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章 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第二節(jié) 自然資源及其利用獲獎教學ppt課件,文件包含12自然資源及其利用pptx、12自然資源及其利用教學設計docx、12自然資源及其利用同步練習docx、海洋資源mp4、稀土資源mp4等5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41頁, 歡迎下載使用。
人教版(2019)地理高二年級下冊《自然資源及其利用》教學設計課題名1.2 自然資源及其利用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的內容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自然資源的利用進行講解。首先介紹了自然資源及其屬性,通過了解自然資源的屬性,能夠更好地把握自然資源的特征。其次介紹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特征,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理解如何利用自然資源。本節(jié)課的內容為本章后面的章節(jié)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地理思維能力。教學目標1、通過實例,說明自然資源的數量與人類活動的關系2、運用圖文資料,說明自然資源的質量與人類活動的關系。3、通過實例,說明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學重點1、自然資源及其屬性2、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空間分布特征教學難點 說明自然資源特征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教學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 歸納法。教學準備教師準備:PPT、教參學生準備:導學案,課本,筆記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他在陜西延州(今延安)當知州期間,看到有人用石油點燈,冒出的煙把白布都熏黑了,他從中受到啟發(fā),嘗試用煙灰制作墨塊,結果比用松木燃燒制作的松煙墨效果更好,且可以減少松樹砍伐,于是廣泛推廣使用。 與北宋時期相比,現代社會石油的主要用途和用量發(fā)生了什么變化?造成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講授新課】一、自然資源及其屬性1.概念:指在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從自然環(huán)境中獲得并能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需求的物質和能量。 2.分類:①可再生資源: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環(huán)使用。②非可再生資源:形成、再生過程非常緩慢,相對人類歷史而言,幾乎不可再生,用一點就少一點。對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護和培育,便能夠實現可持續(xù)利用。而對于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珍惜和節(jié)約使用自然資源的主要類型3.自然資源的條件:一是要能滿足某一時期人類社會的需求二是需要人類具備相應的開發(fā)利用能力4.自然資源價值實現的途徑①作為生產原料通過生產過程變成有價值的產品。②直接被人們消費而體現其價值。自然資源的雙重屬性①自然屬性: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空間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②社會屬性:人類如何利用自然資源,受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的需求及社會發(fā)展水平的影響。活動:說明工業(yè)化牛奶生產對自然資源的消耗我們飲用的牛奶絕大部分來源于工業(yè)化生產,需要經歷飼料生產、牛奶養(yǎng)殖、牛奶加工、運輸配送等環(huán)節(jié),其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消耗自然資源。以能源消耗為例,用于奶牛養(yǎng)殖的能源僅占很小比例,大量的能源被消耗在飼料生產和牛奶的加工、運輸配送等環(huán)節(jié)。1.指出工業(yè)化牛奶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需要利用的自然資源。飼料生產:氣候資源、土地資源等奶牛養(yǎng)殖:土地資源、水資源等牛奶加工:能源資源、礦產資源等;牛奶配送與消費:能源資源2.分析現代工業(yè)化社會需要更多自然資源的原因①現代工業(yè)社會消費自然資源以加工成產品的間接利用為主,相比傳統(tǒng)直接利用消費,每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比如包裝、儲運、管理等)都需要消耗更多自然資源;②現代工業(yè)社會資源開發(fā)能力和產品生產能力增強,人類生活水平提升,人均資源消耗量增加;③人口數量增加課堂練習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它分布于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2017年5月,中國首次在南海海域試采可燃冰獲得成功。下圖示意可燃冰,據此完成1、2題1、依據自然資源的自然屬性劃分,可燃冰屬于( C )A水資源 B氣候資源 C礦產資源 D土地資源2、我國陸地可燃冰分布區(qū)可能集中在( D )A江南丘陵 B云貴高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二、自然資源的數量特征1.有限性①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自然環(huán)境能夠提供的自然資源,如礦產資源、水資源,都有一定的數量限制;②由于人類利用資源的能力受技術條件限制,人類能夠從自然環(huán)境中獲取的自然資源數量更為有限 非可再生資源是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總量不會增加。其中,人類目前能利用的非可再生資源是已經查明且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具有經濟開采價值的部分。盡管隨著人類認識水平和社會經濟技術的發(fā)展,人類能夠從自然環(huán)境中獲取更多的自然資源,但不能突破自然環(huán)境供給資源的極限。可再生資源數量和更新能力,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存在極限,人類利用數量不能超過這種極限。森林的自然更新速度會因樹種和所處地區(qū)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例如,圖示地區(qū)的森林自然更新速度大約為25年。2.稀缺性①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數量不斷增加,②受自然資源有限性的制約,自然資源供給不能無限度地滿足人類需求。“物以稀為貴”,當自然資源出現稀缺時,其價格往往會上漲,進一步引起人類社會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良性的響應會優(yōu)化資源配置,從而彌補資源稀缺所帶來的限制。①自然資源稀缺時→開發(fā)成本上升→價格上漲→供給量增加、使需求減少②價格上漲→促進技術革新→尋求新的儲量;尋找從已知的資源增加產品的方法,增加自然儲量。思考:1.自然資源稀缺可能引起供給側和需求的哪些變化?供給增加 需求減少2.價格上升為什么會引起自然資源供給增加?價格上升,導致資源經濟價值上升,促使技術革新以尋求新的儲量、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尋找替代資源,引起自然資源供給增加。3.如何看待技術革新對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的積極作用和局限性?技術革新可在一定程度緩解資源短缺問題,但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人類的技術發(fā)展并不能完全解決資源短缺問題。三、自然資源的質量特征1.自然資源的質量差異性①自然資源的質量是有優(yōu)劣高低之分②通常用各種自然資源滿足人類需求的優(yōu)劣程度,或從中獲取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的多少來衡量自然資源的質量特征2.衡量標準①鐵礦通常根據品位高低,分為富鐵礦和貧鐵礦。②石油根據含硫量多少,分為高硫石油、含硫石油和低硫石油含硫量指礦產資源中所含硫(硫化物或單質)的百分比,是衡量礦產資源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的重要指標之一。③我國耕地根據生產能力的高低、土壤健康狀況好壞等指標,分為優(yōu)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3.開發(fā)成本①礦石品位高的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經濟和環(huán)境成本相對較低。 ②人類技術水平的提高,能幫助人類逐漸利用那些曾經因質量低而難以利用的資源,但相應的經濟成本和環(huán)境成本可能會增加。案例:利用“提鐵降硅”技術提高鐵礦石的品位我國鐵礦資源總儲量居世界前列,但大部分都是品位較低的貧礦,鐵礦石需要經過選礦加工成為鐵精礦后才能用于煉鐵生產。2001年我國采用“提鐵降硅”選礦技術,從鐵礦石中直接提取硅等雜質,從而間接提高鐵礦的品位,有效地提高了鐵精礦的質量,使國產鐵精礦質量達到與國外進口鐵礦石相當的水平。此外,“提鐵降硅”后的鐵精礦減少了高爐煉鐵過程中廢氣、廢渣的排放,降低了煤和焦炭的使用量,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4.用途:不同質量的自然資源,因人類需求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用途褐煤、煙煤和無煙煤是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下形成的,所含熱量、含碳量依次增大且其中雜質的含量依次降低,具有不同的用途:四、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1.自然資源在空間上的分布是不均的,但有規(guī)律可循。①可再生資源受地球表面水熱條件空間分異的影響,它們分布一般具有明顯地帶性特征②礦產資源的形成受地質演化歷史的制約,它們往往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區(qū)2.自然資源分布的空間差異,是導致社會經濟發(fā)展區(qū)域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①有些自然資源高度集中的地區(qū),可形成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資源優(yōu)勢②自然資源組合較好的地區(qū),常常得到優(yōu)先開發(fā),成為同時期人口集中分布、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地區(qū)。3.自然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使不同地區(qū)間形成資源調配與貿易的需求,導致資源在空間上的流動,也促進了區(qū)域間的聯(lián)系和全球化進程。①一些資源可以通過經濟、技術手段直接在不同地區(qū)與國家間進行流動 ②有些自然資源可以通過產品貿易間接進行流動活動:分析水資源和供水量的空間差異北京和湖北分別位于我國北方、南方,受自然環(huán)境、產業(yè)結構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影響,水資源總量和供水量差異大1、繪制北京、湖北水資源總量與供水總量柱狀圖,以及供水結構餅狀圖2 比較北京、湖北水資源總量、供水總量與人均水資源量的差異與湖北相比,北京水資源總量少,供水總量少,人均水資源量少3 北京供水總量為什么超出當地的水資源總量? ①北京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總量少,降水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大,水資源總量少;②北京是我國首都,人口多且密度大;③經濟水平高,產業(yè)發(fā)達;④生產生活用水量大于當地水資源總量,缺水嚴重;⑤由于國家采取跨流域調水向北京供水,所以北京供水總量大于水資源總量4 為什么湖北的人均用水量比北京高得多?①湖北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量大,水資源豐富,能滿足當地用水需求;②氣溫高,蒸發(fā)量大;③湖北農業(yè)用地多且多為水田,耗水量大;④無缺水之憂,節(jié)水意識不足5 根據以上分析,對北京和湖北水資源保障的穩(wěn)定性作簡要評價。①氣候上,兩地降水季節(jié)差異大,水資源保障均存在季節(jié)不穩(wěn)定風險,相比北京,湖北河湖多,年降水量大,季節(jié)性供水不足的風險遠小于北京。②水資源數量上,湖北水資源量遠大于供水量,足以支撐供應的穩(wěn)定性;北京水資源量小于供水量,且地下水使用占比大,長期供水大于水資源總量,加劇供水不足風險。③北京經濟發(fā)展快,用水需求量呈增加態(tài)勢,加劇供水風險。④南水北調將長江流域的水調入北京,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北京市水資源供給的穩(wěn)定性課堂練習1.下列物質屬于自然資源的是 ( A )。 A.磷礦石、石灰?guī)r B.錳礦、鋼材 C.雷電、耕地 D.玉米、草場2.下列物質屬于非可再生資源的是 ( D )。 A.土地資源 B.水資源 C.氣候資源 D.礦產資源3.下列關于土地資源的說法,正確的是( D )A.土地資源是在地形、氣候、植被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不可再生資源B.土地資源在任何情況下均屬可再生資源C.土地資源危機在我國主要表現為林地資源比重過大,使耕地資源銳減D.在土地承載力范圍內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應屬可再生資源通常人們把自來水叫上水,把污水和廢水叫下水,而將水質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間的水稱為中水,中水也被稱為“第二水源”。城市再生水就是城市污水和廢水經處理凈化,水質達到再生利用分類標準,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使用的非飲用水。據此完成4、5題4、再生利用水可以( C )A促進各種水體更新,增加可利用水總量 B從根本上解決區(qū)域水資源嚴重短缺問題C減輕污水排放對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壓力 D改變全球水資源的空間分布不均狀況5、我國下列地區(qū)中,亟須推廣城市再生水利用的是( B )A塔里木盆地 B華北地區(qū) C東南沿海地區(qū) D青藏高原 板書設計第二節(jié) 自然資源及其利用一、自然資源及其屬性1.概念2.分類3.自然資源的條件4.自然資源價值實現的途徑5.自然資源的雙重屬性二、自然資源的數量特征1.有限性2.稀缺性三、自然資源的質量特征1.自然資源的質量差異性2.衡量標準3.開發(fā)成本4.用途四、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特征1.自然資源在空間上的分布是不均的,但有規(guī)律可循2.自然資源分布的空間差異,是導致社會經濟發(fā)展區(qū)域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3.自然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課后作業(yè)完成配套課后練習,預習新課。教學反思亮點:引用自然資源視頻導入,結合時事,激發(fā)學生興趣。不足之處:課堂設計探討問題太少,內容過多,學生沒有時間,不利于學生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建議:可適當補充背景知識,如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為什么一煤炭為主。
這是一份地理第二節(jié) 自然資源及其利用完美版ppt課件,文件包含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冊12《自然資源及其利用》課件pptx、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冊12《自然資源及其利用》教學設計docx等2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6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地理選擇性必修3 資源、環(huán)境與國家安全第二節(jié) 自然資源及其利用優(yōu)質課課件ppt,共3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自然資源及其利用,課標要求,學習目標,自然資源及其屬性,自然資源的主要類型,自然資源的數量特征,自然資源的質量特征,隨堂練習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選擇性必修3 資源、環(huán)境與國家安全第二節(jié) 自然資源及其利用一等獎ppt課件,共5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自然資源及其屬性,自然資源的數量特征,自然資源的質量特征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