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題部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符合題意的選項,不選、錯選、多選均不給分)
1. 老年人頭發(fā)變白,主要原因是毛囊中的黑色素細胞發(fā)生了()
A. 細胞分裂B. 細胞分化C. 細胞衰老D. 細胞壞死
【答案】C
【解析】
【分析】衰老細胞的特征:(1)細胞內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小,但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固縮,染色加深;(2)細胞膜通透性功能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3)細胞色素隨著細胞衰老逐漸累積;(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減慢,新陳代謝減慢。
【詳解】人體衰老的過程中黑色素合成的酶活性降低甚至無法合成,導致黑色素合成減少,因此老年人頭發(fā)變白。
故選C。
2. 奶粉中被稱為“生命活動的主要承載者”的物質是()
A. 水B. 無機鹽C. 核酸D. 蛋白質
【答案】D
【解析】
【分析】蛋白質的功能-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①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即結構蛋白,如羽毛、頭發(fā)、蛛絲、肌動蛋白;②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shù)酶;③傳遞信息,即調節(jié)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④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體);⑤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
【詳解】AB、水和無機鹽屬于無機物,均不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AB錯誤;
C、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C錯誤;
D、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D正確。
故選D。
3. 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不同的生命活動,真核細胞中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是()
A. 細胞核B. 細胞膜C. 細胞壁D. 細胞溶膠
【答案】A
【解析】
【分析】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而真核細胞的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在細胞中起決定性作用。
【詳解】在真核細胞中,細胞的遺傳物質DNA主要存在于細胞核中,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4. 水稻和玉米從外界吸收硝酸鹽和磷酸鹽,可以用于細胞內合成()
A. 蔗糖B. 脂肪酸C. 甘油D. 核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核酸的元素組成是C、H、O、N、P;核糖的元素組成是C、H、O;脂肪的元素組成也是C、H、O,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形成甘油和脂肪酸。
【詳解】A、蔗糖屬于糖類,元素組成是C、H、O,不含N和P,故水稻和玉米從外界吸收硝酸鹽和磷酸鹽不能用于合成蔗糖,A錯誤;
BC、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形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和甘油的元素組成是C、H、O,不含N和P,故水稻和玉米從外界吸收硝酸鹽和磷酸鹽不能用于合成脂肪和脂肪酸,BC錯誤;
D、核酸的元素組成是C、H、O、N、P,故水稻和玉米從外界吸收硝酸鹽和磷酸鹽,可以用于細胞內合成核酸,D正確。
故選D。
5. 下列四組生物細胞結構最相似的一組是( )
A. 小球藻、黑藻、藍藻
B. 煙草、草履蟲、豌豆
C. 小麥、番茄、馬鈴薯
D. 酵母菌、青霉菌、大腸桿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綠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動物(如草履蟲、變形蟲)及動、植物。??嫉脑松铮核{藻、細菌(如乳酸菌、硝化細菌、大腸桿菌等)、支原體、衣原體、放線菌。另外,病毒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
【詳解】A、小球藻、黑藻都屬于真核生物,藍藻屬于原核生物,兩者細胞結構上存在較大差別,A錯誤;
B、煙草、草履蟲、豌豆都屬于真核生物,但草履蟲屬于動物,煙草和豌豆屬于植物,兩者細胞結構上有較大差別,B錯誤;
C、小麥、番茄、馬鈴薯都屬于植物,細胞結構上最相似,C正確;
D、酵母菌、青霉菌屬于真核生物,大腸桿菌屬于原核生物,兩者細胞結構上存在較大差別,D錯誤。
故選C。
6. 下列能體現(xiàn)細胞全能性的實例是()
A. 胡蘿卜根細胞→胡蘿卜植株B. 爪蟾蝌蚪→爪蟾幼體
C. 玉米種子→玉米植株D. 干細胞→脂肪細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關于細胞的“全能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
(1)概念:細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經(jīng)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2)細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細胞含有該生物全部的遺傳物質。
(3)細胞全能性大?。菏芫眩靖杉毎旧臣毎倔w細胞。
(4)細胞表現(xiàn)出全能性的條件:離體、適宜的營養(yǎng)條件、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
(5)細胞全能性以細胞形成個體為標志。
【詳解】細胞全能性以細胞形成個體為標志,“胡蘿卜根細胞→胡蘿卜植株”“起點”是細胞,“終點”是個體,體現(xiàn)了細胞的全能性;“爪蟾蝌蚪→爪蟾幼體”、“玉米種子→玉米植株”為生長發(fā)育過程,“起點”不是細胞,不是細胞全能性的體現(xiàn);“干細胞→脂肪細胞”為細胞分化過程,“終點”不是個體,不是細胞全能性的體現(xiàn);因此A正確。
故選A。
7. 2021年,中國科學家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實驗室實現(xiàn)二氧化碳到淀粉合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人工淀粉是由C、H、O元素組成
B. 本尼迪特試劑遇淀粉呈紅黃色
C. 人工淀粉徹底水解的產(chǎn)物是葡萄糖
D. 淀粉是植物細胞中重要的儲能物質
【答案】B
【解析】
【分析】多糖有淀粉、纖維素和糖原,糖原是動物細胞的儲能物質,淀粉是植物細胞的儲能物質,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成分。
【詳解】A、人工淀粉也是由二氧化碳形成的,由C、H、O元素組成,A正確;
B、淀粉不是還原糖,不能與本尼迪特試劑反應,淀粉鑒定用碘液,B錯誤;
C、淀粉的基本單位是葡萄糖,因此人工淀粉徹底水解的產(chǎn)物是葡萄糖,C正確;
D、淀粉是植物細胞中重要的儲能物質,糖原是動物細胞的儲能物質,D正確。
故選B。
8. 下列關于“光合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 加入層析液過多,提取到的色素濾液顏色變淺B. 分離色素時需加入少量的二氧化硅和碳酸鈣
C. 利用95%的酒精分離色素可得到四條色素帶D. 分離時濾紙上濾液細線應該高于層析液液面
【答案】D
【解析】
【分析】提取綠葉中色素時,需要加入無水乙醇或丙酮、SiO2、CaCO3,其中無水乙醇或丙酮的作用是提取色素,SiO2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CaCO3的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壞。分離色素時,用層析液,不同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隨著層析液擴散的速度越快,距點樣處越遠。距點樣處的距離由近到遠的色素依次是:葉綠素b、葉綠素a、葉黃素和胡蘿卜素。
【詳解】A、提取色素用的是無水乙醇或丙酮,層析液(用著分離色素)的多少不影響分離得到條帶顏色,A錯誤;
B、提取色素時需加入少量的二氧化硅和碳酸鈣,B錯誤;
C、用層析液分離色素可得到四條色素帶,C錯誤;
D、分離時濾紙上濾液細線應該高于層析液液面,以免色素溶于層析液,導致分離失敗,D正確。
故選D。
閱讀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研究發(fā)現(xiàn),ATP是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其結構與功能相適應。ATP主要來自于細胞呼吸,細胞呼吸的本質就是糖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9. 如圖是ATP的結構示意圖,其中①、②、③表示化學鍵。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①、②和③均為高能磷酸鍵
B. 形成③所需的能量可來源于光能也可來源于化學能
C. 細胞內的吸能反應所需能量都是由③斷裂后直接提供
D. ②和③都斷裂后就成為腺嘌呤脫氧核糖核苷酸
10. 真核細胞中,葡萄糖可經(jīng)需氧呼吸徹底氧化分解。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糖酵解階段葡萄糖中的化學能大部分以熱能形式釋放
B. 丙酮酸分解形成CO2,產(chǎn)生[H]和少量ATP,CO2可釋放到細胞外
C. 第三階段發(fā)生在線粒體基質,前兩個階段產(chǎn)生的[H]與氧結合生成H2O
D. 糖酵解和檸檬酸循環(huán)為電子傳遞鏈提供[H]和ATP
11. 氰化物是致命速度最快的毒物之一,它能與電子傳遞鏈中的蛋白質結合,阻斷ATP的生成。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氰化物中毒會抑制需氧呼吸過程中有關酶的合成
B. 氰化物中毒會抑制線粒體內膜上水的生成
C. 氰化物中毒會導致患者細胞中ADP與ATP比值上升
D. 氰化物中毒會使患者體內的乳酸含量下降
【答案】9. B10. B11. D
【解析】
【分析】圖示為ATP的結構示意圖,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基團構成,其中①表示普通磷酸鍵,②③表示高能磷酸鍵。
氰化物能與電子傳遞鏈中的蛋白質結合,阻斷ATP的生成,說明其作用于需氧呼吸第三階段,需氧呼吸第三階段發(fā)生電子傳遞過程,電子經(jīng)蛋白質傳遞參與水的生成,場所在線粒體內膜。
【9題詳解】
A、②和③均為高能磷酸鍵,①為普通磷酸鍵,A錯誤;
B、光反應可以形成ATP,將光能轉變?yōu)锳TP的化學能,呼吸作用也可以形成ATP,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轉變?yōu)锳TP的化學能,B正確;
C、細胞內的吸能反應如光合作用就是吸能反應,吸收的能量來自光能,C錯誤;
D、②和③都斷裂后所就成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錯誤。
故選B。
【10題詳解】
A、糖酵解階段葡萄糖中的化學能大部分留在丙酮酸中,少部分釋放出來,A錯誤;
B、需氧呼吸第二階段丙酮酸分解形成CO2,產(chǎn)生[H]和少量ATP,CO2可釋放到細胞外,B正確;
C、第三階段發(fā)生在線粒體內膜,前2個階段產(chǎn)生的[H]與氧結合生成H2O,C錯誤;
D、糖酵解和檸檬酸循環(huán)為電子傳遞鏈提供[H],電子傳遞鏈可以產(chǎn)生ATP,D錯誤。
故選B。
【11題詳解】
A、氰化物中毒會導致ATP合成減少,酶的合成需要能量,故能抑制需氧呼吸過程中有關酶的合成,A正確;
B、氰化物能與電子傳遞鏈中的蛋白質結合,導致電子傳遞受阻,線粒體內膜上水的生成需要電子,所以氰化物中毒會抑制線粒體內膜上水的生成,B正確;
C、氰化物中毒會導致ATP合成減少,患者細胞中ADP與ATP比值上升,C正確;
D、氰化物中毒導致的是有氧呼吸第三階段受影響,不會使患者體內的乳酸含量下降,D錯誤。
故選D。
12. 某小組進行“探究酶催化的高效性”活動,實驗思路如表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可用雞肝勻漿代替馬鈴薯勻漿進行實驗B. 馬鈴薯勻漿中含有過氧化氫酶
C. 可用收集的氣體總量作檢測指標D. 該實驗能說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細胞產(chǎn)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機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質、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約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②專一性:每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者一類化學反應;
③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條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
題表分析:本實驗的自變量是加入催化劑的種類,酶和無機催化劑對比,具有高效性,故試管A氧氣產(chǎn)生速率遠大于試管B。
【詳解】A、雞肝中含有過氧化氫酶,因此為了證明酶具有高效性,看用雞肝勻漿代替馬鈴薯勻漿進行實驗,A正確;
B、馬鈴薯勻漿含有過氧化氫酶,因此在該實驗中可作為酶的代表,來與試管B中加入的等量的無機催化劑二氧化錳作比較,來證明酶具有高效性,B正確;
C、酶促反應速率可用單位時間內底物消失的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來表示,因此這里為了衡量反應速率的大小,可用相同時間(或單位時間)內收集的氣體量作檢測指標,而不能用收集的氣體總量為指標,因為理論上來講,兩只試管中獲得的氣體總量是 相同的,C錯誤;
D、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催化劑種類的不同,因此該實驗的目的是驗證酶具有高效性,即通過該實驗能說明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D正確。
故選C。
13. 下列關于“制作和觀察根尖細胞有絲分裂臨時裝片”活動的敘述,錯誤的是()
A. 視野中大多數(shù)細胞處于分裂間期B. 無法觀察到某細胞中細胞板逐漸形成細胞壁的過程
C. 解離后滴加清水的目的是洗去多余的染液D. 使用鹽酸解離能夠破壞細胞間的果膠
【答案】C
【解析】
【分析】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
1、解離:剪取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質量分數(shù)為15%的氯化氫溶液和體積分數(shù)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溫下解離3-5min。
2、漂洗:待根尖酥軟后,用鑷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約10min。
3、染色:把洋蔥根尖放進盛有質量濃度為0.01g/mL或0.02g/mL的龍膽紫溶液的培養(yǎng)皿中,染色3-5min。
4、制片:取一干凈載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將染色的根尖用鑷子取出,放入載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鑷子尖把根尖弄碎,蓋上蓋玻片,在蓋玻片再加一載玻片,然后,用拇指輕輕地壓載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載玻片,既制成裝片。5、觀察:(1)低倍鏡觀察把制成的洋蔥根尖裝片先放在低倍鏡下觀察,要求找到分生區(qū)的細胞,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有的細胞正在分裂。(2)高倍鏡觀察,找到分生區(qū)的細胞后,把低倍鏡移走,直接換上高倍鏡,用細準焦螺旋和反光鏡把視野調整的既清晰又較亮,直到看清細胞物像為止。
【詳解】A、分裂間期時間遠大于分裂期時間,觀察時,顯微鏡的視野中處于分裂期的細胞數(shù)目少于處于分裂間期的細胞,A正確;
B、解離時細胞已死亡,不可能看到無法觀察到某細胞中細胞板逐漸形成細胞壁的過程,B正確;
C、解離后滴加清水的目的是洗去解離液,避免解離過度,C錯誤;
D、鹽酸能夠破壞細胞間的果膠,使根尖細胞在后續(xù)的操作中彼此容易被分開,D正確。
故選C。
14. 下圖表示番茄隨環(huán)境中氧濃度的變化,從培養(yǎng)液中吸收Ca2+和SiO44-的曲線。影響A、B兩點與B、C兩點吸收量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
A. 離子濃度、載體數(shù)量
B. 載體數(shù)量、氧濃度
C. 載體數(shù)量、離子濃度
D. 離子濃度、氧濃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番茄細胞吸收離子的方式為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需要載體蛋白的協(xié)助,同時需要消耗細胞呼吸釋放的能量,因此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和數(shù)量會影響主動運輸?shù)乃俾剩彩怯绊懠毎粑囊蛩匾矔绊懼鲃舆\輸。
【詳解】分析題圖曲線可知,A、B兩點的氧氣濃度相同,有氧呼吸的強度相同,即供應的能量相同,因此影響A、B兩點吸收離子量不同的原因是載體的數(shù)量不同;B、C兩點是番茄吸收Ca2+數(shù)量隨氧氣濃度的變化,C點氧氣濃度高,細胞呼吸作用加強,釋放的能量多,所以運輸Ca2+數(shù)量多,即影響B(tài)、C兩點吸收量的主要因素是氧氣濃度,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15. 如圖是某種生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某一時期的圖像,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該生物為某種動物B. 該生物的一個體細胞中含有4條染色體
C. 該細胞處于有絲分裂的后期D. 該細胞中含有8條染色單體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圖可知,圖中著絲點分裂,表示有絲分裂的后期。
【詳解】A、該生物不含細胞壁,含中心體,為某種動物,A正確;
B、該時期含有8條染色體,故該生物的一個體細胞中含有4條染色體,B正確;
C、該細胞著絲點分裂,處于有絲分裂的后期,C正確;
D、該細胞中不含染色單體,D錯誤。
故選D。
16. 下圖表示細胞中部分生物膜之間結構和功能的聯(lián)系。以下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 圖中的 1、3 分別是細胞、細胞核的邊界
B. 圖中 7 和 8 增大膜面積的方式相同
C. 囊泡 1 和 2 的膜結構相似,所運輸?shù)奈镔|結構有差異
D. 細胞中的囊泡隨機運輸?shù)郊毎げ⑴c之融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膜系統(tǒng)包括細胞膜、細胞器膜和核膜。由圖可知,1是核膜,2是細胞器膜,3是細胞膜,4是線粒體,5是內質網(wǎng),6是高爾基體,7是類囊體膜,8是線粒體內膜。
【詳解】A、圖中的1核膜、3細胞膜分別是細胞核、細胞的邊界,A錯誤;
B、葉綠體和線粒體增大膜面積的方式不同:葉綠體以一個個類囊體堆疊成基粒的方式增大膜面積,線粒體以內膜向腔內突起形成嵴的方式增大膜面積,B錯誤;
C、囊泡1和2的膜結構相似,但所運輸?shù)奈镔|結構有差異,C正確;
D、細胞中的囊泡精確的運輸?shù)郊毎げ⑴c之融合,D錯誤。
故選C。
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題。
孟德爾1865年發(fā)表了《植物雜交試驗》論文,揭示了生物性狀的分離和自由組合的遺傳規(guī)律,后人稱為孟德爾定律。孟德爾實驗的成功取決于他取材適當,方法嚴密。
17. 選擇豌豆作為材料為孟德爾獲得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礎,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豌豆是自花、閉花授粉植物,便于形成純種,確保雜交實驗結果可靠性
B. 豌豆花冠的形狀便于人工去雄及人工授粉等操作
C. 豌豆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莢中,便于觀察和計數(shù)
D. 豌豆的生長期較長,產(chǎn)生的種子數(shù)量多,方便實驗
18. 孟德爾在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中,運用了“假說—演繹”的方法。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F1自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3∶1屬于假說的內容
B. 設計純合親本正交、反交實驗是為了驗證假說
C. 孟德爾在F1自交和測交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D. 測交后代的表現(xiàn)類型及比例,可反映F1所產(chǎn)生的配子類型及比例
19. 在模擬孟德爾雜交實驗中,甲同學分別從下圖①、②所示燒杯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并記錄字母組合;乙同學分別從下圖①、③所示燒杯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并記錄字母組合。將抓取的小球分別放回原燒杯后,重復100次。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甲同學的實驗模擬F1產(chǎn)生配子和受精作用
B. 乙同學的實驗模擬基因自由組合定律
C. 乙同學抓取小球的組合類型中DR約占1/4
D. 從①~④中隨機各抓取1個小球的組合類型有16種
【答案】17. D18. D19. D
【解析】
【分析】豌豆作為遺傳學實驗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嚴格的自花、閉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狀態(tài)下一般為純種;(2)豌豆具有多對易于區(qū)分的相對性狀,易于觀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長期短,易于栽培。
孟德爾的假說--演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①提出問題(在實驗基礎上提出問題);②做出假設(生物的性狀是由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配子中的遺傳因子成單存在;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③演繹推理(如果這個假說是正確的,這樣F1會產(chǎn)生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配子,這樣測交后代應該會產(chǎn)生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類型);④實驗驗證(測交實驗驗證,結果確實產(chǎn)生了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類型);⑤得出結論(分離定律的本質)。
【17題詳解】
豌豆作為遺傳學實驗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豌豆是嚴格的自花、閉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狀態(tài)下一般為純種;豌豆具有多對易于區(qū)分的相對性狀,易于觀察;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豌豆生長期短,易于栽培,成熟后籽粒眾多,且都留在豆莢中,便于觀察和計數(shù),ABC正確,D錯誤。
故選D。
【18題詳解】
A、F1自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3∶1屬于實驗現(xiàn)象,A錯誤;
B、孟德爾設計了測交實驗進行驗證假說,B錯誤;
C、孟德爾在豌豆雜交、F1自交的實驗基礎上提出問題,用測交驗證假說是否正確,C錯誤;
D、由于測交時,隱形個體只能產(chǎn)生一種隱形配子,測交后代的表現(xiàn)類型及比例,可反映F1所產(chǎn)生的配子類型及比例,D正確。
故選D。
【19題詳解】
A、燒杯模擬的是雌雄生殖器官,燒杯中的小球模擬的是雌雄配子,故甲同學分別從圖中①、②所示燒杯(這兩個燒杯中均裝有D、d兩種小球)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并記錄字母組合,模擬的是F1(雜合子)產(chǎn)生配子和受精作用的過程,A正確;
B、乙同學分別從下圖①、③所示燒杯中隨機抓取一個小球并記錄字母組合,涉及兩對等位基因(D、d和R、r),模擬了基因自由組合定律(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B正確;
C、乙同學抓取小球的過程中,從①中抓取到D的概率為1/2,從③中抓取R的概率為1/2,故乙同學抓取小球的組合類型中DR約占1/2×1/2 = 1/4,C正確;
D、從①~④中隨機各抓取1個小球模擬了DdRr個體自交產(chǎn)生后代的基因型種類情況,組合類型一共有3(DD、Dd、dd)×3(RR、Rr、rr)=9種,D錯誤。
故選D。
20. 下列關于細胞癌變及癌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A. 癌細胞可出現(xiàn)巨核、雙核或多核現(xiàn)象
B. 癌細胞具有無限增殖能力,無細胞周期
C. 致癌因子有很多,某些病毒可能會導致癌變
D. 癌變往往與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功能的喪失有關
【答案】B
【解析】
【分析】癌細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細胞中遺傳物質發(fā)生變化,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xù)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細胞癌變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內因,外因是各種致癌因子,內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基因突變。癌細胞的特征:能夠無限增殖;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顯著改變;細胞表面發(fā)生變化,細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質減少。
【詳解】A、細胞核能控制細胞代謝,癌細胞代謝旺盛,核質比例失常,可出現(xiàn)巨核、雙核或多核現(xiàn)象,A正確;
B、癌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的能力,細胞周期縮短,B錯誤;
C、某些病毒可能會導致細胞癌變,稱為病毒致癌因子,C正確;
D、人體正常細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是對細胞正常生命活動起主要調節(jié)作用的基因,如果發(fā)生突變或被過量表達,會被異常激活轉化為癌基因,從而使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出現(xiàn)異常,抑癌基因可阻止細胞不正常的增殖或促進細胞凋亡,如果發(fā)生突變,細胞增殖就會失控,因此細胞癌變往往與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功能的喪失有關,D正確。
故選B。
21. 核膜上有核孔,核孔構造復雜,與核纖層緊密結合,成為核孔復合體(NPC)。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并且危害嚴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機制是核孔復合體的運輸障礙。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核膜為雙層膜結構,由四層磷脂分子構成
B. 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與NPC功能息息相關
C. 人成熟紅細胞上NPC數(shù)量較少,因此紅細胞的代謝較弱
D. 引起心房顫動可能是部分RNA通過NPC輸出細胞核障礙
【答案】C
【解析】
【分析】細胞核的結構:(1)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中分開;(2)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4)核孔:實現(xiàn)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詳解】A、磷脂雙分子層組成細胞膜的基本支架,核膜為雙層膜結構,所以核膜由四層磷脂分子構成,A正確;
B、核孔能實現(xiàn)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NPC為核孔復合體,所以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與NPC功能息息相關,B正確;
C、人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無NPC,C錯誤;
D、RNA通過核孔出細胞核,由題意可知,心房顫動(房顫)致病機制是核孔復合體的運輸障礙,因此推測心房顫動可能是部分RNA通過NPC輸出細胞核障礙而引起,D正確。
故選C。
22. 如圖表示人體內某種酶促反應速率受溫度和pH的影響情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在b點時,將酶的濃度增大一倍,反應速率不可能增大
B. 在a點時,將酶的濃度增大一倍,反應速率可能增大
C. 在c點時,將酶的濃度增大一倍,反應速率可能增大
D. 該圖不能反映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的變化特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酶的知識點:
(1)酶活性:酶的活性受溫度、pH、激活劑或抑制劑等因素的影響。
(2)活化能:分子從常態(tài)轉變?yōu)槿菀装l(fā)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tài)所需要的能量。
(3)作用機理:催化劑是降低反應的活化能。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顯著。
(4)酶的本質:酶是活細胞產(chǎn)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蛋白質,少數(shù)是RNA。
(5)酶的特性: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較溫和(高溫、過酸、過堿,都會使酶的結構遭到破壞,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溫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會失活)。
【詳解】ABC、題圖可以反映溫度和pH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但是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不僅包括溫度和pH,還有酶的濃度等,在底物充足的條件下,增大酶的濃度,可以提高反應速率,A錯誤,BC正確;
D、題圖顯示,該酶的最適pH為2(強酸性環(huán)境)左右,因此這種酶可能是胃蛋白酶,而不會是唾液淀粉酶,D正確。
故選A。
23. 共翻譯折疊是指原核細胞核糖體上的一些多肽鏈還尚未合成結束就會發(fā)生折疊,形成獨特的三維構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共翻譯折疊有利于蛋白質形成特定的空間結構而發(fā)揮功能
B. 原核細胞對多肽鏈共翻譯折疊過程中需要內質網(wǎng)的參與
C. 共翻譯折疊過程會伴隨著ATP的水解,屬于放能反應
D. 共翻譯折疊的實質是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肽鍵的過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于每種氨基酸的數(shù)目成百上千,氨基酸形成肽鏈時,不同種類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肽鏈的盤曲、折疊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因此,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是極其多樣的。
【詳解】A、根據(jù)題意“共翻譯折疊是指原核細胞在翻譯尚未結束時,核糖體上的一些多肽鏈會發(fā)生折疊,形成獨特的三維構象”,故共翻譯折疊有利于蛋白質形成特定的空間結構而發(fā)揮功能,A正確;
B、原核細胞中沒有內質網(wǎng),B錯誤;
C、共翻譯折疊是吸能反應,該過程會伴隨著ATP的水解,C錯誤;
D、共翻譯折疊是肽鏈折疊形成特定空間結構的過程,該過程可形成氫鍵和二硫鍵等,肽鍵是在核糖體上脫水縮合時形成的,D錯誤。
故選A。
24. 小鼠毛皮中黑色素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當顯性基因R、C(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常染色體上)都存在時,才能產(chǎn)生黑色素,如圖所示?,F(xiàn)將一個黑色純種和一個白色純種小鼠進行雜交,F(xiàn)1雌雄交配(后代數(shù)量足夠多),則F2的表現(xiàn)型比例為()
A. 黑色∶白色=2∶1B. 黑色∶棕色∶白色=1∶2∶1
C. 黑色∶棕色∶白色=9∶6∶1D. 黑色∶棕色∶白色=9∶3∶4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據(jù)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由于R、C兩對等位基因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當R、C基因同時存在時,才能產(chǎn)生黑色素,只有C基因存在時,能產(chǎn)生棕色素。因此,黑色個體的基因型為C_R_,棕色個體的基因型為C_rr,白色個體的基因型為ccR_和ccrr。
【詳解】將黑色純種(CCRR)和白色純種(ccrr)小鼠進行雜交得到F1,F(xiàn)1的基因型為CcRr,F(xiàn)1雌雄個體交配,則F2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黑色(1CCRR、2CcRR、2CCRr、4CcRr):棕色(1CCrr、2Ccrr):白色(1ccRR、2ccRr、1ccrr)=9:3:4,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25. 根據(jù)表中分析同質量的脂肪和糖類在氧化分解時的差異,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 脂肪中的H的比例是12%
B. 脂肪中H的比例較高,所以釋放的能量較多
C. 相同質量條件下,脂肪比糖類在氧化分解時耗氧量多
D. 相同質量的脂肪和糖類氧化分解時產(chǎn)生的水量X
這是一份浙江省2023_2024學年高一生物下學期開學考試試題含解析,共2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0、pH6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浙江省2023_2024學年高二生物下學期開學考試試題含解析,共2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卷, P序列甲基化直接影響的過程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浙江省2023_2024學年高三生物下學期開學考試含解析,共2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用維甲酸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