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優(yōu)秀古詩文背誦推薦60篇
文言文知識清單2
必背知識清單46 伯牙鼓琴
【原文呈現(xiàn)】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①//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cù)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zhé)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譯文】
伯牙擅長彈奏琴,鍾子期善于聆聽。伯牙彈琴,用音樂表現(xiàn)的意境(出現(xiàn))攀登高山的情景。鍾子期說:“好??!高聳的樣子啊像泰山!”伯牙彈琴,意境(出現(xiàn))流動的水,鍾子期說:“好??!寬廣的樣子啊像江河!”凡是伯牙心中想到的,鍾子期一定能領(lǐng)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歷,突然遇上大雨,停留在巖石下面。心里悲傷,就拿琴來彈奏。先彈奏連綿大雨的樂曲,再奏出山巖崩塌的音樂。每彈奏一曲, 鍾子期總是能窮盡它的旨趣。伯牙放下琴嘆息說:“好啊,好啊,你聽懂了?。?你)心里想的同我想表達的一樣。我如何能在聲音中隱匿自己的真實感情呢?”
【文學常識】
1.列子,名列御寇,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與老子、莊子同為道家代表人物,終生致力于道德學問。
2.《列子》,舊題為列御寇著。全書基本是以寓言形式來表達精微的哲理,發(fā)人深省,雋永味長。
【詞匯積累】
1.通假字
卒逢暴雨(卒同猝,意思為:突然)
2.古今異義
(1)乃援琴而鼓之 (古義:拿,拿過來;今義:援助。)
(2)初為霖雨之操 (古義:琴曲的一種,曲調(diào)凄婉;今義:抓在手里,拿。)
3.一詞多義
善①伯牙善鼓琴 擅長,善于 ②善哉 好
4.詞類活用
伯牙善鼓琴 名詞用作動詞,原意為:打擊樂器;句中意為:彈奏。
【內(nèi)容賞析】
“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至今廣為傳頌,從文中的哪句話可以看出鍾子期堪稱伯牙的“知音”?請結(jié)合文意,談談你對“知音”的理解。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和“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必背知識清單47 鄒忌諷齊王納諫
【原文呈現(xiàn)】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眨旃珌?,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r />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拢撼歼M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譯文】
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艷美麗。早晨穿戴好衣帽,對他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他的妻子說:“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妾回答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客人:“我和徐公比,誰更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著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再照鏡子看著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我的妾認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認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
于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知道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美??墒俏业钠拮悠珢畚?,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的百姓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上書直言規(guī)勸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傳到我耳朵里的人,給予下等獎賞?!泵顒傁逻_,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滿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之中不戰(zhàn)自勝。
【文學常識】
1.劉向(約前77年—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西漢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一生著述頗豐,對保存我國古籍文獻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留下了多部歷史、文學名著:《戰(zhàn)國策》《說苑》《列女傳》等。
2.《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雜記東周、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宋、衛(wèi)、中山諸國之事。其所記史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國?!稇?zhàn)國策》的文章長于說事,無論個人陳述還是雙方論辨,都喜歡渲染夸大,充分發(fā)揮,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此外,描寫人物形象極為生動,而且善用運用巧妙形象的比喻,通過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詞匯積累】
1.字音字形
昳(yì)麗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窺(kuī)鏡 期(jī)年 朝(cháo)于齊 間(jiàn)進
2.通假字
孰視之(孰,通“熟”,仔細)
3.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詞作狀語;服,名詞作動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面,名詞作狀語)
(40聞寡人之耳者 (聞,動詞使動用法)
4.一詞多義
(1)朝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朝拜)
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zhāo) )
(2)孰
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代詞,誰 )
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同“熟”,仔細。)
(3)誠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確實,的確)
帝感其誠 ( 誠心、誠意)
5.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 (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3)明日,徐公來。(古義,第二天。 今義,今天的下一天。)
6.出自本課的成語
門庭若市:形容來者之多。(注意與“門可羅雀”區(qū)別)
【內(nèi)容理解】
鄒忌進諫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請你賞析文本的諷諫藝術(shù)。
明確:(1)從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類比國事。鄒忌將“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類比“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強的說服力。(2)寓治國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語言委婉含蓄,容易讓人接受。鄒忌沒有直言齊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設喻來說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3)諷諫有針對性,設身處地地為齊威王著想。鄒忌針對“王之蔽甚矣”的現(xiàn)實和齊威王希望修明政治、興利除弊的愿望進行諷諫,讓齊威王欣然接受。(4)運用排比句,增強了說服力。鄒忌在諷諫時,連用了排比句,增強了語言氣勢。
【鞏固訓練】
(2022·遼寧葫蘆島中考)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王曰:“善?!蹦讼铝睿骸叭撼祭裘衲苊娲坦讶酥^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绷畛跸拢撼歼M諫,門庭若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
晏子①聘于吳,吳王曰:“敢問長保威強勿失之道若何?”
晏子對曰:“先民而后身,先施而后誅②。強不暴③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百姓并進④,有司不侵,民和政平。不以威強退人之君⑤,不以眾強兼人之地。其用法為時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為眾屏⑥患,故民不疾其勞。此長保威強勿失之道也。失此者危矣。”
吳王忿然作色,不說。
晏子曰:“寡君之事畢矣嬰無斧锧⑦之罪請辭而行?!彼觳粡鸵姟?br />
(選自《晏子春秋》)
【注釋】①晏子:名嬰,春秋末期齊國名相。②施:施恩惠。此指賞賜。誅:指刑罰。③暴:損害。④進:進用,任用。⑤退人之君:使別人的君主退居己下。⑥屏(bǐng):排除,消除。⑦锧(zhì):腰斬時所墊的砧板。斧锧,這里是斬首的意思。
1. 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 )
A. 乃下令 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B. 聞寡人之耳者 一老河兵聞之(《河中石獸》)
C. 故世不逆其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北冥有魚》)
D. 故民不疾其勞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 將選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2)吳王忿然作色,不說。
3. 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寡 君 之 事 畢 矣 嬰 無 斧 锧 之 罪 請 辭 而 行。
4. 寫出【甲】文中齊國大治在國外有所表現(xiàn)的句子。
5. 【甲】【乙】兩文都是君臣間的言論,齊威王______,體現(xiàn)了他的胸襟和智慧;吳王表面虛心,卻并未接受晏子______的思想。
【答案】
1. A
2. (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可得上等獎賞。
(2)吳王憤怒地改變了臉色,(很)不高興。
3. 寡君之事畢矣/嬰無斧锧之罪/請辭而行。
4.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5. 廣開言路(從善如流、善于納諫) 民本(以民為本、以民為先)
【解析】
1.考查一詞多義。
A.副詞,于是/副詞,于是;B.動詞,使……聽到/動詞,聽說;C.名詞,意志/動詞,記載;D.動詞,厭惡/形容詞,快;故選A。
2.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1)重點詞語:面:當面,名詞作狀語。面刺:當面指責。過:過錯。
(2)重點詞語:忿然:氣憤的樣子。說:同“悅”,高興。
3.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也可以根據(jù)相關(guān)的文言詞語的標志來劃分。這個句子的意思是:我的國君交辦的事情完畢了,我晏嬰沒有刀斧砍頭之罪,請求告辭回國?!耙印笔蔷淠┱Z氣詞,可在其后斷開?!皨霟o斧锧之罪”的意思是我晏嬰沒有刀斧砍頭的罪名。意思完整,應在其后斷開。據(jù)此可知這個句子正確的斷句為:寡君之事畢矣/嬰無斧锧之罪/請辭而行。
4.考查對文章的理解。根據(jù)題干要求,在【甲】文中找到齊國大治在國外有所表現(xiàn)的句子即可?!炯住课摹把唷②w、韓、魏聞之,皆朝于齊”一句的意思是: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把唷②w、韓、魏”是別的國家,“皆朝于齊”指的是“燕、趙、韓、魏”這些國家到齊國朝拜齊威王。這是齊國大治在國外的表現(xiàn)。
5.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及人物形象的把握。
①結(jié)合“體現(xiàn)了他的胸襟和智慧”可知要找到體現(xiàn)齊威王的胸襟和智慧的語句進行分析。結(jié)合【甲】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可知,齊威王下令讓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都來向他進諫,這體現(xiàn)了齊威王能夠廣開言路、善于納諫。
②從【乙】文中找到能體現(xiàn)晏子思想的語句進行概括。結(jié)合“先民而后身”“百姓并進,有司不侵,民和政平”“其用法為時禁暴,故世不逆其志。其用兵為眾屏患,故民不疾其勞”等語句可知,晏子認為,要先為民眾而后為自身,要與百姓并進,官員不侵犯民眾,民眾和諧政治平穩(wěn)。使用法律,為當時禁止暴亂,他使用武力,是為大眾消除禍患。由此可看出晏子認為要以民為本、以民為先的思想。從“吳王忿然作色,不說”可看出吳王并未接受晏子的思想。
【點睛】參考譯文:
【乙】晏子訪問吳國,吳王說:“請問長久保持威武強盛而不會失去的道路是什么樣?”
晏子回答說:“先為民眾而后為自身,先賞賜而后再懲罰;強盛而不以暴力欺壓弱小,高貴而不欺凌低賤,富裕而不傲視貧窮。與百姓并進,官員不侵犯民眾,民眾和諧政治平穩(wěn)。不以威力強迫別國君主退位,不以人多勢眾去兼并別人的土地。他使用法律,為當時禁止暴亂,所以世人不會違背他的意志。他使用武力,是為大眾消除禍患,所以民眾不厭惡勞累。這就是長久保持威武強盛不失去的道路。失去這些的人就危險了?!?br />
吳王憤怒,變了臉色,很不高興。
晏子說:“我的國君交辦的事情完畢了,我晏嬰沒有刀斧砍頭的罪名,請求告辭回國?!庇谑遣辉僖妳峭酢?br />
必背知識清單48 出師表
【原文呈現(xiàn)】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櫍孕?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譯文】
先帝創(chuàng)立帝業(yè)還沒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現(xiàn)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吳三國,我們蜀國人力疲憊,物力又很缺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候。然而,侍衛(wèi)大臣們在宮廷內(nèi)毫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疆場上舍身作戰(zhàn),這都是因為追念先帝在世時對他們的特殊待遇,想報效給陛下啊。陛下確實應該廣泛地聽取群臣的意見,發(fā)揚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揚志士們的氣概,不應該隨隨便便地看輕自己,言談中稱引譬喻不合大義(說話不恰當),以致堵塞忠臣進諫勸告的道路。
皇宮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宮吏都是一個整體,對他們的提升、處分、表揚、批評,不應該因人而有什么差別。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的和盡忠行善的人,陛下應交給主管的官吏,由他們評定應得的處罰或獎賞,用來表明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方針,不應偏袒和私心,使得宮內(nèi)和宮外有不同的法則。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所以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中之事,無論大小,都拿來問問他們,然后施行,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br />
將軍向?qū)?,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曉軍事,從前任用時候,先帝稱贊說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jié)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論這些事情,對于桓帝、靈帝沒有一次不(發(fā)出嘆息)感到痛心遺憾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來是一介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只求能在亂世中暫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面前有什么名氣。先帝不因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里來訪問我,向我征詢對當今天下大事的意見,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應先帝愿為他奔走效勞。后來遇到失敗,我在戰(zhàn)敗的時候接到委任,在危難的時候奉命出使東吳,從那時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二十一年了。
先帝(劉備)知道我謹慎,因此在臨終前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諸葛亮)。自從接受任命以來,我日夜憂慮嘆息,擔心不能將先帝托付的事情辦好,有損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荒涼的地方?,F(xiàn)在南方已經(jīng)平定,兵器已經(jīng)準備充足,應當鼓舞并率領(lǐng)三軍,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貢獻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曹魏,復興漢室,回到原來的都城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職責和本分。至于對政事的斟酌興廢,進獻忠誠的建議,那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任。
希望陛下把討伐奸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我,如果沒有完成,就請治我重罪,來告慰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勸勉陛下宣揚圣德的忠言,就責備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露他們的過失;陛下自己也應該認真考慮國家大事,征詢治理國家的好辦法,聽取正確的意見,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訓,如果能夠這樣,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現(xiàn)在我就要辭別陛下遠行了,面對奏表熱淚縱橫,不知說了些什么。
【寫作背景】
221年,劉備稱帝,諸葛亮為丞相。222年,劉備攻吳兵敗,次年病故,死前托孤白帝城,17歲的后主劉禪繼位。當時,蜀國已失荊州,主喪時危,處境十分艱難。在諸葛亮的決策下,蜀國東與孫吳修好,南征孟獲,平定南方諸郡,發(fā)展生產(chǎn),治兵講武。經(jīng)過幾年的苦心經(jīng)營,至227年,“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而此時曹魏內(nèi)部又有動蕩,諸葛亮便率兵北駐漢中,以圖中原,實現(xiàn)興漢的大業(yè)。鑒于后主劉禪懦弱無能,所以于出師北伐前上此奏疏。這篇上書就是《出師表》。
【文學常識】
“表”,是古代奏議的一種,用于向帝王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在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被分成章、奏、表、議四個小類。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統(tǒng)觀眾多表文,盡管具體內(nèi)容不同,但都離不開抒情手法的運用,因此,“動之以情”可以說是“表”的一個基本特征。
【詞匯積累】
1.字音字形
疲弊(bì) 恢弘(hóng) ?駑鈍(núdùn)? 裨補闕漏(bìqu)? 行陣和睦(háng) 夙夜憂嘆(sù)
崩殂(cú)??妄自菲薄(fi)??陟罰臧否(zhìp)??以彰其咎(jiù)
2.通假字
(1)必能裨補闕漏(“闕”通“缺”,缺點?)
(2)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3.古今異義
(1)先帝不以臣卑鄙(古義: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今義:〈語言、行為〉惡劣;不道德)
(2)由是感激(古義:感奮激發(fā);今義:因?qū)Ψ降暮靡饣驇椭袆硬a(chǎn)生謝意)
(3)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古義:感到痛心、遺憾;今義:極端憎恨或悔恨)
(4)開張圣聽(古義:擴大;今義:商店等設立后開始營業(yè))
4.一詞多義
(1)道???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詞)???以咨諏善道(道理,名詞)?
(2)遺???以光先帝遺德(遺留,動詞。)???以遺陛下(給予,動詞)?
(3)有???若有作奸犯科(有,與“無”相對,動詞)???爾來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來連接整數(shù)與零數(shù),數(shù)詞)???
(4)行???然后施行(做,執(zhí)行,動詞)???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詞)?
必能使行陣和睦(行列,這里指軍隊,名詞)?
(5)任??受任于敗軍之際(任用,委任,動詞)??祎、允之任(責任,職責,名詞)???
(6)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將要,副詞)???臨表涕泣(面對。動詞)???
(7)效???恐付托不效(實現(xiàn),副詞。)???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責任,名詞)???
(8)所以?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表原因,...的原因)???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用來)??
(9)以???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詞,把)???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詞,因。)?
以光先帝遺德。(連詞,表目的,來)???以塞忠諫之路也。(連詞,表結(jié)果,以致于)???
受命以來。(連詞,表時間)???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因為)???咨臣以當世之事(拿)???????
(10)于????還于舊都(到)???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對)茍全性命于亂世(在)?
5.詞類活用
(1)親賢臣,遠小人(形容詞做動詞。???親,親近。遠,疏遠)??
(2)茍全性命于亂世?(形容詞做動詞,保全)??
(3)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形容詞做名詞,奸邪的事;形容詞做名詞,忠善之事)??
(4)此皆良實(形容詞做名詞,善良誠實的人)?????
(5)優(yōu)劣得所(形容詞做名詞,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兇(形容詞做名詞,奸邪兇頑的敵人)???
(7)陟罰臧否?(形容詞做動詞,評論人物好壞)??
(8)以光先帝遺德(名詞作動詞,發(fā)揚光大)???
(9)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名詞作動詞,長草木(暗指荒涼))???
(10)恢弘志士之氣。?(名詞作動詞,擴大、發(fā)揚???)??
(11)北定中原。?(方位名詞作狀語,北上)??
(12)恐托付不效?(動詞作名詞,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形容詞作動詞,對……盡忠)?????
(14)志慮忠純??(動詞作名詞,心思)????
6.出自本課的成語
優(yōu)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汉翢o根據(jù)地、過分地看輕自己。???
作奸犯科:為非作歹,違法亂紀。??
三顧茅廬: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
不毛之地:指貧瘠的土地或荒涼的地區(qū)。?
不求聞達: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來是自謙的話,表示自己語無倫次?,F(xiàn)在泛指思想混亂,說的話讓人摸不著頭緒。?
感激涕零:形容極為感激?,F(xiàn)在多用于諷刺。???
計日可待:為期不遠,不久就可以實現(xiàn)。???
茍全性命:茍且保全性命。?
親賢遠佞:親近有才能的賢人,疏遠阿諛奉承的小人。???
引喻失義: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危急存亡:情勢危險急迫,關(guān)系到生存或滅亡。?
臨危受命: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內(nèi)容理解】
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禪提出了哪三條建議,他反復強調(diào)的是哪一條?為什么?
明確: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作者反復陳說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余兩條雖然說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guān)。因為劉禪是個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xiàn)“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zhí)行。而親賢是遠佞之本,所以文章開頭說“開張圣聽”,實際上就是要聽取賢臣的意見,萬不可“塞忠諫之路”,中間列舉賢臣姓名,要劉禪“親之信之”,結(jié)尾更勸說劉禪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也是親賢的意思。
【鞏固訓練】
(2022·湖北咸寧中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節(jié)選自《出師表》)
【乙】
郗超①與謝玄不善②。苻堅③將問晉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視淮陰矣。于時朝議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⑥。吾昔嘗與玄共在桓宣武府,見使才皆盡雖履屐⑦之間亦得其任。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勛?!贝蠊扰e,時人咸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選自《世說新語·識鑒》,有刪改)
【注釋】①郗超、謝玄:均為東晉大臣。②善:關(guān)系友好。③苻堅:前秦君主。④問晉鼎:圖謀奪取東晉政權(quán)。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帶地區(qū)。⑥濟事:辦成事情。⑦履屐:鞋履和木屐,形容不起眼的小事。
1. 選出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簡撥:選拔
B. 必能神補闕漏,有所廣益 闕漏:缺失疏漏
C. 人間頗有異同之論 異同:不同
D. 大功既舉 舉:舉行
2. 選出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 )
A. 悉以咨之 人間頗有異同之論
B. 愚以為營中之事 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勛
C.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于時朝議遣玄北討
D.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吾昔嘗與玄共在桓宣武府
3. 用“/”給乙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見使才皆盡雖履履之間亦得其任
4. 翻譯下列句子。
(1)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
5. 甲文中諸葛亮知人善任,北上伐魏之前,他舉薦了一批文臣武將,這些文臣武將的共同特點是①__________ (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乙文中郗超力排眾議,堅定相信謝玄的能力,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覺的本領(lǐng),又有“②___________。”(用乙文原語句填空)的胸懷。
【答案】
1. D
2. D
3. 見使才皆盡雖/履履之間/亦得其任
4. (1)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jié)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br />
(2)已經(jīng)像惡狼一樣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帶地區(qū),又虎視眈眈地企圖侵占淮河以南廣大領(lǐng)土。
5. ①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 ②不以愛憎匿善
【解析】
1.D.句意:大功告成。舉,完成,成功。故選D。
2.A.代詞,他們\助詞,的;B.動詞,認為\介詞,憑借;C.介詞,對于\介詞,在;D.副詞,曾經(jīng)\副詞,曾經(jīng);故選D。
3.考查斷句。句意為:發(fā)現(xiàn)他用人能盡其才,即使是一些瑣細的小事,也能處理得恰如其分?!半m”是即使的意思,句首連詞,字前應斷開?!耙唷笔且驳囊馑迹c“雖”構(gòu)成了轉(zhuǎn)折關(guān)系,字前應斷開。故斷句為:見使才皆盡雖/履履之間/亦得其任。
4.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1)必,一定;行陣,行伍,部隊;得所,各得其所;(2)既,已經(jīng);狼,像狼一樣;噬,吞并;虎視,虎視眈眈。
5.第一空:甲末段中的“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點明了這些文臣武將的共同特點是“悉貞良死節(jié)”,即: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
第二空:乙文中的“時人咸嘆超之先覺,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意為:當時的人都贊嘆郗超有先見之明,又推崇他不因為個人的好惡而埋沒別人的才能。由此句可知,郗超有“不以愛憎匿善”的胸懷。
【點睛】參考譯文:
乙:郗超與謝玄不和睦。當時苻堅正想奪取晉朝天下,已經(jīng)像惡狼一樣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帶地區(qū),又虎視眈眈地企圖侵占淮河以南廣大領(lǐng)土。這時朝廷中商議派謝玄北上討伐,大臣中間對此頗有不同看法。 (只有)郗超說:“謝玄這個人一定能成功。我過去曾經(jīng)與他一道在桓溫府中共事,發(fā)現(xiàn)他用人能盡其才,即使是一些瑣細的小事,也能處理得恰如其分,從這些事推斷,任用他一定能使他建立功勛的?!敝x玄大功告成后,當時的人都贊嘆郗超有先見之明,又推崇他不因為個人的好惡而埋沒別人的才能。
必背知識清單49 桃花源記
【原文呈現(xiàn)】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 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 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前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新鮮美好,落花紛紛。
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fā)源地,緊接著出現(xiàn)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隱約似有光亮。(漁人)
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
這里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里的人)看見了漁人,于是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做了回答。(有人)
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
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
外界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
人向他們一一詳細地說出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
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幾天后,告辭離開。村里人告訴(漁人)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br />
(漁人)出來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原路回去。(沿途)處處做了記號。到了郡城,(漁人)去
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
不到路了。
南陽人劉子冀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因病
去世。此后就再也沒有探尋(桃花源)的人了。
【文學常識】
1.陶淵明(約365—427),東晉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因宅邊有五棵柳樹,故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因看不慣世俗污濁,辭官回家,從此隱居。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作品具有平淡與爽朗的特點,語言質(zhì)樸自然,而又十分精練,具有獨特風格。代表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2.記: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敘事,可寫景,可狀物。其中,寫景的目的往往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懷和抱負(感情和主張),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并在寫法上大多以記敘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其特點是:取材范圍極廣,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大多數(shù)是游記,其次是一些普通的敘事性散文或者雜記。
【詞匯積累】
1.字音字形
儼yǎn然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間jiàn隔 此中人語yù云 詣yì 問津jīn
2.通假字
便要還家:“要”同“邀”,邀請。
3.一詞多義
(1)尋:尋向所志(尋找) 尋病終(不久)
(2)舍:便舍船(舍shě,動詞,舍棄。) 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3)中:中無雜樹(中間) 晉太元中(年間) 其中往來種作/村中聞有此人/此中人語云(里面)
(4)志: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5)之: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漁人甚異之(代詞,代漁人所看到的景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代詞,這,代良田美池桑竹)具答之(代詞,代村民)處處志之(代詞,代沿途有特征的景物)聞之,欣然規(guī)往(代詞,“這件事”) 處處志之(助詞,起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作用,無實意)
(6)為:武陵人捕魚為業(yè)(讀wéi,動詞,作為)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èi,介詞,對,向)
(7)遂:遂迷,不復得路(終于) 遂與外人間隔/后遂無問津者(于是,就)
(8)乃:見漁人,乃大驚(就) 乃不知有漢(竟然)
(9)其:①欲窮其林(代詞,這)其中往來種作(代詞,代指桃花源)余人各復延至其家(代詞,他們的) 得其船(代詞,他的)太守即遣人隨其往(代詞,他,代漁人)
4.古今異義
(1)芳草鮮美:鮮艷美麗(古);味道新鮮可口(今)。
(2)阡陌交通:交錯相通(古);各種運輸郵電事業(yè)的總稱(今)。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和兒女(古);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今)。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地 (古);沒有出路的境地(今)。
(5)無論魏晉:不要說,更不必說(古);表條件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詞,不管(今)。
(6)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值得(古);不充足,不滿(今)。
5.詞類活用
(1)漁人甚異之:形容詞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
(2)復前行:名詞用作狀語,向前。
6.出自本課的成語
世外桃源:晉陶潛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開朗: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雞犬相聞:雞鳴狗叫之聲互相聽到。
怡然自樂:安閑快樂,顯得心滿意足。
落英繽紛:形容落花紛紛飄落的美麗情景。
無人問津:沒有人探求。
【內(nèi)容理解】
1.桃花源美在何處?桃花源神秘在何處?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現(xiàn)在何處?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①桃林神秘: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④結(jié)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①黃發(fā)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②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③漁人(側(cè)面烘托):村中人殺雞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2.如何評價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作者在文中虛構(gòu)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那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人人安居樂業(yè),自由安樂,彼此和睦相處。①這是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個虛構(gòu)的理想社會,既反映了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zhàn)爭的愿望,也批判了當時的黑暗現(xiàn)實,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③但在當時的階級社會中這只是一個不能實現(xiàn)的空想,也是作者隱逸、逃避現(xiàn)實的思想反映。
【鞏固訓練】
(2022·廣西北部灣中考)時光里的陶淵明
飲酒(其五)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肴,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其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速,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陶潛傳(節(jié)選)
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①。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xiāng)鄰之所貴。
素簡貴,不私事上官??で捕洁]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出自《晉書》)
[注]①屬文:作文章。
1. 下面對《飲酒》(其五)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以草廬開篇,敘免除喧擾的歸田生活,起筆舒緩,“在”—“無”,轉(zhuǎn)折有勢。
B. 三四句巧用設問,轉(zhuǎn)換敘事角度發(fā)問,頗富情趣,答語精煉,一語中的,超凡脫俗。
C. 以“采菊”“見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離,不工而工。
D. 全詩集敘事、議論、繪景于一體,自然理趣與個人志趣相映,言有盡而意無窮。
2. 下面對《桃花源記》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漁人“緣溪行”拉開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為桃花源的出現(xiàn)自然鋪墊。
B. “皆嘆惋”意蘊豐厚,從中感受到漁人所說的與桃花源內(nèi)的生活相比,差異巨大。
C. 漁人辭別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來時路而返,這與漁人入桃花源的情節(jié)形成照應。
D. 作者通過真實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筆多曲致,富有波瀾。
3. 用“/”給《陶潛傳》(節(jié)選)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義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縣 乃 賦 《歸去來》
4. 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有著繼承與發(fā)展的關(guān)系,時殊世異,有些詞語沿用至今,但詞義已發(fā)生變化。請寫出《桃花源記》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詞語
古義
今義
妻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對已婚男子配偶的稱呼
絕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論
④___________________
連詞,表示任何條件下結(jié)果都不會改變
5. 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2)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
6. 《桃花源記》三處出現(xiàn)過歷史時間名詞,即“晉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請聯(lián)系上下文,分別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7. 時光流轉(zhuǎn),四季更迭,古往今來,陶淵明備受推崇,成為跨越時代的“大家”。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蘇軾、歐陽修、朱熹,現(xiàn)代的魯迅、朱光潛等都言之諄諄。請聯(lián)系以上詩文,探究陶淵明受推崇的原因。
【答案】
1. C
2. D
3. 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4.①妻子兒女 ②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③沒有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意對即可) ④. 不要說,更不必說
5. (1)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2)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于做文章。
6. “晉太元中”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使故事真實可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點明來到桃花源的原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點明距今(晉太元中)時代久遠,在這里的生活安靜平和,引出后文漁人對外面世界的描述,將桃花源的美好生活與外面的世界形成對比。
7. 陶淵明知識淵博,向往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志向遠大,胸懷寬廣高潔。
【解析】
1.C.《飲酒(其五)》主要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物我合一(物我交融)不可分割;表現(xiàn)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fā)作者寧靜安詳?shù)男膽B(tài)和閑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贊嘆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拔镂曳蛛x”的分析有誤;故選C。
2.D.根據(jù)《桃花源記》第四段“尋向所志。遂速,不復得路”,第五段“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可知,漁人按照先前做的標記尋找桃花源,劉子驥尋找桃花源未果,暗示桃花源不過是作者陶淵明構(gòu)想的理想世界罷了,而非“真實存在的桃花源”;故選D。
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jù)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結(jié)合語法,然后斷句。
句意: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于是作了《歸去來兮辭》。
“義熙二年”為時間狀語,在其后應斷一處;“乃”為連詞,引出后文的事,應在“乃”前斷一處;
故斷為: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4.本題考查古今異義。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句意: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捌拮印惫帕x:妻子兒女。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句意: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敖^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
(3)“無論魏晉”句意: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盁o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5.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黃發(fā)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安適自在的樣子。
(2)少:指年少時;博學:學識淵博;善:善于、擅長;屬:撰寫、做。
6.本題考查時間的作用。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意思是: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交代漁人的職業(yè),作為故事的發(fā)端,引出后文漁人所見的奇異景色及在桃花源的經(jīng)歷;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意思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點明來到桃花源的時間及來桃花源的原因(躲避戰(zhàn)亂),暗示桃花源外的世界,戰(zhàn)爭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與物產(chǎn)豐富,生活恬靜的桃花源形成鮮明對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意思是: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桃花源人不知道如今的朝代,不知道從秦時進入桃花源過了多久,說明桃花源人在此地生活的時間長,與世隔絕,生活和美。
7.本題考查人物形象。
《飲酒(其五)》主要表現(xiàn)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于勞動之余,飲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達到物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表現(xiàn)了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fā)作者寧靜安詳?shù)男膽B(tài)和閑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寫出了作者對大自然喜愛贊美;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是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反襯出當時那個社會的腐敗,民不聊生,寄托了陶淵明的社會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意愿,表現(xiàn)了作者對沒有戰(zhàn)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
根據(jù)《陶潛傳(節(jié)選)》第一段“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可知,陶淵明心懷高尚,知識淵博,灑脫大方不拘謹,有真性情;根據(jù)第二段“素簡貴,不私事上官”“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可知,陶淵明為人節(jié)儉,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潔志趣;據(jù)此表述陶淵明的性格特點及追求,來體現(xiàn)陶淵明受推崇的原因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陶潛,字元亮,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于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于真性情,被鄉(xiāng)里鄰居所看重。
(他)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だ锱汕捕洁]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斗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xiāng)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于是作了《歸去來兮辭》。
必背知識清單50 答謝中書書
【原文呈現(xiàn)】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
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
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太陽快要落山了,水中潛游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實在是人間仙境。從謝
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奇異景色的人了。
【文學常識】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yī)藥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卒謚貞白先生。曾任諸王侍讀,后辭官隱居句曲山。但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往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陶隱居集》《本草經(jīng)集注》等。
【詞匯積累】
1.字音字形
夕日欲頹(tuí) 沉鱗競躍(yuè) 與其奇者(yù)
2.古今異義
(1)四時俱備(古義:季節(jié) 今義:時間)
(2)曉霧將歇(古義:清晨 今義:知道)(古義:消散 今義:休息)
(3)夕日欲頹( 古義:墜落 今義:消沉,委靡)
(4)古來共談( 古義:稱贊 今義:談論)
3.一詞多義
(1)與: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里指欣賞; 念無與為樂者:和。
(2)書:謝答中“書”書:與“中”合用為官職名; 謝答中書“書”:書信,是一種文體。
(3)與:相與步于中庭:跟,向。介詞
念無與為樂者:和,連詞。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動詞,參與,這里有“欣賞”“領(lǐng)悟”的意思。
4.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名詞作動詞,交相輝映。
【鞏固訓練】
(2019·廣西玉林中考)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三 峽
酈道元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峰,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潤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乙】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略無闕處?????? 略無:一點都沒有
B.屬引凄異?????? 屬引:連續(xù)不斷
C.五色交輝?????? 五色:指青、黃、白等多種顏色
D.自康樂以來???? 康樂:指南朝年號
2.對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見到太陽或月亮的。
B.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即使是乘著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么快。
C.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樹木和竹子,一年四季都保持青翠的顏色。
D.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不再有其他地方能比這里的景色更奇異的了。
3.下列對兩篇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兩文語言凝練生動,音韻和諧?!炯住课腻e落有致,讀起來朗朗上口:【乙】文散文的流暢之美和駢文的整飭之美結(jié)合完美。
B.【甲】文以總分思路構(gòu)文,先后給人以山壯、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乙】文以總分總思路構(gòu)文,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chǎn)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
C.兩文都是寫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發(fā)了對祖國奇山異水美景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D.兩文作者寄情山水,崇尚自然。山水各異,其美略同,古來共談,關(guān)注和熱愛美好山河的情懷千古傳流。
【答案】
1.D 2.D 3.A
【解析】:
1.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翻譯句子,理解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
D.有誤,句意: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禈罚褐改铣剿娙酥x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故選D。
2.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
D.有誤,此句中重點的詞有:復,又。與(yù),參與,這里有欣賞領(lǐng)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異。句意: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故選D。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A.有誤,《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
這是一份優(yōu)秀古詩文背誦推薦60篇文言文知識清單4-新課標(2022年版)初中語文優(yōu)秀古詩文推薦60篇知識清單(全國通用)(原卷版+解析版),共8頁。
這是一份優(yōu)秀古詩文背誦推薦60篇文言文知識清單3-新課標(2022年版)初中語文優(yōu)秀古詩文推薦60篇知識清單(全國通用)(原卷版+解析版),共8頁。
這是一份優(yōu)秀古詩文背誦推薦60篇文言文知識清單1-新課標(2022年版)初中語文優(yōu)秀古詩文推薦60篇知識清單(全國通用)(原卷版+解析版),共8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