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春悲秋”,是我國古典文學中表現(xiàn)得最繁多最豐富的情感,而文人們似乎更偏愛“悲秋”這種情緒。在這繁博的悲秋詩文中,最悲的莫過于馬致遠的那首俊逸疏宕、別具情致。
馬致遠仕途不順,長期漂泊,《天凈沙·秋思》就是馬致遠旅途漂泊時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不滿。這首小令的情調(diào)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馬致遠(約1251-1321年以后),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 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仕途不得志,后歸隱山林。 著有雜劇15種,代表作《漢宮秋》取材于漢代王昭君和親故事,但情節(jié)有較大改動,以漢元帝和王昭君的愛情為主線,同時揭露了漢朝君臣的昏庸和無能,塑造了王昭君這一愛國者的形象。這一形象成為后來戲曲中漢明妃的定型。 馬致遠的散曲今存120多首,成就為元人之冠。作品內(nèi)容主要有嘆世、詠景、戀情3類。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凈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與關(guān)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
元曲可以分為雜劇和散曲,散曲又可以分為小令和套數(shù)。小令是指一首單調(diào)的詞;套數(shù)是指由兩個以上的同一宮調(diào)的曲子按照一定規(guī)則連綴起來的套曲。那么《天凈沙·秋思》是屬于元曲中的哪一類呢?(小令)
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小令,又叫“ ”,體制短小,大多數(shù)為只曲,每首各自為韻,相當于一首詩或一首短詞。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①選自《全元散曲》。馬致遠(約1251-1321以后),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②[昏鴉]黃昏時將要回巢的烏鴉。③[斷腸]形容悲傷到極點。④[天涯]天邊,指遠離家鄉(xiāng)的地方。
【譯】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游子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的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短短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huán)境,又是他內(nèi)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 此詩簡約而深遠地描繪了一幅凄涼動人的深秋晚景圖:枯藤纏繞,老樹棲鴉,小橋溪水,溫馨人家,邊關(guān)古道,颯颯西風,羸羸瘦馬,濃濃暮色,踽踽游子,斷腸天涯。
1.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首小令的畫面。
示例一: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緩緩前行。只見,纏滿枯藤的老樹上,幾只歸巢的烏鴉在盤旋;潺潺流動的小溪上,一座小橋通向不遠處的人家;蒼涼的古道上,那孤獨的游子將要飄到何方?太陽就要落山了,想著那遙遠的征途,浪跡天涯的游子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示例二:幾根枯藤纏繞著一棵棵老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地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眼前出現(xiàn)了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流水潺潺,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nóng)家小院,那里有安居樂業(yè)的人們。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游子騎著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余輝中,向遠方踽踽獨行。
2.請你想象畫面,給這首小令另擬一個小標題。
示例:斷腸人秋旅圖、深秋郊野獨行圖、天涯斷腸人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br/> 此句寫景寄情,極力渲染悲涼的氛圍,表現(xiàn)了一個長期漂泊異鄉(xiāng)之人的惆悵思鄉(xiāng)之情。
枯藤,秋末之景?;桫f,黃昏時歸巢之鴉。流水與靜態(tài)的小橋、人家相映襯。通過寫瘦馬,襯托游子在客途的艱辛。
樂景寫哀,反襯游子思鄉(xiāng)的愁緒。
此句點明游子思鄉(xiāng)的特定時間,渲染了悲涼的氛圍,使全曲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斷腸一詞,抒發(fā)了作者羈旅異鄉(xiāng)的惆悵之情,足見其鄉(xiāng)愁之濃厚。
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br/>(1)對比映襯,對照鮮明。 作品中動景與靜景、暗淡的色調(diào)與明亮的色調(diào)、天倫之樂與羈旅之苦,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映襯,增強了視覺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樹、橋、人家、古道是靜景,鴉、水、風、馬、夕陽是動景,動靜結(jié)合,相互輝映。落日余暉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調(diào)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桫f歸巢襯托了游子的歸宿無處,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美麗襯托了羈旅生活的艱難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鮮明對照。(2)巧用白描,言簡意豐。 通篇只有五句二十八字,卻描繪出一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創(chuàng)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表現(xiàn)了一個羈旅天涯、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哀愁。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絕妙的深秋暮色圖,語言簡潔,意蘊豐厚。
白描特點:1.不寫背景,只突出主體;2.不求細致,只求傳神;3.不尚華麗,務(wù)求樸實。
了解白描的特點,然后閱讀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再次感受白描的特點,找一找它寫了哪些景物,再給它描繪的畫面命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景物:落日、蒼山、白屋、柴門、風雪畫面:風雪夜歸圖
斷腸人 在天涯——游子之悲
這首小令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僅用28字就真切地表現(xiàn)了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孤寂悲苦之情。
課后題:《天凈沙·秋思》中,詩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組合再一起,營造出特別的氛圍,假如你身處其中,面對此情此景,會有怎樣的感受?【參考答案】這首小令的語言富有特點,基本上是名詞的連排,如同一個個電影鏡頭的展現(xiàn),關(guān)聯(lián)看似松散,實則緊湊,內(nèi)涵豐富。這些意象的共同之處在于衰敗、荒涼,缺乏生氣、活力,作者由此寫出了“斷腸”的凄切心情。面對此情此景,我們也會感同身受,潸然淚下。
1.詩歌喚醒心靈。在暮色中,吟詠游子的渺遠鄉(xiāng)思:“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我們的心中總會生發(fā)幾分對家鄉(xiāng)的珍重。(用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句子回答)2.對這首曲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元曲,“天凈沙”是曲牌名,與內(nèi)容沒有直接關(guān)系。B.“夕陽西下”點名了特定時間,與首句的“昏”相呼應(yīng)。C.“小橋流水人家”呈現(xiàn)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并不能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fā)物。D.這首曲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畫面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3.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古道西風瘦馬”所展現(xiàn)的畫面。
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編版天凈沙·秋思集體備課ppt課件,共2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天凈沙·,作者馬致遠,斷腸人,枯藤老樹昏鴉,枯枯萎,昏鴉黃昏時的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整體把握詩意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天凈沙·秋思授課課件ppt,共37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解詩題,情境導入,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基礎(chǔ)字詞,枯干的藤條,“曲”分類,文學常識,詞題目,天凈沙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天凈沙·秋思教課內(nèi)容課件ppt,共3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介紹作者,關(guān)于元曲,“曲”分類,讀一讀,枯藤老樹昏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學習思考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