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 班別 姓名
(2021·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真題)古詩閱讀。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中的“清明”是指( )
A.清澈明凈 B.清醒明白 C.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2.“路上行人欲斷魂”中“斷魂”是對行人的( )描寫。
A.動作 B.神態(tài) C.外貌
3.詩中用“欲斷魂”形容行人悲傷愁苦的樣子,請你寫出兩個表示“悲傷愁苦”意思的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中的“雨紛紛”既形容春雨,也形容人的情緒。( )
(2)“借問酒家何處有?”是詩人杜牧向牧童打聽哪里有酒家。( )
(3)“牧童遙指杏花村”中“遙指”是搖著手指。( )
(2021·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qū)涑水聯(lián)合雙語學校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真題)詩詞曲鑒賞。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這首詩的作者是________代詩人____________。
2.這是一首______________(題畫詩 寫景詩 詠物詩)。
3.詩中哪些是詩人看到的?哪些是詩人想到的?請把相關(guān)詩句摘抄下來。
看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詩寫了竹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表達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021·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真題)詩詞曲鑒賞。
憶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1.《憶江南》是一首_______,是唐朝___________所寫。
2.江南美在哪里?抄出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不憶江南?”是一個_______。(A.疑問句 B.反問句)
(2021·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真題)詩詞曲鑒賞。
江上
像剛下水的鴨群
扇動翅膀拍水戲耍。
一雙雙小手撥動著浪花,
你撥我濺笑哈哈。
是哪個“水葫蘆”一下鉆入水中,
出水時只見一陣水花兩排銀牙。
1.這段文字向我們描畫了一幅生動的“江中戲水圖”?!皠傁滤镍喨骸笔侵? ),“扇動翅膀”是指( ),我喜歡作者豐富的想象力,這個畫面充滿了童趣。
A.游泳時劃動雙臂 B.戲水的孩子們
2.文中的“水葫蘆”是指( )
A.一種水中的植物
B.一個游泳水平很高的孩子
C.漂浮在水面的葫蘆
3.讀著詩的后兩句我仿佛看到這樣的畫面:一個孩子鉆入水中不見了,大家正在尋找,突然一陣水花,他又出現(xiàn)了,調(diào)皮地笑著。透過文中哪個詞,我知道“水葫蘆”笑得特別開心。
(2021·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真題)閱讀短文,完成習題。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1.讀短文,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字義。
走: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讀文言文,要注意停頓,請為下面這句話劃分停頓節(jié)奏。
因 釋 其 耒 而 守 株。
3.《守株待兔》是一則寓言。寓言雖然篇幅不長,卻帶給我們很深的思考。讀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這則寓言是我古代著名的思想家__________寫的。
(2021·貴州省·銅仁市玉屏縣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真題)文言文閱讀。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 )。兔走觸株,(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負得兔。兔( ),而( )。
1.把文言文補充完整。
2.用“ ”畫出文中的議論句,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3.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4.你還讀過的中國寓言故事有《 》《 》等。
(2021·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qū)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真題)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1.解釋文中加點字。
走: 因:
2.選擇句子停頓最恰當?shù)囊豁?,填序?
A.因釋/其耒而/守株B.因/釋其耒/而守株C.因釋其/耒而/守株
3.在文中用橫線畫出記敘這件事起因的句子。
(2021·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市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真題)文言文閱讀。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 。
1.以上語段出自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___》。
2.把課文補充完整。
3.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因:
釋:
冀:
4.故事中那個人為什么會被宋國人笑話?
5.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2021·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真題)小古文閱讀。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 。因釋其耒而守株, 。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1.請將下面三個短句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填序號)
①冀復(fù)得兔 ②折頸而死 ③兔走觸株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兔走觸株 走:______________
冀復(fù)得兔 冀: _____________
3.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因釋其/耒而/守株。 B.因/釋其耒/而守株。
4.“而身為宋國笑”的原因是___________這個故事后來演化為成語___________。
(2021·西藏林芝市小學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真題)文言文閱讀。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fù)得兔。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1.文中“走”的意思是:_________;“因”的意思是:_________。
2.用“/”畫出下面句子的停頓。
因 釋 其 耒 而 守 株
3.判斷下面的說法,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A.《守株待兔》選自《韓非子——五蠹(dù)》。( )
B.《守株待兔》中的農(nóng)夫很聰明,他妄想不勞而獲的做法是對的。( )
(2021·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真題)品讀經(jīng)典,完成填空。
三字經(jīng)(節(jié)選)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1.《三字經(jīng)》中的第三句提到的人物是孟母和______________,有一個故事叫《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講述孟母為了讓她的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曾經(jīng)多次搬家。
2.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珍惜時間的《三字經(jīng)》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每位小朋友都要記住這樣一句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大徒傷悲”,要珍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3.《三字經(jīng)》中講述教子有方的是五代時候的_____________。
(2021·貴州省·部編版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期末真題)文言文閱讀。
張僧繇(yá)于金陵①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dàn)②,因點其一。須臾③,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不點睛皆(jiē)在。
【注釋】:
①金陵:江蘇南京 ②誕:荒唐的;不合情理的 ③須臾:片刻
1.想一想,連一連,古文中的這些詞分別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哪一個詞。
于 畫
點 于是
曰 在
因 說
2.根據(jù)這則故事的內(nèi)容寫出相應(yīng)的成語: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的朗讀停頓線畫對了嗎?對的打√,錯的打×。
點之/即飛去。( )
人/以為誕,因/點其一。( )
一龍/乘云上天,不點/睛者/皆在。( )
這是一份2021-2022學年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期末專項練習18習作·表達(原卷+解析),文件包含2021-2022學年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期末專項練習18習作·表達原卷版docx、2021-2022學年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期末專項練習18習作·表達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46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1-2022學年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期末專項練習15課內(nèi)閱讀(原卷+解析),文件包含2021-2022學年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期末專項練習15課內(nèi)閱讀解析版docx、2021-2022學年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期末專項練習15課內(nèi)閱讀原卷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43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1-2022學年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期末專項練習08查字典填空(原卷+解析),文件包含2021-2022學年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期末專項練習08查字典填空解析版docx、2021-2022學年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語文期末專項練習08查字典填空原卷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3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