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13 實驗與探究
【2021年】
1.(2021·湖南高考真題)以下生物學實驗的部分操作過程,正確的是( )
實驗名稱
實驗操作
A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
在待測液中先加NaOH溶液,再加CuSO4溶液
B
觀察細胞中DNA和RNA的分布
先加甲基綠染色,再加吡羅紅染色
C
觀察細胞中的線粒體
先用鹽酸水解,再用健那綠染色
D
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
先將蓋玻片放在計數室上,再在蓋玻片邊緣滴加培養(yǎng)液
A.A B.B C.C D.D
2.(2021·湖南高考真題)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是某些生物細胞響應外界水分變化而發(fā)生的滲透調節(jié)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施肥過多引起的“燒苗”現象與質壁分離有關
B.質壁分離過程中,細胞膜可局部或全部脫離細胞壁
C.質壁分離復原過程中,細胞的吸水能力逐漸降低
D.1mol/L NaCl溶液和1mol/L蔗糖溶液的滲透壓大小相等
3.(2021·1月浙江選考)下列關于遺傳學發(fā)展史上4個經典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br />
A.孟德爾的單因子雜交實驗證明了遺傳因子位于染色體上
B.摩爾根的果蠅伴性遺傳實驗證明了基因自由組合定律
C.T2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證明了DNA是大腸桿菌的遺傳物質
D.肺炎雙球菌離體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肺炎雙球菌的遺傳物質
4.(2021·全國乙卷高考真題)選擇合適的試劑有助于達到實驗目的。下列關于生物學實驗所用試劑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鑒別細胞的死活時,臺盼藍能將代謝旺盛的動物細胞染成藍色
B.觀察根尖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的染色體,可用龍膽紫溶液使其著色
C.觀察RNA在細胞中分布的實驗中,鹽酸處理可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
D.觀察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時,可用蔗糖溶液處理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
5.(2021·廣東高考真題)秸桿的纖維素經酶水解后可作為生產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生物興趣小組利用自制的纖維素水解液(含5%葡萄糖)培養(yǎng)酵母菌并探究細胞呼吸(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培養(yǎng)開始時向甲瓶中加入重鉻酸鉀以便檢測乙醇生成
B.乙瓶的溶液由藍色變成紅色,表明酵母菌已產生了CO2
C.用甲基綠溶液染色后可觀察到酵母菌中線粒體的分布
D.實驗中增加甲瓶的酵母菌數量不能提高乙醇最大產量
6.(2021·河北高考真題)關于生物學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
A.NaOH與CuSO4配合使用在還原糖和蛋白質檢測實驗中作用不同
B.染色質中的DNA比裸露的DNA更容易被甲基綠著色
C.紙層析法分離葉綠體色素時,以多種有機溶劑的混合物作為層析液
D.利用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土壤小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推測土壤動物的豐富度
7.(2021·1月浙江選考)1897年德國科學家畢希納發(fā)現,利用無細胞的酵母汁可以進行乙醇發(fā)酵;還有研究發(fā)現,乙醇發(fā)酵的酶發(fā)揮催化作用需要小分子和離子輔助。某研究小組為驗證上述結論,利用下列材料和試劑進行了實驗。
材料和試劑:酵母菌、酵母汁、A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類生物大分子)、B溶液(含有酵母汁中的各類小分子和離子)、葡萄糖溶液、無菌水。
實驗共分6組,其中4組的實驗處理和結果如下表。
組別
實驗處理
實驗結果
①
葡萄糖溶液+無菌水
-
②
葡萄糖溶液+酵母菌
+
③
葡萄糖溶液+A溶液
-
④
葡萄糖溶液+B溶液
-
注:“+”表示有乙醇生成,“-”表示無乙醇生成
回答下列問題:
(1)除表中4組外,其它2組的實驗處理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實驗中,這些起輔助作用的小分子和離子存在于酵母菌、___________。
(2)若為了確定B溶液中是否含有多肽,可用___________試劑來檢測。若為了研究B溶液中離子M對乙醇發(fā)酵是否是必需的,可增加一組實驗,該組的處理是___________。
(3)制備無細胞的酵母汁,酵母菌細胞破碎處理時需加入緩沖液,緩沖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以確保酶的活性。
(4)如何檢測酵母汁中是否含有活細胞?(寫出2項原理不同的方法及相應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1·全國甲卷高考真題)用一段由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DNA片段可以確定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某研究人員使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標記的脫氧腺苷三磷酸(dATP,dA-Pα~Pβ~Pγ,)等材料制備了DNA片段甲(單鏈),對W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進行了研究,實驗流程的示意圖如下。
回答下列問題:
(1)該研究人員在制備32p標記的DNA片段甲時,所用dATP的α位磷酸基團中的磷必須是32p,原因是_______。
(2)該研究人員以細胞為材料制備了染色體樣品,在混合操作之前去除了樣品中的RNA分子,去除RNA分子的目的是_______。
(3)為了使片段甲能夠通過堿基互補配對與染色體樣品中的W基因結合,需要通過某種處理使樣品中的染色體DNA_______。
(4)該研究人員在完成上述實驗的基礎上,又對動物細胞內某基因的mRNA進行了檢測,在實驗過程中用某種酶去除了樣品中的DNA,這種酶是_______。
【2020年】
1.(2020·課標Ⅰ)為達到實驗目的,需要選用合適的實驗材料進行實驗。下列實驗目的與實驗材料的對應,不合理的是( )
實驗材料
實驗目的
A
大蒜根尖分生區(qū)細胞
觀察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B
蝗蟲的精巢細胞
觀察細胞的減數分裂
C
哺乳動物的紅細胞
觀察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D
人口腔上皮細胞
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2.(2020·課標Ⅱ)下列關于生物學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觀察活細胞中的線粒體時,可以用健那綠染液進行染色
B. 探究人體紅細胞因失水而發(fā)生的形態(tài)變化時,可用肉眼直接觀察
C. 觀察細胞中RNA和DNA的分布時,可用吡羅紅甲基綠染色劑染色
D. 用細胞融合的方法探究細胞膜流動性時,可用熒光染料標記膜蛋白
3.(2020·山東卷)黑藻是一種葉片薄且葉綠體較大的水生植物,分布廣泛、易于取材,可用作生物學實驗材料。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在高倍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黑藻葉綠體的雙層膜結構
B. 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不宜選用黑藻成熟葉片
C. 質壁分離過程中,黑藻細胞綠色加深、吸水能力減小
D. 探究黑藻葉片中光合色素的種類時,可用無水乙醇作提取液
4.(2020·天津卷)某同學居家學習期間,準備洋蔥根尖有絲分裂實驗材料。在下列方法中(每天換一次水),根尖生長狀況最好的是( )
A. B.
C. D.
5.(2020·江蘇卷)采用新鮮菠菜葉片開展“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提取葉綠體色素時可用無水乙醇作為溶劑
B. 研磨時加入CaO可以防止葉綠素被氧化破壞
C. 研磨時添加石英砂有助于色素提取
D. 畫濾液細線時應盡量減少樣液擴散
6.(2020·江蘇卷)下列關于“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將酵母菌接種到培養(yǎng)液中,并進行第一次計數
B. 從靜置的培養(yǎng)液中取適量上清液,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
C. 每天定時取樣,測定酵母菌細胞數量,繪制種群數量動態(tài)變化曲線
D. 營養(yǎng)條件是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動態(tài)變化的因素之一
7.(2020·江蘇卷)生物學實驗常呈現“五顏六色”的變化。下列實驗中溶液顏色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在新鮮的梨汁中加入斐林試劑,混勻后在加熱條件下由無色變成磚紅色
B. 在厭氧發(fā)酵的果汁中加入酸性重鉻酸鉀溶液,混勻后由藍色變成灰綠色
C. 在DNA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試到,混勻后在沸水浴條件下逐漸變成藍色
D. 在氨基酸溶液中加入雙縮脲試劑,混勻后逐漸變成紫色
8.(2020·江蘇卷)某同學用光學顯微鏡對4種實驗材料進行觀察并記錄,下表實驗現象合理的是( )
選項
試驗材料
試驗現象
A
用蘇丹Ⅲ染液染色的花生子葉切片
子葉細胞中有橘黃色顆粒
B
用0.3g/mL蔗糖溶液處理的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裝片
紫色的液泡逐漸變小,顏色逐漸變深
C
用龍膽紫染液染色的洋蔥根尖裝片
染色體在細胞中移動并平均分配到兩極
D
用臺盼藍染液染色的酵母菌涂片
部分酵母菌被染成藍色
9.(2020·浙江卷)以洋蔥和新鮮菠菜為材料進行實驗?;卮鹣铝袉栴}:
(1)欲判斷臨時裝片中的洋蔥外表皮細胞是否為活細胞,可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入質量濃度為0.3 g/mL的蔗糖溶液,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水,重復幾次后,可根據是否發(fā)生__________現象來判斷。
(2)取新鮮菠菜葉片烘干粉碎,提取光合色素時,若甲組未加入碳酸鈣,與加入碳酸鈣的乙組相比,甲組的提取液會偏__________色。分離光合色素時,由于不同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及在濾紙上的吸附能力不同,導致4種色素隨層析液在濾紙條上的__________不同而出現色素帶分層的現象。若用不同波長的光照射葉綠素a提取液,測量并計算葉綠素a對不同波長光的吸收率,可繪制出該色素的__________。
(3)在洋蔥根尖細胞分裂旺盛時段,切取根尖制作植物細胞有絲分裂臨時裝片時,經染色后,__________有利于根尖細胞的分散。制作染色體組型圖時,通常選用處于有絲分裂__________期細胞的染色體,原因是__________。
10.(2020·浙江卷)欲研究生理溶液中K+濃度升高對蛙坐骨神經纖維靜息電位的影響和Na+濃度升高對其動作電位的影響。請完善以下實驗思路,預測實驗結果,并進行分析與討論。
(要求與說明:已知蛙坐骨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為-70 mV,興奮時動作電位從去極化到反極化達+30 mV。測量的是膜內外的電位變化。K+、Na+濃度在一定范圍內提高。實驗條件適宜)
回答下列問題:
(1)完善實驗思路:
組1:將神經纖維置于適宜的生理溶液a中,測定其靜息電位和刺激后的動作電位,并記錄。
組2:__________。
組3:將神經纖維分別置于Na+濃度依次提高的生理溶液d、e中,測定其刺激后的動作電位,并記錄。
對上述所得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
(2)預測實驗結果____(設計一個坐標,以柱形圖形式表示實驗結果):
(3)分析與討論
①簡要解釋組3的實驗結果:____。
②用放射性同位素24Na+注入靜息的神經細胞內,不久在生理溶液中測量到放射性,24Na+的這種轉運方式屬于__________。用抑制酶活性的藥物處理神經細胞,會使24Na+外流量__________。
③刺激脊蛙的坐骨神經,除了在反射中樞測量到動作電位外,還觀察到腓腸肌收縮,說明坐骨神經中含有__________神經。
【2019年】
1.(2019北京卷·1)玉米根尖縱切片經堿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到的分生區(qū)圖像如下。
對此圖像的觀察與分析,錯誤的是
A.先用低倍鏡再換高倍鏡觀察符合操作規(guī)范
B.可觀察到箭頭所指細胞的細胞核和細胞壁
C.在圖像中可觀察到處于分裂期前期的細胞
D.細胞不同結構成分與該染料結合能力不同
2.(2019北京卷·2)為探究運動對海馬腦區(qū)發(fā)育和學習記憶能力的影響,研究者將實驗動物分為運動組和對照組,運動組每天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跑步/游泳)。數周后,研究人員發(fā)現運動組海馬腦區(qū)發(fā)育水平比對照組提高了1.5倍,靠學習記憶找到特定目標的時間縮短了約40%。根據該研究結果可得出
A.有氧運動不利于海馬腦區(qū)的發(fā)育
B.規(guī)律且適量的運動促進學習記憶
C.有氧運動會減少神經元間的聯系
D.不運動利于海馬腦區(qū)神經元興奮
3.(2019天津卷·4)葉色變異是由體細胞突變引起的芽變現象。紅葉楊由綠葉楊芽變后選育形成,其葉綠體基粒類囊體減少,光合速率減小,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紅葉楊染色體上的基因突變位點可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識別
B.兩種楊樹葉綠體基粒類囊體的差異可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
C.兩種楊樹葉光合速率可通過“探究光照強弱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實驗作比較
D.紅葉楊細胞中花青素絕對含量可通過“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測定
4.(2019江蘇卷·12)下列關于微生物實驗操作的敘述,錯誤的是
A.培養(yǎng)微生物的試劑和器具都要進行高壓蒸汽滅菌
B.接種前后,接種環(huán)都要在酒精燈火焰上進行灼燒
C.接種后的培養(yǎng)皿要倒置,以防培養(yǎng)污染
D.菌種分離和菌落計數都可以使用固體培養(yǎng)基
5.(2019江蘇卷·22)有些實驗可以通過染色改進實驗效果,下列敘述合理的是
A.觀察菠菜葉肉細胞時,用甲基綠染色后葉綠體的結構更清晰
B.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適量紅墨水,可用于觀察白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
C.檢測花生子葉中脂肪時,可用龍膽紫溶液對子葉切片進行染色
D.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時,可用臺盼藍染液區(qū)分菌體死活
6.(2019浙江4月選考·10)為研究酶的特性,進行了實驗,基本過程如下表所示:
據此分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實驗的可變因素是催化劑的種類
B.可用產生氣泡的速率作檢測指標
C.該實驗能說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D.不能用雞肝勻漿代替馬鈴薯勻漿進行實驗7.(2019浙江4月選考·18)在“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臨時裝片”活動中,觀察到不同分裂時期的細胞如圖所示: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裝片制作過程中需用清水漂洗已解離的根尖便于染色
B.觀察過程中先用低倍鏡找到分生區(qū)細胞再換用高倍鏡
C.圖甲細胞所處時期發(fā)生DNA復制及相關蛋白質的合成
D.圖丙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圖乙細胞中的增加了一倍8.(2019浙江4月選考·20)為研究R型肺炎雙球菌轉化為S型肺炎雙球菌的轉化物質是DNA還是蛋白質,進行了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其基本過程如圖所示: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組培養(yǎng)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測加熱不會破壞轉化物質的活性
B.乙組培養(yǎng)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測轉化物質是蛋白質
C.丙組培養(yǎng)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測轉化物質是DNA
D.該實驗能證明肺炎雙球菌的主要遺傳物質是DNA9.(2019全國卷Ⅰ·29)
將生長在水分正常土壤中的某植物通過減少澆水進行干旱處理,該植物根細胞中溶質濃度增大,葉片中的脫落酸(ABA)含量增高,葉片氣孔開度減小,回答下列問題。
(1)經干旱處理后,該植物根細胞的吸水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干旱處理前相比,干旱處理后該植物的光合速率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現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研究表明:干旱條件下氣孔開度減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請以該種植物的ABA缺失突變體(不能合成ABA)植株為材料,設計實驗來驗證這一結論。要求簡要寫出實驗思路和預期結果。
10.(2019全國卷III·29)氮元素是植物生長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卮鹣铝袉栴}。
(1)植物細胞內,在核糖體上合成的含氮有機物是___________,在細胞核中合成的含氮有機物是___________,葉綠體中含氮的光合色素是______________。
(2)農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銨態(tài)氮(NH4﹢)和硝態(tài)氮(NO3﹣)。已知作物甲對同一種營養(yǎng)液(以硝酸銨為唯一氮源)中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H4﹢和NO3﹣同時存在時,對一種離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種)。請設計實驗對這種偏好性進行驗證,要求簡要寫出實驗思路、預期結果和結論。
11.(2019江蘇卷·30)為探究玉米籽粒發(fā)芽過程中一些有機物含量的變化,研究小組利用下列供選材料用具進行了實驗。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碘液,緩沖液,淀粉,淀粉酶等;研缽,水浴鍋,天平,試管,滴管,量筒,容量瓶,顯微鏡,玻片,酒精燈等。請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檢測玉米籽粒發(fā)芽過程中蛋白質(肽類)含量變化,在不同發(fā)芽階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別加入__________試劑,比較顏色變化。該實驗需要選用的器具有__________(填序號)。
①試管 ②滴管 ③量筒 ④酒精燈 ⑤顯微鏡
(2)為了檢測玉米籽粒發(fā)芽過程中淀粉含量變化,將不同發(fā)芽階段的玉米籽??v切,滴加__________,進行觀察。結果顯示,胚乳呈藍色塊狀,且隨著發(fā)芽時間的延長,藍色塊狀物變小。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
(3)為了驗證上述藍色塊狀物變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結果,設計了如下實驗;在1~4號試管中分別加入相應的提取液和溶液(如下圖所示),40 ℃溫育30 min后,分別加入斐林試劑并60 ℃水浴加熱,觀察試管內顏色變化。
請繼續(xù)以下分析:
①設置試管1作為對照,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
②試管2中應加入的X是__________的提取液。
③預測試管3中的顏色變化是_________。若試管4未出現預期結果(其他試管中結果符合預期),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12.(2019浙江4月選考·33)欲驗證胰島素的生理作用,根據以下提供的實驗材料與用具,提出實驗思路,預測實驗結果并進行分析。
材料與用具:小鼠若干只,胰島素溶液,葡萄糖溶液,生理鹽水,注射器等。
(要求與說明:血糖濃度的具體測定方法及過程不作要求,實驗條件適宜)
(1)實驗思路:
①
(2)預測實驗結果(設計一個坐標,用柱形圖表示至少3次的檢測結果)_______:
(3)分析與討論
①正常人尿液中檢測不到葡萄糖,其原因是______。
②當機體血糖水平升高時,胰島中的內分泌細胞及其分泌的激素變化是______。此時,機體細胞一方面增加對葡萄糖的攝取、貯存和利用,另一方面______。【2018年】
1.(2018海南卷,23)關于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在高倍鏡下觀察時,用粗準焦螺旋調整焦距
B.高倍鏡下無法觀察到花生子葉中被染色的脂肪顆粒
C.由低倍鏡轉到高倍鏡前,將待觀察目標移至視野中央
D.高倍鏡下可以觀察到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三層結構
2.(2018北京卷,4)以下高中生物學實驗中,操作不正確的是( ?。?br />
A.在制作果酒的實驗中,將葡萄汁液裝滿整個發(fā)酵裝置
B.鑒定DNA時,將粗提產物與二苯胺混合后進行沸水浴
C.用蘇丹Ⅲ染液染色,觀察花生子葉細胞中的脂肪滴(顆粒)
D.用龍膽紫染液染色,觀察洋蔥根尖分生區(qū)細胞中的染色體
3.(2018全國Ⅰ卷,4)已知藥物X對細胞增值有促進作用,藥物D可抑制藥物X的作用。某同學將同一瓶小鼠皮膚細胞平均分為甲、乙、丙三組,分別置于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進行不同的處理(其中甲組未加藥物),每隔一段時間測定各組細胞數,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分析,下列相關敘述不合理的是( ?。?br />
A.乙組加入了藥物X后再進行培養(yǎng)
B.丙組先加入藥物X,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加入藥物D,繼續(xù)培養(yǎng)
C.乙組先加入藥物D,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加入藥物X,繼續(xù)培養(yǎng)
D.若藥物X為蛋白質,則藥物D可能改變了藥物X的空間結構
4.(2018浙江卷,12)以酵母菌和葡萄糖為材料進行“乙醇發(fā)酵實驗”,裝置圖如下。下列關于該實驗過程與結果的敘述,錯誤的是( ?。?br />
A.將溫水化開的酵母菌懸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試管后需振蕩混勻
B.在甲試管內的混合液表面需滴加一薄層液體石蠟以制造富氧環(huán)境
C.乙試管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可推知酵母菌細胞呼吸產生了CO2
D.拔掉裝有酵母菌與葡萄糖混合液的甲試管塞子后可聞到酒精的氣味
5.(2018江蘇卷,24)下列中學實驗均使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有關實驗操作或現象描述錯誤的是( ?。?br />
編號
實驗名稱
實驗材料
實驗操作或現象
①
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
紫色洋蔥外表皮、蔗糖溶液等
原生質層呈紫色,各組成部分結構清晰
②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脂肪
花生子葉、蘇丹Ⅲ染液等
在高倍鏡下可見細胞中被染成橘黃色的脂肪液滴
③
觀察細胞有絲分裂
洋蔥根尖、龍膽紫溶液等
在高倍鏡的同一個視野中,可見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時期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
④
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
酵母菌、血細胞計數板等
在10×目鏡、40×物鏡下的一個視野中完成對整個計數室中酵母菌的計數
A.實驗① B.實驗② C.實驗③ D.實驗④6.(2018全國Ⅲ卷,1)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國科學家完成的是( )
A.以豌豆為材料發(fā)現性狀遺傳規(guī)律的實驗
B.用小球藻發(fā)現光合作用暗反應途徑的實驗
C.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
7.(2018天津卷,5)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連通CO2和O2傳感器的100mL錐形瓶中,加入40 mL活化酵母菌和60 mL葡萄糖培養(yǎng)液,密封后在最適溫度下培養(yǎng)。培養(yǎng)液中O2和CO2相對含量變化見下圖。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br />
A. 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斷下降
B. t3時,培養(yǎng)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時快
C. 若降低10 ℃培養(yǎng),O2相對含量達到穩(wěn)定所需時間會縮短
D. 實驗后的培養(yǎng)液濾液加入適量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后變成灰綠色
8.(2018全國Ⅲ卷,6)某同學運用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對農田中具有趨光性的昆蟲進行調查,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 />
A.趨光性昆蟲是該農田生態(tài)系統的消費者
B.黑光燈傳遞給趨光性昆蟲的信息屬于化學信息
C.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可用于調查某種趨光性昆蟲的種群密度
D.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該農田趨光性昆蟲的物種數目
9.(2018全國Ⅰ卷,6)某大腸桿菌能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其突變體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將M和N在同時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中混合培養(yǎng)一段時間后,再將菌體接種在基本培養(yǎng)基平板上,發(fā)現長出了大腸桿菌(X)的菌落。據此判斷,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
A.突變體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喪失
B.突變體M和N都是由于基因發(fā)生突變而得來的
C.突變體M的RNA與突變體N混合培養(yǎng)能得到X
D.突變體M和N在混合培養(yǎng)期間發(fā)生了DNA轉移
【2017年】
1.(2017年江蘇卷,4)下列關于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的實驗,敘述正確的是( ?。?br />
A.轉換物鏡時應該手握物鏡小心緩慢轉動
B.以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為材料不能觀察到質壁分離
C.蘇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葉細胞中可觀察到橘黃色顆粒
D.在新鮮黑藻小葉裝片中可進行葉綠體形態(tài)觀察和計數
2.(2017年江蘇卷,2)下列關于探索DNA 是遺傳物質的實驗,敘述正確的是( )
A.格里菲思實驗證明DNA 可以改變生物體的遺傳性狀
B.艾弗里實驗證明從S 型肺炎雙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爾希和蔡斯實驗中離心后細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爾希和蔡斯實驗中細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體都帶有32P 標記
3.(2017年新課標Ⅱ卷,2)在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過程中,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下列與該噬菌體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br />
A.T2噬菌體也可以在肺炎雙球菌中復制和增殖
B.T2噬菌體病毒顆粒內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質
C.培養(yǎng)基中的32P經宿主攝取后可出現在T2噬菌體的核酸中
D.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與T2噬菌體的核酸類型和增殖過程相同
4.(2017年新課標Ⅲ卷,5)某陸生植物種群的個體數量減少,若用樣方法調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將樣方內的個體進行標記后再計數
B.進行隨機取樣,適當擴大樣方的面積
C.采用等距取樣法,適當減少樣方數量
D.采用五點取樣法,適當縮小樣方的面積
5.(2017年北京卷,1)洋蔥根尖和小鼠骨髓細胞都能用于觀察細胞有絲分裂,比較實驗操作和結果,敘述正確的是( ?。?br />
A.都需要用鹽酸溶液使細胞相互分離
B.都需要用低倍鏡找到分裂細胞再換高倍鏡觀察
C.在有絲分裂中期都能觀察到染色體數目加倍
D.在有絲分裂末期都能觀察到細胞板
6.(2017年天津卷,5)葉綠體中的色素為脂溶性,液泡中紫紅色的花青苷為水溶性。以月季成熟的紫紅色葉片為材料,下列實驗無法達到目的的是( ?。?br />
A.用無水乙醇提取葉綠體中的色素
B.用水做層析液觀察花青苷的色素帶
C.用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探究細胞的失水與吸水
D.用光學顯微鏡觀察表皮細胞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數目
7.(2017年海南卷,8)某染料(氧化型為無色,還原型為紅色)可用于種子生活力的鑒定。某同學將吸脹的小麥種子平均分成甲、乙兩組,并進行染色實驗來了解種子的生活力,結果如表所示。
分組
甲組
乙組
處理
種子與染料混合保溫
種子煮沸后與染料混合保溫
結果
種子中的胚呈紅色
種子中的胚未呈紅色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 />
A.甲組的胚發(fā)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B.呼吸作用產生的NADH使染料變成紅色
C.乙組胚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能將染料運出細胞
D.種子中胚細胞代謝活動的強弱會影響染色效果
8.(2017年江蘇卷,13)研究小組探究了萘乙酸(NAA)對某果樹扦插枝條生根的影響,結果如下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 />
A.自變量是NAA,因變量是平均生根數
B.不同濃度的NAA 均提高了插條生根率
C.生產上應優(yōu)選320 mg/ L NAA 處理插條
D.400 mg/ L NAA 具有增加生根數的效應
9.(2017年江蘇卷,17)為了探究一種新型堿性纖維素酶的去污效能,研究性學習小組進行了相關實驗,結果如下圖。由圖中實驗結果能直接得出的結論是( ?。?br />
A.堿性纖維素酶對污布類型2的去污力最強
B.不同類型洗衣粉影響堿性纖維素酶的去污力
C.堿性纖維素酶對污布類型2、3的去污力不同
D.加大酶用量可以顯著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
11.(2017年海南卷,26)為探究植物生長素對枝條生根的影響,研究人員在母體植株上選擇適宜的枝條,在一定部位進行環(huán)剝去除樹皮(含韌皮部),將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涂抹于環(huán)剝口上端,并用濕土包裹環(huán)剝部位,觀察枝條的生根情況,實驗的部分結果如表所示。
生長素用量(mg/枝)
處理枝條數
第90天存活枝條數
第90天存活時的生根枝條數
首次出根所需天數
0
50
50
12
75
0.5
50
50
40
30
1.0
50
50
43
25
1.5
50
50
41
30
2.0
50
43
38
30
3.0
50
37
33
33
回答下列問題:
(1)據表可知,生長素用量為0時,有些枝條也生根。其首次出根需要天數較多的原因是_____。
(2)表中只提供了部分實驗結果,若要從表中所列各生長素用量中確定促進該植物枝條生根效果最佳的用量,你認為需要提供的根的觀測指標還有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
(3)從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濃度生長素抑制植物生長的原因是_________。
11.(2017年北京卷,31)瘧原蟲是一種單細胞動物。它能使人患瘧疾,引起周期性高熱、寒戰(zhàn)和出汗退熱等臨床癥狀,嚴重時致人死亡。
(1)在人體內生活并進行細胞分裂的過程中,瘧原蟲需要的小分子有機物的類別包括_______________(寫出三類)。
(2)進入血液循環(huán)后,瘧原蟲選擇性地侵入紅細胞,說明它能夠_________________并結合紅細胞表面受體。
(3)瘧原蟲大量增殖后脹破紅細胞進入血液,刺激吞噬細胞產生致熱物質。這些物質與瘧原蟲的代謝產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腦的_________________中樞,引起發(fā)熱。
(4)瘧原蟲的主要抗原變異頻繁,使瘧原蟲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統_________________性清除,從而使該物種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臨床應用青蒿素治療瘧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瘧機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國科學家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1、2組結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由3、4組結果可知青蒿素對倉鼠細胞線粒體膜電位無明顯影響。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將實驗中倉鼠細胞的線粒體替換為_______________,能為臨床應用青蒿素治療瘧疾提供直接的細胞生物學實驗證據。
【2016年】
1.(2016·全國3,2,6分)在前人進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術相同(或相似)的一組是( )
①證明光合作用所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②用紫外線等處理青霉菌選育高產青霉素菌株?、塾肨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④用甲基綠和吡羅紅對細胞染色,觀察核酸的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江蘇單科,19,2分)下列實驗都需要使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有關實驗現象描述合理的是( )
實驗編號
實驗名稱
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①
觀察植物細胞的
質壁分離和復原
鏡檢1:幾乎整個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呈紫色;
鏡檢2:不同細胞質壁分離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
②
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菠菜葉表皮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組成;人口腔上皮細胞具有細胞核和核糖體
③
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洋蔥根尖伸長區(qū)細胞長,液泡大;分生區(qū)細胞呈正方形,多數細胞中呈紫色的染色體形態(tài)清晰
④
探究酵母菌種群
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
酵母細胞呈球形或橢圓形,細胞核、液泡和線粒體的形態(tài)、數目清晰可見
A.實驗① B.實驗② C.實驗③ D.實驗④
3.(2016·全國2,31,8分)BTB是一種酸堿指示劑。BTB的弱堿性溶液顏色可隨其中CO2濃度的增高而由藍變綠再變黃。某同學為研究某種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進行了如下實驗: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藍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變成淺綠色,之后將等量的綠色溶液分別加入7支試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長狀況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閉所有試管。各試管的實驗處理和結果見下表。
試管編號
1
2
3
4
5
6
7
水草
無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燈的距離/cm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50 min后試管
中溶液的顏色
淺綠色
X
淺黃色
黃綠色
淺綠色
淺藍色
藍色
*遮光是指用黑紙將試管包裹起來,并放在距日光燈100 cm 的地方。
若不考慮其他生物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回答下列問題:
(1)本實驗中,50 min后1號試管的溶液是淺綠色,則說明2至7號試管的實驗結果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起的;若1號試管的溶液是藍色,則說明2至7號試管的實驗結果是_________ (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2)表中X代表的顏色應為____________(填“淺綠色”“黃色”或“藍色”),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號試管中的溶液顏色在照光前后沒有變化,說明在此條件下水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
1.(2015·安徽卷.3)下圖是某同學在觀察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時拍攝的顯微照片,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甲細胞中每條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細胞板上
B.乙細胞中染色體被平均分配,移向細胞兩極
C.甲和乙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相等,DNA含量相同
D.統計圖中處于分裂期的細胞數可計算細胞周期長
2.(2015·江蘇卷.4)下列關于研究材料、方法及結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孟德爾以豌豆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雜交的方法,發(fā)現了基因分離與自由組合定律
B. 摩爾根等人以果蠅為研究材料,通過統計后代雌雄個體眼色性狀分離比,認同了基因位
于染色體上的理論
C. 赫爾希與蔡斯以噬菌體和細菌為研究材料,通過同位素示蹤技術區(qū)分蛋白質與 DNA,證
明了 DNA 是遺傳物質
D. 沃森和克里克以 DNA 大分子為研究材料,采用 X 射線衍射的方法,破譯了全部密碼子
3.(2015·江蘇卷.21)為研究高光強對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響,某同學用乙醇提取葉綠體色素,用石油醚進行紙層析,右圖為濾紙層析的結果(Ⅰ、Ⅱ、Ⅲ、Ⅳ為色素條帶)。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強光照導致了該植物葉綠素含量降低
B. 類胡蘿卜素含量增加有利于該植物抵御強光照
C. 色素Ⅲ、Ⅳ吸收光譜的吸收峰波長不同
D. 畫濾液線時,濾液在點樣線上只能畫一次
4.(2015·江蘇卷.23)下列關于實驗現象與結果的分析,錯誤的是( )
A. 組織切片上滴加蘇丹Ⅲ染液,顯微觀察有橘黃色顆粒說明有脂肪
B. 組織樣液中滴加斐林試劑,不產生磚紅色沉淀說明沒有還原糖
C. 洋蔥表皮細胞滴加蔗糖溶液后,發(fā)生質壁分離說明細胞有活性
D. PCR 產物中加入二苯胺試劑,加熱變藍說明有目的 DNA 產生
5.(2015·天津卷.5)為達到實驗目的,必須在堿性條件下進行的實驗是( )
A、利用雙縮脲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的蛋白質
B、測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質的最適溫度
C、利用重鉻酸鉀檢測酵母菌培養(yǎng)液中的酒精
D、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6.(2015·四川卷.3)下列是以酵母菌為材料進行的實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用溴麝香草酚藍檢測產生的CO2
B.用酵母菌發(fā)酵釀制果酒,選擇酸性重鉻酸鉀檢測產生的酒精
C.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應設空白對照排除無關變量干擾
D.用稀釋涂布平板法培養(yǎng)計數,應選擇有30~300菌落數的平板
7.(2015·山東卷.3)下列有關生物學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葉綠體色素濾液細線浸入層析液,可導致濾紙條上色素帶重疊
B. 低溫誘導大蒜根尖時間過短,可能導致難以觀察到染色體加倍的細胞
C. 用顯微鏡觀察洋蔥根尖裝片時,需保持細胞活性以便觀察有絲分裂過程
D. 將洋蔥表皮放入0.3g/mL蔗糖溶液中,水分交換平衡后制成裝片觀察質壁分離過程
8.(2015·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約1m2的石頭。有人于石頭不同距離處,調查了蜥蝎個體數、蝗蟲種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結果見下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r />
A.隨著蝗蟲種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間的競爭將會加劇
B.蜥蝎活動地點離石頭越遠,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就越大
C.距石頭的遠近是引起該群落水平結構變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適量石頭,有利于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9.(2015·浙江卷.3)不同處理對某植物性別分化的影響如表所示,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 />
A.根產生的赤霉素能促進雌株形成
B.葉產生了促進雌株形成的細胞分裂素
C.若對完整植株使用赤霉素合成抑制劑,則雌株數量增多
D.赤霉素和細胞分裂素對性別分化的作用是不相互對抗的
10.(2015·江蘇卷.8)瓶插鮮花鮮重的變化與衰敗相關,鮮重累積增加率下降時插花衰敗。 下圖為細胞分裂素和蔗糖對插花鮮重的影響,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蔗糖和細胞分裂素都有延緩衰敗的作用
B. 蔗糖可為花的呼吸作用提供更多的底物
C. 同時添加蔗糖和細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鮮
D. 第5 天花中脫落酸的含量應該是清水組最低
11.(2015·廣東卷.5)用秋水仙素處理二倍體植物的愈傷組織,從獲得的再生植株中篩選四倍體植株,預實驗結果如右表,正式實驗時秋水仙素濃度設計最合理的是
A. 0、2、3、4、5、6 B. 0、4、5、6、7、8
C. 0、6、7、8、9、10 D. 0、3、6、9、12、15
12.(2015·海南卷.26)(8分)回答下列問題:
(1)將貯藏的馬鈴薯(塊莖)放入蒸餾水中,水分通過__的方式進入馬鈴薯細胞,引起馬鈴薯鮮重增加。隨著蒸餾水處理時間延長,該馬鈴薯鮮重不再增加,此時,馬鈴薯細胞的滲透壓比處理前的____。
(2)將高溫殺死的馬鈴薯細胞放入高濃度的NaCl溶液中,__(填“會”或“不會”)發(fā)生質壁分離現象。
(3)將發(fā)芽的馬鈴薯制成勻漿,使其與斐林試劑發(fā)生作用,生成磚紅色沉淀,說明該馬鈴薯勻漿中含有______。
13.(2015·江蘇卷.29)(8 分)中國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是傳統觀賞花卉,由于其高度不育,只能進行無性繁殖,因而品種稀少。 為了探究中國水仙只開花不結實的原因,有研究者開展了染色體核型分析實驗,先制作了臨時裝片進行鏡檢、拍照,再對照片中的染色體進行計數、歸類、排列,主要步驟如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選取新生根尖作為實驗材料的主要原因是 。
(2)實驗過程中用1mol·L-1HCl 解離的目的是 。
(3)該實驗采用卡寶品紅作為染色劑,與卡寶品紅具有相似作用的試劑有 (填序號)。
①雙縮脲試劑 ②醋酸洋紅液 ③龍膽紫溶液 ④秋水仙素溶液
(4)鏡檢時,應不斷移動裝片,以尋找處于 期且染色體 的細胞進行拍照。
(5)由右上圖核型分析結果,得出推論:中國水仙只開花不結實的原因是 。
(6)為了進一步驗證上述推論,可以優(yōu)先選用 (填序號)作為實驗材料進行顯微觀察。
①花萼 ②花瓣 ③ 雌蕊 ④ 花藥 ⑤ 花芽
14.(2015·福建卷.26)(12分)為了研究從植物中提取的可可堿是否可以作為除草劑,某科研小組開展了可可堿對鬼針草根尖細胞的有絲分裂和種子萌發(fā)影響的實驗研究,結果如下表。請回答:
(1)本實驗需要制作根尖細胞有絲分裂裝片,制片過程中根尖解離需要用到的試劑是 。右圖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部分細胞圖像,箭頭所指的細胞處于分裂期的 期。
(2)實驗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當可可堿濃度到達1.0mmol.L-1時,在分裂期的細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細胞數目相對 。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 ,導致染色體無法移向細胞兩極。
(3)實驗結果表明,隨著可可堿濃度的升高,種子發(fā)芽率 。為探究可可堿影響種子發(fā)芽率的可能原因,某同學提出假設:可可堿會降低種子中赤霉素的水平?,F欲通過實驗檢驗上述假設,請寫出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 。
15.(2015·山東卷.26)(11分)油菜果實發(fā)育所需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果皮的光合作用。
(1)油菜果皮細胞內通過光合作用固定CO2的細胞器是__________。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運輸至種子。種子細胞內的蔗糖濃度比細胞外高,說明種子細胞吸收蔗糖的跨(穿)膜運輸方式是_________。
(2)圖甲表示在適宜條件下油菜果實凈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的變化。分析可知,第24天的果實總光合速率_____(填“大于”或“小于”)第12天的果實總光合速率。第36天后果皮逐漸為黃,原因是葉綠素含量減少而_________(填色素名稱)的含量基本不變。葉綠素含量減少使光反應變慢,導致光反應供給暗反應的______和______減少,光合速率降低。
(3)圖乙表示油菜種子中儲存有機物含量的變化。第36天,種子內含量最高的有機物可用_______染液檢測;據圖分析,在種子發(fā)育過程中該有機物由_________轉化而來。
16.(2015·浙江卷.31)(12 分)現有一種細菌 M , 能夠合成某種酶, 并能分泌到細胞外。 為了研究其培養(yǎng)時間與細胞數、 細胞外酶濃度和總酶濃度的變化關系, 請根據以下提供的實驗材料寫出實驗思路,
并預測實驗結果。
實驗材料: 若干個培養(yǎng)瓶、 培養(yǎng)液、 細菌 M
(要求與說明: 實驗僅設一組; 實驗儀器、 試劑、 用具及操作不做要求; 實驗條件適宜)
請回答:
( 1 ) 實驗思路:
①
( 2 ) 預測實驗結果(設計一個坐標系, 并繪制預測的細胞數、 細胞外酶濃度和總酶濃度的變化曲線);
( 3 ) 測定總酶濃度時, 應對細胞做 _________ 處理。
17.(2015·北京卷.29)(17分)為探索治療機體對于某種藥物依賴的有效途徑,我國科研人員進行了如下研究:
(1)將大鼠置于自身給藥箱中(如圖),當大鼠按壓非給藥桿時指示燈不亮,藥泵不給藥,按壓給藥桿時指示燈亮,藥泵通過靜脈導管向大鼠直射一定量藥物,燈亮時,光刺激大鼠視網膜,引起視神經細胞產生 ,傳至末梢,釋放 作用于突觸 上的受體,信息傳至視中樞,產生視覺,多次重復訓練后,大鼠在光信號和給藥之間建立聯系,當給藥時間內大鼠按壓給藥桿的次數達到一定程度時,即可被視為對該藥物形成依賴,以下將這種大鼠稱為D鼠。
(2)研究發(fā)現,D鼠相關腦群內酶A含量和活性均明顯升高,為探討酶A活性對藥物依賴的影響,在兩組D鼠相關腦區(qū)注射酶A活性抑制劑或生理鹽水后,再分別放入自身給藥箱,記錄單位時間內兩組D鼠
與對照組相比,若抑制劑組的D鼠 ,則表明抑制酶A的活性可以降低D鼠對藥物的依賴。
(3)研究者設計了一種能與編碼酶A的mRNA互相結合的,含22個核苷酸的RNA,它能進入細胞,促進編碼酶A的mRNA降解,將這種小RNA用溶劑M溶解后,注射到D鼠相關腦區(qū),引起酶A含量明顯下降,D鼠對藥物的依賴降低,進行本實驗時,要同時進行一個對照處理,將一段小RNA用 【填寫生理鹽水或蒸餾水或溶劑M】溶解,注射到D鼠的相關腦區(qū),這段小RNA的最佳設計為:與實驗組使用的小RNA相比,其核苷酸的( ?。径噙x,只填序號】
a種類相同 b種類不同 ?。銛的肯嗤? d數目不同 ?。逍蛄型耆嗤 。嫘蛄型耆煌?br />
若此對照組D鼠相關腦區(qū)內酶A含量無明顯變化,則可以證明 等因素對實驗組結果無影響。
18.(2015·天津卷.9)白粉菌和條銹菌能分別導致小麥感白粉病和條銹病,引起減產,采用適宜播種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麥A、B兩品種在不同播種方式下的實驗結果
實驗
編號
接種方式
植株密度(x106株/公頃)
白粉病
感染程度
條銹病
感染程度
單位面積
產量
A品種
B品種
I
單播
4
0
—
+ + +
+
II
單播
2
0
—
+ +
+
III
混播
2
2
+
+
+ + +
IV
單播
0
4
+ + +
—
+
V
單播
0
2
+ +
—
+ +
注:“+”的數目表示感染程度或產量高低;“—”表示未感染。
據表回答:
(1) 抗白粉病的小麥品種是_________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設計Ⅳ、Ⅴ兩組實驗,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Ⅰ、Ⅲ、Ⅳ三組相比,第Ⅲ組產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麥抗條銹病性狀由基因T/t控制,抗白粉病性狀由基因R/r控制,兩對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以A、B品種的植株為親本,取其F2中的甲、乙、丙單植自交,收獲籽粒并分別播種于不同處理的實驗小區(qū)中,統計各區(qū)F3中的無病植株比例,結果如下表。
據表推測,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乙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雙菌感染后丙的子代中無病植株的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15·重慶卷.10)(14分)小麥的穗發(fā)芽影響其產量和品質。某地引種的紅粒小麥的穗發(fā)芽率明顯低于當地白粒小麥。為探究淀粉酶活性與穗發(fā)芽率的關系,進行了如下實驗。
(1)取穗發(fā)芽時間相同、質量相等的紅、白粒小麥種子,分別加蒸餾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實驗。實驗分組、步驟及結果如下:
步驟①中加入的C是____,步驟②中加緩沖液的目的是______。顯色結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較低的品種是____;據此推測:淀粉酶活性越低,穗發(fā)芽率越__。若步驟③中的淀粉溶液濃度適當減小,為保持顯色結果不變,則保溫時間應____。
(2) 小麥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為進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發(fā)芽率差異中的作用,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
X處理的作用是使____。若Ⅰ中兩管顯色結果無明顯差異,且Ⅱ中的顯色結果為紅粒管顏色顯著____白粒管(填“深于”或“淺于”),則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這兩種小麥穗發(fā)芽率差異的主要原因。
20.(2015·四川卷.8)(11分)進食可刺激胃腺細胞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酸及胃蛋白酶,有利于消化。
(1)胃酸可以殺滅進入胃內的細菌,這屬于機體的____免疫;胃蛋白酶僅對食物中的蛋白質成分有消化作用,這體現了酶的____性。
(2)哺乳動物進食時,食物尚未進入胃內就可引起胃液分泌,稱為頭期胃液分泌。該過程受神經調節(jié)和神經-體液調節(jié)的共同調控,如圖所示。
①胃泌素通過____運輸到達胃腺細胞,促進胃液分泌。若胃酸分泌過多,又可抑制胃泌素的分泌,這種調節(jié)方式叫做______。
②促進胃腺細胞分泌胃液的信號物質除胃泌素外還有____。
(3) 為探究兩種調節(jié)機制對頭期胃液分泌的影響,有人用同一只狗連續(xù)進行了以下實驗:
步驟
實驗條件
4小時胃液分泌量
1
假飼
+ + + + + + + + +
2
切除胃竇,再假飼
+
3
假飼,并注射一定量的胃泌素
(控制胃泌素的注射劑量,使胃液分泌量與步驟1相當)
+ + + + + + + + +
4
只注射與步驟3相同劑量的胃泌素,但不假飼
+ + + +
(假飼是讓狗吃肉,但吞下的肉從食道上的人工瘺口掉出,不進入胃;“+”數量表示胃液分泌量多少)
①步驟2中胃液的分泌是_____調節(jié)的結果。
②步驟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③步驟4是為了確定在___調節(jié)作用下的胃液分泌量。
④重復上述實驗均得到相同結果,表明在頭期胃液分泌的兩種調節(jié)機制中,___的作用效應更大;二者共同作用效應___(大于/小于/等于)各自單獨作用效應之和。
21.(2015·四川卷.10)(12分)植物側芽的生長受生長素(IAA)及其他物質的共同影響。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為對照進行了以下實驗:
實驗一:分組進行去除頂芽、去頂并在切口涂抹IAA處理后,定時測定側芽長度,見下左圖;
實驗二:用14CO2飼喂葉片,測定去頂8h時側芽附近14C放射性強度和IAA含量,見下右圖。
(1)IAA是植物細胞之間傳遞____的分子,頂芽合成的IAA通過____方式向下運輸。
(2)實驗一中,去頂32 h時Ⅲ組側芽長度明顯小于Ⅱ組,其原因是________。
(3)實驗二中,14CO2進入葉綠體后,首先能檢測到含14C的有機物是___,該物質被還原成糖類需要光反應提供______。a、b兩組側芽附近14C信號強度差異明顯,說明去頂后往側芽分配的光合產物______。
(4)綜合兩個實驗的數據推測,去頂8h時Ⅰ組和Ⅲ組側芽附近的IAA濃度關系為:Ⅰ組___(大于/小于/等于)Ⅲ組;去頂8h時Ⅱ組側芽長度明顯大于Ⅰ組,請對些結果提出合理的假設:____________。
22.(2015·課標I卷.29) (9分)
為了探究不同光照處理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科學家以生長狀態(tài)相同的某種植物為材料設計了A、B、C、D四組實驗。各組實驗的溫度、光照強度和CO2濃度等條件相同、適宜且穩(wěn)定,每組處理的總時間均為135s,處理結束時測定各組材料中光合作用產物的含量。處理方法和實驗結果如下:
A組:先光照后黑暗,時間各為67.5s;光合作用產物的相對含量為50%
B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處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時間各為7.5s;光合作用產物的相對含量為70%。
C組:先光照后黑暗,光照和黑暗交替處理,每次光照和黑暗時間各為3.75ms(毫秒);光合作用產物的相對含量為94%。
D組(對照組):光照時間為135s;光合作用產物的相對含量為100%。
回答下列問題:
(1)單位光照時間內,C組植物合成有機物的量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D組植物合成有機物的量,依據是 ;C組和D組的實驗結果可表明光合作用中有些反應不需要 ,這些反應發(fā)生的部位是葉綠體的 。
(2)A、B、C三組處理相比,隨著 的增加,使光下產生的 能夠及時利用與及時再生,從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23.(2015·課標II卷.29)(12分)某基因的反義基因可抑制該基因的表達。為研究番茄中的X基因和Y基因對其果實成熟的影響,某研究小組以番茄的非轉基因植株(A組,即對照組)、反義X基因的轉基因植株(B組)和反義Y基因的轉基因植株(C組)為材料進行實驗。在番茄植株長出果實后的不同天數(d),分別檢測各組果實的乙烯釋放量(果實中乙烯含量越高,乙烯的釋放量就越大),結果如下表:
組別
乙烯釋放量(μL.kg-1.h-1)
20d 35d 40d 45d
A
0
27
17
15
B
0
9
5
2
C
0
0
0
0
回答下列問題:
(1) 若在B組果實中沒有檢測到X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在C組果實中沒有檢測到Y基因表達的蛋白質??赏茰y,A組果實中與乙烯含量有關的基因有 ,B組果實中與乙烯含量有關的基因有 。
(2) 三組果實中,成熟最早的是 組,其原因是 。如果在35天時采摘A組與B組果實,在常溫下儲存時間較長的應是 組。
24.(2015·安徽卷.29)Ⅰ(9分)科研人員探究了不同溫度(25℃和0.5℃)條件下密閉容器內藍莓果實的CO2的生成速率的變化,結果見圖1和圖2。
(1) 由圖可知,與25℃相比,0.5℃條件下果實的CO2生成速率較低,主要原因是
;隨著果實儲存時間的增加,密閉容器內的 濃度越來越高,抑制了果實的細胞呼吸。該實驗還可以通過檢測 的濃度變化來計算呼吸速率。
(2)某同學擬驗證上述實驗結果,設計如下方案:
?稱取兩等份同一品種的藍莓果實,分別裝入甲、乙兩個容積相同的瓶內,然后密封
?將甲、乙瓶分別置于25℃和0.5℃的條件下儲存,每隔一段時間測定各瓶中的CO2濃度
?記錄實驗數據并計算CO2的生成速率。
為使試驗結果更可靠,請給出兩條建議,以完善上述實驗方案(不考慮溫度因素)。
a ; b. 。
【2014年】
1.[2014·山東卷] 下列有關實驗操作的描述,正確的是( )
A.鑒定待測樣液中的蛋白質時,先加NaOH溶液,振蕩后再加CuSO4溶液
B.制作細胞的有絲分裂裝片時,洋蔥根尖解離后直接用龍膽紫溶液染色
C.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實驗中,將大蒜根尖制成裝片后再進行低溫處理
D.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時,將酶與底物溶液在室溫下混合后于不同溫度下保溫
2.[2014·北京卷] 在25 ℃的實驗條件下可順利完成的是( )
A.光合色素的提取與分離
B.用斐林(本尼迪特)試劑鑒定還原糖
C.大鼠神經細胞的培養(yǎng)
D.制備用于植物組織培養(yǎng)的固體培養(yǎng)基
3.[2014·新課標全國卷Ⅰ] 下列關于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與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紅色花瓣有利于實驗現象的觀察
B.用黑藻葉片進行實驗時,葉綠體的存在會干擾實驗現象的觀察
C.用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不同部位觀察到的質壁分離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實驗現象的觀察
4.[2014·新課標全國卷Ⅱ] 將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狀相同的細條,分為a、b、c、d、e和f組(每組的細條數相等),取上述6組細條分別置于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時間后測量各組花冠細條的長度,結果如圖所示。假如蔗糖溶液與花冠細胞之間只有水分交換,則( )
A.實驗后,a組液泡中的溶質濃度比b組的高
B.浸泡導致f組細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組的
C.a組細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組
D.使細條在浸泡前后長度不變的蔗糖濃度介于0.4~0.5 mol·L-1之間
5.[2014·江蘇卷] 在“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對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臨時裝片進行了三次觀察(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第一次觀察時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較大的無色細胞質基質區(qū)域
B.第二次觀察時可以發(fā)現細胞質壁分離首先發(fā)生在細胞的角隅處
C.吸水紙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體,以免污染鏡頭
D.為了節(jié)約實驗時間,通??梢允÷缘谝淮物@微觀察步驟
6.[2014·重慶卷] 下列與實驗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經處理后被甲基綠染色,其細胞核呈綠色
B.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區(qū),經染色在光鏡下可見有絲分裂各時期
C.葉綠體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濾紙上擴散就越慢
D.在光鏡的高倍鏡下觀察新鮮菠菜葉裝片,可見葉綠體的結構
7.[2014·四川卷] 下列有關實驗方法或檢測試劑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用改良苯酚品紅染色觀察低溫誘導的植物染色體數目變化
B.用健那綠和吡羅紅染色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C.用紙層析法提取菠菜綠葉中的色素和鑒定胡蘿卜素提取粗品
D.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及農田土壤小動物的豐富度
8.[2014·天津卷] MRSA菌是一種引起皮膚感染的“超級細菌”,對青霉素等多種抗生素有抗性。為研究人母乳中新發(fā)現的蛋白質H與青霉素組合使用對MRSA菌生長的影響,某興趣小組的實驗設計及結果如下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組別
培養(yǎng)基中的添加物
MRSA菌
1
100 μg/mL蛋白質H
生長正常
2
20 μg/mL青霉素
生長正常
3
2 μg/mL青霉素+100 μg/mL蛋白質H
死亡
A.細菌死亡與否是通過光學顯微鏡觀察其細胞核的有無來確定的
B.第2組和第3組對比表明,使用低濃度的青霉素即可殺死MRSA菌
C.實驗還需設計用2 μg/mL青霉素做處理的對照組
D.蛋白質H有很強的殺菌作用,是一種新型抗生素
9.[2014·全國卷] 為了驗證單側光照射會導致燕麥胚芽鞘中生長素分布不均勻這一結論,需要先利用瓊脂塊收集生長素,之后再測定其含量。假定在單側光照射下生長素的不均勻分布只與運輸有關,下列收集生長素的方法(如圖示)中,正確的是( )
A B C D
10.[2013·安徽卷] 科學家溫特做了如下實驗:把切下的燕麥尖端放在瓊脂塊上,幾小時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將瓊脂塊切成小塊。再將經處理過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麥胚芽鞘一側,結果胚芽鞘會朝對側彎曲生長。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沒有接觸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胚芽鞘則既不生長也不彎曲。該實驗證明了( )
A.生長素只能從形態(tài)學上端運輸到形態(tài)學下端
B.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某種化學物質
C.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會彎向光源生長
11.[2013·江蘇卷] 在江蘇某地進行稻田養(yǎng)魚的實驗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積的實驗小區(qū)插秧后放養(yǎng)300條小鯽魚(雜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對照小區(qū)不放魚,其他條件相同。所有處理設置3次重復,實驗持續(xù)2個月,期間檢測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請回答下列問題:
(1)每個處理設置3次重復,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
(2)實驗的第一個月期間,檢測發(fā)現實驗組浮游植物生物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原因分析如下:放魚對浮游植物的不利之處是魚的取食作用;有利之處是魚糞便為浮游植物提供營養(yǎng)物質,以及魚會大量捕食__________從而減弱其對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間,有利因素占據優(yōu)勢。
(3)實驗的第二個月期間,所有小區(qū)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顯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時生長旺盛的水稻與浮游植物之間具有________關系。
(4)放養(yǎng)魚增加了該生態(tài)系統中__________的復雜性,從而增加了該生態(tài)系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對該實驗研究影響最大的不定因素是________(填序號)。
①鳥?、谕寥蕾|地?、酃庹铡、芩w肥力?、莸咎镫s草
12.[2014·北京卷] 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長素(IAA)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切取菟絲子莖頂端2.5 cm長的部分(莖芽),置于培養(yǎng)液中無菌培養(yǎng)(圖1)。實驗分為A、B、C三組。分別培養(yǎng)至第1、8、15天,每組再用適宜濃度的激素處理30天,測量莖芽長度,結果見圖2。
圖1
圖2
(1)植物激素是植物細胞之間傳遞________的分子。
(2)本實驗中,試管用濾膜封口是為了在不影響__________通過的情況下,起到________的作用。用激素處理時應將IAA加在________(填“培養(yǎng)液中”或“莖芽尖端”)。
(3)圖2數據顯示,GA3和IAA對離體莖芽的伸長生長都表現出________作用,GA3的這種作用更為顯著。
(4)植物伸長生長可能是細胞數量和/或__________增加的結果。當加入藥物完全抑制DNA復制后,GA3誘導的莖芽伸長生長被抑制了54%,說明GA3影響莖芽伸長生長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圖2中B組(或C組)的數據可知,兩種激素聯合處理對莖芽伸長生長的促進作用是GA3單獨處理的________倍、IAA單獨處理的________倍,由此可以推測GA3和IAA在對莖芽伸長生長的作用上存在________的關系。
(6)A組數據未顯示出GA3和IAA具有上述關系,原因可能是離體時間短的莖芽中________的量較高。
13.[2014·重慶卷] 棉花幼鈴(幼果)獲得光合產物不足會導致其脫落。為研究某種外源激素對棉花光合產物調配的影響,某課題組選擇生長整齊的健壯植株,按如圖1步驟進行實驗,激素處理方式和實驗結果如圖2所示(上述處理不影響葉片光合與呼吸強度)。
圖1
A組(對照) B組(激素處理全株) C組(激素處理幼鈴)
注:數字分別為葉片和幼鈴的放射性強度占全株總放射性強度的百分比
圖2
(1)該放射性物質中被標記的元素是________。光合作用過程中,含標記元素的化合物被光反應提供的__________
還原成糖類。在適宜溫度下測得葉片光飽和點,若其他條件不變,進一步提高溫度,則該葉片光飽和點的變化是________。
(2)由實驗結果推斷,幼鈴脫落顯著減少的是________組。B組幼鈴放射性強度百分比最低,說明B組葉片的光合產物________。為優(yōu)化實驗設計,增設了D組(激素處理葉片),各組幼鈴的放射性強度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是__________。由此可知,正確使用該激素可改善光合產物調配,減少棉鈴脫落。
(3)若該激素不能促進插條生根,卻可促進種子萌發(fā)和植株增高,其最可能是________。
14.[2014·四川卷] 將某稻田等分為互不干擾的若干小區(qū),均種上水稻苗(28株/m2)和3種雜草(均為1株/m2),隨機向不同小區(qū)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壽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時間后,測得各物種日均密度增長率如下圖所示。
(1)本實驗的自變量是__________,用樣方法調查水花生種群密度時,常用的取樣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態(tài)系統中的福壽螺屬于________,它和鴨舌草之間構成________關系。
(3)實驗期間,中密度處理小區(qū)福壽螺種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處理小區(qū)的水花生種群數量呈______型增長。
(4)若實驗結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處理小區(qū)將經歷________演替,時間足夠長,最可能演替為以________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實驗結束后除去福壽螺和雜草,該生態(tài)系統的________穩(wěn)定性將降低。
15.[2014·山東卷] 果蠅的灰體(E)對黑檀體(e)為顯性;短剛毛和長剛毛是一對相對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B、b)控制。這兩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且獨立遺傳。用甲、乙、丙三只果蠅進行雜交實驗,雜交組合、F1表現型及比例如下:
(1)根據實驗一和實驗二的雜交結果,推斷乙果蠅的基因型可能為________或________。若實驗一的雜交結果能驗證兩對基因E、e和B、b的遺傳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則丙果蠅的基因型應為________。
(2)實驗二的F1中與親本果蠅基因型不同的個體所占的比例為________。
(3)在沒有遷入遷出、突變和選擇等條件下,一個由純合果蠅組成的大種群個體間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體果蠅8400只,黑檀體果蠅1600只。F1中e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Ee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_。親代群體中灰體果蠅的百分比為________。
(4)灰體純合果蠅與黑檀體果蠅雜交,在后代群體中出現了一只黑檀體果蠅。出現該黑檀體果蠅的原因可能是 親本果蠅在產生配子過程中發(fā)生了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片段缺失?,F有基因型為EE、Ee和ee的果蠅可供選擇,請完成下列實驗步驟及結果預測,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對同源染色體都缺失相同片段時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實驗步驟:①用該黑檀體果蠅與基因型為________的果蠅雜交,獲得F1;
②F2自由交配,觀察、統計F2表現型及比例。
結果預測:Ⅰ.如果F2表現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則為基因突變;
Ⅱ.如果F2表現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則為染色體片段缺失。
16.[2014·江蘇卷] 某研究者用非洲爪蟾性腺為材料進行了下列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對非洲爪蟾的精巢切片進行顯微觀察,繪制了以下示意圖。
上圖中甲、乙、丙、丁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的有________;稱為初級精母細胞的有________。
丁細胞中染色體的互換區(qū)段內同一位點上的基因___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
(2)如對卵巢切片進行顯微觀察,無法看到和乙細胞同時期的細胞,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該研究者進行了一系列“誘導早期卵母細胞成熟的物質”實驗,結果如下:
由實驗一可得出推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有可以誘導卵母細胞成熟的物質。
由實驗二可得出推論:這種誘導早期卵母細胞成熟的“促成熟因子”的化學成分是________;孕酮在實驗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4·浙江卷] 為驗證反射弧的組成與作用,某同學提出了以下實驗思路:取蛙1只,搗毀該蛙的腦,將其懸掛起來。
①用1%H2SO4溶液刺激該蛙左后肢的趾端(如圖所示),觀察是否屈腿。
②洗去H2SO4,再用1%H2SO4溶液刺激該蛙左后肢的趾端,測量該刺激與屈腿是否同時發(fā)生。
③分離得到該蛙左后肢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標本,用電刺激直接刺激腓腸肌,觀察其是否收縮。
④用電刺激直接刺激上述標本的腓腸肌肌細胞,在坐骨神經上是否能測量到電位變化。
(說明:實驗條件適宜;實驗中的刺激強度足夠;屈腿反射屬于屈反射)
請回答:
(1)設計表格,并將預測的實驗結果與結果的原因分析填入表中。
思路
預測結果
結果的原因與分析
①
②
③
④
(2)為了驗證屈腿反射的反射中樞所在部位,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寫出第⑤項實驗思路。
18.[2014·新課標全國卷Ⅰ] 回答下列問題:
(1)在觀察大蒜根尖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常用鹽酸酒精混合液處理根尖,用龍膽紫溶液染色,實驗中,鹽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龍膽紫溶液屬于________性染料,能夠使細胞中的________著色。
(2)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可以看到細胞核。細胞核的功能可概括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14·重慶卷] 肥胖與遺傳密切相關,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某肥胖基因發(fā)現于一突變系肥胖小鼠,人們對該基因進行了相關研究。
①為確定其遺傳方式,進行了雜交實驗,根據實驗結果與結論完成以下內容。
實驗材料:______________小鼠;雜交方法:__________。
實驗結果:子一代表現型均正常。
結論: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②正常小鼠能合成一種蛋白類激素,檢測該激素的方法是________。小鼠肥胖是由于正?;虻木幋a鏈(模板鏈的互補鏈)部分序列“CTC CGA”中的一個C被T替換,突變?yōu)闆Q定終止密碼(UAA或UGA或UAG)的序列,導致該激素不能正常合成,突變后的序列是________,這種突變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基因的轉錄終止。
③在人類肥胖癥研究中發(fā)現,許多人能正常分泌該類激素卻仍患肥胖癥,其原因是靶細胞缺乏相應的________。
(2)目前認為,人的體重主要受多基因遺傳的控制。假如一對夫婦的基因型均為AaBb(A、B基因使體重增加的作用相同且具累加效應,兩對基因獨立遺傳),從遺傳角度分析,其子女體重超過父母的概率是________,體重低于父母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學者認為,利于脂肪積累的基因由于適應早期人類食物缺乏而得以保留并遺傳到現代,表明________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在這些基因的頻率未明顯改變的情況下,隨著營養(yǎng)條件改善,肥胖發(fā)生率明顯增高,說明肥胖是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的結果。
20.[2014·福建卷] 人類對遺傳的認知逐步深入:
(1)在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中,純合的黃色圓粒(YYRR)與綠色皺粒(yyrr)的豌豆雜交,若將F2中黃色皺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現型為綠色皺粒的個體占________。進一步研究發(fā)現r基因的堿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個堿基對,但r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無酶活性)比R基因編碼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個氨基酸,推測r基因轉錄的mRNA提前出現______。試從基因表達的角度,解釋在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所觀察的7種性狀的F1中顯性性狀得以體現,隱性性狀不體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爾根用灰身長翅(BBVV)與黑身殘翅(bbvv)的果蠅雜交,將F1中雌果蠅與黑身殘翅雄果蠅進行測交,子代出現四種表現型,比例不為1∶1∶1∶1,說明F1中雌果蠅產生了________種配子。實驗結果不符合自由組合定律,原因是這兩對等位基因不滿足該定律“________________”這一基本條件。
(3)格里菲思用于轉化實驗的肺炎雙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種類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變產生。利用加熱殺死的SⅢ與R型菌混合培養(yǎng),出現了S型菌。有人認為S型菌出現是由于R型菌突變產生,但該實驗中出現的S型菌全為________,否定了這種說法。
(4)沃森和克里克構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該模型用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釋DNA分子的多樣性,此外,____________的高度精確性保證了DNA遺傳信息穩(wěn)定傳遞。
【2013年】
1.[2013·江蘇卷] 下列關于生命科學研究方法與發(fā)展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細胞學說從一個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統一性
B.標志重捕法解決了活動性不強的動物取樣方法上的難題
C.格里菲斯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直接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D.按孟德爾方法做雜交實驗得到的不同結果證明孟德爾定律不具有普遍性
2.[2013·山東卷] 生物實驗中常用鹽酸處理實驗材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鹽酸解離根尖的同時也為龍膽紫染色創(chuàng)造酸性環(huán)境
B.鹽酸處理染色質能促進DNA與派洛寧(吡羅紅)結合
C.鹽酸濃度過高會破壞過氧化氫酶的空間結構導致其失活
D.鹽酸處理細胞有利于健那綠(詹納斯綠B)對線粒體染色
3.[2013·北京卷] 關于高中生物學實驗的基本原理,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噬菌體須在活菌中增殖培養(yǎng)是因其缺乏獨立的代謝系統
B.提取組織DNA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溶劑中溶解度的差異
C.成熟植物細胞在高滲溶液中發(fā)生質壁分離是因為細胞壁具有選擇透(過)性
D.PCR呈指數擴增DNA片段是因為上一輪反應的產物可作為下一輪反應的模板
4.[2013·新課標全國卷Ⅱ] 在生命科學發(fā)展過程中,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是( )
①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谀柛墓夒s交實驗
③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④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軩NA的X光衍射實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2013·重慶卷] 下列與實驗相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馬鈴薯塊莖搗碎后的提取液可檢測出蛋白質
B.光學顯微鏡可用于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現象
C.檢測酵母菌培養(yǎng)過程中是否產生CO2可判斷其呼吸方式
D.在95%乙醇中加入無水Na2CO3后可提高色素的溶解度
6.[2013·江蘇卷] 在1、3、5號試管中分別加入2 mL蒸餾水,2、4、6號試管中分別加入2 mL發(fā)芽的小麥種子勻漿樣液,然后在1~4號試管中適量滴加斐林試劑,5、6號試管中合理滴加雙縮脲試劑,搖勻。預期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
A.1、3、5號試管內都呈藍色
B.3組實驗中甲組和乙組的實驗結果相同
C.4號試管內呈磚紅色,其余試管內都呈藍色
D.4號試管內呈磚紅色,6號試管內呈紫色
7.[2013·福建卷] 下列為減少實驗誤差而采取的措施,錯誤的是( )
選項
實驗內容
減少實驗誤差采取的措施
A
對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數量進行計數
多次計數取平均值
B
探索2,4—D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預實驗確定濃度范圍
C
調查人群中紅綠色盲發(fā)生率
調查足夠大的群體,隨機取樣并統計
D
比較有絲分裂細胞周期不同時期的時間長短
觀察多個裝片、多個視野的細胞并統計
8.[2013·廣東卷] 以下為某興趣小組獲得的實驗結果及其分析,正確的是( )
[來源:學*科*網Z*X*X*K]
9.[2013·新課標全國卷Ⅰ] 若用玉米為實驗材料驗證孟德爾分離定律,下列因素對得出正確實驗結論影響最小的是( )
A.所選實驗材料是否為純合子
B.所選相對性狀的顯隱性是否易于區(qū)分
C.所選相對性狀是否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嚴格遵守實驗操作流程和統計分析方法
10.[2013·江蘇卷] 一個班級分組進行減數分裂實驗,下列操作及表述正確的是( )
A.換用高倍鏡時,從側面觀察,防止物鏡與裝片碰擦
B.因觀察材料較少,性母細胞較小,顯微鏡視野應適當調亮
C.為觀察染色體不同層面的精細結構,用粗準焦螺旋調節(jié)焦距
D.一個視野中,用10×物鏡看到8個細胞,用40×物鏡則可看到32個細胞
11.[2013·江蘇卷] 在江蘇某地進行稻田養(yǎng)魚的實驗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積的實驗小區(qū)插秧后放養(yǎng)300條小鯽魚(雜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對照小區(qū)不放魚,其他條件相同。所有處理設置3次重復,實驗持續(xù)2個月,期間檢測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請回答下列問題:
(1)每個處理設置3次重復,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
(2)實驗的第一個月期間,檢測發(fā)現實驗組浮游植物生物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原因分析如下:放魚對浮游植物的不利之處是魚的取食作用;有利之處是魚糞便為浮游植物提供營養(yǎng)物質,以及魚會大量捕食__________從而減弱其對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間,有利因素占據優(yōu)勢。
(3)實驗的第二個月期間,所有小區(qū)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顯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時生長旺盛的水稻與浮游植物之間具有________關系。
(4)放養(yǎng)魚增加了該生態(tài)系統中__________的復雜性,從而增加了該生態(tài)系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對該實驗研究影響最大的不定因素是________(填序號)。
①鳥?、谕寥蕾|地?、酃庹铡、芩w肥力?、莸咎镫s草
12.[2013·四川卷] 瘦素是動物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機體脂肪儲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下丘腦的某些細胞接受到瘦素信號后,機體能通過復雜的神經內分泌網絡調節(jié)攝食行為。
(1)脂肪是細胞內良好的________物質;與糖類相比,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________。
(2)組成瘦素的基本單位是________。在核糖體中合成的瘦素蛋白,必須通過________________進行加工和運輸才能分泌到細胞外,隨________運送到全身各處。下丘腦中的靶細胞通過________________來識別瘦素。
(3)現有兩類患肥胖癥的小鼠,A類小鼠肥胖是瘦素受體基因缺陷所致,B類小鼠肥胖原因未知。分析以下實驗:
組別
處理措施
正常飼喂一段時
間后的實驗結果
1
正常小鼠與A小鼠連體共生
正常小鼠攝食量明顯減少,A小鼠無變化
2
正常小鼠與B小鼠連體共生
正常小鼠無變化,B小鼠攝食量略微減少
3
A小鼠與B小鼠連體共生
A小鼠無變化,B小鼠攝食量明顯減少
注:連體共生即通過手術使兩只小鼠的血液循環(huán)貫通。
①根據實驗結果推測,連體前A小鼠體內瘦素的含量比正常小鼠________,B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為排除手術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可增設一組處理措施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對照實驗。
13.[2013·浙江卷] 某同學為研究甲狀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實驗思路:
①將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為2組:
甲組:不切除甲狀腺(假手術);
乙組:切除甲狀腺。
②實驗開始時和實驗中每隔一段時間,分別測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體長,并記錄。
③對測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要求與說明:假手術指手術但不切除甲狀腺;耗氧量用單位時間的氧氣消耗量表示;實驗持續(xù)時間合適;實驗條件均適宜)。
請回答:
(1)實驗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預測實驗結果(在以下坐標系中用耗氧量和體長變化的示意曲線表示):
(3)分析與討論:
①用耗氧量作為檢測指標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切除甲狀腺后,小鼠體長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分組時,還可增設丙組作為實驗組,丙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13·全國卷] 用某種降血糖物質X做以下實驗(注:用生理鹽水配制X溶液)。[來源:Z§xx§k.Com]
回答下列問題:
(1)某同學要驗證X的降血糖作用,進行如下實驗:
選擇一批體重相同的正常小鼠,測定__________,并將小鼠隨機等量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注射適量的________,對照組注射等量的________,一段時間后測定兩組小鼠的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則表明X有降血糖作用。
(2)若要驗證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濃度下降到正常范圍,進行如下實驗:
用________小鼠作為實驗組,用患糖尿病小鼠作為對照組1,用______小鼠作為對照組2;實驗組注射________,對照組1、2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一定時間后若實驗組和對照組________的血糖濃度均在正常范圍內,而對照組________的血糖濃度高于正常范圍,則表明一定量的X能使患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濃度下降到正常范圍。
15.[2013·新課標全國卷Ⅰ] 某油料植物的種子中脂肪含量為種子干重的70%。為探究該植物種子萌發(fā)過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的變化,某研究小組將種子置于溫度、水分(蒸餾水)、通氣等條件適宜的黑暗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定期檢測萌發(fā)種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結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漸減少,到第11 d時減少了90%,干重變化如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觀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________染液對種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________色的脂肪顆粒。
(2)實驗過程中,導致萌發(fā)種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填“C”“N”或“O”)。
(3)實驗第11 d后,如果要使萌發(fā)種子(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必須提供的條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13·北京卷] 研究者發(fā)現,小鼠舌頭上的某些味覺細胞和小腸上皮細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該蛋白能和脂肪結合。為研究蛋白C的功能,進行了系列實驗。
(1)蛋白C是一種膜蛋白,它在細胞內的________上合成,然后在________和________中加工。
(2)實驗一:讓小鼠舌頭接觸脂肪,結果發(fā)現正常小鼠小腸出現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顯減少。由此推測,脂肪通過與味覺細胞表面的蛋白C結合,刺激了脂肪味覺________,產生興奮,傳到相關中樞,再通過________刺激消化腺分泌。
(3)實驗二:分別培養(yǎng)實驗一中兩種小鼠的小腸上皮細胞,向培養(yǎng)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與正常小鼠細胞相比,進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細胞的脂肪分解物減少,表明小腸上皮細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了證實其他哺乳動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從該種動物的基因文庫中________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________的小鼠為受體,導入該基因序列,檢測發(fā)育出的小鼠相關指標的恢復程度。
17.[2013·四川卷] 瘦素是動物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機體脂肪儲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下丘腦的某些細胞接受到瘦素信號后,機體能通過復雜的神經內分泌網絡調節(jié)攝食行為。
(1)脂肪是細胞內良好的________物質;與糖類相比,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________。
(2)組成瘦素的基本單位是________。在核糖體中合成的瘦素蛋白,必須通過________________進行加工和運輸才能分泌到細胞外,隨________運送到全身各處。下丘腦中的靶細胞通過________________來識別瘦素。
(3)現有兩類患肥胖癥的小鼠,A類小鼠肥胖是瘦素受體基因缺陷所致,B類小鼠肥胖原因未知。分析以下實驗:
組別
處理措施
正常飼喂一段時
間后的實驗結果[來源:學科網ZXXK]
1
正常小鼠與A小鼠連體共生
正常小鼠攝食量明顯減少,A小鼠無變化
2
正常小鼠與B小鼠連體共生
正常小鼠無變化,B小鼠攝食量略微減少
3
A小鼠與B小鼠連體共生
A小鼠無變化,B小鼠攝食量明顯減少
注:連體共生即通過手術使兩只小鼠的血液循環(huán)貫通。
①根據實驗結果推測,連體前A小鼠體內瘦素的含量比正常小鼠________,B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為排除手術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可增設一組處理措施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對照實驗。
【2012年】
1.[2012·山東卷] 某小組進行觀察洋蔥根尖分生組織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下列關于該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鹽酸和酒精混合液主要起固定作用
B.堿性染料吡羅紅(派洛寧)可用于染色體染色
C.觀察到分裂末期細胞內細胞板向四周擴展形成新的細胞壁
D.細胞內染色體的存在狀態(tài)可作為判斷有絲分裂各時期的依據
2.[2012·廣東卷] 小楊對4種實驗材料的研究及觀察記錄見下表,正確的是( )
選項
實驗材料
觀察到的結構或現象
A
胚胎干細胞
同源染色體聯會
B
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
質壁分離及復原
C
黑藻葉片
葉綠體移動
D
大腸桿菌
有核仁
3.[2012·福建卷] 下表是生物科學史上一些經典實驗的敘述,表中“方法與結果”和“結論或觀點”能相匹配的是( )
選項
方法與結果
結論或觀點
A
觀察到植物通過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觀察到動物受精卵分裂產生新細胞
所有的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
B
單側光照射下,金絲雀草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長也不彎曲
生長素具有極性運輸的特點
C
將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的裝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環(huán)境中,用極細光束照射后,細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于水
D
將活的R型肺炎雙球菌與加熱殺死的S型肺炎雙球菌混合后注入小鼠體內,小鼠體內出現活的S型菌
DNA是主要遺傳物質
4.[2012·江蘇卷] 下列關于“觀察洋蔥根尖分生組織細胞有絲分裂”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解離和壓片都有利于根尖分生區(qū)細胞分散
B.先用低倍鏡找到分生區(qū)細胞,再換用高倍鏡觀察
C.顯微鏡下絕大多數細胞中能觀察到染色體
D.探究有絲分裂日周期性可為實驗取材時機提供依據
5.[2012·天津卷] 下列實驗操作能達到預期結果的是( )
A.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統計每一時期細胞數占計數細胞總數的比例,能比較細胞周期各時期的時間長短
B.在“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實驗中,計算紫紅色區(qū)域的體積與整個瓊脂塊的體積之比,能反映NaOH進入瓊脂塊的速率
C.在“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實驗中,培養(yǎng)期內共三次取樣測定密度,即可準確繪制酵母菌種群增長曲線
D.在“探究a-萘乙酸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中,用高濃度組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條基部一天后,觀察生根情況以確定最適濃度
6.[2012·江蘇卷] 下列關于遺傳實驗和遺傳規(guī)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非等位基因之間自由組合,不存在相互作用
B.雜合子與純合子基因組成不同,性狀表現也不同
C.孟德爾巧妙設計的測交方法只能用于檢測F1 的基因型
D.F2的3∶1 性狀分離比一定依賴于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
7.[2012·江蘇卷] 人類對遺傳物質本質的探索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孟德爾發(fā)現遺傳因子并證實了其傳遞規(guī)律和化學本質
B.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比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更具說服力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 雙螺旋結構中嘧啶數不等于嘌呤數
D.煙草花葉病毒感染煙草實驗說明所有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8.[2012·福建卷] 下表是生物科學史上一些經典實驗的敘述,表中“方法與結果”和“結論或觀點”能相匹配的是( )
選項
方法與結果
結論或觀點
A
觀察到植物通過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觀察到動物受精卵分裂產生新細胞
所有的細胞都來源于先前存在的細胞
B
單側光照射下,金絲雀草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長也不彎曲
生長素具有極性運輸的特點
C
將載有水綿和好氧細菌的裝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環(huán)境中,用極細光束照射后,細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于水
D
將活的R型肺炎雙球菌與加熱殺死的S型肺炎雙球菌混合后注入小鼠體內,小鼠體內出現活的S型菌
DNA是主要遺傳物質
9.[2012·江蘇卷] 糖耐量受損(IGT)的人表現為空腹血糖濃度正常、負荷(如飲食)后血糖濃度升高異常。為了探究運動對IGT 的干預情況,受試者于餐后進行中等強度持續(xù)運動30 min,定時采樣測定血糖濃度及胰島素含量,實驗結果如圖4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測( )
圖4
A.餐后60 min 時,胰島素分泌下降導致血糖濃度低于對照組
B.餐后適度運動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島素升高幅度
C.餐后適度運動使IGT 人群胰島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濃度下降
D.餐后適度運動可以減輕IGT人群胰島B細胞的分泌負擔
10.[2012·四川卷] 科研人員為研究脾臟中某種淋巴細胞(簡稱M細胞)在免疫應答中的作用,進行了如下實驗:
組別
處理方式
檢測結果
實驗組
用肺癌細胞抗原處理M細胞后,分離出M細胞與胸腺淋巴細胞混合培養(yǎng),再分離出胸腺淋巴細胞與肺癌細胞混合培養(yǎng)
部分淋巴細胞能殺傷肺癌細胞
對照組
未經處理的胸腺淋巴細胞與肺癌細胞混合培養(yǎng)
淋巴細胞均不能殺傷肺癌細胞
下列對該實驗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
A.實驗證明M細胞能夠將肺癌細胞抗原呈遞給胸腺淋巴細胞
B.經M細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細胞增殖分化形成效應細胞
C.實驗組培養(yǎng)液中含有能增強效應T細胞殺傷力的淋巴因子
D.實驗組培養(yǎng)液中含有能特異性識別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11.[2012·課標全國卷] 某草原上生活著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無角,通常情況下這種鹿的雌雄個體分群活動(生殖季節(jié)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應”假說解釋這種同性聚群現象,即一群形態(tài)相同的食草動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風險?;卮鹣铝袉栴}:
(1)該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屬于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種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個________(填“種群”、“群落”或“生態(tài)系統”)。
(3)為探究“鹿角效應”假說是否成立,某同學用狗(能將拋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來)、項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組實驗:甲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2個相同項圈,乙組同時拋出2個相同棍棒,丙組則同時拋出1個項圈和1個棍棒。記錄每次拋出后狗叼回第一個漂浮物的時間。若丙組平均時間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兩組,則實驗結果支持該假說。測試時要求甲、乙、丙3組拋出項圈或棍棒的距離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實驗中項圈或棍棒相當于該草原上的________。
12.[2012·北京卷] 為研究細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將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條插入蒸餾水中(圖1)。對插條的處理方法及結果見圖2。
圖1 圖2
(1)細胞分裂素是一種植物激素。它是植物體的特定部位____________,再被運輸到作用部位,對生長發(fā)育起________作用的__________有機物。
(2)制備插條時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插條插在蒸餾水中而不是營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圖2中可知,對插條進行的實驗處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實驗Ⅰ中,對A葉進行實驗處理,導致B葉__________。該實驗的對照處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實驗Ⅱ、Ⅲ、Ⅳ的結果表明,B葉的生長與A葉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研究者推測“細胞分裂素能夠引起營養(yǎng)物質向細胞分裂素所在部分運輸”。為證明此推測,用圖1所示插條去除B葉后進行實驗,實驗組應選擇的操作最少包括____________(填選項前的符號)。
a.用細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葉
b.用細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葉
c.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1葉
d.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2葉
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葉
f.用14C-細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葉
g.檢測A1葉的放射性強度
13.[2012·江蘇卷] 為了研究乙醇對人體神經行為能力的影響,科研人員選取若干自愿者,等量飲用同一種酒,參照世衛(wèi)組織神經行為能力測試標準,測試簡單反應時(對簡單信號作出反應的最短時間)、視覺保留(對視覺信號記憶的準確數)和血液中乙醇濃度。以受試者自身未飲酒時為對照,計算能力指數相對值,結果如圖9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圖9
(1)測試期間受試者血液中乙醇濃度的變化說明人體能通過調節(jié)維持________。
(2)隨著血液中乙醇濃度的迅速升高,神經行為能力指數相對值明顯降低,可以推測乙醇會________興奮在相應反射弧上的傳輸時間,從而降低了機體的反應速度和判斷能力。
(3)對視覺信號作出判斷與反應需經過的神經中樞位于________________。
(4)動物實驗顯示,乙醇能增加腦組織中某種抑制性神經遞質與相應受體的結合。由此推測乙醇可能影響了興奮在________處的傳輸。
(5)凡有神經系統疾患、視聽覺及手部運動障礙者不能作為測試對象, 原因是受試者的________必須結構完整和功能正常;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患者也不宜作為受試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而干擾測試結果。
14.[2012·廣東卷] 子葉黃色(Y,野生型)和綠色(y,突變型)是孟德爾研究的豌豆相對性狀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葉由綠色變?yōu)辄S色。
(1)在黑暗條件下,野生型和突變型豌豆的葉片總葉綠素含量的變化見圖3。其中,反映突變型豌豆葉片總葉綠素含量變化的曲線是________。
圖3
(注:序列中的字母是氨基酸縮寫,序列上方的數字表示該
氨基酸在序列中的位置,①、②、③表示發(fā)生突變的位點)
圖4
(2)Y基因和y基因的翻譯產物分別是SGRY和SGRy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見圖4。據圖4推測,Y基因突變?yōu)閥基因的原因是發(fā)生了堿基對的_______和________。進一步研究發(fā)現,SGRY蛋白和SGRy蛋白都能進入葉綠體??赏茰y,位點________的突變導致了該蛋白的功能異常,從而使該蛋白調控葉綠素降解的能力減弱,最終使突變型豌豆子葉和葉片維持“常綠”。
(3)水稻Y基因發(fā)生突變,也出現了類似的“常綠”突變植株y2,其葉片衰老后仍為綠色。為驗證水稻Y基因的功能,設計了以下實驗,請完善。
(一)培育轉基因植株:
Ⅰ.植株甲:用含有空載體的農桿菌感染____________的細胞,培育并獲得純合植株。
Ⅱ.植株乙:________________,培育并獲得含有目的基因的純合植株。
(二)預測轉基因植株的表現型:
植株甲:________維持“常綠”;
植株乙:__________________。
(三)推測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2·浙江卷] 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為A、a)、高稈和矮稈(基因為B、b)是兩對獨立遺傳的相對性狀?,F有不抗病矮稈玉米種子(甲),研究人員欲培育抗病高稈玉米,進行以下實驗:
取適量的甲,用合適劑量的γ射線照射后種植,在后代中觀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稈1株(乙)和不抗病高稈1株(丙)。將乙與丙雜交,F1中出現抗病高稈、抗病矮稈、不抗病高稈和不抗病矮稈。選取F1中抗病高稈植株上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yǎng)獲得幼苗,經秋水仙素處理后選出純合二倍體的抗病高稈植株(丁)。
另一實驗表明,以甲和丁為親本進行雜交,子一代均為抗病高稈。
請回答:
(1)對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發(fā)現,控制其葉綠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該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___,功能喪失,無法合成葉綠素,表明該白化苗的變異具有__________的特點,該變異類型屬于____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稈玉米的實驗運用了__________、單倍體育種和雜交育種技術,其中雜交育種技術依據的原理是__________。花藥離體培養(yǎng)中,可通過誘導愈傷組織分化出芽、根獲得再生植株,也可通過誘導分化成__________獲得再生植株。
(3)從基因組成看,乙與丙植株雜交的F1,中抗病高稈植株能產生__________種配子。
(4)請用遺傳圖解表示乙與丙植株雜交得到F1的過程。
16.[2012·浙江卷] 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為A、a)、高稈和矮稈(基因為B、b)是兩對獨立遺傳的相對性狀?,F有不抗病矮稈玉米種子(甲),研究人員欲培育抗病高稈玉米,進行以下實驗:
取適量的甲,用合適劑量的γ射線照射后種植,在后代中觀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稈1株(乙)和不抗病高稈1株(丙)。將乙與丙雜交,F1中出現抗病高稈、抗病矮稈、不抗病高稈和不抗病矮稈。選取F1中抗病高稈植株上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yǎng)獲得幼苗,經秋水仙素處理后選出純合二倍體的抗病高稈植株(丁)。
另一實驗表明,以甲和丁為親本進行雜交,子一代均為抗病高稈。
請回答:
(1)對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發(fā)現,控制其葉綠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該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___,功能喪失,無法合成葉綠素,表明該白化苗的變異具有__________的特點,該變異類型屬于____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稈玉米的實驗運用了__________、單倍體育種和雜交育種技術,其中雜交育種技術依據的原理是__________?;ㄋ庪x體培養(yǎng)中,可通過誘導愈傷組織分化出芽、根獲得再生植株,也可通過誘導分化成__________獲得再生植株。
(3)從基因組成看,乙與丙植株雜交的F1,中抗病高稈植株能產生__________種配子。
(4)請用遺傳圖解表示乙與丙植株雜交得到F1的過程。
17. [2012·浙江卷] 請根據以下提供的實驗材料,完善生物制劑W對動物不同細胞的分裂具有促進作用的實驗思路,并預測實驗結果。
實驗材料:培養(yǎng)液、正常體細胞、癌細胞、W、胰蛋白酶。
(要求與說明:答題時不考慮加入W后的體積變化等誤差。提供的細胞均具有分裂能力,只進行原代培養(yǎng)且培養(yǎng)條件適宜)
請回答:
(1)實驗思路:
①取培養(yǎng)瓶若干個,分組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組設置若干個重復樣品。
②各組樣品在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一段合適的時間后,各取其中的幾個樣品,加入__________,搖勻,在顯微鏡下用血細胞計數板分別計數并記錄細胞數。
③重復②若干次。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預測實驗結果(用坐標系和細胞數變化曲線示意圖表示):
18.[2012·江蘇卷] 為探究低濃度NaHSO3溶液對水稻光合速率的影響,某研究小組做了如下實驗,請完成實驗報告并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報告
①材料用具: 乳熟期的溫室盆栽水稻,1 mmol/L NaHSO3 溶液,蒸餾水,噴壺,光合分析測定儀等。
圖13
②實驗步驟: 第一步:選取若干__________________的水稻植株隨機平均分成甲、乙兩組,甲組為對照組,乙組為實驗組。第二步:每天傍晚分別將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噴灑在甲、乙兩組的水稻葉片上,次日上午測定光合速率。
③結果與分析: 實驗結果見圖13,經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發(fā)現NaHSO3增加了葉片內葉綠體形成ATP 的能力,推測其作用部位是葉綠體的________,進而加快對圖14中________(填字母A ~ D)物質的利用。
圖14
(3)研究小組利用上述條件設計實驗,證明了0.2 μmol/ L 硫酸甲酯吩嗪(PMS)和1 mmol/ L NaHSO3效應相同,兩者共同處理既不存在累加效應,也無抑制效應。請用柱形圖繪制出實驗結果(實驗光照強度為1 000 μmol·m-2·s-1)。
19.[2012·全國卷] 金魚藻是一種高等沉水植物,有關研究結果如圖所示(圖中凈光合速率是指實際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之差,以每克鮮重每小時釋放O2的微摩爾數表示)。
圖1
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研究探討了____________________對金魚藻________的影響。其中,因變量是____________。
(2)該研究中凈光合速率達到最大時的光照度為________lx。在黑暗中,金魚藻的呼吸速率是每克鮮重每小時消耗氧氣________μmol。
(3)該研究中凈光合速率隨pH變化而變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2·全國卷] 某同學為了探究pH對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設計了如下實驗步驟:
①在A、B、C、D、E 5 支試管中分別加入pH 5.0、6.0、7.0、8.0、9.0的適宜濃度緩沖液5 mL,再分別加入質量分數為1%的淀粉液1 mL。
②各試管中分別加入適當濃度的唾液稀釋液1 mL,搖勻。
③將5支試管放入70 ℃恒溫水浴中,保溫時間相同且合適。
④取出各試管,分別加入斐林試劑2 mL,搖勻。
⑤觀察各試管溶液的顏色,通過顏色深淺判斷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適pH。
上述實驗步驟中有2處錯誤,請更正并說明更正的理由(不考慮試劑的濃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實驗重復次數),以便實驗能得到正確的預期結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012·福建卷]回答下列Ⅰ、Ⅱ題:
Ⅰ.大菱鲆是我國重要的海水經濟魚類。研究性學習小組嘗試對大菱鲆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進行研究。
圖1
圖2
(1)查詢資料得知,18 ℃時,在不同pH條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圖1。由圖可知,在各自最適pH下,三種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資料表明大菱鲆人工養(yǎng)殖溫度常年在15~18 ℃之間。學習小組假設: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適溫度在15~18 ℃間。他們設置15 ℃、16 ℃、17 ℃、18 ℃的實驗溫度,探究三種酶的最適溫度。
①探究實驗中以干酪素為底物。干酪素的化學本質是________,可用________試劑鑒定。
②胃蛋白酶實驗組和幽門盲囊蛋白酶實驗組的pH應分別控制在________。
③為了控制實驗溫度,裝有酶和底物的試管應置于______中以保持恒溫。單位時間內________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的高低。
④實驗結果如圖2,據此能否確認該假設成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還發(fā)現大菱鲆消化道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養(yǎng)殖投放的飼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____________的比例,比減少對海洋的污染。
Ⅱ.雙酚A是一種化工原料,對動物生殖機能有影響。研究人員進行“雙酚A對中國林蛙精巢芳香化酶水平的影響”實驗。主要過程是:將性成熟雄蛙分組,實驗組置于含雙酚A的水體飼養(yǎng),同時作空白對照。一定時間后檢測雄蛙精巢芳香化酶水平,并對精巢進行制片鏡檢。結果顯示,實驗組芳香化酶水平高于空白對照組,且精子發(fā)育異常。請回答:
(1)已知芳香化酶能促進雄性激素轉化為雌性激素。據此推測雙酚A進入雄蛙體內后,使其體內雌性激素水平________,從而導致精子發(fā)育異常。為比較雙酚A和雌性激素對精巢機能的影響,可另設置一水體中含________的實驗組。
(2)對精巢鏡檢時,用高倍鏡觀察細胞中________的形態(tài)和數目,以區(qū)分減數分裂過程不同時期的細胞,并統計精子發(fā)育異常比例。
(3)林蛙體內雌性激素分泌后經________運輸到靶細胞,與靶細胞的________結合產生調節(jié)作用。
【2011年】
1.[2011·廣東卷]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雙球菌進行實驗,結果如下表。從表可知( )
實驗組號
接種菌型
加入S型菌物質
培養(yǎng)皿長菌情況
①
R
蛋白質
R型
②
R
莢膜多糖
R型
③
R
DNA
R型、S型
④
R
DNA(經DNA酶處理)
R型
A.①不能證明S型菌的蛋白質不是轉化因子
B.②說明S型菌的莢膜多糖有酶活性
C.③和④說明S型菌的DNA是轉化因子
D.①~④說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2011·江蘇生物卷] 關于“噬細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分別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噬菌體
B.分別用35S和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培養(yǎng)
C.用35S標記噬菌體的侵染實驗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攪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實驗分別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3.[2011·江蘇生物卷] 將有關生物材料直接制成臨時裝片,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 )
A.菠菜葉片下表皮保衛(wèi)細胞中具有多個葉綠體
B.花生子葉細胞中存在多個橘黃色脂肪顆粒
C.人口腔上皮細胞中線粒體數目較多
D.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中細胞核清晰可見 [來源:高$考`試(題﹤庫ɡ:Κ_S╝T≦Κ]
4.[2011·課標全國卷] 下表中根據實驗目的,所選用的試劑與預期的實驗結果正確的是( )
實驗目的
試劑
預期的實驗結果
A
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
醋酸洋紅
染色體被染成紫紅色
B
檢測植物組織中的脂肪
雙縮脲
試劑
脂肪顆粒被染成紅色
C
檢測植物組織中的葡萄糖
甲基綠
葡萄糖與甲基綠作用,生成綠色沉淀
D
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斐林試劑
吡羅紅
斐林試劑將DNA染成綠色,吡羅紅將RNA染成紅色
5.[2011·安徽卷]
Ⅰ.保水劑是一類高分子聚合物,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及水肥利用率。某生物興趣小組為探究“保水劑和氮肥對小麥光合作用的影響”,進行了以下實驗:
材料用具:相同土壤基質栽培的小麥幼苗若干,保水劑,氮肥等。
方法步驟:①選取長勢一致的小麥幼苗若干,平均分為A、B、C三組,分別施用適量的保水劑(60 kg·hm-2)、氮肥(255 kg·hm-2)、保水劑(60 kg·hm-2)+氮肥(255 kg·hm-2),置于相同的輕度干旱條件下培養(yǎng),其它培養(yǎng)條件相同且適宜。
②在小麥灌漿期選擇晴朗無風的上午,于10:00~11:00從每組選取相同數量的葉片,進行CO2吸收量及葉綠素含量的測定,結果(均值)如下表:
組號
CO2吸收量/μmol·m-2·s-1
葉綠素含量/mg·g-1
A
10.66
3.07
B
13.04
3.02
C
15.91
3.05
實驗結論:適量的保水劑與氮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小麥光合作用強度。
(1) 請指出上述方法步驟中的缺陷并改正:
步驟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不考慮方法步驟中的缺陷,從影響光合作用的內在因素分析,保水劑與氮肥配施提高了CO2吸收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測得的CO2吸收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合作用過程中CO2實際消耗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強度可通過測定CO2吸收量,也可以通過測定____________釋放量計算。
Ⅱ.大熊貓和華南虎都是我國的珍稀保護動物,它們體型相近,曾經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較大的種群數量。由于棲息地破壞導致它們的數量銳減,目前野生大熊貓僅有1600只左右,而華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絕跡。
(1)從生態(tài)系統能量流動的特點分析,大熊貓比華南虎有一定生存優(yōu)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年大熊貓經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巖石或樹干上進行標記,這種行為傳遞的信息類型屬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貓分布在六個彼此隔離的種群中,通過建立生態(tài)廊道溝通各種群,可以使種群間發(fā)生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護區(qū),改善棲息環(huán)境,以提高________,是提高大熊貓種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6.[2011·全國卷] 某同學從溫度為55~65 ℃的泉水中篩選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細菌,并從該細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問題:
(1)測定脂肪酶活性時,應選擇__________作為該酶作用的物質,反應液中應加入________溶液以維持其酸堿度穩(wěn)定。
(2)要鑒定該酶的化學本質,可將該酶液與雙縮脲試劑混合,若反應液呈紫色,則該酶的化學本質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該細菌的生活環(huán)境,簡要寫出測定該酶催化作用最適溫度的實驗思路。
這是一份專題13 實驗與探究-十年(2012-2021)高考生物真題分項匯編(全國通用)(解析版),共101頁。
這是一份專題13 實驗與探究-十年(2012-2021)高考生物真題分項匯編(全國通用)(教師版),共101頁。
這是一份專題15 實驗與探究-十年(2013-2022)高考生物真題分項匯編(全國通用)(原卷版),共5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多選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