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語言文字運用(共24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6分)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來它幾乎是晉人之韻的重現(xiàn)。蘇軾一生屢遭磨難而不改曠達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對于書法,蘇軾主張“書初無意佳乃佳爾”,黃庭堅不吝以“天然自工”來贊美。以其作品《黃州寒食帖》來說寫得________,一氣呵成。其中字體大小的變換、力度輕重的控制與節(jié)奏的緩急等,都是________,毫無做作之態(tài)。然而即使這件________的作品,其韻味也與《蘭亭集序》不大一樣。首先是強烈的個性。全篇幾乎都用外露的側(cè)鋒
筆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筆的節(jié)奏也起伏劇烈;如《前赤壁賦》,其字形多欹側(cè),筆法既繼承王羲之等前人筆意,又自由不拘,( ),盡顯其書法個性,即“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短m亭集序》則多以中鋒行筆,優(yōu)雅從容,在筆法與結(jié)構(gòu)等要素的和諧中透出淡淡的韻味。其次是濃烈的情感抒發(fā)。這不僅在其筆法的變換、其字勢的傾側(cè)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處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見,而且詩的內(nèi)容中也鮮明可感;而《蘭亭集序》則不僅全篇內(nèi)容顯得________,只在篇末一點淡淡的憂傷,而且在書寫的過程中,也以輕松的方式保持著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暢,不令其產(chǎn)生突兀的阻滯。因此,前者表現(xiàn)出較為濃郁的“意”,后者則顯得“無為而治”。
概括來說,晉人的“韻”主要關(guān)注的是書法的客體漢字,而宋人的“意”,更多關(guān)注的是書法主體的審美情操與藝術(shù)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dāng)?shù)囊豁検?2分)A.行云流水 信馬由韁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B.行云流水 信手拈來 渾然天成 悠然自得C.天衣無縫 信手拈來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D.天衣無縫 信馬由韁 渾然天成 泰然自若
解析 行云流水:形容詩文、書畫、歌唱等自然流暢。天衣無縫:形容事物(多指詩文、話語等)嚴(yán)密,沒有一點兒破綻。信手拈來:多形容寫文章時詞匯或材料豐富,不費思索就能寫出來。信馬由韁:比喻漫無目的地閑逛或隨意行動。渾然天成:形容詩文結(jié)構(gòu)嚴(yán)密自然,用詞運典毫無斧鑿痕跡;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互相幫助,互相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好處。悠然自得:形容悠閑而舒適。泰然自若:形容鎮(zhèn)定、毫不在意的樣子。
2.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語句,銜接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2分)A.進而通篇作品既頗具跌宕搖曳之姿,又端整沉著B.進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著,又頗具跌宕搖曳之姿C.因此通篇作品既頗具跌宕搖曳之姿,又端整沉著D.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著,又頗具跌宕搖曳之姿
解析 從邏輯關(guān)系上看,應(yīng)是因果關(guān)系。而“進而”表遞進;“因此”才表因果。排除A、B兩項。從上下文邏輯意脈貫通上看,先言“端整沉著”,后表“頗具跌宕搖曳之姿”排除C項。故選D。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2分)A.不僅詩的筆法的變換,而且在內(nèi)容中鮮明可感,其字勢的傾側(cè)乃至不 惜失衡、其章法的多處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見B.這不僅在詩的筆法的變換,而且在內(nèi)容中鮮明可感,其字勢的傾側(cè)乃 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處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見C.不僅詩的內(nèi)容中鮮明可感而且在其筆法的變換、其字勢的傾側(cè)乃至不 惜失衡、其章法的多處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見D.這不僅在詩的內(nèi)容中鮮明可感,而且在其筆法的變換、其字勢的傾側(cè) 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處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見
解析 原句語病:語序不當(dāng),“內(nèi)容鮮明可感”是“濃烈的情感抒發(fā)”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現(xiàn),應(yīng)放在前面;成分殘缺,缺介詞“在”,應(yīng)是“在詩的內(nèi)容中”。
解析 B項均為退回、倒退。A項動詞,切斷/橫渡。C項借給/借助。D項前往/離開。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顏色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至國,即絕河關(guān)反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太子逢迎,卻行為導(dǎo)
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此乘勝而去國遠(yuǎn)斗
5.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字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①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肆:擴張②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 迎:投降③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獨:只有④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軍:駐軍⑤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于單于 購:懸賞重金征求⑥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逮:及,達到⑦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 逆:迎⑧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 弟:但,只管⑨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zhàn),必三勝之 固:本來⑩莫辭更坐彈一曲,如聽仙樂耳暫明 暫:忽然
A.③④⑩ B.⑤⑧⑨ C.①⑦⑨ D.②③⑨
解析?、谟河瓝簦瓚?zhàn)。③獨:怎能。⑦逆:抵抗。⑨固:必,一定。
6.從詞類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加顏色詞的用法分類相同的一組是(2分)①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②舞幽壑之潛蛟③雄州霧列,俊采星馳④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⑤上食埃土,下飲黃泉⑥素善留侯張良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解析?、佗邰菥鶠槊~活用作狀語。
7.下列句子中古今異義詞語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組是(2分)①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養(yǎng)生:供養(yǎng)活著的人②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先秦兩漢的散文③臣欲奉詔奔馳 奔馳:很快地跑④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出入:出去進來⑤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馬:游動的霧氣⑥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美麗的姑娘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郾捡Y:赴京就職。④出入:偏義詞,偏指入義。⑥美人:美麗的人,也可指男性。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顏色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
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猶且從師而問焉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解析 D項均為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代詞,自己/表示祈使語氣,同時帶有商量的語氣,還是。B項介詞,因為/動詞,率領(lǐng)。C項兼詞,相當(dāng)于“于之”,在那里/代詞,他。
9.下列句子的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2分)①彼且惡乎待哉?、谂婀苍凇、鬯郎啻笠印、苎鲇^宇宙之大?、荽朔敲系轮в谥芾烧吆酢、迾O娛游于暇日?、叨级介惞磐、嗲爻强植豢傻?,徒見欺?、釒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⑩欲茍順?biāo)角?,則告訴不許A.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B.①②/③⑨/④⑦/⑥/⑤⑧⑩C.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D.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解析?、佗跒橘e語前置句,③⑨為判斷句,④⑦為定語后置句,⑥為狀語后置句,⑤⑧⑩為被動句。
10.下列各句中的加顏色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和送別。B.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參乘:亦作“驂乘”,古代乘車,站在車右擔(dān)任警衛(wèi)的人。C.伏惟啟阿母。 伏惟:下級對上級或晚輩對長輩說話表示恭敬的習(xí)慣用語。D.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下九:古人以農(nóng)歷每月的初九為上九,十九為中九,二十九為下九, 在漢代,每月下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解析 下九:古人以農(nóng)歷每月的二十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十九為下九,在漢代,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11.下列各句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孔雀東南飛》“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中,“黃昏”為十二時 辰之一,是戌時(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19時至21時),“人定”是亥時(相當(dāng)于 現(xiàn)在的21時至23時)。B.“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包括司馬遷著的《史記》、班固著的《漢書》、 范曄著的《后漢書》,以及陳壽著的《三國志》,都是紀(jì)傳體例。C.《師說》中“六藝”指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 六種經(jīng)書。D.《琵琶行》“江州司馬青衫濕”中,“青衫”指黑色單衣,唐代官職 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官職低。
解析 “后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官職低”錯,“司馬青衫”出自《琵琶行》,原句是“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同情琵琶女的處境而不禁想到自己的處境,衣衫為淚水所濕,極度悲傷,由此可知,“司馬青衫”形容悲傷、凄切的情感。
12.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分本紀(jì)、世 家、列傳、書、表五類,共130篇。魯迅評價該書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 騷》”。B.“望”指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日;“既望”指望日的第二天,即每月十六日?!八贰敝皋r(nóng) 歷每月的第一天,“晦”則指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C.兒童未成年束發(fā)為兩髻,狀如角,稱“總角”;二十歲結(jié)發(fā)戴冠,表示成人,稱 “弱冠”。D.蘇洵、蘇軾、蘇轍均以文學(xué)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 曹植)齊名。蘇軾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
解析 男子二十歲結(jié)發(fā)戴冠,才稱“弱冠”。
二、名篇名句默寫(16分)1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6分)(1)《赤壁賦》中,從事物變化的角度來看待天地的存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赤壁賦》結(jié)尾處主客對人生的感悟有了共鳴:他們“_______________”,忘記了空間;“_______________”,忘記了時間。主客皆進入了“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豁達超然之“樂境”。(3)《勸學(xué)》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雖然沒有鋒利的爪牙也無“____________”,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六跪而二螯”,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相與枕藉乎舟中 不知東方之既白
(4)《勸學(xué)》中用“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見”,證明“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從“思”和“學(xué)”兩個方面證明相同的道理。(5)《勸學(xué)》中用“假輿馬”“假舟楫”能夠“致千里”“絕江河”,但這個人并不是“利足”“能水”來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6)韓愈在《師說》中,以孔子為例加以論述,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
(7)《阿房宮賦》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宮的繁華奢靡,其中把阿房宮所奏之樂與市井言語進行對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阿房宮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借釘頭之多,表現(xiàn)阿房宮規(guī)模宏大,秦始皇生活紛奢。
三、文言文閱讀(44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17分)蘭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歲:時間B.足以極視聽之娛 極:窮盡C.情隨事遷 遷:結(jié)束D.不能喻之于懷 喻:明白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顏色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2分)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所以游目騁懷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仰觀宇宙之大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解析 A項均為雖然。B項用以,用來/表原因。C項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代詞,它。D項在/到。
16.下列句子中,加顏色詞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A.列坐其次B.或取諸懷抱C.感慨系之矣D.亦將有感于斯文
解析 A項古義:它(曲水)的旁邊。今義:①次第較后,第二(用于列舉事項);②次要的地位。B項古義:胸懷抱負(fù)。今義:①抱在懷里;②胸前;③心里存有。D項古義:這次集會的詩文。今義:文雅。
17.下列對文章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第一段從時間、地點、緣由、人物、環(huán)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寫蘭亭 集會的盛況。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B.第三段寫了兩種人:一種是喜歡“靜”的人,一種是喜歡“躁”的人。這兩種 人在性格乃至行為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人生觀上也沒有相通之處。C.文章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后一部分變?yōu)槭闱?、議論。由賞景暢飲引發(fā) 出對憂與樂、生與死的感慨,由樂生悲,由生到死,這是作者的哲理思辨。D.作者認(rèn)為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钪? 死去是人生的兩件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yīng)做點實事之意。
解析 “在人生觀上也沒有相通之處”錯。
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1)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5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抬頭觀望廣大無窮的宇宙,低頭細(xì)察地上繁多的萬物,借以縱展眼力,開暢胸懷,足可以極盡視聽的樂趣,實在令人快樂。(得分點:兩處定語后置、所以、信,句意通順)
本來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得分點:固、一、虛誕、妄作,句意通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題。(13分)師說(節(jié)選)韓 愈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yuǎn)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而恥學(xué)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
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9.對下列句子中加顏色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或師焉,或不焉 或:或者B.小學(xué)而大遺 遺:放棄C.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 復(fù):恢復(fù)D.君子不齒 齒:并列、排列
2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顏色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2分)
而恥學(xué)于師吾嘗終日而思矣
猶且從師而問焉年且九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 C項均為副詞,竟然。A項表轉(zhuǎn)折,卻/表修飾,可不譯。B項副詞,尚且/副詞,將近。D項代詞,指“眾人”/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21.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2分)A.本段古今對比,贊美“古之圣人”,批評“今之眾人”,指出了他們 在學(xué)習(xí)上的不同態(tài)度。B.本段既論證了從師學(xué)習(xí)的必要性,還指出了學(xué)習(xí)不要有門戶之見。C.本段重點批判了當(dāng)時恥于從師的惡劣風(fēng)氣。D.本段從論證方式上來看,立足于“破”,逐層批判了“今之眾 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從反面論證了觀點。
解析 “門戶之見”錯。
2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3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4分)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從師的風(fēng)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得分點:師道、傳、久,句意通順)
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與之同列,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然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得分點:不齒、乃、及、怪,句意通順)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26題。(14分)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jīng)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簽書淮南判官。俄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于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辭之累日。閣門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隨而拜之,則避于廁;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還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詔,糾察在京刑獄,自是不復(fù)辭官矣。神宗在潁邸,(韓)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輒曰:“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奔盀樘邮?,又薦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
甫即位,命知江寧府。數(shù)月,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對,帝問為治所先,對曰:“擇術(shù)為先?!钡墼唬骸疤铺诤稳??”曰:“陛下當(dāng)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遷,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xué)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爾?!钡墼磺淇芍^責(zé)難于君朕自視眇躬恐無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輔朕庶同濟此道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七年春,天下久旱,饑民流離,帝憂形于色,對朝嗟嘆,欲盡罷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數(shù),堯、湯所不免,此不足招圣慮,但當(dāng)修人事以應(yīng)之?!北O(jiān)安上門鄭俠上疏,繪所見流民扶老攜幼困苦之狀,為圖以獻,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贝仁ァ⑿识罅魈橹^帝曰:“安石亂天下?!钡垡嘁芍?,遂罷為觀文殿大學(xué)士、知江寧府。(選自《宋史·王安石傳》,有刪改)
2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A.帝曰/卿可謂責(zé)難于君/朕自視眇躬/恐無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輔朕/庶同濟 此道/B.帝曰/卿可謂責(zé)難/于君朕自視眇躬/恐無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輔朕/庶同濟 此道/C.帝曰/卿可謂責(zé)難于君/朕自視眇躬/恐無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輔朕庶同濟 此道/D.帝曰/卿可謂責(zé)難/于君朕自視眇躬/恐無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輔朕庶同濟 此道/
解析 “曰”后通常要斷開;“朕”是句子的主語,前面應(yīng)斷開;“恐”省略的主語也是“朕”,前面應(yīng)斷開;“可悉意輔朕”省略的主語是“你”,指王安石,前面應(yīng)斷開;“庶同濟此道”省略的主語是“你和我”,我們君臣二人,前面應(yīng)斷開。故選A。
24.下列對文中加顏色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進士,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及第者之稱,殿試是最高一級的科舉考 試,也就是中央政府(朝廷)的考試。B.起居注,我國古代記錄帝王的言行錄,漢以后,幾乎歷代帝王都有起 居注,這是撰修國史的基本材料。C.敕,也寫作“勅”,告誡的意思,“敕”作為一種文書,在古代常用 于帝王訓(xùn)斥或貶責(zé)臣僚。D.翰林學(xué)士,官名,始設(shè)于南北朝,唐玄宗時,成為皇帝心腹,常常能 升為宰相。北宋翰林學(xué)士承唐制,掌制誥。
解析 “敕”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
25.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王安石愛好讀書,文采出眾。王安石從小喜歡讀書,有過目不忘之才, 文思敏捷,文章精妙,深受曾鞏和歐陽修的推崇。B.王安石不求騰達,不戀官場。朝廷多次想提拔他,給他美差,但王安 石多次拒絕,還曾經(jīng)為了逃避任職,躲藏到廁所里。C.王安石廣受贊譽,聲名遠(yuǎn)播。不俗的文才、品行和見識,為王安石引 來廣泛的贊譽,很多士人,甚至皇帝都很想結(jié)識他。D.王安石曾受器重,終被冷落。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委以參知政事之職, 但是由于王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最終遭到貶黜。
解析 “王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錯,這是古人的迷信說法,天旱不可能是某個人招致的。
2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帝由是想見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寧府。(4分)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皇上因此想見見這個人,剛一登基,就任命他擔(dān)任江寧知府。
解析 “由是”,因此;“甫”,才;“即”,就任,登上;“命”,任命;“知”,擔(dān)任。
(2)但末世學(xué)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爾。(4分)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不過后代學(xué)習(xí)堯、舜的人不能透徹地了解,認(rèn)為那是太高深的自己不能趕上的罷了。
解析 “通知”,透徹地了解;“及”,趕上。
參考譯文王安石,字介甫,是撫州臨川人。王安石小時候喜歡讀書,一過目就終生不忘。他寫文章動筆就像飛一樣,初看好像漫不經(jīng)心,寫成以后,看到的人都佩服他寫得精妙。友人曾鞏,拿他的文章給歐陽修看,歐陽修為他傳播美譽。他考中進士,并排名前列,擔(dān)任淮南簽書判官。不久在集賢院當(dāng)值。在此之前,掌管圖書、編修國史的官署屢次下命令,王安石屢次推辭;士大夫認(rèn)為他對世間的一切不再留戀了,因沒能親眼見他一面而感到遺憾。朝廷每當(dāng)想要把好的官職委任給他時,都擔(dān)心他不就職。第二年,擔(dān)任同修起居注,連續(xù)幾天推辭。閣門吏拿著朝廷的敕令前去交給他,他拒絕接受;閣門吏跟著他,向他行拜禮,他卻到廁所
躲避;閣門吏就將敕令放到書案上離去,他又追上閣門吏,將敕令送還;他上奏章推辭至八九次,才接受。于是管理制詔事務(wù),檢察在京的各種刑事案件,從此之后,不再辭官。神宗在潁邸的時候,韓維擔(dān)任記室,每當(dāng)講述的事情被稱贊時,總是說:“這不是我說的,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說的。”等到擔(dān)任太子庶子,又推薦王安石代替自己?;噬弦虼讼胍娨娺@個人,剛一登基,就任命他擔(dān)任江寧知府。幾個月后,征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元年四月,才來到朝廷。入朝回答皇上的問題。皇上問,治理國家首先要干什么?王安石回答說:“應(yīng)首先選擇治國的方法。”皇上問:“唐太宗怎么樣呢?”王安石回答說:“陛下應(yīng)當(dāng)效法堯、舜,為什么要效法唐太宗的所作所為呢?堯、舜的治國之道非常
簡潔而不繁瑣,非常簡要而不曲折,非常容易操作而不繁難。只不過后代學(xué)習(xí)堯、舜的人不能透徹地了解,認(rèn)為那是太高深的自己不能趕上的罷了?!被噬险f:“愛卿可算是責(zé)難國君了,朕知道自己才能低下,恐怕沒有辦法助你實現(xiàn)這個愿望。你要全心全意地輔佐朕,希望你我二人能共同完成治國大業(yè)。”熙寧二年二月,授予他參知政事的官職。熙寧七年春天,全國久旱不雨,饑民流離失所,皇上的憂愁表現(xiàn)在臉上,對著朝臣們嘆息不已,想要廢除那些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說:“水災(zāi)和旱災(zāi)是經(jīng)常會遇到的,即便是堯帝和商湯也在所難免,這些不值得引起皇上的憂慮,只是應(yīng)當(dāng)修好人事來應(yīng)對它?!北O(jiān)安上門鄭俠上疏,將他
所見到的流浪百姓扶老攜幼的困苦狀況繪制成了圖畫獻給皇上,說:“旱災(zāi)是由王安石所導(dǎo)致的,除掉了王安石,上天一定會下雨?!贝仁?、宣仁兩位太后流著眼淚對皇上說:“王安石搞亂了天下?!被噬弦查_始懷疑他,于是罷免了他的參知政事,貶為觀文殿大學(xué)士、江寧知府。
四、古代詩歌閱讀(6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27~28題。項 羽陸 游八尺將軍千里騅,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
2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第一句是寫項羽的人、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鮮明的對比, 突出了項羽威猛的形象。B.第二句雖然語氣平淡,是具體的敘事,卻寫出了項羽單槍匹馬、勇冠 三軍、力大無敵的英雄形象。C.第三句寫出了范增雖然盡力為項羽出謀劃策,但是項羽一意孤行,縱 使范增再有才能也無處施展。D.詩歌運用了對比手法,將項羽的英雄形象與他自刎烏江的結(jié)局形成對 比,強化了詩人的情感。
解析 “形成鮮明的對比”錯。
28.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 詩的前兩句,詩人通過描寫項羽單槍匹馬、勇冠三軍、力大無敵的英雄形象,表達了對項羽的敬仰、敬佩之情。后兩句,詩人描寫了范增再有才能也無處施展,項羽自刎烏江,表達了詩人的惋惜之情及對項羽不知任用賢人的批評。
五、文學(xué)類文本閱讀(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9~31題。賈誼:沒有席位的發(fā)言鮑鵬山想起賈誼,我的腦海中總是浮現(xiàn)出幽州臺上陳子昂的身影。漢代文弱的洛陽少年,與大唐俠氣縱橫的蜀中豪杰,疊映在一起。是他們的淚流到了一起。很多英雄一生的失敗在他出生時即已注定:生不逢時。賈誼如果早生二三十年,能碰上秦皇嬴政,碰上楚霸項羽,碰上高祖劉邦。而如果他晚生五六十年,他又可等到漢武帝劉徹。這些都是需要英雄的時代,
是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的時代,偏他生在這兩個浪峰之間的低谷中!這是一個蓄勢待發(fā)的時代。這是一個講“無為”的時代。這是一個庸人都可以拱手而治的時代!漢文帝曾對他那個時代的一代名將李廣感喟:“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dāng)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其實,他身邊還有一個絕對可以成為一代名相,能引導(dǎo)他和漢帝國超越三代、做出前無古人輝煌業(yè)績的人物。那就是與李廣一樣年輕有為、天才俊發(fā)的賈誼。我很替文帝惋惜:他的手下有李廣這樣的將,有賈誼這樣的相,卻也只能“無為”而治。這是多么的暴殄天物!相較而言,文帝對賈誼更
寡?。簩顝V這樣的英雄,他至少是給了他用武之地,讓他在戰(zhàn)場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但對賈誼,文帝就不能為他安排政治席位,使他有折沖樽俎、運籌帷幄的機會。
賈誼是一個沒有席位的就餐者,更不用說去當(dāng)主持宴席的“祭酒”了。他給了這個時代最好的忠告。他是那個時代最睿智的發(fā)言者,是那個時代龐然而麻痹的軀體上鋒銳的虻,可他卻沒有席位!甚至,最后,連會場也不讓他進!他被逐出京師。中國歷史上那么多的流放貶謫,除了對不同政見者或席位爭奪者陰毒的肉體懲罰外,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把他逐出輿論中心地帶,讓他遠(yuǎn)離“話筒”,讓他的聲音消失。
曇花一現(xiàn)的政治輝煌消失了。賈誼一路哭向長沙。22歲,文帝元年,河南守吳公向文帝推薦年輕的賈誼。文帝征召賈誼為博士。儕輩都對他很佩服,文帝也對他格外賞識,一年之內(nèi),他被越級提拔為太中大夫,文帝甚至有意要委他以公卿之位。就在這短暫的兩年內(nèi),他提出了許多極有遠(yuǎn)見、富有建設(shè)性的意見。制度方面:請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興禮樂。經(jīng)濟方面:作《憂民》,上《論積貯疏》。倫理道德方面:作《六術(shù)》《道德》諸篇。政治理論方面:作《過秦論》上中下三篇,分論始皇、二世、子嬰之過。這是在理論上對殘暴而失敗的秦進行清算。他在認(rèn)真地思考新朝立國的道德基礎(chǔ)與統(tǒng)治
理論,劉邦的那一幫流氓強盜式的武夫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意識的。蕭何、曹參等出身獄吏,可以是很出色的行政人才,但不可能站到這樣的高度。賈誼的橫空出世,漢朝才算真正擁有了自己的理論家。兩年左右的時間,有如此眾多的思想和理論建樹、政策和策略建議,足見這位二十來歲的政治家的見識和膽略,足證他的政治天才,并足以奠定他在中國政治史上的地位。他可以躋身一流政治家之列而毫不遜色。在這些建議中,既有眼前的急務(wù),也有關(guān)乎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有很多更是深入到了整個封建時代基本的政治與道德根基。其中有一點特別值得提出來,這一點顯示出,什么叫真正的睿智、真正的目力。
漢初的政治家、思想家們都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秦為何興暴而亡速?在這個問題上,賈誼表現(xiàn)出了他異乎常人、拔乎流俗的見解:他認(rèn)為秦統(tǒng)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乃是“除六國之憂”的有遠(yuǎn)見之舉;而當(dāng)今的分封政策,恰恰又是“成六國之禍”的倒退行為。但遠(yuǎn)見卓識往往“自絕”于當(dāng)代。卓則必絕,遠(yuǎn)則自離。賈誼自然而然地與同時代的人離絕了。他藐視他們,他們也排擠他。他們根深而葉茂,藤粗而蒂固;他則一無所恃;他只能恃文帝的保護。但文帝也一樣脆弱。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絳(絳侯周勃)、灌(灌嬰)、東陽侯(張相如)盡害之,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xué),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挥闷渥h,以誼為長沙王太傅。
平心而論,文帝劉恒還是很信任也很愿意重用賈誼的,他畢竟不是一個昏君。但他不能失去朝廷權(quán)力的平衡,他也不能為了一個賈誼而觸犯眾怒。賈誼雖然憂慮早死,但從漢文經(jīng)漢景至漢武,諸侯問題解決了,他的功業(yè)由幾代人完成了。賈誼的失敗是時勢所必然,同時也與個性相關(guān):賈誼的性格太躁急,太傲慢。躁急則不能待人,不能捺住性子等待時機。傲慢則不能兼人。他總是嫌那一批老臣太愚拙無識,不屑于與他們?yōu)槲?,更不能把他們拉入同一?zhàn)壕,與他們一同作戰(zhàn),而是欲憑一己的力量,挾文帝之權(quán)威而獲成功。不能待人兼人容人,事業(yè)還未開始,自身就已形單影只。(選自《風(fēng)流去》,有刪改)
29.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開頭兩段把賈誼與陳子昂兩個生不逢時的天才人物聯(lián)系在一起,奠定 了全文的情感基調(diào)。B.文章寫文帝給李廣以用武之地,而未給賈誼安排政治席位,兩相對比, 襯托出賈誼的生不逢時。C.他“是那個時代龐然而麻痹的軀體上鋒銳的虻”一句運用比喻,寫出 了賈誼對時代的清醒及批判。D.賈誼的政治才能與性格缺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者通過這一反差表 達了對賈誼命運的深切同情。
解析 應(yīng)是“賈誼的政治才能與不幸的命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0.如何理解“賈誼的橫空出世,漢朝才算真正擁有了自己的理論家”這句話的含意?(4分)
答案?、儋Z誼認(rèn)真思考漢朝立國的道德基礎(chǔ)與統(tǒng)治理論,提出了許多極有遠(yuǎn)見、富有建設(shè)性的意見;②蕭何、曹參等是不可能站到這樣的高度上的;③從文帝經(jīng)景帝至武帝,賈誼的功業(yè)由幾代人完成了,從而證明了他的理論的正確性。
31.請?zhí)骄繕?biāo)題“沒有席位的發(fā)言”的深刻意蘊。(4分)
答案 ①賈誼給了大漢立國諸多眼前急務(wù)、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道德基礎(chǔ)與統(tǒng)治理論等以最好的忠告,是那個時代最睿智的發(fā)言者(“發(fā)言”);②賈誼的個性和超越時代的不同政見,使他最終被貶謫流放,被逐出輿論中心地帶,遠(yuǎn)離“話筒”,聲音才被迫消失(“沒有席位”);③賈誼雖然被貶、生不逢時,卻以其見識、膽略和政治天才奠定了他在大漢政治史上以及中國政治史上的地位(整體);④表達了作者對賈誼深深的同情(情感)。
六、作文(50分)3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50分)屈原因正道直行被流放,披發(fā)行吟于澤畔,漁父看見后,問他為什么來到這里。屈原說:“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因此被放逐?!睗O父勸他說:“既然舉世皆濁,何不隨波逐流、推波助瀾呢?既然眾人皆醉,何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呢?”屈原反問道:“我怎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又怎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zhì),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懷石投江而死。漢代的賈誼認(rèn)為,不論到哪里都可以輔佐君主,又何必留戀楚國呢?就像鳳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國君才降落下來,看到危險的小人就遠(yuǎn)走高飛。
上述材料中,屈原、漁父和賈誼三個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jié)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biāo)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dǎo) 研讀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在屈原,身處“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的時代,因“正道直行”而遭放逐,又不愿讓外物的污染、世俗的塵垢玷污自己的清白高潔,于是“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懷石投江;在漁父,一是不懂屈原的行止,二是何必與自己過不去,不如與世沉浮,好死不如賴活著。兩人言說形成行事的兩極,贊成屈原行止,可以抓住“清白身軀”“高潔品質(zhì)”,立意寫其守我高潔,不隨波逐流;不想茍同屈原行止,可以站在生命的角度上,謳歌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生命價值不一定就體現(xiàn)在眼下的正道直行,它可以是愛國,心系故國,可以是為國輔君,正道直行,可以是活在當(dāng)世,也可以活在未來,更可以在漁父隨波逐流的基礎(chǔ)上更進一步,即在隨波逐流、與世沉浮中等待生命的出擊,在歷史長河中做大生命的價值。站在漁父的角度看屈原,漁父自然是,隨遇而安,茍活于世,決不與自己過不去,積極一點,就是與其一味地固守高潔,不如適應(yīng)世界,等待生命的出口,與其殉楚,不如等待。
再看漢人賈誼的評論,“不論到哪里都可以輔佐君主,又何必留戀楚國呢?”言外之意,就是俗話說的“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必吊死在一棵樹上,即跳出楚國看世道,放寬眼界,摒棄坐井觀天、約束自我之弊。“就像鳳凰在千仞高空翱翔,看到有德的國君才降落下來,看到危險的小人就遠(yuǎn)走高飛”,要學(xué)林中鳳凰,趨利避害,運用腦髓,善于分辨,在浮世中做大生命的價值。楚國之外還有燕趙韓魏,不要只陷于一國一地,而忘了外面的世界,從而為像屈原一般身處困境的屈原們廓開胸襟。站在屈原的立場上就是,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難移舊時情,故土難離??蓪懬乐毙斜涣鞣牛m處困厄,寧可保持自己清白的節(jié)操、高潔的品質(zhì),即使死去也不愿與污濁的世俗同流合污,謳歌其潔身自好、為理想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可寫漁父,作為屈原形象的對立面,身處污濁的現(xiàn)實世界,主張隨波逐流,決
這是一份新高考語文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復(fù)習(xí)綜合試卷課件PPT,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筋骨之強,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多于市人之言語,管弦嘔啞,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解析遷變化,解析或有的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全國版)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課件第5部分 教學(xué)文言文點線面 必修5 Ⅱ 點線整合 (含詳解),共58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整合,答案×,重點突破,女子出嫁,答案不正確,授予官職,清除除掉廢除,流逝過去,解析除授予官職,答案錯誤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全國版)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課件第5部分 教學(xué)文言文點線面 必修4 Ⅱ 點線整合 (含詳解),共5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整合,此必及我才能不及中人,答案×,答案√,重點突破,憑借倚仗,辜負(fù)對不起,擔(dān)負(fù)承擔(dān),使承擔(dān),換取交換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