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5B.6C.7D.8
【答案】C
【解析】明成祖時期為了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派遣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地區(qū)的友好交往,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C項正確,排除ABD項。故選C項。
2.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 )
A.印度洋沿岸和紅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C.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D.大西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答案】C
【解析】根據(jù)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影響深遠,他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故C符合題意,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
3.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炫耀明朝國力B.開拓殖民地
C.擴大政治影響,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D.發(fā)展對外貿易
【答案】A
【解析】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為了炫耀明朝國力,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qū),因此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炫耀明朝國力,A符合題意;BCD三項的內容不是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不符合題意;故選A。
4.“七下遠洋佳話多,外交史上起長河。萬千里破重重浪,六百年掀道道波?!痹撛姺从车臍v史事件是
A.張騫通西域B.鄭和下西洋C.戚繼光抗倭D.鄭成功收復臺灣
【答案】B
【解析】1405-1433年,鄭和船隊七次遠航,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故B符合題意;張騫主要是同西域開辟絲綢之路,排除A;戚繼光主要是抗擊倭寇,不符合材料中“七下遠洋”的信息,排除C;鄭成功收復臺灣屬于抗擊荷蘭殖民者,排除D。故選B。
5.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是( )
A.戚繼光B.鄭成功C.關天培D.岳飛
【答案】A
【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戚繼光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抗倭英雄,A項正確;鄭成功同荷蘭侵略者進行斗爭,收復了臺灣,排除B項;關天培在黃海大戰(zhàn)中英勇犧牲,排除C項;岳飛是著名的抗金英雄,排除D項。故選A項。
6.戚繼光抗倭取得九戰(zhàn)九捷的地點是
A.臺州B.福建C.廣東D.杭州
【答案】A
【解析】明朝末年,倭寇騷擾我國東南沿海。1561年,倭寇大舉趁虛襲擊臺州,戚繼光奮力抵御,取得 九次大捷,故排除BCD,A項符合題意。故選A項。
7.戚繼光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其詩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狈从沉怂?)
A.抗元的決心B.抗倭的決心C.抗清的決心D.收復臺灣的決心
【答案】B
【解析】戚繼光, 1528年出生于山東微山魯橋鎮(zhèn),明朝杰出的軍事家。1548年從浙江義烏募集礦工和農民,編練戚家軍。自戚家軍成立開始,他率軍于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10余年,大小80余戰(zhàn),終于掃平倭寇之患,被譽為民族英雄?!胺夂罘俏乙?,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戚繼光抗倭的決心。故選B。
8.下列詩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排序正確的是
①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②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③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⑤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⑤B.②③①④⑤
C.②③④①⑤D.②①③⑤④
【答案】D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王掃六合”、“開元盛世”、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中外的交往與沖突的相關內容?!扒赝鯍吡稀笔侵盖亟y(tǒng)一六國。“憶昔開元全盛日”指的是唐朝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xiàn)?!爸卑押贾葑縻曛荨敝傅氖潜彼螠缤?,南宋建立?!俺杉己埂敝傅氖?206年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但愿海波平”指明朝戚繼光抗倭。所以本題答案為D項。
考點: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秦王掃六合”;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開元盛世”;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9.從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qū),進行侵略活動。其中,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居住權的殖民者是:( )
A.西班牙B.英國C.葡萄牙D.荷蘭
【答案】C
【解析】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故C項正確;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曾侵占北臺灣,西班牙沒有攫取我國廣東澳門,排除A項;英國攫取中國領土始于1842年《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排除B項;荷蘭于1624年侵入南臺灣,后被鄭成功所敗,排除D項。故選C項。
10.中國古人很早就重視對海洋的探索。法國學者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華人》一書中記載了鄭和為說服明仁宗朱高熾保留寶船隊時的一段話:“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遍喿x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朱彧的《平洲可談》中記敘“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隱晦則觀指南針”。
﹣﹣(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材料中介紹的指南針技術何時開始在海船使用,后來什么人將這一技術傳到歐洲?
(2)中國先進的航海技術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在何時?
材料二: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南洋各地的聯(lián)系,很多國家都在和他的接觸之后派使者來中國貿易。鄭和下西洋也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在他的影響下,中國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鄭和的歷史功績是不能磨滅的。
(3)明代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下西洋中國的絲綢、瓷器遠銷海外,你知道當時中國的絲織業(yè)中心是哪里?鄭和船隊最遠到達哪里?
(4)結合所學談談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5)明代后期來自海洋上的威脅是倭寇。在臺州九戰(zhàn)九捷打敗倭寇的將領是誰?
【答案】(1)北宋末年,阿拉伯人
(2)元朝
(3)蘇州 紅海沿岸、非洲東海岸
(4)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 空前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qū)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chuàng)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yè)作出了偉大貢獻。(答出兩點即可)
(5)戚繼光
【解析】
(1)根據(jù)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yè);南宋時,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事業(yè),還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fā)展。因此指南針技術北宋開始在海船使用,后來阿拉伯人將這一技術傳到歐洲。
(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先進的航海技術也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fā)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在元朝。
(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棉紡織業(yè)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yè)中心;景德鎮(zhèn)是全國的制瓷中心。因此鄭和下西洋中國的絲綢、瓷器遠銷海外,當時中國的絲織業(yè)中心是蘇州;鄭和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因此鄭和船隊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
(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 空前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qū)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chuàng)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yè)作出了偉大貢獻。
(5)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世紀中期,戚繼光奉命抗倭,組建“戚家軍”?!捌菁臆姟痹谂_州九戰(zhàn)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qū)的倭患;前往福建、廣東配合當?shù)孛鬈娊藴缳量埽瑬|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因此在臺州九戰(zhàn)九捷打敗倭寇的將領是戚繼光。
這是一份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同步訓練題,共7頁。
這是一份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課時訓練,共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與下圖息息相關的歷史事件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第17課 明朝的滅亡測試題,共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歷史上曾流傳一首民謠,下列各項與明朝滅亡無關的是,材料研讀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