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學年山西省太原十二中八年級(上)月考物理試卷(10月份)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第I卷(選擇題)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0小題,共60.0分)
1.我國生物學家在浙江麗水發(fā)現(xiàn)兩棲動物新物種——百山祖角蟾。由圖可知,趴在成人大拇指上的百山祖角蟾體長約為(????)
A. 2m
B. 2dm
C. 2cm
D. 2mm
2.如圖為測某種硬幣直徑的幾種方法,其中正確的是(????)
A. B.
C. D.
3.小明用刻度尺正確操作,測得某物體的長度為12.30cm,關于該測量結果,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該結果是用分度值為1mm的刻度尺測量的
B. 該結果是用分度值為1cm的刻度尺測量的
C. 該結果中的“0”不是估讀的
D. 該結果準確到厘米
4.四位同學在用較厚的木質(zhì)刻度尺測量木塊長度時,他們的操作情況如圖所示,其中操作正確的是(????)
A. B.
C. D.
5.用刻度尺測量物理課本的長,以下哪個是產(chǎn)生誤差原因(????)
A. 觀察刻度尺時,視線沒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B. 刻度尺沒有跟課本的長邊平行
C. 讀數(shù)時,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shù)值估計不準確
D. 刻度尺的刻度線沒有緊貼課本
6.用甲、乙兩把刻度尺測一木塊的長度,如圖所示,下列關于兩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放置的情況是否正確及木塊的長度的判斷正確的是(????)
A. 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放置正確,木塊的長度為1.4cm
B. 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放置正確,木塊的長度為14mm
C.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放置正確,木塊的長度為1.4cm
D. 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放置正確,木塊的長度為1.40cm
7.物理課上老師請四位同學用同一把刻度尺測量同一本物理書的長度,記錄的結果分別是25.82cm、25.81cm、25.72cm、25.80cm,則物理課本的長度是(????)
A. 25.788cm B. 25.79cm C. 25.81cm D. 25.82cm
8.要測量如圖所示的一根曲線MN的長度,你認為可取的方法是(????)
A. 用平直的刻度尺在曲線上從起點到終點慢慢移動,直接讀出數(shù)值
B. 用一條細絲線與曲線完全重合,在絲線上標出曲線的起點和終點,把絲線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這兩點間距離,即是曲線的長度
C. 用橡皮筋代替細絲線,測量過程和B一樣
D. 以上都不可?。?br />
9.下列幾種估測最符合實際情況的是(????)
A. 課桌的高度約為1.5m B. 人步行的速度約為5m/s
C. 全新的2B鉛筆長約18cm D. 一張試卷厚度的大約10mm
10.如圖所示,不屬于機械運動的是(????)
A. ??? 行星轉(zhuǎn)動 B. ???? 鮮花怒放
C. ??? 駿馬奔騰 D. ????? 枯葉飄落
11.當加油機與受油機運動的快慢相同時,可以在空中完成加油任務,從而提高受油機的續(xù)航能力。如圖所示,為加油機正在給受油機在空中加油的情景。以下判斷中正確的是(????)
A. 以加油機為參照物,受油機是運動的 B. 以受油機為參照物,加油機是靜止的
C. 以地面為參照物,加油機是靜止的 D. 以地面為參照物,受油機是靜止的
12.以下幾個實驗現(xiàn)象,不能說明聲音產(chǎn)生的原因的是(????)
A. 撥動張緊的橡皮筋,橡皮筋嗡嗡作響,橡皮筋在振動
B. 把正在發(fā)聲的鬧鐘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們?nèi)阅苈牭紧[鐘發(fā)出的聲音
C. 用發(fā)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時,水面會激起水花
D. 說話時聲帶在振動
13.在2021年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中國選手蘇炳添以9.83s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成為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我們通常說“蘇炳添比你跑得快”,這句話的物理含義是(????)
A. 通過相同的路程,蘇炳添比你用的時間短
B. 通過相同的路程,蘇炳比你用的時間長
C. 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蘇炳添通過的路程比你的短
D. 蘇炳運動的速度比你運動的速度小
14.“頻閃攝影”是研究物體運動時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下面四個圖是小嚴同學利用頻閃照相機拍攝的不同物體運動時的頻閃照片(黑點表示物體的像),其中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A. B.
C. D.
15.汽車以72km/h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駛,羚羊以22m/s的速度在草原上奔跑,運動員5min跑完1800m,三者速度由小到大的順序是(????)
A. 運動員、汽車、羚羊 B. 羚羊、汽車、運動員
C. 汽車、羚羊、運動員 D. 汽車、運動員、羚羊
16.關于聲音的產(chǎn)生和傳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正在發(fā)聲的物體一定在振動
B. 聲音不能在固體中傳播
C. 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但不能在水中傳播
D. 航天員在飛船內(nèi)或飛船外工作時,他們之間是靠聲音正常交流的
17.下列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A. B. C. D.
18.圖為濱河大道上某處區(qū)間測速的警示牌。根據(jù)這塊警示牌汽車通過這個區(qū)間的時間(????)
A. 應不少于12min
B. 應不超過12min
C. 應不少于20min
D. 應不超過20min
19.聲音在以下幾種介質(zhì)中傳播的傳播速度是如下表,關于聲音傳播速度說法錯誤的是(????)
物質(zhì)
空氣
(15℃)
空氣
(25℃)
煤油
(25℃)
軟木
鋼(棒)
鐵(棒)
聲速m/s
340
346
1324
500
3750
5200
A. 聲音在不同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B. 溫度不同時,聲音在同種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也不同
C. 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都比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大
D. 一般來講,聲音在氣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小,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大
20.某物體從地面上某一點出發(fā)沿直線運動,其s-t圖象如圖所示。對物體的運動情況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錯誤的是(????)
A. 物體在前3s內(nèi)和后3s內(nèi)的速度相等
B. 物體在9s內(nèi)運動的路程為18m
C. 以地面為參照物,物體在中間3s內(nèi)靜止
D. 物體在9s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2m/s
第II卷(非選擇題)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13.0分)
21.在下列橫線上填寫適當?shù)膯挝唬?br />
(1)一支水筆的長度約15______;
(2)小明的身高為1.6______;
(3)教室門框的高度約200______;
(4)上海到杭州的高鐵線路長約160______。
22.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如圖1所示,人眼所在位置正確的是______ (選填“A”或“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 ,該物體的長度是______ cm;圖2中秒表的讀數(shù)是______ 秒。
23.小華和媽媽在仁和區(qū)濕地公園騎雙人自行車游玩,小華認為自己是靜止的,他是以______為參照物,但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認為小華是運動的,則爸爸是以______為參照物。
24.
如圖所示,記錄了一輛小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情況,該小汽車做的是______直線運動,它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2.0分)
25.小陽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
(1)該實驗中需要用______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s,用______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t,通過公式______求出平均速度v。
(2)實驗中應該控制斜面的坡度較______(選填“大”或“小”),這樣可以減小測量的誤差。
(3)小車通過全程s1所用的時間為t1,通過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時間為t2,則小車通過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______(用s1、s2、t1、t2表示)。
(4)如果在實驗中小陽釋放小車后才開始計時,則他測得的平均速度會______(選填“偏大”或“偏小”)。
26.在探究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時,小明和小華一起做了下面的實驗:
(1)如圖①所示,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fā)聲的音叉,可觀察到乒乓球彈跳起來,說明了______ ,此探究中懸掛著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 ;
(2)如圖②所示,為了驗證(1)中的探究結論,小華同學用手使勁敲桌子,桌子發(fā)出了很大的聲響,但他幾乎沒有看到桌子的振動,為了明顯地看到實驗現(xiàn)象,你的改進方法是:______ ;
(3)如圖③所示,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會發(fā)聲,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彈起,該實驗能說明______ ;
(4)如圖④所示,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nèi),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聽到的鈴聲越來越小,由此可以推理得出:______ 。
四、計算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5.0分)
27.如圖所示,是小麗開車即將到達隧道口時所發(fā)現(xiàn)的交通標志牌。
(1)請你解釋兩標志牌上數(shù)字的含義,“80”表示______ ;“××隧道3600m”表示______ 。
(2)若勻速通過該隧道所用的時間為3min,請你通過計算判斷小麗開車是否超速。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大拇指長度一般在5厘米到8厘米左右,圖中百山祖角蟾的長度接近大拇指長度的一半,故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分析】
首先對題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jù)需要進行相應的換算或轉(zhuǎn)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
此題考查長度的估測,在不了解物體長度時,可以用熟知的物體長度做對比,結合對物理單位的認識來解決問題。
2.【答案】B?
【解析】【分析】
對于部分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某些長度端點位置模糊,或不易確定,如圓柱體、乒乓球的直徑,圓錐體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將待測物體卡住,把不可直接測量的長度轉(zhuǎn)移到刻度尺上,從而直接測出該長度。
【解答】
A.此方法不能保證刻度尺測量的就是硬幣的直徑,此方法錯誤;
B.借助兩塊直角三角板卡住硬幣,且一端對齊,能測出直徑,此方法正確;
C.右面的三角板任何一邊都沒有與刻度尺垂直,此方法不能確定硬幣的直徑,此方法錯誤;
D.此方法雖然能確定硬幣的直徑,但刻度尺的0刻度線沒有與硬幣最下端對齊,此方法錯誤。
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3.【答案】A?
【解析】解:ABD、在12.30cm中,12.3cm是準確值,0.00cm是估讀值,倒數(shù)第2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mm,故A正確,B錯誤;
C、12.30cm中最后一位“0”是估計值,長度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當刻度正好在整數(shù)刻度時,我們就應估讀為“0”,故C錯誤。
故選:A。
①一個正確的長度測量結果,倒數(shù)第二位對應的單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也就是最小刻度;
②一個正確的長度測量結果,最后一位是估讀值。
初中物理學習了很多測量工具的使用,但沒有特殊說明,只有刻度尺的讀數(shù)要有估讀值,其它只要讀到準確值即可。
4.【答案】D?
【解析】解:A、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未與被測物體的邊緣對齊,故A錯誤。
B、刻度尺未與被測物體平行放置,故B錯誤;
C、刻度尺有刻度線的一側(cè)未緊貼被測物體,故C錯誤;
D、刻度尺的零刻度線與被測物體的邊緣對齊,有刻度線的一側(cè)緊貼被測物體,故D正確。
故選:D。
在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正確放置:刻度尺邊緣對齊被測對象,必須放正重合,不能歪斜;尺的刻面必須緊貼被測對象,不能“懸空”。
本題的解題關鍵是記住刻度尺的正確放置方法,做題時應認真排查。
5.【答案】C?
【解析】解:用刻度尺測量物理課本的長時:刻度尺沒有跟課本的長邊平行;觀察刻度尺時,視線沒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刻度尺沒有緊貼課本;這些都是錯誤。讀數(shù)時,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shù)值估計不準確,這才是誤差。
故選:C。
①誤差是客觀存在的,只能在條件允許時盡可能的減小,而不可能避免。錯誤不是誤差。
②刻度尺的正確使用和讀數(shù)方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誤差的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礎題。
6.【答案】D?
【解析】解:由圖可知甲刻度尺1個小格代表的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乙刻度尺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1個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
AB、木塊左端與甲刻度尺的10.0cm對齊,右端約與11.4cm對齊,所以木塊的長度為L=11.4cm-10.0cm=1.4cm,但木塊沒有與有刻度的一邊靠近,此測量方法不正確,故A、B錯誤;
CD、木塊左端與乙刻度尺4.00cm對齊,右端與5.40cm對齊,所以物體的長度為L=5.40cm-4.00cm=1.40cm,測量方法正確,故C錯誤,D正確。
故選:D。
刻度尺的分度值為相鄰的刻度線表示的長度;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時,刻度尺要與被測部分一端對齊;讓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緊貼被測部分,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本題考查了學生對刻度尺使用和讀數(shù)的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刻度尺讀數(shù)要估讀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7.【答案】C?
【解析】解:由題意知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在進行同一長度的測量時25.72cm與其它三次測量差別較大,所以25.72cm這個記錄數(shù)據(jù)是錯誤的;剔除錯誤數(shù)據(jù)后,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物理課本的長L=25.82cm+25.81cm+25.80cm3=25.81cm。
故選:C。
(1)為了減小長度測量時的誤差我們常采用取多次測量平均值的方法;有錯誤實驗數(shù)據(jù)需要剔除后才能計算平均值;
(2)在得出最后結果時,要求保留小數(shù)的位數(shù)應與原測量值相同,即仍要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此題考查學生對數(shù)據(jù)的處理、區(qū)別錯誤與誤差、多次測量取平均值減小誤差的方法等知識點。
8.【答案】B?
【解析】【分析】
此題主要考查的是等效替代法在物理探究中的應用,初中物理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如控制變量法、等效替代法、轉(zhuǎn)換法、放大法等等,需要同學們認真學習。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要理解物理中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用細絲線和曲線完全重合,在絲線上標出曲線的起點和終點,把絲線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這兩點間距離,就是曲線的長度.用細絲線代替了曲線。
【解答】
A.用刻度尺直接測量,不準確,不方便,故A錯誤;
B.用一條細絲線與曲線完全重合,在絲線上標出曲線的起點和終點,把絲線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這兩點間距離,即是曲線的長度.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細絲線代替了曲線,便于測量,故B正確;
C.用橡皮筋代替細絲線,不準確,因為橡皮筋有彈性,把它拉直后測量值會變大,故C錯誤;
D.由以上分析可知D選項錯誤。
故選B。
9.【答案】C?
【解析】解:A、中學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課桌的高度大約是中學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A不符合實際;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13.6m/s≈1.1m/s左右。故B不符合實際;
C、中學生伸開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離大約15cm,全新2B鉛筆的長度略大于此數(shù)值,在18cm左右。故C符合實際;
D、人的頭發(fā)的直徑在75μm左右,試卷紙的厚度與此差不多,在75μm=0.075mm左右。故D不符合實際。
故選:C。
首先對題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jù)需要進行相應的換算或轉(zhuǎn)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
對于生活中數(shù)據(jù)的估測,應從實際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判斷,也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判斷,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體重、自己正常時的體溫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來與題目中的數(shù)據(jù)比較,只要相差不大,即該數(shù)據(jù)就是合理的。
10.【答案】B?
【解析】解:
A、行星轉(zhuǎn)動,是行星位置的改變,屬于機械運動;
B、鮮花怒放,鮮花的位置沒有發(fā)生改變,不屬于機械運動;
C、駿馬奔騰,是馬位置的改變,屬于機械運動;
D、枯葉飄落,是樹葉位置的改變,屬于機械運動。
故選:B。
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叫機械運動,要判斷是不是屬于機械運動,就要看物體的位置是不是改變。
本題考查了機械運動的概念,屬于基本內(nèi)容,比較簡單。
11.【答案】B?
【解析】A、以加油機為參照物,受油機與加油機之間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受油機是靜止的,故A錯誤;
B、以受油機為參照物,加油機與受油機之間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加油機是靜止的,故B正確;
CD、加油過程中,若以地面為參照物,加油機、受油機和地面的位置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所以說它們是運動的。故CD錯誤。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看被研究的物體與所選的標準,即參照物之間的相對位置是否發(fā)生了改變,如果發(fā)生改變,則物體是運動的;如果未發(fā)生變化,則物體是靜止的。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如果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結論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確的結論。
12.【答案】B?
【解析】解:A、撥動張緊的橡皮筋,觀察其變化情況,會發(fā)現(xiàn)橡皮筋振動,能說明聲音產(chǎn)生的條件,故A不合題意;
B、把正在發(fā)聲的鬧鐘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們?nèi)阅苈牭紧[鐘發(fā)出的聲音,說明了液體可以傳聲,故B符合題意;
C、敲打鼓面,鼓響后用手觸摸鼓面,感覺到鼓面在振動,能說明聲音產(chǎn)生的條件,故C不合題意;
D、用發(fā)聲的音叉接觸水面時,水面會激起水花,能說明聲音產(chǎn)生的條件,故D不合題意。
故選:B。
(1)物體發(fā)聲時一定振動,振動停止,發(fā)聲停止;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
此題考查了探究聲音產(chǎn)生條件的各種實驗或現(xiàn)象,要學會分析生活中的聲學現(xiàn)象。
13.【答案】A?
【解析】解:我們通常說“蘇炳添比你跑得快”,意思是通過相同的路程,蘇炳添比你用的時間短,所以,蘇炳運動的速度比你運動的速度大,故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物理學中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和方向。速度在數(shù)值上等于物體運動的位移跟發(fā)生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
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考查了速度,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選項,選出正確答案。
14.【答案】B?
【解析】解:由圖知,ABCD中,只有B中相鄰兩點間的距離相等則B做勻速直線運動。
故選:B。
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相鄰的相等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相等,分析個選項看各相鄰兩點間的距離是否相等,判斷物體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
頻閃照相的時間間隔是相等的,由圖判斷出物體相鄰兩點間的距離是否相等、知道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相鄰的相等時間間隔內(nèi)的路程相等是解題的關鍵。
15.【答案】A?
【解析】解:汽車行駛的速度v汽車=72km/h=72×13.6m/s=20m/s,
羚羊以在草原上奔跑的速度v羚羊=22m/s,
運動員的速度v運動員=st=1800m5×60s=6m/s,
所以,速度由小到大的順序是:運動員、汽車、羚羊。
故選:A。
根據(jù)v=st求出速度和1km/h=13.6m/s進行單位的換算,統(tǒng)一各物體的速度單位,然后比較速度的大小。
本題考查了速度大小的比較,求出物體的速度,統(tǒng)一各速度單位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16.【答案】A?
【解析】解:A、聲音是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正在發(fā)聲的物體一定在振動,故A正確。
B、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故B錯誤。
C、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水中傳播,故C錯誤。
D、航天員在飛船外工作時,太空是真空,聲音不能傳播,所以他們之間不能靠聲音正常交流,故D錯誤。
故選:A。
(1)聲音是物體的振動產(chǎn)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zhì),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
本題是一道綜合了多個知識點的題目,做題時要對照相關的物理知識,仔細分析每一種情況的對錯。
17.【答案】B?
【解析】解:
A、s-t的圖象是變化的曲線,并且隨時間增加路程也增加,但不成正比例,也就是物體做加速運動。故A不符合題意;
B、該圖表示物體的速度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符合題意;
C、s-t圖象是變化的曲線,并且隨時間增加路程在變小,也就是物體做減速運動。故C不符合題意;
D、該圖表示物體的速度均勻增大,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保持不變,根據(jù)圖象的形狀分析物體的運動情況。
本題是基本的讀圖問題,從圖象的形狀、斜率等方面研究物體的運動情況,根據(jù)數(shù)學知識進行解答。
18.【答案】A?
【解析】解:由警示牌可知,汽車的最大速度vm=70km/h,通過的路程s=14km,
由v=st得,汽車在區(qū)間測速段運動的最短時間為:
t=svm=14km70km/h=0.2h=12min。
故選:A。
由警示牌可知汽車的最大速度和區(qū)間測速長度,根據(jù)v=st可求出汽車在區(qū)間測速段運動的最短時間。
本題考查速度公式的應用,關鍵是從警示牌上得出有用信息,難度不大。
19.【答案】C?
【解析】解:A、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聲音在不同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不同;故A不符題意;
B、由表格中聲音在不同溫度下空氣中的聲速可知;溫度不同時,聲音在同種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也不同;故B不符題意;
C、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不是都比在液體中的傳播速度大,如表格中的軟木和煤油;故C符合題意;
D、從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一般來講,聲音在氣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小,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大;故D不符題意;
故選:C。
聲音的傳播靠介質(zhì);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作為傳播聲音的介質(zhì);在不同介質(zhì)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在固體中最大,其次是液體,再次是氣體;聲速還與溫度有關。
此題考查了學生對題目提供的信息的分析和處理能力,是一道開放題。
20.【答案】A?
【解析】解:由圖可知物體在前3s和后3s做勻速直線運動;在3~6s內(nèi)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
A、物體在前3s通過的路程為12m,在后3s通過的路程為:18m-12m=6m,由此可知路程不等,根據(jù)v=st可知物體在前3s內(nèi)和后3s內(nèi)的速度不相等,故A錯誤;
B、由圖可知物體在9s內(nèi)運動的路程為18m,故B正確;
C、物體在中間3s處于靜止狀態(tài),相對于地面沒有位置的變化,因此以地面為參照物,物體在中間3s內(nèi)靜止,故C正確;
D、物體在9s內(nèi)的平均速度為:v=st=18m9s=2m/s,故D正確。
故選:A。
在s-t圖象中傾斜直線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
(1)由圖可知物體在前3s和后3s通過的路程,再根據(jù)v=st判斷物體在前3s內(nèi)和后3s內(nèi)的速度是否相等;
(2)由圖可知物體在9s內(nèi)運動的路程;
(3)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的變化,則該物體就是靜止的;若物體相對于參照物有位置的變化,則該物體就是運動的;
(4)物體在某段時間內(nèi)的平均速度等于該段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值。
本題考查了速度公式的應用,理解運動圖象的含義并從圖象中讀取相關信息是解題的關鍵。
21.【答案】(1)cm;(2)m;(3)cm;(4)km?
【解析】解:(1)中學生伸開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離(一拃)大約15cm,一支水筆的長度與此差不多,在15cm左右;
(2)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學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0cm=1.6m左右;
(3)教室門框的高度在2m=200cm左右;
(4)上海到杭州的高鐵線路長約160km。
故答案為:(1)cm;(2)m;(3)cm;(4)km。
此題考查對生活中常見物體長度的估測,結合對生活的了解和對長度單位及其進率的認識,填上符合實際的單位。
長度的估測,必須熟悉一些常見物體的長度,以此為標準對研究對象作出判斷。如:中學生拳頭的寬度在10cm左右;中學生伸開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離(一拃)大約15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層樓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22.【答案】B? 1mm? 1.55? 220.2?
【解析】解:(1)讀數(shù)時視線應該與刻度尺的刻線相垂直,所以B方法是正確的;
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左側(cè)與2.00cm對齊,右側(cè)在3.5cm和3.6cm中間,估讀為3.55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3.55cm-2.00cm=1.55cm;
(2)由圖可知,小盤的分度值是0.5min,指針在3min和4min之間,略偏過中線;大盤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盤指針在40.2s,因此秒表讀數(shù)為3min40.2s=220.2s。
故答案為:B;1mm;1.55;220.2。
(1)刻度尺的使用要注意其量程和分度值,起始端從0刻度線開始,讀出末端刻度值即為物體長度;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物體末端所對刻度相垂直,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間的表盤代表分鐘,周圍的大表盤代表秒,秒表讀數(shù)是兩個表盤的示數(shù)之和。
讀取不同測量工具的示數(shù)時,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確測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確定零刻度線的位置,視線與刻度盤垂直。
23.【答案】媽媽或自行車;爸爸自己或地面?
【解析】解:小華認為自己是靜止的,說明小華與所選參照物之間的相對位置沒有變化,根據(jù)題意可知,以媽媽或自行車為參照物,小華與媽媽或自行車之間的相對位置沒有變化,因此他是以媽媽或自行車為參照物。以爸爸自己或地面為參照物,小華與爸爸或地面之間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所以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認為他是運動的,
故答案為:媽媽或自行車;爸爸自己或地面。
在研究機械運動時要先選擇參照物,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不變,則物體靜止;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fā)生變化,則物體是運動的。
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參照物的選擇、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如果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結論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確的結論。
24.【答案】變速? 13.5?
【解析】解:由圖可知,小汽車每分鐘通過的路程是不相等的,所以小汽車做的是變速直線運動,
小汽車的運動路程為s=3240m,時間為t=4min=240s,它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st=3240m240s=13.5m/s。
故答案為:變速;13.5。
物體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相等則物體做勻速運動,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不相等則物體做變速運動;由圖可知小汽車運動的路程和時間,根據(jù)速度公式計算它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平均速度。
本題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和速度公式的靈活運用,題目難度不大。
25.【答案】(1)刻度尺;秒表;v=st;(2)??;(3)s1-s2t1-t2;(4)偏大?
【解析】(1)該實驗中需要用刻度尺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s,用秒表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t,通過公式v=st求出平均速度;
(2)斜面坡度如果太大,小車將會運動過快,測量時間時將會有較大的誤差,所以實驗中應該控制斜面的坡度較小,這樣可以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
(3)下半段的路程s3=s1-s2,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時間t3=t1-t2,則小車通過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s3t3=s1-s2t1-t2;
(4)如果在實驗中小陽釋放小車后才開始計時,則會使所測的時間偏小,利用v=st計算出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1)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是通過測量小車運動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利用v=st計算得到平均速度;
(2)斜面坡度如果太大,小車將會運動過快,測量時間時將會有較大的誤差;
(3)小車通過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下半段的路程除以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時間;
(4)如果在實驗中小陽釋放小車后才開始計時,則會使所測的時間偏小,利用速度公式計算出的平均速度將會偏大。
本題是測量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主要考查實驗原理、實驗儀器的選擇、平均速度的計算、實驗注意事項以及對實驗誤差的分析,題目綜合性較強。
26.【答案】發(fā)聲體在振動? 將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在桌上撒一些紙屑? 空氣可以傳聲? 真空不能傳聲?
【解析】解:(1)用懸掛著的乒乓球接觸正在發(fā)聲的音叉,可觀察到乒乓球彈跳起來,這說明發(fā)聲體在振動;音叉的振動不能直接觀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將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2)桌子是較大的物體,發(fā)聲振動不易觀察,可轉(zhuǎn)換成桌面上小紙屑的振動,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紙屑;
(3)敲擊右邊的音叉,左邊的音叉也會發(fā)出聲音,泡沫塑料球跳起來了,說明空氣可以傳聲;
(4)玻璃罩內(nèi)空氣越來越少,聲音就越來越小,是聲音傳播的物質(zhì)(空氣)逐漸減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傳聲。
故答案為:(1)發(fā)聲的物體在振動;將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2)在桌面上撒一些紙屑;
(3)空氣可以傳聲;
(4)真空不能傳聲。
(1)聲音是物體振動產(chǎn)生的;
物理實驗中常遇到一些微小物理量的測量。為提高測量精度,常需要采用合適的放大方法,選用相應的測量裝置將被測量進行放大后再進行測量,這種方法叫放大法。常用的放大法有累計放大法、形變放大法、光學放大法等。
(2)利用轉(zhuǎn)換法解答,把發(fā)聲體的振動轉(zhuǎn)換成一些較明顯的小物體的振動。
(3)(4)聲音的傳播需要靠介質(zhì),真空不能傳聲。
此題是一道驗證聲音的產(chǎn)生、傳播的科學探究題,體現(xiàn)了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注意轉(zhuǎn)換法在物理實驗中的科學運用。
27.【答案】限速80km/h? 隧道全長3600m?
【解析】解:
(1)標志牌上的數(shù)字“80”表示限速80km/h,即:汽車通過該隧道時,行駛速度不能超過80km/h;
“××隧道3600m”,是指隧道全長3600m;
(2)已知t=3min=0.05h,隧道全長s=3600m=3.6km,
行駛速度:
v=st=3.6km0.05h=72km/h
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物理試題,共2頁。
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學校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共2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與作圖題,實驗與探究,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學校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月考物理試卷(月考),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