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這些民間儒學流派致力于經(jīng)典的簡化,如編撰《四書》而為科舉制度的教材,大批撰述修身和教育的論著,從文人的精神修煉一直到底層的蒙養(yǎng)讀本,與各種族規(guī)家訓等人生指南,紛然并呈。”這些民間儒學流派的努力意在()
A.推動儒學世俗化 B.突出思辨色彩 C.使儒學成為主流 D.提倡個性自由
【答案】A
【解析】
【詳解】從材料可知,儒家學派致力于儒家思想為教育、人生價值觀及基層管理等方面服務,說明儒學流派的努力意在推動儒學世俗,A項正確;理學突出思辨色彩,排除B項;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儒學成為主流,排除C項;材料與提倡個性自由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2.浩如煙海的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國已經(jīng)失傳的唐詩作品和唐代詩學理論資料,成為中國學者輯佚唐詩作品、研究唐詩的重要史料。這表明()
A.中日兩國文化同根同源 B.日本更重視文化的傳承
C.日本深受中華文化影響 D.唐詩深受日本國民歡迎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根據(jù)材料可知,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國已經(jīng)失傳的唐詩作品和唐代詩學理論資料,體現(xiàn)了日本深受中華文化影響,C項正確;材料反映了日本文化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中日兩國文化同根同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xiàn)了日本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不能說明日本更重視文化的傳承,排除B項;材料僅能說明日本古代典籍保存了大量中國已經(jīng)失傳的唐詩作品,不代表唐詩深受日本國民歡迎,排除D項。故選C項。
3.阿拉伯人大規(guī)模翻譯波斯、印度和古希臘的典籍,將幾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臘典籍都譯成了阿拉伯文,使其得以保存并重新傳回歐洲。此材料表明翻譯典籍()
A.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杰出貢獻 B.打破世界文化各具特色的傳統(tǒng)格局
C.直接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xiàn) D.促進了阿拉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答案】A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jù)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的阿拉伯帝國。材料“阿拉伯人大規(guī)模翻譯波斯、印度和古希臘的典籍,將幾乎所有重要的古希臘典籍都譯成了阿拉伯文,使其得以保存并重新傳回歐洲”體現(xiàn)的是阿拉伯人在保存波斯、印度、古希臘文化過程中發(fā)揮巨大作用,并且保存的古希臘典籍流傳回歐洲,助推了歐洲社會的轉型,強調的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杰出貢獻,A項正確;世界文化各具特色的傳統(tǒng)格局是由各國國情決定的,打破的說法錯誤,排除B 項;阿拉伯人對古希臘典籍的翻譯對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產(chǎn)生影響,但是并未直接推動,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阿拉伯文化在世界傳播的說法,排除D項。故選A項。
4.中世紀,基督教會把人分為兩類:一類是被上帝選中的,一類是未被上帝選中的。這樣就順理成章地把“靈魂救贖”的教義灌輸?shù)搅巳藗兊乃枷氘斨?,從而把人的思想引向了虛無的境界。教會此舉()
A.意在加強對人們思想的控制 B.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chǎn)生
C.使教徒的靈魂得到上帝拯救 D.說明上帝造成人類的不平等
【答案】A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 題。據(jù)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教會這樣做的主要意圖是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對人們思想的控制,讓人們服從教會的教義和權威,A項正確;這種劃分和教義的灌輸與資本主義萌芽的產(chǎn)生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排除B項;其目的顯然不是為了拯救教徒的靈魂,排除C項;上帝并沒有造成人類的不平等,這只是教會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人為劃分,排除D項。故選A項。
5.當代西方學者在墨西哥實地考查發(fā)現(xiàn),作為阿茲特克人后裔的納瓦族人在使用電話、電視和電腦的同時,仍然堅持使用古老的納瓦語進行交流。他們既會定期前往教堂虔誠禮拜,也會請求土著祭司替他們的玉米種子加持法力。這一現(xiàn)象說明()
A.拉美發(fā)展需要擺脫傳統(tǒng)束縛 B.人類文明發(fā)展路徑具有一致性
C.傳統(tǒng)美洲文明仍然具有韌性 D.外來文化取代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xiàn)代(墨西哥)。根據(jù)材料“仍然堅持使用古老的納瓦語進行交流”、“也會請求土著祭司替他們的玉米種子加持法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墨西哥在使用現(xiàn)代工具和接受西方宗教的同時,也保留了傳統(tǒng)習俗,反映出傳統(tǒng)美洲文明仍然具有韌性,C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這些傳統(tǒng)對于拉美發(fā)展的束縛,排除A項;“一致性”表述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傳統(tǒng)文化仍存在于墨西哥,沒有反映出外來文化取代了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
6.印歐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創(chuàng)造了以“吠陀”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爾干半島的印歐人與當?shù)鼐用袢诤?,逐漸演變?yōu)楹笫赖南ED人,形成了以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為代表的古希臘文化。這說明古代印歐人的遷徙()
A.加速了不同地區(qū)區(qū)域文化的形成 B.形成了印度獨有的種姓制度
C.對古希臘文明發(fā)展的影響最深遠 D.導致農(nóng)耕文明遭受嚴重破壞
【答案】A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jù)材料信息“創(chuàng)造了以“吠陀”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形成了以希臘神話和《荷馬史詩》為代表的古希臘文化”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印歐人的遷徙對古印度、古希臘等不同地區(qū)文明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同時提及對古印度、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僅強調其中之一不能完整概括題干信息,排除B項、C項;材料肯定印歐人遷徙促進了區(qū)域文化的發(fā)展,沒有“破壞農(nóng)耕文明”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
7.19世紀初,悉尼市的街道以及醫(yī)院、教堂、海岸燈塔等建筑大多出自一些罪犯(來自英國)之手,其中有個設計師曾犯偽造罪,但由于他的貢獻,其頭像還印在澳大利亞5元鈔票的票面上。這說明()
A.英國流放者推動了澳大利亞的殖民開發(fā)
B.販賣黑奴是英國殖民擴張的重要手段
C.殖民擴張加劇了澳大利亞的社會動蕩
D.澳大利亞人口結構的轉變得益于工業(yè)革命
【答案】A
【解析】
【詳解】澳大利亞是英國罪犯的流放之地,而罪犯們建造了悉尼市的街道以及醫(yī)院、教堂、海岸燈塔等建筑,這說明英國的流放者推動了澳大利亞的發(fā)展,A項正確;販賣黑奴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流放者對于澳大利亞的貢獻而非導致澳大利亞社會動蕩,排除C項;人口結構變化在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排除D項。故選A項。
8.硅谷是世界著名高科技產(chǎn)業(yè)區(qū),這里常住人口大約有300萬,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外籍人士,這主要得益于硅谷的“技術移民”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
A.硅谷移民的融合加深 B.美國實行寬松的移民政策
C.“精英遷移”新趨勢 D.硅谷的高新技術世界領先
【答案】C
【解析】
【詳解】根據(jù)材料并結合學知識可知,隨著新興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和發(fā)達國家的產(chǎn)業(yè)升級,全球勞動力的人才流動出現(xiàn)新趨勢,“知識精英”成為各國爭搶的重要資源,硅谷的成功就是一個典型案例,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硅谷的“技術移民”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云集硅谷,而非“硅谷移民的融合加深”,排除A 項;移民硅谷的是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即精英人才,說明美國移民政策條件并不寬松,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精英遷移”新趨勢,沒有體現(xiàn)“硅谷的高新技術世界領先”,排除D項。故選C項。
9.茶馬古道指唐代以來為順應當?shù)厝嗣裥枨?,在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qū),以茶葉和馬匹為主要交易內容,以馬幫為主要運輸工具的商品貿(mào)易通道。元朝建立驛站,從而使四川西部與西藏間的茶馬古道大大延伸。明朝設衛(wèi)駐軍以保護茶道暢通。清朝時期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進一步推動了川藏“茶馬貿(mào)易”。據(jù)此可知()
A.茶馬古道有利于邊疆地區(qū)開發(fā)與治理 B.政府推行重商主義,保護商人利益
C.茶馬古道促進了中外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 D.政府保護互市,推動了跨區(qū)域貿(mào)易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jù)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中國古代。根據(jù)材料,唐朝以后歷代都對茶馬古道進行維護,這有利于推動跨區(qū)域貿(mào)易 發(fā)展,D項正確;材料和邊疆開發(fā)治理無關,排除A項;古代中國推行重農(nóng)抑商,排除B項;茶馬古道是國內的貿(mào)易通道,排除C項。故選D項。
10.17世紀,東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師患痛風被中國的艾灸治愈,他敏銳地注意到艾灸的價值,迅速收集有關資料并出版書籍,很快引發(fā)了艾灸在荷蘭、英國、德國等國的流行。中醫(yī)一度成為當時歐洲上流社會養(yǎng)生調理、治病診療的潮流之選。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東方知識豐富歐洲醫(yī)學研究 B.人類文明的傳播具有互補性
C.中國醫(yī)學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D.宗教成為東西方交流的載體
【答案】A
【解析】
【詳解】根據(jù)材料可知,艾灸等中醫(yī)知識從中國傳入歐洲,使得歐洲醫(yī)學領域出現(xiàn)了崇尚中醫(yī)診療的風尚,豐富了歐洲醫(yī)學研究,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互補性,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xiàn)出“領先世界”,排除C項;D項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排除D項。故選A項。
11.有學者認為,蒙古西征把原來因地理、政治、經(jīng)濟條件不同而互相阻隔的地區(qū)連成一片,絲綢之路一度暢通無阻,實現(xiàn)了人類文明的大交流;也有學者認為,歐洲戰(zhàn)爭的種族主義和專制主義始于東歐,在某種程度上可將其歸因于蒙古西征后對俄羅斯人的個性和俄羅斯制度的影響。這表明
A.歷史研究無法取得一致的結論 B.戰(zhàn)爭對人類文明具有雙重影響
C.蒙古西征使絲綢之路從此暢通 D.蒙古西征實現(xiàn)亞歐大陸 統(tǒng)一
【答案】B
【解析】
【詳解】根據(jù)材料可知,蒙古人西征一方面促進了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經(jīng)濟交流,另一方面則使得種族主義和專制主義逐漸西傳,這說明古代戰(zhàn)爭對于人類文明有雙重影響,B項正確;歷史研究可以得出一致結論,排除A項,“絲綢之路一度暢通無阻”而非一直暢通無阻,排除C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 項。
12.有學者指出:“拿破侖戰(zhàn)爭掃蕩了德意志各小邦國,削弱了德意志的封建勢力。戰(zhàn)爭的橫向沖擊使德意志的落后性暴露無遺,并推動著德意志歷史的縱向發(fā)展,外來現(xiàn)代化的強制性已動員起普魯士內部正在形成的現(xiàn)代化意識及民族覺醒力”。該學者認為拿破侖戰(zhàn)爭()
A.結束了德意志君主制度 B.提升了德意志民族意識
C.加劇了德意志分裂狀態(tài) D.傳播了工業(yè)革命的成果
【答案】B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歐洲)。據(jù)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拿破侖戰(zhàn)爭削弱了德國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普魯士內部正在形成的現(xiàn)代化意識及民族覺醒力”,體現(xiàn)了拿破侖戰(zhàn)爭提升了德意志民族意識,B項正確;拿破侖戰(zhàn)爭并沒有結束德意志的君主制度,排除A項;拿破侖戰(zhàn)爭加速了德國民族意識的提升,推動了德意志的統(tǒng)一,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侖戰(zhàn)爭對德國民族主義意識的提升,沒有體現(xiàn)傳播工業(yè)革命的成果,排除D項。故選B項。
13.二戰(zhàn)后,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雖使用英語或法語,但都規(guī)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新加坡、韓國等有著儒家文化背景的國家,重視發(fā)揚寬容和諧、吃苦耐勞和社會為先等精神,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二戰(zhàn)后()
A.全球化促使各國文化同質化 B.西方國家的優(yōu)勢地位得到加強
C.全球化和多樣性的共同發(fā)展 D.第三世界崛起改變了世界格局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jù)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二戰(zhàn)后(世界)。據(jù)材料可知,二戰(zhàn)后新興國家在發(fā)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開放性,也立足于本國本民族的發(fā)展傳統(tǒng),這體現(xiàn)出全球化和多樣化的共同發(fā)展,C項正確;各國的發(fā)展道路是多樣化的,而非同質化,排除A項;材料“都規(guī)定以本土語言為官方語言”“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華”反映的是全球化和多樣化的統(tǒng)一,與西方國家的優(yōu)勢地位無關,排除B項;;第三世界崛起只是沖擊了原有的世界格局,并非改變,排除D項。故選C項。
14.柏拉圖創(chuàng)建的阿卡德米學園,以體操等體育項目來鍛煉身體、以音樂來陶冶心靈的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思想,開設了數(shù)學、天文、音樂、哲學四門課程。這四門課程隨后成為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干和導源。這說明古希臘阿卡德米學園()
A.學術氛圍較為濃厚 B.教學職能實現(xiàn)轉型
C.服務民主政治需要 D.分科教育已經(jīng)出現(xiàn)
【答案】D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希臘。根據(jù)材料“數(shù)學、天文、音樂、哲學四門課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卡德米學園實行較為明確的分科教育,D項正確;材料只體現(xiàn)了辦學思想很不錯,但是效果如何,材料不能體現(xiàn),排除A項;材料缺乏對比,無法得出教學職能的轉變,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xiàn)了學園的辦學思想和課程,不能體現(xiàn)是否服務民主的需要,排除C項。故選D項。
15.1902年,面向孺童群體的《啟蒙畫報》于北京創(chuàng)刊,其宗旨為“欲合我中國千五百州縣后進英才之群力,辟世界新機”,參考中西教育課程,設有格致、輿地、算術、動植物等欄目。據(jù)此可知,該畫報()
A.保障了民眾對閱讀的需求 B.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可
C.兼具啟蒙與救亡雙重變奏 D.打破了當權者對教育的壟斷
【答案】C
【解析】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2(中國)。據(jù)材料可知,從該畫報的宗旨和所設的科目看,兼具啟蒙與救亡雙重變奏,C項正確;材料是面向孺童群體,對民眾沒有閱讀的要求,排除A項;廣泛認可太絕對了,排除B項;當權者對教育的壟斷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
16.“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遺產(chǎn)的無形性'和“活態(tài)性',所有遺產(chǎn)均通過口、手、肢體、行為和技能來表達,因此不具備實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過程和傳承系統(tǒng)完全依賴于人,這就決定它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活態(tài)化性質?!边@說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A.必須關注其傳承方式的保護 B.完全沒有加以保護的必要性
C.長期變化無常具有不可知性 D.可以不具備真實性和完整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詳解】材料的主旨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中,要注意對文化傳承者的保護,A項正確;B、C、D三項表述錯誤,排除。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第17題10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6分,第20題12分,共52分。
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mào)易的發(fā)展,西方商船來到中國,以絲綢為載體的中國服飾文化逐漸被歐洲人了解。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幾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凡是略有規(guī)模的英國貴族豪宅中,至少有一個房間是用精美的中國絲綢墻布來裝飾的。而當來自東方的紡織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chǎn)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紡織品后,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
-摘編自劉海翔《歐洲大地的中國風》
材料二晚清時期,大量的舶來品進入中國,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xiàn),有些中國人開始穿西服。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規(guī)定標準禮服以西服為主,后來各地出現(xiàn)了不少西服店。當時的北京,雖然作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襯衣、針織衫、西褲等已逐漸得到推廣。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認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報》上發(fā)文反駁:“歐化逐漸東開,國人多喜穿西裝,取其穿之能有活潑的氣象與振作的態(tài)度,而且便捷無拖沓。”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其設計受到西服的影響,但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編自王建朗《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
(1)據(jù)材料一概括中國服飾在近代歐洲傳播的基本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歷史背景。
(2)據(jù)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國傳播的特點。
【答案】(1)基本情況: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貴族豪宅采用中國絲綢裝飾;工匠設計帶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吸收中國服裝裁剪方法;藝術家汲取中國元素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歷史背景:新航路開辟,東西方航路開通;近代商品貿(mào)易發(fā)展。
(2)特點:晚清時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頒布法令進行推廣;人民態(tài)度兩極分化;吸收外國元素對中國服飾進行改造。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近代英國。第一小問基本情況:根據(jù)材料一“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可知,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根據(jù)材料一“凡是略有規(guī)模的英國貴族豪宅中,至少有一個房間是用精美的中國絲綢墻布來裝飾的”可知,貴族豪宅采用中國絲綢裝飾;根據(jù)材料一“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chǎn)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可知,工匠設計帶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吸收中國服裝裁剪方法;根據(jù)材料一“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紡織品后,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可知,藝術家汲取中國元素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第二小問歷史背景:根據(jù)材料一“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mào)易的發(fā)展,西方商船來到中國“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航路開通;近代商品貿(mào)易發(fā)展。
【小問2詳解】
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jù)材料二“西方服飾在沿海商埠隨之出現(xiàn)”可知,晚清時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根據(jù)材料二“民國政府在1912年頒布《服制條例》,規(guī)定標準禮服以西服為主,后來各地出現(xiàn)了不少西服店”可知,政府頒布法令進行推廣,服裝店在各地出現(xiàn);根據(jù)材料二“社會上也有反對易服的聲音”可知,人民態(tài)度兩極分化;根據(jù)材料二“與孫中山有關的中山裝,其設計受到西服的影響,但衣領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可知,吸收外國元素對中國服飾進行改造。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末,一位美國作家寫道:“這個大陸原來的主人現(xiàn)在已被白種人像圈牲口一樣拘禁起來了?!边@指的是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實行的保留地制度。美國政府在保留地內實行帶有強迫性和種族壓迫色彩的“美國化”政策:印第安人只有在教育、定居生產(chǎn)、宗教改造、風俗變革等方面達到設定標準,才能成為美國公民。然而,印第安人并未發(fā)生白人社會所期望的變化。
-摘編自李劍鳴《美國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與作用》
材料二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印第安人公民法》,給予所有在美國境內出生的印第安人公民權。對此,《紐約時報》報道:“印第安人得到這樣的公民權之后,臉上的笑容一定是苦澀嘲諷的”,因為印第安人認為所謂的公民權只是為了徹底取締其保留地的一個手段。
-摘編自《美國印第安人政策檔案》《紐約時報》
材料三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試圖再次同化印第安人,廢除保留地,鼓勵他們進入城市,最終仍有約半數(shù)印第安人堅持留在保留地。60年代,印第安人發(fā)起自由民權運動,美國國會在70年代先后通過法案,允許印第安人有權選擇生活方式,并給予保留地自治權,但仍存在一定限制。
-摘編自(美)艾倫·布林克利《美國史》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19世紀以來美國境內印第安人面臨的困境。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試論美國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演變及原因。
【答案】(1)困境:美國政府的種族壓迫政策;傳統(tǒng)文化遭遇沖擊;聚居地的不斷減少;美國社會的排斥。
(2)演變:19世紀,實行保留地制度,對印第安人進行民族壓迫;20世紀20年代,給予印第安人公民權,為廢除保留地制度做準備;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政府廢除保留地制度;20世紀70年代,恢復保留地制度并且給予印第安人自治權。
原因:印第安人的不斷反抗;美國代議制度的完善;社會思想的解放與發(fā)展。
【解析】
【小問1詳解】
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世紀以來的美國。根據(jù)材料一“美國政府在保留地內實行帶有強迫性和種族壓迫色彩的“美國化'政策”可知,美國政府的種族壓迫政策;根據(jù)材料一“印第安人只有在教育、定居生產(chǎn)、宗教改造、風俗變革等方面達到設定標準,才能成為美國公民?!笨芍?,傳統(tǒng)文化遭遇沖擊;根據(jù)材料二“因為印第安人認為所謂的公民權只是為了徹底取締其保留地的一個手段。”可知,聚居地的不斷減少;根據(jù)材料三“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試圖再次同化印第安人,廢除保留地,鼓勵他們進入城市,最終仍有約半數(shù)印第安人堅持留在保留地?!笨芍?,美國社會的排斥。
【小問2詳解】
本題是對比、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xiàn)代的美國。第一小問演變,根據(jù)材料一“這指的是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實行的保留地制度。”可知,19世紀,實行保留地制度,對印第安人進行民族壓迫;根據(jù)材料二“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印第安人公民法》,給予所有在美國境內出生的印第安人公民權?!笨芍?,20世紀20年代,給予印第安人公民權,為廢除保留地制度做準備;根據(jù)材料三“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試圖再次同化印第安人,廢除保留地,鼓勵他們進入城市,最終仍有約半數(shù)印第安人堅持留在保留地?!迸c“60年代,印第安人發(fā)起自由民權運動,美國國會在70年代先后通過法案,允許印第安人有權選擇生活方式,并給予保留地自治權"可知,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政府廢除保留地制度;20世紀70年代,恢復保留地制度并且給予印第安人自治權。
第二小問原因,根據(jù)材料三“60年代,印第安人發(fā)起自由民權運動”可知,印第安人的不斷反抗;根據(jù)材料二“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印第安人公民法》,給予所有在美國境內出生的印第安人公民權。”可知,美國代議制度的完善;根據(jù)材料三“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試圖再次同化印第安人,廢除保留地,鼓勵他們進入城市,最終仍有約半數(shù)印第安人堅持留在保留地”“美國國會在70年代先后通過法案,允許印第安人有權選擇生活方式,并給予保留地自治權”可知,社會思想的解放與發(fā)展。
19.博物館是社會進步的產(chǎn)物,它是國家公共資源的展示,也是國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反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3年,大英博物館正式誕生,英國議會通過《法案全書》,規(guī)定由國家為大英博物館提供財政上的支持。然而,上述規(guī)定在實際中多為一紙空文。19世紀開始,來自英國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自然歷史文物書籍收藏增長迅速。這一時期,英國議會對大英博物館更加重視也更加慷慨,愿意花費公共資金來擴充藏品,管理和服務也得到了相應的改進。在19世紀以前,嚴格的參觀資格申請和參觀時間、人數(shù)的限制,使絕大部分英國民眾被排除在參觀者之外。1808年,將近半個世紀沒有變更的準入卡制度被廢止,進入博物館參觀學習的英國民眾與日俱增.
-摘編自洪霞,謝小琴《從精英掌控到大眾文化空間》
材料二大公司控制美國經(jīng)濟生活始于二十世紀初,一些大型藝術博物館也開始發(fā)揮出它們的魅力。先是由摩根家族贊助,而后又得到洛克菲勒家族支持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美國也是西半球最壯觀的藝術殿堂。它多次舉辦規(guī)模宏大的國際展覽,古埃及的圖坦卡蒙的墓葬、亞歷山大的再發(fā)現(xiàn)、中國的青銅器、梵蒂岡收藏的藝術精品,美國觀眾都能一飽眼福。大公司則通過博物館的陳列展出對社會情趣施加影響。
-摘編自馮承柏《略論西方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和社會效益》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后大英博物館的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從社會功能的角度,分析博物館的影響。
【答案】(1)變化 國家管理從虛設到實質(或國家從不重視到重視);館藏規(guī)模與種類增加;參觀人員從嚴格限制到逐漸放開(或受眾由精英轉向大眾)。原因英國政治制度的完善;工業(yè)革命增強了經(jīng)濟實力,政府加大對博物館的投入;殖民擴張掠奪大量珍貴文物;自然科學的進步;啟蒙運動推動平等思想的傳播。
(2)(2)影響: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藝術;豐富民眾的社會生活社會情趣;傳達國家精神;具有社會教育功能;促進世界文化交流。
【解析】
【小問1詳解】
變化 根據(jù)材料一“1753年,大英博物館正式誕生,英國議會通過《法案全書》,規(guī)定由國家為大英博物館提供財政上的支持。然而,上述規(guī)定在實際中多為一紙空文。19世紀開始,來自英國本土和世界各地的自然歷史文物書籍收藏增長迅速。這一時期,英國議會對大英博物館更加重視也更加慷慨,愿意花費公共資金來擴充藏品,管理和服務也得到了相應的改進”,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國家管理從虛設到實質(或國家從不重視到重視);館藏規(guī)模與種類增加;根據(jù)材料一......在19世紀以前,嚴格的參觀資格申請和參觀時間、人數(shù)的限制,使絕大部分英國民眾被排除在參觀者之外。1808年,將近半個世紀沒有變更的準入卡制度被廢止,進入博物館參觀學習的英國民眾與日俱增”,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參觀人員從嚴格限制到逐漸放開(或受眾由精英轉向大眾)。原因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英國政治制度的完善;工業(yè)革命增強了經(jīng)濟實力,政府加大對博物館的投入;殖民擴張掠奪大量珍貴文物;自然科學的進步;啟蒙運動推動平等思想的傳播等方面分析19世紀后大英博物館變化的原因。
【小問2詳解】
影響 根據(jù)材料二“大公司則通過博物館的陳列展出對社會情趣施加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藝術;豐富民眾的社會生活社會情趣;傳達國家精神;具有社會教育功能;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等社會功能方面分析博物館的影響。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類遷徙與多元文化的形成緊密相關,對世界歷史發(fā)展影響深遠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某一族群的遷徙,擬定論題,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選取印歐人的遷徙
論題:印歐人的遷徙推動了歐亞文化的多元發(fā)展。
闡釋:公元前2000-前1000年,印歐人從東歐平原出發(fā),向不同方向遷徙。在歐洲,他們的遷徙對語言體系的形成影響深遠,希臘語、拉丁語等諸多歐洲語言皆源于印歐語系。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深刻影響了歐洲文學、哲學的發(fā)展。例如,古希臘的哲學思想通過希臘語得以廣泛傳播和傳承,對后世西方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奠基性作用。在文學方面,用拉丁語創(chuàng)作的諸多作品成為歐洲文學的經(jīng)典。在印度,雅利安人作為印歐人的一支,帶來了吠陀文化。吠陀文化與當?shù)匚幕诤虾?,逐漸形成種姓制度,這一制度深刻塑造了印度的社會結構與宗教信仰。印度教的教義便與種姓制度緊密相連,影響著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總之,印歐人的遷徙在歐洲和印度引發(fā)了深刻的文化變革,促進了歐亞地區(qū)多元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選取阿拉伯人 遷徙
論題:阿拉伯人的遷徙促進了亞非歐文化的大融合。
闡釋:7-8世紀,阿拉伯人從阿拉伯半島出發(fā),向中東、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遷徙。在中東地區(qū),阿拉伯人傳播了伊斯蘭教,與當?shù)氐牟ㄋ刮幕ⅹq太文化等深度交融?!兑磺Я阋灰埂愤@部文學巨著便是文化融合的結晶,它匯集了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國的多種文化元素,展現(xiàn)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多元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建筑方面,清真寺的建筑風格融合了阿拉伯與波斯的特色。在北非,阿拉伯人的到來改變了當?shù)氐淖诮绦叛龈窬?,伊斯蘭教廣泛傳播,阿拉伯語也逐漸普及,促進了當?shù)匚幕慕y(tǒng)一與發(fā)展。在伊比利亞半島,阿拉伯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相互碰撞,科爾多瓦成為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圖書館收藏了大量來自不同地域、文化的典籍,學術研究繁榮。
總之,阿拉伯人的遷徙使得亞非歐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創(chuàng)造出獨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觀,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3:選取歐洲人的遷徙
論題:近代歐洲人的遷徙促使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
闡釋:15世紀末起,大量歐洲人遷徙至美洲。在北美,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移民建立起以歐洲政治制度為藍本的殖民地體系,使英語成為主要語言,傳播了歐洲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同時,非洲黑奴被販賣到北美地區(qū),帶來了非洲的音樂、舞蹈、宗教等文化元素,與歐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如爵士樂,它融合了非洲音樂的節(jié)奏、歐洲音樂的和聲等特點。在中南美洲,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占據(jù)主導地位,與印第安文化深度融合,并且在宗教方面,本土宗教信仰與天主教結合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如瑪雅文化與天主教融合后,在宗教儀式和建筑風格上都有體現(xiàn)。在藝術領域,誕生了融合多種風格的建筑,如墨西哥的一些教堂建筑融合了西班牙巴洛克風格與印第安本土特色??傊?,歐洲人的遷徙使美洲成為多元文化的匯聚地,極大地豐富了美洲的文化內涵。(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4:選取華人的遷徙
論題:近現(xiàn)代華人的遷徙促進了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融合。
闡釋:19世紀中葉起,華人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向東南亞、北美等地遷徙。在東南亞,華人帶去了中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技術、手工藝以及儒家文化等。華人積極參與當?shù)氐纳虡I(yè)活動,對當?shù)厣虡I(yè)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形成了獨特的華人商業(yè)文化,如注重家族合作、誠信經(jīng)營等理念。在文化方面,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當?shù)毓?jié)日相互影響,既保留了中華文化特色,又融入了當?shù)卦?。在北美,華人在參與當?shù)亟ㄔO的同時,也傳播中國文化,形成了唐人街等獨特文化區(qū)域。唐人街不僅是華人的聚居地,還成為傳播中國飲食文化、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要場所,如中華武術、書法繪畫等在當?shù)氐玫絺鞑ヅc發(fā)展,讓當?shù)鼐用駥χ腥A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總之,華人的遷徙使中華文化在海外得以傳播,并與當?shù)匚幕嗷ト诤?,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僅為閱卷參考,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和近現(xiàn)代的世界。根據(jù)材料“選取某一族群的遷徙”“主要影響區(qū)域及文化影響”,可從遷徙族群帶來的影響角度分析,如選取印歐人的遷徙,可擬定題目為印歐人的遷徙推動了歐亞文化的多元發(fā)展。根據(jù)材料“歐洲,影響語言體系形成,知希臘語、拉丁語;印度,帶來吠陀文化,形成種姓制度”再結合所學可從印尼人遷徙的方向、其語言體系對歐洲、印度等地的語言、文化產(chǎn)生的具體和深遠影響等角度分析,最后總結概括即可。如,公元前2000-前1000年,印歐人從東歐平原出發(fā),向不同方向遷徙。在歐洲,他們的遷徙對語言體系的形成影響深遠,希臘語、拉丁語等諸多歐洲語言皆源于印歐語系。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深刻影響了歐洲文學、哲學的發(fā)展。例如,古希臘的哲學思想通過希臘語得以廣泛傳播和傳承,對后世西方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奠基性作用。在文學方面,用拉丁語創(chuàng)作的諸多作品成為歐洲文學的經(jīng)典。在印度,雅利安人作為印歐人的一支,帶來了吠陀文化。吠陀文化與當?shù)匚幕诤虾?,逐漸形成種姓制度,這一制度深刻塑造了印度的社會結構與宗教信仰。印度教的教義便與種姓制度緊密相連,影響著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總之,印歐人的遷徙在歐洲和印度引發(fā)了深刻的文化變革,促進了歐亞地區(qū)多元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根據(jù)材料選取某一族群的遷徙”“主要影響區(qū)域及文化影響”,可從遷徙族群帶來的影響角度分析,如選取阿拉伯人的遷徙,可擬定題目為阿拉伯人的遷徙促進了亞非歐文化的大融合。根據(jù)材料“中東、北非,伊比利亞半島,傳播伊斯蘭教,促進文化融合再結合所學可從阿拉伯人遷徙的方向、其遷徙對亞歐非等地的文化產(chǎn)生的具體和深遠影響等角度分析,最后總結概括即可。如7-8世紀,阿拉伯人從阿拉伯半島出發(fā),向中東、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遷徙。在中東地區(qū),阿拉伯人傳播了伊斯蘭教,與當?shù)氐牟ㄋ刮幕ⅹq太文化等深度交融?!兑磺Я阋灰埂愤@部文學巨著便是文化融合的結晶,它匯集了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國的多種文化元素,展現(xiàn)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多元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建筑方面,清真寺的建筑風格融合了阿拉伯與波斯的特色。在北非,阿拉伯人的到來改變了當?shù)氐淖诮绦叛龈窬郑了固m教廣泛傳播,阿拉伯語也逐漸普及,促進了當?shù)匚幕慕y(tǒng)一與發(fā)展。在伊比利亞半島,阿拉伯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相互碰撞,科爾多瓦成為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圖書館收藏了大量來自不同地域、文化的典籍,學術研究繁榮,總之,阿拉伯人的遷徙使得亞非歐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創(chuàng)造出獨特而多元的文化景觀,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根據(jù)材料選取某一族群的遷徙”“主要影響區(qū)域及文化影響”,可從遷徙族群帶來的影響角度分析,如選取歐洲人的遷徙,可擬定題目為近代歐洲人的遷徙促使美洲多元文化的形成。根據(jù)材料“美洲,歐洲文化與當?shù)匚幕诤?,北美洲形成獨特音樂風格,中南美洲宗教文化融合”再結合所學可從歐洲人遷徙的方向、其遷徙對美洲的文化產(chǎn)生的具體和深遠影響等角度分析,最后總結概括即可。如,15世紀末起,大量歐洲人遷徙至美洲。在北美,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移民建立起以歐洲政治制度為藍本的殖民地體系,使英語成為主要語言,傳播了歐洲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同時,非洲黑奴被販賣到北美地區(qū),帶來了非洲的音樂、舞蹈、宗教等文化元素,與歐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如爵士樂,它融合了非洲音樂的節(jié)奏、歐洲音樂的和聲等特點。在中南美洲,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占據(jù)主導地位,與印第安文化深度融合,并且在宗教方面,本土宗教信仰與天主教結合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如瑪雅文化與天主教融合后,在宗教儀式和建筑風格上都有體現(xiàn)。在藝術領域,誕生了融合多種風格的建筑,如墨西哥的一些教堂建筑融合了西班牙巴洛克風格與印第安本土特色??傊?,歐洲人的遷徙使美洲成為多元文化的匯聚地,極大地豐富了美洲的文化內涵。根據(jù)材料“選取某一族群的遷徙”“主要影響區(qū)域及文化影響”,可從遷徙族群帶來的影響角度分析,如選取華人的遷徙,可擬定題目為近現(xiàn)代華人的遷徙促進了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融合。根據(jù)材料“東南亞、北美洲等,傳播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影響商業(yè)文化,在北美洲形成唐人街文化”再結合所學可從華人遷徙的方向、其遷徙對促進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與融合等角度分析,最后總結概括即可。如,19世紀中葉起,華人從中國東南沿海地區(qū)向東南亞、北美等地遷徙。在東南亞,華人帶去了中國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技術、手工藝以及儒家文化等。華人積極參與當?shù)氐纳虡I(yè)活動,對當?shù)厣虡I(yè)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形成了獨特的華人商業(yè)文化,如注重家族合作、誠信經(jīng)營等理念。在文化方面,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當?shù)毓?jié)日相互影響,既保留了中華文化特色,又融入了當?shù)卦?。在北美,華人在參與當?shù)亟ㄔO的同時,也傳播中國文化,形成了唐人街等獨特文化區(qū)域。唐人街不僅是華人的聚居地,還成為傳播中國飲食文化、傳統(tǒng)藝術的重要場所,如中華武術、書法繪畫等在當?shù)氐玫絺鞑ヅc發(fā)展,讓當?shù)鼐用駥χ腥A文化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總之,華人的遷徙使中華文化在海外得以傳播,并與當?shù)匚幕嗷ト诤希S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遷徙族群
時間范圍
主要影響區(qū)域及文化影響
印歐人
公元前2000-前1000年
歐洲,影響語言體系形成,如希臘語、拉丁語;印度,帶來吠陀文化,形成種姓制度
阿拉伯人
7-8世紀
中東、北非、伊比利亞半島,傳播伊斯蘭教,促進文化融合,如《一千零一夜》
歐洲人
15世紀末起
美洲,歐洲文化與當?shù)匚幕诤?,北美洲形成獨特音樂風格,中南美洲宗教文化融合
華人
19世紀中葉起
東南亞、北美洲等,傳播中華文化,在東南亞影響商業(yè)文化,在北美洲形成唐人街文化

相關試卷

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月考(文化班)歷史試卷:

這是一份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月考(文化班)歷史試卷,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文化班)歷史試題(解析版):

這是一份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文化班)歷史試題(解析版),共1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四次月考歷史試卷(含解析):

這是一份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四次月考歷史試卷(含解析),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2024~2025學年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高二(上)第三次月考歷史試卷(含答案)

2024~2025學年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高二(上)第三次月考歷史試卷(含答案)

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卷

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卷

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第二次月考)歷史卷(解析版)

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第二次月考)歷史卷(解析版)

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第二次月考)歷史卷

河北省邯鄲市三龍育華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第二次月考)歷史卷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月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