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vice Mckup
Det clita kuasd insd gubergren, nstrad seat the takimta sancem ipsusit drin fr the druamet.
2022屆高考考情分析
2022年新高考語文的四套卷子中,文言文閱讀試題材料的選材分別從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雜史、別史、諸子等經(jīng)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傳文和紀事本末體。 因此,對于考生考查的要求則更大,因此,除了要熟悉掌握120個實詞之外,18個文言虛詞更需要考生們下一番苦功。
2022屆高考文言虛詞考情分析
語文試題中的文言文翻譯是一大難關(guān),而文言文中的虛詞更是“難上加難”。這可能是許多師生的共識。 不少學(xué)生對文言文虛詞有恐懼心理,原因除了是因為虛詞掌握難度多,考點多,同時還因為投入大、收效少也讓同學(xué)們感到很頭疼。 但縱觀2022年新高考語文文言文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文言虛詞占了很大一部分。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蓖踉唬骸肮讶嗽缸又幸?!”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泵蠂L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蓖踉唬骸翱傻寐労??”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2022年新高考1卷文本
2022新高考1卷中含文言虛詞的句子
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shù)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蹦藶橹鸨巳f、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鼻赝醮罂?,割地請講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
2023屆高考文言虛詞考情分析
根據(jù)語法功能和意義,把漢語的詞分成兩大類:一、實詞——表示實在意義的詞,有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可以做句子主干成分) 二、虛詞——不表示實在意義而表示語法意義的詞,有: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不可以做句子主干成分)
高考??嫉?8個文言文虛詞: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于、與、也、則、者、之。
18個文言文虛詞的作用:1.與實詞一道組成某些結(jié)構(gòu)。如“者”“所”“之”,介賓結(jié)構(gòu)等。2.連結(jié)詞、詞組、句子,乃至段落。如連詞、介詞、語氣詞。3.表示語氣。如語氣助詞、詞氣副詞。4.表示修飾限制。如副詞。5.稱代。如之、而、其等。6.調(diào)整語序及固定語序。如賓語前置標志,“唯利是圖”。7.表示襯音或使音節(jié)勻稱。如“久之”。
1.句首: 主要是連詞、代詞、語氣詞。具有引發(fā)議論,表示測度、反問、期望,表明前后句關(guān)系等功能。如:其、蓋、夫、且、唯、何、因、若、若夫、且夫、于是、是故、嗚呼,……
2.句末語氣詞: 主要是語氣助詞、嘆詞等。如:也、矣、歟、哉、耶(邪)、焉、乎、耳、之、如何、而已等。3.句中: 主要是連詞、介詞、副詞、助詞等。如:以、而、于、為、則、乃、之、所、者等。
高考考的18個文言文虛詞: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以、因、于、與、也、則、者、之。 在這里,我們例舉??嫉奈难蕴撛~:而、何、其、所、為、以、因、于、之乃作詳細解析。
一、2022屆高考虛詞考點--而
復(fù)合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径蟆坎?,方才?!径鴽r】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炯榷坎痪茫粫?。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shù)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④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菁榷闷涫诰?,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二、2022屆高考虛詞考點--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2)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②大王來何操?(《鴻門宴》)(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速記口訣】代定賓謂,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動前首,多么怎么為什么
(二)用作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ā读婀賯餍颉罚?
(三)復(fù)合虛詞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jù)“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等。【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何乃】譯為“怎能”。【何必】譯為“不必”,表示反問語氣?!竞卧S】譯為“何處,什么地方”。【何其】譯為“多么,怎么這樣”,用疑問口氣表示程度。
1、代詞,可用作第一人稱,譯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稱,指代人、事、物,譯為“他(的)”“她(的)”“它(的)”“他們(的)”“它們(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詞,譯為“其中的”“那”“那個”“那些”“那里”。①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第一人稱,我)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第三人稱,他)③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指示代詞,其中的)2、連詞,表假設(shè),譯為“如果”“假如”“要是”;表選擇,譯為“還是”。①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這專耳,豈他人之過哉?(假設(shè),要是)②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選擇,是……還是……)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可譯為“大概”“難道”“還是”等或省去。例如:①其皆出于此乎?(《師說》)(測度,大概)②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反詰,難道)③以亂其整,不武,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婉商,還是)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ā读婀賯餍颉罚ㄆ谕?br/>一三人稱指示代,假設(shè)選擇是連詞,句首句中表語氣,婉商期望反詰度
三、2022屆高考虛詞考點--其
四、2022屆高考虛詞考點--所
①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稁熣f》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读鶉摗?br/>(二)名詞,處所,地方①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②現(xiàn)代漢語:招待所、拘留所、派出所
所字結(jié)構(gòu)加被動,所以連用目憑因
①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以】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jù),相當(dāng)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表示……的原因。【所謂】所說的?!舅凇康教?。/所在之處,處所。
動謂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動給對向,語氣助詞放句尾,疑問反詰和感嘆
1、用作動詞,通“謂”;或譯為“算是”“是”“做”“成為”“擔(dān)任”等。①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通“謂”)②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活板》)(算是)③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是)④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xué)》)(做)⑤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鴻門宴》)(成為)⑥陳勝、吳廣皆次當(dāng)行,為屯長。(《陳涉世家》)(擔(dān)任)2、用作介詞,譯為“因為”“被”“給” “對” “向”。①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因為)②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被)③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給)④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觸龍說趙太后》)(對)⑤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向)3、用作語氣助詞,位于句尾,表疑問、感嘆、反詰,可譯為“呢”。①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疑問)②何辭為?(《鴻門宴》)(反詰)③天之亡我,我何渡為?。ā俄椨鸨炯o》)(感嘆)
五、2022屆高考虛詞考點--為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何為】可譯為“為什么”、“因為什么”、“為了什么”。【以為】動詞“為”與動詞“以”,①認為②把……作為組成動詞性固定結(jié)構(gòu),表示讓人做某事或擔(dān)任某個職務(wù)
由于帶領(lǐng)把據(jù)照借用,連詞并遞承接修果目
1、用作介詞,譯為“由于”“帶領(lǐng)”“ 把”“依據(jù)”“按照”“ 憑借”“用”等。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因,由于)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帶領(lǐng))③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把)④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依據(jù)、按照)⑤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曹劌論戰(zhàn)》)(憑借)⑥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用)2、用作連詞,表示并列、遞進、承接、修飾、因果、目的關(guān)系。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并列)②忽魂悸以魄動。 (遞進) ③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承接)④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修飾)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因果)⑥作《師說》以貽之。(《師說》)(目的)
六、2022屆高考虛詞考點--以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庖丁解牛》)
復(fù)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例如:
七、2022屆高考虛詞考點--因
無因而至前也?!丢z中上梁王》
①批大郤,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垛叶〗馀!发谥芤蛴谝蠖Y。《論語 為政》
(二)動詞: ①順著。②沿襲。
趁經(jīng)通因憑,于是便順承
①因出己蟲,納比籠中。《促織》②因得觀所謂石鐘者《石鐘山記》
1、順承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于是”、“便”2、因果關(guān)系可以為“因而”、由于
用作介詞,譯為“趁著”“經(jīng)由” “通過”“因為”“憑借”等。①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項如列傳》)(趁著)②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項如列傳》)(經(jīng)由,通過)③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因為,由于)④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憑借)
八、2022屆高考虛詞考點--于
【速記口訣】自從由于和對于,在給向到被和比
“于”主要用作介詞,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guān)系。例如:①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從)②業(yè)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進學(xué)解》)(由于)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對、對于)④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在)⑤余將告于蒞事者。(《捕蛇者說》)(給)⑥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向)⑦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愚公移山》)(到)⑧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被)⑨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比)
【于是】在這時【見……于】表示被動。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九、2022屆高考虛詞考點--之
指代一三動,標志主謂音
1、用作代詞。指示代詞,表近指,譯為“這”;第一、第三人稱,代人、代物、代事,譯為“他(他們”“它(它們)”。①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指示代詞,這)②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他)③輮使之然也。(《勸學(xué)》)(代物,它)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道理)2、用作動詞,譯為“去”“往”“到”等。例如:①輟耕之壟上。(《史記·陳涉世家》)3、用作結(jié)構(gòu)助詞。①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zhàn)》)(定語標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補語標志)③何陋之有?(《陋室銘》)(賓語前置標志)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4、用作音節(jié)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①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背轉(zhuǎn)順緊限,二稱乃判斷
1、用作副詞。也可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zhuǎn)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于是”“就”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等。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師說》) (逆轉(zhuǎn)相背)②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順承)③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限制)④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蹦巳胍?。(《曹劌論戰(zhàn)》)(緊接)2、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一般作定語,相當(dāng)于“你”、“你的”。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兒》)3、表判斷,譯為“是”或“本來是”。①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十、2022屆高考虛詞考點—乃
十一、2022屆高考虛詞考點—若
【口訣】代詞你們和這樣,連詞如果與或者
焉 【識記口訣】句尾詞尾常不譯,反詰語氣常譯呢,代詞什么之哪里,兼詞相當(dāng)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1、助詞,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詞、副詞詞尾,一般不譯;用于反詰語氣,譯為“呢”。例如: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師說》)(句中不譯)②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鐘山記》)(詞尾不譯)③萬鐘于我何加焉?。ā遏~我所欲也》)(呢)2、代詞,相當(dāng)于“之”可譯為“他”、“它” ;疑問代詞,譯為“什么”“哪里”等。①謹食之,時而獻焉。(《捕蛇者說》)(它,指蛇。)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3、兼詞,相當(dāng)于“于是”“于之”,譯為“在其中”“從這里”等。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ā墩撜Z》)(在其中)②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桃花源記》)(從這里)4、疑問副詞,譯為“怎么”“哪里”。例如:① ? 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哪里)
十三、2022屆高考虛詞考點—與
動與給參與結(jié)交親,同跟和連介嘆測疑
PART three
(一)而“而”作為文言文中一個重要的虛詞,它的主要用法是作為兩項內(nèi)容或兩個句子的連接詞,表明前后內(nèi)容或上下句之間的關(guān)系,但是作為連詞,構(gòu)成的關(guān)系較為復(fù)雜。以下三種情況考生最容易辨析不清,我們重點加以講解。
1.表修飾 VS 表遞進“而”表修飾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前后兩項分別是句子的狀語和動詞謂語,其中前項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方式、時間等。那么,判斷“而”是不是修飾關(guān)系,只要看它是否處在狀語和謂語之間就基本上可以斷定了,此時的“而”不用翻譯。如“夜縋而出”和“吾嘗終日而思矣”中的“而”皆表修飾關(guān)系?!岸北磉f進關(guān)系是指“而”連接的前后兩項分別是包含主語和謂語兩個句子,并且在語意上后面內(nèi)容對前面內(nèi)容來說呈現(xiàn)更進一步的遞進關(guān)系,此時的“而”要譯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中的“而”表遞進關(guān)系。
2.表順承 VS 表并列如何判斷“而”是表順承關(guān)系還是表并列關(guān)系,主要看兩點:(1)“而”前后的詞語有無時間上或邏輯上的先后順序,如果有,則此時“而”表示順承關(guān)系,如“圖窮而匕首見”。(2)“而”前后的詞語是否地位相等,是否可以互換位置而不改變語意,如果可以,那么“而”一般表示并列關(guān)系,如“侶魚蝦而友麋鹿”。3.表修飾 VS 表順承前者側(cè)重“而”后面的動詞,“而”前面的詞作狀語,修飾后面的動詞;后者強調(diào)先后關(guān)系。例如:(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而”,表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后面的動詞,一般不譯。(2)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而”,表順承關(guān)系,不譯或譯為“就,接著”。
〖即練即悟〗1.解釋下列句子中“而”的意義和用法。(1)秦王還柱而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蟹六跪而二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趙強而燕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畢禮而歸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非生而知之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荊軻和而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以 “以”在文言文中是使用最廣泛的一個虛詞,在其眾多的義項中,我們重點區(qū)分最易混淆的“以”表原因時的兩類詞性。介詞表原因 VS 連詞表原因區(qū)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詞還是連詞,關(guān)鍵看它后面的成分:(1)“以”為介詞:常與后面的代詞、名詞、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中的“以”均是表原因的介詞。[提示] “以”作介詞時,有修飾或限制作用,介賓短語后可加“而”,如上面“不以物(而)喜,不以己(而)悲”“且以一璧之故(而)逆強秦之歡”。
(2)“以”為連詞:它后面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耙浴钡那昂笫潜贿B接的兩個部分,而這兩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結(jié)果,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中的“以”連接了前后兩個句子,因此,應(yīng)該看作表原因的連詞。[提示] “以”作連詞時,沒有修飾和限制作用,只起關(guān)聯(lián)作用,且因果配套使用,即有因必有果,可以加“所以”或“之所以”。如上面“(之所以)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即練即悟〗2.解釋下列句子中“以”的意義和用法。(1)少以父任,兄弟并為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臣以供養(yǎng)無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以劉日薄西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與“與”作“和、跟、同”時,既可以作介詞,又可以作連詞。在某些試題中,此類“與”屬于意義相同而用法不同,尤其需要注意辨別區(qū)分。另外,如何分清“與”是實詞還是虛詞,這也是個關(guān)鍵問題。1.介詞表“和、跟、同”VS 連詞表“和、跟、同”“與”譯為“和、跟、同”是連詞還是介詞,可以這樣辨別:(1)當(dāng)“與”作介詞時,前后內(nèi)容不是并列關(guān)系,二者位置不能互換,若互換,基本意思發(fā)生改變,且在句中前面可以加入狀語等其他成分,如“當(dāng)與秦相較”中的“與”作介詞。(2)當(dāng)“與”作連詞時,前后內(nèi)容為并列關(guān)系,二者能夠互換位置而基本意思不變,且在句中作同一種成分,此時“與”前面不能增加狀語成分,如“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的“與”作連詞。
2.實詞“與”VS 虛詞“與”分不清“與”的詞性是虛是實,這是關(guān)于“與”的第二個難點。判斷“與”是實詞還是虛詞,關(guān)鍵要看“與”的前后是構(gòu)成完整語句,還是構(gòu)成并列短語。例如:(1)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這里的“與”和后面的“嬴”構(gòu)成動賓短語,因此“與”是實詞,譯為“親附、親近”。(2)蜩與學(xué)鳩笑之(《逍遙游》)這里的“與”前后都是名詞,因此“與”是連詞,譯為“和、同”。
〖即練即悟〗3.解釋下列句子中“與”的意義和用法。(1)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則與一生彘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吾與徐公孰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焉表代詞或兼詞 VS 表語氣助詞如何區(qū)分“焉”表代詞或兼詞還是表語氣助詞?我們只要注意辨別,就有規(guī)律可循。只要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句尾的“焉”字即為語氣助詞,否則就是代詞或兼詞。(1)主語是表示處所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時,句尾的“焉”字為語氣助詞。如“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石鐘山記》)中的“焉”表陳述語氣。
(2)主語是代替表示處所、范圍、方位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指示代詞時,句尾的“焉”為語氣助詞,如“此之謂三有禮焉”(《孟子·離婁下》)中的“焉”為陳述語氣。(3)狀語是表示處所、范圍、對象、原因、方式的詞語或短語時,句尾的“焉”字為語氣助詞,如“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曹劌論戰(zhàn)》)中的“焉”表疑問語氣。
〖即練即悟〗4.解釋下列句子中“焉”的意義和用法。(1)于是余有嘆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焉置土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萬鐘于我何加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猶且從師而問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屆高考文言文虛詞練習(xí)
真題練習(xí)——虛詞
1. (2019·全國卷Ⅱ)故湯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 (2018·全國卷Ⅰ)芝坐爽下獄,當(dāng)死,而口不訟直。而:______________3. (2018·全國卷Ⅱ)每食輒弦歌而薦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 (2017·全國卷Ⅰ)見而異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 (2017·全國卷Ⅰ)弘微家素貧儉,而所繼豐泰。而:______________
1.連詞,表因果“因而”2. 連詞,表轉(zhuǎn)折,但3. 連詞,表修飾,不譯4. 連詞,表示承接,就、然后5. 連詞,表示轉(zhuǎn)折,然而、卻
1. (2019·北京卷)不亡何待。何:______________2. (2018·全國卷Ⅱ)在郡何以為理。何:______________3. (2018·全國卷Ⅲ)草濕則生火,何足怪。何:__________________4. (2017·全國卷Ⅲ)申飭邊臣豈不可,何以使為。何:______________5. (2017·浙江卷)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為不幸,何者?何:______________
1. 表示疑問或詰問,什么2. 表示疑問或詰問,什么3. 表示疑問或詰問,什么4. 表示疑問或詰問,什么5. 疑問代詞,為什么
1. (2019·北京卷)其孰能知之?其:______________2. (2018·全國卷Ⅰ)其為人所重如是。其:______________3. (2018·全國卷Ⅱ)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其:________________4. (2017·浙江卷)考其當(dāng)時,參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為一家事業(yè)矣。其:______________5. (2016·山東卷)居圣王之室,如此,則諸侯其至乎。其:__________________
1. 難道2.第三人稱代詞,他3.第三人稱代詞,他的4. 指代第三人稱,他們5. 表示揣測語氣,或許、大概
1.(2019·全國卷Ⅲ)妾不知其死所矣。所:______________2. (2018·全國卷Ⅰ)父為郭氾所害。所:______________3. (2017·全國卷Ⅰ)混風(fēng)格高峻,少所交納。所:______________4. (2017·天津卷)會世擾亂,恐為怨仇所擒。所:______________5. (2017·浙江卷)二者所以為喜且自賀也。所以:______________
1. 哪里2. 表被動3. 放在動詞前,構(gòu)成名詞性短語,“交往的人”4. 助詞,用在被動句中,“為”和“所”呼應(yīng),組成“為……所……”的格式5. 復(fù)音虛詞,表示原因,譯為“……的原因”
〖即練即悟〗6.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注意句中加點虛詞的翻譯)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砍掉)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蓖跤忠院蜑檎N,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蓖跄耸褂袢死砥滂倍脤氀?,遂命曰“和氏之璧”。
(1)楚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塊璞,捧著它去獻給厲王。
厲王認為卞和是說假話,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腳。
卞和就抱著璞在楚山腳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淚水流干了,接著又流出血淚來。
解析:(1)句中的“之”放在動詞“獻”之后作賓語,代詞,代指“玉璞”。(2)句中的“以”處在謂語的位置,動詞,意為“認為”;“其”修飾“左足”,作動詞“刖”的賓語,代詞,意為“他的”。(3)句中的“乃”放在動詞“抱”之前,副詞,意為“于是、就”。
(4)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么(怎么)哭得這么傷心?
我不是為自己被砍掉的雙腳而感到悲痛,我是為先王把寶玉當(dāng)成石頭,把忠貞的人當(dāng)成騙子而感到悲痛。這就是我悲傷的原因。
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塊璞,果然得到一塊璧,命名為“和氏璧”。
解析:(4)句中的“之”為助詞,的。(5)句中的“以”放在名詞“石”之前,構(gòu)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狀語,意為“用”。(6)句中的“乃”放在動詞“使”之前,副詞,意為“于是、就”。
【參考譯文】楚人卞和在楚山得到一塊璞,捧著它去獻給厲王。厲王讓玉人察看那塊璞,玉人說:“這是塊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是說假話,于是叫人砍掉了卞和的左腳。等到厲王死去,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拿著那塊璞去獻給武王。武王讓玉人察看那塊璞,玉人又說:“這是塊石頭?!蔽渫跻舱J為卞和是說假話,于是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腳。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后,卞和就抱著璞在楚山腳下哭,哭了三天三夜,淚水流干了,接著又流出血淚來。文王聽說后,派人特意前來詢問其中的緣故,說:“天下被砍掉腳的還有很多,你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他說:“我不是為自己被砍掉的雙腳而感到悲痛,我是為先王把寶玉當(dāng)成石頭,把忠貞的人當(dāng)成騙子而感到悲痛。這就是我悲傷的原因。”文王于是叫匠人雕琢那塊璞,果然得到一塊璧,命名為“和氏璧”。
〖即練即悟〗7.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注意句中加點虛詞的翻譯)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chuàng)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y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dāng)破臂作創(chuàng),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庇鸨闵毂哿钺t(y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節(jié)選自《三國志·關(guān)羽傳》,有刪改)
(1)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當(dāng)破臂作創(chuàng),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guān)羽曾被亂箭射中,箭穿過他的左臂。
應(yīng)當(dāng)割開手臂到受傷處,刮去骨頭上的余毒,然后這種病痛才能消除。
解析:(1)句中的“為”與“所”結(jié)合構(gòu)成被動,介詞,意為“被”。(2)“乃”用在動詞前,是副詞,可譯為“才”。
(3)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3)句中的“適”為副詞,意為“正好、恰好”。(4)“若”,如,像。自若:像自己(以前)一樣。
當(dāng)時關(guān)羽正好請了將領(lǐng)們一起圍坐著喝酒吃飯。
而關(guān)羽卻切肉飲酒,談笑著像自己以前一樣。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 課件,共2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考點剖析,常見虛詞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 課件,共2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考點剖析,常見虛詞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3 文言文虛詞-高考一輪復(fù)習(xí)之文言文通關(guān)寶典(新高考版)課件PPT,共3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表并列,表因果“因而”,第二人稱代詞,“罷了”,他們的,表反問難道,表期望一定,表祈使還是,自己的,指示代詞那些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