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襄陽市五中2022-2023學年高一12月月考
生物試題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單選題
1.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16年2月1日稱,南美洲嚴重出生缺陷(小頭癥)數(shù)量的猛增很大程度上與寨卡病毒有關,已經(jīng)構成了國際衛(wèi)生緊急事件。寨卡病毒是單股正鏈RNA,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會導致人發(fā)燒、出疹子、關節(jié)痛等,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有(????)
①病毒屬于生命系統(tǒng)中最微小的結構層次
②寨卡病毒的RNA位于其擬核中,僅含有核糖體這一種細胞器
③為了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機理,可用含有各種營養(yǎng)物質的普通培養(yǎng)基大量培養(yǎng)該病毒
④寨卡病毒雖沒有細胞結構,但也能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分析】病毒是無細胞結構的生物,必須寄生在活細胞體內才能生存。病毒只有一種核酸。
【詳解】①生命系統(tǒng)中最微小的結構層次是細胞,病毒不屬于生命系統(tǒng)的任何層次,①錯誤;
②寨卡病毒不是原核生物,寨卡病毒沒有擬核,且寨卡病毒沒有核糖體,②錯誤;
③病毒是無細胞結構的生物,必須寄生在活細胞體內才能生存。所以不能用培養(yǎng)基直接培養(yǎng)病毒,③錯誤;
④病毒是無細胞結構的生物,必須寄生在活細胞體內才能生存,所以不能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④錯誤。
綜上所述,①②③④錯誤。故選A。
2.觀察圖示,下列關于生命系統(tǒng)的敘述正確的是(????)
A.取竹葉的一個細胞通過植物組織培養(yǎng)可形成一棵竹子,所以一個竹葉細胞既屬于細胞層次也屬于個體層次
B.大熊貓的心臟由肌肉組織、神經(jīng)組織、結締組織等構成,屬于生命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層次
C.圖中大熊貓和另一個區(qū)域的小熊貓構成一個種群
D.圖中組成大熊貓的原子也是系統(tǒng),但不是生命系統(tǒng)
【答案】D
【分析】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其中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
(1)細胞: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
(2)組織:界于細胞及器官之間的細胞架構,由許多形態(tài)相似的細胞及細胞間質所組成,因此它又被稱為生物組織。
(3)器官:幾種不同類型的組織發(fā)育分化并相互結合構成具有一定形態(tài)和功能的結構。
(4)系統(tǒng):是指彼此間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組分有規(guī)律地結合而形成的整體。
(5)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jù)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中的個體并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后代。
(6)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qū)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7)生態(tài)系統(tǒng):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tǒng)一整體,叫做生態(tài)系統(tǒng)。
(8)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huán)境的總和,構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
【詳解】A、一個竹葉細胞屬于細胞層次,一棵竹子屬于個體層次,A錯誤;
B、大熊貓的心臟由肌肉組織、神經(jīng)組織、結締組織等構成,屬于生命系統(tǒng)的器官層次,B錯誤;
C、熊貓和小熊貓不是同一物種,所以圖中大熊貓和另一個區(qū)域的小熊貓屬于兩個種群,C錯誤;
D、圖中組成大熊貓的原子、分子也是系統(tǒng),但不是生命系統(tǒng),因為單靠一個原子或分子不能體現(xiàn)生命活動,D正確。
故選D。
3.細胞學說被恩格斯列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fā)現(xiàn)之一,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br />
A.細胞學說的建立使人們對生物學的認識進入分子水平
B.細胞學說的建立是科學家們運用完全歸納法的研究成果
C.細胞學說主要闡明了細胞的多樣性和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
D.細胞學說不僅解釋了生物的發(fā)育,也為生物進化論的確立打下基礎
【答案】D
【分析】細胞學說是由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的,其內容為:(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是由細胞發(fā)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的產物所構成;(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分裂產生。
【詳解】A、細胞學說的建立使人們對生物學的認識進入細胞水平,A錯誤;
B、細胞學說的建立是科學家們運用不完全歸納法的研究成果,B錯誤;
C、細胞學說揭示了動物和植物的統(tǒng)一性,闡明了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C錯誤;
D、細胞學說不僅解釋了生物的發(fā)育,也為生物進化論的確立打下基礎,D正確。
故選D。
【點睛】
4.引起腹瀉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痢疾桿菌,下列關于痢疾桿菌的敘述正確的是(????)
A.與動物細胞相比,痢疾桿菌有細胞壁
B.痢疾桿菌的遺傳物質主要分布在染色體上
C.酵母菌和痢疾桿菌都是原核生物
D.患者全身的痢疾桿菌可以看作一個群落
【答案】A
【分析】細胞生物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細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原核細胞的結構中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糖體、擬核、遺傳物質DNA,但是沒有細胞核、染色體以及其它復雜的細胞器。
【詳解】A、痢疾桿菌屬于原核生物,原核細胞中具有細胞壁,而動物細胞沒細胞壁,A正確;
B、痢疾桿菌屬于原核生物,原核細胞中沒有染色體,B錯誤;
C、酵母菌屬于真核生物,痢疾桿菌屬于原核生物,C錯誤;
D、患者全身的痢疾桿菌可以看作一個種群,D錯誤。
故選A。
5.綠藻被認為是21世紀人類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屬藍細菌)特有的藻藍蛋白能提高淋巴細胞活性,增強人體免疫力。下列關于綠藻和螺旋藻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二者都含有DNA
B.綠藻和螺旋藻都有細胞壁、核糖體
C.綠藻有核膜、核仁,而螺旋藻沒有
D.綠藻和螺旋藻都能進行光合作用,這與它們含有葉綠體有關
【答案】D
【分析】綠藻屬于真核生物,螺旋藻屬藍細菌,屬于原核生物;原核細胞沒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只有一種細胞器核糖體。
【詳解】A、細胞結構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故二者都含DNA,A正確;
B、綠藻是低等植物,和螺旋藻都有細胞壁、核糖體,B正確;
C、綠藻屬于真核生物,有核膜和核仁,而螺旋藻屬于原核生物,沒有核膜和核仁,C正確;
D、螺旋藻屬于原核生物,沒有葉綠體,D錯誤。
故選D。
【點睛】
6.桃花江竹海風景區(qū),萬畝竹林,喜沐春風,山山楠竹翠,坡坡泛綠波,竹蔭濤聲聲,百鳥和鳴。從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的角度分析桃花江竹海景區(qū),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桃花江竹海景區(qū)內的植物構成一個種群
B.美麗的桃花江竹海景區(qū)構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
C.“楠竹”和“百鳥”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均為細胞,生命系統(tǒng)的各個層次完全相同
D.桃花江竹海風景區(qū)的所有鳥類構成一個群落
【答案】B
【分析】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個體→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①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②組織:由形態(tài)相似、結構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細胞和細胞間質聯(lián)合在一起構成。③器官: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④系統(tǒng):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⑤個體: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統(tǒng)協(xié)調配合共同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的生物。⑥種群: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是一個種群。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區(qū)域內,所有的種群組成一個群落。⑧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群落與他的無機環(huán)境相互形成的統(tǒng)一整體。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這些生物生活的無機環(huán)境共同組成。
【詳解】A、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構成一個種群,桃花江竹海景區(qū)內的植物包括多個物種,不能構成一個種群,A錯誤;
B、美麗的桃花江竹海景區(qū)包括生物和無機環(huán)境,構成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B正確;
C、“楠竹”和“百鳥”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均為細胞,生命系統(tǒng)的各個層次不完全相同,植物沒有“系統(tǒng)”這個層次,C錯誤;
D、在一定區(qū)域內,所有生物構成群落,桃花江竹海風景區(qū)的所有鳥類只是一部分生物,不能構成一個群落,D錯誤。
故選B。
7.下列有關光學顯微鏡操作的說法,正確的是(????)
A.低倍鏡下觀察物像清晰后可直接轉動轉換器換成高倍物鏡
B.在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實驗中,若在的視野中均勻分布有大小一致的20個細胞,則換成后,視野中的細胞數(shù)目是5個
C.視野中有一異物,若移動裝片和轉動目鏡后異物仍不動,則異物位于反光鏡上
D.在顯微鏡下觀察透明材料時,應該增強光照,用較大的光圈
【答案】B
【分析】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在低倍鏡鏡下找到物像后移至視野中央轉動物鏡換上高倍鏡,此時視野光線變暗,視野范圍變小。換用反光鏡,使視野明亮。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詳解】A、低倍鏡下觀察物像清晰后,移到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換成高倍物鏡,A錯誤;
B、若在50×的視野中均勻分布有大小一致的20個細胞,則換成100×后,細胞的長或寬度都比原來大了2倍,細胞數(shù)目變少,所以視野中的細胞數(shù)目是20×(50/100)2=5個,B正確;
C、視野中有一異物,若移動裝片和轉動目鏡后異物仍不動,則異物位于物鏡上,C錯誤;
D、因為材料是透明的,光線太強是看不清楚的,故應該減少光照,縮小光圈,更易觀察,D錯誤。
故選B。
【點睛】
8.現(xiàn)有氨基酸800個,其中氨基總數(shù)為810個,羧基總數(shù)為808個,則由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條肽鏈的蛋白質共有肽鍵、氨基和羧基的數(shù)目依次為( )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答案】B
【分析】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而脫水縮合是指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連接,同時脫出一分子水的過程。每條肽鏈的一端有一個游離的氨基和一個游離的羧基。
【詳解】根據(jù)計算公式:氨基酸數(shù)-肽鏈數(shù)=肽鍵數(shù)=脫去的水分子數(shù),所以共有798個肽鍵。每個氨基酸上至少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故R基上有10個氨基和8個羧基。每條肽鏈上至少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所以氨基和羧基的數(shù)目分別是12和10。
故選B。
9.植物利用硝酸鹽需要硝酸還原酶,缺Mn2+的植物無法利用硝酸鹽。據(jù)此,對Mn2+的作用,正確的推測是(????)
A.對維持細胞的形態(tài)有重要作用 B.對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有重要作用
C.對調節(jié)細胞的滲透壓有重要作用 D.Mn2+是硝酸還原酶的活化劑
【答案】D
【分析】無機鹽主要以離子形式存在,有的無機鹽是某些復雜化合物的組成成分;許多無機鹽對于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有的無機鹽對于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酸堿平衡和滲透壓具有重要作用。
【詳解】根據(jù)題意可知,植物利用硝酸鹽需要硝酸還原酶,缺Mn2+的植物無法利用硝酸鹽??梢奙n2+可能是硝酸還原酶的激活劑。
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10.豌豆的種子有圓粒的和皺粒的。圓粒和皺粒種子相比,圓粒種子含淀粉多,成熟時能有效地保留水分。而皺粒種子含蔗糖多,在成熟時由于失水而皺縮。上述圓粒種子保留的水分和皺粒種子失去的水分( ?。?br />
A.前者主要是結合水,后者是自由水 B.前者主要是自由水,后者是結合水
C.兩者都主要是結合水 D.兩者都是自由水
【答案】A
【分析】1、自由水:細胞中絕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的,可以自由流動的水,其主要功能:(1)細胞內的良好溶劑。(2)細胞內的生化反應需要水的參與(3)多細胞生物體的絕大部分細胞必須浸潤在以水為基礎的液體環(huán)境中.(4)運送營養(yǎng)物質和新陳代謝中產生的廢物。
2、結合水:細胞內的一部分與其他物質相結合的水,它是組成細胞結構的重要成分。
【詳解】因為結合水是水在生物體和細胞內的存在狀態(tài)之一,是吸附和結合在有機固體物質上的水,也就是說結合水主要是和種子中的淀粉結合在一起,因此圓粒中的水是結合水;自由水不被植物細胞內膠體顆?;虼蠓肿铀?,能自由移動,并起溶劑作用。皺粒種子中淀粉含量少,蔗糖含量高,也就是說自由水不能與淀粉(蛋白質)結合,它主要與蔗糖溶解在一起,因此皺粒種子失去的水分為自由水,綜上可知,圓粒種子保留的水分主要是結合水,皺粒種子失去的水分主要是自由水,A正確。
故選A。
11.將下列有關內容依次填入下圖各框中,其中包含關系正確的選項是(????)
①
②
③
④
⑤
A
生物大分子
蛋白質
核酸
脫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B
脂質
脂肪
膽固醇
性激素
維生素D
C
單糖
五碳糖
六碳糖
葡萄糖
麥芽糖
D
無機物
無機鹽
水
自由水
結合水
A.A B.B C.C D.D
【答案】D
【分析】生物體內的水包括自由水和結合水。脂質包括脂肪、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膽固醇、性激素和維生素D。
【詳解】A、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質和核酸;核酸的基本單位是脫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而其基本單位包括五碳糖、磷酸和含氮堿基,A錯誤;
B、脂質包括脂肪、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膽固醇、性激素和維生素D,B錯誤;
C、麥芽糖是二糖,不屬于單糖,C錯誤;
D、無機物包括無機鹽和水等,其中水包括自由水和結合水,D正確。
故選D。
12.同位素標記法是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實驗技術,如果用32P、15N分別標記DNA和蛋白質,在下圖中肯定存在標記元素的部位是(????)
A.①、④ B.②、④ C.③﹑⑤ D.①、⑤
【答案】D
【分析】氨基酸的元素組成:C、H、O、N、S(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蛋白質的元素可能含有:C、H、O、N、S、P、Fe、Ca等。核酸的元素組成為C、H、O、N、P。
【詳解】左圖為DNA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其中①為磷酸,元素組成C、H、O和P;②為脫氧核糖,元素組成為C、H、O;③為含氮堿基,元素組成為C、H、O和N。所以,32P標記在①處。右圖中④為R基,元素組成可能有C、H、O、N;⑤為肽鍵,元素組成為C、H、O、N。所以,15N一定標記在⑤處。①、⑤正確。故選D。
13.下列關于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敘述,錯誤的是(????)
A.蛋氨酸的R基是,則它的分子式是
B.分子式為的一條鏈狀多肽化合物中,最多含有的肽鍵數(shù)目是16
C.n個氨基酸共有m個游離氨基,這些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的一條肽鏈中的游離氨基數(shù)為
D.一條含有9個肽鍵的鏈狀多肽稱為十肽
【答案】C
【分析】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分子式是C2H4O2NR。氨基酸脫水縮合反應時,一個氨基酸的氨基 與另一個氨基酸的羧基反應,形成1分子水,氨基酸殘基由肽鍵連接。
【詳解】A、氨基酸是結構簡式是C2H4O2NR,因此如果甲硫氨酸R基是—CH2—CH2—S—CH3,則它的分子式是C5H11O2NS,A正確;
B、由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可知,每分子氨基酸至少含有1個氮原子,由氮原子數(shù)可推知分子式為C63H103O45N17S2的鏈狀多肽化合物中最多含有的氨基酸數(shù)為17個、其含有的肽鍵數(shù)=氨基酸數(shù)-肽鏈數(shù)=17-1=16個,B正確;
C、根據(jù)n個氨基酸共有m個氨基,說明R基中含有m-n個氨基,一條肽鏈中一 端含有1個氨基,因此n個氨基酸縮合成的一個多肽中的氨基數(shù)為m-n+1,C錯誤;
D、10個氨基酸構成的肽鏈中含有肽鍵的個數(shù)=氨基酸數(shù)-肽鏈數(shù)=10-1=9個,由10個氨基酸形成的多肽稱為十肽,D正確。
故選C。
【點睛】
14.以碳鏈為基本骨架的小分子單體能構成許多不同的多聚體,模式圖如下。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若圖中多聚體為DNA,則參與其構成的脫氧核糖有4種
B.若圖中多聚體為多糖,則構成它的單體一定是葡萄糖
C.若圖中S1、S2、S3、S4……是同一種單體,則該多聚體可以表示淀粉
D.若圖中單體表示氨基酸,則形成長鏈時所有氨基和羧基都參與脫水縮合
【答案】C
【分析】多糖、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許多基本組成單位(單體)連接而成,多糖的單體是單糖,蛋白質的單體是氨基酸,核酸的單體是核苷酸。
【詳解】A、圖中多聚體為DNA,則參與其構成的脫氧核苷酸有4種,脫氧核糖只有一種,A錯誤;
B、若圖中多聚體為多糖,則構成它的單體不一定是葡萄糖,比如幾丁質單體不是多糖,而是乙酰葡萄糖胺,B錯誤;
C、淀粉是由多個葡萄糖組成,若圖中S1、S2、S3、S4……為同一種單體,則該多聚體可以表示淀粉,C正確;
D、若圖中單體表示氨基酸,并非形成此長鏈時所有氨基和羧基都參與脫水縮合,R中的一般不參與,D錯誤。
故選C。
15.下列關于染色體的敘述,錯誤的是( ?。?br />
A.染色體主要由 DNA 和蛋白質組成
B.細胞分裂時,在光學顯微鏡下染色體清晰可見
C.染色體和染色質是同一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tài)
D.藍細菌在進行細胞分裂時也能形成染色體
【答案】D
【分析】細胞核中有DNA和蛋白質緊密結合成的染色質,染色質是極細的絲狀物,在細胞分裂時,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成為光學顯微鏡下清晰可見的,呈圓柱狀或桿狀這時叫染色體;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tài)。
【詳解】A、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A正確;
B、染色質在細胞分裂時高度螺旋形成的染色體,經(jīng)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清晰可見,B正確;
C、染色體和染色質是同一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tài),C正確;
D、藍細菌是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沒有染色體,D錯誤。
故選D。
16.以下是某學校食堂提供的部分早餐食物:腸粉、牛奶、雞蛋、玉米、紅薯、小籠包和青菜。對此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玉米、紅薯和腸粉可為人體提供糖類物質
B.煮熟的雞蛋因蛋白質變性利于消化吸收
C.青菜可提供人體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維生素
D.小籠包含有的脂肪可被蘇丹III染成橘紅色
【答案】D
【分析】1、糖類一般由C、H、O三種元素組成,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質。常見的單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脫氧核糖等。植物細胞中常見的二糖是蔗糖和麥芽糖,動物細胞中常見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細胞中常見的多糖是纖維素和淀粉,動物細胞中常見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細胞中的儲能物質,糖原是動物細胞中的儲能物質。構成多糖的基本單位是葡萄糖。
2、蛋白質的變性:受熱、酸堿、重金屬鹽、某些有機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線等作用時蛋白質可發(fā)生變性,失去其生理活性;變性是不可逆過程,是化學變化過程。
【詳解】A、玉米、紅薯和腸粉中含有淀粉,淀粉會被淀粉酶分解為葡萄糖和麥芽糖,可為人體提供糖類物質,A正確;
B、煮熟的雞蛋因蛋白質變性,空間結構舒展,容易與蛋白酶結合,有利于消化吸收,B正確;
C、青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可提供人體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維生素,C正確;
D、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D錯誤。
故選D。
17.如圖甲是組成乙或丙的基本單位(單體),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若甲中的 m 是 T,則甲一定是乙的組成單位
B.病毒中的核酸徹底水解得到 6 種水解產物
C.人的神經(jīng)細胞中含有甲的種類是 8 種
D.小麥根尖細胞遺傳物質中,含 4 種甲中的 m、2 種 a
【答案】D
【分析】分析甲圖:甲為核苷酸,其中a為五碳糖,b為核苷酸,m為含氮堿基;分析乙圖:乙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分析丙圖:丙為mRNA。
【詳解】A、若甲中的 m 是 T,則甲是脫氧核糖核苷酸,則甲一定是乙DNA的組成單位,A正確;
B、病毒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RNA,故徹底水解得到 磷酸、1種五碳糖、4種含氮堿基,共6 種水解產物,B正確;
C、人的神經(jīng)細胞含有DNA和RNA,因此含有四種核糖核苷酸和四種脫氧核苷酸,共8種核苷酸,C正確;
D、小麥根尖細胞遺傳物質是DNA,含有四種含氮堿基m,A、T、C、G,1種五碳糖a,即脫氧核糖,D錯誤。
故選D。
18.蜂毒素是由26個氨基酸組成的一條鏈狀多肽,下列關于蜂毒素分子敘述正確的是(????)
A.至少含有一個游離的氨基和一個游離的羧基
B.氮元素主要存在于氨基中
C.蜂毒素水解成氨基酸需要26個水分子
D.能與雙縮脲試劑產生藍色反應
【答案】A
【分析】1、氨基酸在核糖體中通過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而脫水縮合是指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脫出一分子水的過程。
2、蛋白質或多肽中含有肽鍵,可與雙縮脲試劑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詳解】A、蜂毒素是由26個氨基酸組成的一條多肽,所以至少含有一個游離的氨基和一個游離的羧基,A正確;
B、蜂毒素是由26個氨基酸組成的一條多肽,氮元素主要存在于肽鍵中,B錯誤;
C、蜂毒素是由26個氨基酸脫水縮合而成,該過程需要脫去25個水分子,故蜂毒素水解成氨基酸需要25個水分子,C錯誤;
D、蜂毒素中含有肽鍵,能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D錯誤。
故選A。
19.科學家使用巰基乙醇和尿素處理牛胰核糖核酸酶(一種蛋白質),可以將該酶去折疊轉變成無任何活性的無規(guī)則卷曲結構。若通過透析的方法除去導致酶去折疊的巰基乙醇和尿素,再將沒有活性的酶轉移到生理緩沖溶液中,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以后,發(fā)現(xiàn)核糖核酸酶的活性得以恢復。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 />
A.因為巰基乙醇和尿素處理破壞了蛋白質中的肽鍵,故該酶失去了活性
B.該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可以決定蛋白質的空間結構
C.這個實驗證明結構并不一定決定功能
D.這個實驗說明蛋白質的結構從根本上講是由外界環(huán)境決定的
【答案】B
【解析】分析題干信息可知,巰基乙醇和尿素可以使牛胰核糖核酸酶(一種蛋白質)酶失去活性,當通過透析的方法除去去折疊的尿素和巰基乙醇時,該核糖核酸酶又復性,說明巰基乙醇和尿素沒有改變氨基酸的序列,只是蛋白質的空間結構暫時發(fā)生變化。
【詳解】A、由題意知,由于巰基乙醇和尿素處理破壞了蛋白質的空間結構,才使酶失去了活性,A錯誤;
B、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與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shù)目、排列順序和肽鏈的空間結構有關,B正確;
C、這個實驗證明蛋白質的結構決定功能,C錯誤;
D、這個實驗能說明外界環(huán)境能影響蛋白質的結構,但不能說明蛋白質的結構從根本上講是由外界環(huán)境決定的(蛋白質是在DNA的指導下經(jīng)轉錄和翻譯構成形成的,其結構從根本上講是由DNA分子中遺傳信息的多樣性決定的),D錯誤。
故選B。
【點睛】
20.如圖為C、H、O、N、P等元素構成大分子物質甲~丙及結構丁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若物質甲是糖原,則單體3為葡萄糖
B.若結構丁是一種細胞器,則單體1為氨基酸,單體2為核糖核苷酸
C.若結構丁能被某種堿性染料染成深色,則物質丙可控制物質乙的合成
D.若物質丙徹底水解,形成的終產物共有8種
【答案】D
【分析】分析題圖:單體1由C、H、O、N構成,應是氨基酸,則物質乙是蛋白質;單體2由C、H、O、N、P構成,應為核苷酸,則物質丙是核酸;單體3由C、H、O組成,應為單糖(葡萄糖),則物質甲是多糖。
【詳解】A、由題意可知:單體3由C、H、O組成,應該是單糖(葡萄糖),物質甲是多糖,若物質甲為糖原,糖原屬于多糖,則單體3為葡萄糖,A正確;
B、若圖中丁是一種細胞器,由核酸和蛋白質構成,應該是核糖體,由蛋白質和RNA組成,則單體1為氨基酸,單體2為核糖核苷酸,B正確;
C、若圖中丁能被堿性物質染成深色,則丁為染色體,則物質丙為DNA,可控制物質乙(蛋白質)的合成,C正確;
D、物質丙可表示DNA或RNA,徹底水解可以獲得磷酸、五碳糖、四種含氮堿基,終產物共有6種,D錯誤。
故選D。
21.一種聚聯(lián)乙炔細胞膜識別器已問世,它是通過物理力把類似于細胞膜上具有分子識別功能的物質鑲嵌到聚聯(lián)乙炔囊泡中,組裝成納米尺寸的生物傳感器。它在接觸到細菌、病毒時可以發(fā)生顏色變化,用以檢測細菌、病毒。這類被鑲嵌進去的物質很可能含有( ?。?br />
A.磷脂和蛋白質 B.多糖和蛋白質
C.膽固醇 D.膽固醇和蛋白質
【答案】B
【分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此外還有少量的糖類。組成細胞膜的脂質中,磷脂最豐富,磷脂雙分子層構成了細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質在細胞膜行使功能時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蛋白質的種類和數(shù)量越多;細胞膜上的糖類和蛋白質結合形成糖蛋白,具有保護和潤滑作用,還與細胞識別作用有密切關系。
【詳解】根據(jù)細胞膜的組成、結構和功能可知,細胞膜上的糖類和蛋白質在一起構成的糖蛋白具有識別功能,而聚聯(lián)乙炔細胞膜識別器是把類似于細胞膜上具有分子識別功能的物質鑲嵌到聚聯(lián)乙炔囊泡中,因此被鑲嵌的物質很可能是多糖和蛋白質,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22.牛奶中含有乳球蛋白等物質,與乳汁的合成與分泌過程有密切關系的細胞器有(????)
A.核糖體、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和線粒體
B.線粒體、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和中心體
C.溶酶體、線粒體、核糖體和高爾基體
D.核糖體,中心體、高爾基體和內質網(wǎng)
【答案】A
【分析】乳球蛋白和奶酪蛋白都屬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與分泌過程為:核糖體合成蛋白質→內質網(wǎng)進行粗加工→高爾基體進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質→細胞膜,整個過程還需要線粒體提供能量,由此可見,與分泌蛋白合成與分泌過程有密切關系的細胞器是線粒體、核糖體、內質網(wǎng)和高爾基體。
【詳解】A、與分泌蛋白合成與分泌過程有密切關系的細胞器有線粒體、核糖體、內質網(wǎng)和高爾基體,A正確;
BD、中心體與有絲分裂有關,與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過程無關,BD錯誤;
C、溶酶體含有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但與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過程無關,C錯誤。
故選A。
23.圖是細胞膜的結構模型示意圖,其中④是細胞骨架。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①是糖脂,與細胞表面的識別、細胞間的信息傳遞有關
B.細胞膜具有流動性,表現(xiàn)為②③都可以側向自由移動
C.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②的種類和數(shù)量越多
D.④由蛋白質和纖維素組成,與細胞運動、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動密切相關
【答案】C
【分析】分析題圖可知:①是多糖,②是蛋白質,③是磷脂分子層,④是細胞骨架。
【詳解】A、①是糖類,圖示與蛋白質組成糖蛋白,位于細胞膜的外側,與細胞的識別、信息交流有關,A錯誤;
B、細胞膜具有流動性,表現(xiàn)為③磷脂可以側向移動,而大多數(shù)②蛋白質可以移動,B錯誤;
C、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一般而言,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②蛋白質的種類和數(shù)量越多,C正確;
D、④為細胞骨架,與細胞運動、分裂、分化等生命活動密切相關,是由蛋白質纖維構成的,D錯誤。
故選C。
24.細胞是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它在結構和功能上均體現(xiàn)出高度的統(tǒng)一性。下列能解釋細胞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的是(????)
A.高爾基體是膜面積很大的細胞器,它向外可連接細胞膜,向內可連接核膜
B.植物的導管將根、莖、葉連在一起,使植物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并將根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給莖和葉
C.高等植物細胞通過胞間連絲實現(xiàn)相鄰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D.核孔使細胞核與細胞質在結構上得以溝通,有利于細胞核、細胞質之間的某些大分子物質的運輸
【答案】D
【分析】細胞的生命活動需要多種細胞器的相互協(xié)調配合,共同完成。
【詳解】A、內質網(wǎng)是膜面積很大的細胞器,它向外可連接細胞膜,向內可連接核膜,A錯誤;
B、根、莖、葉是植物的器官,植物的導管將根、莖、葉連在一起不能說明細胞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B錯誤;
C、植物細胞通過胞間連絲實現(xiàn)相鄰細胞間的信息交流,這不能體現(xiàn)細胞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C錯誤;
D、核孔使細胞核與細胞質在結構上得以溝通,有利于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某些大分子物質的運輸,這說明細胞在結構和功能上均體現(xiàn)出高度的統(tǒng)一性,D正確。
故選D。
25.研究發(fā)現(xiàn),細胞中錯誤折疊的蛋白質或損傷的細胞器與一種被稱為泛素的多肽綁定標記后最終被送往溶酶體降解,以維持自身穩(wěn)定,具體機制如下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泛素在蛋白質和損傷細胞器降解過程中起到“死亡標簽”的作用
B.吞噬泡與溶酶體融合后,溶酶體合成多種水解酶將其降解
C.吞噬泡與溶酶體融合體現(xiàn)了生物膜的選擇透過性
D.線粒體膜被降解后可產生氨基酸、核苷酸等物質
【答案】A
【分析】1、研究發(fā)現(xiàn),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此外,還有少量的糖類。其中脂質約占細胞膜總量的50%,蛋白質約占40%,糖類占2%~ 10%。在組成細胞膜的脂質中,磷脂最豐富。
2、核糖體由rRNA和蛋白質組成,是合成蛋白質的場所,是“生產蛋白質的機器”。
3、溶酶體是“消化車間”,內部含有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體分解后的產物,如果是對細胞有用的物質,細胞可以再利用,廢物則被排出細胞外。
【詳解】A、由題意可知,細胞中錯誤折疊的蛋白質或損傷的細胞器與一種被稱為泛素的多肽綁定標記后最終被送往溶酶體降解,因此泛素在蛋白質和損傷細胞器降解過程中起到“死亡標簽”的作用,A正確;
B、吞噬泡與溶酶體融合后,溶酶體內多種水解酶將其降解,但水解酶的本質是蛋白質,其合成場所為核糖體,B錯誤;
C、吞噬泡與溶酶體融合體現(xiàn)了生物膜的流動性,C錯誤;
D、線粒體膜主要由磷脂雙分子層和蛋白質構成,被溶酶體降解時,可釋放出氨基酸、磷脂(甘油、磷酸及其他衍生物)等物質,無核苷酸,D錯誤。
故選A。
26.人、鼠細胞融合實驗是用帶有不同熒光染料的抗體標記兩種細胞的膜蛋白,一段時間后兩種膜蛋白能在雜種細胞膜上均勻分布形成嵌合體。圖是相關實驗記錄,據(jù)此不能得到的結論是(????)
A.當溫度增加到 15℃以上,膜的流動性發(fā)生變化
B.該實驗證明膜蛋白能夠運動
C.溫度對膜蛋白的運動有影響
D.圖中數(shù)據(jù)說明融合時間越長形成的嵌合體越多
【答案】D
【分析】題圖分析:在0到15度之間,隨著溫度的升高,形成嵌合體幾乎不變;在15到35度之間,隨著溫度的升高,形成的嵌合體越來越多。
【詳解】A、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其流動性與溫度有關系,溫度增加到15℃以上,膜的流動性發(fā)生變化,形成嵌合體的百分比增大,A正確;
B、人、鼠細胞融合實驗的原理是利用細胞膜的流動性,根據(jù)兩種膜蛋白能在雜種細胞膜上均勻分布形成嵌合體,證明膜蛋白能夠在膜表面運動,B正確;
C、在0℃到15℃之間,形成嵌合體幾乎不變;在15℃到35℃之間,形成嵌合體的百分比增大,說明溫度對膜蛋白的運動有影響,C正確;
D、該實驗的自變量是溫度,研究的是溫度變化對細胞膜流動性的影響,因此,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不能說明融合時間越長形成的嵌合體越多,D錯誤。
故選D。
27.青蒿素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稱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是從黃花蒿莖葉中提取的無色針狀晶體,可用有機溶劑(乙醚)進行提取。它的抗瘧機理主要在于其活化產生的自由基可與抗原蛋白結合,作用于瘧原蟲的膜結構,使其生物膜系統(tǒng)遭到破壞。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A.青蒿素屬于脂溶性物質
B.青蒿素可以破壞瘧原蟲細胞的完整性
C.青蒿素可破壞瘧原蟲的細胞膜、核膜和細胞器膜
D.青蒿素的抗瘧機理不會破壞線粒體的功能
【答案】D
【分析】細胞中的細胞器膜和細胞膜、核膜,共同構成了細胞的生物膜系統(tǒng)。這些生物膜的組成成分和結構很相似,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lián)系,進一步體現(xiàn)了細胞內各種結構之間的協(xié)調和配合。
【詳解】A、根據(jù)題干中,用有機溶劑(乙醚)進行提取青蒿素,可知青蒿素能溶于乙醚,屬于脂溶性物質,A正確;
B、根據(jù)題干中“青蒿素作用于瘧原蟲的膜結構,使核膜及質膜破壞”可知,青蒿素可以裂解瘧原蟲,破壞瘧原蟲細胞的完整性,B正確;
C、根據(jù)題干中“青蒿素作用于瘧原蟲的膜結構,使核膜及質膜破壞”可知青蒿素可破壞瘧原蟲的細胞膜、核膜和細胞器膜等,C正確;
D、青蒿素作用于瘧原蟲的膜結構,使核膜及質膜破壞,可見青蒿素破壞膜結構,線粒體具有膜結構,青蒿素的抗瘧機理會破壞線粒體的功能,D錯誤。
故選D。
28.下列有關膜的流動性和細胞質的流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A.變形蟲吞噬食物,說明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B.囊泡膜與高爾基體膜的融合依賴生物膜的流動性
C.細胞質的流動有利于囊泡在細胞中運輸貨物
D.細胞質的流動可能會造成細胞內部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
【答案】D
【分析】1、細胞膜的特點:磷脂雙分子層構成基本骨架,具有流動性,蛋白質分子鑲嵌其中。
2、流動鑲嵌模型:
(1)磷脂雙分子層構成膜的基本支架,這個支架是可以流動的;
(2)蛋白質分子有的鑲嵌在磷脂雙分子層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中,有的橫跨整個磷脂雙分子層.大多數(shù)蛋白質也是可以流動的;
(3)在細胞膜的外表,少數(shù)糖類與蛋白質結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細胞膜表面還有糖類與脂質結合形成糖脂。
【詳解】A、變形蟲可吞噬食物,說明變形蟲的細胞膜可以發(fā)生運動,即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A正確;
B、囊泡膜與高爾基體膜的融合依賴于生物膜的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B正確;
C、細胞質的流動有利于囊泡在細胞中運輸貨物,C正確;
D、細胞質的流動有利于囊泡在細胞中運輸貨物,不會造成細胞內部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D錯誤。
故選D。
29.異體器官移植時存在細胞間排斥現(xiàn)象,以下有關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的敘述中,哪一項與之最為相關(????)
A.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
B.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識別功能
C.細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具有一定流動性
D.細胞膜作為細胞的邊界將細胞與其他細胞分隔開來
【答案】B
【分析】異體器官移植時存在細胞間排斥現(xiàn)象,細胞排斥的前提是生物體識別“自己”和“非己”,這種識別作用主要依賴于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又叫糖被,糖被與細胞膜表明的識別有密切關系。
【詳解】A、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與異體器官移植時存在細胞間排斥現(xiàn)象無關,A錯誤;
B、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識別功能,使得異體器官移植時存在細胞間排斥現(xiàn)象,B正確;
C、細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具有一定流動性,與異體器官移植時存在細胞間排斥現(xiàn)象無關,C錯誤;
D、細胞膜作為細胞的邊界將細胞與其他細胞分隔開來,與異體器官移植時存在細胞間排斥現(xiàn)象無關,D錯誤。
故選B。
【點睛】認真審題,抓重點分析,找關鍵點,糖蛋白與細胞膜表面的識別有密切關系。
30.下列有關生物膜的敘述正確的是
A.核膜能保持核內遺傳信息的復制不受細胞質的影響
B.膽固醇是動物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并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
C.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細胞不需要的對細胞有害的物質不能進入細胞
D.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磷脂—蛋白質—磷脂三層結構構成的
【答案】B
【分析】細胞膜的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還有少量的糖類。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是流動性,功能特性是選擇透過性。
細胞膜的功能:1、將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分開;2、控制物質進出細胞;3、進行細胞間的物質交流。
【詳解】核內的遺傳信息的復制需要細胞質中的核糖體合成的酶催化,說明細胞核與細胞質間存在著聯(lián)系,是相互影響的,A錯誤;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體內還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B正確;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細胞的作用是相對的,一些對細胞有害的物質有可能進入細胞,C錯誤;羅伯特森在電鏡下看到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的,D錯誤。故選B。
二、綜合題
31.如圖是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幾種細胞或組織圖像(D中細胞取自豬的血液),請據(jù)圖回答:
(1) 材料中各種生物形態(tài)差別很大,從結構來看,它們與病毒的最大區(qū)別是_______。病毒它們的結構簡單,由_________和_______組成,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的生物體細胞內,這種生活方式稱為__________。不能用普通培養(yǎng)基成功培育出病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 材料所提及的生物中,科學家依據(jù)____________________將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其中屬于原核生物的是__________,它在結構上最大的特點是____________,與真核細胞的統(tǒng)一性表現(xiàn)在都具有____________。
(3)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是______,圖中能表示生命系統(tǒng)個體層次的是______(填標號)。
(4) 過量繁殖會引起“水華“的是_______,該細胞中含有____________,因此利用光能合成有機物, 故其代謝類型是________型。
(5) 某同學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時,已知一組鏡頭如下圖,目鏡標有5×和10×,物鏡標有10×和40×。
視野中圖像最暗的組合是________(填序號),視野中能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最多的組合是________(填序號)。
【答案】???? 具有細胞結構???? 蛋白質???? 核酸???? 寄生???? 病毒不能獨立生存,需要寄生在活細胞內生活和繁殖???? 有無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BE???? 沒有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相似的細胞膜和細胞質,都以DNA作為遺傳物質???? 細胞???? BE???? B???? 藻藍素和葉綠素???? 自養(yǎng)???? ②③???? ①④
【分析】分析題圖:A是人體口腔上皮細胞,適用于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觀察細胞中的線粒體;B是藍藻細胞,沒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生物;C是植物細胞,能進行光合作用;D是血細胞;E是細菌細胞,沒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細胞核,屬于原核細胞.
【詳解】(1) 材料中各種生物形態(tài)差別很大,從結構來看,它們與病毒的最大區(qū)別是具有細胞結構。病毒它們的結構簡單,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的生物體細胞內,這種生活方式稱為寄生。不能用普通培養(yǎng)基成功培育出病毒的理由是病毒不能獨立生存,需要寄生在活細胞內生活和繁殖。
(2) 材料所提及的生物中,科學家依據(jù)有無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將細胞分為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其中屬于原核生物的是B藍藻細胞和E細菌細胞,它在結構上最大的持點是沒有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與真核細胞的統(tǒng)一性表現(xiàn)在都具有相似的細胞膜和細胞質,都以DNA作為遺傳物質。
(3)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是細胞,圖中能表示生命系統(tǒng)個體層次的是B藍藻細胞和E細菌細胞。
(4) 過量繁殖會引起“水華“的是B藍藻細胞,該細胞中含有藻藍素和葉綠素,因此利用光能合成有機物, 故其代謝類型是自養(yǎng)型。
(5)低倍鏡的視野亮、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多、細胞體積小,高倍鏡與之相反;目鏡沒有螺紋,鏡筒越長放大倍數(shù)越小,物鏡有螺紋,鏡筒越長放大倍數(shù)越大.則視野中圖象最暗的組合是②③,視野中能觀察到的細胞數(shù)目最多的組合是①④。
【點睛】本題結合幾種細胞結構圖,考查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的異同,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細胞結構,能根據(jù)細胞結構圖判斷細胞的名稱或種類;識記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的異同,能結合所學的知識作答.
32.某地地震發(fā)生后,解放軍在第一時間把許多急需的藥品和食品運送到地震災區(qū)。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主要是水、無機鹽、維生素、糖類、脂質和蛋白質。這些營養(yǎng)物質在人體細胞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1)自由水的生理作用包括:參與多種生物化學反應,運送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還有:________。(答兩項)
(2)人每天都要補充一定量的蛋白質,尤其是救出的嬰幼兒,如果蛋白質攝入不足會導致抵御病菌和病毒等抗原的侵害能力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過高往往會誘發(fā)一些心腦血管疾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依然要攝入一定量的膽固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被運送的牛奶、奶粉中含量較多的二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被運送的牛奶、奶粉中都添加鈣、鐵等元素。其中碳酸鈣是人體骨骼和牙齒的重要組成部分,鐵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這說明無機鹽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
(6)在大地震后期的救援中,從廢墟下救出的生還者女性較男性多,其原因在于女性皮下脂肪厚,在沒有食物和飲水的條件下,女性的生存期限會比男性長。請從脂肪的主要作用及元素組成角度分析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是脂肪是重要的_______物質,而與糖類相比,組成脂肪分子的化學元素中________多,氧化分解時釋放的能量多,產生的水多。
【答案】(1)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提供細胞生活的液體環(huán)境
(2)蛋白質攝入量不足,會影響抗體的合成
(3)膽固醇是動物細胞膜的重要構成成分,還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
(4)乳糖
(5)構成細胞內某些復雜化合物
(6)???? 儲能???? 氫
【分析】自由水的作用:(1)細胞內良好的溶劑;(2)參與生物化學反應;(3)為細胞提供液體環(huán)境;(4)運輸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膽固醇是動物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性激素促進人和動物生殖器官的發(fā)育和生殖細胞的形成,激發(fā)并維持生物第二性征。維生素D促進小腸對磷和鈣的吸收。
【詳解】(1)自由水的作用:(1)細胞內良好的溶劑;(2)參與生物化學反應;(3)為細胞提供液體環(huán)境;(4)運輸營養(yǎng)物質和代謝廢物。
(2)蛋白質的功能之一是發(fā)揮免疫功能。蛋白質攝入量不足,會影響抗體的合成,因為抗體的本質是蛋白質。
(3)膽固醇屬于脂質,其是動物細胞膜的重要構成成分,還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
(4)牛奶、奶粉中含量較多的二糖是乳糖。
(5)碳酸鈣是人體骨骼和牙齒的重要組成部分,鐵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均說明無機鹽可以構成細胞內某些復雜化合物。
(6)脂肪是重要的儲能物質,而與糖類相比,組成脂肪分子的化學元素中C/H比例高,氧化分解時釋放的能量多,產生的水多。
33.(1)為探究胰蛋白酶的合成和分泌路徑,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用3H標記的亮氨酸培養(yǎng)豚鼠胰腺腺泡細胞,發(fā)現(xiàn)最先出現(xiàn)放射性的細胞器是__________。在該細胞器中,氨基酸之間發(fā)生了__________。產物經(jīng)其他細胞器進一步修飾加工,最后由__________包裹向細胞膜移動。
(2)一些蛋白質若發(fā)生錯誤折疊,則無法從內質網(wǎng)運輸?shù)絖_________而導致在細胞內堆積。錯誤折疊的蛋白質和細胞內損傷的線粒體等細胞器會影響細胞的功能。研究發(fā)現(xiàn),細胞通過下圖所示機制進行調控。
錯誤折疊的蛋白質或損傷的線粒體會被__________標記,被標記的蛋白或線粒體會與自噬受體結合,被包裹形成吞噬泡,吞噬泡與__________(填細胞器名稱)融合,其中的__________便將吞噬泡中物質降解。某些降解產物可以被細胞重新利用,由此推測,當細胞養(yǎng)分不足時,細胞中該過程會__________(填“增強”、“不變”、“減弱”)。
【答案】???? 放射性同位素示蹤???? 核糖體???? 脫水縮合???? 囊泡???? 高爾基體???? 泛素???? 溶酶體???? 水解酶???? 增強
【分析】1、機體內有一類在細胞內產生,分泌到細胞外發(fā)揮作用的蛋白質,稱為分泌蛋白,如抗體、消化酶和一部分激素。
2、分泌蛋白的合成依次經(jīng)過核糖體、內質網(wǎng)、高爾基體的加工,線粒體提供能量,以囊泡的形式轉運。
3、溶酶體內含有60種以上的水解酶,能催化多糖、蛋白質、脂質、DNA和RNA等物質的降解。
【詳解】(1)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通過利用3H標記的亮氨酸培養(yǎng)豚鼠胰腺泡細胞,然后分別在3min、17min、117min獲得細胞,置于特定環(huán)境下觀察。核糖體是利用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蛋白質的場所,因而核糖體是最先出現(xiàn)標記的細胞器。合成的蛋白質是大分子,不能直接穿過生物膜,而是被包裹在囊泡里,并被運至細胞膜。
(2)根據(jù)分泌蛋白的合成過程,經(jīng)內質網(wǎng)加工后,由囊泡運至高爾基體進一步加工。據(jù)圖分析,錯誤折疊的蛋白質或損傷的線粒體會被泛素標記,形成吞噬泡。然后吞噬泡與溶酶體融合,其中的水解酶便將吞噬泡中的物質降解。根據(jù)題干,某些降解產物可以被細胞重新利用,所以當細胞養(yǎng)分不足時,細胞會通過增強溶酶體的自噬作用,來獲取所需的養(yǎng)料。
【點睛】熟練掌握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細胞器間的分工協(xié)作。具備獲取信息,轉化利用信息的能力。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湖北省襄陽市五中高二12月月考生物試題含解析,共3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多選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1-2022學年湖北省襄陽市五中高一下學期期中生物試題含解析,共2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實驗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1-2022學年湖北省襄陽市五中高一上學期期中生物試題含解析,共2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實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