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遠市第一中學校2023年秋季學期高二年級9月月考
語文
2023.09
考生注意:
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問答題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蘇軾作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是中國后期封建社會文人們最喜愛的對象。其實,蘇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籌。畫的真跡不可復見。就其他說,則字不如詩文,詩文不如詞,詞的數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國文藝史上卻有巨大影響,是美學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認為,他的典型意義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fā)展到一個新的質變點。
蘇軾一方面是忠君愛國、學優(yōu)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無論是他的上皇帝書、熙寧變法的溫和保守立場,以及其他許多言行,都充分表現出這一點。這上與杜、白、韓,下與后代無數士大夫知識分子,均無不同,甚至有時還帶著似乎難以想象的正統迂腐氣(例如責備李白參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蘇東坡留給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這后一面才是蘇之所以為蘇的關鍵所在。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還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它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已不是“一為黃雀哀,涕下誰能禁”(阮籍),“榮華誠足貴,亦復可憐傷”(陶潛)那種具體的政治哀傷(盡管蘇也有這種哀傷),而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這當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層了。前者(對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對社會的退避)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飯,仍有苦惱,也仍然逃不出社會。這便成了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如果說,《春江花月夜》之類的對人生的自我意識只是少年時代的喟嘆,雖說感傷,并不覺重壓;那么,這里的情況就剛好相反,盡管沒多談,卻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然而就在強顏歡笑中,不更透出那無可如何,黃昏日暮的沉重傷感么?這種整個人生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盡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覺,卻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碧K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出一付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具有同樣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直到《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蘇軾在后期封建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里。
(摘編自李澤厚《美的歷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蘇軾在想:就像鴻雁飛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跡,而后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生命只是一種偶然嗎?走過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點點,似斷似連,又能夠說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著這一切呢?年輕的蘇軾發(fā)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
但不管怎樣,人總還是要辛勤地努力吧!當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風雪交加,路途崎嶇,蹇驢在顛簸中發(fā)出長長的嘶喊。這就是路。如今兄弟倆都考上了進士,從小官做起,跟各樣的人打交道,疲憊、厭倦總是難免,但總還要努力走下去,這就是路。
在蘇軾的詩中,“飛鴻雪爪”的比喻從情感上說帶有惆悵的意味,不像“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那樣表現得灑脫。但在哲理上,它也體現著佛禪的無常觀。人世無常,雖然也可以導出某種無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無所住”的態(tài)度去應對無常,也可以引導出超越的曠達。在這首詩里,兩種情緒同時存在。
正像前面說過的,無奈也罷,曠達也罷,對蘇軾來說,這些都不妨礙在人生道路上總須有所努力的積極態(tài)度。我們看蘇軾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莊與佛禪,能夠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但作為一個官員,他卻始終是正直和富于責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時,黃河決堤,大水圍城數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蘇軾住在城墻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終于率士民頂住了洪水的侵襲,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任杭州太守時,他為了興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條風光綺麗的蘇公堤。他絕不會把自己“空”成一個對現實世界毫無意義的虛殼。
(摘編自駱玉明《詩里特別有禪》)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蘇軾的詩文最早在文藝領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還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
B. 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的關鍵,是因為蘇軾是忠君愛國,學優(yōu)而仕、抱負滿懷、謹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C. 阮籍、陶潛對政治殺戮都感到恐懼哀傷,但并沒有深深地埋藏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D. 朱熹、王船山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因為他們覺得蘇軾對當時的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紅樓夢》中“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這種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蘇軾的影響。
B. 蘇軾的文藝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遜色一些,但在中國文藝史上的影響卻略勝一籌。
C. 人世無常,可以生發(fā)出無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發(fā)出超越的曠達,這些都不妨礙人們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
D. 喜歡老莊與佛禪,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與始終正直和富于責任感是不可能統一在一個人身上的。
3. 下列詩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項是( )
A.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B.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C. 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D.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4. 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飛鴻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答案】1. B 2. A 3. D
4. 材料一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論證思路展開,首先提出觀點,指出蘇軾之所以在文藝史上有巨大影響,是因為他把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fā)展到一個新的質變點。接著論述蘇軾詩文中表現出來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隱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最后指出這一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對后世的影響。
5. 材料一提到“飛鴻雪爪”,是為了論證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是因為他的詩文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即人生空漠之感。材料二提到“飛鴻雪爪”是為了論證蘇軾有著佛禪的無常觀,為后文闡述這一無常觀不影響蘇軾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作鋪墊。
【解析】
【分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
B. “蘇軾之所以成為蘇軾的關鍵,是因為蘇軾是忠君愛國……人物”錯,原文表述“這后一面才是蘇之所以為蘇的關鍵所在”,“后一面”是指蘇軾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人生空漠之感。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B. “在中國文藝史上的影響卻略勝一籌”錯,材料一只表述蘇軾的文藝成就比屈、陶、李、杜要遜色一籌,在中國文藝史上的影響并沒有具體比較;
C. “這些都不妨礙人們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錯,根據材料二“無奈也罷,曠達也罷,對蘇軾來說,這些都不妨礙在人生道路上總須有所努力的積極態(tài)度”,只是對“蘇軾而言”;
D. “不可能統一在一個人身上的”錯,根據材料二“我們看蘇軾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莊與佛禪,能夠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變幻,但作為一個官員,他卻始終是正直和富于責任感的”,二者是可以統一在一個人身上的。
故選A。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D.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是說不能主觀臆斷,表現的是蘇軾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的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表現出蘇軾的“人生空漠之感”。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首先引出自己的觀點“他的典型意義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鮮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開其端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雙重心理發(fā)展到一個新的質變點”,采用引論式提出觀點,解答了“是什么”的問題。
接下來材料一第二段首先從兩個方面闡述了蘇軾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并著重論述了后一方面是蘇軾取得巨大成就的關鍵所在,“這種整個人生空漠之感,這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盡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覺,卻是蘇軾最早在文藝領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來的”。解決了“為什么”這一問題。
最后一段,闡述了“蘇軾在后期封建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論述了蘇軾的美學思想和審美趣味對后世的先驅作用。解決了“怎么樣”的問題。
整篇文章采用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論證結構清晰。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討問題,提出見解的能力。
材料一的表述“‘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K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作者運用“飛鴻雪爪”闡述了蘇軾在詩文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生空漠”之感。
材料二的表述“‘飛鴻雪爪’的比喻從情感上說帶有惆悵的意味,不像‘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那樣表現得灑脫。但在哲理上,它也體現著佛禪的無常觀”,闡述的是蘇軾詩文體現出的“佛禪的無常觀”,引出“也可以引導出超越的曠達。在這首詩里,兩種情緒同時存在” 。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橋邊的老人
海明威
一個戴著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盡是塵土。河上搭著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涌過橋去。騾車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幫著推動輪輻??ㄜ嚫赂碌伛偵闲逼戮烷_遠了,把一切拋在后面,而農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土中躑躅著。但那個老人卻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他太累,走不動了。
我的任務是過橋去偵察對岸的橋頭堡,查明敵人究竟推進到了什么地點。完成任務后,我又從橋上回到原處。這時車輛已經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個老人還在原處。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圣卡洛斯來?!彼f著,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xiāng),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蔽艺f,并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說,“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后一個離開圣卡洛斯的?!?br />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著他滿是灰塵的黑衣服、盡是塵土的灰色面孔,還有那副鋼絲邊眼鏡,問道,“什么動物?”
“各種各樣,”他搖著頭說,“唉,只得把它們撇下了?!?br />
我凝視著浮橋,眺望著充滿非洲色彩的埃布羅河三角洲地區(qū),尋思著究竟要過多久才能看到敵人,同時一直傾聽著,期待第一陣響聲,它將是一個信號,表示那神秘莫測的遭遇戰(zhàn)即將爆發(fā),而老人始終坐在那里。
“什么動物?”我又問道。
“一共三種,”他說,“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br />
“你只得撇下它們了?”我問。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個上尉叫我走。他說炮火不饒人哪?!?br />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后幾輛大車在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崩先苏f,“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態(tài)度怎樣?”我問。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說,“我76歲了,我已經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動了。”
“這兒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說,“如果你勉強還走得動,那邊通向托爾托薩的岔路上有卡車?!?br />
“我要待一會,然后再走,”他說“卡車往哪兒開?”
“巴塞羅那?!蔽腋嬖V他。
“那邊我沒有熟人,”他說,“不過我還是非常感謝你?!?br />
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著我,過了一會又開口,為了要別人分擔他的憂慮,“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wěn)。不用為它擔心??墒牵硗鈳字荒?。你說它們會怎么樣?”
“噢,它們大概挨得過的?!?br />
“你這樣想嗎?”
“當然,”我邊說邊注視著遠處的河岸,那里已經看不見大車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么辦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為要開炮了?!?br />
“鴿籠沒鎖上吧?”我問道。
“沒有。”
“那它們會飛出去的。”
“嗯,當然會飛??墒巧窖蚰??唉,不想也罷?!彼f。
“要是你歇夠了,我得走了?!蔽掖咚?,“站起來,走走看?!?br />
“謝謝你?!彼f著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一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對他毫無辦法。那天是復活節(jié)的禮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墒翘焐幊粒瑸踉泼懿?,法西斯飛機沒能起飛。這一點,再加上貓會照顧自己,或許就是這位老人僅有的幸運吧。
6.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中的“我”感情抒發(fā)真摯、感人,通過與老人的談話以及他催促老人離開等細節(jié)可以看出,“我”既同情老人,又厭惡戰(zhàn)爭。
B. 從“我”的“勸離”與老人的“不動”的對話可以看出,老人難以動身的原因在于對與“我”交談的格格不入的失落和對家園的留戀。
C. 本文旨在反映戰(zhàn)爭的罪惡,通過對戰(zhàn)爭場面的正面描寫和一個孤苦的老人流離失所、外出逃難的遭遇,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D. 老人最后說“我只是在照看動物”,“只是”二字交織著一種既“怨”又“冤”的情感:我招惹誰了?我們招惹誰了?為什么要毀了這一切?
7. 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橋邊的老人》和《老人與?!肪浴袄先恕睘橹魅斯罢弑憩F了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人性的光輝,后者則力圖展現面對困難時“人的精神的尊嚴”。
B. 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自己照看的小動物,他對動物充滿了愛心,其形象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zhàn)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C. 文中老人多次說貓會照顧自己,經兩次勸告始終沒有挪動離開,表現出他的老邁嘮叨,對外界反應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揭示出了戰(zhàn)爭的殘忍與罪惡。
D. 小說的結尾說“天色陰沉,烏云密布”,淡淡幾筆寫景,烘托出一個疲憊不堪的孤老頭在戰(zhàn)火紛飛、人們競相逃命時那孤獨而悲涼的內心世界。
8. 小說一開頭便描繪了人群、車隊蜂擁過河的場景以及那個坐在橋邊的老人,請談談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9. 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創(chuàng)作理論,將文學作品同冰山類比,他說:“冰山在海面上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痹囂骄啃≌f從哪些方面體現了這一創(chuàng)作原則。
【答案】6. D 7. C
8. ①真實地描繪出了大戰(zhàn)在即、人們倉皇逃命的混亂景象,表現出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②他人的緊張慌亂與老人的紋絲不動形成鮮明的對比,著重突顯主人公的形象。③在結構上,引出了后文“我”對他的關注,進而與之攀談起來。④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9. ①小說采用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來敘述故事,導致讀者只能在敘述者的帶領下走進情節(jié),必須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說的內涵。②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小說沒有交待老人的過去和結局,僅僅截取了一個戰(zhàn)前的場景,敘述了一段老人與“我”的對話,卻表現了宏大的戰(zhàn)爭主題。③簡約的“電報體”語言風格。小說語言凝練簡潔,不事渲染,多用短句,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引人遐思。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A.“文中的‘我’感情抒發(fā)真摯、感人”錯誤,文中的“我”并沒有流露感情,是通過“我”與老人的談話以及他催促老人離開等細節(jié)可以看出我的感情。
B.“原因在于對與‘我’交談的格格不入的失落和對家園的留戀”錯誤,老人難以動身的原因不是對與“我”交談的格格不入的失落,而是對家園的留戀和對未來生活的茫然。
C.“對戰(zhàn)爭場面的正面描寫”錯。這篇小說沒有正面描寫戰(zhàn)爭場面,而是通過一個孤苦的老人流離失所、外出逃難的遭遇,側面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控訴。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C.“表現出他的老邁嘮叨、對外界反應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錯。多次談及貓,是因為掛念和擔心;不挪動離開,不是因為反應麻木,而是因為他的疲憊和對前路的茫然,對命運的絕望。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中情節(jié)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文中某情節(jié)的作用,首先要簡單的概括該情節(jié),然后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分析其作用。
(1)小說一開頭便描繪了人群、車隊蜂擁過河的場景—“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涌過橋去。騾車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幫著推動輪輻??ㄜ嚫赂碌伛偵闲逼戮烷_遠了,把一切拋在后面,而農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土中躑躅著”,這樣的場景表現了人們的緊張與慌亂,真實地描繪出了大戰(zhàn)在即、人們倉皇逃命的混亂景象,表現出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
(2)在人群、車隊蜂擁過河時,“一個戴著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盡是塵土”“那個老人卻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他太累,走不動了”。從老人“衣服上盡是塵土”可知,因為戰(zhàn)爭到來,老人已經逃了很遠的路。此時,老人疲憊勞累至極,以致他坐在橋邊不走了,也就是走不動了。他人緊張慌亂的與老人的紋絲不動形成鮮明的對比,著重突顯主人公疲憊、孤獨、無助的形象。
(3)當“我”完成任務后,又從橋上回到原處時,我發(fā)現“這時車輛已經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個老人還在原處”。大戰(zhàn)即將到來,敵人快速推進,他人慌亂逃命時,只有老人孤獨無助地依然坐在橋邊,這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才有了下文“我”和老人的交談,也才有了“我”的詢問,以及老人的回答,進而了解了老人的情況。所以,開頭第一節(jié)的描寫引出了后文“我”對他的關注,進而與之攀談起來。同時,作者設置了一個懸念——為何別人都在慌忙過橋,只有老人“紋絲不動”,顯然,這個懸念的設置,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小說的藝術手法的能力。
此題要求分析海明威小說的“冰山理論”,實際是分析海明威的小說的特征。答題時,注意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從人稱的選擇敘述視角、表現手法和語言風格等角度作分析。
(1)這篇小說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有限敘述視角。小說中“我”的一系列看似平靜簡單的對話與動作中,也暗藏著緊張、激烈的心理活動:“我”邊問老人,邊“注視著浮橋的另一頭”,看到“那兒最后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看來這里即將成為戰(zhàn)場,老人再不走就太危險了?!拔摇睂先说脑挷淮箨P心,恰恰是對老人命運的最大關心。所以當讀者從“我”的眼中看到老人“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后仰,終于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時,便會強烈地感受到老人的疲勞至極以及思念故鄉(xiāng)之苦,還有對未來的迷茫、求生欲望的淡薄,通過“我”的眼睛似乎能看到老人兇多吉少的未來。所以,小說采用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來敘述故事,第一人稱的敘事帶給讀者真實感,讀者只能在敘述者的帶領下走進情節(jié)去感知人物,挖摒小說深刻的反對戰(zhàn)爭主題,并表達對遭受戰(zhàn)爭迫害的人們的同情。
(2)這篇小說采用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小說沒有交待老人的過去和結局,只是截取了橋邊因戰(zhàn)爭來臨擁擠、緊張、慌張的人群逃亡和一位紋絲不動坐在橋邊的老人的畫面和“我”和老人的一段對話這樣“小”的事情,反映了宏大的戰(zhàn)爭主題。所以,《橋邊的老人》是一個小小的窗口,以小見大地揭示出戰(zhàn)爭的罪惡。顯示出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對生命的尊重與對和平的渴望。
(4)這篇小說獨特的語言風格。“‘你的政治態(tài)度怎樣?’我問?!胃也幌喔?,’他說,‘76歲了。我已經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動了’”“‘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顯示了小說語言凝練簡潔,不事渲染,卻包含深刻的內容——戰(zhàn)爭不是人民發(fā)動的,而是政治家的陰謀。
“噢,它們大概挨得過的”“你這樣想嗎”“ ‘ 當然,’我邊說邊注視著遠處的河岸,那里已經看不見大車了”“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么辦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為要開炮了”“ ‘ 鴿籠沒鎖上吧?’我問道?!疀]有’” “那它們會飛出去的”“嗯,當然會飛??墒巧窖蚰??唉,不想也罷”“要是你歇夠了,我得走了” “站起來,走走看”文中“我”與老人的對話多用短句,卻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在老人絮絮叨叨告訴“我”他的“兩只山羊,一只貓,還有四對鴿子”等動物時,讀者能深切地感受到老人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思念之情。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倍Y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踐困于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毙拗?,國富,厚賂戰(zhàn)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觀兵中國,稱號“五霸”。
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家?!蹦顺吮庵鄹∮诮?,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聽子孫子孫修業(yè)而息之,遂至巨萬,故言富者皆稱陶朱公。
子貢既學于仲尼,退而仕于衛(wèi),廢著①鬻財于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原憲不厭糟糠,匿于窮巷。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
(節(jié)選自《史記·貨殖②列傳》)
【注】①廢著:猶“廢舉”“廢居”,買賤賣貴。②貨殖:指商人。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聽子孫
B.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聽子孫
C.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聽子孫
D.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聽子孫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賜,子貢的名。子貢善于雄辯,辦事通達,還善于經商之道。
B. 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經與自己共患難的妻子。
C. 束帛,將帛捆成一束,作為聘問、婚喪等相饋贈的禮品,帛一束為五匹。
D. 分庭抗禮,指古代賓主相見,站在庭院兩邊相對行禮,表示平等相待。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天下之人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擔憂貧窮,司馬遷肯定了人們對物質財富的合理追求。
B. 計然認為,應該了解貨物何時為人需求購用,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
C. 范蠡功成身退后擇陶邑隱居,借陶邑的位置優(yōu)勢與時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D. 子貢經商有道,故能家財饒益,平交諸侯。與他的老師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揚于天下。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
(2)昔者越王勾踐困于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
14. 根據文意,概述勾踐能夠滅吳稱霸的原因。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1)糧倉充實了,百姓才能懂得禮節(jié),衣食富足了,百姓才知道榮耀與恥辱。
(2)從前,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計然。
14. ①采用計然生財致富的策略治國理政;②堅持十年,使國家富強;③重賞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戰(zhàn)。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十九年期間他三次賺得千金之財,兩次分散給貧窮的朋友和遠房同姓兄弟。這就是所謂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后來年老而聽憑子孫。
“致”的賓語是“千金”,結構完整,賓語后可以斷開;“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的意思是(他)兩次分散給貧窮的朋友和遠房同姓兄弟。省略主語“他”,“再分散與”作謂語,“貧交疏昆弟”賓語,故“貧交疏昆弟”作“再分散與”的對象,故二者不可斷開,排除AC;
“此……者也”是判斷句,不能斷開,排除B。
故選D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B.“文中指曾經與自己共患難的妻子”表述錯誤。糟糠是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舊時窮人用來充饑的食物,借指共過患難的妻子;但是在此文中,“原憲不厭糟糠”應該解釋為“原憲窮得連粗鄙食物都吃不飽”,所以這里的“糟糠”是指粗劣的食物。
故選B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與他的老師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揚于天下”表述錯誤,屬于曲解文意。從原文“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可知,文中是說“孔子得以名揚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貢在人前人后輔助他,這就是所謂(孔子)得到形勢之助而使名聲更加顯著吧”。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倉廩”,糧倉;“實”,充實;“足”,富足。
(2)“昔者”,從前;“困”,被圍困;“乃”,于是;“用”,任用。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從“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修之十年,國富”可知,勾踐首先采用計然生財致富的策略治國理政;
從“修之十年,國富”可知,勾踐依照計然的策略堅持十年,最終使國家富強;
從“厚賂戰(zhàn)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強吳”可知,勾踐能夠重賞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戰(zhàn)。
參考譯文:
所以說:“倉庫充實了,百姓才能懂得禮節(jié),衣食豐富了,百姓才知道榮耀與恥辱?!倍Y儀產生于富有而廢棄于貧窮。所以,君子富有了,喜歡行仁德之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適當的地方。即使有千乘兵車的天子,有萬家封地的諸侯,有百室封邑的大夫,尚且擔心貧窮,何況編在戶口冊子上的普通百姓呢!
從前,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計然。計然說:“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戰(zhàn)備,了解貨物何時為人需求購用才算懂得貨物。善于兩者相對照,那么各種貨物的行情就能看得清楚。旱時就要備船以待澇,澇時就要備車以待旱,這樣做符合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買賣貨物,凡容易腐敗和虧缺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險囤居求高價。研究商品過剩或短缺的情況,就會懂得物價漲跌的道理。物價貴到極點就會返歸于賤,物價賤到極點就要返歸于貴。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惫篡`(照計然策略)治國十年,越國富有了,能用重金去收買兵士,使兵士們沖鋒陷陣不顧箭射石擊,就像口渴時求得飲水那樣,終于報仇雪恥滅掉吳國,在中原耀武揚威,號稱“五霸”之一。
范蠡已經輔助越王洗雪了會稽被困的恥辱,便長嘆道:“計然的策略有七條,越國只用了其中五條就實現了雪恥稱霸的愿望。既然施用在治國很有效,我要把它用在治家上?!庇谑撬俗〈唇?,改名換姓,到齊國改名叫鴟夷子皮,到陶邑改名叫朱公。朱公認為陶邑居天下的中心,與各諸侯國四面相通,流通貨物十分便利。于是治理產業(yè),囤積稀缺物資,隨機應變而不責求他人。所以善于經營致富的人,要能選擇貿易伙伴和把握貿易時機。十九年期間他三次賺得千金之財,兩次分散給貧窮的朋友和遠房同姓兄弟。這就是所謂君子富有便喜好去做仁德之事了。范蠡后來年老而聽憑子孫,子孫繼承了他的事業(yè)并有所發(fā)展,終致擁有豐厚家財。所以后世談論富翁時,都稱頌陶朱公。
子貢曾在孔子那里學習,離開后到衛(wèi)國做官,又利用買賤賣貴的方法在曹國和魯國之間經商,孔門七十多個高徒之中,端木賜(即子貢)是最富有的??鬃拥牧硪晃桓咄皆瓚椄F得連糟糠都吃不飽,隱居在簡陋的小巷子里。而子貢卻乘坐四馬并轡齊頭牽引的車子,攜帶束帛厚禮去訪問、饋贈諸侯,所到之處,國君與他只行賓主之禮,不行君臣之禮。使孔子得以名揚天下的原因,是有子貢在人前人后輔助他。這就是所謂得到形勢之助而使名聲更加顯著吧?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
臨江仙
晁補之
身外閑愁空滿眼,就中歡事常稀。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
淺酒欲邀誰共勸,深情唯有君知。東溪春近好同歸。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
15. 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這首詞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充分地表現出詞人對朋友的眷戀之情。
B. 詞人時常感到缺乏快樂,而即將到來的離別又會強化這種愁悶的感受。
C. 因不忍與朋友分別,詞人更珍惜當下,數算還剩下多少時日可以相聚。
D. 春天即將到來,詞人希望與朋友同歸東溪游覽,共同欣賞春日的美景。
16. 詞的結尾兩句被后代評論家稱贊為“絕妙”,請簡要分析其妙處。
【答案】15. A 16. ①用動詞“垂”“謝”賦予“柳”“梅”動態(tài)的美感,運用虛寫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約友人同去東溪岸邊,去觀賞秀麗的春景。
②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詞,通過想象未來再聚之景,表達了對即將再會的期盼,安慰即將遠離的友人,更表達出對友人離別的不舍之情和樂觀豁達的情愫。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A.“真實描寫了送別的場景”錯。詞中“明年應賦送君詩。試從今夜數,相會幾多時”,意思是眼前雖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別你了。從今夜開始細數,到明年分離時還有多少相聚的時候。據此看出詞人是明年送別朋友,屬于虛寫,并不是真實的場景。
故選A。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柳垂江上影,梅謝雪中枝”,意思是觀賞那江水中倒映的柳影和隱在雪中零落的梅花。
詞句選取春日的“柳影”和“梅花”作為意象,用動詞“垂”“謝”賦予景物動態(tài)的美感,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和梅花綻放后的零落之態(tài)。運用虛寫的手法,想象在秀麗的春季邀約友人同去東溪岸邊,去觀賞依依楊柳映在水面的倒影和枝枝梅花在白雪中紛紛零落。
詞人通過想象未來再聚之景,表達了對即將再會的期盼,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詞,既安慰了即將遠離的友人,更表達出對友人離別的不舍之情,將離別的傷感融入一片春光之中,傷感中又帶有樂觀豁達的情愫。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十二章中,既強調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調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將進酒》中表現詩人對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屢遭失敗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強性格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無衣》中,描寫將士們團結友愛,同穿戰(zhàn)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見賢思齊焉 ②.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③.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④. 千金散盡還復來 ⑤. 豈曰無衣 ⑥. 與子同袍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焉”“材”“曰”“袍”,要理解字義去記憶。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葉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可以說是“早期的剪紙”,但不像今天的剪紙那樣 ① 。自然界的樹葉形態(tài)各異,不可復制,由此創(chuàng)作出來的每一幅葉雕作品更是 ② 。當然,并不是每一種葉形都適合制作葉雕,還需要考慮葉片的質地、紋理。由于葉子形狀各異,葉脈 ③ ,即使同一個人采用同類植物的葉片雕刻同一個圖案,做出來的成品也不會重樣。因此,葉雕具有不可復制性。
葉雕巧借天然,突出意趣,它采用自然界原生態(tài)的葉片傳遞天人合一的創(chuàng)作理念,利用葉片縱橫交織的脈絡來創(chuàng)造全新的生命狀態(tài),造就了神奇的藝術瞬間,顯示出無窮的藝術魅力。
葉雕制作工序復雜,技藝難度高,葉片選取與圖案的配合設計匠心獨運,其作品異常精美,圖案豐富、工藝精密更是非比尋常,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學虛擬、暗示、借代、引喻等文化技巧,正所謂“小蟬翼,大世界”。
18.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19. “小蟬翼,大世界”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及表達效果。
【答案】18. 示例:①家喻戶曉 ②獨一無二 ③千姿百態(tài)
19. ①構成:本體是葉雕作品,喻體是蟬翼。②效果: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葉雕作品很薄的特點,激發(fā)讀者想象,突出葉雕制作工藝的精湛。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①語境說今天的剪紙相比葉雕為更多的人知曉,可填“家喻戶曉”。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②對應樹葉“形態(tài)各異,不可復制”,則葉雕作品更是只有一個,可填“獨一無二”。獨一無二:只有這一個;而沒有別的可與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出。
③對應“葉子形狀各異”,則葉脈形態(tài)更多,可填“千姿百態(tài)”。千姿百態(tài):形容姿態(tài)多種多樣或種類十分豐富。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修辭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
句子本體是葉雕作品,喻體是蟬翼。
蟬翼很薄,把葉雕作品比喻為蟬翼,生動形象地說明了葉雕作品很薄的特點,激發(fā)讀者想象,拓展讀者想象空間,突出葉雕制作工藝的精湛。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你或許會有這樣的感覺:只要吃上一片薯片, ① 。這是為什么?
要調動我們的食欲,大多數的食物主要靠色香味,也就是通過視覺、嗅覺和味覺;而酥脆食物則主要通過觸覺和聽覺。所有的感官系統都有一個共性——習慣化,當感覺神經元持續(xù)地接受某種刺激一段時間后, ② 。比如,衣服剛剛穿上我們身體時,我們會深深感覺到衣服與皮膚接觸,但這種感覺很快就會隨著我們習慣這種感官刺激而被忽略。
人腦要通過眾多感官刺激來感知周圍環(huán)境,因此習慣化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感官刺激越強烈、越豐富,習慣化所需要的時間也就越長。當我們吃酥脆食物時,食物被咬碎而發(fā)出的咔嚓聲和牙齒咀嚼產生的振動會傳達到耳朵,不間斷的聽覺刺激混合視覺、味覺和嗅覺的多重刺激,會給人帶來比非酥脆食物更強烈的感官刺激,因此,我們會覺得酥脆食物越吃越香。根據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受試者喪失聽覺時吃酥脆食物,感受到的滿足感比聽覺正常的受試者低。另有研究發(fā)現, ③ ,人們就會覺得薯片越脆、越美味。
20.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1. 請結合材料,用一個單句概述“我們覺得酥脆食物越吃越香”的原因。要求:不超過55 個字。
22.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20. 示例:①就想吃完整袋 ②就會產生習慣化的反應 ③咀嚼薯片產生的噪聲越大
21. 酥脆食物被咬碎的咔嚓聲和牙齒咀嚼的振動產生的聽覺刺激混合著視覺、味覺和嗅覺的多重刺激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
22. 修改示例: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喪失聽覺的受試者在吃酥脆食物時,獲得的滿足感比聽覺正常的受試者低。
【解析】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薯片屬于酥脆食品,結合后文“當我們吃酥脆食物時……會給人帶來比非酥脆食物更強烈的感官刺激”可知,此處應是說,一吃薯片就會停不下來的意思,可填“就想吃完整袋”。
②此處上承感官系統的“習慣化”,闡釋其產生的過程及結果,可填“就會產生習慣化的反應”。
③此處上承聽力對食物滿足感的影響,“覺得薯片越脆、越美味”是因為聽到咀嚼薯片的聲音越大,可填“咀嚼薯片產生的噪聲越大”。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變換句式的能力。
“我們覺得酥脆食物越吃越香”的相關內容為“當我們吃酥脆食物時,食物被咬碎而發(fā)出的咔嚓聲和牙齒咀嚼產生的振動會傳達到耳朵,不間斷的聽覺刺激混合視覺、味覺和嗅覺的多重刺激”,據此可概括出單句的主體為:聽覺刺激混合著視覺、味覺和嗅覺的多重刺激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
再找出相對重要信息作修飾語,“食物被咬碎而發(fā)出的咔嚓聲和牙齒咀嚼產生的振動”可作聽覺刺激的定語。
整合以上信息,去掉重復部分,得出答案“酥脆食物被咬碎的咔嚓聲和牙齒咀嚼的振動產生的聽覺刺激混合著視覺、味覺和嗅覺的多重刺激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畫橫線的句子有三處語病:
一是句式雜糅,“根據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句式雜糅,應刪去“根據”或“表明”;
二是“受試者喪失聽覺時吃酥脆食物”語序不當,兩類“……受試者”前后要相照應,故改為“喪失聽覺的受試者在吃酥脆食物時”;
三是成分贅余,“感受到的滿足感”可改為“獲得的滿足感”。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聞一多《紅燭》詩中以燃燒的紅燭自比:“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眲赢嬰娪啊渡詈!穭t有一句備受推崇的臺詞:“做自己的光,不需要太亮,足以挨過寒冬和黑夜就好?!?br />
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黑暗世界的燭光,迷茫內心的心火
紅燭啊,燃燒軀體放出光芒,流下脂膏饋贈世界,他是無數人眼中的光。心火啊,默默綻放于胸膛,是自己的一道微光,指引自己不再迷茫。燭光與心火,究竟誰燃得更滾燙?
紅燭無畏,燭光搖搖,亦可驅散黑暗。軀體漸短,依舊竭力燃燒,無私奉獻。
山歌爛漫,鄧小嵐是馬蘭村里孩子們的燭光,她縱情燃燒,為孩子們照出一條通向遠方的音樂之路,而蠟炬成灰淚始干,自己卻永遠留在了馬蘭,獻出了所有的光芒。殘疾人陸鴻,雖有先天不便,不被看好,但依舊用自己的努力讓引線點燃,照亮殘疾人的尊嚴,點燃他們也能成為燭光的信心。當疫情的黑暗籠罩社會時,無數的醫(yī)護人員挺生而出,他們就是一道道燭光,點亮了中國。在人生的路上,將蠟一滴一滴地滴過去,制成一條光路,雖自覺瘦弱,但依舊滿足無悔。
魯迅曾說:“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弊鲆恢t燭,燃燒著走完自己的全部路程。
心火默默,做自己的光,雖無法照亮他人,但可溫暖自己。
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愿做一道照亮他人的光。深海的主人公是一個患有抑郁癥的小孩,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卻又無時無刻不為別人著想,發(fā)出了光卻讓自己迷茫于黑暗之中。迷茫時,做自己的光,不需要太亮,也不需要過多為別人著想,支撐自己度過艱難的時光,才能擁有照亮他人的力量。照亮自己,不為世界帶來黑暗,靜靜的獻出微茫。
在心里放光,人生才不會荒蕪。不羨太陽耀眼,但應眼里有光。
無論是心火還是燭光,都放出了光芒。生如夏花般絢爛,做一道燭光,照亮自己的同時溫暖世界。生亦可如秋葉般靜美,照亮自己,做自己的英雄。兩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對抗著黑暗,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理解不同的發(fā)光方式。我們應有著生如紅燭的理想,渴望映射在無數人的眼眸,不懼困難,無私奉獻,讓赤紅的脂膏如同流動的鮮血,涌動我們的千里之任的意志。我們也應贊美那心中的火焰,縱使難明于黑暗,依舊不墮入其中,默默地指引自己走向遠方。
只要心中能夠放出光芒,生命就會承受寒冬與黑夜。我堅信:燭光照亮世界,心火涌動靈魂。雖雖光亮有別,熱血同樣滾燙。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的材料作文題。
材料由聞一多《紅燭》中的詩句和動畫電影《深海》的臺詞組成。聞一多的詩句描寫紅燭的默默奉獻,以此實現自己的價值;《深海》的臺詞主要寫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挨過艱難時刻。這兩句臺詞表達的意思不同,前者傾向別人,后者傾向自己。
聞一多的詩句,主要強調為別人,默默奉獻,實現自己的價值。做人可以像紅燭一樣,默默奉獻自己,我們很多時候也把默默奉獻的人比喻成紅燭,尤其人們喜歡把教師喻成紅燭,“蠟炬成灰淚始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F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少,并且我們也期待社會中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只有人人都愿意奉獻,我們的社會才會越來越溫暖?!渡詈!分械呐_詞,主要強調為自己,但是這里面也包含有積極意義,當我們深處人生寒冷或黑夜當中時,不要放棄自己,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給自己希望,讓自己走出困境,迎接光明的未來。當然,如果從另外角度來看,哪怕是微小的光,也不能只照亮自己,也可以照亮別人。
因此說,我們如果綜合詩句臺詞,可以立意為:做自己的光,更要做別人的光;奉獻自己,實現價值等角度。
寫作時可以在開篇引出觀點:人應該在奉獻自己的時候實現價值。然后在主體部分可以安排論據并列的形式,從各行各業(yè)選擇在奉獻中實現自己價值的例子,此外還需要照應材料中《深?!放_詞,就是指出如果只是想著照亮自己顯得有些狹隘等。最后,突出奉獻和價值照應開篇。
立意:
1.鐵肩擔責任,妙手寫奉獻
2.成功在于奉獻,敬業(yè)成就非凡。
3.做自己的光,更要做別人的光。
這是一份2024開遠一中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語文含解析,文件包含云南省開遠市第一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答案docx、云南省開遠市第一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docx、云南省開遠市第一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答題卡doc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5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開遠一中校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語文含解析,文件包含云南省開遠市第一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答案docx、云南省開遠市第一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docx、云南省開遠市第一中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答題卡doc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5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開遠一中高一上學期9月月考試題語文含解析,文件包含云南省開遠市一中2023-2024學年高一9月月考語文試題含解析docx、云南省開遠市一中2023-2024學年高一9月月考語文試題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