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高考一輪復(fù)習(xí)考點專題精講】
2024高考一輪復(fù)習(xí)文言文知識助記
高考常考的18個文言虛詞
對應(yīng)教材重點句子歸類助記
文言虛詞包括代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
高考常考的18個文言文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于、與、也、則、者、之。熟記教材例句,做到舉一反三。
1.而
解釋句中“而”字的意義和用法。
1.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2.宗受而藏之于廟。《伶官傳序》
3.溫故而知新。《論語》
4.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5.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6.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读鶉摗?br />
7.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六國論》
8.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xué)》)
9.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秳駥W(xué)》
10.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過秦論》)
1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勸學(xué)》)
12.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读婀賯餍颉?br />
13.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
14.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xué)》)
15.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16.字而幼孩,遂而雞豚。(《種樹郭橐駝傳》)
17.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答案:
1~2連詞,表承接,譯為“來”“就”“然后”,或者不譯。
3~6連詞,表并列,譯為“和”“又”“并且”。
7~8連詞,表轉(zhuǎn)折“卻”,譯為“然而、卻”。
9~10連詞,表遞進,譯為“而且”“并且”。
11~12連詞,連接狀語和動詞,表修飾,不譯。
13連詞,表因果,譯為“因而、所以”。
14連詞,表假設(shè),譯為“如果”。
15連詞,表目的,譯為“來”。
16-17代詞,釋為“你(們)、你(們)的”
2.何
解釋句中“何”字的意義和用法。
1.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
2.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3.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4.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孔雀東南飛》)
6.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7.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读婀賯餍颉?br />
8.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難》)
9.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10.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
11.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12.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
答案:
1疑問代詞。譯作“為什么”“什么原因”。
2.疑問代詞。譯作“哪里”,譯時“何”要后置。
3.疑問代詞。譯為“什么”。
4-6:疑問副詞,譯為“怎么、哪里”,表示反問。
7-8:副詞,譯作“怎么”“多么”。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詞前。
9. 復(fù)音虛詞“何如”,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示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或“什么樣”。
10.復(fù)音虛詞“何以”,常用于疑問句中,表示疑問或詰問,相當(dāng)于“憑什么”。
11.復(fù)音虛詞?!澳魏巍保S糜谝蓡柧渲凶髦^語或狀語。譯作“怎么辦”。
12.作動詞,譯為“呵問”
3.乎
解釋句中“乎”字的意義和用法。
1.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赤壁賦》)
2.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4.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5.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6.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屈原列傳》
7.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稁熣f》
8.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庖丁解?!?
9.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10.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
答案:
1~3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和反問,可譯為“嗎”“呢”。
4.句末語氣助詞,表測度,可譯為“吧”。
5.句中助詞,用在句中起緩和語氣作用或表示語氣的停頓.
6-8介詞,相當(dāng)于“于”。
9-10助詞,用作形容詞或副詞詞尾。
4.乃
解釋句中“乃”字的意義和用法。
1.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姟!恫軇フ搼?zhàn)》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妒娚接洝?br />
3.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5.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齊桓晉文之事》
6.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妒緝骸?br />
7.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段宕妨婀賯餍颉?br />
答案:
1.副詞,表順承,可譯為“就”“于是”等。
2~3副詞,表轉(zhuǎn)折,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4副詞,表條件或前提,釋為“才”。
5副詞,表判斷,用在判斷句中,可譯為“是”“就是”等。
6~7代詞,譯為“你的”、譯為“你”。
5.其
解釋句中“其”字的意義和用法。
1.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读鶉摗?br />
2.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读鶉摗?br />
3.會其怒,不敢獻。(《鴻門宴》)
4.雖曰愛之,其實害之。(《種樹郭橐駝傳》)
5.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6.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7.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種樹郭橐駝傳》)
8.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
9.汝其勿悲!(《與妻書》)
10.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答案:
1代詞,表第三人稱的領(lǐng)屬關(guān)系,“他的”“他們的”“它的”。
2-3代詞,指代第三人稱,“他們”“它”。
4. 指示代詞,近指“這”或遠指“那”“那些”。
5. 指示代詞,表特指,譯為“其中的、當(dāng)中的”,后面多為數(shù)詞。
6-7.副詞,表揣測語氣,譯為“大概、恐怕”。
8-9.副詞,表祈使語氣,譯為“可要、一定”。
10.副詞,表商量語氣,譯為“還是”。
6.且
解釋句中“且”字的意義和用法。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妒娚接洝?br />
2.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4.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5.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犊兹笘|南飛》
答案:
1.連詞,表并列??勺g為“又……又……”或“一邊……一邊……”。
2.連詞,表遞進,譯為“而且、并且、況且”。
3.連詞,表示讓步或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尚且”或“即使”。
4.復(fù)音虛詞,“且夫”,句首助詞,表示另提一事或進一步議論,譯為“再說”
5.副詞,譯為“將要”。
6.副詞,譯為“將近、幾近”。
7.副詞,譯為“暫且、暫時”。
7.若
解釋句中“若”字的意義和用法。
1.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端投派俑问裰荨?br />
2.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稁熣f》
3.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種樹郭橐駝傳》
4.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斗N樹郭橐駝傳》
5.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洱R桓晉文之事》
6.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7.若屬皆且為所虜?!而欓T宴》
8.若使燭之武見秦君。《燭之武退秦師》
9.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
10.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稜T之武退秦師》
答案:
1~3動詞,譯為“像、好像、如同”。
4動詞,譯為“及,比得上”。
5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6~7人稱代詞,譯為“你(的)、你們(的)”。
8~10連詞,表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如、如果”。
8.所
解釋句中“所”字的意義和用法
1.某所,而母立于茲?!俄椉管幹尽?br />
2.當(dāng)其欣于所遇。(《蘭亭集序》)
3.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鴻門宴》)
4.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庖丁解?!罚?br />
5.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6.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蘇武傳》)
7.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8.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而欓T宴》
9.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蘭亭集序》
10.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稁熣f》
答案:
1.名詞,表示場所、位置。
2-4:助詞,“所”加動詞,構(gòu)成名詞性詞組。譯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5-6:助詞,被動句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結(jié)構(gòu)。
7-8復(fù)音虛詞“所以”,表原因,譯為“……的原因”。
9-10復(fù)音虛詞,表示憑借的方式,譯為“用來……的”或“……的憑借”。
9.為
解釋各句中“為”的意義以及用法
1.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2.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3.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4.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5.為之奈何?(《鴻門宴》)
6.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孔雀東南飛》)
7.何辭為?(《鴻門宴》)
8.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蘭亭集序》)
9.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10.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蘭亭集序》)
11.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答案
1-2.介詞,譯為“被”,表示被動。
3-4介詞,譯為“給”“替”。
5.介詞,譯為“對、向”。
6.介詞,表原因或目的,譯為“因為、由于、為了”。
7.語氣助詞,用在句末,常與“何”“奚”等相配合,表疑問或反詰
8-9.動詞,譯為“是”,表判斷。
10-11.“為”作一般動詞用時,可根據(jù)上下文靈活意譯。10譯為“成為”。11譯為“治理”。
10.焉
解釋各句中“焉”的意義以及用法
1.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3.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燭之武退秦師》)
5.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6.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
7.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8.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答案
1.代詞,相當(dāng)于“之”。
2.疑問代詞,相當(dāng)于“哪里”“怎么”。
3-4.兼詞,兼有介詞和代詞的功能,相當(dāng)于“于+之”。3.在這里4.從哪里
5.句末語氣助詞。譯為“了”“啊”,或不譯。
6-7.助詞,形容詞或擬聲詞詞尾,譯為“......的樣子”。
8.助詞,用于句中,表停頓。不譯。
11.也
解釋各句中“也”的意義以及用法
1. 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 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六國論》)
3. 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赤壁賦》)
4.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
5.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读婀賯餍颉?br />
6.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答案:
1-5.句末語氣助詞。用在不同功能的句子末尾,表示各種不同的語氣。
1.表判斷語氣,不譯。2表反問語氣,譯為“呢”。3.表疑問語氣,譯為“呢”。
4.表陳述或解釋語氣。5.表示感嘆語氣,譯為“啊”。
6.句中助詞,通常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無實義,不譯。
12.以
解釋各句中“以”的意義以及用法
1.方其系燕父子以組?!读婀賯餍颉?br />
2.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種樹郭橐駝傳》)
3.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
4.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
5.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6.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登泰山記》
7.且碩茂,早實以蕃。
8.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
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過秦論》)
10.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11.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蘇武傳》)
12.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陳情表》)
13.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短歌行》
14.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答案
1-6:介詞。與后面的代詞或名詞性詞組共同構(gòu)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句子中謂語動詞的狀語。1.表使用,譯為“拿”或“用”。2.表處置,譯為“把”。3-4表憑借,譯為“憑、憑借、根據(jù)”或“憑……身份”。5.表原因,譯為“因為、由于”。6.表時間或地點,譯為“在、于”。
7-9:連詞。7.表并列,可譯為“而、又、和”。8表修飾,不譯。9表目的,譯為“來、用來”。
10.表結(jié)果,譯為“因而、以致”。
11.副詞,通“已”,譯為“已經(jīng)”
12.復(fù)音虛詞。“是以”,即“以是”的倒裝,譯為“因此”。
13復(fù)音虛詞?!昂我浴?,即“以何”的倒裝,譯為“憑什么”。
14.復(fù)音虛詞,譯為“把……做成”“把……做成”“把……作為”。
13.因
解釋句中“因”字的意義和用法
1.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2.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4.君因我降,與君為兄弟。(《蘇武傳》)
5.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登快閣》)
6.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7.批大郤,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莊子·養(yǎng)生主》)
8.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答案:
1.副詞,表順承關(guān)系,譯為“就、于是”
2.介詞,趁,趁機。
3. 介詞,憑借,依靠。
4. 介詞,經(jīng)由,通過。
5. 介詞,因為,由于
6.動詞,沿襲。
7. 動詞,依順,順著。
8.動詞,接著,繼
14.于
解釋句中“于”字的意義和用法
1.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石鐘山記》)
2.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石鐘山記》)
3.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4.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師說》)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7.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答案
1介詞,在。
2. 自,從。
3. 至,到。
4. 對,對于。
5. 向。
6. 表示被動,譯為“為,被”。
7. 表示比較,譯為“比”
15.與
解釋句中“與”字的意義和用法
1.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2.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3.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賦》)
4.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5.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6.吾與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7.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離騷》)
8.唯赤則非邦也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答案:
1-2.介詞,譯為“和,跟,同”
3.連詞,譯為“和,跟,同”
(作介詞用的“與”,和后面的名詞性短語或代詞構(gòu)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狀語。而作連詞用的“與”,常常連接兩個名詞或兩個代詞,所構(gòu)成的名詞性短語在句子中作主語或賓語。如例1中的“吾與子”作主語。)
4.動詞。給予,授予。
5.動詞。結(jié)交,親附。如: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6.動詞。贊許,同意。
7.動詞。等待。
8.句末語氣助詞,通“歟”,表示感嘆或疑問語氣
16.則
解釋句中“則”字的意義和用法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2.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阿房宮賦》)
3.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
4.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陳情表》)
5.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種樹郭橐駝傳》)
6.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答案:
1-5:連詞。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2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那么”。3表示并列關(guān)系??勺g為“就”,或不譯。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為“可是、卻”。5表選擇關(guān)系。和“非”或“不”連用,譯為“不是……就是……”。
6.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diào)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
17.者
解釋句中“者”字的意義和用法
1.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2.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3.此三者,吾遺恨也。(《五代史伶官傳序》)
4.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5.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6.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賦》)
7.亞父者,范增也。(《鴻門宴》)
8.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答案
1-2:代詞,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后,組成“者”字結(jié)構(gòu),用以指代人、事、物,譯為“的人”“的事”“的東西”……
3.代詞,用在數(shù)詞之后,指代上文所說的幾種人或幾件事物。可譯為“……種”“……樣”。
4.代詞,用在時間詞語的后面,不譯。
5-6.助詞,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
7.助詞,用在主語后,表判斷。
8.助詞,放在疑問句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18.之
解釋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
1. 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2.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師說》)
3.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師說》)
5.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6.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7.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xué)》)
9.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10.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
答案:
1-2:指示代詞,譯為“這、這個、這些”。
3.代詞,作賓語,代人、物、事;代人時一般譯為“他”或“她”,有時也譯為“我”。
4.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助詞“的”,有時可不譯。
5.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6-7:結(jié)構(gòu)助詞,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8.結(jié)構(gòu)助詞,作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
9.音節(jié)助詞,用以調(diào)整音節(jié)或表示提頓,沒有實在意義。
10.動詞,譯為“到、去”
這是一份01 高中統(tǒng)編教材120個高頻考查文言實詞教材經(jīng)典語句+關(guān)聯(lián)成語助記-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之文言文閱讀(全國通用),共41頁。
這是一份06 課內(nèi)文化常識匯編助記-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之文言文閱讀(全國通用),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荀子》,為荀子及其門人所著,離騷, 《楚辭》和楚辭不同在于,諫太宗十思疏,師說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04 教材文言文高頻考查常用實詞詞義歸類記憶-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之文言文閱讀(全國通用),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風(fēng)、化,按、案,趣、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