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合圖片和所學,概況明清時代特征
明清是中國古代最后兩個王朝。在明清兩朝,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穩(wěn)固,現(xiàn)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都有新的發(fā)展。 ——單元導語GP71
由于傳統(tǒng)經濟結構和專制體制的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日益受到阻礙。統(tǒng)治者故步自封,拒絕擴大對外交往,進一步扼殺了中國跟上世界潮流的機會,埋下了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伏筆。
這一時期世界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逐漸連為一體,歐洲走出了中世紀,開始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新興工業(yè)文明取代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已成為世界大勢所趨。
起源和奠基時期:先秦時期(約170萬年前~公元前221年)形成和發(fā)展時期:秦漢時期(公元前221~220年)曲折發(fā)展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220年-580年)鼎盛時期:隋唐時期(581年~907年)繼續(xù)發(fā)展時期:宋元時期(960~1368年)繁盛與危機并存時期:明清時期(1368~1840年)
為何會繁盛?如何又危機并存呢?
從國家制度、社會治理的內生邏輯以及其同經濟文化的聯(lián)動關系來探究其中的歷史動因
明承元制;一省制;部分取舍
(明)國家立三大府,中書總政事,都督掌軍旅,御史掌糾察。 ——《明史》卷七三《職官志二》
▲元朝中央政府結構示意圖(部分)
根據(jù)圖片示意圖和材料,概括明朝最初中央制度的特點。
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指出明朝中央制度變化。
①中央:廢丞相,②地方:廢行省,設三司,保留省格局③選官:科舉制,南北卷制④監(jiān)察:廢御史臺,設科道(督察院、六科給事中)
根據(jù)明“革”元制內容,簡述朱元璋變革元制的內在動因。
加強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改善吏治,提高官僚系統(tǒng)行政效率,提高國家治理能力。通過分散機構權力加強皇權等制度設計來實現(xiàn)治理天下的目標。
為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朱元璋創(chuàng)設新的明朝中樞、地方制度,組建官僚體系。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①中央:廢丞相②地方:廢行省,設三司,保留省格局③選官:科舉制,南北卷制④監(jiān)察:廢御史臺,設科道(督察院、六科給事中)
①中央:廢丞相②地方:廢行省,設三司,保留省格局③選官:科舉制,南北卷制④考核:考滿、考察;監(jiān)察:設科道(督察院、六科給事中);⑤法律與教化:《大明律》,鄉(xiāng)約六諭;⑥戶籍:職業(yè)定戶籍;戶貼、黃冊;⑦基層組織:里甲制;⑧賦稅:兩稅,實物;
明朝初期其他重要制度的初步設計
根據(jù)材料和下面圖片指出明朝初期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舉措
“歲役里長一人,總攝一里之事?!? ——《大明會典?戶口?攢造黃冊》
結合所學,指出明朝初期的基層組織建設、管理民眾的重要舉措的歷史原因。
1.同自然經濟、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發(fā)展互為保障2.國家根本制度延伸3.儒家思想
明朝制度“中變”的歷史邏輯(原因)是什么?
①中央:廢丞相、設內閣、票擬;司禮監(jiān)批紅
《綱要上》72-73:
②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巡撫巡按,總攬一省之權,③選官:科舉,南(中)北卷制,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④考核:考滿、考察;監(jiān)察:設科道(督察院、六科給事中);⑤法律與教化:《大明律》,問刑條例;開創(chuàng)律令合編,鄉(xiāng)約宣講六諭;⑥戶籍:戶貼、黃冊;⑦基層組織:里甲制;十家牌法;⑧賦稅:兩稅,張居正改革、一條鞭法;
明朝制度之中變的基層視角
(明)贛為郡,當閩粵湖江四省之交,(盜患)視他郡尤為重。 ——同治 《贛州府志》
正德十二年王陽明赴贛州上任,當其所乘之船經過吉安府萬安縣時遭遇數(shù)百流賊沿途大肆劫掠,以致商舟不敢進。…… 在赴任途中王陽明便遇到這一問題。
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指出王陽明上任治理匪患依托的國家地方制度。結合所學,簡述王陽明治理贛州可能采取治理思路。
“破心中賊難”(根本):《南贛鄉(xiāng)約》;良知說等心學教化;書院社學教育
“破山中賊易”:招撫;軍事清剿;“十家牌法”
嘗寄書仕德云: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瘏^(qū)區(qū)剪除鼠竊,何足為異? 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锻蹶柮魅?br/>鄉(xiāng)約與六諭在內容上的結合,始于王陽明的《南贛鄉(xiāng)約》。這是王陽明在明代鄉(xiāng)約建設上的“首創(chuàng)”。
明朝:1368——1644年 清朝:1636——1644——1912年
①中央:廢丞相、設內閣;司禮監(jiān)②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巡撫、巡按,巡撫總攬一省之權;③選官:南北卷制,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④考核:考滿、考察;監(jiān)察:設科道(督察院、六科給事中);⑤法律與教化:《大明律》,《問刑條例》,鄉(xiāng)約宣講六諭;⑥戶籍:職業(yè)定籍、戶貼、黃冊;⑦基層組織:里甲制、十家牌法;⑧救濟:慈善組織;⑨賦稅:兩稅、一條鞭法;⑩對外:海禁;放松;朝貢
①中央:軍機處、奏折制度;②地方:“清承明制”、督撫、省府縣三級制;③考核:京察大計;④監(jiān)察:督察院;⑤法律與教化:《大清律例》,鄉(xiāng)約法律合流;⑥貨幣體制:承認白銀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⑦戶籍:永停編審戶籍;⑧基層治理:保甲制;⑨救濟:慈善組織;⑩賦稅制度:攤丁入畝;?對外:海禁、朝貢;轉型
明清時期(1368-1840)
①中央:軍機處、奏折制度(文字獄);內閣做一般公務;②地方:督撫制(又設總督掌管軍政)、省府縣三級制;③考核:考課制度;京察、大計④監(jiān)察:督察院;六科并入⑤法律與教化:《大清律例》,鄉(xiāng)約法律合流;⑥貨幣體制:承認白銀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⑦戶籍:永停編審戶籍;⑧基層治理:廢除里甲制,實行保甲制;⑨救濟:慈善組織;⑩賦稅制度: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對外:海禁、一口通商;致力于維護朝貢體系;轉型
明清制度之變的歷史邏輯(原因)是什么?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社會治理需要
部分順應了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
世界大勢;明朝新問題;清朝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huán)境,落后于世界潮流。
①農業(yè):明朝時期玉米、甘薯傳入,經濟作物廣泛種植,人地矛盾;②手工業(yè):資本主義萌芽,私營手工業(yè)占主導;青花瓷、粉彩、琺瑯彩;③商業(yè):長途販運、商幫、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工商業(yè)市鎮(zhèn)專業(yè)分工,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朝貢貿易;錢鋪、莊票;④社會生活:磚木結構民居普遍
這一時期世界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逐漸連為一體,歐洲走出了中世紀,開始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新興工業(yè)文明取代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已成為世界大勢所趨?!狿71
①東南:收復和管轄臺灣
②北方:A.韃靼部變?yōu)槟厦晒?、漠北蒙古;瓦剌部變?yōu)槟髅晒? B.行政管理: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tǒng)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 C.特殊手段:滿蒙聯(lián)姻
③西北:A.平定準噶爾部、平定大、小和卓兄弟B.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西北邊疆C.1762年,設立伊犁將軍
④西部:A 冊封活佛B(yǎng) 駐藏大臣、西寧辦事大臣C 1793《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西藏、臺灣、新疆等地視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這些地區(qū)都是大清帝國在1648年以后才納入到其領土版圖中,并實現(xiàn)了長時段的有效控制。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啟了近代民族國家通過國際法來維系國際關系的先河。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第十三單元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40講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課件,共3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答案D,答案B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歷史一輪總復習第十三單元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單元總結深化課件,共2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單元總結深化,答案D,答案B,續(xù)上表,答案A,答案C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版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教材基礎練第十四單元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6節(jié)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教學課件,共4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歷代戶籍制度演變,宗室籍,教材知識萃取,基層組織,征發(fā)賦役,里甲制,鄉(xiāng)里的主要管理功能,社會治理,2演變,鄰保制度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