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項提能特訓(xùn)1 物質(zhì)分離、提純過程的綜合分析
1.(2020·西安交通大學(xué)附屬中學(xué)高三檢測)某硝酸鈉固體中混有少量硫酸銨和碳酸氫鈉雜質(zhì),現(xiàn)設(shè)計一實驗方案,既除去雜質(zhì),又配成硝酸鈉溶液。實驗方案:先將固體溶于蒸餾水配成溶液,選擇合適的試劑和操作完成表格中各步實驗。
選擇試劑
①
Na2CO3溶液
④
實驗操作
②
③
加熱
下列試劑或操作不合理的是( )
A.試劑①為Ba(OH)2溶液 B.操作②為結(jié)晶
C.操作③為過濾 D.試劑④為稀HNO3
答案 B
解析 根據(jù)題意,可用Ba(OH)2溶液除去SO、NH和HCO,NH3·H2O通過加熱除去,操作②為加熱;過量的Ba2+用Na2CO3溶液除去,過濾除去沉淀,濾液中過量的OH-和CO用硝酸除去,則操作③為過濾,試劑④為稀HNO3。
2.(2016·上海,16)實驗室提純含少量氯化鈉雜質(zhì)的硝酸鉀的過程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操作Ⅰ是過濾,將固體分離除去
B.操作Ⅱ是加熱濃縮、趁熱過濾,除去雜質(zhì)氯化鈉
C.操作Ⅲ是過濾、洗滌,將硝酸鉀晶體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D.操作Ⅰ~Ⅲ總共需兩次過濾
答案 C
解析 KNO3中混有NaCl應(yīng)提純KNO3,將它們都溶于水,并降溫結(jié)晶。因為KNO3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NaCl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基本無明顯變化。則有,操作Ⅰ是在燒杯中加水溶解,操作Ⅱ是蒸發(fā)濃縮,得到較高溫度下的KNO3飽和溶液,操作Ⅲ為冷卻結(jié)晶,利用溶解度差異使KNO3結(jié)晶析出,過濾,洗滌,干燥即得KNO3晶體。故選C。
3.(2020·廣東茂名五大聯(lián)盟學(xué)校聯(lián)考)某同學(xué)查閱教材得知,普通鋅錳電池筒內(nèi)的無機物主要為MnO2、NH4Cl、ZnCl2等。他在探究廢干電池內(nèi)的黑色固體并回收利用時,進行如圖所示實驗。下列有關(guān)實驗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操作①中玻璃棒能加快固體溶解
B.操作②為過濾,得到的濾液顯酸性
C.操作③盛放濾渣的儀器是坩堝
D.操作④的目的是除去濾渣中的雜質(zhì)
答案 D
解析 操作①中玻璃棒攪拌起到加速溶解的作用,A項正確;操作②得到的濾液中含有NH4Cl、ZnCl2,溶液呈酸性,B項正確;操作③是在坩堝內(nèi)灼燒濾渣,C項正確;二氧化錳是黑色固體,能作過氧化氫分解的催化劑,灼燒后的濾渣能加快過氧化氫分解產(chǎn)生氧氣的速率,證明黑色固體是二氧化錳,所以操作④的目的不是除去濾渣中的雜質(zhì),D項錯誤。
4.除去粗鹽中的雜質(zhì)MgCl2、CaCl2和Na2SO4,過程如下:
―→
下列有關(guān)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試劑①②③分別是NaOH、Na2CO3、BaCl2
B.除去Ca2+的主要反應(yīng):Ca2++CO===CaCO3↓
C.檢驗SO是否除凈的方法:取適量濾液,加稀鹽酸酸化,再加BaCl2溶液
D.加稀鹽酸調(diào)節(jié)pH后,采用蒸發(fā)結(jié)晶的方法得到NaCl固體
答案 A
解析 由實驗流程可知,粗鹽溶解后,可先加NaOH除去MgCl2,再加BaCl2除去Na2SO4,然后加Na2CO3除去CaCl2及過量的BaCl2,且Na2CO3一定在BaCl2之后加入,過濾后,濾液中加鹽酸,最后蒸發(fā)結(jié)晶得到NaCl固體。
5.某氯化鉀樣品中含有少量碳酸鉀、硫酸鉀和不溶于水的雜質(zhì)。為了提純氯化鉀,先將樣品溶于適量水中,充分攪拌后過濾,再將濾液按如圖所示步驟進行操作。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常溫下起始濾液的pH=7
B.試劑Ⅰ為Ba(NO3)2溶液
C.步驟②中加入試劑Ⅱ的目的是除去Ba2+
D.圖示步驟中必須要經(jīng)過2次過濾操作
答案 C
解析 結(jié)合流程圖可知,實驗過程中先將樣品溶于水,過濾后,向濾液中加入試劑Ⅰ(BaCl2溶液),使SO、CO分別生成BaSO4、BaCO3沉淀,過濾后再向濾液中加入試劑Ⅱ(K2CO3溶液),以除去引入的Ba2+,過濾除去生成的BaCO3沉淀后再向濾液中加入試劑Ⅲ(鹽酸),以除去引入的CO,最后加熱蒸干Q可得純凈的KCl晶體。起始時濾液中含有K2CO3,由于CO水解而使濾液呈堿性,A項錯誤;試劑Ⅰ不能為Ba(NO3)2溶液,否則會引入難以除去的NO,B項錯誤;圖示中的2次過濾操作可以合并為1次,D項錯誤。
6.正丁醛經(jīng)催化加氫可制備1-丁醇。為提純含少量正丁醛雜質(zhì)的1-丁醇,現(xiàn)設(shè)計如下路線:
已知:①正丁醛與飽和NaHSO3溶液反應(yīng)可生成沉淀;
②乙醚的沸點是34 ℃,難溶于水,與1-丁醇互溶;
③1-丁醇的沸點是118 ℃。則操作1~4分別是( )
A.萃取、過濾、蒸餾、蒸餾
B.過濾、分液、蒸餾、萃取
C.過濾、蒸餾、過濾、蒸餾
D.過濾、分液、過濾、蒸餾
答案 D
解析 由流程可知,向粗品中加飽和NaHSO3溶液生成沉淀,不溶物與液體分離,則操作1為過濾;對濾液萃取后分液得到乙醚和1-丁醇,操作2為分液;有機層中加固體干燥劑,除去水,操作3為過濾;最后利用乙醚和1-丁醇的沸點不同進行分離,則操作4為蒸餾,故D項正確。
7.NaCl溶液中混有Na2SO4、CaCl2溶液和淀粉膠體,選擇適當?shù)脑噭┖头椒◤闹刑峒兂鯪aCl晶體。相應(yīng)的實驗過程如圖:
(1)寫出上述實驗過程中所用試劑:
試劑①________;試劑③________。
(2)判斷試劑①已過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化學(xué)方程式表示加入試劑②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①是利用半透膜進行分離提純,操作①的實驗結(jié)果:淀粉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下同)透過半透膜;SO________透過半透膜。
答案 (1)BaCl2溶液 鹽酸 (2)靜置,向上層清液中滴加少量BaCl2溶液,沒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說明BaCl2溶液已過量 (3)BaCl2+Na2CO3===2NaCl+BaCO3↓、CaCl2+Na2CO3===2NaCl+CaCO3↓ (4)不能 能
解析 膠體不能透過半透膜,操作①為滲析,除去Na2SO4、CaCl2,可分別加入BaCl2、Na2CO3,則試劑①為BaCl2溶液,操作②為過濾,沉淀A為硫酸鋇,試劑②為Na2CO3溶液,操作③為過濾,沉淀B為CaCO3和BaCO3,試劑③為鹽酸,加入鹽酸可除去過量的Na2CO3,最后蒸發(fā)結(jié)晶可得到NaCl晶體。
8.青蒿素是烴的含氧衍生物,為無色針狀晶體,易溶于丙酮、氯仿和苯中,在甲醇、乙醇、乙醚、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幾乎不溶,熔點為156~157 ℃,熱穩(wěn)定性差,青蒿素是高效的抗瘧藥。已知:乙醚沸點為35 ℃,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之一是以萃取原理為基礎(chǔ),主要有乙醚浸取法和汽油浸取法。乙醚浸取法的主要工藝如圖所示:
(1)對青蒿進行干燥破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Ⅰ需要的玻璃儀器主要有燒杯、____________,操作Ⅱ的名稱是________。
(3)操作Ⅲ的主要過程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加水溶解,蒸發(fā)濃縮、冷卻結(jié)晶
B.加95%的乙醇,濃縮、結(jié)晶、過濾
C.加入乙醚進行萃取分液
答案 (1)增大青蒿素與乙醚的接觸面積,提高青蒿素的浸出率 (2)漏斗、玻璃棒 蒸餾 (3)B
這是一份高考化學(xué)一輪復(fù)習(xí)講練 第8章 專項提能特訓(xùn)18 滴定過程的曲線分析,共5頁。
這是一份高考化學(xué)一輪復(fù)習(xí)講練 第7章 專項提能特訓(xùn)16 速率常數(shù)與化學(xué)平衡常數(shù)綜合分析 (含解析),共5頁。
這是一份高考化學(xué)一輪復(fù)習(xí)講練 第6章 專項提能特訓(xùn)11 化學(xué)反應(yīng)過程與能量變化 (含解析),共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示意圖表示正確的是,下列圖示與對應(yīng)的敘述相符的是,解答下列問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