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江二中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三第一次階段性考試
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忌鞔饡r,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必須在題號所指示的答題區(qū)域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
3.本試卷主要命題范圍: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
第I卷(選擇題共7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5小題每小題2分,共7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拉日鐵路全長253km,設有拉薩、曲水、尼木、仁布、日喀則等14個客運站、會讓站。它是青藏鐵路的支線,全程單線最高時速達到120kmo海拔在3600m至4000m之間,橋隧占總工程量的46.69%。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拉日鐵路沿線橋隧占比高,眾多橋隧發(fā)揮的主要作用是( )
A. 節(jié)省投資成本 B. 增大交通流量
C. 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D. 緩解高寒缺氧
2. 拉日鐵路采取單線修建的原因是( )
A. 受技術條件限制 B. 運輸量有限
C. 地形地質條件復雜 D. 當地水運發(fā)達
【答案】1. C 2. B
【解析】
【1題詳解】
拉日鐵路是青藏鐵路的支線,位于青藏高原地區(qū),青藏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氣候高寒,生物數量稀少,一旦破壞難以恢復,鐵路橋隧占比高,主要是為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C正確;眾多橋隧的修建,成本上升,A錯誤;橋隧占比與交通流量并無直接關聯,B錯誤;橋隧多并不能緩解高寒缺現象,D錯誤。故選C。
【2題詳解】
青藏高原氣候高寒,人口密度低,客貨運輸量小,單線修建即可滿足該地通勤運輸需要,B正確;單線可修建,雙線也可修建,故與技術,地形、水運無關,ACD錯誤。故選B。
【點睛】影響交通運輸線的因素主要有區(qū)位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地質和水文等;社會因素有經濟、社會、科技和環(huán)境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自然因素對交通的影響越來越小,而社會經濟因素成為影響交通線選擇的決定性因素。
2019年,我國全面取消城區(qū)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城市人口比重突破60%。下表為“我國四大地區(qū)2019年城市人口比重增長表”。完成下列小題。
東部
中部
西部
東北
2019增長(%)
0.72
1.20
1.16
0.47
3. 取消300萬以下城市的落戶限制可以( )
①縮小中等城市與特大城市的差距②促進第一產業(yè)健康發(fā)展③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④促進城市化發(fā)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 我國四大地區(qū)2019年城市人口比重( )
A. 東部經濟最發(fā)達,增長比較快 B. 中部基數低于西部,增長最快
C. 西部人口外遷多,城市比重增長快 D. 東北經濟發(fā)展后勁弱,增速慢
【答案】3. C 4. D
【解析】
【分析】
【3題詳解】
取消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的落戶限制不會縮小中等城市與特大城市的差距,①錯誤;與促進第一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無關,②錯誤;該政策有利于人口遷移和流動,會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③正確;該政策會使城市人口增加,促進城市化發(fā)展,④正確。故A、B、D項錯誤,C項正確。
4題詳解】
由表中信息可知,我國東部經濟發(fā)達,城市人口比重高,增長較慢,故A項錯誤;我國中部經濟比西部發(fā)達,城市人口比重基數高于西部,故B項錯誤;我國西部人口外遷多會導致城市比重增長慢,故C項錯誤;我國東北地區(qū)由于經濟結構等原因經濟發(fā)展后勁弱,所以城市人口比重增速慢,故D項正確。
【點睛】根據自然和人口狀況以及經濟發(fā)展水平,我國可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qū)四個區(qū)域。
安徽南部以山地為主,耕地稀少,以前對外交通不便,當地傳統(tǒng)的菜肴、民居、戲曲、農業(yè)生產等均明顯存在地理環(huán)境的烙印。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 傳統(tǒng)的皖南特色菜的選料多采用( )
①海鮮②牛羊肉③山貨④腌臘制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6. 下列現象能體現皖南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 敬奉媽祖、媽祖文化盛行 B. 農業(yè)以茶、竹等經濟林為特色
C. 評劇、秦腔為傳統(tǒng)地方戲曲 D. 傳統(tǒng)民居多四合院和吊腳樓
【答案】5. D 6. B
【解析】
【分析】
【5題詳解】
根據題干的提示“安徽南部以山地為主,耕地稀少,以前對外交通不便”可知,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為主,耕地稀少,因此多山貨;對外交通不便,使得當地的新鮮產品不易出售,因此適合腌制,所以傳統(tǒng)特色菜的選料較多采用山貨和腌臘制品,③④正確,D正確。海鮮一般靠海的省區(qū)較多,安徽不靠海;安徽位于東部季風區(qū),主要以種植業(yè)為主,牛羊肉較少,①、②錯誤,ABC錯誤。故選D。
【6題詳解】
由所學知識可知,“敬奉媽祖,盛行媽祖文化”多分布在福建、澳門一帶,A錯誤;安徽省南部多山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茶樹、竹子等分布較廣,“農業(yè)以種植茶、竹等為特色”與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B正確;“評劇、秦腔等傳統(tǒng)地方戲曲”主要分布在陜西,C錯誤;傳統(tǒng)民居多四合院是我國北方典型民居,吊腳樓在我國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等地區(qū)分布廣泛,D錯誤。故選B。
【點睛】安徽地形特征:全省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異,復雜多樣。全省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qū)三大自然區(qū)域。淮河以北,地勢坦蕩遼闊,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間西聳崇山,東綿丘陵,山地崗丘逶迤曲折;長江兩岸地勢低平,河湖交錯,平疇沃野,屬于長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區(qū)層巒疊峰,峰奇嶺峻,以山地丘陵為主。
下圖為我國四個省區(qū)輪廓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 有關甲乙丙丁四個省區(qū)的地理景象,描述正確的是( )
A. 甲—悠悠山歌繞茶園 B. 乙—金色麥浪隨風涌
C. 丙—風吹草低見牛羊 D. 丁—青青翠竹伴人家
8. 緊鄰丙省區(qū)西部的省級行政區(qū)的簡稱是( )
A. 晉、豫 B. 冀、豫 C. 冀、皖 D. 晉、皖
【答案】7. A 8. B
【解析】
【分析】
【7題詳解】
甲乙丙丁四個省區(qū)分別是云南省、廣東省、山東省、黑龍江省,云南省是中國主要的產茶區(qū)之一,可以看到“悠悠山歌繞茶園”現象,A正確?!敖鹕溊穗S風涌”描述的是北方小麥成熟的景象,乙酸廣東省,作物以水稻為主,B錯誤。“風吹草低見牛羊”描寫的是內蒙古高原的景觀,丙是山東省,草原面積小,C錯誤?!扒嗲啻渲癜槿思摇泵鑼懙氖悄戏降木坝^,丁是黑龍江,緯度高、氣溫低,D錯誤。故選A。
【8題詳解】
丙省區(qū)是山東省,緊鄰丙省區(qū)西部的省級行政區(qū)是河北和河南,簡稱分別是 冀、豫,B正確;晉是山西簡稱,與山東不相鄰,皖是安徽簡稱,安徽與山東的南側(西南側)相鄰,ACD錯誤。故選B。
【點睛】小麥色中國北方的典型作物,茶葉水南方的主要經濟作物,翠竹一般生長在亞熱帶。
色紡紗,即先染后紡,比傳統(tǒng)工藝更加節(jié)水節(jié)能,污染較小,還能最大程度地控制色差,被越來越多地運用于中高檔服飾產品,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較好的市場前景。Q公司是我國最大的色紡紗企業(yè)。近年來,該公司一方面以深耕多年的新疆為中心布局棉花全產業(yè)鏈,一方面在越南建設新的色紡紗生產基地。下圖為"棉花全產業(yè)鏈生產模式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9. 和傳統(tǒng)先紡后染技術生產的紗錠相比,目前色紡紗紗錠( )
A. 研發(fā)成本更低 B. 生產成本更高 C. 紡織產品品質更好 D. 市場份額更高
10. Q公司在越南建設新生產基地的主要目的是( )
A. 擴大銷量 B. 淘汰落后產能 C. 降低勞動力成本 D. 提升技術水平
11. Q公司以新疆為中心布局棉花全產業(yè)鏈的原因不包括( )
A. 新疆棉花品質好 B. 新疆產品研發(fā)能力強
C. 保障原料和需求穩(wěn)定 D. 發(fā)展多年產業(yè)基礎好
【答案】9. C 10. C 11. B
【解析】
【分析】
【9題詳解】
與傳統(tǒng)紡紗技術相比,色紡紗屬于新技術,研發(fā)成本更高,A錯誤。但是色紡紗節(jié)水節(jié)能,先染色后紡紗,與傳統(tǒng)技術相比,縮短了加工企業(yè)的生產流程,降低了生產成本,B錯誤;色紡紗顏色誤差更小,且更清潔環(huán)保,產品品質更佳,C正確。但由于色紡紗技術目前屬于較為先進的技術,只用于中高檔服飾產品,目前其市場份額相對更低,但具有更好的前景,D錯誤。故選C。
【10題詳解】
和中國相比,越南勞動力成本更低,是主要優(yōu)勢,故C正確;在越南建設的是生產基地而非銷售中心,故主要在于生產而不是擴大銷量;Q公司采用的先染后紡技術節(jié)能而先進,不屬于落后產能;國內技術水平也比越南高得多,故不是出于技術原因。A、B、D錯誤,故選C。
【11題詳解】
該公司以新疆為中心布局棉花全產業(yè)鏈,其主要原因是新疆有充足且優(yōu)質的原材料,除棉花原料充足外,全產業(yè)鏈有利于將上、中、下游產業(yè)緊密聯系在一起,減少了原料購買和產品營銷的環(huán)節(jié),能夠保障產品原料和需求的穩(wěn)定;且該企業(yè)在新疆“深耕多年”,具有較好的產業(yè)基礎。ACD正確。新疆地處祖國邊陲,其人才與科技水平并非位列行業(yè)前列,故產品研發(fā)能力強并非其優(yōu)勢,B錯誤。本題選擇不包括的原因,故選B。
【點睛】紡紗企業(yè),遷往東南亞地區(qū),主要考慮的降低勞動力成本。以新疆為中心布局棉花產業(yè)鏈,主要是考慮新疆地區(qū)的棉花以及產業(yè)基礎。
下圖示意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至北京段輸水干渠線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 該輸水干渠修建的影響是( )
A. 緩解庫區(qū)周邊的土地鹽漬化
B. 緩解北方地區(qū)的地面下沉
C. 徹底解決華北地區(qū)缺水問題
D. 加劇丹江口水庫防洪壓力
13. 工程建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 )
A. 地形地質條件復雜 B. 沿線的地質災害多
C. 移民的工程量巨大 D. 可以調用的水量少
14. 丹江口水庫建設的主要作用是( )
A. 調節(jié)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 B. 保證華中的電力供應
C. 調節(jié)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 D. 實現漢江全流域治理
【答案】12. B 13. A 14. C
【解析】
【分析】
【12題詳解】
由圖示信息可知,丹江口庫區(qū)位于我國南方濕潤地區(qū),降水量遠大于蒸發(fā)量,不會出現土壤鹽漬化,A錯誤。輸水干渠主要經過華北平原,是我國人均水資源最少的地區(qū),地下水開采量大,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開通,能有效緩解沿線地面下沉問題,B正確。調水只是暫時緩解缺水問題,難以根本解決,C錯誤。大量調水,漢江水量會減少,漢江下游出現洪澇災害的頻率減少,D錯誤。故選B。
【13題詳解】
由圖示信息可知,輸水干渠需要穿越黃河等多條河流以及多條山脈,地形地質條件復雜,技術難度高,A正確。輸水干渠沿線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fā)生頻率較低,B錯誤。干渠修建主要經過人口相對較少的地區(qū)或農田,荒地地區(qū),淹沒范圍小,移民工程量較小,C錯誤。丹江口水庫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量大,可調水量多,D錯誤。故選A。
【14題詳解】
由所學知識可知,水庫的作用主要是蓄水,調節(jié)降水季節(jié)分配不均所造成的水資源短缺問題,C正確。調節(jié)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途徑是跨流域調水,A錯誤。丹江口水庫的主要作用并不是發(fā)電,且冬季水庫水量較少,發(fā)電量少,不能滿足華中的冬季電力供應需求,B錯誤。流域治理是多方面、多途徑實現綜合治理,通過單一水庫不能完成實現全流域治理,D錯誤。故選C。
【點睛】南水北調是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zhàn)略性工程。我國南澇北旱,南水北調工程通過跨流域的水資源合理配置,大大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huán)境的協調發(fā)展。
讀我國溫度帶分布圖,回答下列各題。
15. 圖中字母B代表的溫度帶是( )
A. 北溫帶 B. 亞熱帶 C. 中溫帶 D. 暖溫帶
16. 圖中C、D兩溫度帶界線是( )
A. 長江 B. 秦嶺、淮河 C. 長城、黃河 D. 太行山
【答案】15. C 16. B
【解析】
【分析】
【15題詳解】
我國溫度帶是按照≥10℃積溫來劃分的。根據所學,可知:A是寒溫帶,B是中溫帶,C是暖溫帶,D是亞熱帶,E是熱帶,F是青藏高寒區(qū)。因此C正確。排除ABD。故選C。
【16題詳解】
讀圖,可以看出CD溫度帶的界線也是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界,而且大致是東西走向。根據所學,此界線是秦嶺-淮河線。B正確,排除ACD。故選B。
【點睛】秦嶺-淮河一線1、氣溫: 1月份平均氣溫0℃等溫線2、日均溫≥10℃積溫:4500℃等值線3、氣候帶: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4、降水: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線5、干濕地區(qū):濕潤地區(qū)與半濕潤區(qū)分界線6、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分界線7、農業(yè):旱地農業(yè)與水田農業(yè)分界線8、作物:水稻集中產區(qū)與小麥集中產區(qū)分界線9、植物: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分界線10、河流: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大;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含沙量小。
下圖為我國某河流年徑流量變化統(tǒng)計圖,讀圖,回答下題。
17. 該河流最主要的補給水源是( )
A. 大氣降水 B. 地下水 C. 高山冰雪融水 D. 湖泊水
18. 該河流可能是我國的( )
A. 珠江 B. 塔里木河 C. 松花江 D. 長江
【答案】17. C 18. B
【解析】
【分析】
【17題詳解】
補給形式要看徑流總量及季節(jié)分配情況。該河流量跟氣溫關系密切,夏季為汛期并且河流冬季斷流,說明補給水量受氣溫影響最大,應為高山冰雪融水 ,C正確。我國受大氣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流量大;由縱坐標流量數值可知,圖中河流流量小,A錯誤。地下水是河流最穩(wěn)定的補給水源,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流量穩(wěn)定,變化小,B錯誤。受湖泊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流量穩(wěn)定,變化小,D錯誤。故選C。
【18題詳解】
塔里木河位于我國新疆地區(qū),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補給主,其他三條河流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qū),河流以大氣降水補給為主,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河流的補給方式:1、雨水補給:它是河流最重要的補給類型,一般多在夏季和秋季補給河流,個別地區(qū)也發(fā)生在冬季。2、季節(jié)性積雪融水補給:主要發(fā)生在春季,具有連續(xù)性和時間性的特點,比雨水補給河流的水量變化來得平緩。3、高山冰雪融水補給: 主要指在流域內的高山地區(qū),永久積雪或冰川的融水補給。這類補給也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的山區(qū)和部分較溫潤的山區(qū)。4、湖泊沼澤補給:山地地區(qū)的湖泊,常成為河流源頭。河流中、下游地區(qū)的湖泊,能匯集湖區(qū)許多來水,增加河流流量,較大湖泊對河流水量起調節(jié)作用。5、地下水補給: 它是河流水量可靠、經常的來源。
“岱地貌”是山東省沂蒙地區(qū)獨有的一種特異地貌景觀。崮,是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的方形山,如圖左;崮頂巖石如圖右所示。在崮頂村莊,不少壘房子的石頭里都發(fā)現有古生代寒武紀三葉蟲化石。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9. 岱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質過程是( )
A. 巖漿活動——沉積作用——地殼抬升 B. 地殼抬升——沉積作用——變質作用
C. 沉積作用——地殼抬升——風化侵蝕 D. 侵蝕作用——地殼抬升——沉積作用
20. 關于岱崮地貌分布區(qū),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以花崗巖為主 B. 易發(fā)生崩塌、滑坡 C. 宜大規(guī)模采礦 D. 重點發(fā)展糧食種植
【答案】19. C 20. B
【解析】
【19題詳解】
由題干“不少壘房子的石頭里都發(fā)現有古生代寒武紀三葉蟲化石”可判斷,這些巖石類型為沉積巖。而沉積巖需要漫長的沉積物壓制、固結成巖,因此地質過程的首先一步就是先形成沉積環(huán)境。題干上信息“岱崮地貌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因此可以判斷岱崮地貌經歷外力侵蝕作用。因此沉積巖經歷地殼抬升后,又經歷外力風化侵蝕。因此岱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質過程為沉積作用——地殼抬升——風化侵蝕,故C正確。因此排除A、B、D,選擇C。
【20題詳解】
根據材料中“不少壘房子的石頭里都發(fā)現有古生代寒武紀三葉蟲化石”可以判斷,該地巖石主要為沉積巖,故A排除;該地地勢崎嶇,降水集中,容易發(fā)生崩塌、滑坡,故B正確;該地地形崎嶇,不能進行大規(guī)模采礦活動,易造成滑坡,故C排除;該地地勢起伏大,發(fā)展糧食種植容易造成生態(tài)破壞,故D排除;因此排除A、C、D,選擇B。
【點睛】岱崮地貌作為沉積巖體形成的造型地貌,不僅蘊藏著豐富的地質、地貌、古地理、古生物等研究信息,而且由于其造型獨特,景觀迷人,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成為一種開發(fā)價值巨大的旅游資源。
2020年暑假小明隨團隊到墨西哥研學旅行,主要研究城市和文化,在研學中發(fā)現當地居民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經常帶"大草帽",這種大草帽最突出的特征是帽檐特別寬,用水草、麥秸、竹篾或棕繩等物編織而成。下圖為墨西哥地圖及大草帽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1. 墨西哥城市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 西部、氣候 B. 東部、土壤 C. 北部、河流 D. 南部、地形
22. 大草帽成為墨西哥農民日常生產生活必備用品的原因主要是( )
①地處熱帶,太陽輻射強,大草帽可以防曬②位于東北信風帶,大風天氣多,大草帽防風
③氣候涼爽,大草帽保溫作用強,防寒④雨季降水豐富,大草帽便于避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1. D 22. B
【解析】
【分析】
【21題詳解】
讀圖可知,墨西哥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高原上,地處熱帶,全年高溫,高原區(qū)氣候較涼爽,所以主要影響因素為地形,D正確,ABC錯。
【22題詳解】
墨西哥地處熱帶且整體海拔高,光照強,帶大草帽可以防曬,故①正確,雨季時,降水豐富,帶大草帽便于遮雨,故④正確。草帽寬大,不利于防風。大草帽沒有防寒的作用,當地也不用防寒,故②③錯,本題選B,ACD錯。
【點睛】墨西哥氣候復雜多樣。沿海和東南部平原屬熱帶氣候(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5—27.7℃;墨西哥高原終年氣候溫和,山間盆地為24℃,地勢較高地區(qū)17℃左右;西北內陸為大陸性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大部分地區(qū)全年分旱、雨兩季,雨季集中了全年75%的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西北部不足250毫米,內地為750—1000毫米,墨西哥灣沿岸中部與太平洋沿岸南部為1000—2000毫米。因墨境內多為高原地形,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萬木常青,故享有“高原明珠”的美稱。
圖示意某國家部分農業(yè)地帶分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3. 該國圖示陰影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 )
A. 商品率較高 B. 勞動力投入多 C. 以經濟作物為主 D. 水利工程量大
24. 造成該國農業(yè)區(qū)北界在N處偏向高緯的主要因素是( )
A. 洋流 B. 地形 C. 太陽輻射 D. 大氣環(huán)流
25. 隨著全球變暖,N附近海域( )
A. 蒸發(fā)加劇 B. 溫度升高 C. 鹽度降低 D. 降水增多
【答案】23. A 24. A 25. C
【解析】
【23題詳解】
根據圖中經緯網及海陸輪廓可知,該地位于東歐地區(qū)。河流為伏爾加河,陰影部分位于伏爾加河流域。俄羅斯地域廣大,但地處中高緯度地區(qū),絕大多數地區(qū)熱量不足,緯度相對較低的伏爾加河流域是俄羅斯重要的糧食產區(qū),以種植小麥為主,商品率較高,A正確,C錯誤。俄羅斯的伏爾加河流域農業(yè)機械化發(fā)達,勞動力投入少,B錯誤。伏爾加河干流總落差256米,河流流速緩慢,河道彎曲,多沙洲和淺灘,兩岸多牛軛湖和廢河道,不適合建設水利工程,D錯誤。因此,本題應選A。
【24題詳解】
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N處為俄羅斯摩爾曼斯克港附近。摩爾曼斯克港是北極圈中唯一的一個不凍港。是俄羅斯的一個重要軍港。其終年不凍的主要原因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北大西洋暖流在冬季影響最大。西歐,北歐都可受其影響。歐洲一月等溫線凸向高緯,N處熱量比同緯度地區(qū)更高,熱量是農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條件。造成該國農業(yè)區(qū)北界在N處偏向高緯的主要因素是洋流,A正確,BCD錯誤。因此,本題應選A。
【25題詳解】
根據上題可知N處為俄羅斯的終年不凍港—摩爾曼斯克港,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冰川融化,該處海域鹽度降低,C正確。隨著全球平均氣溫變暖,天氣模式正在改變。全球變暖的一個直接后果是極端天氣。即使在全球變暖的長期趨勢中,一些地區(qū)也會出現突然的寒流或比正常情況下更冷的冬天,因此該海域蒸發(fā)、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具有不確定性,ABD錯誤。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C。
【點睛】摩爾曼斯克是俄羅斯北方唯一的“終年不凍港”,它位于北極圈以內約68°處,由于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雖然地處高緯度的北極圈內,氣溫很低,但令人奇怪的是,這里的海港,全年從不結冰,即使在最冷的月份海水溫度也不低于3攝氏度,一年四季可以通航。因為,巴倫支海的北側受到了斯瓦爾巴群島(屬挪威)和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的護衛(wèi),有效地阻擋著北冰洋浮冰群的侵襲,東側的新地島又像巨大的天然屏障,使喀拉海終年不化的海冰無法“破門而入”。只有西南側門戶洞開,而這正是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入口處。它不分晝夜地送來大量的溫暖海水,使摩爾曼斯克港成為了北極地區(qū)唯一不凍的天然良港。它是俄羅斯最大的漁港和北方最大的商港,是北冰洋考察站的前進基地和北方諸島的后方基地。俄羅斯船只由此通往世界各地170個港口,年吞吐量1000萬噸。
丹麥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風電設備生產國之一,擁有全球最豐富、最完整的風電產業(yè)鏈。目前風能約占丹麥整體供電的42%,其風力發(fā)電量遠超本國電力需求,多余的電力向挪威、瑞典出口。讀丹麥海上風電場分布狀況圖。完成下面小題。
26. 丹麥風電場場址分布規(guī)律是( )
A. 隨機分布 B. 半島的東北——西南向分布為主
C. 受電網分布主導 D. 分布在海上
27. 丹麥利用風力發(fā)電,風機的受風面多朝向( )
A. 西南方向 B. 東北方向 C. 西北方向 D. 東南方向
【答案】26. B 27. A
【解析】
【26題詳解】
據圖可知,圖中原點表示風電場場址,丹麥風電場場址分布規(guī)律是半島的東北—西南為主,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7題詳解】
讀圖可知,丹麥處于55°N-57°N附近,處于北半球盛行西風帶,風向為西南風,因此風機的受風面多朝向西南方向,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北半球的盛行西風帶風向為西南風。
在德國馬格德堡有一座“水橋”,它連接了易北河—哈弗爾河運河和中部運河,溝通了德國的水路交通。最令人稱奇的是這座“水橋”橫跨在易北河之上,橋上的水道和橋下的易北河可以同時駛過大型船只(見下圖)其中易北河該河段流向和德國地勢一致。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8. 圖中橋上標有“船頭”的船只前進方向是( )
A. 向東 B. 向西 C. 向北 D. 向南
29. 河流交匯處因交通運輸便利,易形成港口,此處三條河流交匯沒有形成港口,利用“水橋”的主要原因是( )
A. 防止河流的交叉污染
B. 克服運河與易北河的落差,避免修船閘,降低成本
C. 借鑒公路立交橋的設計理念,防止水上交通擁堵
D. 在不影響交通的同時增加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成旅游景點
【答案】28. A 29. B
【解析】
【分析】
【28題詳解】
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德國地勢特征是南高北低,易北河的流向是由南向北流,下游為北,上游為南,圖中顯示橋下為易北河,因此“水橋”為東西走向,船頭指向東方,故前進方向為向東,故BCD錯誤,答案選擇A。
【29題詳解】
閱讀圖文材料,沒有信息說明河流有污染,故A錯;橋上和橋下的河流都可以過大型船只,說明橋下河流和運河存在比較大的落差,如果修船閘,則運河兩邊都要有升降船閘,修橋比修船閘成本低,故B對;此處修橋是為了連通兩條運河,不是為了增加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成旅游景點,故D錯;大型船只不會像公路汽車那么多,不會發(fā)生水上交通擁堵,故C錯。故答案選B。
【點睛】影響交通運輸線的因素主要有區(qū)位因素和社會因素兩方面。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地質和水文等;社會因素有經濟、社會科技和環(huán)境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自然因素對交通的影響越來越小,而社會經濟因素成為影響交通線選擇的決定性因素。
冰磧堰塞湖是由冰川消退時產生的冰磧物堵塞貯水形成的湖泊。新西蘭南島庫克山國家公園內的塔斯曼湖就是塔斯曼冰川后退形成的冰堰湖。20世紀70年代時,開始出現一些小水池,后逐漸匯聚形成湖泊。下圖為新西蘭區(qū)域略圖。完成下面小題。
30. 關于圖中板塊邊界,敘述正確的是( )
A.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B. 南極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C.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生長邊界 D. 南極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31. 塔斯曼冰川消退原因和塔斯曼湖的形成原因分別是( )
A. 地殼抬升冰川堆積 B. 地殼抬升冰川侵蝕
C. 氣候變暖冰川堆積 D. 氣候變暖冰川侵蝕
【答案】30. A 31. C
【解析】
【分析】
【30題詳解】
根據全球六大板塊的分布與運動規(guī)律,該地位于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故A正確,BCD錯。
【31題詳解】
據材料可知,塔斯曼冰川近些年來消退是因為全球氣候變暖,塔斯曼湖就是塔斯曼冰川后退形成的冰堰湖,是冰川堆積物堵塞冰川谷后積水而成,故C正確,ABD錯。
【點睛】
某游客在自駕游記中寫道:道路兩邊都是麥田,這個收割完小麥后的季節(jié),留下的都是收割的印記……終于到了自然之窗(天然形成的巨大拱門),地表被紅土地所覆蓋,零星長著一些灌木。下圖為自然之窗位置和景觀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2. 該游客自駕旅游的月份可能是( )
A. 4月 B. 6月 C. 9月 D. 12月
33. 該游客此次自駕旅游,最不可能實現的愿望是( )
A. 幽林漫步 B. 海上浮潛 C. 鹽池拍照 D. 沙地越野
【答案】32. D 33. A
【解析】
【32題詳解】
據圖中的經緯度可知,材料中描述的地方為澳大利亞的西部,此時小麥剛收割完,澳大利亞種植冬小麥,秋季播種,春末夏初收割。由于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季節(jié)與北半球相反,小麥播種大約為每年的4~5月(秋季),收割為每年的11~12月(春末夏初),據此推斷該游客自駕旅游的月份可能是12月,A、B、C項錯誤,D項正確。
【33題詳解】
根據文字材料和圖示信息,該游客自駕游的范圍集中在澳大利亞的西部,該地區(qū)氣候干旱,基本無森林分布,故幽林漫步不太可能實現,A項符合題意;由于靠近印度洋,海灘廣闊,適合海上浮潛,B項不符合題意;西部的湖泊以咸水為主,由于氣溫高,蒸發(fā)強,鹽類析出,形成鹽池,C項不符合題意;西部沙漠廣布,沙地越野可以實現,D項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本題B、C、D項錯誤,選A。
【點睛】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南北緯10°至南北回歸線之間,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東部最為典型。熱帶草原氣候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熱帶草原氣候特征:全年氣溫高,年平均氣溫約25°C,全年高溫,且分明顯干季和濕季。
納米比亞是我國在航天領域的重要合作伙伴,位于該國斯瓦科普蒙德市郊的中國航天測控站是我國在南半球最早建立的地面衛(wèi)星測控站。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34. 納米比亞( )
A. 位于非洲大陸西南部,地勢低平 B. 有色金屬礦產豐富,制造業(yè)發(fā)達
C. 受沿岸洋流影響,漁業(yè)資源豐富 D. 熱帶草原廣布,乳畜業(yè)商品率高
35. 在斯瓦科普蒙德市郊建立航天測控站的有利自然條件是( )
A. 晴天多,大氣能見度好 B. 地廣人稀,觀測干擾少
C. 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方式多樣 D. 距離城市近,服務設施配套好
【答案】34. C 35. A
【解析】
【34題詳解】
納米比亞位于非洲大陸西南部,非洲是高原大陸,地勢并不低平,A錯誤;非洲出口初級農礦畜產品,制造業(yè)不發(fā)達,B錯誤;沿岸有上升流,受本格拉寒流影響,漁業(yè)資源豐富,C正確;熱帶草原廣布,畜牧業(yè)粗放為主,乳畜業(yè)商品率低,D錯誤;故選C。
【35題詳解】
觀測星空有利條件主要結合當地自然及人為條件進行分析,題目問的是自然條件,斯瓦科普蒙德市郊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qū),氣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大氣能見度好,有利于航天觀測,A正確;而地廣人稀,交通方式多樣,距城市遠屬于人為條件,BCD 錯誤。故選A。
【點睛】天文 觀測站的選址: (1) 氣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 (2) 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透明度好;(3)污染少,大氣透明度高; (4)遠離城市,人為光源影響少; (5)緯度高,星空起落變化小;緯度低,觀測天空范圍廣;此外,還應考慮地質結構等。
第II卷(非選擇題共30分)
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3小題,共30分)
36.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鈦白粉,化學性質穩(wěn)定、危害性低,且對其他顏色有很高的遮蓋性,廣泛應用于涂料涂層、塑料橡膠、造紙、油墨、化妝品等諸多領域。自然界中的鈦礦通常與鐵礦石伴生,純度一般不高,人們通常通過硫酸法或氯化法將鈦精礦中的雜質去除,得到純度近100%的粉末狀二氧化鈦,即為鈦白粉。兩種工藝對比:硫酸法以廉價的鈦精礦和硫酸為原料,技術較成熟,操作工藝簡單但流程多,能耗高,對環(huán)境污染嚴重;氯化法以高品位鈦渣(鈦氧化物被富集在爐渣中所形成的產品)和氯氣為原料,產品質量較高,生產工藝難度大,但工序少,廢副產物少。當前,氯化法是發(fā)達國家鈦白粉工業(yè)的主流工藝。
我國是鈦礦資源大國,但鈦礦品質差,難以簡單、低成本地加工成可以氯化的富鈦料,鈦精礦對外依存度約為40%。世界上大型優(yōu)質鈦礦資源很大部分已被國際大型跨國公司所掌握,我國僅少數礦業(yè)公司在非洲擁有優(yōu)質鈦礦資源礦權。在環(huán)保政策收緊已成常態(tài)化的現實背景下,我國已將硫酸法鈦產業(yè)定位為限制性發(fā)展產業(yè)。下圖示意中國大陸鈦白粉產量、出口量及產量占世界產量比重等情況。
(1)描述2011年以來我國鈦白粉產業(yè)發(fā)展的特點。
(2)分析我國鈦白粉產業(yè)發(fā)展的有利條件。
(3)請?zhí)岢鲈鰪娢覈伆追郛a業(yè)實力的適宜對策。
【答案】(1)我國大陸鈦白粉產量大,且趨于升高;氯化法鈦白粉產量增長速度快;氯化法鈦白粉產量占我國大陸鈦白粉產量比重低,產業(yè)層次較低;出口量占國內總產量的比重較高;出口規(guī)模大,占世界市場份額高,且趨于升高。
(2)我國經濟發(fā)展穩(wěn)定,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發(fā)展快速,鈦白粉市場廣闊;鈦礦和勞動力資源豐富;氯化法生產的技術能力不斷增強。
(3)建立鈦白粉原料基地,保障鈦精礦的供應;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氯化法制鈦能力;調整產業(yè)機構,提升高端產品比重;注重品牌建設,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兼并重組鈦產業(yè),提高行業(yè)集中度。
【解析】
【分析】本題涉及工業(yè)的區(qū)位條件、圖形判讀等知識,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論證和闡釋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了綜合思維能力、地理實踐能力的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結合圖例、讀圖可知,圖中共包含中國大陸鈦白粉產量、中國大陸氯化法鈦白粉產量、中國大陸鈦白粉出口量及中國鈦白粉產量占世界產量比等四項內容。讀圖可知:2011年以來,中國大陸鈦白粉產量一直在170萬噸以上,2019年超過300萬噸,說明產量大,且趨于升高。圖中“中國大陸氯化法鈦白粉產量”單位為10-1萬噸,則2011年中國大陸氯化法鈦白粉產量約2.5萬噸,2019年中國大陸氯化法鈦白粉產量約20萬噸,說明中國氯化法鈦白粉產量增長速度快;再結合“氯化法是發(fā)達國家鈦白粉工業(yè)的主流工藝”可知,中國大陸氯化法鈦白粉產量占我國大陸鈦白粉產量比重低,產業(yè)層次較低。將中國大陸鈦白粉產量和中國大陸鈦白粉出口量相結合可知,出口量占國內總產量的比重較高;中國鈦白粉產量占世界產量比一直在30%以上,2019年接近50%,說明出口規(guī)模大,占世界市場份額高,且趨于升高。
【小問2詳解】
本題涉及知識點為工業(yè)的區(qū)位條件,主要有原料、市場、技術、勞動力、交通運輸、政策等因素。由材料可知,鈦白粉廣泛應用于涂料涂層、塑料橡膠、造紙、油墨、化妝品等諸多領域,鈦白粉應用廣泛,而我國經濟發(fā)展穩(wěn)定,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發(fā)展快速,鈦白粉市場廣闊;“我國是鈦礦資源大國”,說明我國鈦礦資源豐富;我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氯化法生產的技術能力不斷增強。
【小問3詳解】
分析材料可知:目前氯化法是發(fā)達國家鈦白粉工業(yè)的主流工藝,而我國以較落后的硫酸法為主,因此我國應注意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氯化法制鈦能力;“在環(huán)保政策收緊已成常態(tài)化的現實背景下,我國已將硫酸法鈦產業(yè)定位為限制性發(fā)展產業(yè)”,說明我國應兼并重組鈦產業(yè),提高行業(yè)集中度;“我國是鈦礦資源大國,但鈦礦品質差,難以簡單、低成本地加工成可以氯化的富鈦料,鈦精礦對外依存度約為40%。世界上大型優(yōu)質鈦礦資源很大部分已被國際大型跨國公司所掌握,我國僅少數礦業(yè)公司在非洲擁有優(yōu)質鈦礦資源礦權。”,說明我國應建立鈦白粉原料基地,保障鈦精礦的供應。針對目前我國生產鈦白粉工藝較落后的局面,我國應調整產業(yè)結構,提升高端產品比重;注重品牌建設,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
3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9年1月,由斯里蘭卡與我國企業(yè)聯合投資的科倫坡港口城項目完成,形成陸域面積269公頃,這些土地全部是吹沙填海(吹沙填海是用沙袋將一定面積的海域圈起來,然后用泵將圈外海底的泥沙和海水一起“吹”進圈內,海水流出圈外,沙被留在圈內,漸浙地,圈內的海面就被不斷“吹”進的沙“填”成了陸地)形成的。
材料二:斯里蘭卡是世界著名的“寶石之島”,寶石資源多蘊藏在山區(qū)及河床礫石層。珠寶產業(yè)是該國的支柱產業(yè),寶石從業(yè)人員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0%,高端寶石產量占全球彩色寶石產出總量的60%。該國嚴格限制機械化開采寶石原料,“開礦—洗礦—切割—打磨”全程以人力手工完成為主,寶石出口以切磨寶石為主,成品珠寶首飾產值僅占6%。下圖示意斯里蘭卡主要寶石礦區(qū)分布。
(1)描述斯里蘭卡的地理位置。
(2)分析科倫坡港口吹沙填海造陸的原因。
(3)斯里蘭卡珠寶產業(yè)整體收益較低,試分析其原因。
【答案】(1)位于北半球;低緯度(熱帶)地區(qū);亞洲南部(南亞);印度洋上的島國。
(2)平地狹小,建設用地不足;附近淺灘填海造陸難度?。桓劭陉懹蚨ㄎ惠^高,土地需求量大。
(3)以出口寶石原料為主,成品珠寶首飾出口占比小,產品附加值低;生產過程以人力手完成為主,效率低,生產成本高;國內市場狹小,珠寶以出口外銷為主,受國際市場影響大,價格被動大等。
【解析】
【分析】本題以斯里蘭卡港口和寶石產業(yè)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地理位置特征,填海造陸的原因,產業(yè)效益低的原因分析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小問1詳解】
描述斯里蘭卡的地理位置主要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來描述。由圖可知,斯里蘭卡大致位于6°N-10°N之間,推出斯里蘭卡位于北半球,低緯度熱帶地區(qū);由所學知識可知,斯里蘭卡位于亞洲南部,是一個島國,被印度洋包圍。
小問2詳解】
科倫坡港口填海造陸的原因主要從建設用地的需求量以及造陸的難度上進行分析。該港口與我國聯合投資,港口的定位較高,陸域面積需要量大,土地需求量大,因此要填海造陸;島國陸地面積狹小,平地面積狹小,建設用地面積不足,因此需要進行造陸。另外,該地附近為淺灘,故填海造陸的難度較小。
【小問3詳解】
由材料可知:該地寶石出口以切磨寶石為主,成品珠寶首飾產值僅占6%。成品珠寶首飾出口占比小,產品附加值低;該國嚴格限制機械化開采寶石原料,“開礦—洗礦一切割一打磨”全程以人力手工完成為主,效率低,生產成本高;斯里蘭卡面積小,人口小,國內市場狹小,珠寶以出口外銷為主,受國際市場影響大,價格波動大等。
38. 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凍雨是指過冷水滴在下降到地表后,與溫度低于0℃的物體相遇后發(fā)生凍結的一種降水。有研究表明,出現凍雨天氣的大氣垂直結構可分為三層(圖a):冰晶層、暖層和冷層。由于地理位置獨特,貴州省冬半年冷暖氣流交匯頻繁(圖b),凍雨出現次數多持續(xù)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給當地的交通、農業(yè)等造成嚴重影響。
(1)據圖a簡述凍雨的形成過程。
(2)分析貴州省多凍雨的自然條件。
(3)分析凍雨對航空運輸造成的不利影響。
【答案】(1)大氣中的水汽在冰晶層形成冰晶或雪;冰晶或雪落入暖層融化為液態(tài)水;降落到冷層的液態(tài)水遇到較冷的地表后發(fā)生凍結,形成凍雨現象。
(2)貴州省位于低緯度地區(qū),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受云貴高原阻擋,冬季南下的北方冷空氣與西南暖濕空氣在貴州省交匯;形成了低層冷空氣、上層暖濕空氣的大氣垂直結構,從而產生凍雨。
(3)飛機在有過冷水滴的云層中飛行時,過冷水滴附著在機身上使機身結冰,影響飛機飛行安全;機場跑道結冰,影響飛機起降安全。
【解析】
【分析】本大題以出現凍雨天氣的大氣垂直結構圖和貴州省冬半年冷暖氣流交匯圖為背景材料,涉及凍雨的形成過程、貴州省多凍雨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響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及綜合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等地理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凍雨的形成過程應按照其環(huán)節(jié)的先后順序,從冰晶層、暖層和冷層三個角度依次簡述。當較強的冷空氣南下遇到暖濕氣流時,冷空氣像楔子一樣插在暖空氣的下方,近地層氣溫驟降到零度以下,濕潤的暖空氣被抬升,抬升至一定高度的冰晶層,由于冰晶層氣溫很低,水汽在冰晶層中形成冰晶或雪;在重力作用下冰晶或雪降落,在暖層中氣溫升至0°C以上融化為液態(tài)水滴,繼續(xù)降落到氣溫低于0°C冷層,水滴溫度也隨之下降,形成一種過冷卻水滴,冷層的過冷卻水滴遇到地表冰冷的樹木、高樓、山巖、電桿等物體,立即結成了冰。
【小問2詳解】
分析貴州省多凍雨的自然條件時要基于凍雨的形成原理,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貴州省位于低緯度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較高水汽充足,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冬季南下的北方冷空氣與西南暖濕空氣在貴州省交匯,較強的冷空氣南下遇到暖濕氣流時,冷空氣像楔子一樣插在暖空氣的下方,并推著暖氣團向前移動,受到云貴高原阻擋,加劇暖濕空氣的抬升,形成低層冷空氣、上層暖濕空氣的大氣垂直結構,從而形成凍雨。
【小問3詳解】
這是一份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地理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PDF版附答案),共8頁。
這是一份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地理上學期第二次階段性考試試卷(PDF版附答案),共8頁。
這是一份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地理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2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項選擇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