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 第一節(jié) 第1課時E:\小樣\全優(yōu)地理人教必修第一冊(2022.8.22出教用)\課后限時訓練.tif【A基礎培優(yōu)練】時間:20分鐘 總分:42分[知識點1:地質作用。知識點2:內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一、選擇題(共8小題,每小題3分,共24分)[知識點1]引起地殼及其表面形態(tài)不斷發(fā)生變化的作用,統(tǒng)稱為地質作用。據(jù)此完成第1~2題。1.下列地質作用中,屬于內力作用的是(  )①侵蝕作用?、陲L化作用 ③巖漿活動?、茏冑|作用?、莸貧み\動?、薅逊e作用A.①③④ B.①②⑥C.②③④ D.③④⑤2.形成大理巖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風化作用 B.搬運作用C.變質作用 D.堆積作用【答案】1.D 2.C  【解析】第1題,內力作用主要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三種表現(xiàn)形式。第2題,石灰?guī)r在高溫、高壓環(huán)境下會發(fā)生變質形成大理巖。[知識點2](2022年浙江溫州十校期中)斷層面(斜面)的上、下巖塊分別叫上盤、下盤,上盤相對于下盤沿斷層面向下滑動為正斷層。下圖為我國臺灣島沿某緯線的地形、地質剖面圖。據(jù)此完成第3~4題。BR243.圖中最有可能屬于正斷層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4.圖中眾多斷裂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彼此分離B.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彼此分離C.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答案】3.A 4.C 【解析】第3題,根據(jù)材料“上盤相對于下盤沿斷層面向下滑動為正斷層”可知,①為上盤向下移動,為正斷層,A項正確。第4題,臺灣島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使巖層發(fā)生斷裂,C項正確。[知識點2]讀某礦區(qū)地質剖面圖,完成第5~6題。BX5175.圖示巖層由老到新的排序,正確的是(  )A.a—b—含煤層① B.含煤層②—d—c—eC.含煤層④—b—a—e D.a—b—e—含煤層③6.大旱年份,深挖機井抗旱最適合的地點是(  )A.Ⅰ B.ⅡC.Ⅲ D.Ⅳ【答案】5.C 6.A 【解析】第5題,結合圖中巖層的上下分布關系可知,巖層由老到新的排序為c—d—含煤層④—含煤層③—含煤層②(①)—b—a,由于e巖層侵入上面彎曲的巖層,因而其形成時間晚于圖中各巖層。第6題,圖中Ⅰ處為向斜構造,向斜為良好的儲水構造,適合挖機井取水。[知識點2]讀部分板塊分布示意圖,完成第7~8題。P1787.在地殼運動影響下,和①所處板塊位置類似的地區(qū)的地表形態(tài)多為(  )A.山地 B.平原C.裂谷 D.盆地8.關于②③兩地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②地位于非洲板塊  B.③地位于印度洋板塊C.②③兩地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大    D.②③兩地靠近海溝、裂谷,地殼不穩(wěn)定【答案】7.A 8.C 【解析】第7題,①為兩板塊擠壓碰撞地帶,多形成褶皺山。第8題,②地位于美洲板塊,③地位于非洲板塊,②③之間為生長邊界,兩地之間距離會不斷擴大;海溝屬于消亡邊界。二、非選擇題(共18分)[知識點2]9.(2021年湖南常德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8分)材料 圖甲為某地區(qū)地質構造圖,圖乙為某區(qū)域圖。BR25BR26(1)在圖甲中,該地區(qū)的主要地形是________。F1、F2、F3、F4形成之前,該地區(qū)是一個完整________(地質構造)。從地質構造條件考慮,圖中地區(qū)是良好的______構造。(6分)(2)判斷圖甲中F3、F4地質構造并說明理由。(4分)(3)讀圖乙,說出該區(qū)域的褶皺形態(tài)及判斷依據(jù)。(4分)(4)讀圖乙,說出圖中A城鎮(zhèn)所處的地形類型,并分析成因。(4分)【答案】(1)山谷 向斜 儲水(2)斷層。理由:F3、F4兩側的同一巖層發(fā)生斷裂位移。(3)背斜。判斷依據(jù):巖層中間老,兩翼新。(4)盆地。成因: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巖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形成低地。【B拓展提升練】時間:20分鐘 總分:47分一、選擇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區(qū)域認知](2022年江蘇揚州調研)某盆地經歷多次斷陷作用,在寒武紀變質巖基底之上形成了不同時代的沉積地層,沉積期間發(fā)生過構造抬升,使部分地層遭受剝蝕。下圖為該盆地地質剖面圖。據(jù)此完成第1~2題。BR271.據(jù)圖推斷盆地斷陷沉積期間的構造抬升次數(shù)是(  )A.1次 B.2次C.3次 D.4次2.從地質條件看,圖中最適宜修建隧道的地點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1.B 2.B 【解析】第1題,結合材料“沉積期間發(fā)生過構造抬升,使部分地層遭受剝蝕”可知,若出現(xiàn)構造抬升,巖層便會出現(xiàn)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在圖中出現(xiàn)2次,一次是侏羅紀與古近紀,另一次是古近紀與新近紀+第四紀,故能判斷盆地斷陷沉積期間的構造抬升次數(shù)為2次,B項正確。第2題,結合所學可知,適宜修建隧道的地質構造為背斜,巖層應向上彎曲,據(jù)圖可知②符合條件[區(qū)域認知]斷層分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大類。圖甲為某地地質構造示意圖,圖乙為美國西海岸被湖泊所占據(jù)的圣安地列斯斷層示意圖。讀圖,完成第3~4題。Z45-1Z45-23.圖甲中(  )A.巖層的形成順序是③②①④         B.⑤可能是玄武巖C.河流出現(xiàn)在①形成之前             D.T1、T2的形成是由于地殼抬升4圣安地列斯斷層(  )A.類似于圖甲中c斷層B.西側為斷塊山C.湖泊可能有泉水出露補給D.標志著美洲板塊相對于太平洋板塊向北運動【答案】3.D 4.C 【解析】第3題,讀圖分析可知,圖中巖層的形成順序是③②④①,A項錯誤;⑤是變質巖,玄武巖是巖漿巖,B項錯誤;河流出現(xiàn)在①形成之后,C項錯誤;T1、T2位于斷層的上升巖塊,它們的形成是由于地殼抬升,D項正確。第4題,由材料可知,圣安地列斯斷層位于美國西海岸,被湖泊所占據(jù)。讀圖可知,類似于圖甲中b斷層,A項錯誤;由材料可知,圣安地列斯斷層位于美國西海岸,被湖泊所占據(jù),故其西側不可能出露地表,形成斷塊山,B項錯誤;承壓水沿斷層裂隙上涌形成泉水,成為湖泊水的補給來源,C項正確;美洲板塊相對于太平洋板塊向偏南方向運動,D項錯誤。[綜合思維]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果之一,它科學地解釋了地震、火山噴發(fā)等地理現(xiàn)象的原理。下圖為某種類型的板塊邊界示意圖。讀圖,完成第5~7題。Z465.圖示板塊邊界是(  )A.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邊界 B.大洋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C.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俯沖邊界 D.大陸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6.下列地貌單元的成因與圖示原理相關的是(  )A.東非大裂谷 B.日本附近島嶼C.阿爾卑斯山脈 D.落基山脈7.圖示板塊碰撞的地區(qū)一般出現(xiàn)的典型地理現(xiàn)象是(  )A.地震和褶皺 B.斷裂和褶皺C.褶皺和海溝 D.火山和海溝【答案】5.C 6.B 7.D  【解析】第5題,從圖中可以看出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下邊。第6題,日本附近島嶼位于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的俯沖地帶。第7題,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擠壓碰撞區(qū)多形成火山和海溝。[區(qū)域認知](2022年重慶九龍坡區(qū)月考)在新西蘭南島西海岸有一獨特的地質地貌景觀——千層薄餅巖。大陸沖來的泥土掩埋海洋生物,被泥土掩埋的海洋生物形成石灰?guī)r,泥土經壓實固結后形成泥頁巖。上述過程彼此反復。它從下到上,負突起(凹槽)巖石與正突起(凸脊)巖石相互疊置,重復出現(xiàn)(如圖甲為局部側視示意圖)。圖乙為千層薄餅巖示意圖。據(jù)此完成第8~9題。圖152-1    BR19           甲                乙8.千層薄餅巖呈現(xiàn)凹槽與凸脊相互疊置的主要原因是巖層(  )A.成因不同 B.層理不同C.年齡不同 D.硬度不同9.對千層薄餅巖景觀的形成過程影響最小的地質作用是(  )A.沉積作用 B.海水侵蝕C.地殼抬升 D.斷裂下陷【答案】8.D 9.D 【解析】第8題,根據(jù)材料“大陸沖來的泥土掩埋海洋生物,被泥土掩埋的海洋生物形成石灰?guī)r,泥土經壓實固結后形成泥頁巖”可知,石灰?guī)r和泥頁巖互層交錯分布,兩類巖層的軟硬程度不同,較軟的巖層易被外力侵蝕形成負突起(凹槽),較硬的巖層不易被侵蝕形成正突起(凸脊),D項正確。第9題,千層薄餅巖的形成過程:大陸沖來的泥土掩埋海洋生物,形成相互疊置的石灰?guī)r和泥頁巖;地殼抬升形成陸地;海水差異性侵蝕形成的負突起(凹槽)巖石與正突起(凸脊)巖石相互疊置,重復出現(xiàn)的地貌景觀。其形成過程沒有受到地殼斷裂下陷的影響,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共20分)[綜合思維]1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0分)材料一 雅礱江錦屏二級水電站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鹽源、冕寧三縣交界處的雅礱江干流錦屏大河灣上,錦屏大河灣地區(qū)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電站利用雅礱江錦屏大河灣310米天然落差,裁彎取直開挖隧洞引水發(fā)電。材料二 下圖為引水隧洞沿線剖面示意圖(東雅礱江與西雅礱江之間即為錦屏山)。BX526(1)東雅礱江河谷屬于什么地質構造?簡述該河谷的成因。(6分)(2)指出修建引水隧洞可能遇到的困難,并說明原因。(8分)(3)指出涵洞沿線(①~⑩)最易觸發(fā)地質災害的地點,并說明原因。(6分)【答案】(1)背斜。成因: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石破碎,受外力作用侵蝕形成河谷。(2)可溶巖分布廣泛,易發(fā)生透水事件;地殼活動,斷層構造廣泛發(fā)育,巖性破碎,易被侵蝕造成塌方;山區(qū)地形起伏大,工程修建難度大;褶皺構造,隧道容易積水;隧道里程長,技術要求高。(3)④和⑦。原因:有斷層存在,巖層運動活躍,易滲水、崩塌。 

相關試卷

高中地理第一節(jié) 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作用第二課時復習練習題: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節(jié) 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作用第二課時復習練習題,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藍窗的形成過程中,終磧沉積物具有的特點是,冰楔作用屬于外力作用中的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中圖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章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第一節(jié) 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作用第一課時課后復習題:

這是一份中圖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章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第一節(jié) 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作用第一課時課后復習題,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關于巖漿活動敘述正確的是,0級地震,震源深度為20千米,圖中甲處是很好的,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答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高中地理中圖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章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第一節(jié) 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作用第2課時課后作業(yè)題: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圖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章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第一節(jié) 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作用第2課時課后作業(yè)題,共5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高中地理中圖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一節(jié) 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作用第1課時一課一練

高中地理中圖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一節(jié) 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作用第1課時一課一練

高中地理中圖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一節(jié) 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作用第2課時隨堂練習題

高中地理中圖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一節(jié) 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作用第2課時隨堂練習題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章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第二節(jié)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第2課時精練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章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第二節(jié)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第2課時精練

湘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第1課時課后練習題

湘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第二節(jié) 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第1課時課后練習題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地理中圖版 (2019)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電子課本

第一節(jié) 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作用

版本: 中圖版 (2019)

年級: 選擇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礎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