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千多年前的一個晚上,一豆青燈之下,一位鬢發(fā)斑白的老人,就著數(shù)片烘干的竹簡寫下了191個篆體漢字。文章篇幅雖然精短,但其中光輝的思想卻閃耀經年,傳誦至今。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1、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 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被尊稱為“亞圣” ,與孔子合稱 “孔孟”。主張:“仁政”統(tǒng)一天下。反對暴政,反對戰(zhàn)爭。
2、作品介紹 《孟子》共七篇,記錄孟子與其弟子的思想言論和政治活動等的書。 《孟子》《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筆帶鋒芒,常用夸張、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強說服力,是先秦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3、寫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一、積累文言詞語。二、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并從中受到啟發(fā),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三.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后,運用對比,逐層深入的論證的寫法。四.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的含義 ;并從中受到教益。
本文是一篇短論,記敘了戰(zhàn)爭中民心向背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zhàn)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夫 郭 粟 寡 戚 畔封疆 jiāng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順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時令,氣候地利:指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形。人和:眾人的團結一致。譯文:天時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郭:古義:外城。 今義:姓氏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圍。而,表修飾而,表轉折,卻。夫:fú,句首發(fā)語詞,不譯。是: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譯文:(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時之處,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天時比不上地利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墻 非:不是。 池:護城河?! ”铮悍褐肝淦餮b備。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堅利:堅固鋒利。 米粟(sù):指糧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棄城而逃。而,表順承之:代這座城池委,古義:放棄。 今義:委任去,古義:離開 。今義:到……去
譯文: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故:連詞,因此,所以域: 古義:限制。 今義:地域以:憑借,依靠。封疆:疆界、邊境。固 : 鞏固。山溪:泛指山河。威:震攝。兵革之利:指兵器的銳利得道: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寡:少。之:動詞,到。至:極點。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詞。 順:歸順,服從。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譯文: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以: 憑借。之: 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即“得到者” 。必:一定。矣:表肯定語氣
譯文:憑著天下人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人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字詞小結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 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池 古義:護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去 古義:離開 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親戚 古義:內外親屬 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委 古義:放棄 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域 古義: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是 古義:這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3.虛詞。 之 助詞 的 三里之城 封疆之界 代詞 它、他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委而去之 親戚畔之 動詞 到 寡助之至 主謂間,不譯 以天下之所順而表修飾 著、地 夫環(huán)而攻之
表轉折 卻、但是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然而不勝者 表順接 就 委而去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第二課時
中國有句俗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國歷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你能列舉幾位呢?孟子一生滿腹經綸,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現(xiàn)出他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這節(jié)課,讓我們一起繼續(xù)學習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開頭部分先談的是什么問題?作者對此所持的觀點是什么?(請從文中找出并畫下來)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樣來證明這一觀點的?
3、通過逐層論證,作者得出了什么結論?(請用紅筆從文中畫出)
戰(zhàn)爭問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舉例證明論點一:天時不如地利
舉例證明論點二: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反面論證)(類比論證)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首先擺出觀點,提摯全文。 接著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最后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藝術特色:1、層次清楚,結構完整,論證嚴密,并使用類比論證,善于說理。2、運用排比、對偶、頂真等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召力。
排比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對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頂真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舉一兩個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說,施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廣泛的擁護,不行仁政的君主則會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紂王的故事能證明這一點。文王姬昌為西伯時,“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善養(yǎng)老者,所以人民擁護,賢士歸心,為后來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礎。商紂王雖然天資敏捷,“材力過人”,卻不行仁政,“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巨橋之粟”,以酷刑殘害臣民,最終“民罔不欲喪”,眾叛親離,葬送了商朝。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問題探討1)本文以戰(zhàn)爭為例,你認為孟子是主張打仗嗎?3)他寫此文的真正意圖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zhàn)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tǒng)治者是否“得道”。從戰(zhàn)爭談起,最終歸結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按原文填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作者用來證明“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的句子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這是一份2020-2021學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媒體教學課件ppt,共3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新知導入,學習目標,新知講解,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齊讀課文,根據注釋譯讀課文,利精良,去離開,山溪泛指山河,以憑借依靠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課件ppt,文件包含22《孟子》三章pptx、《孟子三章》導學案教師版doc、《孟子》三章教學設計doc、《孟子三章》導學案學生版doc、《孟子三章》同步檢測解析版doc、《孟子三章》同步檢測原卷版do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張筠英朗讀-linyuymp3、富貴不能淫mp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mp3等9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6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1學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課文配套ppt課件,文件包含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6單元22《孟子三章》第1課時PPT課件pptx、221《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mp3等2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