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
(2)學習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
(3)學習比喻在文章中的運用和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體味并分析文章在論證說理方面的獨到之處。
【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句式,能夠準確流暢地翻譯課文。能夠理順思路錯綜的文章的理路。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自學自測】
誦讀文本,結合注釋和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
完成下列文言知識的梳理
(一)通假字
1、無以,則王乎 2、然則廢釁鐘與(本文有多處)
3、王說 4、為長者折枝
5、刑于寡妻 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7、蓋亦反其本矣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10、是罔民也
1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二)詞類活用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2、危士臣
3、朝秦楚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5、為肥甘不足于口與 6、輕暖不足于體與
7、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
8、寡固不可以敵眾
9、弱固不可以敵強
10、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13、刑于寡妻: 14、然后從而刑之
15、是罔民也
(三)特殊句式
1.百姓之不見保 2.臣未之聞也
3、莫之能御也 4、未之有也
5、何由知吾可也 6、牛何之
7、何以異 8、夫子之謂也
9、然則一羽之不舉 10、輿薪之不見
10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四)重要虛詞
1、之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4)夫子之謂也
(5)牛何之? (6)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2、 以
(1)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2)無以,則王乎?
(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4)挾太山以超北?!?br>(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7)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8)以羊易之。 (9)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3、而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猶緣木而求魚也。
(3)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4)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5)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6) 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7)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自研自悟】
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自練自提】
翻譯下列句子
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2.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3.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6.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7.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8.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9.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第二課時
【自學自測】
仿照示例,設置一個你認為最值得探究的問題,并嘗試回答。
示例: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那么他為什么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聞也”呢?圣人也會說謊么?
答:齊宣王問“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討稱霸天下的辦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會使話題與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說服齊王的意圖便絕難實現(xiàn)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這個問題,用“臣未之聞也”這樣的話推掉了。
【自研自悟】
孟子為說服齊宣王采納“保民而王”的主張,他運用了哪些方法?提出了哪些主張?
【自練自提】
孟子理想的社會是怎樣的一幅圖景?這種社會有可能實現(xiàn)嗎?就此寫一段文字談談自己的認識。
孟子:王者師與大丈夫 鮑鵬山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柯??轮溃坏闷鋫餮?。 ——韓愈《原道》
吾知言,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孟子
孟子是“亞圣”。從學問淵源上講。他也算是孔子的嫡傳。他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而子思又是受業(yè)于對孔子思想“獨得其宗”的曾子的,這就顯示出孟子的正統(tǒng)地位了。這正統(tǒng)地位,連野心極大、用心極深、篡位之欲極強的唐代韓愈都不敢有任何微辭。韓愈可是攻堅拔固的好手,他一路勢如破竹地向歷史進攻、連荀子都給他推翻了,并踏上一只腳。但到了孟子跟前,也許是看看孟子太強大,自己確實不是對手,也許是自己已是強弩之末,只好打不贏就受招安,馬上變幻出溫馴之色,對之頂禮膜拜,并在孟子身后給自己“敷座而坐”,擦擦頭上的虛汗(他的身體差得很哩),擺出一副自我作古的派頭,儼然在道統(tǒng)中有了一席之地。
但孟子的“亞圣”地位。是不靠嫡統(tǒng),不靠韓愈式的自封.而是靠他對儒門的大貢獻的。也就是說.他于儒門有別人難以企及的大功勛??梢赃@樣說,在孔門的歷代弟子中,數(shù)孟軻先生最為有斗志、有干勁、有熱血,而又最無私心、無渣滓心、無勢利心。一句話,最無“小”心。
孟子對儒門的大貢獻、至少有三點:
第一,他把孔子的“仁”發(fā)展到了“義”??鬃诱劇叭省币舱劇傲x”。孟子談“義”也談“仁”。但兩者還是有側重點的不同??鬃又亍叭省?,孟子重“義”。所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子講“殺身成仁”,孟子講“舍生取義”?!叭省薄傲x”區(qū)別在哪里?其實兩者本質并無不同,只是表現(xiàn)的地方不同。孟子就進行過區(qū)分,他說:“仁者,人心也。義者,人路也”(仁,是人的內心修養(yǎng)。義,是人所遵循的正道)。他又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仁,是人安身立命之所。義,是人行事的正確法則)孟子把孔子的“仁”發(fā)展為“義”,乃表明他更注重對人外在行為的評價,這除了表明他更希望人把仁心表現(xiàn)出來,施及于人,也表明他更注重實際———個人內心的真實思想我們是無從知道的、也無須知道。無須控制也無從控制,只要他外在行為合乎道德規(guī)范即可。所以,“義者,宜也”(義,就是行為適當)。所以,孟子的“義”比孔子的“仁”,更具體可行、操作性強。
有一次,齊宣王坐在朝堂之上,看到一個人牽著一頭牛從外面經(jīng)過,這頭?!呑咭贿叞l(fā)抖。原來這頭牛要拉去宰殺,用牛血去釁鐘。宣王看著這牛發(fā)抖。心里不是滋味,就下令放了這頭牛。另換一只羊去釁鐘。這事讓孟子知道了,他據(jù)此一口咬定齊宣王有仁心(連宣王自己都不大相信),是塊好料子,現(xiàn)在只差由他孟軻來給他雕琢成器了。孟子教導他說:光有內在的隱藏不露的“仁心”是不夠的,只有把這仁心中的仁愛表現(xiàn)在政治政策上,推恩于天下,才真正有益于百姓。他尖銳地批評齊宣王“思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乃是“不為”,也就是不在外在行為上行“義”?!傲x”就是按“仁”的法則去做。這一點、他似乎比孔子講究實際一些。
同時“義”的評價比“仁”的評價也可行得多。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義”(適宜),總比了解一個人的內心是否仁德要容易得多,也可信得多。
義,對道德實踐者而言,也便于操作。要真正在內心意志上達到圣人的境界談何容易?但約束自己的行為,或者說,在內心的欲求與“義”發(fā)生矛盾時,能克制自己而屈從“義”,則較易做到。孟子可能是意識到,要求人人都有一顆圣賢之心,實在是一種妄想,現(xiàn)實一點的是,要人人都能對自己有所約束。應該說,孟子走的這一步。是使得孔子的不可企及的人格理想走向大眾。大眾不可能人人在事實上成圣。但大眾可以通過自我約束,而過一種體面的生活??鬃拥摹笆ベt”理想只能是一小撮精神貴族的追求,而孟子的“義”則有可能成為普遍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在孟子對儒學的三點發(fā)展中,這一點最值得我們肯定。
第二,如果說,孟子把孔子的“仁”從道德角度發(fā)展為“義”。那么,從政治角度,他又將之發(fā)展為“仁政”,也就是他的“王道”。在這一點上,孟夫子可是為儒家學派立了大功??鬃右仓v過“仁政”,但對其內涵并沒有作詳細的說明,顯得空洞而浮泛。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在操作層面,都沒有進行有說服力的論證。是孟子接過手,把這工作做完了,而且我們還得承認,他做得蠻出色。他把孔子的倫理思想演義為一整套的政治構想,完成了由純學術向政治實踐的過渡,學者成為政治幕僚,孟子也就自封為“王者師”。
這套理論,使得學統(tǒng)、道統(tǒng)與政統(tǒng)融合無間,合二為一,從而“學”與“仕”不再有任何學理上的隔膜,“學而優(yōu)則仕”變成了“直通車”,“士”變成“士大夫”成了順理成章之事,從這個意義上說,誰能說孟子的“融合三統(tǒng)”不是為后來的科舉取士奠定了基礎呢?
同時,這一套政治構想上有六經(jīng)之依據(jù),下有統(tǒng)治者之扶持,從而使儒術才能在后來“獨尊”。魯迅說:“孔夫子是中國的權勢者捧起來的”。權勢者為什么單單相中了孔夫子而捧他尊他呢?就是因為孟子的這套政治理論。毋庸諱言。以道德為基礎的政治必然是專制政治。而專制政治也必以道德為基礎。所以,孟子的這一套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的政治構想,必然與專制政治“狼狽為奸”,從而貽害無窮。
簡單地說,孟子的政治構想是這樣的,很有一廂情愿的味道:人本性是善的。因此就有仁心的苗子,把這仁心加以扶植,不讓其放失,且使之枝繁葉茂,便是養(yǎng)身了;然后用自身這光輝的形象作樣板,“刑于寡妻”(給妻子做道德規(guī)范),便是齊家;“以御于家邦”(以此治理家國)便是治國;用仁政治國。就是行王道,行王道當然是“天下莫之能御”(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從此天下太平了。這種構想的幼稚性實在太明顯了,而這種幼稚的政治構想竟然蒙蔽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那些勞心竭慮想求治的士人們只知道耐心地等待一個不失仁心且能把這仁心報恩到廣大百姓的圣明君主,并且在無數(shù)次的失望后也想不出要另謀生路。直到五四后,以蔡元培、李大釗、胡適等l6人為代表的知識界,還提倡什么“好人政府主義”呢。在孟子這一棵樹上,吊死了多少代的英雄豪杰與智謀之士?這里面有統(tǒng)治者的陰謀吧?但我想,關鍵還在于文化自身的缺陷。即此一點,我斗膽說,中國的封建文化,有它不成熟并且永遠也不可能再成熟的地方?,F(xiàn)代的讀者能覺得出孟子這一套構想的幼稚,應該說是得力于“西學東漸”,知道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從而換一個活法。古代的那些智謀之土,其個人智慧不管多大,也不能窺破這個文化陰影之中的機關。孟子的這一套宏偉的雄辯滔滔的政治構想,包含有嚴密的邏輯推理,似乎有不可搖撼的威嚴和合理性。但我想,他的前提是否錯了?一旦不能證明人性是善的,并且君主們都能不喪失這微弱的善的小苗苗,且在花天酒地醇酒婦人以及血腥“相斫”時,還能扶植這個小苗苗,使之蔚然而成大氣候,那么,孟子的整個政治建筑都將士崩瓦解。這就要談到孟子的“性善論”了。
性善論是孟子對儒學的第三大貢獻??鬃硬辉敢庹勅诵?,他可能意識到這是一個不能解答的問題?!墩撜Z》中只模糊地提到“性相近.習相遠”,只說人性之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性。并未作善惡之分。所以,從這一點講,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惡,都與孔子不矛盾。但孟子的性善論實為儒家哲學、倫理學、政治學之基礎。在這一點上,孟子對儒家可謂功勛卓著。后來程朱等人嚴厲批評荀子的性惡論,并借此認定荀子已失去儒家的根本,他們也算明白人,知道在性善問題上決不能作絲毫的讓步,因為這一步讓出去了,儒家就沒有立錐之地了。但非常令人為儒家擔心的是,孟子在他的七篇大作里并沒能證明“人性善”。程朱等生活在古代的書齋中的老儒、以及生活在現(xiàn)代洋樓里的新儒,管他進化了多少代,也還是不能證明“人性善”。不能證明人性善,卻依然不妨礙他們談“內圣外王”,甚至膨脹到認定儒學將要拯救世界、這就只能讓人覺得他們有點不誠實。大概他們天天盼望這世界遭殃,人民倒霉,然后有機會讓儒學大放光彩。既已寫出“膨脹”一詞,不妨再寫出一句民間俗語:“狗咬豬尿泡——一場空歡喜?!辈煌氖枪芬У哪莻€豬下水,不是狗吹大的,所以,這條狗頗讓人同情。而現(xiàn)代的新儒家們則是自己吹大豬下水,然后把它想象成一塊很殺秤的肥肉。對之歡喜不已。這個歇后語的關鍵詞是“空”。
可以說,在對人性本善的論證上,聰明絕頂?shù)拿献右呀?jīng)絞盡腦汁了,能想到的都想到了,能利用的都利用了,以致后來的程朱及當今的第三代新儒家們,再也不能提出什么新的東西。只能在那里發(fā)一些空洞的歡呼。像程頤和朱熹,就喜歡故作高深地發(fā)些大可不必的感慨,常常在《四書》的某些字縫里寫上什么“學者宜深思”字樣——他們說不明白,就叫我們去深思,可我們想來想去也就那么一點意思。而就為這點沒有什么意思的小意思,我們一代一代毫無出息毫無建樹地老去了。
孟子是一個頗多爭議的人物,這一點不比孔子,孔子堅如磐石。最早批評孟子的是荀子,這位和孟子同在稷下、同尊孔子的后輩好像和孟子有些過節(jié),他對孟子的批評非常地感情用事,很有一些泄憤的味道。這與他一貫的公允平實大相徑庭。到東漢更有王充,用極為刺眼的《刺孟》來刺他。不過,總體而言,荀子批孟乃學術之爭,頗有創(chuàng)見;王充《刺孟》雖然不免強辭奪理,亂刺一通,但他的著眼點仍在尋孟子的邏輯錯誤與言行矛盾,并還真的找出了一些孟夫子在夸夸其談時犯下的錯誤,對我們頗有啟發(fā)。而后來的一些衛(wèi)道士們對孟子的批評就不同了,他們批評孟子,不是學術之爭;相反,他們對孟子的那一套政治構想是無條件贊同的,他們批評的是孟子的人格。在與君主的關系上,孟子“大丈夫”氣太足了,使樂于做妾并做出甜頭做出味道來的他們頗為心煩。比如程頤,他贊孟子“仁義”,贊孟子“養(yǎng)氣”,贊孟子“性善”,贊孟子“以道自任”,一路贊下來,卻在另外一處停了下來,瞧來瞧去不順眼,嗅來嗅去不是味:“孟子有些英氣”——他說對了——“才有英氣,便有圭角”——他又說對了,鼻子靈,政治靈敏度高。大凡走狗,鼻子是第一位的,大凡做妾,善伺顏色是第一位的——“英氣甚害事”——害什么事呢?照他的意思,當然是害成圣成賢之事。但我還是戳穿了他說,害成妾成臣之氣。我讀程朱的文字時總是全身不舒服,不,不是不舒服,簡直是活受罪。我不知道明代的讀書人是如何受用的。我要是在明代,我還是去做販夫走卒的好,而決不能去參加科考——參加科考得讀程朱呀!
孟子有英氣,英氣勃發(fā),那是丈夫初長成時的陽剛之氣,浩然之氣。孟子有圭角,凜然難犯,那是男兒的錚錚傲骨,無一絲邪媚之態(tài)。這正是孟子最了不起的地方。而程頤,照他看來,孟子若去掉英氣,磨去圭角,圓滑邪媚,又酸臭冬烘,像他那樣整日龜縮在一己的養(yǎng)性齋中做所謂的道學,養(yǎng)所謂的心性,對天下洶洶罪惡裝聾作啞,以麻木不仁為圣賢氣象,以無同情心無良心為修成正果,那才算是成了圣。成了“圣”么?我看是成了“妾”了吧?那個程朱的道學,我越看越像“妾學”?!版獘D之道”是什么呢?孟子早就說過了,也點破了:“以順為正”!“以順為正”了,還能有英氣么?
我喜歡孟子,乃是相較于程朱們的,就人格而言,我喜歡堂堂正正的剛烈漢子,而討厭那種百媚干嬌的溫軟小妾。孟子比起程朱,確乎是頂天立地的豪杰,硬漢子,他的浩然之氣充塞于天地之間,使得二程朱熹之流愈顯卑弱而孱頭,他的粗嗓門發(fā)出的是黃鐘大呂般的聲音,愈顯程朱們的聲音如尖細的秋蟲之鳴。
中國古代政治與文化的關系,恰如夫妻關系。有時文化甚至連妻的地位都沒有,而是妾。妻妾很小心地侍奉丈夫,溫柔敦厚,即便怨也不能怒,即便哀也不能傷?!胺驗槠蘧V”與“君為臣綱”是并列的,文人一旦做了“臣”,君就是他的綱,而“臣”與“妾”合成一個新詞叫“臣妾”??梢娮隽巳思夜倭艡C構中的一員后,便如同做了妾,臣為君所棄,或降職,流放,亦如同美人之失寵,打在冷宮。這一點,連曠代的大英雄,以五十人沖入對方五萬人大營活捉叛徒的辛棄疾也不免,他就以漢代失寵于漢武帝的陳皇后阿嬌比喻自己失意于宋孝宗。我在教學中,每當講到他這首“斂雄心,抗高調,變溫婉,成悲涼”(周濟評語)的《摸魚兒》詞,便心灰意冷??v使你有萬丈雄心,碰到哪怕是像宋孝宗這樣的庸碌的君,你不也一變而為溫婉又悲凄的小妾?這種文化傳統(tǒng)太可怕了。
但在孟子的時代情形還不是這樣。至少那時候諸侯多,又沒有包辦婚姻,更沒有“一女不事二夫”之說,所以,可以移情別戀,也可以獨身。孟子就有意識地保持自己的獨立,寧做處士,也不隨便入你彀中。他在齊國就只做客卿,“不治而議論”,在“不治”中保持“議論”——也就是文化批判的權利、自由與視角,保持文化的獨立品格,他說,“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妾婦之道也就是為臣之道,他不愿意順,所以他不臣。他要使自己的自由綽綽而有余地。他還說,“大德者不官不王”,這更是知識分子和知識獨立的宣言。他不做臣,他要做“王者師”, 王者若不認他這個師,他就做獨立的大丈夫。不吝去留,了無牽掛,就是不做委身事人的臣妾。
宣王的資質秉賦也很不錯,所以他成為孟子最好的對話者。哲學往往就是在智者之間的對話中自然生成。不過像孟子那樣盛氣凌人,黨同伐異,——般人是不愿意和他辯論的。他在稷下學宮就好像沒人和他辯。他的“好辯”名聲太大,而且一辯就必欲置對方于死地,辯論風度極差,一點也不費爾潑賴。甚至辯不過就罵,比如他罵楊墨: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父無君,是禽獸也。(《滕文公》下)
這種罵法,人們當然對他敬而遠之。孟子此時會有獨立荒野,拔劍四顧無敵手的寂寞吧。這時齊宣王常派人來請他去聊聊,實在是雪中送炭的。但他偏偏還擺架子,說什么圣君有不招之臣,必須先師之然后臣之,讓齊王來見他!他先糊弄出一個理論根據(jù),說人受尊重有三點:年紀大,學問大,地位高。宣王只占了一條地位高,而我孟子占了兩條,二比一,當然應該是他來見我。孟子的朋友景丑就責怪孟子說:“我是常??匆婟R王敬重你,而從未見過你何時敬重過齊王?!泵献邮橙酥搮s沒有一點諛媚之態(tài),反而端起碗吃人酒肉,放下碗罵人爹娘,頤指氣使,大大咧咧,如同別人欠了他什么!宣王位尊權重卻沒有—點蠻橫之狀,反而恭敬有加,小心翼翼地聽從教訓,如同犯了錯誤的學生:這是理想的文人與侯王的關系,也是理想的“道”與“勢”的關系。我們算是在孟子那里見著了,就憑孟子讓我們開了眼界這一點,他也理當受我們三拜。
孟子好罵。他罵楊墨,但他更罵諸侯。他常常罵得宣王“勃然變乎色”,“顧左右而言他”,對梁惠王父子,他好像尤其惱火,一則當面罵梁惠王“率獸食人(帶著野獸來吃人!)這簡直是說出了專制君主的共同獸性。“不仁哉!梁惠王也!”再則背后罵梁襄王“不似人君”。他把當時所有的諸侯,一律罵為“五霸之罪人”,全都“嗜殺人”。我以為,在先秦,有五種主要的人格理想,其中一種就是孟子式人格,孟子式人格是什么?就是大丈夫!
以順從作為自己的本性,是妾婦的為人之道。居住于天下寬敞的住宅——“仁”,站立于天下正確的位置——“禮”,行走于天下廣闊的道路——“義”,得志時,和人民一起實行這些,不得志時,獨自實行這些。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智惑亂,貧賤不能使他的節(jié)操改變,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做大丈夫!
由“大丈夫”到“臣妾”,再到清代的“奴才”,這是中國封建專制社會的人格史。
我們再看看孟子“大丈夫”的表現(xiàn)??鬃邮恰拔反笕恕钡?,而孟子則越是在“大人”面前,越是昂藏一丈夫。
孟子的這種人格,也是時代的賜予。孟子是他那個時代原野上的參天大樹,也僅僅那個時代的原野可以有參天大樹。隨著專制漸深,能生長的也只有一些“無人知道小草”,而滿足于“大地把我擁抱,太陽把我照耀”了。這些小草沒有精神,沒有性情,當然也就“沒有寂寞,沒煩惱”。時乎!時乎!
答案:
一、通假字
1、無以,則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則廢釁鐘與(本文有多處):與,通“歟”,語氣詞,表疑問
3、王說:說,通“悅”,高興
4、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一說,折枝,就是折樹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樣
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語氣詞,相當于“了”
7、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反,通“返”,回、歸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訴”,控訴、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網(wǎng)”,張開羅網(wǎng)捕捉,引申為陷害
1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頭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詞類活用
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動,使……聽到
2、危士臣:危:使動,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動,使……來朝見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詞作名詞,視力
5、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肥甘,形容詞作名詞,肥美的食物
6、輕暖不足于體與:輕暖,形容詞作名詞,輕暖的衣服
7、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國家;大,形容詞作名詞大的國家
8、寡固不可以敵眾:寡,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稀少的國家;眾,形容詞作名詞,人口眾多的國家
9、弱固不可以敵強:弱,形容詞作名詞,弱小的國家;強,形容詞作名詞,強大的國家
10、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詞作動詞,尊敬,愛護;老②,形容詞作名詞,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詞作動詞,愛護;幼②,形容詞作名詞,幼兒,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詞作動詞,作榜樣
14、然后從而刑之:刑,名詞作動詞,處罰
15、是罔民也:罔(通“網(wǎng)”),名詞作動詞,張開羅網(wǎng)捕捉,引申為陷害
四、特殊句式
被動句
百姓之不見保:見,表示被動
賓語前置句
1、臣未之聞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臣未聞之也”,之,代詞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詞
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賓作用
4、何由知吾可也: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5、牛何之: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牛之何”,此處之是動詞,去、往
6、何以異: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即“以何異”
7、夫子之謂也:即“謂夫子也”,之,起提賓作用
8、然則一羽之不舉:即“不舉一羽”,之,起提賓作用
9、輿薪之不見:即“不見輿薪”,之,起提賓作用
主謂倒置句
1、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即“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
(表祈使語氣,一定)
六、重要虛詞
之
一、 代詞,根據(jù)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
1、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代齊桓晉文之事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
3、故民之從之也輕 :代保民而王的人
4、“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代后文所說之事,后省“于”,做復指賓語
5、王曰:舍之! :代牛
6、以羊易之:代牛
7、以小易大,彼惡知之?:做這件事的原因
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別人心思
9、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10、我雖不敏,請嘗試之:代王道
11、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代王道
12、 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代一般人民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之,指五畝之宅。
1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代指推行王道卻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人(事)
15、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指示代詞,譯為“這(類)”
16、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指示代詞,譯為“這(類)”
二、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11個)
1、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2、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4、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5、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6、故民之從之也輕
三、賓語前置的標志(3個)
1、夫子之謂也
2、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
四、往,到……去,向(2個)
1、牛何之?
2、然后驅而之善。
五、君子之于禽獸:結構助詞,用于主語和介詞結構之間,無實義。相類似的用法如:“寡人之于國也”
六、結構助詞“的”
如“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除上文提到的相關語句外,文中其余的“之”都屬于這種用法。
以
一、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或“因為這”,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
1、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2、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二、同“已”,止
無以,則王乎?
三、“所以……者”的固定格式,譯為“……的原因”
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2、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四、用作連詞,用法同“而”
(一)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個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1、挾太山以超北?!?br> (二)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從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從而。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同上。
五、以為,認為,有時和“為”一起用,但有時以為連用時又是“以之為”的省略
1、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耙酝鯙閻邸?,即認為王吝嗇,“以為”連用。
2、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認為;后面的“為”是做之意。可譯為百姓認為大王做事吝嗇。
3、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六、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1、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以”后省略了“之”,此句可譯為希望你輔助我(完成)我的愿望。明白的把這教給我,“之”指王道,即上文所說的具體做法。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此句可譯為重視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叮囑給他們。
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樹之以桑”即以桑樹之的倒置,可譯為把桑樹種植在五畝之宅內外。樹,種植之意,動詞。
(二)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
1、“以”可譯為“用,用來”的有
(1)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此句可譯為德行怎么樣能用來推行王道。
(2)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可,能或能夠之意,“以”譯為用(來)。
(3)對曰:‘將以釁鐘。“以”后省略了之(牛),此句可譯為將用它來祭鐘。
(4)以羊易之。
(5)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文中出現(xiàn)兩次)譯為用這樣的行為……
2、可譯為“憑借,憑,依據(jù)”的有
(1)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何以”即以何,憑什么(區(qū)別),形:具體表現(xiàn)。異:動詞,區(qū)分,區(qū)別。
(2)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以”后省略之憑借的手段(興甲兵……)
于
一、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1、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于,在。
2、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無:通“毋”,副詞,不要。異:奇怪,這里是感到奇怪的意思。于:對于。
3、君子之于禽獸也……于,對于。
4、有復于王者曰:……引出動作涉及的對象,可譯為“對” 。下文“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中的“于”用法同,不譯。
5、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于,到。(文中出現(xiàn)兩次)
6、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如諸彼而已。第一個為“給”;第二個 為“到”;第三個引出動詞“御”(治理)涉及的對象“家邦”,不譯;另外,加點的“諸”是文言兼詞“之于”的合音。之,到;于的用法同第三個。
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于,在。
8、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第一個是“跟”“同”,第二個是“在”。
9、否,吾何快于是?快于是,即于是快,于,對。
10、何以異于鄒敵楚哉?于,“跟”“同”。
11、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前四個是“在”,第五個為“給”。
12、吾惛,不能進于是矣。于,到。
13、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于,“在……中”。
14、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于,“在……方面”。
15、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于,在。
而
一、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
(一) 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不譯。
2、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3、猶緣木而求魚也。
(二)表示修飾關系,一般不譯。
1、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2、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3、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三)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因而”“才”。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但是”“卻”。
1、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2、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文中出現(xiàn)兩次)
3、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而,但。
4、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此句可譯為那里有仁義道德之人處于上位卻可以做出害民的事呢;罔民而可為,即而可為罔民。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句可譯為這樣卻不能稱王……而,卻。
(五)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1、王笑而不言。
2、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六)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 而且”或“尚且”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二、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1、言舉斯心如諸彼而已。
2、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若
一、像(……一樣),如,好像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若是其甚與?像這樣嚴重嗎?此句可譯為像(你說的)這樣嚴重嗎……是,這樣,指孟子所說緣木求魚之事;其,句中語氣詞,表測度;另外,其,有人認為是指霸道,有待商榷。
3、其若是,孰能御之?其,句首語氣詞,表假設,可譯為如果。此句可譯為如果像這樣……
二、指示代詞,如此,這樣。
1、若無罪而就死地。 若,這樣,作“無”的狀語;就,走向。(文中出現(xiàn)兩次)
2、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文中出現(xiàn)兩次)
三、連詞。假如,如果。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四、至,至于。
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第一課時
自研自悟
開頭至“王請度之”為第一部分,主要寫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
從“抑王興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為第二部分,從反面論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齊宣王徹底改弦易轍,放棄霸道,實行王道。從“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到篇末為第三部分,闡述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第二課時:
自研自悟:
第一步:引導宣王拋開霸道而談王道。內容要點:“無以,則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導方法:抓住齊宣王想統(tǒng)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導齊宣王認識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條件。內容要點:“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術也”。引導方法:舉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導:引導齊宣王認識“不忍之心”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條件。內容要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導方法:引《詩經(jīng)》“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說明“推恩”與“保民”的關系。
第四步引導:為齊宣王進一步說明沒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為”。內容要點:“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引導方法:以“挾太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為喻,說明民之未保,非“不能”,實“不為”。
第五步引導:指出齊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為”則“大欲”不能實現(xiàn)。內容要點:“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引導方法:以“緣木求魚”為喻。
第六步引導:引導齊宣王認識行霸道必敗,行王道必勝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張。內容要點:“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薄敖裢醢l(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引導方法:舉鄒楚之戰(zhàn)說明行霸道必?。ㄒ孕炒?,以寡敵眾,以弱敵強是自取其?。?;再舉“天下歸心之狀”說明行“王道”必勝。
第七步引導 :闡述“保民而王”的具體措施。內容要點:“五畝之宅,樹之以?!保半u、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2* 齊桓晉文之事優(yōu)質導學案,共9頁。學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學習過程,A層必做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2* 齊桓晉文之事導學案,共12頁。學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讀,素養(yǎng)目標,學習重難點,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必修 下冊1.2* 齊桓晉文之事學案及答案,共4頁。學案主要包含了理清文章層次結構,討論思考,摘抄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