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長春市第五中學、田家炳實驗中學第兩校
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試題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單選題
百歲蘭,沙漠地區(qū)的裸子植物,遠古時代留下來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莖較短,一生只長兩片葉,葉片長、寬、厚。葉上多氣孔,且夜間張開,根極長,人工栽培十分困難。國際植物學把它列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下圖示意百歲蘭的形態(tài)。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百歲蘭最早出現的地質年代最有可能是(???)
A.元古宙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2.下列關于百歲蘭特征及形成原因,判斷正確的是(???)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發(fā)達 B.太陽輻射強,葉片厚
C.動物活動多,只長兩片葉 D.常年風力大,莖很短
【答案】1.B????2.A
【解析】1.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百歲蘭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題干關鍵詞“出現的地質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現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B正確,ACD錯誤;應選B。
2.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百歲蘭生活在沙漠地區(qū),根極長,表明百歲蘭生存環(huán)境地下水埋藏深,百歲蘭根系發(fā)達,A正確;沙漠地區(qū)降水少,夜間地表附近冷卻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結,氣孔夜間張開可吸收水分,葉片厚主要是為了能更多地儲存水分,B錯誤;沙漠地區(qū)動物活動少,白天氣溫高,莖短,同時只長兩片葉子可減少蒸發(fā),所以莖短與風力大關系不是很大,CD錯誤;應選A。
【點睛】百歲葉的葉具明顯的早生結構,氣孔為復唇形,是沙漠中難能生成的矮壯木本植物、能固沙保土。
美國地質勘探局消息稱,北京時間2013年2月6日9:22,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東南端的圣克魯斯群島發(fā)生里氏8級地震。震源深度為5.8千米,震中位于所羅門群島東部347千米處。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發(fā)布了海嘯預警。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13年2月7日22時57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28.0°N,104.1°E)發(fā)生里氏4.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0千米。結合上述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3.材料中的圣克魯斯群島8級地震、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4.2級地震分別發(fā)生在地球圈層中的(???)
A.地殼、地幔 B.上地幔、地核 C.地殼、地殼 D.巖石圈、上地幔
4.地震時位于圣克魯斯群島附近海域船舶中的人應感到(???)
A.無感覺 B.上下顛簸 C.左右搖擺 D.先上下顛簸,再左右搖擺
【答案】3.C????4.B
【解析】3.由材料信息“圣克魯斯群島發(fā)生里氏8級地震,震源深度為5.8千米,在云南省昭通市鹽津縣(28.0°N,104.1°E)發(fā)生里氏4.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0千米”可知,陸地地殼平均厚度為39-41平米,所以這兩次地震都應位于地殼,C正確。故選C。
4.縱波可以通過液體傳播,橫波不能;故船上的人應感到上下顛簸,而不是左右搖擺,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目前研究地球內部圈層的主要依據是地震波。地震波包括橫波和縱波,縱波的傳播速度比橫波快,縱波能通過固體、液體、氣體傳播,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因此橫波和縱波的傳播速度隨所通過的介質不同而發(fā)生變化。
“日凌”現象是指衛(wèi)星繞地運動過程中,運行到太陽、衛(wèi)星和地面站的數據接收天線恰好在一條直線上而使衛(wèi)星受太陽影響最大的現象。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一顆繞月探測衛(wèi)星“嫦娥一號”在西昌成功發(fā)射升空。11月9~10日,“嫦娥一號”成功經受“日凌”干擾考驗。下面示意圖畫法中“日凌”影響最嚴重的是(???)
A. B.
C. D.
6.“日凌”對“嫦娥一號”衛(wèi)星的主要影響是(???)
A.太陽產生的強大電磁波干擾地面站接收衛(wèi)星信號,可能造成通訊中斷
B.太陽色球層的耀斑可能會擊穿衛(wèi)星通訊設備
C.日凌時,衛(wèi)星溫度不會很高因而不會影響正常工作
D.日凌時,衛(wèi)星的運行軌道將受到嚴重干擾
【答案】5.A????6.A
【分析】5.根據材料:“日凌”現象是指衛(wèi)星繞地運動過程中,運行到太陽、衛(wèi)星和地面站的數據接收天線恰好在一條直線上,排除B、C。“衛(wèi)星受太陽影響最大”說明衛(wèi)星與太陽距離較近,故A正確,D錯誤。故選A。
6.“日凌”時,“嫦娥一號”衛(wèi)星飛到太陽和地球之間,三個天體幾乎成了一條直線。此時此刻太陽發(fā)出了各種各樣強烈的電磁波會影響嫦娥一號和地面的通訊,故A正確。太陽耀斑爆發(fā)時,高能帶電粒子干擾地球大氣電離層,從而影響地面無線電短波通訊,而不是擊穿衛(wèi)星通訊設備;且太陽耀斑并不經常發(fā)生,故B錯誤;“日凌”時,“嫦娥一號”距離太陽近,衛(wèi)星溫度會升高,從而影響衛(wèi)星正常工作,故C錯誤;“日凌”時,月球對衛(wèi)星的引力基本不變,因此不會影響衛(wèi)星的運行,故D錯誤。故選A。
【點睛】日凌,太陽發(fā)出的強大的電磁輻射,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后,太陽穿過赤道,這段時間太陽位于地球赤道上空。由于通訊衛(wèi)星多定點在赤道上空運行,在這期間,如果太陽、通信衛(wèi)星和地面衛(wèi)星接收天線恰巧又在一條直線上,那么太陽強大的電磁輻射會對衛(wèi)星下行信號造成強烈的干擾,這種現象稱為日凌,就是太陽侵犯、干擾之意,這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太陽系八大行星以地球為基點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地內行星,一類為地外行星。由于行星繞日公轉的速度不同,導致空間位置不相同,地內行星的運動有四個特殊位相,分別為下合、上合、東大距和西大距。下合時可能發(fā)生凌日現象。地外行星的運動也有四個特殊位相,分別為合、沖、東方照和西方照。沖日時太陽和地外行星此升彼落,是觀測地外行星最好的時機(見圖)。
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下列行星中,會發(fā)生凌日現象的是
A.水星 B.火星 C.土星 D.木星
8.在木星上科考的咸蛋超人可能觀測到
A.地球沖日 B.金星凌日 C.火星西方照 D.土星東大距
【答案】7.A????8.B
【解析】7.A.根據題意,發(fā)生凌日現象的行星應為地內行星,地內行星有水星和金星,當其在下合時(日水星或金星、地球三者位于同一條直線上,且水星或金星位于日地之間)可能發(fā)生凌日現象,故水星會發(fā)生凌日現象,故A正確;
B.火星是地外行星,故B錯誤
C.土星是地外行星,故C錯誤;
D.木星是地外行星,故D錯誤。
故選A
8.根據題意可知,在木星上進行科考,是以木星為基點觀測,根據八大行星距日遠近的順序,木星以內的行星有水、金、地、火,有四個特殊位相,即下合(凌日現象),上合,東大距,西大距;木星以外的行星有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有四個特殊位相,分別為合、沖、東方照和西方照。在木星上科考的咸蛋超人可能觀測到: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凌日現象,故B正確;東大距和西大距,不會出現地球沖日;土星出現東方照和西方照,不會出現東大距和西大距。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地球大氣中進行著各種不同的物理過程,產生著高天流云、風霜雨雪等異彩紛呈的自然現象。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云雨現象主要分布在對流層,原因不包括(???)
A.上冷下熱 B.水汽、雜質含量多 C.對流旺盛 D.二氧化碳含量多
10.“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說明(???)
A.對流層空氣上熱下冷,空氣不穩(wěn)定 B.對流層氣溫隨風向越來越低
C.對流層大氣的熱量直接來自地面輻射 D.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
【答案】9.D????10.C
【解析】9.受重力作用,水汽、雜質等成云致雨的物質主要集中分布在對流層,加上對流層“上冷下熱”的溫度結構,使得對流運動顯著,對流層中的水汽容易上升冷卻而凝結形成云雨現象,因此ABC不符合題意;對流層中二氧化碳含量較少,且二氧化碳與云雨霧雪等天氣現象關系不大,D符合題意。故選D。
10.“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表明對流層氣溫向上遞減,這是因為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對地面輻射的吸收,海拔越高,吸收的地面輻射越少,氣溫越低,C符合題意,排除D;對流層空氣的溫度結構是“上冷下熱”,不是上熱下冷,排除A;對流層氣溫不具有隨風向越來越低的特征,且不是題中詩句說明的現象,排除B。故選C。
【點睛】對流層和平流層大氣溫度垂直變化的原因: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直接來自地面(輻射),向上獲得的地面輻射減少,氣溫降低;平流層的熱量主要來自于臭氧吸收太陽輻射,向上太陽輻射更強,氣溫升高。
湖陸風包括湖風(出湖風)和陸風(進湖風),是較大湖泊與陸地之間形成的以24小時為周期的地方性風。如下圖示意某湖泊某日6—14時的氣溫與濕度變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1.該日,湖陸風的轉變及對應的時刻是(???)
A.陸風轉湖風8:30~9:30 B.陸風轉湖風10:00~11:00
C.湖風轉陸風12:00~13:00 D.湖風轉陸風13:00~14:00
12.湖陸風轉變的根本原因是(???)
A.湖陸的熱力差異 B.湖陸的濕度差異 C.湖陸的海拔差異 D.湖陸的面積差異
【答案】11.B????12.A
【分析】11.當湖濱盛行陸風時,風從陸地吹來,水汽少,濕度小,當湖濱盛行湖風時,風從湖面吹來,水汽多,濕度大。讀洞庭湖東北部岳陽市某日6~14時的氣溫與濕度變化示意圖可知,圖中實曲線表示濕度,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濕度,當圖中10:00~11:00濕度明顯增加,之后濕度一直較高,說明為陸風轉湖風,B正確;讀圖可知,8:30~9:30 時,當地濕度持續(xù)下降,不可能由陸風轉湖風,A錯誤;讀圖可知,12:00~13:00、13:00~14:00時,當地濕度變化較小,不可能由湖風轉陸風,CD錯誤。故選B。
12.湖泊水體熱容量大,陸地熱容量小,白天湖泊升溫慢,陸地升溫快,湖泊氣溫低于陸地,湖泊氣流下沉,形成高氣壓區(qū),陸地氣流上升,形成低氣壓區(qū),風從湖面吹向陸地,形成湖風;夜晚湖泊降溫慢,陸地降溫快,湖泊氣溫高于陸地,陸地氣流下沉,形成高氣壓區(qū),海洋氣流上升,形成低氣壓區(qū),風從陸地吹向湖面,形成陸風,因此湖陸風轉變的根本原因是湖泊與陸地之間熱力性質的差異,A符合題意;湖陸風轉變和湖陸的濕度、面積和海拔差異無關,排除BCD。故選A。
【點睛】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①地面受熱不均,導致近地面氣溫出現差異;②近地面氣溫出現差異,導致空氣的垂直運動,熱空氣膨脹上升,冷空氣收縮下沉;③同一水平面出現高低氣壓差異;④空氣的水平運動,在同一水平面,空氣由高壓流向低壓,最終形成熱力環(huán)流。
讀圖,回答下列各題。
13.四點中氣壓最高的是
A.A點 B.B點 C.C點 D.D點
14.有關圖中各點大氣運動和天氣的敘述正確的是
A.A點為下沉氣流 B.近地面大氣由A點流向C點
C.高空大氣由D點流向B點 D.C點在高壓控制下,是晴朗天氣
【答案】13.C????14.D
【分析】試題分析:
13.讀圖,海拔升高,氣壓降低,在近地面比高空的氣壓高,B、D位于同一等壓面上,海拔較高,選項B、D錯。根據圖中等壓面,在同一海拔高度上,A點對應的高空氣壓高,C點對應的高空氣壓低,所以在近地面,A點是低壓,C點是高壓。四點中氣壓最高的是C點,選項A錯,C對。
14.假設圖示為北半球高空,則a處高空為高壓,d處高空為低壓;而垂直方向上的氣壓分布相反,故近地面a處為低壓;d處近地面為高壓。A、B錯誤;低壓盛行上升氣流,高壓盛行下沉氣流,氣流總是從高氣壓區(qū)向低氣壓區(qū)流動。據此,a處近地面為低壓,垂直方向上盛行上升氣流,高空大氣由B點流向D點,近地面大氣由C點流向A點,C點在高壓控制下,是晴朗天氣,選D。
考點:本題組考查大氣運動。
草原犬鼠(土撥鼠)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它們善于挖掘洞穴,其洞穴有兩個出口:一個是平的,而另一個則是隆起的土堆(如下圖)。這使地面上的風能夠吹進洞穴,形成“穿堂風”,給犬鼠帶去習習涼風。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5.根據上圖犬鼠洞穴的“穿堂風”,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A.甲為氣流出口 B.甲洞口氣壓比乙洞口高
C.乙處氣溫較低 D.甲洞口地面氣流流速較快
16.最有利于我國南方山區(qū)房屋形成“穿堂風”的是(???)
A.房屋東西朝向,房前河流,屋后石質地面 B.房屋東西朝向,房前石質地面,屋后山林
C.房屋南北朝向,房前山林,屋后河流 D.房屋南北朝向,房前石質地面,屋后河流
【答案】15.B????16.D
【分析】15.洞穴有兩個出口,一個是平的,而另一個則是隆起的土堆。水平氣流經過土堆時,被抬升,形成上升氣流,氣壓降低,甲洞口氣壓較乙洞口高,B正確;甲為氣流進口,A錯;甲乙兩處的大氣是互聯互通的,但乙處的風是經過洞穴再出來,風給犬鼠帶去了習習涼風,洞內的溫度應使大氣增溫,所以乙處氣溫應稍高于甲處,C錯;兩個洞口地面氣流水平流速差異不大,D錯。故選B。
16.最有利于我國南方山區(qū)房屋形成“穿堂風”的是房屋南北朝向,房前石質地面,是陽面,受熱升溫快,氣流上升,屋后河流是陰面,且河流比熱容較大,升溫慢,氣溫低,氣流下沉。風由屋后吹向屋前,形成“穿堂風”,D正確;房屋東西朝向,房前、屋后受熱差異小,A、B錯。房前山林,屋后河流,前后受熱產生的差異小,不易形成“穿堂風”,C錯。故選D。
【點睛】穿堂風也叫過堂風,是氣象學中一種空氣流動的現象,是流動于建筑物內部空間的風。我國許多地區(qū)民居設計都充分考慮了穿堂風,在炎熱的夏季,太陽高掛,不需要空調同樣取得了納涼的效果。
冰霧是我國大興安嶺地區(qū)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俗稱“冒白煙”。冬季,當近地面氣溫很低時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微小冰晶便可形成冰霧。為減輕冰霧帶來的災害,當地因地制宜設計了高效日光溫室。溫室前屋面上覆蓋材料包括透明薄膜和草苫(音:shàn。草簾子、草蓋子。)等保溫材料兩層。圖中,左圖為大興安嶺冰霧日變化示意圖,右圖為日光溫室景觀圖。
讀圖回答下面小題。
17.一天中,冰霧高峰期出現在9時前后的原因是( ?。?br />
①地面輻射最強②相對濕度大③氣溫很低④風速較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冰霧出現日,為增強日光溫室的效果,當地農民掀起和蓋上草苫的時間分別是( ?。?br />
A.午后、20時前后 B.10時前后、15時前后
C.日出前后、日落前后 D.午后、日落前后
【答案】17.B????18.D
【解析】17.冬季,大興安嶺9時前后可能氣溫最低,但地面輻射在13時左右最大,①錯誤。9時氣溫低,相對濕度大,利于冰霧的形成,②正確。冬季大興安嶺晝短夜長,9時也可能是氣溫最低,③正確。風速較強不利于冰霧的形成,④錯誤。故選B。
18.溫室前屋面上覆蓋材料包括透明薄膜和草苫等保溫材料兩層。在冰霧出現日,為增強日光溫室的保溫效果,白天或光照強烈時應該讓溫室內獲得更充足的光照,就應該將草苫等保溫材料掀起;在光照差或無光照時將保溫材料覆蓋保溫。當地農民掀起應該是在白天,特別是白天正午太陽高度較大時以獲得最多的光照,且此時氣溫較高,不至于棚內作物受到凍害;日落后太陽輻射消失,氣溫迅速下降,因此應該在日落前后蓋上草苫。故選D。
【點睛】一天中太陽對地面的輻射最強時是地方時12時左右,地面溫度最高、地面輻射最強時是13時左右,氣溫最高、大氣輻射最強時是14時左右。
地冰花也稱“霜柱”,是在一定的天氣條件下,在風小、低洼、潮濕而松軟的地面,水汽從土壤縫隙向上蒸發(fā)產生凇結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下圖為“地冰花”示意圖。
完成下列各題。
19.最容易形成地冰花的時間和天氣是
A.晴朗的白天 B.晴朗的夜晚
C.多云的白天 D.多云的夜晚
20.我國北方地冰花發(fā)育最為普遍的地區(qū)
A.高山地區(qū) B.丘陵山區(qū) C.平原地區(qū) D.沙漠地區(qū)
【答案】19.B????20.C
【解析】19.0℃以下時,土壤縫隙中,向上蒸發(fā)的水汽會凝結成地冰花,隨著水汽的不斷蒸發(fā),地冰花也不斷向上生長,就像從地里長出來一樣。晴朗的夜晚大氣逆輻射弱,因此地面降溫快,氣溫低,最容易形成地冰花,故本題選B。
20.地冰花的形成,除了氣溫要達到冰點外,還需要是在潮濕而松軟的地面。高山地區(qū)風力大且較干燥,不會形成地冰花;丘陵山區(qū)地表堅硬,地面縫隙少,水汽不易向上蒸發(fā),也不易形成地冰花;沙漠地區(qū)較干燥,地表水汽不足,也不會形成地冰花,平原地區(qū)地冰花發(fā)育最為普遍。故本題選C。
21.下列所示四圖,是洋流流經海區(qū)的海水等溫線圖,關于圖中洋流的判斷,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A.①北半球暖流②南半球暖流③南半球寒流④北半球暖流
B.①北半球暖流②南半球寒流③北半球寒流④南半球暖流
C.①南半球暖流②北半球暖流③南半球寒流④北半球寒流
D.①南半球寒流②北半球寒流③北半球暖流④南半球暖流
【答案】B
【詳解】讀圖可知,圖①、③中,海水溫度向北遞減,判斷為北半球;圖②、④中,海水溫度向南遞減,判斷為南半球,洋流流向與等溫線的凸向一致,則圖①和圖④中洋流由溫度高處流向溫度低處,應為暖流;圖②和圖③中洋流由溫度低處流向溫度高處,應為寒流。由此判斷,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閱讀下列對海浪的描述,完成下面小題。
①早晨,我們正在海邊星巴克喝咖啡,巨浪突然而來。我們玩命逃,看到3個日本人在海里消失了。
——[德國]達特勒《泰國普吉島》
②(無風)20000多噸的遠望一號航天測量船(監(jiān)測神七),如同一葉被扣在“碗底”的扁舟,隨著綿延的___高低起伏。
——新華網電
③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李白《橫江詞》
22.①描述的是(???)
A.風浪 B.涌浪 C.近岸浪 D.海嘯
23.②中的橫線上應填(???)
A.風浪 B.涌浪 C.近岸浪 D.潮汐
24.③描述的是(???)
A.風浪 B.涌浪 C.近岸浪 D.潮汐
【答案】22.D????23.B????24.D
【分析】22.“巨浪突然而來”是題眼,說明此時無風或微風,不是風浪,A錯誤;文字描述的是一種具有突然性的巨浪,符合海嘯的特點,D正確;涌浪、近岸浪都不具有明顯的突然性,BC錯誤。故選D。
23.“無風”是解題的關鍵,此時綿延的波浪屬于涌浪,B正確;“無風”表明不是風浪、近岸浪,AC錯誤;潮汐為海水漲或落,與涌浪不同,D錯誤。故選B。
24.“浙江八月”是題眼,該詩句描述的是錢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觀,故選D。
【點睛】風浪由風的直接作用所引起的水面波動;涌浪,它是指風浪離開風區(qū)后傳至遠處,或者風區(qū)里的風停息后所遺留下來的波浪;近岸浪,風浪或涌浪傳至淺水或近岸區(qū)域后,因受地形影響將發(fā)生一系列變化。
海水溫度是海水的冷熱狀況,主要取決于海水熱量的收支情況。讀“北半球海水熱量收支分布曲線圖”,回答下面三題。
25.圖中海洋熱量收支平衡的點所處的緯度位置大約是(???)
A.赤道附近 B.20°—30° C.30°—40° D.極地附近
26.關于海洋熱量收入和支出的敘述正確的是(???)
A.海洋熱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陽輻射,主要支出是海水運動
B.熱量在低緯度海區(qū)有盈余,高緯度海區(qū)盈虧
C.赤道附近海區(qū)熱量收入最多,極地附近海區(qū)熱量支出較多
D.各緯度海區(qū)熱量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27.有關海洋表層溫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A.太陽輻射是各緯度海區(qū)之間熱量交換的主要方式
B.水溫的年變化幅度近岸海區(qū)小于同緯度大洋中部
C.低緯度海區(qū)的表層海水溫度高于高緯度海區(qū)
D.通過水循環(huán)平衡不同緯度海區(qū)間熱量收支的差異
【答案】25.B????26.B????27.C
【分析】25.海洋熱量收支平衡的點即海水熱量收入等于支出的點,對應圖中的橫坐標,讀出緯度為20°—30°,B正確,ACD錯誤。故本題選B。
26.海洋熱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陽輻射,太陽輻射是海洋的主要的熱量來源。主要支出是蒸發(fā),蒸發(fā)消耗熱量,是海洋熱量支出的主要渠道,A錯誤。據圖可知,低緯度海區(qū)熱量收入大于支出,熱量有盈余,且隨緯度增加盈余大致減少;中高緯度海區(qū)熱量盈虧,B正確。熱量收入最多的緯度大致在北緯15°—20°,熱量支出最多在北緯20°附近,CD錯誤。故本題選B。
27.低緯度海區(qū)熱量有盈余,表層海水溫度較高;中高緯度海區(qū)熱量盈虧,且隨緯度盈虧增多,表層海水溫度較低;且表層海水溫度由低緯向高緯遞減,C正確。由于不同緯度海水熱量收支的差異,通過海水運動、大氣運動等形式實現不同緯度間的熱量交換,故A、D錯誤。與同緯度近岸海區(qū)相比,大洋中部海水溫度變化幅度比近岸海區(qū)小,B錯誤。故本題選C。
【點睛】熱量收入大于支出即為盈余,熱量收入小于支出即為盈虧。
近年,我國一些城市出現了城市內澇、生態(tài)破壞、徑流污染等諸多問題?;钏珗@雨水收集系統(tǒng)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該系統(tǒng)將雨水進行有效收集,使被污染水體在自然界由“濁”變“清”、由“死”變“活”。讀下圖“某城市活水公園雨水收集系統(tǒng)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28.圖示活水公園雨水收集系統(tǒng)對城市環(huán)境的主要影響是(???)
A.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減輕大氣污染 B.增加地下徑流,解決城市內澇
C.減輕水污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D.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觀賞景觀
29.圖中活水公園雨水收集系統(tǒng)中荷花池的主要作用是(???)
A.調節(jié)氣候,美化環(huán)境 B.減少地面徑流,增加下滲量
C.分解水中污染物,凈化水體 D.增大蒸發(fā)量,活躍水循環(huán)
【答案】28.C????29.B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水循環(huán)及人類活動對水循環(huán)的影響相關知識。
28.該系統(tǒng)增加城市水域面積,可降低市中心的溫度,能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但對減輕大氣污染影響不大,A項錯誤;城市集水區(qū)域增加,暴雨時,能有效調節(jié)地表徑流,減輕城市內澇,但無法徹底解決城市內澇,B項錯誤;城市水體的增加,水體流動增大,提高了水體的自凈能力,達到降解污染凈化水體的效果,凈化后的水體能夠重新被利用,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C項正確;該系統(tǒng)有利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觀賞景觀,但不是其主要影響,D項錯誤。故選C。
29.圖示荷花池是圖示雨水的最終匯集地,該池塘面積廣闊,是城市市中心典型的濕地系統(tǒng),可以調節(jié)局地小氣候、美化環(huán)境,但不是其主要作用,A項錯誤;荷花池作為圖示雨水利用系統(tǒng)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此環(huán)節(jié)的核心功能是增加下滲量,補充城市地下水,城市建筑、交通設施導致雨水很難補給地下水,對城市發(fā)展帶來安全隱患,及時利用雨水回灌地下水符合大自然的水循環(huán)規(guī)律,符合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荷花池重點功能為增加下滲量,B項正確;與分解污染物無關,C項錯誤;荷花池的建造對蒸發(fā)量的影響不是荷花池的主要作用,D項錯誤。故選B。
【點睛】本題的解題關鍵在于理解活水公園涉及到的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
渤海每年冬半年都會出現結冰現象。下圖示意2018年冬季渤海海冰覆蓋率(單位:%)。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0.渤海冬季出現海冰的主要原因是(???)
A.三面環(huán)陸,水深較深
B.受強勁偏北風和降溫影響大
C.河流注入少,鹽度高
D.海水流動強,與外界交換多
31.冬季渤海海冰的冰情特點是(???)
A.河口處和淺灘處較輕 B.渤海灣最為嚴重
C.深水區(qū)和外海區(qū)較輕 D.南部比北部嚴重
【答案】30.B????31.C
【解析】30.渤海全部位于大陸架,水深較淺,A錯誤。渤海距離冬季風源地較近,受強勁偏北風和降溫影響大,所以冬季出現海冰,B正確。渤海是內海,海水與外界海洋的海水交換較少,且三面環(huán)陸,河流注入多,所以鹽度較低,C、D錯誤。故選B。
31.據圖中海冰覆蓋率可知,冬季渤海海冰河口處和淺灘處較重,A錯誤。渤海灣較輕,遼東灣最為嚴重,B錯誤。圖中顯示,深水區(qū)和外海區(qū)較輕,C正確。 遼東灣最重,所以北部比南部嚴重,D錯誤。故選C。
【點睛】海冰形成的影響因素1.氣溫(緯度+可能的氣溫變化);2.海(湖)水量(決定有多少液體可以凝固);3.海(湖)水鹽度(負相關,鹽度越低越有利于結冰);4.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越大結冰速度越快);5.沿海洋流性質(寒流易結冰、暖流難結冰);6.海域形狀(形狀越狹小越利于結冰)。
2018年1月2日,農歷十一月十六,是月中天文大潮的日子。退潮后,青島棧橋灘凃大面積裸露“曬海底”,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趕海,蛤蜊、蟶子、螃蟹、海蠣子等海鮮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趕海市民收獲滿滿,享受大海的饋贈。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2.下列有關潮汐現象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早晨的海水上漲稱為“潮”,晚上的海水回落稱為“汐”
B.當日、月、地三者在一條直線上時,該地出現大潮
C.當日、月、地三者連線垂直時,該地出現小潮
D.潮汐形成的主要動力是日、月對地球的吸引為
33.漁民趕海主要在潮間帶,是因為潮間帶(???)
A.海水周期漲落 B.水產養(yǎng)殖豐富 C.海水深度較淺 D.海面風浪較小
【答案】32.A????33.A
【解析】32.白天海水的漲落稱為“潮”,夜晚海水的漲落稱為“汐”,海水每天有兩次上漲和回落,故A選項錯誤;當日、月、地三者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時,日月引力相互疊加,所產生的引潮力最大,形成大潮,故B選項正確;當日、月、地三者連線成直角時,日月引力相互抵消了一部分,形成小潮,故C選項正確;潮汐是海水在日、月的引潮力作用下產生的水位周期性漲落現象,故D選項正確;根據題干要求應選擇說法不正確的選項,故符合題意的選項應為A。
33.居住在海邊的人們根據潮漲潮落的規(guī)律,趕在潮落的時機到海岸的灘涂和礁石上打撈或采集海產品的過程,稱為趕海。潮間帶位于大潮的高、低潮位之間,隨潮汐漲落而被淹沒和出露的地帶,便于漁民采集海產品,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潮汐,是發(fā)生在沿海地區(qū)的一種自然現象,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習慣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漲落稱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為潮流。居住在海邊的人們,根據潮漲潮落的規(guī)律,趕在潮落的時機,到海岸的灘涂和礁石上打撈或采集海產品的過程,稱為趕海。
海水的鹽度是指1000克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分數(%。)。圖6下圖示意2020年12月西北太平洋部分邊緣海域海水鹽度分布規(guī)律,該月一般輪船滿載貨物從上海出發(fā),沿圖中虛線所示航線前往天津,用時3天。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34.12月份,黃海海區(qū)海水鹽度整體由南向北遞減,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A.河川徑流 B.降水強度
C.海水溫度 D.海區(qū)封閉
35.吃水深度是指船角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長度,在圖示整個航程中,該輪船吃水深度變化規(guī)律是(???)
A.淺一深一較深 B.淺一較深一深
C.深一較深一淺 D.深一淺一較深
【答案】34.C????35.D
【分析】34.12月份,黃海海區(qū)海水鹽度整體由南向北遞減,其主要影響因素是海水溫度,C正確。河川徑流對黃海影響不大,12月份降水少、海區(qū)沒有封閉,ABD錯誤,故選C。
35.吃水深度跟密度有關,鹽度越高,密度越大;密度越大,浮力越大;浮力越大,吃水越淺,在圖示整個航程中,在上海附近鹽度受長江水稀釋是最低的,讀圖可知,圖示整個航程中鹽度變化規(guī)律是很低--高---低,所以該輪船吃水深度變化規(guī)律是:深一淺一較深,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本題組主要考查海水的性質有關知識。
為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國福建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組織了野外地貌考察。下圖為考察地等高線地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6.甲、乙、丙、丁四地中,從宏觀上觀察圖示地區(qū)地貌宜選擇的地點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7.返校后同學們寫了觀察報告,下列報告中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該地地形以平原為主②乙地坡度較丙地大③河流干流自西向東流④戊處附近存在瀑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8.觀察發(fā)現丙坡植物生長茂盛,明顯好于其他地區(qū),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丙坡為(???)
A.陰坡,水分條件好 B.迎風坡,光照條件好
C.陽坡,光照條件好 D.背風坡,水分條件好
【答案】36.A????37.B????38.C
【分析】36.本題考查地貌的觀察,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宏觀上觀察地貌宜選擇視野較開闊、能觀察到圖示大部分地區(qū);讀圖可知,四地中甲地海拔最高,視野最為開闊,A正確,BCD錯誤。故選A。
37.圖中大部分地區(qū)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形以丘陵為主,故①錯誤;乙地等高線較丙地稀疏,坡度較小,故②錯誤;結合圖中指向標可知,河流干流流向為自西向東,因此③正確;戊處附近為陡崖,且有河流經過,所以存在瀑布,因此④正確;故選B。
38.本題考查坡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同時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圖示地區(qū)位于福建,丙坡是南坡,南坡是陽坡,因此A錯誤;陽坡光照條件更好,植被生長更好,因此C項正確;迎風坡水分條件更好,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因此BD項錯誤。故選C。
【點睛】等高線地形圖數值大?。?.平原:海拔500米,海拔高度大,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緩。
新月型沙丘是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是風積地貌的一種。新月型沙丘的縱剖面有兩個不對稱的斜坡,其中一斜坡兩側形成接近對稱的兩個尖角,稱為沙丘的兩翼。新月型沙丘大部分出現在沙漠的邊緣地帶。下圖為新月型沙丘景觀圖和新月型沙丘剖面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9.新月型沙丘兩翼的延伸指向(???)
A.迎風坡 B.背風坡 C.西部 D.東部
40.新月型沙丘大部分出現在沙漠邊緣地帶的可能原因是沙漠邊緣(???)
A.臨近戈壁灘,植被狀況差 B.地形復雜,利于泥沙沉積
C.高壓控制,主導風向穩(wěn)定 D.風力減弱,風積作用顯著
【答案】39.B????40.D
【解析】39.根據風的侵蝕與搬運作用特點可知,緩坡為迎風坡,陡坡為背風坡,則新月型沙丘兩翼的延伸指向新月型沙丘的背風坡,B正確。A、C、D錯誤。故選B。
40.沙漠邊緣是風力減弱的地帶,意味著風力的侵蝕與搬運作用減弱,風力沉積作用顯著,因而分布大范圍的新月型沙丘,D正確。植被狀況、地形狀況和氣壓狀況并不是沙漠邊緣出現新月型沙丘的原因,ABC錯誤。故選D。
【點睛】根據新月型沙丘判斷風向:緩坡為迎風坡,陡坡為背風坡。
二、綜合題
4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1)說明海南島年太陽總輻射量的分布特點,并分析原因。
(2)指出圖中①②③④四地最可能形成鹽場的地點,并說明理由。
【答案】(1)由西南向東北遞減。原因:南部比北部緯度低,正午太陽高度大,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多;海南島為熱帶季風氣候,地勢中部高、四周低,西南部為夏季風背風坡,降水少,日照時數長,年太陽總輻射量高;中東部為夏季風迎風坡,降水多,日照時數短。
(2)③地。原因:地處夏季風背風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時數長;緯度低,氣溫高,蒸發(fā)旺盛;平原地形,地形平坦,利于曬鹽。
【分析】本題考查海南島年太陽總輻射量的分布特點及成因、鹽場形成的條件、航天發(fā)射基地選址,意在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與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解答時,要注意結合材料和問題,發(fā)散思維,多角度的組織答案。
【詳解】 (1)由圖可知海南島年太陽總輻射量的分布特點是由西南向東北遞減。分析其原因主要從緯度位置和天氣兩方面分析,從緯度位置看——海南島南部緯度低,北部緯度高,所以,南部正午太陽高度大,因此,南部的太陽輻射量高;從天氣方面看——由圖可知,海南島中部是山地,沿海地區(qū)多平原,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海南島為熱帶季風氣候,西南部為夏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偏少,多晴郎天氣,日照時間長,獲得的年太陽總輻射量高;而中東部為夏季風迎風坡,降水多,陰雨天氣多,日照時間短,獲得的年太陽總輻射量低。
(2)鹽場的位置及成因主要從降水、蒸發(fā)和地形等角度分析判斷。降水少,晴天多,有利于曬鹽;氣溫高,有利于水分蒸發(fā);地形平坦有利于曬鹽。從鹽場的形成條件看,③地最可能形成鹽場。原因為:③地處于夏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少,緯度在四弟中最低,氣溫高,蒸發(fā)旺盛;此外,地形平坦開闊,用于曬鹽面積廣,故四地最可能形成鹽場的地點是③地。
【點睛】1.影響太陽輻射分布的因素:緯度、地勢、天氣狀況、日照時間2.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規(guī)律:分布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增。 高值中心:青藏高原(原因:天氣晴朗,日照時間長;海拔高,大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低值中心:四川盆地(原因:地勢低,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擴散,空氣中水汽多,陰天、霧天多,從而造成日照時間短,日照強度弱)
42.讀“某區(qū)域海平面氣壓分布圖(2016年11月9日6時)”,回答問題。
(1)圖中我國新疆北部有一個____(高、低)氣壓中心,簡述判斷依____。
(2)圖示時間,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被____(高、低)氣壓控制。
(3)與甲地相比,乙地的水平氣壓梯度力較____(大、?。L速較____(大、小)。
【答案】(1)???? 高???? 氣壓中間高,四周低
(2)高
(3)???? 小???? 小
【分析】本題考查等壓面的判讀,風與水平氣壓梯度力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結合圖示信息分析作答即可。
【詳解】(1)根據圖示氣壓數值大小可知,新疆北部存在一個高壓中心,判斷依據是該地氣壓從中間向四周減小。
(2)根據圖示氣壓分布可知,圖示時間我國大部分地區(qū)被高氣壓控制。
(3)根據圖示信息可知,與甲地相比,乙地的等壓線更為稀疏,水平氣壓梯度力更小,風速更小。
43.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礦化度是指單位體積湖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主要受入湖與出湖水量的影響。博斯騰湖位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焉者盆地東南部博湖縣境內,20世紀50-60年代,博斯騰湖的湖水礦化度約為0.60p/L,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期。湖區(qū)內湖陸風(湖陸風是指在較大水域和陸地之間形成的以24小時為周期的地方性風)較顯著。
(1)湖陸之間風向以一天為周期隨晝夜交替而轉換。夜晚近地面吹____(湖或陸)風。
(2)判斷博斯騰湖參與的水循環(huán)類型及博斯騰湖東西部水體礦化度的大小____,并說明博斯騰湖成為淡水湖的原因____。
【答案】(1)陸
(2)???? 類型:陸地內循環(huán)。博斯騰湖東部的礦化度大于西部。???? 開都河注入帶來大量淡水;湖區(qū)地勢低洼利于匯水,是湖泊水量較多;湖水通過孔雀河流出,促使湖泊水更新,利于排鹽,形成淡水湖。
【分析】本大題以“博斯騰湖相關內容”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湖陸風、水循環(huán)類型、淡水湖的成因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能力,體現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詳解】(1)湖陸之間由于水、陸之間的熱力性質差異,夜晚,湖水降溫慢形成熱源,氣流上升形成低壓;陸地降溫快形成冷源,氣流收縮下沉形成高壓,風從陸地高壓吹往湖水低壓,形成陸風。
(2)博斯騰湖位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盆地內,深居內陸,主要參與的水循環(huán)是陸地內循環(huán)。博斯騰湖西部有開都河河流水注入,也有鹽類隨孔雀河排出,使得西部的礦化度??;博斯騰湖東部較西部來說,與外界水體的交換少,礦化度較高。由圖可知,開都河注入博斯騰湖給湖泊帶來大量淡水;博斯騰湖位于盆地底部,地勢低洼利于匯水,使湖泊水量增多;孔雀河地勢較低,使得湖水可以通過孔雀河流出,不僅使湖泊水得到更新,也利于排鹽,形成淡水湖。
44.閱讀資料,回答問題。
紅柳是生長在沙漠中的一種灌木,地上部分纖細,但地下根系發(fā)達,有的根長達30米。秋天,紅柳落葉,在地面形成枯枝落葉層。初春和夏季,刮大風時,風沙遇到紅柳叢受阻,在灌叢中堆積,覆蓋在枯枝落葉層上。年復一年,枯枝落葉層與風沙層交替堆積,紅柳也越長越高,從而形成紅柳沙包。下圖為新疆沙漠中的紅柳沙包景觀圖。
(1)描述紅柳沙包的主要地貌特點。
(2)紅柳沙包地下根系發(fā)達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選擇填空)。
A.干旱的氣候 B.疏松的土質 C.貧瘠的土壤 D.深厚的沙漠
(3)判斷紅柳沙包的地貌類型,并簡述理由。
【答案】(1)以紅柳為中心(圍繞紅柳形成),呈凸狀的沙包,沙包頂部渾圓,坡度較小,有明顯的層狀結構(風沙層與枯枝落葉層)等。
(2)A
(3)風沙堆積地貌。理由:風沙遇到紅柳灌叢受阻,在灌叢中堆積而成。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干旱地區(qū)的風影沙丘地貌,考查學生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描述和闡述地理原理與規(guī)律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詳解】(1)描述紅柳沙包的主要特點,首先考查對描述地貌特點一般方法的理解與運用,即從形態(tài)高度、坡度、面積、顏色、層理等角度觀察并描述沙包特點,再基于閱讀文字和觀察圖片,描述紅柳沙包的特點。結合圖示信息可知,紅柳沙包基本上以紅柳為中心,圍繞紅柳形成,呈凸狀。沙包頂部渾圓,沙包的坡度相對較小。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年復一年,枯枝落葉層與風沙層交替堆積,所以紅柳沙包具有明顯的層狀結構。
(2)紅柳地下根系發(fā)達的主要自然原因,由于紅柳生活在沙漠中,氣候干旱,紅柳發(fā)達的根系可以在更大空間范圍內獲取地下水分,A正確。疏松的土質、貧瘠的土壤以及深厚的沙漠等均不是紅柳沙包地下根系發(fā)達的最主要的原因。故選A。
(3)判斷紅柳沙包的地貌類型,基于文字中的敘述判斷即可。初春和夏季,刮大風時,風沙遇到紅柳灌叢受阻,在灌叢中堆積,覆蓋在枯枝落葉層上,故為風沙堆積地貌。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山東省淄博實驗中學、淄博齊盛高中兩校高一上學期限時檢測地理試題含解析,共2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吉林省吉林市田家炳高級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試題含解析,共2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第十中學高一上學期期末地理試題含解析,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