廷上交的歲賦為“白翰”“黑翰”“明渠鳥”“鷩鳥”等若干只,于是鄉(xiāng)守令鄉(xiāng)吏和刑徒進行捕捉。這說明秦朝( )A.政府對刑徒的管理較寬松B.統(tǒng)治階級生活奢靡腐化C.對基層社會形成有力控制D.賦稅征收以土特產為主
解析:從題干可以看出貳春鄉(xiāng)需要向朝廷上交各類鳥等作為賦稅,鄉(xiāng)守令鄉(xiāng)吏和刑徒進行捕捉,說明秦朝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力強,故選C;秦朝推崇法家思想,不可能對刑徒管理松弛,故A錯誤;各類鳥只是朝廷的賦稅,不是統(tǒng)治者奢靡的消費品,所以B錯誤;題干并沒有說明其他的賦稅內容,無法說明土特產是賦稅的主體,故D錯誤。
3.[2023·山東省濟寧市高三上期末質量檢測] 在漢代的政治語匯中,??煽吹健皳軄y反正”的說法,下表為其中的某些敘述。它表明撥亂反正的核心是( )A. 結束農民戰(zhàn)爭 B.否定秦代暴政C.繼承秦的制度 D.消除地方割據
解析:據表格材料“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可知,《史記》中贊揚漢朝治平亂世,誅滅強暴,即否定了秦代的暴政,故選B項;秦末農民起義由于內部矛盾最終失敗了,并不是劉邦結束的,排除A項;漢朝建立后繼承了秦朝的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等內容,但材料中并沒有體現繼承了秦朝制度內容,排除C項;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為地方割據埋下隱患,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4.[2023·山西高三聯(lián)考]西漢初年,漢高祖發(fā)布求賢詔書,命諸侯王和郡守在所封領地或管治的地區(qū)發(fā)掘人才,并說:“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漢高祖此舉( )A.削弱了中正選官權力B.利于擴大漢政權的統(tǒng)治基礎C.完善了察舉制的流程D.鞏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
這是一份新教材通史版2024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第一部分第一編中國古代史步驟一第一講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__先秦時期遠古~公元前221年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必備知識清晰化,關鍵能力系統(tǒng)化,核心素養(yǎng)情境化,大題突破,答案C,答案B,答案D,答案A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教材專題版2024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第一部分第一編中國古代史步驟一專題一政治智慧__古代中國的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必備知識清晰化,關鍵能力系統(tǒng)化,核心素養(yǎng)情境化,大題突破,時空定位,2規(guī)律,答案C,答案B,答案D,答案A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教材專題版2024高考歷史二輪專題復習第一部分第一編中國古代史步驟一專題三文以化人__古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交流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必備知識清晰化,關鍵能力系統(tǒng)化,核心素養(yǎng)情境化,大題突破,時空定位,文化的內涵,2發(fā)展過程,答案A,答案C,漢代儒學的新變化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