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份初中音樂湘藝版七年級下冊二泉映月 Mong Dong(片段)一等獎ppt課件,共1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猜謎語中的人物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二胡?始于唐朝,在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二胡又名“胡琴”,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是中國民族音樂中的瑰寶。二胡是悲哀的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比較沉悶,輕輕一拉,就有一種洞察世事的悲涼。中國的民樂是線性的,講究旋律,不重和聲,也不張揚,追求含蓄,因此二胡是最民族化也最適合表達中國人的感情的樂器。
泉邊賞月,穿街過巷,琴兒伴身,目盲心亮。(打一民間二胡音樂家)
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他刻苦鉆研道教音樂,精益求精,并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diào),一生共創(chuàng)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3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yǎng)。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后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并經(jīng)常參加拜懺、誦經(jīng)、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阿炳現(xiàn)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六首。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紀50年代初由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jù)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風靡全國。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力,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jīng)典作品獎”。
《二泉映月》表達的音樂情感
《二泉映月》這首樂曲不僅流露出傷感愴然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fā),深刻地展現(xiàn)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同時也表達了他內(nèi)心的一種豁達、開朗以及對生命的深刻體驗。
《二泉映月》獨奏和弦樂合奏的不同感受
對于獨奏來講,很好的表現(xiàn)出了二胡作為獨奏樂器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一直以來二胡多作為一種伴奏樂器出現(xiàn)在民族樂隊中,直到劉天華先生創(chuàng)作了大批的二胡獨奏曲,才使二胡作為一種獨奏樂器展現(xiàn)在民族藝術(shù)舞臺上。
對于弦樂合奏曲來講,主要是突出二胡的獨特音色,通過民樂隊加以烘托,可以深層表現(xiàn)作品的感染力,同時也可以表現(xiàn)各樂器之間相互配合的默契,達到完善作品,提高作品總體的藝術(shù)層次的作用。
所以獨奏在于突出二胡作為獨奏樂器的表現(xiàn)力和獨特魅力,而合奏在于突出二胡為基礎(chǔ),繼而表現(xiàn)整體民樂隊的震撼力與感染力。
瞿小松(1952年-- )作曲家 ,貴州省貴陽市人。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是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最活躍和教育影響最大的作曲家之一。瞿小松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演奏。并被西方樂評稱為“寂靜的大師”、“節(jié)制的大師”。主要作品:歌劇《俄荻普斯》、《俄荻普斯之死》,《打擊樂協(xié)奏曲》、《Mng Dng》等
音樂中聽到了什么聲音?
人聲、笛聲、牛叫、打擊樂器
討論:樂曲運用了什么手段來描述劇情的場景?
作者運用了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在作品中將不同的人聲當作樂器使用,這樣就使人聲與多種樂器形成不同組合,造成多種音色的交織與變化,再加上打擊樂器的表現(xiàn)作用,使音樂與畫面、情節(jié)緊密配合相得益彰。其中人聲、放牧時的吆喝聲、看熱鬧的喧鬧聲,以及特色樂器的運用,如古琴、塤、獨弦琴等,均對場景的描繪起了重要作用,這是作曲家精心創(chuàng)作與設(shè)計的結(jié)果。
這是一份音樂七年級下冊藍花花完美版課件ppt,共2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藍花花,民歌主題,標題音樂,唱一唱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音樂紅旗頌完美版ppt課件,共1頁。
這是一份初中音樂湘藝版八年級下冊客家之歌精品ppt課件,共12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