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節(jié)一:導入
1.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的狼牙山路,始建于北宋慶歷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命名。
2.“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我們曾學過《桃花源記》《小石潭記》。
3.這篇記的作者是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請同學們先聽我誦讀課文。注意下列字詞讀音。
學習這篇文章,我們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是這篇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
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一句的?
文章第二、三、四段主要表現(xiàn)了哪幾種樂?
文章是如何寫這幾種樂的?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篇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
接下來我們就圍繞上述問題來學習《醉翁亭記》。
環(huán)節(jié)二:講解課文
這篇文章共有4個段落,我們先來學習第一段。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注意停斷和語氣。
1.第1段一共有9個句子。這9個句子句末都是“也”。“也”是一個語氣詞,可以表示判斷,又可以表示陳述。請同學們讀一讀下面的句子體會“也”的語氣。
環(huán)滁皆山也。
“也”與“皆”連用,表示判斷語氣,意思是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這兩句一問一答,“也”表示判斷,意思是建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僧人智仙。給亭子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號來為亭命名的。
節(jié)奏抑揚頓挫,還隱含作者的得意之情。如果換成“作亭者,山之僧智仙。名之者,太守?!本腿鄙龠@種意味。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意”指的是意趣、情趣?!霸诤酢敝冈谟?,“乎”放在句中相當于“于”。這句話的意思是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山水美景之間。這里的“也”表示陳述語氣。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指領會,“寓”指的是寄托。這句話省略了一個介詞“于”,即“山水之樂,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領會在心中,寄托在喝酒上。這句話中的“也”同樣表示陳述語氣。
小結(jié):本文中的“也”一共出現(xiàn)21次,且都用在句末。這些“也”使文章節(jié)奏舒緩、舒卷自如。請同學們在朗讀時注意他表達的語氣。
我們再來關注幾個句子的停斷。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蔚然而深秀:數(shù)目茂盛而又幽深秀麗。
這個句子為什么不能讀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請同學們關注注釋3蔚然而深秀:數(shù)目茂盛而又幽深秀麗,“而”在這里表示并列關系,“蔚然”和“深秀”是兩個并列的詞,不宜割裂?!巴笔强傤I,所以從“望之”后斷句。這個句子的意思是一眼望去樹木茂盛而又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
山行/六七里……
山行:沿著山路走
這個句子為什么不能讀成“山/行六七里”?“山行”意思是是沿著山路走,不能將其割裂,這句話的主語是人們,意思就是人們沿著山路走六七里。
本文的題目叫“醉翁亭記”,請同學們在第一段中劃出含有“醉翁”二字的句子。
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4.前四句為第一層,介紹醉翁亭的位置。后三句為第二層,交代醉翁亭名稱由來。最后兩句為第三層,引出醉翁之意。
(1)我們先看第一層的意思。
·“環(huán)滁皆山也”——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這是總寫滁州的地理環(huán)境。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薄髂戏降纳椒?,樹林山谷尤其美麗,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
由“環(huán)滁皆山”寫到西南面的瑯琊山,范圍逐漸縮小。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沿著山上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是釀泉。作者移步換景,由遠而近,有形有聲的釀泉就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
·“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勢回環(huán),路也跟著轉(zhuǎn)彎。有一個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高居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最后視線停留在一個點上——醉翁亭。
小結(jié):作者由山到峰,由峰到泉,由泉到亭。視線由整體而局部,由遠而近,由面到點,一層層推出主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2)第二層交代醉翁亭名稱由來。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薄扔脙蓚€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是山中僧人制造的,是太守用自己的號來給亭子命名的。太守為何自號醉翁呢?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薄帮嬌佥m醉”意思是喝很少酒就醉了,突出了“醉”字,而“年又最高”暗含了一個“翁”字,太守自號醉翁,別有情趣。
(3)第三層引出醉翁之意?!耙狻苯忉尀椤耙馊ぁ薄扒槿ぁ?br>·“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意思就是醉翁的意趣不在喝酒上,表明醉只是表象。那么,醉翁之意的實質(zhì)是什么呢?原來太守是為山水美景而陶醉。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美景的快樂領會于心,寄托于酒。酒只是作者內(nèi)心快樂的寄托。
(4)朗讀第一段。
小結(jié):第一段作者先由遠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接著交代醉翁亭名稱的由來,最后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一核心句,并點明醉只是表象,樂才是實質(zhì)。
那么,文章主要表現(xiàn)了哪幾種樂呢?請同學們閱讀文章畫出含有“樂”的句子。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全文共有十個“樂”字,歸納起來這些樂有山水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滁人之樂、太守之樂?!皹贰笔侨牡木€索,貫穿始終。
文章第一個含有“樂”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句話在文章第一段結(jié)尾,引出了第二段的山水之樂。一起來閱讀文章第二段。
第二段以“若夫”開頭,“若夫”是句首語氣詞,與第三段開頭的“至于”作用相似,表示話題轉(zhuǎn)換。這一段有三個句子,對照注釋理解意思,思考:這三個句子有什么關系?
第一句寫山間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霧氣)開(消散)”太陽出來,樹林里的霧氣散開了,這是早晨的景色,由暗而明?!霸茪w(回歸,此指聚攏)而巖穴暝(灰暗)”煙云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這是傍晚的景色,由明到暗。忽明忽暗,變化不一,體現(xiàn)山水之樂。
第二句寫山間四時(四季)之景,“野芳(花)發(fā)(開放)而幽香(散發(fā)出幽香)”寫春天之景,野花開了散發(fā)出幽香,極具春天特色。“佳木秀(草木茂盛)而繁陰(形成濃密的樹蔭)”這是夏天之景?!帮L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天氣高爽霜色潔白,這是秋天之景?!八涠觥彼幌陆德冻鍪?,這是冬季之景。四季之景,各有特征。山水之樂,盡在美景之中。
第三句是對前兩句的總結(jié)?!俺?,暮而歸”早晨進山,傍晚回去照應“朝暮之景”,“四時之景不同”照應四季各有特征的景色,而“樂亦無窮也”點出一個“樂”,山水之樂無窮無盡。
小結(jié):第二段寫景抓住了“早晚”“春夏秋冬”幾個時間節(jié)點來寫,有對偶句,也有散句,整齊中也有變化,寫出最具有特征的景色,盡顯山水之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起朗讀第二段。)
下面我們把第1-2段連起來看。
文章第一段介紹醉翁亭的位置和名稱的由來,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并由此引出第二段寫“山水之樂”,第二段具體描寫了滁州山間朝暮、四時美景,表現(xiàn)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
環(huán)節(jié)三:學習小結(jié)
最后我們就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做一個小結(jié)。
首先,我們抓住關鍵詞“醉翁”梳理了第一段的層次,明確了文章是運用層層推進的方式來引出這一段的核心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接著,我們抓住樂字,了解了全文主要表現(xiàn)了哪幾種樂,并分析了第一種樂——山水之樂。在此過程中,我們還積累了一些文言詞匯,賞析了文章語言表達上的特色。
下一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學習《醉翁亭記》,深入探討作者在這篇記中所表現(xiàn)的志趣。
環(huán)節(jié)四:布置作業(yè)
今天的作業(yè)是《完成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練習部分》第11課的1-4題。
第二課時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第11課《醉翁亭記》。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的第1-2段,我們抓住關鍵詞“醉翁”梳理了第1段的層次,明確了文章第1段運用了層層推進的方式,引出這段的核心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接著我們抓住“樂”字,歸納了全文主要表現(xiàn)的幾種樂,并分析了文章第2段的山水之樂。
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學習《醉翁亭記》,探討作者在這篇記中所表現(xiàn)的志趣。
環(huán)節(jié)二:講解課文
我們先來學習第3段。第3段從寫景過渡到寫人。
1.請同學們閱讀第3段思考一下,第3段寫了哪些人之樂呢?
第3段有4個句子,描寫了4組鏡頭——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第一組鏡頭是全景。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這幅畫面中有很多人,“負者”背著東西的人,他在路上唱歌,“行者”走路的人,他在樹下休息,“前者”走在前面的人,他在呼喊,可能是招呼后面的人快一點,“后者”走在后面的人,他在回應前者可能是說我來啦,“傴僂”彎著腰的老人也來了,“提攜”被牽著走的兒童也來了。這些人在山中來來往往,絡繹不絕。他們是誰呢?“滁人游也”,他們是滁州的百姓。這是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景象。
第2組鏡頭是中景。
林溪而漁,溪深而魚肥。有人來到小溪邊捕魚,溪水很深,魚兒肥美。釀泉為酒,泉香而酒烈。“烈”的意思是清澈。有人拿出用釀泉水釀的酒,泉水甜,酒水清。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山肴是野味,野蔌是野菜,雜然是雜七雜八的樣子,前陳的意思是擺在前面。獵得的野味、采摘的野菜,雜七雜八地擺在前面,這是太守在宴請賓客。這宴請充滿了野趣。
第三組鏡頭是近景。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絲竹”,分別指的是弦樂器和管樂器,這里指音樂。酒宴上歡飲的樂趣不在于音樂。射者中,弈者勝,“射”是古代宴飲時的游戲即投壺。有人在投壺,有人在下棋,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賓客們是多么歡樂啊!這種歡樂也一樣充滿了山林的野趣。
第4組鏡頭是特寫。
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蒼顏白發(fā),照應第一段的“而年又最高”,“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前文的“飲少輒醉”醉翁醉態(tài)可掬,醉在其中。
小結(jié):第3段寫人之樂,作者采用層層推進的寫法,由滁人寫到賓客,由賓客聚焦到太守,有平民百姓,有地方官吏,老老小小都樂在其中。這些熱鬧的場景,太守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從這一段來看,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宴飲之樂。
我們一起來朗讀第3段體會,醉翁內(nèi)心的快樂。
第4段:
第4段以“已而”開頭,“已而”的意思是不久,表示時間推移,暗示場景轉(zhuǎn)換,引出下面的“日暮而歸”,我們一起來朗讀一下這一段。
2.這一段中有兩個字的出現(xiàn)頻率非常高,同學們你們能發(fā)現(xiàn)是哪兩個字嗎?
一個是“而”,在這一段中共出現(xiàn)了7次,請同學們?nèi)Τ鲞@7個“而”。
我們先看第1組“而”。
這是一組整句,意思是夕陽落山,人的影子散亂一地,太守回去了,賓客們跟從著他,樹林中濃煙覆蓋,鳥鳴聲上上下下,游人離開了晴鳥就快樂了。
“而”在句子中可以起到減緩節(jié)奏、舒緩語氣的作用,表示一種順承的關系,沒有實在意義。讀起來中間可做輕微的停頓,加上末尾的兩個表示陳述語氣的“也”,音節(jié)和諧,鏗鏘悅耳,我們一起把這兩個句子讀一遍。
我們?nèi)サ舳僮x一讀——語氣不夠舒緩,少了點節(jié)奏感。
我們再看第2組“而”。
這組句子中的“而”表示輕微的轉(zhuǎn)折,可以解釋為卻,意思是禽鳥懂得山林的快樂卻不懂得人的快樂。人們知道跟隨太守游玩而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樂。這里的“而”要重讀,強調(diào)前后的轉(zhuǎn)折關系。
第2句中有兩個“而”,前一個“而”輕度舒緩語氣,我們來讀一讀這兩個句子。
這一段中還有一個“已而”和“然而”?!耙讯北硎緯r間的推移,也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意思是不久夕陽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亂一地。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意思就是然而禽鳥懂得山林的樂趣。
3.本文中一共有25個“而”,同學們在誦讀的時候可以細細品味“而”這個詞的韻味。這一段中還有一個“樂”字,也出現(xiàn)了7次。請同學們把這些“樂”字圈畫出來,思考這一段寫了哪幾種樂?分別是因為什么而樂?
這一段一共寫了三種樂,一是禽鳥之樂,二是人之樂,三是太守之樂。禽鳥之樂是知山林之樂,具體表現(xiàn)為“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是一種自由自在的快樂。人之樂,是“從太守游而樂”即跟從太守游玩而快樂,具體表現(xiàn)在第3段“滁人游山之樂”“和太守宴飲之樂”。太守之樂是樂其樂,樂其樂怎么解釋呢?前一個樂解釋為以……為樂,后一個樂解釋為快樂。其是代詞他們,指代前文的人。樂其樂的意思是以他們的快樂為樂。滁人的快樂就是太守的快樂。
4.在這一段中禽鳥之樂、人之樂、太守之樂,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山林之樂是禽鳥,游人和太守都能感知到的快樂。游山之樂和宴飲之樂,是人們和太守都能感知到的快樂,而太守之樂,這只是太守自己心中的快樂。這三個層次的快樂,作者用層層推進的表達形式生動有趣地呈現(xiàn)出來,極具有表現(xiàn)力。
5.那么這三個層次的樂,哪一個樂才是作者最想要表達的呢?
當然是太守之樂,太守的樂其樂是作者最想要表達的一種快樂。這一段中還有一個寫樂的句子就是“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同其樂”的意思是同大家一起快樂,“述以文”就是“以文述之”,用文章來記述這件事。這句話把醉與樂統(tǒng)一起來,醉,能與民同樂,醒能以文記之,這就是醉翁的情趣。
文章最后一句,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這一句也值得咀嚼。同學們讀一讀,太守是誰呢?就是我廬陵歐陽修呀。歐陽修這一稱呼只在文末出現(xiàn)了一次,你能從中讀出作者怎樣的心情呢?
這句話流露出,作為太守與民同樂的自得,還有能提筆成文記述這樂事的得意。
6.那么醉翁之意寄托著作者怎樣的志趣呢?
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受貶,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辨,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這一篇《醉翁亭記》就寫于這個時期,歐陽修被貶滁州并不是樂事,可本文卻處處寫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樂,在百姓的安居樂業(yè),在太守的與民同樂,這是表象,樂才是實質(zhì)。寄情山水,與民同樂是醉翁的志趣所在。
7.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下這篇文章的藝術特色。
本文采用了層層推進的敘事方式,2/3/4段分別用“若夫”“至于”“已而”開頭,由山水之樂,寫到游人之樂,再寫到太守之樂,層層推進,娓娓道來。文章第1段推出醉翁亭,第3段推出太守醉,也采用了層層推進的敘事方式,由遠而近、由面到點呈現(xiàn)出流動的畫面感,使人身臨其境。
本文有21個“也”,通篇使用,都是用在句末,有的表示陳述語氣,有的表示判斷語氣。全文25個“而”,或用來舒緩語氣,或用來表示輕微的轉(zhuǎn)折,“也”和“而”的運用與本文整散結(jié)合的語言形式,相得益彰,使文章錯落有致,氣韻流暢,誦讀時有一種天然的節(jié)奏美。
本文中還有10個“樂”字貫穿于始終,成為全文的感情線索,傳達了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醉翁之意。
下面請同學們和我一起把這篇文章完整的誦讀一遍,品味文章的語言藝術,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志趣和理想。
環(huán)節(jié)三:學習小結(jié)
我們用了兩個課時學習了《醉翁亭記》。下面我們來對本文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歸納總結(jié)。
首先,請同學們和我一起回顧一下學習這篇課文的過程,我們首先確立了閱讀這篇文章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這篇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
我們通過抓住關鍵詞醉翁,梳理了第1段的層次。明確了文章采用層層推進的方式,引出了核心句。
我們通過梳理文章中的“樂”字,明確了醉翁之意,具體表現(xiàn)在山水之樂和百姓的安居樂業(yè)。最后,我們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與民同樂的志趣。
這篇《醉翁亭記》是文言名篇,文中有一些短語后來凝固成成語,沿用至今。我們也來歸納一下這些成語,了解他們的意思。
環(huán)節(jié)四:布置作業(yè)
今天的作業(yè)是完成《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第11課的“思考探究”2、3題積累拓展45題,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里。

相關教案

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12 醉翁亭記教案: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12 醉翁亭記教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12 醉翁亭記教案: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12 醉翁亭記教案,共10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投影展示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核舟記教案:

這是一份初中核舟記教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教案 更多

語文八年級下冊核舟記教學設計

語文八年級下冊核舟記教學設計

語文八年級下冊北冥有魚教學設計

語文八年級下冊北冥有魚教學設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7 壺口瀑布教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17 壺口瀑布教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名著導讀 《簡·愛》:外國小說的閱讀教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名著導讀 《簡·愛》:外國小說的閱讀教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電子課本

12 醉翁亭記

版本: 人教部編版

年級: 九年級上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