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安慶市2023屆高三生物模擬考試(二模)試題(Word版附解析)
展開
這是一份安徽省安慶市2023屆高三生物模擬考試(二模)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安慶市2023年高三模擬考試(二模)理科綜合試題一、選擇題1. 下列關于生物學中常用研究方法的敘述,錯誤的是( )A. 由不完全歸納法得出的結論是不可信的,不能用來預測和判斷B. 沃森和克里克構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反映了DNA分子結構特征C. 梅塞爾森和斯塔爾探究DNA復制的方式運用了假說-演繹法D. 艾弗里的肺炎鏈球菌體外轉化實驗應用了“減法原理”【答案】A【解析】【分析】不完全歸納法是通過對某類事物的一部分對象或一部分子類的考察,從中概括出關于該類事物的一般性結論的推理,由不完全歸納法得出的結論很可能是可信的,因此可以用來預測和判斷。假說-演繹法的五個步驟:發(fā)現現象→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在對照實驗中,控制自變量可以采用“減法原理”或“加法原理”。【詳解】A、不完全歸納法是通過對某類事物的一部分對象或一部分子類的考察,從中概括出關于該類事物的一般性結論的推理,由不完全歸納法得出的結論很可能是可信的,因此可以用來預測和判斷,A錯誤;B、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反映了DNA分子結構的特征,B正確;C、DNA復制方式的探究實驗運用假說-演繹法,C正確;D、與常態(tài)比較,人為去除某種影響因素稱為“減法原理”,在肺炎鏈球菌的體外轉化實驗中,艾弗里通過添加蛋白酶、酯酶等去掉了蛋白質、脂質等,單獨去研究某種物質的作用,應用了“減法原理”,D正確。故選A。2. 抗原呈遞細胞(APC)是指能夠攝取、加工和處理抗原,并將處理過的抗原呈遞給輔助性T細胞的一類免疫細胞。如圖表示某外源性抗原經APC的呈遞過程,下列相關分析錯誤的是( )A. APC攝取外源性抗原體現了細胞膜的結構特點B. 抗原肽-MHC復合物的形成需要溶酶體參與C. 輔助性T細胞具有攝取、加工和處理抗原的能力D. MHC的形成需要內質網、高爾基體等分工合作【答案】C【解析】【分析】由圖可知,抗原呈遞細胞通過胞吞作用攝取抗原。輔助性T細胞不能直接識別外源性抗原,無攝取、加工和處理抗原的能力。【詳解】A、APC攝取外源性抗原過程(胞吞)體現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的結構特點,A正確;B、溶酶體含有多種水解酶,可以將外源性抗原降解為很多的小分子肽,其中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肽會與MHC形成復合物呈遞于APC表面,B正確;C、輔助性T細胞無法直接識別外源性抗原,不具有攝取、加工和處理抗原的能力,C錯誤;D、如圖所示,MHC需要內質網、高爾基體加工后才能與抗原肽結合,形成復合物呈遞于APC表面,D正確。故選C。3. 如圖為果蠅DNA的電鏡照片,圖中箭頭所指的泡狀結構是DNA上正在復制的部分,叫做DNA復制泡。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A. 圖示過程在減數分裂I和Ⅱ中各發(fā)生1次B. 圖中箭頭處脫氧核苷酸連接到引物或DNA子鏈的3’端C. 復制泡的大小不同與解旋酶在DNA上的移動速率有關D. 復制泡變大的過程,需要解旋酶、RNA聚合酶等物質【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題圖可知,該過程為DNA復制過程。1、復制場所:細胞核 2、時間:細胞分裂間期。 (即有絲分裂的間期和減數分裂I前的間期) 3、基本條件:① 模板:開始解旋的DNA分子的兩條單鏈(即親代DNA的兩條鏈);② 原料:是游離在細胞中的4種脫氧核苷酸; ③ 能量:由ATP提供;④酶:DNA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詳解】A、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只在減數分裂Ⅰ前的間期發(fā)生1次DNA復制,A錯誤;B、DNA復制時,DNA聚合酶只能從引物3'端開始,子鏈按5'→3'的方向延伸,因而脫氧核苷酸連接到引物或DNA子鏈的3'端,B正確;C、復制泡大小不同,主要原因是它們開始復制的時間不同,C錯誤;D、DNA復制過程中不需要RNA聚合酶參與,RNA聚合酶參與轉錄過程,D錯誤。故選B。4. 關于生物變異與生物進化,下列敘述正確是( )A. 表觀遺傳中DNA堿基序列未發(fā)生改變,該變異不可遺傳B. 人類貓叫綜合征是5號染色體數目變異的結果C. 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和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是協同進化的結果D. 自然狀態(tài)下,隨機交配的種群中基因頻率都可維持不變【答案】C【解析】【分析】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1)基因突變是指基因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這會導致基因結構的改變,進而產生新基因;(2)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組合,包括兩種類型:①自由組合型: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隨著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②交叉互換型: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體),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換而發(fā)生重組。此外,某些細菌(如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在人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產生基因重組。(3)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變異(重復、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體數目變異。【詳解】A、表觀遺傳中DNA堿基序列未發(fā)生改變,而某些堿基部位發(fā)生甲基化,使得某些基因表達受到抑制,該變異是可遺傳的,A錯誤;B、人類貓叫綜合征是5號染色體片段缺失所致,B錯誤;C、生物多樣性是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影響協同進化的結果,故自然界的各種生物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可以理解為是協同進化的結果,C正確;D、自然(非理想)狀態(tài)不可能同時滿足遺傳平衡定律的五個條件,隨機交配的種群中基因頻率可能發(fā)生改變,D錯誤。故選C。5. 在用傳統(tǒng)方法生產啤酒時,要用發(fā)芽的大麥粒(實質是利用其中的α-淀粉酶)。實驗表明,胚乳的糊粉層細胞中的α-淀粉酶的產生是由胚控制的,胚可分泌赤霉素到糊粉層中。為了解赤霉素在α-淀粉酶產生中的作用機制,有人用去胚的大麥粒進行了相關實驗,實驗操作和結果如圖。下列有關赤霉素及其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 赤霉素可通過發(fā)酵途徑獲得B. 赤霉素可能促進了α-淀粉酶基因的轉錄C. 去胚是為了排除內源赤霉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D. 赤霉素能促進植物細胞伸長但不能促進細胞分裂【答案】D【解析】【分析】1、激素調節(jié)與植物生命活動的關系:激素調節(jié)在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和對環(huán)境的適應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調節(jié)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jié)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光照、溫度等環(huán)境因子的變化,會引起植物體內產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內的多種變化,進而對基因組的表達進行調節(jié)。2、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種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進細胞的伸長;解除種子、塊莖的休眠并促進萌發(fā)的作用。【詳解】A、赤霉菌在培養(yǎng)條件下可產生赤霉素,因此赤霉素可通過發(fā)酵途徑獲得,A正確;B、由實驗及結果可知,赤霉素與放線菌素D對α-淀粉酶的產生效果相反,由放線菌素D的作用(抑制RNA合成,即抑制轉錄)可知,赤霉素可能促進了α-淀粉酶基因的轉錄,B正確;C、由題干信息可知,胚可分泌赤霉素到糊粉層中,去胚可排除內源赤霉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C正確;D、赤霉素既能促進植物細胞伸長也能促進細胞分裂,D錯誤。故選D。6. 影響種群數量變化因素很多,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 地震等自然災害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種群密度有關B. 缺少食物時種群受其影響的程度與該種群密度相關C. 捕食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是通過負反饋調節(jié)來實現的D. 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往往是綜合的【答案】A【解析】【分析】一般來說,食物和天敵等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例如,同樣是缺少食物,種群密度越高,該種群受食物短缺的影響就越大,這些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而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因此被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詳解】A、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因此被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A錯誤;B食物為密度制約因素,缺少食物時會加劇種內競爭,種群密度越大,種內競爭越激烈,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就越大,B正確;C、當被捕食者數量增加時,捕食者食物充足,數量也隨之增加,當捕食者數量過多時,被捕食者數量急劇下降,捕食者因食物缺乏而饑餓或死亡,數量下降。捕食者數量的下降為被捕食者提供了一個繁衍恢復的機會,被捕食者數量增多了,捕食者又隨之增加,使兩者的數量在某區(qū)間內保持動態(tài)平衡,因而是通過負反饋調節(jié)來實現的,C正確;D、如春夏時節(jié)氣溫升高、日照延長、降水增多,都有助于動植物種群數量的普遍迅速增長,因而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往往是綜合性的,D正確。7. 在對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研究中發(fā)現,線粒體內膜和外膜存在一些接觸點結構,它們是某些前體蛋白進入線粒體的通道(圖1)﹔光照條件下,類囊體膜上存在電子(e-)傳遞和H+運輸過程(圖2)。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為了能獲得離體的線粒體或葉綠體,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2)線粒體前體蛋白以肽鏈形式經接觸點結構進入線粒體基質后需要形成__________,才具有特定功能。(3)在光照適宜等條件下,阻斷圖2所示的e-傳遞和H+運輸過程,分析暗反應階段不能進行的原因:_________。(4))希爾在離體的葉綠體懸浮液中加入鐵鹽等氧化劑,在光照下發(fā)現葉綠體可釋放O2,能否說明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中的氧元素全部來自水?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答案】(1)差速離心法 (2)特定的空間結構(或“一定的空間結構”) (3)阻斷類囊體膜上的e-傳遞和H+運輸過程,光反應階段不能產生暗反應階段所需NADPH和ATP (4) ①. 否 ②. 反應體系中可以還存在其他氧元素供體,該實驗沒有排除葉綠體濾液中其它物質的干擾,也并沒有直接觀察到氧的轉移【解析】【分析】由圖2可知,在光照條件下,水光解后產生的e-和H+是形成NADPH和ATP的前提,若該過程被阻斷,則不能正常形成NADPH和ATP。【小問1詳解】分離細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離心法。【小問2詳解】因為線粒體前體蛋白需要解折疊成肽鏈才能通過接觸點結構,進入線粒體基質,需要再次形成特定的空間結構才具有相應功能。【小問3詳解】圖2所示為類囊體上發(fā)生的光反應過程部分示意圖,據圖判斷,若阻斷e-傳遞和H+運輸過程,則暗反應所需NADPH和ATP將無法生成,暗反應不能進行。【小問4詳解】希爾反應體系中有離體的葉綠體,加入鐵鹽或其他氧化劑,無CO2,在光照下葉綠體能產生O2,因為葉綠體中還有很多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也并沒有直接觀察到氧原子的轉移,所以無法判斷葉綠體產生的O2中的氧元素全部來自水。8. 人在寒冷、恐懼、失血等緊急情況下,首先引起交感神經興奮,隨后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增多,表現出心率加快、反應靈敏、皮膚血管收縮、骨骼肌和肝臟等器官的血管舒張、物質代謝加快等應激反應。回答下列問題:(1)寒冷引起的應激反應屬于__________(填“神經”、“體液”或“神經-體液”)調節(jié)。(2)腎上腺素對皮膚和骨骼肌兩器官血管的作用不同,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3)應激反應發(fā)生時,腎上腺分泌的糖皮質激素也會增多。研究表明,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級調節(jié)。此處的分級調節(jié)是指__________。(4)請以生理狀況相同且正常的大鼠為材料進行實驗,驗證寒冷環(huán)境引起的糖皮質激素增多是由分級調節(jié)系統(tǒng)完成而不是由交感神經直接支配的。完善實驗思路(忽略手術本身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將上述大鼠隨機均分為甲、乙兩組,①__________,甲組摘除垂體,②__________,將甲、乙兩組大鼠置于寒冷環(huán)境,一段時間后,測定并比較兩組大鼠血液中糖皮質激素的含量。【答案】(1)神經-體液 (2)(皮膚和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細胞上的)受體不同 (3)下丘腦、垂體和靶腺體(腎上腺)之間存在的分層調控##“下丘腦—垂體—靶腺體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 (4) ①. 測定兩組大鼠血液中糖皮質激素的含量 ②. 乙組切斷支配腎上腺的交感神經【解析】【分析】人體體溫調節(jié):(1)寒冷環(huán)境下:①增加產熱的途徑:骨骼肌戰(zhàn)栗、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素分泌增加;②減少散熱的途徑:立毛肌收縮、皮膚血管收縮等。(2)炎熱環(huán)境下:主要通過增加散熱來維持體溫相對穩(wěn)定,增加散熱途徑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膚血管舒張。【小問1詳解】寒冷引起交感神經興奮,隨后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增多,表現出心率加快、反應靈敏、皮膚血管收縮、骨骼肌和肝臟等器官的血管舒張、物質代謝加快等應激反應,該過程屬于神經-體液調節(jié)。【小問2詳解】由于(皮膚和骨骼肌血管平滑肌細胞上的)受體不同,則腎上腺素對皮膚和骨骼肌兩器官血管的作用不同。【小問3詳解】糖皮質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jié)是指下丘腦、垂體和靶腺體(腎上腺)之間存在的分層調控。【小問4詳解】本實驗為驗證寒冷環(huán)境引起的糖皮質激素增多是由分級調節(jié)系統(tǒng)完成而不是由交感神經直接支配的,將上述大鼠隨機均分為甲、乙兩組,測定兩組大鼠血液中糖皮質激素的含量,甲組摘除垂體,乙組切斷支配腎上腺的交感神經,將甲、乙兩組大鼠置于寒冷環(huán)境,一段時間后,測定并比較兩組大鼠血液中糖皮質激素的含量。9. 為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施和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某山區(qū)利用自然河流進行生態(tài)旅游建設,并從河道治理、景觀營造、休閑注入、空間利用等板塊進行開發(fā)。回答下列問題:(1)在河道治理過程中,通過移除河流中富營養(yǎng)化沉積物和有毒物質,減少水體污染物,同時應遵循生態(tài)工程的___________原理,選擇污染物凈化能力較強的多種水生植物。在進行人工設計時還需要考慮這些植物_________差異以及它們之間的種間關系,通過合理的人工設計,使它們形成互利共存的關系。(2)河流兩邊景觀營造設計時,移植苗木要充分考慮群落的_________,讓游客在一年中不同的時間能觀賞到不同的美景。(3)為了空間利用和休閑注入的需要,在周邊山地合理地種植了成片的經濟果林,發(fā)現果林容易出現蟲害,原因是_________。若利用生物防治,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答出一點即可)【答案】(1) ①. 自生 ②. 生態(tài)位 (2)季節(jié)性 (3) ①. 果林中物種較少,營養(yǎng)結構簡單,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弱 ②. 放養(yǎng)害蟲天敵;利用昆蟲性引誘劑誘殺雄性個體【解析】【分析】生態(tài)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自生原理、循環(huán)原理、協調原理、整體原理。 研究某種動物的生態(tài)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研究某種植物的生態(tài)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qū)域內的出現頻率、種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即為生態(tài)系統(tǒng)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wěn)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穩(wěn)定性與恢復力穩(wěn)定性,一般情況下,二者呈反相關。【小問1詳解】選擇污染物凈化能力較強的多種水生植物,根據這些植物各自的生態(tài)位差異,以及它們之間的種間關系,通過合理的人工設計,使這些物種形成互利共存的關系,從自我優(yōu)化、自我調節(jié)、自我更新和維持,體現的是自生原理。【小問2詳解】根據題干“讓游客在一年中不同的時間能觀賞到不同的美景”可推知,移植苗木要充分考慮群落的季節(jié)性。【小問3詳解】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與其物種多少及營養(yǎng)結構的復雜程度呈正相關,果林中物種較少,營養(yǎng)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簡單,生態(tài)系統(tǒng)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弱。常采用生物防治來減少害蟲數量,比如可以放養(yǎng)害蟲的天敵(其捕食者或者寄生者),或者利用性引誘劑誘殺雄性昆蟲從而改變性別比例,降低出生率進而降低種群數量。10. 復等位基因BR、BM、BN和等位基因A、a與某動物體色的關系如圖所示。BR對BM、BN完全顯性,BM對BN完全顯性,A對a完全顯性,兩對基因位于兩對常染色體上?;卮鹣铝袉栴}:(1)圖中顯示出的基因與性狀的關系有__________。(2)群體中_________色的個體基因型種類最少。(3)為鑒定某黑色雄性個體基因型,讓其與群體中多只棕色個體交配,產生足夠多的子代,觀察子代體色。①若子代有3種體色的個體,其中一定有___________色個體。②若子代只有黃色和黑色兩種體色,則__________色個體較多。③若該雄性個體基因型為aaBMBN,則子代體色類型有__________。【答案】(1)一個性狀受多個基因的影響;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棕 (3) ①. 黑 ②. 黃 ③. 黃色、棕色和黑色【解析】【分析】基因可以通過控制蛋白質結構來直接控制生物性狀。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由題圖分析可知,黑色個體基因型為aa__,紅色個體基因型為A_BR_,黃色個體基因型為A_BM_,棕色個體基因型為A_BNBN。【小問1詳解】由圖可知,復等位基因BR、BM、BN和等位基因A、a共同控制該動物體色的遺傳,可以說明一個性狀受多個基因的影響;同時這兩對等位基因都是通過控制某些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體色的,因此也可以體現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小問2詳解】據題意,基因型aa__均表現黑色,共有6種可能的基因型;基因型A_BR_均表現紅色,共有6種可能的基因型;基因型A_BM_均表現黃色,共有4種可能的基因型:基因型A_BNBN均表現棕色,共有2種可能的基因型;因此群體中棕色的個體基因型種類最少。【小問3詳解】“某黑色雄性個體”即雄性只有1只;“群體中多只棕色個體”即多只雌性個體中既有AABNBN又有AaBNBN;“產生足夠多的子代”即按統(tǒng)計學的方法分析討論。從題意中獲取這幾個結論后,接下來就是分析討論、歸類,如下表: 親代aaBRBR×
A_BNBNaaBMBM×
A_BNBN aaBNBN×
A_BNBNaaBRBM×
A_BNBNaaBRBN×
A_BNBNaaBMBN×
A_BNBN子代紅色、黑色黃色、黑色棕色、黑色紅色、黃色、黑色紅色、棕色、黑色黃色、棕色、黑色若子代有3種體色的個體,其中一定有黑色個體。若子代只有黃色和黑色兩種體色,則親代“aaBMBM×A_BNBN”,其中雌性既有AABNBN又有AaBNBN,aaBMBM×AABNBN的子代全部為黃色個體,aaBMBM×AaBNBN的子代黃色:黑色≈1:1,因此黃色比黑色的多。若該雄性個體基因型為aaBMBN,則親代為aaBMBN×A_BNBN,其子代體色類型有黃色、棕色和黑色。11.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作物,種植時常需要施加氮肥??茖W家想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來減少施用氮肥的生產成本及可能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現提出以下兩種方案:方案一 將根瘤菌的固氮基因導入水稻根系微生物中,使微生物能在根系處固氮,從而減少氮肥的施用量。方案二 直接將根瘤菌的固氮基因導入水稻細胞中,建立“水稻的小型化肥廠”,讓水稻直接固氮,這樣可以免施氮肥。回答下列問題:(1)科學家利用MS培養(yǎng)基對水稻根系微生物進行分離與培養(yǎng),從而獲得水稻根系微生物的純培養(yǎng)物。微生物的純培養(yǎng)包括配制培養(yǎng)基、_________、分離和培養(yǎng)等步驟。(2)方案一中將固氮基因導入到水稻根系微生物中需要__________和載體等3種基本工具??稍O計一種培養(yǎng)基,將能固氮的水稻根系微生物分離出來,培養(yǎng)基的配方應如何設計?_________。(3)基因工程涉及四個主要步驟,其中核心工作是_________。方案二中若用農桿菌轉化法將固氮基因導入水稻細胞,應先將固氮基因與Ti質粒上的__________相結合,進而將其整合到水稻細胞的__________上。(4)若以上兩種方案都能實現,請你從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角度進行分析,哪種方案更值得推廣?回答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答案】(1)滅菌、接種 (2) ①. 限制酶、DNA連接酶 ②. 設計一種不含氮源的(選擇)培養(yǎng)基 (3) ①. 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 ②. T-DNA ③. 染色體DNA (4)方案一,將固氮基因導入水稻根系微生物中,沒有改變水稻的遺傳物質和營養(yǎng)成分,更加安全【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術的基本步驟:(1)目基因的獲?。悍椒ㄓ袕幕蛭膸熘蝎@取、利用PCR技術擴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驟,基因表達載體包括目的基因、啟動子、終止子和標記基因等。(3)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根據受體細胞不同,導入的方法也不一樣。將目的基因導入植物細胞的方法有農桿菌轉化法、基因槍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將目的基因導入動物細胞最有效的方法是顯微注射法;將目的基因導入微生物細胞的方法是感受態(tài)細胞法。(4)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分子水平上的檢測:①檢測轉基因生物染色體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雜交技術;②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轉錄出了mRNA--分子雜交技術;③檢測目的基因是否翻譯成蛋白質--抗原-抗體雜交技術。個體水平上的鑒定:抗蟲鑒定、抗病鑒定、活性鑒定等。【小問1詳解】微生物的純培養(yǎng)包括配制培養(yǎng)基、滅菌、接種、分離和培養(yǎng)等步驟。【小問2詳解】將固氮基因導入到水稻根系微生物中需要限制酶、DNA連接酶和載體等3種基本工具。設計一種培養(yǎng)基,將能固氮的水稻根系微生物分離出來,應設計一種不含氮源的(選擇)培養(yǎng)基。【小問3詳解】基因工程涉及目的基因的獲取、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四個主要步驟,其中核心工作是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若用農桿菌轉化法將固氮基因導入水稻細胞,應先將固氮基因與Ti質粒上的T-DNA相結合,進而將其整合到水稻細胞的染色體DNA上。【小問4詳解】方案一更值得推廣,因為將固氮基因導入水稻根系微生物中,沒有改變水稻的遺傳物質和營養(yǎng)成分,更加安全。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安徽省安慶市二中2023屆高三生物四模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安徽省淮南市2023屆高三生物二模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安徽省黃山市2023屆高三生物二模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