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學習本課中說理的方法和論證邏輯。
3、體會“兼愛”的思想內涵,思考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
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與運用:理解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整體閱讀,點面結合。在弄懂重點語句的基礎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間的聯(lián)系,把握本文主旨。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結合本文的語言和例子理解墨子的思想。
文化傳承與理解:墨子的“兼愛”思想要求人們互相愛護、互相尊重、愛人如己,最終形成平等友愛、和諧融洽的環(huán)境,這對當今和諧社會的建設仍有著深刻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積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實詞、虛詞和句式知識。
難點:體會“兼愛”思想內涵,進一步思考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轉型時期。這時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舊的政治、經濟秩序乃至社會倫理秩序漸趨崩解,而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和社會倫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一切都處在迅速的變更中。到處充滿著大國攻小國、大家篡小家、強凌弱、眾暴寡、詐謀愚、貴傲賤的不合理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下層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慘狀。就是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里,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和“國際”和平主義的倡導者誕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親眼目睹了當時社會的不合理現(xiàn)象,提出了一系列為廣大平民利益而著想的解決社會危機的方針和措施,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綿延不絕的源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著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奮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直到今日讀來,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啟迪力量,因此,讓我們敞開心扉再次走進墨子的偉大思想王國吧!
二、寫作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轉型、大變革時期。在那個禮崩樂壞、王權衰敗、諸侯爭鋒的時代,舊的政治、經濟秩序乃至社會倫理秩序漸趨崩解,而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和社會倫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一切都處在劇烈的變革之中。廣大勞動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極度渴望過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對現(xiàn)實生活給予積極的關注與思考,認為一切的災難和邪惡都是人們不相愛帶來的惡果,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主張,站在平民的立場上堅決地維護勞動人民的生存與安危。
三、作者介紹
墨子(生卒年不詳) ,名翟(dí),東周春秋末期戰(zhàn)國初期宋國人 ,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chuàng)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jié)葬”“節(jié)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jié)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zhàn)國時期創(chuàng)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死后,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傳世。
四、題目解說
《兼愛》有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所謂兼愛,其本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要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兼愛還表現(xiàn)在大國不侵略小國,國與國之間無戰(zhàn)事,和平共處。墨子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兼愛,人們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才能達到社會安定的狀態(tài)。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
五、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篇提出議論的焦點,提出以治理天下為事業(yè)的人必須知道混亂產生的根源。
第二部分:分析原因,列舉事例,從三個方面分別論述亂“起不相愛”。
第三部分:運用假設 、鋪排、反問的句式,正面論證“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的觀點。
第四部分:統(tǒng)治者要鼓勵人與人相親相愛。
六、全文分析
1、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觀點的?
明確:
文章開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亂必須要知道混亂產生的源頭,就像醫(yī)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對癥下藥,把病治好一樣。接著指出天下混亂產生的原因是人們不相愛。文章的論述從父子、兄弟、君臣之間的不相愛,到盜賊橫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諸侯互相攻伐,分層論述亂“起不相愛”的觀點。然后,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即“使天下兼相愛”。最后歸納論點,肯定結論,總結全文。
2、墨子為什么提出“兼愛”思想?
明確:
墨子認為天下混亂產生的原因是人們不相愛,因此他提出“兼相愛”,認為“兼相愛”是治理天下混亂的良方。墨子認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樣,天下還會混亂嗎?看待父親、兄長及君王像看待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視人如己、愛人如己,就不會出現(xiàn)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況,也就不會出現(xiàn)大夫亂家、諸侯相攻的情況,甚至連小偷和強盜都沒有了,像這樣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人彼此相愛,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人相互厭惡,天下就會變得混亂,所以墨子提出了“兼愛”的思想。
3、儒家的“仁愛”思想與墨家的“兼愛”思想有什么異同?
明確:
相同之處:(1)基本內涵一致?!叭蕫邸迸c“兼愛”,二者皆顯出了愛的普遍性,孔子的“泛愛眾”與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都體現(xiàn)了愛的普遍性、廣泛性。二者在主張人人相愛,關愛民眾,反對以強凌弱上顯然是相通的。(2)社會背景和基本目標相同??鬃拥摹叭蕫邸彼枷牒湍拥摹凹鎼邸彼枷攵际钱a生在春秋戰(zhàn)國的社會動亂時期,都懷著安邦定國、終止混亂紛爭的理想。
不同之處:(1)具體內涵不同。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級制度、血緣關系基礎上的有差別的愛,是有先后等級順序的,是由“愛親”到“愛人”,最后才是“泛愛眾”。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級秩序,即尊卑、貴賤、親疏的順序去愛人。墨家的“兼愛”思想是一種超越血緣關系的愛,這種愛沒有尊卑、親疏、貴賤的差別,即“兼相愛”,借此達到利人如己、無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2)愛的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主張盡心,不言回報,只求盡職盡責,不問自己的權利。墨子的“兼愛”思想則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對等互報的原則,即“兼相愛,交相利”。
總體看來,儒家的“仁愛”是一種有差別和等級的愛,即要求以對父母兄弟之愛為同心圓的圓心,層層外推,逐漸擴展到對宗族、國家和社會的愛。而墨家的“兼愛”是一種無差別和等級的愛,它要求人們拋卻血緣和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愛人如己。
4、“兼愛”的思想可謂是墨子為當時的亂世開出的藥方,它在當時的社會可能實現(xiàn)嗎?
明確:
不可能實現(xiàn)。一是時代特征。當時墨子所處的時代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奴隸制度迅速瓦解,殘酷的戰(zhàn)爭屢見不鮮,統(tǒng)一是必然的趨勢。各國國君都希望通過戰(zhàn)爭兼并其他國家,使自身強大從而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霸業(yè)。墨子“兼愛”的思想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利益重組的時代是不合時宜且沒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階級局限。墨子提出“兼愛”的思想時,是站在當時社會弱勢群體的角度,客觀地反映了身處貧困與戰(zhàn)亂的人們的愿望。但是,這種“兼愛”的思想在等級社會中是難以施行的,墨子的“兼愛”思想超越了階級局限,他希望各國的國君通過實施“兼愛”的主張來減少戰(zhàn)爭,愛別人的國家,愛他國的國民。墨子試圖調和統(tǒng)治階級和勞動者之間的矛盾,他希望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也維護各方的利益,但是,這只是墨子的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而且,此時所出現(xiàn)的社會動亂并不是墨子簡單理解的由各方不兼愛,“交相惡”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因此,墨子這種“兼愛”的思想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理想主義,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5、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的觀念和“自愛”“自利”的觀念是矛盾的嗎?
明確:
觀點一矛盾。墨子在《兼愛》中列舉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強調彼此之間的“愛”,而沒有正面論述個人的“愛”與“利”。在論述盜賊和大夫諸侯時,也是強調彼此之間的“愛”,對“治天下為事”的圣人,則要求其對天下的責任,絲毫沒有闡述到個人的“自愛”與“自利”。
觀點二不矛盾?!凹嫦鄲邸辈⒉环穸ā白詯邸?,而是把“自愛”與“相愛”結合起來?!敖幌嗬币膊皇潜梢暋白岳?,而是力求使“自利”與“互利”兩不偏廢?!胺驉廴苏撸吮貜亩鴲壑?。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在這種愛意融融的相互關系中,天下才能實現(xiàn)和諧、富足?!袄痹谀幽抢镏饕侵咐?、益處、互利、謀利等,似乎并無特異之處。但是,一旦將“利”與“愛”聯(lián)系起來,使“利”成為“愛”的助力、佐證,而不是對立面,那么“利”就獲得了非同尋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揚“自愛”與“自利”,也不斷然否定“自愛”與“自利”,而是講求“兼相愛,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協(xié)調,這才是“兼相愛,交相利”的關鍵。從而,“自愛”與“自利”不是狹隘的自私、計較得失,不是應該被任意貶低、排斥、批判的對象,而是可以被肯定、借助、擁有的現(xiàn)實利益,“自愛”與“自利”應該具有更為深厚的內涵與恢宏的氣勢。
七、中心思想
“兼愛”是墨家的核心主張之一。本文認為天下之亂起源于“不相愛”。父與子、兄與弟、君與臣,都是更加愛自己而不愛對方,虧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亂;盜賊自愛而不愛他人,因此行竊和殘害別人;諸侯大夫自愛其國與家,而不愛他人之國與家,故相互攻伐與侵害。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如己,則所有竊奪攻伐的現(xiàn)象都會消除,天下就會太平安定。
八、寫作特點
1、善用鋪排,質樸充實。
本文善于使用鋪排,多處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進行列舉和說理,使句式整齊而富有變化。文章不加修飾,能就近取譬,語言淺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顯得質樸而充實。
2、結構嚴密,邏輯清晰。
本文結構嚴密,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論述逐步深入。本文邏輯清晰,逐層進行詳細論證;舉例論證的使用,使得說理形象生動,大量的舉例論證,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句式整齊,論述有力而富有氣勢。
九、補充資料
《墨子》
《墨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
該書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jié)葬、節(jié)用,涉及哲學、邏輯學、軍事學、工程學、力學、幾何學、光學,先秦的科學技術成就大都依賴《墨子》以傳?,F(xiàn)存《墨子》一書,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連類比譬、逐層推理,典型如《非攻》。語言質樸無華,造句遣詞口語化。
十、總結全文
《墨子》一書所蘊含的思想極其豐富,在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赌印匪枷氪砹藦V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正因為如此,它不被統(tǒng)治階級所賞識,到了秦漢,墨學已沒有多大影響,墨子的事跡已知之甚少,連史學家司馬遷為墨子作傳,也廖廖數(shù)語。
布置作業(yè)
拓展閱讀《墨子》部分章節(jié),積累名句。
課后訓練
1.《墨子》中提出補救的辦法,就是要人們“兼相愛”,就會出現(xià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狀況,進而“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而天下能得到治理。
2.《墨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論述了社會混亂的原因。正是由于人們的“不相愛”,才產生損人利己,無惡不作的行為。
3.《墨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打比方的手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亂的狀況,就要知道發(fā)生混亂的原因。
4.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墨子,名翟,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觀點。
B.《墨子》一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編。墨家學說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學并稱“顯學”。
C.儒家講“愛人”,墨家講“兼愛”。前者強調“親親”“尊尊”的等級差別,后者主張“愛”沒有等級差別。
D.《周禮》中曾記錄“邦”和“國”的區(qū)別,“大曰邦,小曰國”;而“家”指卿大夫的封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
2.答案: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3.答案: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4.答案:B
解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編”錯,《墨子》一書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匯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 上冊7 兼愛教案,共9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定位,素養(yǎng)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技法指導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選擇性必修 上冊第二單元7 兼愛教案,共10頁。教案主要包含了重點難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7 兼愛教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課時安排,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作業(yè)布置,第二課時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