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2. 學習本文運用類比和舉例說理的寫法。3. 理解本文反對戰(zhàn)爭的觀點,探究墨子的思想。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戰(zhàn)國之際著名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初學儒,后自成學派,廣收門徒,游說諸侯,使墨學成為當時的顯學。墨子在科技方面頗有成就,被譽為“科圣”。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他和孔子兩人被并稱為“顯學”大師,成為天下人學習的榜樣。主要思想 政治:主張“尚賢”與“尚同”。提出了維護和平、反對侵略的“非攻”的主張。經濟:主張“強本節(jié)用”,即重視生產,崇尚節(jié)儉,人人參與勞作并分工合作,各盡所能。主張量功分祿,以勞定賞。倫理:主張“兼愛”。為官的要“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為民的要相親相愛,交互得利。教育: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實現(xiàn)救世濟民。重視教授生產、軍事技能、自然科學知識和邏輯知識。軍事:主張“有備無患”,反對侵略戰(zhàn)爭,主張采取防御戰(zhàn)術。主張外交上要“遍禮四鄰諸侯”,爭取諸侯國的支持。
“兼愛”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所謂“兼愛”就是跳出自愛的狹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親疏厚薄地互相關愛。就是反對人對人的壓迫,主張對待別人就像對待自己一樣,盡力去幫助別人。兼愛還表現(xiàn)在大國不侵略小國,國與國之間無戰(zhàn)事,和平共處上。
《墨子》《墨子》一書,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匯編。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邏輯、科技、軍事等,堪稱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據(jù)《漢書· 藝文志》所載,原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一般認為其中《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篇體現(xiàn)了墨子本人的主要思想。該書語言質樸,邏輯嚴密,善于運用具體事例來說理,又經常從具體問題的爭論中作出概括性的總結。論證時由小及大,層層推進,既是演說,又是比喻,明白而嚴謹。中國古代嚴格意義上的論說文,就是從《墨子》開始的。
戰(zhàn)國時期,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型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社會混亂,因諸侯、大夫互相攻伐,導致戰(zhàn)火連綿不斷,民不聊生,綱紀廢弛,禮崩樂亂。戰(zhàn)爭給下層庶民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廣大民眾飽受戰(zhàn)亂之苦,渴望安定太平的生活環(huán)境。墨子對現(xiàn)實生活給予了積極關注與思考,映現(xiàn)出鮮明的憂患意識、入世風骨及救世精神。他堅決無情地揭發(fā)當時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站在平民立場上維護民眾與弱小國家的生存,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主張。
1.本文論證的重點是什么?
開門見山,提出本文論證的重點:要治理好天下,必須要“知亂之所自起”。
2.講醫(yī)生治病有什么作用?
運用類比手法,以大家熟知的醫(yī)生治病需要明確病因,來寫圣人治國需知混亂產生的原因。
3.作者運用假設論證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運用假設論證,分別從父兄君、盜、大夫諸侯、天下的角度,分析“相愛”的意義和結果——天下治。
所謂兼愛,其本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要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墨子認為,不相愛是當時社會混亂最大的原因,只有通過“兼相愛”才能達到社會安定的狀態(tài)。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帶有很強的理想色彩。
墨子認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虧父而自利,弟虧兄而自利,臣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這也是亂;賊人以利其身,是亂;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是亂。這些就是天下的亂象。這些亂象產生的原因是“自愛”,而不愛人。
1.在墨子看來,“天下之亂”有哪些?是如何產生的?
這篇文章共四個自然段,有三個層次。第一層(第1 段),先用打比方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亂的狀況,就要知道發(fā)生混亂的原因,就像醫(yī)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對癥下藥,把病治好一樣。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說明治理天下“必知亂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來引起下文。第二層(第2 段),論述了社會混亂的現(xiàn)象是由什么引起的,即“起不相愛”。正是由于人們的“不相愛”,才會發(fā)生損人利己,無惡不作,小至盜賊偷竊,大至諸侯大夫互相攻戰(zhàn)的事情。第三層(第3、4 段),提出補救的辦法,就是要人們“兼相愛”,這樣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而天下能得到治理。因此墨子主張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提倡“愛人”。
2.墨子是怎樣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墨子為了把意思說得清楚明白,除語言淺顯外,還不避絮叨。這種絮叨在先秦諸子散文中自成一格,給讀者另外一種閱讀的體味。錢振锽在《名山小言》中說:“文章有為我與兼愛之不同。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雖無第二人解,亦何傷哉,老子古簡,莊生詭誕,皆是也。兼愛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語不盡不止,孟子詳明,墨子重復,是也?!睂δ印都鎼邸分械闹貜托踹兜脑u價還是很準確的。
3. 有人說,讀墨子的《兼愛》就像是聽老太太說話,有絮叨之感,語言不簡潔。你同意這種觀點嗎?你是怎樣看待墨子語言的“絮叨”的?
① 兩者都主張“仁”。孔子的“仁愛”思想提倡“推己及人,仁者愛人”??鬃诱f:“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ā墩撜Z·雍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實施“仁”的方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的“仁愛”思想包含著豐富的“仁”的思想,孔子十分注重和提倡“仁”。墨子所提倡的“兼愛”也稱之為“仁”。墨子在《兼愛下》中說:“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意思就是說作為仁者,必須做出對天下有利的事情,除去對天下不利的事情。因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出:墨子的“兼愛”也包含著“仁”的思想,墨子也是十分注重“仁”的。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儒、墨兩家都注重“仁”,這是他們兩家的一個相同之處。
4.孔子提倡“仁愛”,墨子提倡“兼愛”,兩者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② 兩者都提倡公利,反對私利??鬃诱f:“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边@里的“利”指的是“小利、私利”,可見孔子對私利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孔子是反對私利的。在談到大臣如何輔助君王的事情上,孔子認為:大臣要用忠心輔助君王,但是這種忠心并不是毫無限制和依據(jù)的,大臣侍奉君王要以仁義和道德作為標準,要行“利民、安民”之事,“害民、亂民”之事不可為。由此可見,孔子重視的并不是君王或者某個人的私利,而是他所代表的國家之利、全體國民的公利。因此,孔子提倡公利是顯而易見的。而墨子的“兼愛”以追求公利為目標則更為明顯。墨子說:“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蹦铀f的“利”指的就是國家之利、萬民之利、天下之利。同時,墨子是堅決反對私利的。他認為:自利心越重,離達到仁義的標準就越遠,罪行就越大,各種損人利己的行為任其發(fā)展下去,天下就會大亂。因此墨子說:“天下之所以亂者,其說將何哉?則是天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墨子所說的“小”是指“小利、私利”,“大”是指“大利、公利”。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提倡公利,反對私利是儒、墨兩家的另一相通、相同之處。
① 意質而語顯。文章質樸充實,不重文采。文辭不加修飾,能就近取譬,淺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說理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論辯一氣呵成,氣勢非凡。② 邏輯嚴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議論的重點——“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然后從多個方面分別論述亂“皆起不相愛”;再通過對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最后順理成章得出結論:“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闭撧q一氣呵成,富于說服力與邏輯力量。
5. 分析《兼愛》一文的寫作特點。
文言知識梳理
①譬( )之如 ②弗( ) ③惡( )施
① 當察亂何自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故不孝不慈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故盜賊有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至大夫之相亂家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醫(yī)生
相當于“乃”“ 則”,可譯為“于是”
相當于“之”,可譯為“他”
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5.其他重要實詞和虛詞。
①盜愛其室名詞,_________________②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形容詞,_________________③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 疑問代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動詞,_________________
①故虧兄而自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虧兄而自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故賊人以利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必知亂之所自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雖父之不慈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雖至大夫之相亂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損失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混亂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慈愛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擾亂
①子 “子墨子”中的“子”是對墨子的尊稱。在文言文中,“子”指“你”,尊稱對方,通常為男性。②家、國 諸侯的封地叫國,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1.下列句子中加色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〢.①當察亂何自起當:同“嘗”,嘗試?、谑ト艘灾翁煜聻槭抡咭仓危褐卫鞡.①兄之不慈弟慈:慈愛?、诒I愛其室,不愛異室盜:偷竊C.①視父兄與君若其身視:看見?、诠什恍⒉淮韧鐾觯和盁o”,沒有D.①猶有大夫之相亂家亂:擾亂?、趷旱貌唤麗憾鴦駩蹌瘢簞裾f
答案:A 解析:B. ②盜:盜賊。C. ①視:對待,看待。D. ②勸:鼓勵。
2.下列句子中加色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〢.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B.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C.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D.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 察此何自起
答案:D解析:A.連詞,表承接,譯為“就”/連詞,“則……則”并用,有加強對比的作用。B.連詞,于是/疑問代詞,哪里,怎么。C.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在意義/代詞,第三人稱代詞,它。D.疑問代詞,什么,哪里。
3.下列句子中加色詞全都屬于古今同義現(xiàn)象的一項是( ?。賽廴巳魫燮渖恝陔m至天下之為盜賊者③獨夫之心,日益驕固④視弟子與臣若其身⑤同郎君遠去,囊篋蕭條,曾無約束⑥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A. ①④⑤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①愛人:古義,愛別人;今義,對自己丈夫(或妻子)的稱呼。該句中為古今異義詞。②盜賊:古義,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今義,偷竊的人。該句中為古今異義詞。③驕固:古今意義相同。④弟子:古義,弟弟與兒子;今義,學生,徒弟。該句中為古今異義詞。⑤約束:古義,準備;今義,限制使不超出范圍。該句中為古今異義詞。⑥可以:古今意義相同。據(jù)此判斷答案為A。
4.下列句子中加色詞詞類活用現(xiàn)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诠寿\人以利其身 ③生死而肉骨 ④父之不慈子 ⑤雖至大夫之相亂家 ⑥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⑦袖利刃行向池呼魚A.①②/④⑤/③/⑥⑦B.①②/④/⑤/③/⑥⑦C.①/②⑦/③/④/⑤/⑥D.②/①④⑤/③⑥/⑦
答案:C解析: ①虧: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損失。②賊:名詞活用作動詞,盜竊。③肉:名詞的使動用法,使……長肉。④慈:形容詞活用作動詞,慈愛。⑤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亂,擾亂。⑥?。盒稳菰~的意動用法,認為……小。⑦袖:名詞活用作動詞,用袖子藏著。據(jù)此可知答案為C。
5.下列對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〢.《墨子》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墨號稱顯學。B.家、國,各諸侯封地稱之為“家”,卿、士大夫的封地稱之為“國”,而周天子對所屬周朝的疆域叫作“天下”?!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便是這么由來。C.室,是堂內的供人居住寢臥的房間。古人房屋內部,前叫堂,堂后以墻隔開,后部中央叫室,室的東西兩側叫房。引申泛指居室。D.子,“子墨子”的稱謂中第一個“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師)的意思,是弟子們對墨翟(墨子)的尊稱。
答案:B 解析:B項,各諸侯封地稱之為“國”,卿、士大夫的封地稱之為“家”。
6.下列對課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中作者明確地提出了“天下兼相愛”的思想,墨子的主張舍棄了儒家宗法等級制內容,是對儒家“仁”的發(fā)展。B.第2段從三個方面分別論述亂“皆起不相愛”的觀點。即:臣、子之不孝,君、父之不慈;盜賊之橫行;大夫之相亂家,諸侯相攻。C.本文語言質樸,不重文采。文辭不加修飾,能就近取譬,淺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但有的句子重復出現(xiàn),顯得拖沓冗長。D.本文邏輯嚴密,首先提出治天下當知“亂之所自起”,然后從三個方面分別論述,再通過對比指出“兼相愛”“則天下治”,最后得出結論。
答案:C 解析:C.“但有的句子重復出現(xiàn),顯得拖沓冗長”理解錯誤。文章不避繁復,說理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將意思說得清楚明白,氣勢非凡。
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2)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必須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于是才能進行醫(yī)治。
起于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說的亂。
(3)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4)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君上愛自己而不愛臣下,所以損害臣下以自利。
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相愛呢?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7 兼愛教學演示ppt課件,共3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素養(yǎng)目標,作者簡介,題目解說,寫作背景,課文探究,深入探究,內容小結,通假字,故不孝不慈亡,當察亂何自起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7 兼愛獲獎ppt課件,共2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文題解讀》,主要思想,拓展延伸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7 兼愛課文配套ppt課件,共4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今人評墨子,天才匠人孤獨俠客,基本信息,思想核心,走進墨子,墨子的思想主張,《墨子》其書,課堂任務之一,第一段,標題解讀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