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鑒賞古代詩歌中的形象一、古代詩歌的形象(意象)與意境詩歌的形象有客體與主體之分。客體形象指的是詩中刻意描繪的物象等,包括人物和自然景物;主體形象指的是蘊藏在客體形象中帶有作者濃郁感情的自我形象。詩歌中的“形象”有“意象”與“意境”之別。意象,即詩歌中依托的形象,它可以是人、物、景、事等。如張繼《楓橋夜泊》中的“月落烏啼”“江楓漁火”等蘊含著詩人感情的意象,就是古典詩歌里面失意“秋士”與“漂泊游子”形象的代稱。“夜半鐘聲”則從一種單純意象上升為一種靜謐地表現(xiàn)孤獨失意士人的情景交融的形象。意境則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動的客觀事物(境)相契合而成的一種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乃囆g(shù)境界。
古典詩歌中的形象是意蘊和情感的載體,它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審美傾向之間有著相對固定的意義對應(yīng)關(guān)系。例如: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孟浩然《夜歸鹿門歌》)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陽樓》)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韋莊《菩薩蠻》(其二)〕在這里出現(xiàn)的“舟”(船)的形象,就承繼了傳統(tǒng),或用來寄托游子漂泊之感,或傾訴思慕、追求幸福自由之情。
二、古代詩歌形象鑒賞題的命題特點和解答注意事項提問方式:①詩中(作者筆下)的××形象具有怎樣的特點?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懷?②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分析詩歌的意境。③這首詩歌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要領(lǐng):這類問題,它的固定格式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刻畫的形象、所描繪的畫面、所營造的意境描繪出來。這里有兩個要點,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繪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語言力求優(yōu)美。第二部分,在描繪出圖景后,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幽靜,或蕭瑟,或生機勃勃,或孤清……第三部分,根據(jù)這首詩歌情境氛圍的特點來談詩人的思想感情。
1 2 3
1.(天津高考)閱讀下面的宋詩,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王安石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斷橋人獨立,水涵幽樹鳥相依。清游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有機。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風(fēng)斜月釣舟歸。注徙倚:徘徊,流連不去。第二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參考答案:人景相融的寧靜畫面:斷橋邊夕陽西下,樹影倒映水中,鳥雀在枝頭相互依偎,詩人獨自欣賞美景。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四方面著手:一是物象的組合方式,二是畫面色彩,三是動態(tài),四是靜態(tài)。答題思路可分為四個部分:分析形象內(nèi)涵,描摹詩歌圖景,概括形象意境特點,剖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解答本題,應(yīng)抓住關(guān)鍵詞“獨立”“相依”及景物“日落斷橋”“水涵幽樹”,可知作者描繪了一幅人景相融的靜態(tài)畫面。
2.(課標全國高考Ⅰ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①岑 參聞?wù)f輪臺②路,連年見雪飛。春風(fēng)不曾到,漢使亦應(yīng)稀。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注①臨洮:在今甘肅臨潭西。北庭:唐六都護府之一,治所為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②輪臺:庭州屬縣,在今新疆烏魯木齊。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比,本詩描寫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本詩描寫的邊塞風(fēng)光并非作者親眼所見,而是想象的。從標題可以看出,作者此時尚處于前往邊塞的途中;開頭“聞?wù)f”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寫是憑聽聞所得。解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題時應(yīng)注意兩點:一是知道景物描寫的虛實、動靜、視聽等不同的角度;二是把這首詩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進行對比?!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是用比喻寫眼前實景,而“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則是“聞?wù)f”,屬于虛寫,是想象的。
3.(重慶高考)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好 事 近[清]黃之雋高臥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綠痕皴斷,是叢篁幽石?! √扉_十折畫屏風(fēng),遮住半江黑。仔細亂篙撐處,怕懸崖崩坼。末尾兩句中的“懸崖”“崩坼”分別指什么?作者為何說“亂篙撐處”“怕懸崖崩坼”?
這是一份語文選修單元綜合教課內(nèi)容ppt課件,共8頁。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版 (新課標)選修單元綜合評課課件ppt,共20頁。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版 (新課標)選修單元綜合背景圖ppt課件,共20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