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45分鐘 100分)一、選擇題(每小題6分,共42分)  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質組成和顏色各異,不同地區(qū)間也存在水平差異。下圖為土壤剖面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1.土壤剖面結構圖中字母O代表 (  )A.腐殖質層 B.淀積層C.母巖層 D.母質層2.下列關于土壤的描述,正確的是 (   )A.土壤肥力是自然形成的,無論如何利用都不會損耗其肥力B.森林地表枯枝落葉多,其土壤的有機含量一般高于草原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與人類長期的耕種和培育無關D.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點,是農業(yè)生產理想的土壤【解析】1選A,2選D。第1題,從圖中可讀出,O為腐殖質層、A為淋溶層、B為淀積層、C為母質層、R為基巖。第2題,土壤肥力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類長期培育的,不合理利用會導致肥力下降;熱帶雨林的土壤因有機質分解速度快,比較貧瘠;南方水稻土的形成與人類長期的耕種和培育有關;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點,既能通氣透水,又能蓄水保溫,是農業(yè)生產理想的土壤。  讀風化作用強弱與氣候相關示意圖,回答3、4題。3.關于巖石風化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從①到②物理風化作用逐漸加強B.從②到③化學風化作用逐漸減弱C.從③到④化學風化作用逐漸加強D.從④到①物理風化作用逐漸減弱4.①處地表的土地景觀特征最可能是 (  )A.紅土  B.沙土C.黃土  D.黑土【解析】3選B,4選B。第3題,從①到②,由干到濕,物理風化作用逐漸減弱;從②到③,由熱到冷,化學風化作用逐漸減弱;從③到④,由濕到干,物理風化作用逐漸增強;從④到①,由冷到熱,化學風化作用逐漸增強。第4題,①處土地景觀的特征是在“干”“熱”的條件下形成,最有可能是沙土。  下圖示意我國南方某處地層連續(xù)完整的自然黃土剖面。黃土位于流水沉積層之上。某研究團隊采集樣本,檢測化學元素組成與含量,發(fā)現(xiàn)黃土、過渡性黃土、古土壤樣本與黃土高原風積黃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據此完成5~7題。5.推測黃土層形成的地質作用是 (   )A.海浪作用 B.冰川作用C.河流作用 D.風力作用6.鈉元素易淋溶遷移,檢測發(fā)現(xiàn)該剖面中古土壤層鈉含量最低,表明該層形成時 (   )A.鹽漬化顯著 B.地表濕度大C.植被發(fā)育差 D.風力作用強7.該剖面地層分布反映古氣候 (   )A.多次變化,干旱期長 B.多次變化,濕潤期長C.相對穩(wěn)定,寒冷干燥 D.相對穩(wěn)定,溫暖濕潤【解析】5選D,6選B,7選A。第5題,由材料可知,該區(qū)域黃土、過渡性黃土、古土壤樣本與黃土高原風積黃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說明該區(qū)域黃土層與黃土高原的黃土層形成原因一致,都是由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第6題,由材料可知,鈉元素易淋溶遷移,古土壤層鈉含量最低,表明古土壤層形成時比較濕潤,古土壤層中的鈉元素受流水作用淋溶遷移;若鹽漬化顯著,則土層中的鈉元素含量比較高;植被具有涵養(yǎng)水土的作用,植被發(fā)育差,水在地表就會快速匯集流走,鈉元素沒有充足時間淋溶,土層中鈉元素含量會較高;風力作用較強,會加速土壤中水分蒸發(fā),鈉元素易留在土層中,含量高。第7題,讀圖可知,剖面內有多個土層更替,表明古氣候不穩(wěn)定;由材料可知,黃土、過渡性黃土、古土壤樣本與黃土高原風積黃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并且黃土層較厚,說明氣候干旱期較長。二、非選擇題(共18分)8.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8分)(1)土壤中有機質包括遺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殘體,如圖中的        和經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       。 (2)據圖闡述土壤中礦物養(yǎng)分的富集過程。(3)據圖說明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具體體現(xiàn)。【解析】第(1)題,從圖中右側方框中可以直接找出答案。第(2)題,結合圖中左側方框,描述礦物養(yǎng)分的富集過程。第(3)題,形成土壤的因素眾多,在其過程中,生物通過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對成土母質的不斷改造具有重要意義。生物起主導作用,具體體現(xiàn)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yǎng)分元素的富集過程。答案:(1)腐殖質 氮素(2)植物選擇性地吸收營養(yǎng)元素,儲存在生物體內;植物的殘體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層。(3)礦物養(yǎng)分元素的富集;有機質(氮素)的積累。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我國華北某濱海平原受海洋和氣候的雙重影響,土壤鹽堿化嚴重。為解決春季土壤返鹽問題,經過長期實踐摸索,該地區(qū)自12月10日起采取地下咸水對鹽堿地進行結冰灌溉的措施,效果顯著。下圖示意該地區(qū)12月10日至次年3月31日,未灌溉土壤和結冰灌溉土壤表層含鹽量和含水量的變化。據此完成9、10題。9.與內蒙古河套平原灌區(qū)相比,該地區(qū)土壤鹽堿化成因不同之處主要是 (   )A.春季蒸發(fā)旺盛 B.地勢低洼C.地下水鹽度高 D.灌溉不當10.圖中表示結冰灌溉后土壤表層含鹽量變化曲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9選C,10選D。第9題,由材料“華北某濱江平原受海洋和氣候的雙重影響”可知,與內蒙古河套平原灌區(qū)相比,華北地區(qū)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受海洋水的影響,地下水鹽度高,導致土壤鹽堿化嚴重。內蒙古河套平原灌區(qū)、華北某濱海平原兩地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fā)旺盛、地勢低平、人類不合理的灌溉是導致土壤鹽堿化的共同原因。第10題,由材料中信息可知,“該地區(qū)自12月10日起采取地下咸水對鹽堿地進行結冰灌溉的措施,效果顯著”,說明采取結冰灌溉土壤可降低土壤表層含鹽量,增加土壤含水量。讀圖可知,④為結冰灌溉后土壤表層含鹽量變化曲線。  10年被認為是刺槐林生長的速生點。下圖為我國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小流域不同林齡刺槐林以及對照荒草地土壤水分垂直剖面變化圖(圖中數據為各樣地不同監(jiān)測點同一土層深度的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據此完成11、12題。11.圖示不同林齡的刺槐林土壤水分垂直方向上的變化趨勢是 (   )A.逐漸增加B.逐漸減少C.先增加,后減少D.先減少,后增加12.50~220 cm土層,10年刺槐林土壤水分含量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蒸發(fā)旺盛,耗水量大B.生長旺盛,需水量多C.氣候干旱,降水量稀少D.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解析】11選C,12選B。第11題,讀圖可知,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大,不同林齡的刺槐林的土壤水分含量在垂直方向上呈現(xiàn)出先增加、后減小的變化趨勢。第12題,由材料可知,10年是刺槐林生長的速生點,因此相對15年和20年刺槐林,10年刺槐林生長旺盛,消耗土壤水分多,所以50~220 cm土層10年刺槐林土壤水分含量較小。二、非選擇題(共20分)1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土壤13C值可以間接反映地表植被生長狀況及其生物量:根系呼吸和殘體分解會使土壤中12C增加,13C值降低。鹽堿化土壤的13C值在深度0~50cm范圍內,隨土層深度的變化有如下規(guī)律:自地表向下,13C值先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遞減,當達到30cm左右的深度時,13C值達到一個低值;而后隨土壤深度進一步加深,13C值先增大而后降低,在40cm左右的深度達到一個峰值。  地理科研人員調查某鹽堿地時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土地鹽堿化程度不同,土壤13C值存在明顯差異(下圖);且20多年來該區(qū)域土壤平均13C值呈上升趨勢。(1)據圖文資料確定該區(qū)域鹽堿化程度最低的土地類型,并說明判斷理由。(2)與堿斑相比,說明該區(qū)域草地平均13C值的特點及產生原因。(3)與耕地相比,說明該區(qū)域淺表層土壤中草地13C值較低的原因。(4)分析該區(qū)域13C值呈上升趨勢的人為原因。【解析】第(1)題,由材料分析可知,土壤中13C值的高低可以間接反映土壤鹽堿化的程度,鹽堿化程度越輕,13C值越低。則讀圖可知,耕地的平均13C值最低;而在土層深度30~40cm范圍內,耕地13C值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遞減,不符合鹽堿地13C值的分布規(guī)律。第(2)題,與堿斑相比,該區(qū)域草地平均13C值的特點可以直接讀圖分析得出,即草地的平均13C值較低。其產生的原因主要與植被有關。由材料可知,根系呼吸和殘體分解會使土壤中12C增加,13C值降低;而與堿斑相比,草地生物量較大,根系較發(fā)達,有機質殘留較多,13C值較低。第(3)題,耕地春種秋收,作物根系相比草地要深,且植株多清理遷走,而草地植被根系主要集中在淺表層,植株矮小,抗侵蝕能力較強,有機質殘留較多。第(4)題,由材料可知,植被保存良好,則13C值較低, 反之則說明植被遭到破壞。而造成植被破壞的主要人為原因有過度放牧,不合理耕作等,導致地表植被減少。答案:(1)耕地。理由:耕地平均13C值最低;在土層深度30~40cm范圍內,耕地13C值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遞減,不符合鹽堿地13C值分布規(guī)律。(2)13C值較低。原因:草地生物量較大,根系較發(fā)達,有機質殘留較多,13C值較低。(或答“草地生物量較大”“草地植被量較大”“草地植被生長狀況較好”“草地植被覆蓋率較高”)。(3)(草地植被)根系主要集中在淺表層;抗侵蝕能力較強,有機質殘留較多。(4)過度放牧,不合理耕作,導致地表植被減少。

相關試卷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步練習題: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步練習題,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土壤有機質不包括,黏粒淀積層的主要作用是,東北黑土相比南方紅壤,丙土層為,丙土層的顯著特點是,土壤有機質含量分布特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一課一練: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一課一練,共6頁。

地理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精品復習練習題:

這是一份地理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精品復習練習題,文件包含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步練習-備課優(yōu)選2021-2022學年高一地理上冊同步備課系列魯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原卷版docx、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同步練習-備課優(yōu)選2021-2022學年高一地理上冊同步備課系列魯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9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質量評價15生物圈與植被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含解析魯教版

高考地理一輪復習課時質量評價15生物圈與植被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含解析魯教版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課后練習題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課后練習題

高中地理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精練

高中地理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精練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綜合訓練題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貌與土壤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綜合訓練題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中地理魯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電子課本

第四節(jié)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版本: 魯教版 (2019)

年級: 必修 第一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