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川一中2018/2019學年度(上)高二期末考試
生物試卷
1. 珍珠是河蚌產生的一種有機物,它既是一種有機寶石,又可作為護膚品的主要原料,因為它在抑制細胞脂褐素的增加上有重要作用,這表明珍珠在保健上可用于
A. 抑制細胞癌變 B. 延緩細胞衰老
C. 促進細胞分裂 D. 誘導細胞分化
【答案】B
【解析】
細胞衰老時細胞內脂褐素沉積,根據題意,珍珠可作為護膚品的主要原料,因為它在抑制細胞脂褐素的增加上有重要作用,這表明珍珠在保健上可用于延緩細胞衰老,所以B正確,A、C、D錯誤。
【考點定位】細胞衰老
2. 小明在割草時不小心傷到食指,7d后傷口愈合再生,這個過程中合成的主要物質和發(fā)生的細胞分裂方式分別是( )
A. 脂肪、有絲分裂 B. 核酸、無絲分裂
C. 蛋白質、減數分裂 D. 蛋白質、有絲分裂
【答案】D
【解析】
傷口愈合主要是蛋白質起作用結果,而細胞數目增多是有絲分裂結果。
3. 下列關于碗豆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細胞器作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在間期,核糖體上合成DNA聚合酶
B. 在間期,線粒體為蛋白質的合成提供能量
C. 在前期,兩組中心粒之間星射線形成紡錘體
D. 在末期,高爾基體與子細胞的細胞壁形成有關
【答案】C
【解析】
碗豆細胞沒有中心體,中心體存在于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中,故C錯誤。
4.乳腺細胞和唾液腺細胞都是人體的體細胞。乳腺細胞能夠合成乳蛋白,不能合成唾液淀粉酶,而唾液腺細胞正相反。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 )
A. 唾液腺細胞沒有合成乳蛋白的基因
B. 乳腺細胞沒有合成唾液淀粉酶的基因
C. 兩種細胞中都有合成乳蛋白、唾液淀粉酶的基因
D. 兩種細胞中相關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體所有的體細胞都是由同一個受精卵有絲分裂而來的,含有相同的遺傳物質,且含有該生物全部的遺傳信息;細胞分化是指在個體發(fā)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fā)生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詳解】唾液腺細胞含有該個體全部的遺傳物質,所以含有合成乳蛋白的基因,A錯誤;乳腺細胞含有該個體全部的遺傳物質,所以含有唾液淀粉酶的基因,B錯誤;人體體細胞都含有該個體全部的遺傳物質,因此兩種細胞都有合成乳蛋白、唾液淀粉酶的基因,C正確但是不符合題意;兩種細胞合成的蛋白質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D正確;故選D。
【點睛】本題知識點單一,考查細胞分裂和分化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有絲分裂的特點,掌握細胞分化的實質,明確同一生物體的所有體細胞都含有相同的遺傳物質,但不同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執(zhí)行情況不同。
5. 如圖所示,橫軸表示細胞周期,縱軸表示一個細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體數目變化情況,據圖分析,表示有絲分裂中DNA含量變化、染色體數目變化和減數分裂過程中DNA含量變化、染色體數目變化的曲線依次是( )
A. ④②①③ B. ①④②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離,染色體數目減半,減數第二次分裂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平分子細胞,有絲分裂中染色體數目加倍到體細胞的二倍,然后平分子細胞,分裂DNA數目最后是體細胞一半,有絲分裂DNA先復制后子細胞,所以B選項正確。
6.取生長健壯的小麥根尖,經過解離、漂洗、染色、制片過程,制成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欲觀察到細胞有絲分裂的前、中、后、末幾個時期,正確的做法是( )
A. 應該選一個處于間期的細胞,持續(xù)觀察它從間期到末期的全過程
B. 如果在低倍鏡下看不到細胞,可改用高倍鏡繼續(xù)觀察
C. 如果在一個視野中不能看全各個時期,可移動裝片從周圍細胞中尋找
D. 如果視野過暗,可以換用平面反光鏡增加視野的亮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整個有絲分裂實驗我們可以分為制作臨時裝片(解離、漂洗、染色、制片)和觀察兩個大步驟。由于解離時細胞已被殺死,所以不能看到一個細胞的連續(xù)分裂過程;由于處于分裂期的細胞數目少,在一個視野內有可能看不到各個時期的圖象,所以需要移動裝片從周圍細胞中尋找其他時期的圖象。B、D考查顯微鏡的使用;若要用高倍鏡觀察某一細胞,應先在低倍鏡下找到,再換高倍鏡觀察;視野的明暗需要調節(jié)顯微鏡的反光鏡或光圈,而不是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
【詳解】解離時細胞已被殺死,所以不能看到一個細胞的連續(xù)分裂過程,A錯誤;若要用高倍鏡觀察某一細胞,應先在低倍鏡下找到,再換高倍鏡觀察,B錯誤;由于處于分裂期的細胞數目少,在一個視野內有可能看不到各個時期的圖象,所以需要移動裝片從周圍細胞中尋找其他時期的圖象,C正確;視野的明暗需要調節(jié)顯微鏡的反光鏡或光圈,如果視野過暗,可以換用凹面反光鏡增加視野的亮度,D錯誤。故選C。
【點睛】本題屬于高頻考點,著重考查了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和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解題關鍵是能夠掌握顯微鏡使用注意點,難度不大。
7.下列關于DNA分子和染色體數目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有絲分裂間期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因DNA復制而加倍
B. 有絲分裂后期細胞中DNA分子數目因染色體著絲點分裂而加倍
C. 減數第一次分裂后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因同源染色體分離而減半
D. 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與DNA分子數目始終不變
【答案】C
【解析】
有絲分裂過程中細胞分裂間期染色體復制,DNA加倍,染色體不加倍,A錯誤;有絲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染色體加倍,DNA不加倍,B錯誤;減數第一次分裂后細胞中染色體數目因同源染色體分離而減半,C正確;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細胞中DNA分子數目始終不變,但染色體數目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發(fā)生了短暫的加倍,D錯誤。
【考點定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規(guī)律性變化;有絲分裂過程及其變化規(guī)律
【名師點睛】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變化規(guī)律:
減數第一次分裂
減數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體
2n
2n
2n
n
n
n
2n
n
DNA數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8.下列關于細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變的敘述不合理的是( )
A. 細胞總體的衰老導致個體的衰老,但細胞衰老不等同于個體的衰老
B. 體內正常細胞的壽命受分裂次數的限制,細胞增殖受環(huán)境影響
C. 細胞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細胞全能性的實現與分化無關
D. 人體所有細胞中都有與癌變有關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基因突變可導致癌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對多細胞生物而言,細胞總體的衰老導致個體衰老,但單個細胞衰老不等同于個體衰老;正常細胞的分裂次數有限制,最多只能分裂40~50次,細胞增殖受環(huán)境影響;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細胞分化程度越大,全能性的實現越??;細胞不分化意味著細胞可能發(fā)生癌變,促進細胞凋亡可以治療癌癥。
【詳解】細胞衰老與個體衰老不是一回事,單細胞生物個體細胞衰老與細胞衰老是同步,多細胞生物體是大多數細胞衰老導致個體衰老,A正確;體內正常細胞的壽命受分裂次數的限制,當分裂達到一定次數后,細胞會凋亡,細胞增殖過程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細胞增殖的速率可能不同,B正確;全能性是離體的組織或器官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全能性實現是通過細胞分裂、分化完成,C錯誤;人體所有細胞中都有與癌變有關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基因突變可導致癌變,D正確;故選C。
【點睛】本題的知識點是細胞衰老和個體衰老的關系,影響細胞周期的因素,細胞分化的實質,細胞的全能性,對于相關概念的理解應用是解題的關鍵。
9.下列有關細胞全能性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利用離體的植物組織、細胞培育花卉,所利用的原理是細胞具有全能性
B. 克隆羊的誕生說明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C. 從理論上講,人體的任何一個細胞都具有全能性
D. 植物細胞普遍具有全能性是因為細胞中的染色體與受精卵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關于細胞的“全能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1)概念:細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2)細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細胞含有該生物全部的遺傳物質。(3)細胞全能性大?。菏芫眩靖杉毎旧臣毎倔w細胞。(4)細胞表現出全能性的條件:離體、適宜的營養(yǎng)條件、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
【詳解】離體的植物組織、細胞培育花卉個體,所利用的原理是細胞具有全能性,A正確;克隆羊的誕生說明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的細胞核具有全能性,B錯誤;人體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和細胞器,不具有遺傳物質,故不具有全能性,C錯誤;植物細胞普遍具有全能性是因為細胞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基因,D錯誤;故選A。
【點睛】本題考查細胞的全能性,要求考生識記細胞全能性的概念,掌握細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明確細胞全能性以細胞形成個體為標志,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10.小麥根尖細胞的基因分布在( )
A. 染色體、核糖體 B. 染色體、葉綠體
C. 染色體、線粒體 D. 染色體、葉綠體、線粒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有:(1)基因在DNA上,(2)含有DNA的結構,(3)根尖細胞具有的細胞器?;蚴怯羞z傳效應的DNA片段,DNA主要分布在染色體上,少量存在于葉綠體和線粒體中,小麥根尖細胞無葉綠體,據此答題。
【詳解】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DNA主要分布在染色體上,但是核糖體由RNA和蛋白質組成,不含基因,A錯誤;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DNA主要分布在染色體上,少量存在于葉綠體和線粒體中,小麥根尖細胞無葉綠體,B錯誤;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DNA主要分布在染色體上,少量存在于線粒體中,C正確;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DNA主要分布在染色體上,少量存在于葉綠體和線粒體中,小麥根尖細胞無葉綠體,D錯誤;故選C。
【點睛】此題主要考查基因的分布,基礎題目,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不大.
11.科學研究表明生物的物種、年齡、性別、細胞核的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細胞衰老,衰老的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時,增殖代數會減少。有關實驗過程和檢測指標不嚴謹的是( )
A. 分別將老鼠、雞、人和龜的體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對比物種壽命和細胞分裂的次數
B. 在相同的條件下,體外分別培養(yǎng)胎兒、中年和老年人的肺成纖維細胞,統(tǒng)計細胞增殖代數
C. 將老年男性體細胞和年輕女性體細胞混合培養(yǎng),對比年齡、性別和細胞分裂的次數
D. 將年輕人的體細胞去核后與老年人的完整體細胞融合,另將老年人的體細胞去核后與年輕人的完整體細胞融合,分別在體外培養(yǎng),統(tǒng)計細胞增殖代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細胞衰老是正常環(huán)境條件下發(fā)生的功能減退,逐漸趨向死亡的現象。衰老是生物的普遍規(guī)律,細胞作為生物有機體的基本單位,也在不斷地新生和衰老死亡。影響細胞衰老的因素有生物的物種、年齡、性別、細胞核的變化等。在實驗設計時要注意遵循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
【詳解】分別將老鼠、雞、人和龜的體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對比物種壽命和細胞分裂的次數,符合實驗的基本原則,A正確;在相同的條件下,體外分別培養(yǎng)胎兒、中年和老年人的肺成纖維細胞,統(tǒng)計細胞增殖代數,符合實驗的基本原則,B正確;將老年男性體細胞和年輕女性體細胞混合培養(yǎng),對比年齡、性別和細胞分裂的次數,該實驗設計不嚴謹,有兩個自變量,違背了單一變量的原則,C錯誤;將年輕人的體細胞去核后與老年人的完整體細胞融合,另將老年人的體細胞去核后與年輕人的完整體細胞融合,分別在體外培養(yǎng),統(tǒng)計細胞增殖代數,符合實驗的基本原則,D正確;故選C。
【點睛】本題主要考查實驗的基本原則,要求學生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注意無關變量要相同且適宜。
12.某生物的基因組成如圖,則它產生配子的種類及它的一個卵原細胞產生卵細胞的種類分別是
A. 4種和1種 B. 4種和2種
C. 4種和4種 D. 8種和2種
【答案】A
【解析】
由圖可知該個體的基因型為AaBbDD,則該個體產生配子的種類為2×2×1=4種;一個卵原細胞減數分裂只能產生一個卵細胞,因此只有1種,故選A。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學會利用基因的分離定律解決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問題,利用每一對基因產生的配子的種類相乘求該細胞產生的配子的種類,明確一個卵原細胞只能產生一個卵細胞。
13.干細胞是生物體生命進程中出現的一類未分化細胞,一旦需要,它可以分裂、分化形成各種組織干細胞,再進一步分化形成各種不同的組織細胞。下列有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 心臟干細胞分化形成心臟的過程表現了細胞的全能性
B. 造血干細胞分化形成紅細胞、白細胞的過程是不可逆的
C. 運用胚胎干細胞可以培育動物器官或組織,開創(chuàng)人類疾病治療的新方法
D. 干細胞中含有本物種生物生長、發(fā)育、繁殖所需的全套遺傳物質
【答案】A
【解析】
【分析】
哺乳動物的胚胎干細胞簡稱ES或EK細胞,來源于早期胚胎或從原始性腺中分離出來。在形態(tài)上表現為體積小,細胞核大,核仁明顯;在功能上,具有發(fā)育的全能性,可分化為成年動物體內任何一種組織細胞,另外,在體外培養(yǎng)的條件下,可以增殖而不發(fā)生分化,可進行冷凍保存,也可進行遺傳改造。
【詳解】心臟干細胞分化形成心臟的過程未表現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全能性是發(fā)育成完整生物體的能力,A錯誤;細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因而造血干細胞分化形成白細胞的過程是不可逆的,B正確;運用胚胎干細胞可以培植動物器官或組織,開創(chuàng)人類疾病治療的新方法,C正確;干細胞來自于受精卵的有絲分裂,含有本物種生物發(fā)育的全套遺傳物質,D正確;故選A。
【點睛】本題考查干細胞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理解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選擇性表達。
14.如果有10個初級卵母細胞,5個初級精母細胞,它們都正常發(fā)育并受精,最多能形成多少個受精卵( )
A. 5個 B. 10個 C. 15個 D. 20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精子的形成過程:1個精原細胞經過MI間期形成1個初級精母細胞,1個初級精母細胞再經過MI形成2個次級精母細胞,2個次級精母細胞經過MII形成4個精細胞,4個精細胞變形成4個精子。
卵子的形成過程:1個卵原細胞經過MI間期形成1個初級卵母細胞,1個初級卵母細胞再經過MI形成1個次級卵母細胞,1個次級卵母細胞經過MII形成1個卵細胞。
【詳解】10個初級卵母細胞只能形成10個卵細胞,而5個初級精母細胞形成5×4=20個精子,因此它們都正常發(fā)育并受精,最多能形成的受精卵數目是10個。故選B。
【點睛】本題考查細胞的減數分裂,重點考查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要求考生識記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能列表比較兩者,再根據題干中數據作出準確的判斷。
15.薩頓的假說:基因是由染色體攜帶著從親代傳給下一代的,也就是說,基因在染色體上。下列哪項不屬于推理得出假說的依據( )
A. 在雜交過程中基因和染色體都保持完整性和獨立性
B. 因為染色體成對存在,所以基因也成對存在
C. 生物體細胞中成對的基因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
D. 基因和染色體數目相等,且基因與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和染色體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
1、基因在雜交過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獨立性,染色體在配子形成和受精過程中,也有相對穩(wěn)定的形態(tài)結構;
2、體細胞中基因、染色體成對存在,配子中成對的基因只有一個,同樣,也只有成對的染色體中的一條;
3、基因、染色體來源相同,均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
4、減數分裂過程中基因和染色體行為相同。
【詳解】基因和染色體在雜交過程中都能保持完整性和獨立性,這體現基因與染色體之間的平行關系,A正確;基因和染色體,在體細胞中都是成對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對中的一個,這說明基因和染色體之間有平行關系,B正確;生物體細胞中成對的基因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這也體現了基因與染色體之間的平行關系,C正確;基因和染色體數目不相等,D錯誤;故選D。
【點睛】本題考查“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相關知識,特別是薩頓將基因與染色體進行類比推理的過程,要求考生結合所學的知識,對基因與染色體之間的平行關系進行判斷,但要考生明確類比推理得到的結論并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還需要實驗驗證。
16.下列關于色盲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雙親正常,女兒不可能是色盲 B. 雙親正常,兒子不可能是色盲
C. 雙親色盲,兒、女全部色盲 D. 母親色盲,兒子全部是色盲
【答案】B
【解析】
【分析】
閱讀題干可知本題涉及的知識點是紅綠色盲與伴性遺傳,梳理相關知識點,根據選項描述結合基礎知識做出判斷。紅綠色盲屬于伴X的隱性遺傳。
【詳解】雙親正常(XBX-,XBY),女兒不可能是色盲,A正確;雙親正常(XBXb,XBY),兒子(XbY)可能是色盲,B錯誤;雙親色盲(XbXb,XbY),兒、女全部色盲,C正確;母親色盲(XbXb,XBY),兒子全部是色盲,D正確;故選B。
【點睛】本題考查伴性遺傳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17.下列有關減數分裂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減數分裂是動物個體形成時一種必要的細胞分裂
B. 玉米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20條,經減數分裂形成的生殖細胞中,有10條染色體
C. 任何生物體的細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體
D. 進行減數分裂的細胞有同源染色體聯會現象,而進行有絲分裂的細胞不發(fā)生聯會現象是因為沒有同源染色體的緣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減數分裂過程:
(1)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詳解】減數分裂是動物配子形成時一種必要的細胞分裂,A錯誤;玉米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20條,經減數分裂形成的生殖細胞中,有10條染色體,B正確;進行有性生殖個體才有同源染色體,原核細胞沒有,C錯誤;進行減數分裂的細胞有同源染色體聯會現象,而進行有絲分裂的細胞不發(fā)生聯會現象,但是細胞中有同源染色體上,D錯誤;故選B。
【點睛】本題考查細胞的減數分裂,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減數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和數目變化規(guī)律,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18. 下面圖1中,ab表示一個細胞周期,cd表示另一個細胞周期。圖2中,按箭頭方向,表示細胞周期。從圖中所示結果分析其細胞周期,不正確的是( )
A. 圖1的中a、圖2中B→A細胞正在進行DNA復制
B. 圖1的中b、圖2中A→B時的會出現染色體數目加倍的時期
C. 圖1、圖2中會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
D. 圖2中表示一個完整的細胞周期是B→B
【答案】C
【解析】
圖1、圖2如果都是減數分裂,可以發(fā)生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如果是有絲分裂,則不含,所以C錯。
19. 1條染色單體含有1 個雙鏈DNA分子,那么,四分體時期的1 條染色體含有
A. 4個雙鏈的DNA分子 B. 2個雙鏈的DNA分子
C. 2個單鏈的DNA分子 D. 1個雙鏈的DNA分子
【答案】B
【解析】
20.下列關于DNA分子特性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 DNA復制時,新合成的兩條子鏈分別在兩個子代DNA分子中
B. DNA能被甲基綠染成綠色
C. DNA的合成需要現成的模板、原料、ATP和多種酶的催化
D. 不同的DNA具有不同的堿基配對方式導致DNA具有多樣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在新合成的每個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來DNA分子的一條鏈為半保留復制。
2、DNA+甲基綠→綠色。
3、DNA分子內側是堿基對,即A-T、C-G;特異性主要表現為每個DNA分子都有特定的堿基序列。
【詳解】DNA復制的特點是半保留復制,則新合成的兩條子鏈分別在兩個子代DNA分子中,A正確;DNA被甲基綠染成綠色,B正確;DNA的合成需要現成的模板(DNA的兩條鏈)、原料(脫氧核苷酸)、ATP和多種酶(解旋酶、DNA聚合酶),C正確;DNA的特異性的原因是堿基對的排列順序不同,而堿基配對方式相同,都是A-T,C-G,D錯誤;故選D。
【點睛】本題考查DNA分子的復制和鑒定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難度不大。
21.已知某DNA分子含有500個堿基對,其中一條鏈上A:G:T:C=1:2:3:4。該DNA分子連續(xù)復制數次后,消耗周圍環(huán)境中含G的脫氧核苷酸2100個,則該DNA分子已經復制了( )
A. 3次 B. 4次 C. 5次 D. 6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復制是以DNA分子解開的兩條鏈為模板,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以游離的脫氧核苷酸為原料進行的,復制的結果是1個DNA分子形成了2個完全一樣的DNA分子。
【詳解】根據DNA分子含有500個堿基對,而一條單鏈上堿基A:G:T:C=1:2:3:4,則該鏈中A、G、T、C分別是50、100、150、200個,另一條單鏈上依次是150、200、50、100個。因此,該DNA分子中含有鳥嘌呤的脫氧核苷酸為100+200=300個.復制數次后,所有DNA中的鳥嘌呤脫氧核苷酸的數量是2100+300=2400個,設該DNA分子復制了n次,則有關系式:2n?×300=2400,解得n=3;故選A。
【點睛】本題的知識點是利用DNA分子復制的特點和結果進行相關計算,通過題干找出DNA分子復制后,所有DNA分子中的腺嘌呤脫氧核苷酸的個數是解題的關鍵。
22.某DNA分子中含有1000個堿基對(P元素只是31P)。若將該DNA分子放在只含32P標記的脫氧核苷酸的培養(yǎng)基中,讓其復制2次,則子代DNA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平均比原來( )
A. 減少1000 B. 增加1000 C. 減少1500 D. 增加1500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復制時,以DNA的兩條鏈為模板,合成兩條新的子鏈,每個DNA分子各含一條親代DNA分子的母鏈和一條新形成的子鏈,稱為半保留復制.DNA復制條件:模板(DNA的雙鏈)、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離的脫氧核苷酸)。
【詳解】一個DNA分子經過兩次復制后形成4個DNA分子,其中兩個DNA分子是含有31P和32P各一半的,另外兩個DNA分子是全部含32P的,因為每個堿基都連接一個磷酸基團,所以每個DNA分子含有2000個P。復制后的四個DNA分子,有兩個是含1000個31P和1000個32P的,所以分子量增加1000,兩個就是2000。而另外兩個全部是32P的DNA分子比最初的DNA增加2000,兩個就是4000,所以總的大6000,除以4求平均為1500。故選D。
【點睛】本題考查DNA分子復制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理解DNA分子復制的特點:半保留復制。
23.若在一雙鏈DNA分子中鳥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堿基總和的44%,在其中的一條鏈中A和C分別占該鏈堿基數的22%和30%,那么在另一條鏈中腺嘌呤和胞嘧啶分別占該鏈堿基數的比例為( )
A. 34%、14% B. 22%、30% C. 22%、28% D. 20%、28%
【答案】A
【解析】
【分析】
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的規(guī)律:
(1)在雙鏈DNA分子中,互補堿基兩兩相等,A=T,C=G,A+G=C+T,即嘌呤堿基總數等于嘧啶堿基總數。
(2)雙鏈DNA分子中,A=(A1+A2)÷2,其他堿基同理。
【詳解】已知DNA分子中,G和C占全部堿基的44%,即C+G=44%,則C=G=22%、A=T=50%-22%=28%。又已知一條鏈的堿基中,A占22%,C占30%,即A1=22%、C1=30%,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A1+A2)÷2,則A2=34%,同理C2=14%;故選A。
【點睛】本題考查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的應用,要求考生識記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首先能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計算出雙鏈DNA中的A和C分別所占的比例;其次再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的應用,計算出另一條單鏈中A和C分別所占的比例。
24.圖表示DNA分子結構的片段,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②③交替連接構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使其具有較強的特異性
B. 正常情況下,該DNA分子中的嘌呤數與嘧啶數相等
C. 該片段中共包含了8個脫氧核苷酸,4種堿基
D. 若該DNA分子中G、C堿基對的比例較高,則熱穩(wěn)定性較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一個獨特的雙螺旋結構,是由兩條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長鏈盤旋而成;外側由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構成基本骨架,內側是堿基對(A-T;C-G)通過氫鍵連接。
【詳解】DNA分子是一個獨特的雙螺旋結構,②脫氧核糖③磷酸,交替連接構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但是DNA分子的堿基排列順序使其具有較強的特異性,A錯誤;正常情況下,該DNA分子中的嘌呤與嘧啶通過氫鍵互補配對,所以數目相等,B正確;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一條鏈上含4個堿基,另一條鏈上的堿基與之互補配對,所以該片段中共包含了8個脫氧核苷酸,4種堿基,C正確; DNA分子中G、C堿基對之間含有3個氫鍵,氫鍵越多,則熱穩(wěn)定性較高,D正確;故選A。
【點睛】本題考查DNA分子結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5.下列關于DNA或基因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 能使R型菌發(fā)生轉化的物質是S型菌的DNA
B. 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C. 構成DNA的堿基數等于構成基因的堿基數
D. 利用DNA的特異性可以確認罪犯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其中多樣性主要表現為構成DNA分子的四種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特異性主要表現為每個DNA分子都有特定的堿基序列。
2、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基因中堿基對的排列序列蘊含著遺傳信息。
3、染色體是DNA分子的主要載體。
【詳解】能使R型菌發(fā)生轉化的物質是S型菌的DNA,A正確;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B正確;構成DNA的堿基數遠遠多于構成基因的堿基數,因為DNA上具有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才是基因,C錯誤;利用DNA的特異性可以確認罪犯,D正確;故選C。
【點睛】本題考查基因與DNA的關系、基因和遺傳信息的關系,要求考生識記DNA的分布,明確染色體是DNA的主要載體;識記DNA分子的特性,明確DNA分子具有特異性和多樣性;識記基因的概念,明確基因中堿基對的排列序列蘊含著遺傳信息。
26.下列關于遺傳信息的說法,不確切的是( )
A. 遺傳信息蘊藏在基因中4種堿基的排列順序之中
B. 遺傳信息可通過基因傳遞
C. 遺傳信息即生物表現出來的性狀
D. 生物體內的遺傳信息主要儲存在DNA分子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遺傳信息是指生物為復制與自己相同的東西、由親代傳遞給子代、或各細胞每次分裂時由細胞傳遞給細胞的信息,即堿基對的排列順序或指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
【詳解】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其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A正確;遺傳信息可通過基因傳遞,B正確;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遺傳性狀是由遺傳信息控制形成的,C錯誤;由于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生物體內的遺傳信息主要儲存在DNA分子上,D正確;故選C。
【點睛】本題考查遺傳信息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遺傳信息概念的理解和判斷能力,屬于基礎題,難度不大。
27. 關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分別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噬菌體
B. 分別用35S和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培養(yǎng)
C. 用35S標記噬菌體的侵染實驗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攪拌不充分所致
D. 32P、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實驗分別說明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答案】C
【解析】
噬菌體是病毒,寄生在活細胞中,不能用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A錯誤;分別用35S 和32P 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大腸桿菌,進行保溫培養(yǎng),但時間不能過長也不能過短,B錯誤;35S 標記的是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而噬菌體在侵染細菌時,蛋白質外殼并沒有進入細菌內,離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攪拌不充分,少數蛋白質外殼未與細菌分離所致,C正確;因為噬菌體侵染細菌時,蛋白質外殼留在細菌外,所以32P 、35S 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實驗只能說明DNA是遺傳物質,不能說明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D錯誤。
28.下列關于遺傳物質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B. 真核生物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都是DNA,病毒中的遺傳物質都是RNA
C. 染色體和DNA都是生物的遺傳物質
D. 雖然艾弗里與赫爾希等人的實驗方法不同,但他們最關鍵的實驗設計思路都是用微生物為實驗材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2、有細胞結構的生物含有DNA和RNA兩種核酸,但遺傳物質都是DNA。3、病毒只含一種核酸,因此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詳解】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A正確;真核生物細胞中的遺傳物質都是DNA,病毒中的遺傳物質是RNA或者DNA,B錯誤; DNA都是生物的遺傳物質,染色體是DNA的載體,C錯誤;雖然艾弗里與赫爾希等人的實驗方法不同,但他們最關鍵的實驗設計思路都是用將DNA和蛋白質分開單獨考查各自的功能,D錯誤;故選A。
【點睛】本題考查生物的遺傳物質,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理解和掌握幾句結論性語句,并能據此準確判斷各種生物的遺傳物質,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
29.“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中,無莢膜(R型)細菌不能使小鼠發(fā)??;有莢膜(S型)細菌使小鼠得肺炎而死亡。下列哪一項敘述不能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
A. 用S型給小鼠注射,小鼠死亡;用R型給小鼠注射,小鼠不死亡
B. 用S型DNA與活R型細菌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死亡
C. 加熱殺死S型并與活R型細菌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死亡
D. 用DNA酶處理S型DNA后與R型細菌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中利體內轉化實驗是1928年由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等人進行,結論為在S型細菌中可能存在轉化因子可以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體外轉化實驗是1944年由美國科學家艾弗里等人進行的,結論:DNA是轉化因子
【詳解】用S型給小鼠注射,小鼠死亡;用R型給小鼠注射,小鼠不死亡,只能證明S型細菌具有毒性,并不能證明遺傳物質是什么,A正確;用S型DNA與活R型細菌混合注射,小鼠死亡,說明了S型的DNA使R型細菌發(fā)生了轉化,證明DNA是遺傳物質,B錯誤;加熱殺死S型的蛋白質失去活性,而DNA具有耐高溫的特性,因此該實驗能夠證明DNA是遺傳物質,C錯誤;用DNA酶處理S型DNA后與R型細菌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說明DNA水解后不能發(fā)生轉化作用,因此證明DNA是遺傳物質,D錯誤;故選A。
【點睛】本題考查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要求考生識記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的過程;明確其轉化實驗的設計思路;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30. 對一對夫婦所生的兩個女兒(非雙胞胎)甲和乙的X染色體進行DNA序列的分析,假定DNA序列不發(fā)生任何變異,則結果應當是 ( )
A. 甲的兩條彼此相同、乙的兩條彼此相同的概率為1
B. 甲來自母親的一條與乙來自母親的一條相同的概率為1
C. 甲來自父親的一條與乙來自父親的一條相同的概率為1
D. 甲的任何一條與乙的任何一條都不相同的概率為1
【答案】C
【解析】
31.以含(NH4)235SO4、KH231PO4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大腸桿菌,再向大腸桿菌培養(yǎng)液中接種32P標記的T2噬菌體(S元素為32S),一段時間后,檢測子代噬菌體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中對結果的預測,最可能發(fā)生的是
選項
放射性
S元素
P元素
A
全部無
全部32S
全部31P
B
全部有
全部35S
多數32P,少數31P
C
少數有
全部32S
少數32P,多數32P
D
全部有
全部35S
少數32P,多數31P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題考查遺傳的物質基礎,考查對噬菌體侵染實驗的理解。明確大腸桿菌和噬菌體中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物質及噬菌體繁殖特點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詳解】大腸桿菌中含有35S標記的氨基酸和含31P的脫氧核苷酸,噬菌體的DNA被32P標記,侵染細菌時,蛋白質外殼不進入細菌,只有DNA進入,并以噬菌體DNA為模板,利用大腸桿菌提供的脫氧核苷酸,進行半保留復制,合成子代噬菌體的DNA,子代噬菌體少數含32P,多數含31P;同時利用大腸桿菌提供的氨基酸,合成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子代噬菌體全部含有35S,選D。
【點睛】“二看法”判斷子代噬菌體標記情況
32. 人類對遺傳奧秘的探索之路,充滿艱難曲折,又精彩絕倫,許多科學家在探索之路上作出了極大貢獻。下列對遺傳學家及其所取成就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孟德爾通過豌豆雜交實驗發(fā)現了遺傳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
B. 摩爾根通過研究果蠅眼色的遺傳提出并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設
C. 艾弗里通過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證明DNA才是轉化因子
D. 赫爾希和蔡斯通過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答案】B
【解析】
略
33.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相對性狀是指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B. 雜種后代中顯現不同性狀的現象稱性狀分離
C. 基因型相同,表現型一定相同
D. 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性狀分離是指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F1全部個體都表現顯性性狀,F1自交,F2個體大部分表現顯性性狀,小部分表現隱性性狀的現象,即在雜種后代中,同時顯現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
2、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
3、表現型=基因型+外界環(huán)境。
【詳解】相對性狀是指同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A正確;雜種后代中顯現不同性狀的現象稱性狀分離,B正確;基因型相同,表現型不一定相同,C錯誤;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對性狀的基因,D正確;故選C。
【點睛】本題知識點簡單,考查相對性狀、性狀分離、表現型及等位基因的相關知識,只要考生識記相對性狀、性狀分離、表現型及等位基因的概念即可正確答題,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
34.基因型為AABBCC和aabbcc的兩種豌豆雜交,按自由組合定律,F2代中基因型和表現型的種類數以及顯性純合子的幾率依次是( )
A. 18,6,1/32 B. 27,8,1/32 C. 27,8,1/64 D. 18,6,1/64
【答案】C
【解析】
【分析】
閱讀題干可知本題涉及的知識點是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梳理相關知識點,根據選項描述結合基礎知識做出判斷。
【詳解】基因型為AABBCC和aabbcc的兩種豌豆雜交,F1基因型為AaBbCc,F1自交,則F2中基因型種類有3×3×3=27種,表現型種類有2×2×2=8種,顯性純合子概率為1/4×1/4×1/4=1/64;故選C。
【點睛】本題考查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計算能力。
35.豌豆在自然狀態(tài)下是純種的原因是( )
A. 豌豆品種間性狀差異大 B. 豌豆先開花后授粉
C. 豌豆是自花傳粉閉花授粉的植物 D. 豌豆是自花傳粉的植物
【答案】C
【解析】
豌豆品種間性狀差異大便于觀察,但這不是豌豆在自然狀態(tài)下是純種人原因,A錯誤;豌豆先授粉后開花,B錯誤;豌豆是嚴格人閉花自花授粉植物,因此其在自然狀態(tài)下一般是純種,C正確;豌豆在自然狀態(tài)下是純種人原因是豌豆是嚴格人自花閉花授粉植物,D錯誤。
36.父本基因型為AABb,母本基因型為AaBb,其F1不可能出現的基因型是( )
A. AABb B. Aabb C. AaBb D. aabb
【答案】D
【解析】
37. 按自由組合定律遺傳,能產生四種類型配子的基因型是
A. YyRR B. MmNnPP C. BbDdEe D. Aabb
【答案】B
【解析】
存在兩對等位基因的可以產生四種配子,所以B選項正確。
38.基因型為 AaBb 的個體與 aaBb 個體雜交,按自由組合定律遺傳,Fl的表現型比例是:
A. 9 :3 : 3 : 1 ; B. 1 :1:1:1
C. 3 :l : 3 ; l ; D. 3 :1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AaBb 的個體與 aaBb雜交,先每對等位基因各自分開寫出后代表現型及比例,再進行自由組合;
Aa×aa→Aa :aa=1:1 顯性:隱性=1:1
Bb×Bb→BB:Bb:bb=1:2:1 顯性:隱性=3:1
故Fl的表現型比例是=(1:1)(3:1)=3:1:3:1 選C
考點: 雜交后代表現型及其比例的計算
點評:對于此類試題,學生應學生應運用分離和自由組合定律來計算雜交后代基因型和表現型種類
39.高膽固醇血癥是一種遺傳病,雜合子常活到約50歲時就患心肌梗塞,純合子常于30歲左右死于心肌梗塞,不能生育。一對患有高膽固醇血癥的夫妻,已生育一個完全正常的女孩,如果再生一個男孩,那么這個男孩能活到50歲的概率是( )
A. 1/3 B. 2/3 C. 1/2 D. 3/4
【答案】D
【解析】
【分析】
通過題意可知,高膽固醇血癥屬于常染色體上顯性遺傳病,患病雙親有一個正常的小孩,說明雙親為雜合子,顯性純合子不能活到50歲,所以能活到50歲的概率是3/4。
【詳解】一對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夫妻,已生育一個完全正常的孩子,是“有中生無為顯性”,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所以不能活到50歲的是顯性純合子。雜合子自交后代中顯性純合:顯性雜合:隱性純合=1:2:1,所以能活到50歲的概率為3/4;故選D。
【點睛】本題考查人類遺傳病及基因分離定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40.紫色企鵝的羽毛顏色是由復等位基因決定的:Pd–-深紫色、Pm–-中紫色、Pl–-淺紫色 、Pvl–-很淺紫色(近于白色)。其顯隱性關系是:Pd>Pm>Pl>Pvl(前者對后者為完全顯性)。若有淺紫色企鵝(PlPvl)與深紫色企鵝交配,則后代小企鵝的羽毛顏色和比例可能是( )
A. 1中紫色︰1淺紫色 B. 2深紫色︰1中紫色︰1淺紫色
C. 1深紫色︰1中紫色 D. 1深紫色︰1中紫色︰1淺紫色:1很淺紫色
【答案】C
【解析】
根據題意,深紫色企鵝的基因型為:PdP_(PdPd、PdPm、PdPl、PdPvl),所以淺紫色企鵝(PlPvl)與深紫色企鵝(PdP_)交配,有以下四種情況:
淺紫色企鵝(PlPvl)與深紫色企鵝(PdPd)交配,后代小企鵝均為深紫色;
淺紫色企鵝(PlPvl)與深紫色企鵝(PdPm)交配,后代小企鵝的羽毛顏色和比例為:1深紫色︰1中紫色;
淺紫色企鵝(PlPvl)與深紫色企鵝(PdPl)交配,后代小企鵝的羽毛顏色和比例為:1深紫色︰1淺紫色;
淺紫色企鵝(PlPvl)與深紫色企鵝(PdPvl)交配,后代小企鵝的羽毛顏色和比例為:2深紫色︰1中紫色︰1很淺紫色。
41. 某種遺傳病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下圖為該遺傳病的系譜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該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Ⅱ1為純合子
B. 該病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Ⅱ4為純合子
C. 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Ⅲ2為雜合子
D. 該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Ⅱ3為純合子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A、在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中,母親正常兒子未必正常,母親有病兒子一定有?。桓赣H正常女兒一定正常.由圖分析可知,該病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如果該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則Ⅱ1為顯性個體(如XAXa),不是純合子,A錯誤;
B、在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中,父親有病女兒一定有病,母親正常兒子一定正常,由圖分析可知該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B錯誤;
C、由圖分析可知該病可能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因為Ⅱ3有病,則Ⅲ2為雜合子,C正確;
D、由圖分析可知該病可能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因為Ⅱ3有一個正常的女兒Ⅲ2,所以Ⅱ3為雜合子,D錯誤.
故選:C.
考點:常見的人類遺傳?。?br />
42. 對雙鏈DNA分子的敘述,下列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
A. 若一條鏈A和T的數目相等,則另一條鏈A和T的數目也相等
B. 若一條鏈G的數目為C的2倍,則另一條鏈G的數目為C的0.5倍
C. 若一條鏈的A:T:G:C=l:2:3:4,則另一條鏈相應堿基比為2:1:4:3
D. 若一條鏈的G:T=1:2,則另一條鏈的C:A=2:1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DNA的化學結構:脫氧核糖核苷酸連接成脫氧核苷酸鏈。磷、糖在外為骨架,堿基在內??臻g結構:規(guī)則的雙螺旋(雙鏈螺旋結構,極性相反平行)。結構特點:①穩(wěn)定性:外側是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堿基A-T、C-G配對。②多樣性:堿基對排列順序千變萬化,數目成百上千。③特異性:每種生物具有特定的堿基排列。所以A、B、C、都正確。D選項中,若一條鏈中G:T=1:2,則另一條鏈中C:A也為1:2。故D不正確。
考點:DNA分子結構
點評:本題較容易,要求學生識記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了解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43.果蠅的灰身和黑身受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的控制;果蠅的紅眼和白眼也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位于X染色體上?,F用純合的灰身紅眼果蠅(雌)與黑身白眼果蠅(雄)雜交,得到下表實驗結果,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P
灰身(♀)×黑身(♂)
紅眼(♀)×白眼(♂)
F1
灰身
紅眼
F2
灰身∶黑身=3∶1
紅眼∶白眼=3∶1
A. F2中紅眼和白眼果蠅的性別分別是雌、雄和雄
B. 讓F1個體間雜交得F2,預期F2可能出現的基因型有9種
C. F2雄性中黑身白眼果蠅出現的概率是1/8
D. 讓F1自由交配獲得F2,若灰身紅眼∶灰身白眼∶黑身紅眼∶黑身白眼=9:3:3:1,則表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灰身(♀)×黑身(♂),F1是灰身,F2灰身:黑身=3:1,說明灰身是顯性性狀,黑色是隱性性狀;紅眼(♀)×白眼(♂),F1是紅眼,F2紅眼:白眼=3:1,說明紅眼是顯性性狀,白眼是隱性性狀。
【詳解】假設兩對基因分別是Aa、Bb,則親本是 AAXBXB×aaXbY,若只考慮眼色,則F1紅眼基因型是XBXb和XBY,F2為XBXB、XBXb、XBY、XbY,說明后代紅眼有雌有雄,白眼只有雌性,A正確;已知F1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則F2基因型可能有3×4=12種,B錯誤;已知親本是 AAXBXB×aaXbY,則F1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所以F2雄性中黑身白眼果蠅(aaXbY)出現的概率是1/4×1/2=1/8,C正確;已知F1基因型是AaXBXb和AaXBY,根據基因的分離定律進行分析,后代灰身:黑色=3:1,紅眼:白眼=3:1,再根據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將兩對性狀組合,則后代灰身紅眼:灰身白眼:黑身紅眼:黑身白眼=9:3:3:1,D正確;故選B。
【點睛】本題考查伴性遺傳的相關知識點,意在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題意、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
44.科學家研究CO2 濃度、光照強度和溫度對同一種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得到實驗結果如圖。請據圖判斷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 光照強度為a時,造成曲線 Ⅱ 和 Ⅲ 光合作用強度差異的原因是CO2 濃度不同
B. 光照強度為 b 時,造成曲線Ⅰ和Ⅱ光合作用強度差異的原因是溫度不同
C. 光照強度為a~b時,曲線Ⅰ、Ⅱ光合作用強度隨光照強度升高而升高
D. 光照強度為a~c時,曲線Ⅰ、Ⅲ光合作用強度隨光照強度升高而升高
【答案】D
【解析】
A.據圖分析,光照強度為a時,造成曲線Ⅱ和Ⅲ光合作用強度差異的原因是CO2濃度不同,A正確;
B.據圖分析,光照強度為 b 時,造成曲線 I和Ⅱ光合作用強度差異的原因是溫度的不同,B正確;
C.據圖分析,光照強度為a~b時,曲線 I、Ⅱ光合作用強度隨光照強度升高而升高,C正確;
D.光照強度為b~c時,Ⅲ光合作用強度已達最大值,不再隨光照強度升高而升高,D錯誤;
答案選D。
45.下列是人類有關遺傳病的四個系譜圖,與甲、乙、丙、丁四個系譜圖相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乙系譜中患病男孩的父親一定是該致病基因的攜帶者
B. 丁系譜中的夫妻再生一個正常男孩的幾率是1/8
C. 甲、乙、丙、丁都可能是白化病遺傳病的系譜圖
D. 甲、乙、丙、丁都不可能是紅綠色盲癥的系譜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譜圖:甲圖中,患病女兒的父母均正常,即“無中生有為隱性,隱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說明甲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乙圖中,患病兒子的父母均正常,說明該病為隱性遺傳病,可能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丙圖中,不能確定其遺傳方式,但患病母親有正常的兒子,說明該病不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也不可能是伴Y遺傳;丁圖中,父母均患病,但有一個正常的女兒,即“有中生無為顯性,顯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說明丁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據此答題。
【詳解】乙系譜肯定只能是隱性遺傳病,但不能確定是在常染色體還是X染色體上,若在X染色體上則父親不是該致病基因的攜帶者,A錯誤;丁系譜所示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雙親基因型為Aa,生正常孩子(aa)的幾率是1/4,則生一個正常男孩的幾率是1/8;B正確;白化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而丁圖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不可能是該病的系譜圖,C錯誤;紅綠色盲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乙圖可能是該病的系譜圖,D錯誤;故選B。
【點睛】本題結合系譜圖,考查人類遺傳病,要求考生識記幾種常見的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特點,能根據系譜圖,熟練運用口訣判斷各圖中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屬于考綱理解和應用層次的考查。
46.人參是一種適宜在森林底層生活的植物,胡楊是一種適宜在沙漠環(huán)境生活的植物。圖1是上述兩種植物(用甲、乙表示)單位時間內,吸收與釋放二氧化碳的量隨光照強度變化的曲線;圖2表示甲植物葉肉細胞中,兩種細胞器在圖1中四種不同光照強度(0、b1、b2、c)下的生理狀態(tài)。請據圖分析回答:
(1)甲、乙兩種植物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當光照強度為b1時,甲植物葉肉細胞內產生ATP的場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于甲植物來說,圖2中Ⅰ、Ⅱ、Ⅲ、Ⅳ狀態(tài)對應圖1中的光照強度依次是________。
(3)生產實踐中人工栽培乙植物。若圖1表示乙植物在溫度、水分適宜的條件下測得的曲線,則d點之后限制其增產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為了提高乙植物的產量,通常采用增施有機肥料(如農家肥)的辦法,若保持溫度等條件不變,則d點將發(fā)生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胡楊、人參 (2). 葉綠體、線粒體、細胞質基質 (3). c、b2、b1、0 (4). CO2濃度 (5). 向右上移動
【解析】
【分析】
據圖分析:人參植物適宜在森林腐殖質層生活,森林腐殖質層的光線比較弱,因此人參植物屬于陰生植物,其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都應比較低,因此對應圖中曲線乙;胡楊植物適宜在沙漠環(huán)境生活,屬于喜陽植物,光飽和點較高,因此對應曲線甲;圖二中,釋放氧氣的細胞器①表示葉綠體,釋放二氧化碳的細胞器②是線粒體。Ⅰ中,葉綠體除了吸收來自線粒體的二氧化碳外,還從環(huán)境中吸收二氧化碳,說明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Ⅱ中,線粒體除了產生的二氧化碳一部分給葉綠體用,還有一部分釋放到細胞外,說明呼吸作用強度大于光合作用;Ⅲ中,二氧化碳和氧氣剛好互為利用,說明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Ⅳ中,葉綠體不進行光合作用,說明只進行呼吸作用。
【詳解】(1)人參屬于陰生植物,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都較低,可用甲曲線表示;胡楊屬陽生植物,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都較高,可用乙曲線表示。當光照強度為b1時,是甲的光補償點,光合作用強度=呼吸作用強度,甲植物葉肉細胞內產生ATP的場所有葉綠體、線粒體、細胞質基質。
(2)圖2中Ⅰ、Ⅱ、Ⅲ、Ⅳ分別代表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光合作用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只進行呼吸作用的狀態(tài)對應圖1的光照強度依次是c、b2、b1、0。
(3)d點之后,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大,光合作用強度不再增大,此時限制光合作用強度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不再是光照強度,而是二氧化碳濃度。增施有機肥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環(huán)境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達到最大光合速率的光照強度及最大光合速率都將增大,故d點向右上移動。
【點睛】本題考查影響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的因素的知識。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能用文字、圖表以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的能力。
47.甲、乙圖分別是某二倍體生物細胞的染色體組成和分裂過程中物質或結構變化的相關模式圖。請分析回答:
(1)圖甲的①—⑥中,細胞結構顯著不同于其他細胞的是_______;處于有絲分裂中期的細胞是圖_____;圖③分裂產生的子細胞名稱是_____________。
(2)圖乙a、b、c中表示染色體的是_____。圖甲中細胞④產生的子細胞內,a、b、c的數量分別為_______________。圖甲⑥代表的個體最多能產生_____種染色體組合不同的配子。
(3)圖是某個體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兩對染色體及其相關基因的分布情況,據圖回答:
①假設減數分裂完成后,形成了DdA的精細胞,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設減數分裂完成后,形成了Da的精細胞,則同時產生的其他三個精細胞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考慮交叉互換)
【答案】 (1). ② (2). ① (3). 次級精母細胞 (4). a (5). 2、0、2 (6). 16 (7). 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①和②沒有分離;或者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①上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沒有分離 (8). da、dA、dA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圖:①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且著絲點都排列在赤道板上,處于有絲分裂中期;②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且著絲點分裂,可能處于有絲分裂后期;③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且同源染色體正在分離,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④細胞不含同源染色體,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中期;⑤細胞不含同源染色體,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⑥為雄果蠅體細胞中染色體組成圖。
分析乙圖:a表示染色體、b表示染色單體、c表示DNA。①中染色體:DNA=1:1,且染色體屬于與體細胞相同,可代表有絲分裂末期或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②中染色體數目:染色單體數目:DNA含量=1:2:2,且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可代表有絲分裂前期、中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全過程。
【詳解】(1)圖甲的①—⑥中,①③④⑤⑥是動物細胞,②是植物細胞,故細胞結構顯著不同于其他細胞的是②;處于有絲分裂中期的細胞是圖①;圖③是MI后期,細胞均等分裂,則為初級精母細胞,分裂產生的子細胞名稱是次級精母細胞。
(2)圖乙a、b、c中表示染色體的是a。圖甲中細胞④MII中期圖示,產生的子細胞內,a染色體2條,b染色單體0條、cDNA2條。圖甲⑥為雄果蠅體細胞中染色體組成圖。最多能產生24=16種染色體組合不同的配子。
(3)①假設圖減數分裂完成后形成了DdA的配子,如果d來自①,則可能是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①上的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沒有分離;如果d來自②,則可能是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①和②沒有分離。②如果圖進行正常減數分裂,形成了Da的精細胞,說明①④染色體組合,②③染色體組合,因此同時產生的三個精細胞的基因型是da、dA、dA。
【點睛】本題結合細胞分裂圖、柱形圖,考查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掌握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含量變化規(guī)律,能準確判斷圖中各細胞的分裂方式及所處的時期;準確判斷圖乙中a、b和c的名稱及各組所代表的時期以及基因的自由組合規(guī)律。
48.現有生物體內提取的一個DNA分子(稱為一代)的半保留復制過程,用放射性同位素3H標記的四種脫氧核苷酸作為原料,在實驗條件下合成新的DNA分子。請回答有關問題:
(1)DNA的復制通常發(fā)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③過程必需遵循 _________________ 原則。
(2)第二代每個DNA分子中有______條含3H的脫氧核苷酸鏈,由此說明DNA的復制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 特點。每個DNA兩條鏈的堿基排列順序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
(3)將一個細胞的一個DNA雙鏈用N15標記,放入含N14的四種脫氧核苷酸培養(yǎng)液中,連續(xù)分裂4次,問:含N14的DNA細胞占總細胞數的_________,含N15的DNA細胞占總細胞數的__________。
(4)DNA分子復制時要解旋,應在何處分開( )
A.1和2 B.2和3 C.3和4 D.5和6
【答案】 (1). 有絲分裂間期、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的間 (2). 堿基互補配對 (3). 1 (4). 半保留復制 (5). 不相同 (6). 100% (7). 1/8 (8). 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復制時,以DNA的兩條鏈為模板,合成兩條新的子鏈,每個DNA分子各含一條親代DNA分子的母鏈和一條新形成的子鏈,稱為半保留復制。DNA復制條件:模板(DNA的雙鏈)、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離的脫氧核苷酸)。
【詳解】(1)DNA的復制通常發(fā)生在有絲分裂間期、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的間期,③過程必需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2)由于DNA分子復制是半保留復制,所以第二代每個DNA分子中只有1條3H的脫氧核苷酸鏈;由于復制時是以原DNA分子為模板,按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進行的,所以第二代DNA分子中的每個DNA的兩條鏈之間的堿基排列順序不相同。
(3)DNA復制是半保留復制,一個DNA連續(xù)復制三次,形成8個DNA、16條鏈,其中原來DNA的鏈是2條,新形成的是14條。細胞連續(xù)分裂4次,形成16個子細胞,原有的一個DNA復制形成16個DNA,每個DNA中都含14N,即100%,其中含有15N標記的DNA有2個,占2/16,即1/8。
(4)DNA分子復制時要解旋,指雙螺旋打開斷裂氫鍵的過程,故應在3和4處分開。
【點睛】本題考查DNA的復制,要求考生識記DNA復制的過程、場所、條件及產物等基礎知識,掌握DNA半保留復制的相關計算,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
49.下圖是兩種遺傳病的家族系譜圖。其中甲病與正常為一對相對性狀,顯性基因用A表示,隱性基因用a表示;乙病與正常為一對相對性狀,顯性基因用B表示,隱性基因用b表示。其中Ⅱ-3個體為純合子。請根據家族系譜圖回答下列問題:
(1)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染色體上,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染色體上。
(2)Ⅲ-12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_。
(3)假設Ⅲ-12與Ⅲ-13結婚,則他們生一個只患一種病的孩子的概率為_________,生一個正常男孩的概率為________。
【答案】 (1). 常 (2). X (3). AAXBY 或AaXBY (4). 2/3 (5). 1/24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譜圖:Ⅱ-7和Ⅱ-8均患有甲病,但他們有一個正常的女兒,即“有中生無為顯性,顯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說明甲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虎?3和Ⅱ-4均不患乙病,但他們有一個患乙病的兒子,即“無中生有為隱性”,說明乙病為隱性遺傳病,又已知Ⅱ-3個體為純合子,即其不攜帶致病基因,因此乙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詳解】(1)根據分析,甲病的遺傳方式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乙病的遺傳方式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2)根據Ⅱ-7和Ⅱ-8可推知Ⅲ-12基因型及概率為AAXBY或AaXBY。
(3)Ⅲ-12基因型及概率為2/3AaXBY、1/3AAXBY,Ⅲ-13的基因型及概率是AaXBXb,因此Ⅲ-12與13號結婚生一個患甲病孩子的概率為1-2/3×1/4=5/6,患乙病孩子的概率為1/4,則他們生患一種病的孩子的概率為5/6×(1-1/4)+(1-5/6)×1/4=2/3;生一個正常男孩的概率為(1-5/6)×1/4=1/24。
【點睛】本題結合遺傳圖譜,考查人類遺傳病及伴性遺傳,要求考生識記幾種常見人類遺傳病的特點及伴性遺傳的特點,能根據題干中信息和系譜圖中信息準確判斷這兩種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再熟練運用逐對分析法進行相關概率的計算,有一定難度。
50.狗的毛色深淺與黑色素合成有關。B基因控制真黑色素合成,b基因控制淺黑色素合成,基因型為BB、Bb的狗分別表現為黑色、棕色,基因型為bb的狗表現為黃色。同時,狗的體色還受E、e基因的影響,當E存在時,真黑色素能夠正常合成,e基因導致真黑色素不能合成,這兩對基因分別位于第12號和第19號染色體上。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有一只黑色狗與一只棕色狗雜交,子代中黑、棕、黃三種顏色的狗都有。則兩親本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代中黃色狗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
(2)若第(1)小題中的兩只狗再次雜交,生出一只黑色狗的概率是________,這只狗是純合子的概率為________ 。
(3)狗的長毛(D)對短毛(d)為完全顯性,現有健康成年純種的黑色短毛雌狗(BBdd)、黃色長毛雄狗(bbDD)各若干只,請通過雜交實驗確定D、d和B、b兩對基因是否都位于第12號染色體上。請補充下面實驗內容。實驗步驟:
①親本:黑色短毛雌狗×黃色長毛雄狗→F1,表現型為______________。
②F1發(fā)育至成年,從F1中選取多對健康的雌雄狗雜交得F2。
③統(tǒng)計F2中狗的毛色和毛長。
實驗結果分析:若F2表現型及比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D、d基因不位于第12號染色體上;否則,說明D、d基因位于第12號染色體上。
【答案】 (1). BBEe (2). BbEe (3). BBee或Bbee (4). 3/8 (5). 1/3 (6). 棕色長毛 (7). 黑色長毛:黑色短毛:棕色長毛:棕色短毛:黃色長毛:黃色短毛=3:1:6:2:3:1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2、逐對分析法:首先將自由組合定律問題轉化為若干個分離定律問題;其次根據基因的分離定律計算出每一對相對性狀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詳解】(1)根據題意可知黑色狗的基因型為BBE_,棕色狗的基因型為BbE_,子代中黃色狗的基因型為__ee.則兩只親本的基因型為BBEe×BbEe,進一步推知子代中黃色狗的基因型為BBee、Bbee。
(2)若兩狗再雜交一次,即BBEe×BbEe,子代中黑色狗(BBE_)的概率為3/4×1/2=3/8,這只狗的基因型為1/3BBEE、2/3BBEe。
(3)假設D、d基因不位于第12號染色體上,可以設計以下實驗驗證:
①親本:黑色短毛雌狗(BBEEdd)×黃色長毛雄狗(bbeeDD)→F1(BbEeDd),表現型為棕色長毛。
②F1發(fā)育至成年后,從F1中選取多對健康的雌雄狗雜交得F2。
③統(tǒng)計F2中狗的毛色和毛長,利用逐對分析可以計算出F2中各種表現型的比例為:黑色長毛(BBD_)=1/4×3/4=3/16,黑色短毛(BBdd)=1/4×1/4=1/16,棕色長毛(BbD_)=1/2×3/4=6/16,棕色短毛(Bbdd)=1/2×1/4=1/8,黃色長毛(bbD_)=1/4×3/4=3/16;黃色短毛(bbdd)=1/4×1/4=1/16,即黑色長毛:黑色短毛:棕色長毛:棕色短毛:黃色長毛:黃色短毛=3:1:6:2:3:1。
【點睛】本題考查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及應用,首先要求考生根據題干信息“這兩對基因分別位于第12號和第19號染色體上”明確這兩對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其次根據題意推測出各種表現型相應的基因型;最后再利用逐對分析法,計算出相關表現型出現的概率。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