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錄
1.了解詩詞有關(guān)知識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李白他一生寫了一千來首詩,其中,近四百首都與“月亮”有關(guān)。余光中先生說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他把自己情思和才華中的很大一部分寄托在那輪明月上,然后揮灑進(jìn)詩歌中,穿越千年時光,來到我們眼前。這節(jié)課,我們就跟隨月亮的腳步,一起走近李白。
二、 整體感知(一)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浪漫主義詩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為權(quán)貴所容,使他對腐敗社會加深了認(rèn)識,寫下了許多抨擊帝王權(quán)貴荒淫奢侈和控訴現(xiàn)實政治黑暗的詩篇。詩仙李白從二十四歲“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離開四川之后,便浪跡天涯,四海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歲時,在安徽長江邊的采石磯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跡,所到之處,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動人華章。
二、 整體感知(二)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離開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這首詩寫于他出蜀遠(yuǎn)游,向三峽進(jìn)發(fā)的途中,他懷著“遍謁諸侯,??h清一”的政治抱負(fù)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yuǎn)游。然而這個青少年生活過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躊躇滿志的胸中縈繞著留戀的情緒。
二、整體感知(三)朗讀理解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高峻的峨眉山巔懸掛著半圓的秋月,月影靜靜地倒映在緩緩流動的平羌江水之中。夜間乘船從青溪驛出發(fā),直奔三峽,想念你卻難以相見,戀戀不舍地去向渝州。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yuǎn)游的時令是在秋天?!扒铩弊忠蛉腠嶊P(guān)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別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句式,是說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
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入妙。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gòu)思精巧,不著痕跡,詩人依次經(jīng)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月亮皎潔幽美,溫情脈脈,陪伴著詩人遠(yuǎn)行。詩人漸行漸遠(yuǎn),家鄉(xiāng)那輪月亮就要看不見了,讓詩人多么不舍??!月亮是家鄉(xiāng)的象征,寄托著作者的依戀。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峨眉山月歌教課ppt課件,共2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峨眉山月歌,作者簡介,初讀詩歌,知詩意,再讀詩歌,連動式謂語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峨眉山月歌教課內(nèi)容ppt課件,共2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七言絕句,朗讀古詩,詩仙李白,聯(lián)讀作者,背景介紹,聯(lián)讀背景,聯(lián)讀注釋,想意境悟詩情,想一想說一說,想一想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峨眉山月歌示范課ppt課件,文件包含第3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課時1pptx、第3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課時2pptx、夜上受降城聞笛mp3、峨眉山月歌mp3、江南逢李龜年mp3、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mp3等6份課件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PPT共64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