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分)這首歌太高了,我唱不上去,這里的“高”來描述( )
A.響度B.音色C.音調(diào)D.振幅
2.(2分)以下活動中,用來探究聲音產(chǎn)生原因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B.用硬卡片在梳齒上快劃、慢劃
C.將發(fā)聲的音叉觸及面頰
D.將發(fā)聲手機置于密閉瓶內(nèi)并抽氣
3.(2分)關于聲現(xiàn)象的描述,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聞其聲而知其人”是根據(jù)聲音的響度來區(qū)分的
B.超聲波能粉碎人體內(nèi)的“結石”說明聲波具有能量
C.中考期間建筑工地夜間停止施工,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D.將正在發(fā)聲的手機懸掛在密閉的廣口瓶內(nèi),抽出瓶內(nèi)空氣的過程中聽到聲音變大
4.(2分)下列有關溫度的數(shù)據(jù)中,最接近實際情況的是( )
A.人的正常體溫是39℃
B.人感覺舒適的氣溫約為22℃
C.洗澡水的適宜溫度約60℃
D.近幾年江蘇冬季最低氣溫可達﹣25℃
5.(2分)以下描述中的過程,吸熱的是( )
①積雪消融
②湖面起霧
③瓦上結霜
④衣服變干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6.(2分)在“探究蠟燭的熔化特點”和“觀察‘碘錘’中的物態(tài)變化”兩個活動中,采用水浴法加熱的主要目的是( )
A.都是為了受熱均勻
B.都是為了控制溫度
C.前者是為了受熱均勻,后者是為了控制溫度
D.前者是為了控制溫度,后者是為了受熱均勻
7.(2分)如圖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霧、露、霜等現(xiàn)象,都是水這種物質(zhì)發(fā)生物態(tài)變化形成的。對這些現(xiàn)象的描述( )
A.雪的形成是凝華現(xiàn)象,需要吸熱
B.霧的形成是汽化現(xiàn)象,需要吸熱
C.露的形成是液化現(xiàn)象,需要放熱
D.霜的形成是凝固現(xiàn)象,需要放熱
8.(2分)星期天,小華在家燒水煮餃子。當水燒開準備下餃子時,媽媽提醒他鍋里的水量少了點(水量比鍋里少),用同樣大的火直至將水再次燒開。下面能反映小華整個燒水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是( )
A.B.
C.D.
9.(2分)室內(nèi)溫度為20℃,此時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隨著酒精的迅速蒸發(fā)( )
A.B.
C.D.
10.(2分)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鍋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圖所示當鍋里的水沸騰以后,碗中的水( )
A.溫度低于沸點,不會沸騰
B.同時沸騰
C.溫度達到沸點,不會沸騰
D.稍后也沸騰了
11.(2分)用體溫計測得甲的體溫是37.8℃,未經(jīng)甩過,又先后用它去測量乙和丙的體溫,則在測量時兩次讀數(shù)分別是( )
A.36.8℃和38.6℃B.37.8℃和38.6℃
C.37.8℃和37.8℃D.36.8℃和37.8℃
12.(2分)甲、乙兩人站在一堵光滑的墻壁前,兩人之間相距102m,且距離墻壁均為68m,甲開了一槍后,乙先后聽到兩聲槍響的時間間隔為( )(已知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為340m/s)
A.0.1sB.0.2sC.0.38sD.0.4s
13.(2分)天熱時,打開電風扇,人感到?jīng)隹煨? )
A.電風扇吹的是涼風
B.空氣流動加快,使室內(nèi)溫度降低
C.電風扇的風帶走了周圍的熱量
D.電風扇的風使汗液蒸發(fā)加快,從而加快了從身體吸熱
14.(2分)如圖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夾層中封入適量的固態(tài)物質(zhì),實現(xiàn)了“快速降溫”和“快速升溫”的功能,將水杯上下晃動幾分鐘,可以將100℃的開水降溫至55℃左右的溫水,這款水杯被廣泛稱為“55°杯”?!?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時,必須加注熱水;降溫時利用物質(zhì)熔化吸熱;升溫時利用凝固放熱
B.首次使用時,必須加注冷水;降溫時利用物質(zhì)凝固放熱;升溫時利用熔化吸熱
C.首次使用時,加注冷熱水均可;降溫時利用物質(zhì)熔化吸熱;升溫時利用凝固放熱
D.首次使用時,加注冷熱水均可;降溫時利用物質(zhì)凝固放熱;升溫時利用熔化吸熱
15.(2分)關于如圖所示的冰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水放入冷凍室,水會液化
B.打開冷凍室的門會看到“白氣”,這是汽化現(xiàn)象
C.液態(tài)制冷劑流經(jīng)冷凍室的管子時會放熱
D.冷凍室側壁有時會有霜,這是水蒸氣凝華形成的
二、填空題(本題共7小題,16-21題每空1分,第22題2分,共20分)
16.(3分)跳廣場舞已經(jīng)成為人們健身的一項運動,優(yōu)美的舞曲聲是由于揚聲器紙盆的 產(chǎn)生的,該聲音是通過 傳入人耳的;附近的居民能聽出舞曲是何種樂器演奏的,是根據(jù)聲音的 來判斷的,為了避免干擾,關上門窗 減弱噪聲的。
17.(3分)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揚聲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燭焰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晃動。燭焰的晃動說明聲音具有 。同學們聽到廣播中的警報聲后迅速離開教室,說明聲波可以傳遞 (選填“信息”或“能量”);如圖所示的是噪聲監(jiān)測裝置,該裝置顯示了噪聲的 (選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
18.(3分)如圖所示,針筒中充滿了氣態(tài)乙醚,當向下壓活塞時,這是現(xiàn)象 (填一種物態(tài)變化名稱),此過程中熱量 (選填“吸收”或“放出”);使氣態(tài)乙醚發(fā)生這種物態(tài)變化的另一種方法是 。
19.(3分)有一種能反映空氣中水蒸氣含量的裝置叫做干濕泡溫度計.如圖,它是由兩個相同的溫度計并列制成的,其中一個溫度計被濕布包起來了.兩個溫度計的讀數(shù)不一樣 (選填“大”或“小”),這是由于濕布中的水在 (填物態(tài)變化的名稱)時要吸熱.在一定的溫度下,兩個溫度計示數(shù)的差別越 ,表示空氣的濕度越大.
20.(3分)運用聲吶系統(tǒng)可以探測海洋深度。在與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聲吶向海底發(fā)射超聲波。如果經(jīng)4s接收到來自大海底的回波信號。則該處的海深為 m(海水中聲速1500m/s),利用這種方法 測量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選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
21.(3分)實驗室常用溫度計是根據(jù)液體 的規(guī)律制成的,如圖所示溫度計的示數(shù)是 ℃.某支溫度計刻度均勻,但讀數(shù)不準確,在測量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時,在測一杯熱水溫度時,其示數(shù)與熱水的真實溫度60℃恰好相等,示數(shù)是 ℃.
22.(2分)舞臺常用干冰(固態(tài)二氧化碳)制造煙霧,宛如仙境
三、解答題(本題共6小題,23-24題每題6分,其余每空2分,共50分)
23.(6分)聲音在不同介質(zhì)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該表是聲音在一些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根據(jù)表中信息解決下列問題:在一金屬管一端敲擊一下,另一端先后聽到兩個聲音,空氣傳聲用了2.6s,此時氣溫為15℃。
(1)求金屬管的長度;
(2)聲音在金屬管中的傳播速度是多大?該金屬管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4.(6分)為了監(jiān)督司機是否遵守限速規(guī)定,交管部在公路上安裝了固定測速儀。如圖所示,汽車向放在道路中間的測速儀勻速駛來,第二次發(fā)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經(jīng)汽車反射回來的信號用時0.3s,若發(fā)出兩次信號的時間間隔是1.1s,求:
(1)汽車接收到第一次信號時,距測速儀的距離;
(2)汽車的速度。
25.(8分)某同學用刻度尺探究聲音的音調(diào)和響度分別與什么因素有關時,做了以下實驗:
(1)用手撥動鋼質(zhì)刻度尺,鋼尺會發(fā)出聲音。增大鋼尺振動的幅度,聲音的 增大;
(2)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撥動鋼尺,鋼尺振動的快慢不同,聲音較 (選填“高”或“低”)。這是探究 與聲源振動的頻率的關系;
(3)實驗時,不同小組使用刻度尺的材質(zhì)不同,刻度尺振動發(fā)出聲音的 (填聲音的特性)不同。
26.(8分)在探究冰的熔化規(guī)律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
(1)冰的熔化圖像如圖乙所示,由此可知冰是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
(2)第2min和第6min時,試管內(nèi)的物質(zhì)分別處于 態(tài)和 態(tài)(選填“固”“液”或“固液共存”),冰熔化的過程經(jīng)歷了 min。
27.(14分)在做“觀察水沸騰”的實驗時:
(1)實驗時,按照 的順序組裝器材(選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A組同學用的是如圖甲所示裝置,他們測出的水溫將偏 ,圖中畫出實驗所需的測量器材,除溫度計外還需要 。
(3)A組同學在改正錯誤后,B組同學用紙板蓋嚴燒杯口做了相同的實驗,AB兩組繪制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兩個實驗小組測得水的 不同,其中圖像 是B組同學所繪制的。
(4)AB兩組同學在做完該組實驗后,繼續(xù)做了如圖丙所示實驗:大試管和小試管里都裝有水,將三支大試管中的水加熱,則大試管中的水不斷沸騰過程中,小試管中的水會沸騰的是圖 。
(5)由丁圖可知,此時的水處于 (選填“沸騰前”或“沸騰時”)的狀態(tài),這時氣泡內(nèi)的氣體是 (選填“空氣”或“水蒸氣”)。
28.(8分)
風寒溫度
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走在街上,穿著衣服感覺冷暖剛好適宜,這時突然起了一陣大風,這就是風寒效應。風寒效應會影響人體對冷的感覺,導致人體感覺的溫度與溫度計的示數(shù)有明顯的差別。
簡單來說,風寒溫度就是用數(shù)字來概括我們皮膚所感覺到有多冷,而不是皮膚實際有多冷。不妨做一個實驗來說明:將兩個溫度計放置在室外,一個放置在避風處。收回時,你會讀到同樣的溫度。也就是說,但對于沒有生命的物體,風寒溫度是沒有意義的。
人體的主要散熱部位是皮膚,通過皮膚的紅外輻射、接觸傳導熱量、冷熱空氣對流和汗液蒸發(fā)等方式散熱。其中冷熱空氣對流散熱的速度取決于物體表面和環(huán)境差異及相對速度。當無風時,在人體皮膚和周圍空氣之間有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空氣層,可以起到保溫作用;當刮風時,并把熱量帶走。風速越大,人也就感覺越寒冷。
科學家提出用風寒溫度描述刮風時人體皮膚感覺的溫度,并通過大量實驗找出了風寒溫度和風速的關系。下表是在氣溫為5℃時,風寒溫度和風速的關系:
請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用扇子對一只干燥的溫度計扇風,溫度計的示數(shù) 降低(選填“會”或“不會”)。
(2)利用上表給出的數(shù)據(jù)在圖中繪制出風寒溫度隨風速變化的圖線。
(3)請你根據(jù)上表給出的數(shù)據(jù),推測在氣溫為5℃、風寒溫度為0℃時,風速為 km/h。
(4)當氣溫為5℃、風速為30km/h時,水池中的水 結冰(選填“會”或“不會”)。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2分)這首歌太高了,我唱不上去,這里的“高”來描述( )
A.響度B.音色C.音調(diào)D.振幅
【分析】物理學中把聲音的高低稱為音調(diào),音調(diào)的高低與發(fā)聲體的振動快慢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音調(diào)就越高。
【解答】解:“這首歌太高了,我唱不上去”或“太低的音我唱不出來”,故指的是音調(diào)。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響度和音調(diào)兩個概念的辨析能力,音調(diào)和響度容易混,分析提供的詞語是指聲音的大小還是聲音的高低。
2.(2分)以下活動中,用來探究聲音產(chǎn)生原因的是( )
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B.用硬卡片在梳齒上快劃、慢劃
C.將發(fā)聲的音叉觸及面頰
D.將發(fā)聲手機置于密閉瓶內(nèi)并抽氣
【分析】(1)物體發(fā)聲時一定振動,振動停止,發(fā)聲停止;
(2)聲音三個特性:音調(diào)、響度、音色。音調(diào)跟頻率有關,頻率越大,音調(diào)越高;響度跟振幅有關;音色跟材料和結構有關;
(3)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真空不能傳聲。
【解答】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響度不同,故A不符合題意;
B、用硬卡片在梳齒上快劃,由于硬紙片振動頻率不同,音調(diào)變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調(diào)和頻率的關系。
C、將發(fā)聲的音叉接觸及面頰,說明聲音發(fā)聲時振動;
D、將發(fā)聲手機置于密閉瓶內(nèi)并抽氣,說明聲音傳播需要介質(zhì)。
故選:C。
【點評】(1)掌握聲音的三個特性:音調(diào)、響度和音色,以及三個特性的影響因素。
(2)掌握聲音的發(fā)生和傳播的條件。
3.(2分)關于聲現(xiàn)象的描述,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聞其聲而知其人”是根據(jù)聲音的響度來區(qū)分的
B.超聲波能粉碎人體內(nèi)的“結石”說明聲波具有能量
C.中考期間建筑工地夜間停止施工,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D.將正在發(fā)聲的手機懸掛在密閉的廣口瓶內(nèi),抽出瓶內(nèi)空氣的過程中聽到聲音變大
【分析】(1)聲音的三個特征分別是:音調(diào)、響度、音色,是從不同角度描述聲音的,音調(diào)指聲音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離有關;音色是由發(fā)聲體本身決定的一個特性;
(2)聲音能夠傳遞信息和能量。
(3)減弱噪聲有三條途徑,即在三個不同的位置﹣﹣聲源處、傳播過程中、人耳處;
(4)聲音的傳播靠介質(zhì);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作為傳播聲音的介質(zhì),我們平時聽到的聲音大多是由空氣這種介質(zhì)傳播的。
【解答】解:A、“聞其聲而知其人”是根據(jù)聲音的音色來區(qū)分的;
B、超聲波能粉碎人體內(nèi)的“結石”說明聲波具有能量;
C、建筑工地夜間停止施工;故C錯誤;
D、聲音的傳播靠介質(zhì),抽出瓶內(nèi)空氣的過程中,故聽到聲音變小;
故選:B。
【點評】此題考查聲音的多個知識點;深入理解聲音的傳播知識、聲音的三個特征、減弱噪聲的途徑可做出正確選擇。
4.(2分)下列有關溫度的數(shù)據(jù)中,最接近實際情況的是( )
A.人的正常體溫是39℃
B.人感覺舒適的氣溫約為22℃
C.洗澡水的適宜溫度約60℃
D.近幾年江蘇冬季最低氣溫可達﹣25℃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憑借生活經(jīng)驗,有的需要簡單的計算,有的要進行單位的換算,有的需要記住數(shù)值,最后判斷最符合實際的是哪一個。
【解答】解:A.人的正常體溫是36~37℃;
B.人的正常體溫是36~37℃,故B接近實際情況;
C.洗澡水的適宜溫度比人的體溫略高,故C不接近實際情況;
D.近幾年江蘇冬季最低氣溫可達﹣10℃左右,故D不接近實際情況。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物體的數(shù)據(jù)的了解情況,本題告訴我們一定要對實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做到熟知,這種能力的提高,對我們的生活同樣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5.(2分)以下描述中的過程,吸熱的是( )
①積雪消融
②湖面起霧
③瓦上結霜
④衣服變干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分析】(1)物質(zhì)由氣態(tài)直接變?yōu)楣虘B(tài)的過程叫凝華,物質(zhì)由固態(tài)直接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叫升華;由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的過程叫液化,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叫汽化;由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的過程叫熔化,由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的過程叫凝固。
(2)六種物態(tài)變化過程中,都伴隨著吸熱或放熱;其中放出熱量的物態(tài)變化有:凝固、液化、凝華;吸熱的有:熔化、汽化、升華。
【解答】解:①積雪消融——熔化,吸熱;
②湖面起霧——液化,放熱;
③瓦上結霜——凝華,放熱;
④衣服變干——汽化,吸熱。
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分析生活中的熱現(xiàn)象屬于哪種物態(tài)變化,關鍵要看清物態(tài)變化前后,物質(zhì)各處于什么狀態(tài);另外對六種物態(tài)變化的吸熱和放熱情況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6.(2分)在“探究蠟燭的熔化特點”和“觀察‘碘錘’中的物態(tài)變化”兩個活動中,采用水浴法加熱的主要目的是( )
A.都是為了受熱均勻
B.都是為了控制溫度
C.前者是為了受熱均勻,后者是為了控制溫度
D.前者是為了控制溫度,后者是為了受熱均勻
【分析】水浴法可以使物體受熱均勻,同時,使用水浴法對“碘錘”加熱目的是使碘的溫度不高于其熔點。
【解答】解:水浴法可以使物體受熱均勻,因此;
在“觀察‘碘錘’中的物態(tài)變化”的實驗中,碘的熔點為 ,而水在標準大氣壓下的沸點為100℃,采用水浴法加熱可使碘受熱時只會發(fā)生升華,不會熔化。
綜上,前者是為了受熱均勻。
故選:C。
【點評】知道水浴法除了使物體受熱均勻之處,還有時是為了控制溫度,碘升華實驗屬于特例,應重點關注。
7.(2分)如圖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霧、露、霜等現(xiàn)象,都是水這種物質(zhì)發(fā)生物態(tài)變化形成的。對這些現(xiàn)象的描述( )
A.雪的形成是凝華現(xiàn)象,需要吸熱
B.霧的形成是汽化現(xiàn)象,需要吸熱
C.露的形成是液化現(xiàn)象,需要放熱
D.霜的形成是凝固現(xiàn)象,需要放熱
【分析】液化是由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的過程,凝華是由氣態(tài)直接變成固態(tài)的過程,升華是由固態(tài)直接變成氣態(tài)的過程,熔化是由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的過程。
【解答】解:A、“雪”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直接變成固態(tài)的小冰晶,凝華放熱;
B、“霧”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現(xiàn)象,故B錯誤;
C、“露”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現(xiàn)象,故C正確;
D、“霜”是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直接變成固態(tài)的小冰晶,凝華放熱。
故選:C。
【點評】判斷物態(tài)變化主要看物體由什么狀態(tài)變?yōu)槭裁礌顟B(tài),然后根據(jù)各種物態(tài)變化的概念得出結論;物態(tài)變化知識是中考必考的知識點,需要掌握。
8.(2分)星期天,小華在家燒水煮餃子。當水燒開準備下餃子時,媽媽提醒他鍋里的水量少了點(水量比鍋里少),用同樣大的火直至將水再次燒開。下面能反映小華整個燒水過程中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是( )
A.B.
C.D.
【分析】水在常溫下,吸收熱量,溫度不斷升高,達到一定溫度時,不斷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這個不變的溫度是水此時的沸點;
水的沸點跟氣壓有關,跟初溫、質(zhì)量多少都沒有關系。
【解答】解:
水沸騰之后,溫度保持不變,鍋內(nèi)水的溫度會迅速降低(需要的時間較短),水吸收熱量,達到沸點繼續(xù)沸騰,水面上的氣壓不變;
據(jù)此分析可知A圖象符合題意,BC圖象的沸點與原來不同;D圖象中水的溫度不可能直接從很低的溫度達到沸點,則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本題通過圖象考查了液體的沸點跟氣壓的關系以及液體沸騰時的特點。
9.(2分)室內(nèi)溫度為20℃,此時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溫度計的玻璃泡上,隨著酒精的迅速蒸發(fā)( )
A.B.
C.D.
【分析】蒸發(fā)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溫度下降;但酒精蒸發(fā)后,受周圍溫度的影響,溫度計的示數(shù)又會上升。
【解答】解:酒精蒸發(fā)吸熱,能使它附著的溫度計溫度下降,受空氣溫度的影響,直到和周圍溫度示數(shù)相同時;B圖象與事實相符合。
故選:B。
【點評】此題通過圖象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考查了蒸發(fā)特點和現(xiàn)象,要注意分析;大部分學生知道酒精蒸發(fā)吸熱,使溫度計溫度降低,沒有考慮酒精蒸發(fā)完畢后溫度的回升,從而選錯答案,因此在解題時要認真審題,弄清題意再做題。
10.(2分)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鍋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圖所示當鍋里的水沸騰以后,碗中的水( )
A.溫度低于沸點,不會沸騰
B.同時沸騰
C.溫度達到沸點,不會沸騰
D.稍后也沸騰了
【分析】水的沸騰條件:一是達到沸點,二是需要繼續(xù)吸熱。水沸騰時溫度保持不變,據(jù)此進行解答。
【解答】解:鍋里的水達到沸點后繼續(xù)吸熱會沸騰,溫度保持不變,當碗內(nèi)水的溫度與鍋內(nèi)水的溫度相等時,碗內(nèi)水不能再繼續(xù)吸熱,故AB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沸騰和沸騰條件的應用,應用好水沸騰后溫度不變是關鍵。
11.(2分)用體溫計測得甲的體溫是37.8℃,未經(jīng)甩過,又先后用它去測量乙和丙的體溫,則在測量時兩次讀數(shù)分別是( )
A.36.8℃和38.6℃B.37.8℃和38.6℃
C.37.8℃和37.8℃D.36.8℃和37.8℃
【分析】要解答本題需掌握:溫度計有一特殊的構造,即液泡上方有一縮口,液柱不能自動下降。
【解答】解:由體溫計的特殊構造可知:體溫計在使用前必須用力向下甩一下,如果沒有甩,如果被測病人的體溫比原來病人的體溫高,如果比被測病人的體溫低,則仍然是原來的示數(shù)。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體溫計的構造以及使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礎題。
12.(2分)甲、乙兩人站在一堵光滑的墻壁前,兩人之間相距102m,且距離墻壁均為68m,甲開了一槍后,乙先后聽到兩聲槍響的時間間隔為( )(已知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為340m/s)
A.0.1sB.0.2sC.0.38sD.0.4s
【分析】(1)第一次聲音直接從甲傳到乙,所以傳播了102m,已知聲速,可利用公式t=計算第一次的時間;
(2)第二次聲音遇到光滑的墻壁要反射的,根據(jù)反射定律來畫圖,連接甲乙,做連線的中垂線與墻壁交于一點c,聲音從甲到c再到乙,甲到c的距離是有勾股定理可求出是85m,所這次聲音總共要傳播170m,可利用公式t=計算第二次的時間,從而可以計算出兩聲槍響的時間間隔。
【解答】解:∵第一次聲音直接從甲傳到乙,
∴S1=102m,
則第一次的時間為:t1===0.3s,
第二次聲音從甲到c再到乙,
從圖可知,OA=OB=×102m=51m,
OC=68m,AC=BC==,
∴第二次的路程為:S2=AC+BC=85m+85m=170m,
則第二次的時間為:t6===0.6s,
兩聲槍響的時間間隔為:t=t2﹣t1=7.5s﹣0.8s=0.2s。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應用,確定聲音從甲處傳到墻壁到反射回乙處的路程是本題的關鍵,也是一個難點。
13.(2分)天熱時,打開電風扇,人感到?jīng)隹煨? )
A.電風扇吹的是涼風
B.空氣流動加快,使室內(nèi)溫度降低
C.電風扇的風帶走了周圍的熱量
D.電風扇的風使汗液蒸發(fā)加快,從而加快了從身體吸熱
【分析】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有液體的溫度、表面積和空氣流動的速度,蒸發(fā)具有致冷的作用,據(jù)此分析。
【解答】解:打開電風扇后,空氣流動速度加快,蒸發(fā)過程中要從人體吸熱。
故選:D。
【點評】本題目考查了影響蒸發(fā)快慢因素,以及對蒸發(fā)吸熱的了解,關鍵看學生基礎知識是否掌握牢固。
14.(2分)如圖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夾層中封入適量的固態(tài)物質(zhì),實現(xiàn)了“快速降溫”和“快速升溫”的功能,將水杯上下晃動幾分鐘,可以將100℃的開水降溫至55℃左右的溫水,這款水杯被廣泛稱為“55°杯”?!?5°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時,必須加注熱水;降溫時利用物質(zhì)熔化吸熱;升溫時利用凝固放熱
B.首次使用時,必須加注冷水;降溫時利用物質(zhì)凝固放熱;升溫時利用熔化吸熱
C.首次使用時,加注冷熱水均可;降溫時利用物質(zhì)熔化吸熱;升溫時利用凝固放熱
D.首次使用時,加注冷熱水均可;降溫時利用物質(zhì)凝固放熱;升溫時利用熔化吸熱
【分析】物質(zhì)由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的過程是熔化,熔化需要吸熱。物質(zhì)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是汽化,汽化需要吸熱。物質(zhì)由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叫凝固,凝固過程要放出熱量。
【解答】解:首次使用時,必須加注開水倒入杯中,此過程晶體物質(zhì)會吸收熱量,此時晶體物質(zhì)會凝固,在此過程中水能較長時間保持水溫不變。
故選:A。
【點評】物態(tài)變化問題在生活中處處存在,并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留心觀察生活,本題也體現(xiàn)了物理和生活的密切關系。
15.(2分)關于如圖所示的冰箱,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將水放入冷凍室,水會液化
B.打開冷凍室的門會看到“白氣”,這是汽化現(xiàn)象
C.液態(tài)制冷劑流經(jīng)冷凍室的管子時會放熱
D.冷凍室側壁有時會有霜,這是水蒸氣凝華形成的
【分析】(1)水遇冷由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是凝固過程;
(2)空氣中的水蒸氣在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現(xiàn)象;
(3)汽化:物質(zhì)由液態(tài)轉變?yōu)闅鈶B(tài)的過程,汽化時要吸收熱量;
(4)霜是水蒸氣遇冷凝華形成的固態(tài)小冰晶。
【解答】解:A、將水放入冷凍室,水是由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故A錯誤;
B、打開冰箱門,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冷凍室的門附近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C、冰箱內(nèi)的液態(tài)制冷劑在冷凍室的管子里由液態(tài)變成氣態(tài),汽化吸熱,故C錯誤;
D、冰箱冷凍室側壁上的霜,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是根據(jù)我們所學的物態(tài)變化知識來分析冰箱制冷的原理及生活中的一些熱現(xiàn)象屬于哪種物態(tài)變化,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聯(lián)系,屬于基礎知識的考查,比較簡單。
二、填空題(本題共7小題,16-21題每空1分,第22題2分,共20分)
16.(3分)跳廣場舞已經(jīng)成為人們健身的一項運動,優(yōu)美的舞曲聲是由于揚聲器紙盆的 振動 產(chǎn)生的,該聲音是通過 空氣 傳入人耳的;附近的居民能聽出舞曲是何種樂器演奏的,是根據(jù)聲音的 音色 來判斷的,為了避免干擾,關上門窗 傳播過程中 減弱噪聲的。
【分析】(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空氣、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
(2)音色反映了聲音的品質(zhì)和特色,不同發(fā)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fā)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3)防治噪聲的途徑有:在聲源處、在傳播中、在人耳處。
【解答】解:優(yōu)美的舞曲聲是由于揚聲器紙盆的振動產(chǎn)生的,是通過空氣傳入人耳的;
不同的樂器即便演奏相同的樂曲,發(fā)出的音色也不相同;
周圍居民為了避免干擾,關上門窗。
故答案為:振動;空氣;傳播過程中。
【點評】本題考查了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條件、聲音的特性、防治噪聲的途徑,屬聲學基礎題。
17.(3分)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揚聲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燭焰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晃動。燭焰的晃動說明聲音具有 能量 。同學們聽到廣播中的警報聲后迅速離開教室,說明聲波可以傳遞 信息 (選填“信息”或“能量”);如圖所示的是噪聲監(jiān)測裝置,該裝置顯示了噪聲的 響度 (選填“音調(diào)”“響度”或“音色”)。
【分析】聲音能夠傳遞信息和能量;
噪聲監(jiān)測器是用來監(jiān)測噪聲大小的儀器,外界的噪聲越大,也就是聲音越強,即響度越大,其所顯示的數(shù)字就越大
【解答】解: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揚聲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燭焰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晃動;
同學們聽到廣播中的警報聲后迅速離開教室,說明聲波可以傳遞信息;
噪聲監(jiān)測裝置是用來監(jiān)測噪聲強弱的儀器,故其測的是當時環(huán)境聲音的響度。
故答案為:能量;信息。
【點評】本題考查了聲與信息和能量,屬于基礎知識。
18.(3分)如圖所示,針筒中充滿了氣態(tài)乙醚,當向下壓活塞時,這是現(xiàn)象 液化 (填一種物態(tài)變化名稱),此過程中熱量 放出 (選填“吸收”或“放出”);使氣態(tài)乙醚發(fā)生這種物態(tài)變化的另一種方法是 降低溫度 。
【分析】(1)物質(zhì)由氣態(tài)直接變?yōu)楣虘B(tài)叫凝華,物質(zhì)由固態(tài)直接變?yōu)闅鈶B(tài)叫升華;由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叫液化,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叫汽化;由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叫熔化,由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叫凝固。
(2)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
【解答】解:針筒中充滿了氣態(tài)乙醚,當向下壓活塞時,這是氣態(tài)的乙醚在壓縮體積時;液化過程中放熱。
故答案為:液化;放出。
【點評】分析生活中的熱現(xiàn)象屬于哪種物態(tài)變化,關鍵要看清物態(tài)變化前后,物質(zhì)各處于什么狀態(tài);另外對液化的兩個方法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19.(3分)有一種能反映空氣中水蒸氣含量的裝置叫做干濕泡溫度計.如圖,它是由兩個相同的溫度計并列制成的,其中一個溫度計被濕布包起來了.兩個溫度計的讀數(shù)不一樣 小 (選填“大”或“小”),這是由于濕布中的水在 汽化 (填物態(tài)變化的名稱)時要吸熱.在一定的溫度下,兩個溫度計示數(shù)的差別越 小 ,表示空氣的濕度越大.
【分析】汽化有兩種形式:蒸發(fā)和沸騰;蒸發(fā)是發(fā)生在液體表面的緩慢的汽化現(xiàn)象,蒸發(fā)過程要吸收熱量。
【解答】解:干濕泡溫度計測空氣中水蒸氣含量的大致原理:干泡溫度計放置在空氣中,顯示的是空氣的正常溫度,濕布上的水分蒸發(fā)吸熱;在一定溫度下,表示空氣濕度越大。
故答案為:汽化;小。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蒸發(fā)吸熱在生活中的應用的掌握,是一道基礎題。
20.(3分)運用聲吶系統(tǒng)可以探測海洋深度。在與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聲吶向海底發(fā)射超聲波。如果經(jīng)4s接收到來自大海底的回波信號。則該處的海深為 3000 m(海水中聲速1500m/s),利用這種方法 不能 測量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選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真空不能傳聲 。
【分析】(1)先算出超聲波從海面?zhèn)鞯胶5椎臅r間,再根據(jù)速度公式求該處的海深;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真空不能傳聲。
【解答】解:
(1)超聲波從海面?zhèn)鞯胶5椎臅r間:
t=t總=×4s=5s,
由v=可得
s=vt=1500m/s×2s=3000m。
(2)超聲波需要在介質(zhì)中傳播,真空中不能傳聲。
故答案為:3000;不能。
【點評】本題考查了回聲測距離的應用及速度公式的計算,弄清聲波從海面?zhèn)鞯胶5椎臅r間與聲音傳播的條件是解題的關鍵。
21.(3分)實驗室常用溫度計是根據(jù)液體 熱脹冷縮 的規(guī)律制成的,如圖所示溫度計的示數(shù)是 29 ℃.某支溫度計刻度均勻,但讀數(shù)不準確,在測量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時,在測一杯熱水溫度時,其示數(shù)與熱水的真實溫度60℃恰好相等,示數(shù)是 15 ℃.
【分析】(1)液體溫度計的原理是液體的熱脹冷縮;
(2)讀數(shù)時先明確分度值再進行讀數(shù);
(3)根據(jù)各實際溫度先計算實際1℃相當于溫度計的幾個刻度,再進行計算;最后注意題干中包含單位,答案中不要重復帶單位。
【解答】解:(1)我們常用的溫度計是液體溫度計,液體受熱以后,液柱會沿著細玻璃管上升,體積縮小,液柱的高低變化與溫度有關,所以液體溫度計就是根據(jù)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2)溫度計分度值是1℃,液面位于20℃到30℃之間。
(3)標準大氣壓下沸水溫度為100℃,與60℃相差40℃,既該溫度計測量溫度30℃相當于實際溫度40℃。冰水混合物溫度0℃,相當于60×5.75=45個刻度,即示數(shù)為15℃。
故答案為:熱脹冷縮;29。
【點評】本體綜合考查了液體溫度計的原和讀數(shù),第三個空考察難度較大,需要學生對溫度計刻度的設定原理充分理解,并且需要一定的計算能力。溫度計的刻度規(guī)定:物理學中規(guī)定,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得溫度為0℃,沸水得溫度為100℃,將兩個溫度之間均分100份,每份為1℃,所以溫度計中每個刻度表示的溫度是相同的。
22.(2分)舞臺常用干冰(固態(tài)二氧化碳)制造煙霧,宛如仙境
【分析】干冰是固態(tài)的二氧化碳,在常溫下可以升華為氣態(tài)的二氧化碳,升華的過程要吸熱;干冰灑在舞臺上,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白霧。
【解答】答:干冰即固態(tài)的二氧化碳,在常溫下,此過程中吸熱;由于舞臺上氣溫下降,即形成白霧。
【點評】分析生活中的熱現(xiàn)象屬于哪種物態(tài)變化,關鍵要看清物態(tài)變化前后,物質(zhì)各處于什么狀態(tài);另外對六種物態(tài)變化的吸熱和放熱情況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三、解答題(本題共6小題,23-24題每題6分,其余每空2分,共50分)
23.(6分)聲音在不同介質(zhì)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該表是聲音在一些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根據(jù)表中信息解決下列問題:在一金屬管一端敲擊一下,另一端先后聽到兩個聲音,空氣傳聲用了2.6s,此時氣溫為15℃。
(1)求金屬管的長度;
(2)聲音在金屬管中的傳播速度是多大?該金屬管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分析】(1)已知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和傳播時間,求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距離,金屬管的長度等于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距離;
(2)利用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時間和時間之差求出聲音在金屬管中傳播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求出聲音在金屬管中的傳播速度,對應表中數(shù)據(jù)確定是什么金屬。
【解答】解:(1)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15℃時,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距離s空氣=v空氣t空氣=340m/s×2.6s=884m,
金屬管的長度s金=s空氣=884m;
(2)聲音在金屬管中的傳播時間t金=t空氣﹣Δt=2.6s﹣2.43s=2.17s,
聲音在金屬管中的傳播速度:
v金===5200m/s,該金屬是鐵。
答:(1)金屬管的長度為884m;
(2)聲音在金屬管中的傳播速度是5200m/s,該金屬管可能是鐵材料制成的。
【點評】學會分析數(shù)據(jù)表,得到物理規(guī)律,能熟練運用速度的公式進行計算,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24.(6分)為了監(jiān)督司機是否遵守限速規(guī)定,交管部在公路上安裝了固定測速儀。如圖所示,汽車向放在道路中間的測速儀勻速駛來,第二次發(fā)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經(jīng)汽車反射回來的信號用時0.3s,若發(fā)出兩次信號的時間間隔是1.1s,求:
(1)汽車接收到第一次信號時,距測速儀的距離;
(2)汽車的速度。
【分析】求汽車的速度必須知道行駛的距離和相應的時間:
①測速儀第一次發(fā)出超聲波時,經(jīng)過了0.25s到達了汽車處,而信號從汽車處返回測速儀,也行駛了0.25s的時間;
②在第二次發(fā)出的信號,在與汽車相遇返回到測速儀時,超聲波行駛了0.15s;
這兩次汽車與測速儀的距離差就是汽車行駛的距離,再找出行駛這段時間所用的時間(汽車運動的時間為從第一次與超聲波相遇開始,到第二次與超聲波相遇結束。求出這個時間,就是汽車運動的時間),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得解。
【解答】解:(1)由v=得:汽車接收到第一次信號時
s1=v聲t1=340m/s×2.25s=85m;
(2)汽車接收到第二次信號時,汽車距測速儀:
s2=v聲t2=340m/s×7.15s=51m;
因此汽車在兩次信號的間隔過程中,行駛了:s′=s1﹣s2=85m﹣51m=34m;
這34m共用了:t′=Δt﹣t4+t2=1.8s﹣0.25s+0.15s=3s,
所以汽車的車速為:v′===34m/s。
答:(1)汽車接收到第一次信號時,距測速儀的距離為85m;
(2)汽車的速度為34m/s。
【點評】本題考查了學生對速度公式的應用,如何確定汽車運動的時間,是此題的難點。兩次信號的時間間隔雖然是1.1秒,但汽車在接收到兩次信號時其其通過的路程所對應的時間不是1.1秒。要從起第一次接收到超聲波的信號開始計時,到第二次接收到超聲波的信號結束,由此來確定其運動時間。通過的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對應上是解決此題關鍵。
25.(8分)某同學用刻度尺探究聲音的音調(diào)和響度分別與什么因素有關時,做了以下實驗:
(1)用手撥動鋼質(zhì)刻度尺,鋼尺會發(fā)出聲音。增大鋼尺振動的幅度,聲音的 響度 增大;
(2)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撥動鋼尺,鋼尺振動的快慢不同,聲音較 低 (選填“高”或“低”)。這是探究 音調(diào) 與聲源振動的頻率的關系;
(3)實驗時,不同小組使用刻度尺的材質(zhì)不同,刻度尺振動發(fā)出聲音的 音色 (填聲音的特性)不同。
【分析】聲音的三個特性:音調(diào)指聲音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響度指聲音的強弱或大小,與振幅和距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音色指聲音的品質(zhì)與特色,與發(fā)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
【解答】解:(1)響度的大小與物體的振幅有關,增大鋼尺振動的幅度;
(2)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較長時,越不容易振動,所以聲音較低;
(3)實驗時,不同小組使用刻度尺的材質(zhì)不同。
故答案為:(1)響度;(2)低;(3)音色。
【點評】本題考查了利用實驗來探究聲音的三個特性及其影響因素,屬聲學基礎題。
26.(8分)在探究冰的熔化規(guī)律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
(1)冰的熔化圖像如圖乙所示,由此可知冰是 晶體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
(2)第2min和第6min時,試管內(nèi)的物質(zhì)分別處于 固 態(tài)和 固液共存 態(tài)(選填“固”“液”或“固液共存”),冰熔化的過程經(jīng)歷了 4 min。
【分析】(1)認識晶體和非晶體的區(qū)別:晶體有一定的熔點,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不變;非晶體沒有一定的熔點,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
(2)根據(jù)圖象分析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從而得出結論。晶體在熔化前是固態(tài);熔化過程中處于固液共存態(tài);熔化完后處于液態(tài)。
【解答】解:(1)由乙圖知,從第3分鐘到7分鐘,所以冰是晶體;
(2)從圖象可以看出,第4min時試管內(nèi)的物質(zhì)處于固態(tài),冰處于熔化過程中,冰熔化過程從第3min到第7min經(jīng)歷了3min;
故答案為:(1)晶體;(2)固;4。
【點評】此題通過圖象分析,考查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在分析時特別注意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同時考查了學生對晶體和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的區(qū)別,屬于中等難度的題目。
27.(14分)在做“觀察水沸騰”的實驗時:
(1)實驗時,按照 自下而上 的順序組裝器材(選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2)A組同學用的是如圖甲所示裝置,他們測出的水溫將偏 高 ,圖中畫出實驗所需的測量器材,除溫度計外還需要 秒表 。
(3)A組同學在改正錯誤后,B組同學用紙板蓋嚴燒杯口做了相同的實驗,AB兩組繪制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兩個實驗小組測得水的 沸點 不同,其中圖像 1 是B組同學所繪制的。
(4)AB兩組同學在做完該組實驗后,繼續(xù)做了如圖丙所示實驗:大試管和小試管里都裝有水,將三支大試管中的水加熱,則大試管中的水不斷沸騰過程中,小試管中的水會沸騰的是圖 C 。
(5)由丁圖可知,此時的水處于 沸騰時 (選填“沸騰前”或“沸騰時”)的狀態(tài),這時氣泡內(nèi)的氣體是 水蒸氣 (選填“空氣”或“水蒸氣”)。
【分析】(1)在探究水沸騰的實驗時,組裝實驗器材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組裝,因為要先確定好酒精燈的位置,酒精燈的外焰溫度最高,實驗加熱時要用酒精燈的外焰進行加熱,所以先確定好外焰大概位置,然后固定好石棉網(wǎng),從而燒杯、溫度計自下而上的安裝;
(2)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時,溫度計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其原因是容器底和容器壁的溫度和液體的溫度不同;實驗中要記錄水的溫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從而可確定所需要的測量工具;
(3)根據(jù)液體沸騰的特點找到沸點:液體沸騰時不斷吸收熱量,溫度保持不變,這個不變的溫度是液體的沸點;1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沸點跟氣壓有關,氣壓越高,沸點越高;
(4)液體沸點與氣壓有關,氣壓越大,液體的沸點越高;
(5)水在沸騰前,下層水溫高,上層水溫低,所以氣泡是下面大,上升時遇冷收縮變??;水在沸騰時,由于對流和氣泡破裂的原因,導致上下水層溫度一樣高,但是由于上層水的水深變小導致壓強減小,導致氣泡上升的過程中變大;沸騰時氣泡里的氣體主要是水蒸氣,因為水在沸騰時,會伴隨大量水汽化,這些水蒸氣就被氣泡包裹著上升。
【解答】解:(1)在探究水沸騰的實驗時,組裝實驗器材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組裝,酒精燈的外焰溫度最高,所以先確定好外焰大概位置,從而燒杯;
(2)如圖甲所示,酒精燈給水加熱時,而溫度計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由于實驗中,繪制溫度?時間圖象;
(3)由圖象知,沸騰時的溫度不同,可能是B小組同學用紙板蓋嚴燒杯口使燒杯內(nèi)氣壓增大,即圖像1是B組繪制;
(4)A圖中:當大試管中的水沸騰后,溫度不再升高,卻不能繼續(xù)通過大試管中的水吸熱;
B圖中:大、小試管都處于密封的環(huán)境下,但當大,小試管無法通過大試管吸收熱量。
C圖中:大試管密封,內(nèi)部氣壓高,水的溫度高于一標準大氣壓下的沸點,可以繼續(xù)向小試管傳遞熱量;故選C;
(5)水在沸騰前,下層水溫高,所以氣泡是下面大;
水在沸騰時,由于對流和氣泡破裂的原因,但是由于上層水的水深變小導致壓強減小,故丁圖的水處于沸騰時,因為水在沸騰時,這些水蒸氣就被氣泡包裹著上升。
故答案為:(1)自下而上;(2)高;(3)沸點;1;(5)沸騰時。
【點評】此題是探究“水的沸騰”的實驗,考查了水沸騰過程中的特點,同時考查沸騰圖象的分析,氣壓與沸點的關系,是一道綜合題目。
28.(8分)
風寒溫度
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走在街上,穿著衣服感覺冷暖剛好適宜,這時突然起了一陣大風,這就是風寒效應。風寒效應會影響人體對冷的感覺,導致人體感覺的溫度與溫度計的示數(shù)有明顯的差別。
簡單來說,風寒溫度就是用數(shù)字來概括我們皮膚所感覺到有多冷,而不是皮膚實際有多冷。不妨做一個實驗來說明:將兩個溫度計放置在室外,一個放置在避風處。收回時,你會讀到同樣的溫度。也就是說,但對于沒有生命的物體,風寒溫度是沒有意義的。
人體的主要散熱部位是皮膚,通過皮膚的紅外輻射、接觸傳導熱量、冷熱空氣對流和汗液蒸發(fā)等方式散熱。其中冷熱空氣對流散熱的速度取決于物體表面和環(huán)境差異及相對速度。當無風時,在人體皮膚和周圍空氣之間有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空氣層,可以起到保溫作用;當刮風時,并把熱量帶走。風速越大,人也就感覺越寒冷。
科學家提出用風寒溫度描述刮風時人體皮膚感覺的溫度,并通過大量實驗找出了風寒溫度和風速的關系。下表是在氣溫為5℃時,風寒溫度和風速的關系:
請根據(j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用扇子對一只干燥的溫度計扇風,溫度計的示數(shù) 不會 降低(選填“會”或“不會”)。
(2)利用上表給出的數(shù)據(jù)在圖中繪制出風寒溫度隨風速變化的圖線。
(3)請你根據(jù)上表給出的數(shù)據(jù),推測在氣溫為5℃、風寒溫度為0℃時,風速為 25 km/h。
(4)當氣溫為5℃、風速為30km/h時,水池中的水 不會 結冰(選填“會”或“不會”)。
【分析】(1)從題干中可以看出,將兩個溫度計放置在室外,一個放置在有風處,一個放置在避風處,溫度計都會讀到同樣的溫度,這樣就可以判斷出示數(shù)沒有變化;
(2)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對應在圖中畫出曲線即可;
(3)分析可得,風寒溫度每下降1℃,風速提高5km/h,風寒溫度為1℃時的風速已經(jīng)給出,我們就可以得出0℃時的風速;
(4)根據(jù)風速,從表中得出當前的風寒溫度,判斷氣溫是否低于0℃,因為液態(tài)水低于0℃時才會結冰。
【解答】解:(1)將兩個溫度計放置在室外,一個放置在有風處,溫度計都會讀到同樣的溫度;
(2)根據(jù)表格內(nèi)數(shù)據(jù)繪制如圖;
(3)分析表內(nèi)數(shù)據(jù)可知,風寒溫度與風速成比例關系,風速提高5km/h,則0℃時的風速為25km/h;
(4)風速為30km/h時,風寒溫度為﹣7℃,高于冰的凝固點0℃。
故答案為:(1)不會;(2)見解析;(4)不會。
【點評】本題考查了讀取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需要認真讀題,分析其所表達的意思,找出數(shù)據(jù)間的對應關系。
介質(zhì)
聲速(m/s)
空氣(0℃)
331
空氣(15℃)
340
煤油(25℃)
1324
水(常溫)
1500
冰
3230
銅
3750
鋁
5000
鐵
5200
風速/km?h﹣1
0
10
15
20
30
40
風寒溫度/℃
5
3
2
1
﹣1
﹣3
介質(zhì)
聲速(m/s)
空氣(0℃)
331
空氣(15℃)
340
煤油(25℃)
1324
水(常溫)
1500
冰
3230
銅
3750
鋁
5000
鐵
5200
風速/km?h﹣1
0
10
15
20
30
40
風寒溫度/℃
5
3
2
1
﹣1
﹣3
這是一份江蘇省徐州市沛縣第五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月考物理試題,共22頁。
這是一份江蘇省徐州市沛縣第五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月考物理試題,共20頁。
這是一份江蘇省徐州市沛縣第五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1月月考物理試題(1),共20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