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常識】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東晉著名詩人。本文選自《陶淵明集》。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核舟記》選自清代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學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先秦時叫作《詩》或《詩三百》,收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05篇。按所配樂曲的性質(zhì)分為風、雅、頌?!帮L”是各地的民歌民謠;“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頌”是宮廷用于祭祀的樂歌。
【通假字】
1.便要還家。要:同“邀”,邀請。
2.詘右臂支船。詘:同“屈”,彎曲。
3.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橫”。
【古今異義】
1.無論魏晉。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表示在任何條件下結(jié)果都不會改變。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4.芳草鮮美。古義:新鮮美好。今義:食物味道好。
5.阡陌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事業(yè)。
6.不足為外人道也。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
7.乃記之而去。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的地方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
8.崔氏二小生。古義:年輕人。今義:戲曲中生角的一種,扮演青年男子。
9.其兩膝相比者。古義:靠近。今義:比較。
10.高可二黍許。古義:大約。今義:可以。
1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古義:挑選。今義:簡單。
【一詞多義】
1.尋
尋向所志。(尋:動詞,尋找)
尋病終。(尋:副詞,隨即,不久)
2.舍
便舍船。(舍:讀shě,動詞,舍棄,拋開)
屋舍儼然。(舍:讀shè,名詞,房屋)
3.志
處處志之。(志:動詞,做記號)
尋向所志。(志:名詞,標記)
4.之
忘路之遠近。(之:助詞,的)
聞之。(之:代詞,這件事)
處處志之。(之:助詞,起協(xié)調(diào)音節(jié)作用)
5.為
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為:讀wéi,動詞,作為)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為:讀wèi,介詞,對、向)
6.遂
遂迷。(遂:終于)
遂與外人間隔。(遂:于是、就)
7.清
水尤清冽。(清:清澈)
以其境過清。(清:凄清)
8.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大約)
不可久居。(可:可以)
9.從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從:由,自)
隸而從者。(從:跟隨)
10.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讀qí,奇異、罕見,這里指手藝奇妙)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奇:讀jī,零數(shù)、余數(shù))
11.木
能以徑寸之木。(木:木頭)
以至鳥獸、木石。(木:樹木)
12.為
為宮室、器皿、人物。(為:做,這里指雕刻)
中軒敞者為艙。(為:是)
13.扇
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詞)
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扇:扇子)
【詞類活用】
1.漁人甚異之。異:驚異,詫異。這里是意動用法,對……感到驚異。
2.心樂之。樂:意動用法,以……為樂。
3.凄神寒骨。凄: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凄涼。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寒氣透骨。
4.斗折蛇行。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5.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6.箬篷覆之。箬篷:名詞作狀語,用箬篷。
7.石青糝之。石青:名詞作狀語,用石青。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2.省略句
(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
(漁人)具答之。
(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此中人語(漁人)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溪水)斗折蛇行。
則題名(于)其上。
各隱(于)卷底衣褶中。
3.倒裝句
全石以為底。(賓語前置,應為“以全石為底”)
嘗貽余核舟一。(定語后置,應為“嘗貽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定語后置,應為“又用一篆章”)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定語后置,應為“蓋簡修狹者桃核為之”)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后置,應為“其相比者兩膝”)
細若蚊足。(狀語后置,應為“若蚊足細”)
【文章主旨】
《桃花源記》本文描述了一個作者所憧憬的桃花源,一個和諧美好、安定和平、自食其力的社會,反映了人民厭惡戰(zhàn)爭和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小石潭記》這篇游記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周圍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凄清,抒發(fā)了作者被貶后的失意、凄苦之情。
《核舟記》細致地介紹了核舟的大小、結(jié)構(gòu)、舟中人物等,充分展現(xiàn)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謳歌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和我國古代工藝美術(shù)的卓越成就。
《關(guān)雎》寫一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有現(xiàn)實中求而不得的焦慮,也有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悅,充分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描寫了一個戀愛中的癡情人的心理感受,表現(xiàn)了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悵心情。
【寫作特點】
《桃花源記》虛實結(jié)合。本文是虛構(gòu)的故事,卻用紀實的筆法,如加入了歷史人物劉子驥;桃花源是虛構(gòu)的,但秦時之亂卻是真實的。
《小石潭記》
1.移步換景與定點特寫相結(jié)合。2.動靜結(jié)合。3.情景交融。
《核舟記》
1.語言平實、洗練,描寫細致。例如,文中對舟中人物情態(tài)狀貌的描寫,句句都是作者審視所得,毫無夸飾,逼真而又生動,讓人仿佛有親見“大蘇泛赤壁”之感。2.結(jié)構(gòu)完整,層次清楚。文章采用“總—分—總”的模式,段與段之間聯(lián)系緊密。
《關(guān)雎》1.運用雙聲疊韻聯(lián)綿詞,增強詩歌的和諧美和人物的生動性。2.以偶句入韻的方式增強詩歌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3.運用起興手法。
《蒹葭》1.反復詠嘆,感情凸顯。2.虛實結(jié)合,想象豐富。
★知識劃重點★
文言文文常見考點如下:
1.作者作品、文學常識。
2.能正確解釋文言實詞、虛詞。
3.準確翻譯句子,把握關(guān)鍵句。
4.能準確斷句(劃分朗讀節(jié)奏)。
5.能準確理解內(nèi)容并篩選概括信息。
6.能準確分析人物形象,整體把握文章思想。
7.能準確評析人物、語言、寫法并結(jié)合選文談感悟、啟示。
文言文閱讀答題策略
1.作者作品、文學常識??山Y(jié)合課本加強對作者作品基礎(chǔ)知識的識記。
2.解釋文言詞語題。這類題多數(shù)是考查文言實詞中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及重點虛詞含義。而這些文言實詞虛詞基本上都是書上的課下注釋。因此需要把書上的字詞注釋掌握好。
3.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chǔ)上意譯。首先,要把關(guān)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砂堰@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shù)恼{(diào)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語)?!笨砂堰@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4.內(nèi)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guān)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5.人物形象分析題:
人物形象分析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A從正面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即通過文本中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動作、語言、心理等重點語句,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質(zhì)和性格特點。)
B從側(cè)面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即通過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來突出主要人
物的形象)
C從評價性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議論句)
D通過剖析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6.評價感悟題
要在讀懂短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選文內(nèi)容談自己的感悟、啟示。
★練習劃重點★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小石潭記(節(jié)選)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解釋加點的詞。
(1)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
(2)潭中魚可百許頭可:________
(3)悄愴幽邃悄愴:__________
(4)以其境過清清:________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文章按游蹤順序?qū)懙模x文內(nèi)容可以概括如下:
發(fā)現(xiàn)小石潭——__________——尋找小潭源流——__________
4.柳宗元初聞小石潭水聲時心情是“樂”,觀魚時心情是“樂”,最后的感受卻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并認為“不可久居”。何以如此?請結(jié)合對他永州經(jīng)歷的了解說說原因。
二、閱讀下面兩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1)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
明日,宿旦子岡,甫①行數(shù)里,見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皆耕于田間。蓋江北之俗,婦女亦耕田力作;以視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產(chǎn)者,其俗洵②美矣。偶舍騎步行,過一農(nóng)家,(2)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衣;間有豆棚瓜架,又有樹數(shù)株郁郁然,兒女蹄笑,雞鳴犬吠。余顧而慕之,以為此家之中,有萬物得所之意③,自恨不如遠甚也!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記》)
【注釋】①甫:剛,才。②洵:確實。③得所之意:怡然自得。
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或短語。
(1)水尤清冽() (2)日光下澈()
(3)偶舍騎步行() (4)余顧而慕之()
6.翻譯兩文中劃線的兩個句子。
(1)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2)其丈夫方擔糞灌園,而婦人汲井且浣衣。
7.乙文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生活圖景?請用兩個四字短語概括。
8.選出對【甲】【乙】兩文的解讀與分析錯誤的一項。( )
A.甲文“皆若空游無所依”與乙文“俱耕于田間”中兩個加點字的意思是一樣的。
B.甲文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情景交融,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
C.乙文中“自恨不如遠甚也”隱隱表達了作者對農(nóng)家埋頭于耕種生活的遺憾之情。
D.甲文簡練生動,筆法精妙,意境深遠;乙文則自然清新,用筆自如,畫面感強。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文】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選自《桃花源記》)
【乙文】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選自《捕蛇者說》)
9.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1)便要還家 () (2)咸來問訊 ()
(3)吾嘗疑乎是() (4)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1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1.甲文中“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甭?lián)系《桃花源記》全文以及【乙文】中作者所生活的社會,從“皆嘆惋”三個字中推測一下“此人”所說的外界的社會是怎樣的?
四、閱讀【甲】【乙】兩個文段,完成題目。
【甲】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節(jié)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
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倍唬骸叭唬∥粽呶峋刷鬯烙诨?,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狈蜃訂枺骸昂螢椴蝗ヒ??”曰:“無苛政?!狈蜃釉唬骸靶∽英茏R之,苛政猛于虎也?!?br>(節(jié)選自《禮記·檀弓下》)
【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里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1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才通人:________ (2)阡陌交通:________
(3)便要還家:________ (4)何為不去也:________
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
(1)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今吾子又死焉。
14.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______;從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虛構(gòu)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______的手法突出主題。
15.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么都不愿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
五、閱讀甲、乙兩文,回答小題。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節(jié)選自魏學洢《核舟記》)
【乙】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狗吠。中間力拉①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②,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節(jié)選自林嗣環(huán)《口技》)
【注】①力拉:擬聲詞。②曳屋許許(hǔhǔ)聲:(眾人)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許許:擬聲詞。
1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嘗貽余核舟一 貽:
(2)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奇:
(3)會賓客大宴會:
(4)不能名其一處也 名:
17.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2)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18.下列選項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啟窗而觀 俄而百千人大呼
B.潭中魚可百許頭 高可二黍許
C.為宮室、器皿、人物 中軒敞者為艙
D.佛印絕類彌勒 群響畢絕
19.請用自己的話說說,【乙】文中口技表演者技藝的高超具體表現(xiàn)在哪兩個方面?
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乙文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②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鮮環(huán)周。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余,睨③若無窮,然卒④入于渴。其側(cè)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⑤焉。風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選自《永州八記·石渠記》)
注:①渴:地名。②逾:越過。③睨(nì):斜著看。④卒:最終。⑤庥:同“休”,休息。
20.解釋下列加點字。
①水尤清冽()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③昌蒲被之()
21.翻譯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風搖其巔,韻動崖谷。
22.甲文、乙文都是柳宗元被貶謫到永州時寫的山水游記名作。作者準確地抓住了水的特點來描寫,請你簡要概括兩文水的特點。
23.甲乙兩文都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作者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七、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節(jié)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
南陽劉子驥,好游山水。嘗采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蛘f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
長沙醴陵縣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見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跡,異之,乃相謂曰:“可試入水中,看何由爾?!币蝗吮阋泽易哉?,入穴。穴才容人。行數(shù)十步,便開明朗然,不異世間。
(節(jié)選自陶淵明《搜神后記》)
【注】①囷(qūn):這里指似四形谷倉的巨石。②斫:砍伐。
2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
(1)具答之: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便扶向路:
(4)深入忘反:
(5)異之:
(6)穴才容人:
25.文中畫波浪線句子“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A.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B.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
C.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D.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
2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
27.【甲】文寫劉子驥“欣然規(guī)往”“未果”,【乙】文寫劉子驥“欲更尋索,不復知處”。作者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八、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題目。
送李愿歸盤谷序①(節(jié)選)
韓愈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huán)兩山之間,故曰‘盤’”?;蛟唬骸笆枪纫?,宅幽而勢阻②,隱者之所盤旋③?!?,友人李愿居之。
愿④之言曰:“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⑤。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車服不維⑥,刀鋸不加;理亂⑦不知,黜陟⑧不聞。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br>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班当P之樂兮,樂且無央⑨;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⑩。飲則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注】①本文寫于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786年韓愈18歲到京師求仕,此后仕途一直不順。李愿,韓愈的朋友。②勢阻:地勢險要。③盤旋:停留不離開。④愿:指李愿。⑤適之安:以舒適為準。適:舒適,在這里用作名詞,為“安”的賓語。⑥車服:車服,古代官員所乘的車子和所穿的官服依官位的高低而異,這里是用車服來代指官職。維:束縛。⑦理亂:指國家的安寧與動亂。⑧黜陟(chùzhì):官員的升降。黜:降職。陟,升職。⑨嗟:嘆詞,相當于啊。兮:語氣詞。無央:無盡。⑩不祥:不吉祥的東西。?奚:疑問代詞,什么。?膏(gà):油脂,這里用作動詞,指用油潤滑。
28.對文中加點詞的解讀,錯誤的一項是( )
A.文言文中多一詞多義現(xiàn)象。本文中“居民鮮少”與“鮮可食”的中的“鮮”意思不相同。
B.文言字詞積累要聯(lián)系課內(nèi)所學?!敖K吾生以徜徉”中的“以”和《小石潭記》里“以其境過清”中的“以”意思不相同。
C.可根據(jù)后面的“釣于水,鮮可食”以及成語“茹毛飲血”推測出“采于山,美可茹”中“茹”字的含義為“吃”。
D.“虎豹遠跡兮”中的“虎豹”,在這里為名詞做狀語,意思是“像虎豹一樣”,這類似于《小石潭記》里“犬牙差互”“斗折蛇行”中“犬牙”“斗”“蛇”的用法。
2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
B.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
C.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
D.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
3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
31.韓愈說:“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從選文來看,盤谷有什么“樂”?請分點列出。韓愈贊美李愿的話,表示要“從子于盤兮”,這里表現(xiàn)了韓愈怎樣的思想感情?
九、閱讀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題。
黃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警悟,讀書數(shù)過輒成誦。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常驚,以為一日千里。舉進士,調(diào)葉縣尉。熙寧①初,舉四京②學官,第文為優(yōu),教授北京國子監(jiān),留守文彥博才之,留再任。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知太和縣③,以平易為治。時課頒鹽策④,諸縣爭占多數(shù),太和獨否,吏不悅,而民安之。
(節(jié)選自《宋史》)
【注】①熙寧:北宋時宋神宗趙頊的一個年號。②四京:北宋王朝共有四京,即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應天府。③太和縣:即現(xiàn)在的江西泰和縣。④課頒鹽策:頒布征收鹽稅的政策。
32.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輒___________
(2)通___________
33.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
34.結(jié)合文義,簡要說說黃庭堅是個怎樣的人。
十、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樊姬者,楚莊王①之夫人也。莊王即位,好狩獵,樊姬諫不止,乃不食禽獸之肉。王改過,勤于政事。王嘗聽朝罷晏②,姬下殿迎之,曰:“何罷晏也?得無饑倦乎?”王曰:“與賢者俱,不知饑倦也?!奔г唬骸巴踔^賢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奔а诳诙?。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賢則賢矣,未忠也?!蓖踉唬骸昂沃^也?”對曰:“妾執(zhí)巾櫛③十一年,遣人之鄭、衛(wèi)求賢女進于王,今賢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豈不欲擅王之愛寵乎?妾聞堂上兼女,所以觀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見,知人能也。妾聞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薦非子則族昆弟④,未聞進賢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賢路。知賢不進,是不忠;不知其賢,是不智也。妾議是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悅。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對。于是避舍使人迎刊、叔敖而進之,王以為令尹,治楚三季而莊王以霸。楚史書曰:“莊王之霸,樊姬之力也?!贝酥^也。
【注釋】①楚莊王: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②罷晏:散朝很晚。③執(zhí)巾櫛:(奴婢)在著毛您來巾、梳子伺候主人。④族昆弟:同族的兄弟。
35.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1)好()(2)擅()(3)相()
36.翻譯文中劃線句子。
(1)何罷晏也?得無饑倦乎?
(2)知賢不進,是不忠;不知其賢,是不智也。
37.楚莊王為什么能“治楚三季而以霸”?
這是一份專題09 半命題作文-2023-2024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考試劃重點(部編版),文件包含專題09半命題作文原卷版-2023-2024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考試劃重點部編版docx、專題09半命題作文解析版-2023-2024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考試劃重點部編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1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5 文言文閱讀-2023-2024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考試劃重點(部編版),文件包含專題05文言文閱讀原卷版-2023-2024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考試劃重點部編版docx、專題05文言文閱讀解析版-2023-2024學年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中考試劃重點部編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8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十二 文言文閱讀-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冊語文期中考試劃重點(部編版),文件包含專題十二文言文閱讀解析版-2021-2022學年七年級語文期中考試劃重點部編版docx、專題十二文言文閱讀原卷版-2021-2022學年七年級語文期中考試劃重點部編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5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