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節(jié)復習脈絡:
考點一| 日本 印度
(對應學生用書第205頁)
[識記—基礎梳理]
1.日本
(1)位置
①經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125°E~150°E,25°N~45°N之間。
②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以朝鮮海峽為界與韓國為鄰。
(2)范圍:由A北海道島、B本州島、C四國島、D九州島四個大島及數千個小島和周圍的海域組成。
(3)地形特點
(4)氣候
(5)資源:森林、水能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缺乏。
(6)農業(yè):人多地少,側重于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fā)展,漁業(yè)發(fā)達,北海道漁場規(guī)模、產量最大。
(7)工業(yè)
主要分布地區(qū)
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五大工業(yè)區(qū)
a京濱工業(yè)區(qū)
b名古屋工業(yè)區(qū)
c阪神工業(yè)區(qū)
d北九州工業(yè)區(qū)
瀨戶內工業(yè)區(qū)
2. 印度
(1)主要地形區(qū):A喜馬拉雅山脈、B恒河平原、C德干高原。
(2)主要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水旱災害頻繁。6~9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10月~次年5月為旱季,盛行東北季風。
(3)主要農作物
種類
分布
水稻
東北部,半島沿海地區(qū)
小麥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區(qū)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
東北部山坡
黃麻
恒河三角洲
(4)四大工業(yè)
部門
鋼鐵工業(yè)
棉紡織工業(yè)
麻紡織工業(yè)
新興
工業(yè)
分布
德干高原東北部
西部沿海平原
印度東北部
印度
南部
(5)迅速發(fā)展的服務外包產業(yè)
①優(yōu)勢: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英語普及、信息技術發(fā)展較早等。
②涉及領域:信息技術、會計、金融、保險、制藥、工業(yè)設計等。
③產業(yè)特點:信息技術含量高,利潤大,資源消耗少等。
(6)四大城市
[運用—考向通關]
考向1 日本的地理特征
1.閱讀日本河流的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日本河流眾多,大多發(fā)源于中部山地。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山區(qū)年降水量多達3 000 mm,而面臨日本海的地區(qū)與瀨戶內海沿岸地區(qū)年降水量較少。
材料二 日本專門設有河流水資源開發(fā)機構。該機構負責河流管理與流域綜合開發(fā),主要工作是:①用水權的管理與水權費的征收等;②河流設備設施的維護;③……
日本山河分布示意圖
(1)從河流的長度、流域面積、水流速度、流量季節(jié)變化等方面,歸納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
(2)說明日本河流在航運、水能利用方面的價值。
(3)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徑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什么?而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區(qū)的水資源卻顯得較為緊張,原因又是什么?
(4)瀨戶內海沿岸地區(qū)河流在冬、夏季節(jié)的降水補給均比較少,解釋其原因。
(5)除了材料二中列舉的工作外,根據流域綜合開發(fā)的一般原則,你認為日本河流水資源開發(fā)機構還可能進行哪些方面的工作?(至少答出2點)
[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地形以山地為主,而且是季風氣候,可得出其河流長度、流域面積、流速、流量季節(jié)變化等主要河流特征。第(2)題,從河流特征可綜合分析:航運價值低是由于河流短小,流速快造成的;流量大,流速快,水能資源豐富。第(3)題,夏季,受夏季風影響,太平洋沿岸為偏南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雨量大;而日本海沿岸為背風坡,降水少。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區(qū)的水資源顯得較為緊張主要是因為經濟發(fā)達,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工業(yè)生產和生活用水量大。第(4)題,從圖中可看出,瀨戶內海南北兩側都有山脈,冬夏季風影響都較小,故河流的降水補給均較少。第(5)題,注意是要求按河流綜合開發(fā)的一般原則,其水資源開發(fā)機構可以進行的工作有保護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統(tǒng)籌安排供水、發(fā)電、防洪等,制定政策與措施。
[答案] (1)日本河流短;流域面積小;水流急;流量季節(jié)變化較明顯。
(2)日本河流短小而湍急,不利于航運;水能資源豐富。
(3)因為夏季風會帶來豐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從而補給地表徑流;而夏季日本海一側處于背風坡,雨水較少。
因為日本太平洋沿岸屬世界著名工業(yè)區(qū),城市密集,人口眾多,工業(yè)與生活用水需求量大。
(4)在瀨戶內海沿岸地區(qū),冬季有北部的山脈阻擋西北季風帶來的日本海水汽,夏季有南部的山脈阻擋東南季風帶來的太平洋水汽。
(5)維護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統(tǒng)籌安排供水、發(fā)電、防洪等任務;制定流域與水資源綜合管理的政策與措施等。
考向2 印度的地理特征
下圖中左圖是某國示意圖,右圖是甲地氣候統(tǒng)計圖。讀圖,回答2~4題。
2.關于該國自然環(huán)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
B.自西向東降水量逐漸減少
C.河流水量大、水位季節(jié)變化小
D.東北部蘊藏有豐富的煤、鐵、錳等礦產資源
3.圖中陰影部分農作物最可能是( )
A.水稻 B.小麥
C.黃麻 D.甜菜
4.季風為甲地帶來豐沛降水,與該季風的成因緊密相關的是( )
A.東南信風北移
B.東北信風南移
C.赤道低氣壓帶北移
D.副熱帶高壓帶南移
2.D 3.B 4.A [第2題,該國為印度,地形北部為山地、中間為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西部降水量較少,熱帶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水量季節(jié)變化大。第3題,印度主要農作物為小麥和水稻,該農作物分布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應為小麥;水稻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和半島沿海地區(qū);黃麻主要分布在東北部的恒河三角洲;甜菜喜溫涼,主要分布在中溫帶地區(qū),印度沒有分布。第4題,印度主要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受氣壓帶風帶季節(jié)移動影響。甲地位于印度西海岸,受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偏轉形成的西南季風影響,降水豐富。]
考點二| 俄羅斯 澳大利亞
(對應學生用書第207頁)
[識記—基礎梳理]
一、俄羅斯
1.地理位置
位于亞歐大陸北部,東北部隔A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為界,西臨B波羅的海,西南臨C黑海、D里海,北臨E北冰洋。
陸地邊境線漫長,面積較大的鄰國有①中國、蒙古、②哈薩克斯坦、③烏克蘭。
2.地形與河流
(1)地形:地形多樣,平原面積廣大,地勢總體為西低東高。
①山脈:大高加索山、烏拉爾山,兩者為亞、歐兩洲的分界線。
②四大地形區(qū):F東歐平原、G西西伯利亞平原、H中西伯利亞高原、I東西伯利亞山地。
(2)四大河流
名稱
特點
a伏爾加河
歐洲最長河流,向南注入里海,水能豐富,內河航運便利
b鄂畢河
c葉尼塞河
d勒拿河
位于亞洲北部,向北注入北冰洋,冰封期長,存在凌汛現象,下游沼澤廣布,航運價值低
(3)湖泊:e貝加爾湖,世界最深的湖泊,地殼斷裂下陷而成。
3.氣候
(1)總體特點:由于所處緯度高,獲得太陽輻射少,因此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2)主要氣候類型:大部分地區(qū)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北部的北冰洋沿岸為寒冷的極地氣候;太平洋沿岸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西南部地區(qū)為溫帶草原氣候。
4.農業(yè)
(1)生產條件
①優(yōu)勢:耕地面積廣大。
②劣勢:緯度高、氣溫低,不利于農作物生長。
(2)主要農業(yè)地帶:東歐平原、南部頓河流域。
(3)主要農產品:小麥、甜菜、向日葵、亞麻。
5.主要礦產
礦產
煤
石油
天然氣
鐵礦
分布
庫茲巴斯
秋明油田
西西伯利亞
庫爾斯克
6.四大工業(yè)區(qū)的區(qū)位比較
工業(yè)區(qū)
主要工業(yè)部門
優(yōu)勢區(qū)位條件
圣彼得堡工業(yè)區(qū)
造船、電子、化工、宇航
臨波羅的海,有優(yōu)良的港口
莫斯科工業(yè)區(qū)
汽車、鋼鐵、電子
周圍鐵、石油豐富,鐵路運輸便利
烏拉爾工業(yè)區(qū)
鋼鐵、機械、石油
礦產資源豐富
新西伯利亞
工業(yè)區(qū)
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
礦產資源豐富
7.交通
(1)以鐵路為主,主要鐵路:西伯利亞大鐵路。
(2)三大港口:圣彼得堡、摩爾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二、澳大利亞
1.位置和范圍
(1)位置:主要位于10°~與40°S之間,及115°E~150°E之間,南回歸線和130°E穿過本區(qū)中部。東臨甲太平洋,西臨乙印度洋。
(2)范圍: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丙塔斯馬尼亞島及附近的一些島嶼。
(3)重要性:為亞洲、非洲與南、北美洲之間船舶、飛機往來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的供應站,又是海底電纜的交會處,因此在國際交通和戰(zhàn)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2.地形與河流
(1)三大地形區(qū)
方位
主要地形區(qū)
地形特點
東部
A大分水嶺
縱貫南北,一般海拔在800~1 000 m 以上
中部
B大自流盆地
地形平坦,海拔在200 m以下,多自流井
西部
廣闊的低矮高原
海拔在800~1 000 m,約占全國面積的一半
(2)河流、湖泊:C墨累河為全國最大的河流,發(fā)源于大分水嶺西側,向西南注入印度洋。D北艾爾湖,為地勢最低處。
3.氣候與植被
(1)特點:熱帶面積廣大,分布呈半環(huán)狀。
(2)主要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自然帶
形成原因
東北沿海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帶
東南信風的迎風坡,降水多;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增溫增濕
北部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草原帶
夏季受西北風影響帶來豐富的降水,為濕季;冬季受東南信風影響,為干季
廣大內陸和西北沿海
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荒漠帶
受副熱帶高氣壓和來自大陸的信風控制,全年少雨,西北沿海又受西澳大利亞寒流的降溫減濕影響
東部沿海
亞熱帶濕潤氣候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濕的影響
4. 經濟發(fā)展狀況
(1)發(fā)達的農牧業(yè)——“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2)發(fā)達的工礦業(yè)——“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5.人口和城市分布
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
[運用—考向通關]
考向1 俄羅斯的地理特征
圖示的西伯利亞地區(qū)是俄羅斯的一個重要開發(fā)區(qū),這里針葉林廣布……,讀圖,回答5~7題。
5.該地區(qū)的區(qū)域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廣人稀?、跉夂蛞巳恕、劢煌ū憬荨、艿V產豐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該地區(qū)南部人口密度相對較高,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氣溫較為適宜 ②位于平原地帶?、坶_發(fā)歷史較長
④經濟相對發(fā)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俄羅斯海岸線雖然漫長,但大部分航運價值不高,下列關于這一特點的成因分析中,錯誤的是( )
A.東部沿岸經濟欠發(fā)達
B.北部沿岸冰封期長,無不凍港
C.西部海岸線較短
D.最大港口通往大西洋需經他國海域
5.D 6.C 7.B [第5題,俄羅斯是傳統(tǒng)的歐洲國家,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qū)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故D項正確。第6題,西伯利亞地區(qū)南部人口密度相對較大,主要是因為緯度稍低、氣溫適宜、開發(fā)歷史較長、經濟相對發(fā)達。而地形上,北部平原面積更大,故選C項。第7題,俄羅斯北冰洋沿岸有不凍港——摩爾曼斯克。]
考向2 澳大利亞的地理特征
8.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導學號:29790159】
(1)說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指出乙、丙兩區(qū)的農業(yè)地域類型。與乙區(qū)相比,說明丙區(qū)農業(yè)生產的自然優(yōu)勢。
澳大利亞是世界主要蔗糖生產的出口國,甘蔗種植區(qū)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多雨的平原和河谷地帶,所產甘蔗的75%以上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3)指出澳大利亞蔗糖加工業(yè)的主要分布地區(qū),簡述其區(qū)位因素。
(4)說出澳大利亞東岸污染擴散的特點,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題,降水特征的描述應當從兩個方面加以描述,一是年降水總量,二是降水季節(jié)變化。具體可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判斷甲地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可以從甲地所在位置判斷甲地為地中海氣候,進而可得出其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影響。第(2)題,根根所學知識不難得出,乙、丙兩區(qū)農業(yè)地域類型為現代混合農業(yè)。丙區(qū)域農業(yè)生產的自然優(yōu)勢從圖中可以直接得出河流水資源豐富和地勢平坦兩個方面。第(3)題,材料已給出甘蔗種植區(qū)分布在東部平原和河谷地帶。據此可得出,蔗糖加工業(yè)主要分布于東部沿海地區(qū)。蔗糖加工業(yè)為原料指向型工業(yè)。并且東部地區(qū)城市分布多,也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故可得其區(qū)位因素是接近原料地,靠近港口、市場。第(4)題,題中由污染擴散趨向可知污染擴散特點為向南、向東擴散。結合洋流分布規(guī)律,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受由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影響。
[答案] (1)年降水量900 mm左右(較豐富),夏季(1月)少雨,冬季(7月)多雨;夏季(1月)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冬季(7月)受西風影響。
(2)乙、丙兩區(qū)同為現代混合農業(yè)(小麥—綿羊帶或小麥—牧羊帶)。丙區(qū)有河流(水資源較豐富),平原范圍廣(地勢較平坦)。
(3)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qū)(甘蔗種植區(qū))。接近原料地(原料指向),接近港口,接近市場。
(4)東岸污染由近岸向大洋擴散(向東、向西擴散);東部海區(qū)主要受由低緯(西北)向高緯(東南)的洋流(暖流)影響。
考點三| 美國 巴西
(對應學生用書第209頁)
[識記—基礎梳理]
1.美國
美國示意圖
美國地形圖
(1)范圍和位置
①范圍
②位置:本土主要位于30°N~50°N之間,以及120°W~70°W之間,40°N和100°W穿過本區(qū)中部。東臨甲大西洋,西臨乙太平洋。
(2)地形和河湖
①地形與地形區(qū):
地形
主要地形區(qū)
地形特點
形成原因
西部以高原山地為主
海岸山、A落基山等平行山脈
海拔高,在1 000 m以上
板塊碰撞擠壓
中部以平原為主
西部為大草原,東部為B密西西比平原
地形平坦,海拔低
密西西比河沖積而成
東部以山地為主
C阿巴拉契亞山
海拔相對較低,
多在1 000 m 以下
流水等外力侵蝕
②河流:D密西西比河為世界第四長河,縱貫中部平原,航運便利。
③湖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群,是由過去冰川作用形成的。面積最大的是蘇必利爾湖,除密歇根湖完整屬于美國外,其他四個均為美、加共有。
(3)氣候
①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②太平洋沿岸:氣候帶南北狹長分布,自北而南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③墨西哥灣沿岸:亞熱帶濕潤氣候。
(4)美國地形對氣候和天氣的影響
美國大陸橫剖面示意圖
①海岸山脈緊逼著太平洋沿岸,迎風坡地形雨豐沛,但是海岸山脈阻擋了太平洋的暖濕西風向東深入,限制了山脈以西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向東延伸,使上述兩種氣候呈南北向帶狀分布于沿海地區(qū)。山間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進入,因此,氣候干旱,呈現出荒漠景象。
②東部山地的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風,常造成大雪;東南坡面對大西洋水汽產生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但因東部山地低緩,連續(xù)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風可影響到東海岸,夏季從大西洋來的暖濕氣流亦可越過山地,進入內陸。
③中部平原地區(qū)氣溫、降水季節(jié)變化最大,大陸性較強。這是因為中部平原地勢低平,無東西走向山脈,南北開敞,致使南北氣流暢通無阻。冬季極地冷氣團可長驅南下,驟然降溫。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熱帶暖氣團可自南北上,天氣悶熱多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氣團交替控制下,形成氣溫、降水季節(jié)變化劇烈、大陸性較強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如圖所示:
(5)美國的專業(yè)化農業(yè)生產
分布
發(fā)展條件
乳畜帶
五大湖及東北部地區(qū)
①氣候較冷,無霜期短,生長期短;②土地較貧瘠,不宜于種植糧食,但適宜發(fā)展畜牧業(yè);③工業(yè)集中,人口密集,畜產品市場廣闊
玉米帶
乳畜帶以南,中央大平原中北部
①地勢低平,土層深厚;②氣候溫和,雨量適中;③無霜期約半年;④大豆、玉米輪作
小麥區(qū)
中部、北部
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②雨熱同期;③北部是春小麥、中部是冬小麥
棉花帶
35°N以南
①熱量充足;②無霜期200天以上;③春季降水多,秋季干燥,適合棉花生長
畜牧和灌溉農業(yè)區(qū)
西部落基山高原盆地
①干旱少雨;②面積廣闊,占全國1/3以上;③多天然牧場
(6)美國三大工業(yè)基地
三大工業(yè)區(qū)
東北部地區(qū)
南部地區(qū)
西部地區(qū)
分布范圍
落基山脈以東的北部地區(qū)
落基山脈以東的南部地區(qū)
落基山脈以西的地區(qū)
自然條件
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煤礦,五大湖以西的鐵礦,大西洋沿岸的優(yōu)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運系統(tǒng),內地肥沃廣闊的平原
密西西比河以西及墨西哥灣沿岸的石油、天然氣
科迪勒拉山系的多種金屬礦、加利福尼亞南部的石油、豐富的水能資源和森林資源
主要工業(yè)部門
汽車制造、鋼鐵、化學以及軍事工業(yè)
石油、飛機、宇航、電子等工業(yè)
宇航、電子、飛機等工業(yè)
主要工業(yè)城市
紐約、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
休斯敦、亞特蘭大、達拉斯
洛杉磯、舊金山(“硅谷”是美國興起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yè)中心)、西雅圖
2. 巴西
(1)位置
絕大部分位于0°和20°S之間,東臨太平洋。
(2)地形與氣候
面積占全國的
氣候類型
巴西高原
2/3
熱帶草原氣候
亞馬孫平原
1/3
熱帶雨林氣候
(3)河流
亞馬孫河——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世界第二長河。
(4)人口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
②人種:以混血種人為主,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
③語言:以葡萄牙語為通用語言。
(5)農業(yè)
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咖啡、甘蔗、柑橘的產量居世界首位。
(6)礦產與工業(yè)
①資源:鐵礦儲量大、質地優(yōu)良,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水能豐富,與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電站。
②工業(yè)及分布:鋼鐵、造船、汽車、飛機制造等發(fā)展迅速,工業(yè)主要分布在鄰近鐵礦和海上交通便利的東南沿海地區(qū)。
(7)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
①分布:在亞馬孫河流域覆蓋著地球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其中60%在巴西。
②開發(fā):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開發(fā)計劃,使熱帶雨林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③保護:制定了“我們的大自然計劃”保護熱帶雨林。
[運用—考向通關]
考向1 美國的地理特征
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導學號:29790160】
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稱的海岸紅杉,生長快,壽命長,樹形高大,材質優(yōu)良,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樹種之一。海岸紅杉適合生長在溫和、濕潤、多霧的環(huán)境中。目前,原生海岸紅杉僅分布于美國西海岸。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贈送的海岸紅杉樹苗栽種在杭州?,F在我國已有多個省市引種海岸紅杉,有的地區(qū)已初具規(guī)模。圖1為美國原生海岸紅杉分布區(qū)及周邊區(qū)域圖,圖2為杭州和阿克塔的氣溫變化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
圖1
圖2
(1)描述原生海岸紅杉分布區(qū)的地形特征。
(2)分析原生海岸紅杉分布區(qū)多雨、多霧的原因。
(3)對照阿克塔的氣候特征,評價杭州海岸紅杉生長的氣候條件。
(4)指出海岸紅杉引種到我國后的開發(fā)利用方向。
[解析] 第(1)題,地形特征一般包括主要的地形類型及地勢特點兩個方面。根據該地等高線的數值可以看出該地主要地形,根據東西部的等高線數值可以判斷地勢狀況。第(2)題,形成雨、霧的條件包括:充足的水汽,使水汽凝結的氣溫條件等。由圖可知,該地位于西風帶(39°N~42°N,大陸的西岸),從海洋上帶來大量水汽,地處迎風坡,地形的抬升作用,加上寒流(加利福尼亞寒流)的影響形成較多的雨霧。第(3)題,評價類題目要從有利、不利兩方面說明,從氣溫條件看,杭州與阿克塔相比,氣溫年較差大,這是不利條件;從降水看,杭州夏季降水量大于阿克塔,這是有利條件。第(4)題,從題干材料“活化石”“材質優(yōu)良”“最有價值”“生長快、壽命長、樹形高大”等可以得出開發(fā)利用的方向,既有經濟價值,也有觀賞價值、研究價值和環(huán)保價值。
[答案] (1)地形以山地、平原為主;地勢東高西低。
(2)地處大陸西岸,距海近;位于西風帶,西風從海洋帶來大量水汽;地處迎風坡,多地形雨;沿岸受寒流影響,水汽易凝結成霧。
(3)有利條件:夏季降水較多。不利條件:夏季氣溫較高,冬季氣溫較低。
(4)提供工業(yè)原料;發(fā)展旅游;開展科學研究;改善環(huán)境。
考向2 巴西的地理特征
10.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圖1 巴西地形示意圖
巴西和中國農業(yè)狀況對比表耕地面積(萬公頃)
年份
國家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巴西
6 100
6 500
8 000
7 800
9 400
中國
12 178
12 172
13 539
13 516
13 859
注:巴西糧食種植面積約占耕地面積的60%,中國約占70%。
糧食產量(萬噸)
年份國家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巴西
11 660
13 800
14 000
16 300
19 300
中國
49 800
52 870
54 640
58 950
60 710
某中學地理小組查閱了巴西和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狀況相關資料,結合對巴西地理環(huán)境條件的分析,認為巴西糧食增產潛力巨大。
(1)結合材料從農業(yè)生產條件角度,分析巴西糧食增產潛力巨大的原因。
(2)據圖2、圖3說明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異并分析原因。
圖2 巴西1月降水量分布圖 圖3 巴西7月降水量分布圖
(3)巴西于2016年8月成功舉辦了第31屆夏季奧運會。分析大量游客來到巴西會給巴西的社會和文化帶來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
[解析] 第(1)題,糧食增產要從擴大耕地面積、提高單產兩個方面入手分析。由表中中國、巴西耕地面積及糧食產量的對比可以看出,巴西單位面積的產量較低,農業(yè)技術發(fā)展的潛力大。由圖可知,巴西大部地區(qū)海拔在1 000 m以下,且主要位于熱帶地區(qū),可開墾土地面積廣大。第(2)題,由圖2和圖3可以看出,巴西1月降水較多,7月降水相對較少,巴西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1月兩類氣候都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降水較多;7月熱帶草原氣候區(qū)主要受信風帶控制,南部南回歸線附近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較少。第(3)題,有利影響主要有促進政府加大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文化交流等。不利影響主要有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以及帶來治安隱患等。
[答案] (1)后備耕地數量大(可開墾土地面積廣);單產較低,農業(yè)技術發(fā)展?jié)摿Υ蟆?br />
(2)1月降水量大,7月降水量小。1月大部分地區(qū)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7月大部分地區(qū)受信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
(3)有利:促進文化交流(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
不利:給社會治安帶來隱患(給當地居民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