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學校、班級、姓名及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世界那么大,為什么是中國在美食方面冠絕全球?
首先,中國有兩大“地理優(yōu)勢”奠定了“美食王國”的基礎。
一是中國地大物博、食材豐富。中國幅員遼闊的疆域包含了豐富多彩的各種土壤、地形和氣候,為中國人提供了豐富的食材。
二是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氣候溫和、適宜生存。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都處在溫帶,溫度、降水都非常適合生存繁衍。
中國還有兩大“歷史優(yōu)勢”鞏固了“美食王國”的地位。
一是中國歷史和文化源遠流長、未曾斷絕。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能保持五千年長盛不衰、未曾中斷的文明,這使得中國在美食烹飪方面的技法和文化能夠得到相當完整的傳承和長足的發(fā)展。中國美食煎、炒、炸、蒸、煮、烤、烙、燜、氽、煲等豐富多樣的制作技法,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中華美食文化成型于商周時期,不斷發(fā)展變化,至清代發(fā)展出“四大菜系”(魯菜、川菜、粵菜、蘇菜),后來浙、閩、湘、徽四地的菜品也因形式豐富、味道上佳而加入其中形成了“八大菜系”。今天,中國美食早已不限于“八大菜系”,每個地方都有自己豐富而獨特的菜系和小吃,它們互相影響、促進,使得中國美食文化向著更高層級邁進。
二是中國歷史上不斷融合吸收外來飲食文化。中國歷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和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歷史,現(xiàn)今常見的很多美食材料,如辣椒、蒜、香菜、胡椒、茄子、紅薯、土豆、葡萄、玉米等等都是歷史上從外國傳入到中國的,中國美食能有今天的繁榮局面,跟這些外來食材的輸入密不可分。
(摘編自《歷史地理決定:為什么中國的美食能冠絕全球》)
材料二:
陽光、空氣、水和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四大要素。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特別是火和工具的使用在促進人類進化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漁獵、畜牧和種植造就了多種文明。小麥和稻谷緊隨人類遷徙的腳步,把更高的文明傳到世界每個角落。人類文明的足跡,可以通過飲食、食具和生產工具加以判斷。
浙江浦江上山遺址作為“遠古中華第一村”,是中國農耕文化村落的源頭之一。在此發(fā)現(xiàn)了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較為完整的證據(jù)鏈,是世界最早的稻作農業(yè)遺存,重新修訂了對世界農業(yè)起源時間的認識。同時發(fā)現(xiàn)的上山文化彩陶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世界最早的彩陶,也是人類最早的飪食具。
北方的粟黍文明也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礎。大地灣遺址人類骨骼穩(wěn)定同位素證據(jù)表明,約在距今五千九百年時,黃土高原的粟作生產逐漸替代黍作,成為主要農作物形態(tài),促進了人口快速增長和文明發(fā)展進步。
華夏祖先對獲取食物抱有寬廣的胸懷和精準的拿來主義。除本土農畜品種外,還從世界各地引進新品種,如小麥、土豆、玉米、番薯、番茄、大蒜、辣椒、芝麻等。華夏文明是在立足本國又吸收外來的情況下發(fā)展起來的。
最早飪食具——陶器的發(fā)明,被看作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志。除上山遺址發(fā)現(xiàn)的萬年彩陶外,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河北磁山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陶鼎。距今四千年前的二里頭夏代遺址出土了青銅爵。從先秦到兩漢,各類飪食具名目多達百種,鐵質、漆質飪食具逐漸得到普及。唐宋以后,瓷器成為普遍應用的飪食具。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瓷器名揚四海。
“灶者,生養(yǎng)之本”。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和半坡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原始灶。春秋虎形青銅灶帶有煙囪。漢代青銅“龍首灶”有三個灶眼,上置甑釜。漢陶灶模型帶有山墻。北宋后,河東、開封將煤用于烹飪燃料,出現(xiàn)了“入羊爐”、鐐爐、“銚”(火鍋)等。清代出現(xiàn)了燜爐、明爐。爐灶改進提高了烹飪效率,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發(fā)展。
漢魏以前,人們在席上跪坐吃飯,稱為“饗”。南北朝時出現(xiàn)高足坐具,方凳、胡床逐漸取代座席,唐人垂足而食。桌椅出現(xiàn)后,改分餐制為合餐制。一日三餐(一朝食、兩燕食)最早是帝王專利,普通人一日兩餐(朝食曰饔,夕食曰飧)。到唐代,普通人也變一日兩餐為三餐。隨著南北朝唐宋政治中心的南移,大批北人南下,南北方烹飪方式和觀念匯流,中國烹飪文化發(fā)生巨大轉變。
宋代都市集鎮(zhèn)食肆大興,酒樓、食店、茶坊遍布?!稏|京夢華錄》《清明上河圖》描述東京汴梁“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qū)之異味,盡在庖廚”的盛況。南宋臨安素食、北食、南食、川食等專業(yè)風味餐館問世,出現(xiàn)上門服務、分工合作的“四司六局”和專供富家雇傭的“廚娘”。磨、油、酒、醬、糖等作坊日益品牌化。元代飲食業(yè)出現(xiàn)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風味菜肴,烹飪各環(huán)節(jié)基本定型,調味品多達數(shù)十種,出產于希臘的南乳香“馬思薈吉”在元朝宮廷里也得到應用。明清食品種類、加工水平、烹調技術達到很高程度,用料珍貴,注意造型,重視“祖制”,原料、配伍、烹制程式化。清代出現(xiàn)爆炒,對菜肴創(chuàng)新影響很大,勾芡、吊湯技術成熟,還出現(xiàn)了堪稱絕技的揚州瓜雕,南北風味各流派菜系發(fā)展定型。
(摘編自《從央視飲食文化節(jié)目說起,探索中華古代飲食文明的足跡》)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中國在地理上有疆域遼闊,土壤、地形、氣候類型多樣,大部分處于溫帶,氣候溫和等優(yōu)勢。
B. 中國的“八大菜系”發(fā)展出煎、炒、炸、蒸、烤、燜、氽等制作技法,有世界少有的多樣性。
C. 中國最早的稻作農業(yè)遺存刷新了世界農業(yè)的起源時間,人類飲食文明的足跡或可追溯到更早時期。
D. 陶器的發(fā)明標志了新石器時代的開始,而后的飪食具材質逐漸多樣化,瓷器更是得到長足發(fā)展。
2. 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種樹郭橐駝傳》中有“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的句子,可知柳宗元并未按唐時的實際情況描述用餐情況。
B. 獲取食物的寬廣胸懷和精準的拿來主義折射著中華文明的開放性和包容性,這是中華文明的優(yōu)勢之一。
C. 兩則材料都提到中國菜系的定型大致在清代,至此中華飲食文化的發(fā)展才達到了巔峰。
D. 央視推出的飲食文化節(jié)目《一饌千年》探索中國古代飲食文明的足跡,有利于中華飲食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fā)展。
3. 下列對兩則材料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兩則材料都圍繞中華傳統(tǒng)飲食文化這一話題行文,材料一著眼全球,較為宏觀。
B. 兩則材料都以總一分結構行文,材料一以設問引出觀點,材料二由廣至狹詮釋題旨
C. 材料一主要運用了因果論證的方法,從歷史和地理因素角度探索“美食王國”的奧秘。
D. 兩則材料都提到中華飲食對玉米、土豆等外來食物的引進吸收,用以表達的觀點不同。
4. 材料二最后一段有怎樣的論證特點?
5. 中國是怎樣成為“美食王國”的?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
【答案】1. B 2. C
3. D 4. ①按歷史發(fā)展的時間順序、以并列結構行文,闡述了從宋至清中國古代飲食文明與社會發(fā)展變遷之間的關聯(lián),層次清晰,條理清楚。
②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方法,列舉專業(yè)風味餐館、希臘南乳香、揚州瓜雕等例子,引用描述東京汴梁的文句,論證了中華飲食文化隨時代發(fā)展不斷豐富的觀點,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5. ①地大物博、食材豐富,大部分地區(qū)氣候溫和、適宜生存:這兩大“地理優(yōu)勢”奠定了中國“美食王國”的根基。
②延續(xù)五千年的文明未中斷,中國美食烹飪技法得以完整傳承,美食文化底蘊深厚;中華飲食文化不斷融合吸收外來飲食文化,拓展了美食邊界:這兩大“歷史優(yōu)勢”鞏固了“美食王國”的地位。
③稻、粟等糧食作物的發(fā)展,飪食具、灶具、座具等發(fā)展變革促進了中國飲食文化不斷升級、進步、發(fā)展。
【解析】
【導語】這篇文章從歷史和地理角度探討了中國成為“美食王國”的原因。材料一強調中國的地理優(yōu)勢和歷史傳承,指出中國豐富的食材和多樣的烹飪技法得益于其幅員遼闊和文化延續(xù)。材料二則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和歷史文獻,展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脈絡,特別是外來食材的引入和烹飪工具的進步。兩則材料共同揭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開放包容,凸顯了其在全球美食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中國的‘八大菜系’發(fā)展出煎、炒、炸、蒸、烤、燜、氽等制作技法”錯誤,根據(jù)材料一“中國美食煎、炒、炸、蒸、煮、烤、烙、燜、氽、煲等豐富多樣的制作技法,……后來浙、閩、湘、徽四地的菜品也因形式豐富、味道上佳而加入其中形成了‘八大菜系’”可知,是中國美食先有豐富多樣的制作技法,而后發(fā)展出“八大菜系” ,選項存在邏輯錯誤。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推斷和辨析的能力。
C.“至此中華飲食文化的發(fā)展才達到了巔峰”錯誤,從材料“明清食品種類、加工水平、烹調技術達到很高程度,……南北風味各流派菜系發(fā)展定型”可知,清代中華飲食文化發(fā)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并不能就此得出“至此中華飲食文化的發(fā)展才達到了巔峰”的結論。
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分析能力。
D.“用以表達的觀點不同”錯誤,材料一提到“現(xiàn)今常見的很多美食材料,……跟這些外來食材的輸入密不可分”,是為了說明中國歷史上不斷融合吸收外來飲食文化,鞏固了“美食王國”的地位;材料二提到“除本土農畜品種外,……華夏文明是在立足本國又吸收外來的情況下發(fā)展起來的”,是為了說明華夏祖先對獲取食物抱有寬廣的胸懷和精準的拿來主義,二者都是為了體現(xiàn)中華飲食文化對外部文化的吸收融合,用以表達的觀點基本相同,并非不同。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①從結構上看,材料二最后一段依次闡述了宋代都市集鎮(zhèn)食肆大興,酒樓、食店、茶坊遍布的情況;南宋臨安專業(yè)風味餐館問世,“四司六局”“廚娘”出現(xiàn),作坊品牌化;元代飲食業(yè)出現(xiàn)世界各地風味菜肴,調味品增多;明清食品種類、加工水平、烹調技術達到很高程度等內容,是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展開,呈現(xiàn)并列結構,清晰地展現(xiàn)了從宋至清中國古代飲食文明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
②從論證方法上看,“南宋臨安素食、北食、南食、川食等專業(yè)風味餐館問世,出現(xiàn)上門服務、分工合作的‘四司六局’和專供富家雇傭的‘廚娘’”“元代飲食業(yè)出現(xiàn)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風味菜肴,烹飪各環(huán)節(jié)基本定型,調味品多達數(shù)十種,出產于希臘的南乳香‘馬思薈吉’在元朝宮廷里也得到應用”“清代出現(xiàn)爆炒,對菜肴創(chuàng)新影響很大,勾芡、吊湯技術成熟,還出現(xiàn)了堪稱絕技的揚州瓜雕”等運用了舉例論證;“《東京夢華錄》《清明上河圖》描述東京汴梁‘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qū)之異味,盡在庖廚’的盛況”運用了引用論證,通過這些論證方法,有力地論證了中華飲食文化隨時代發(fā)展不斷豐富的觀點。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從地理因素看,材料一指出“中國有兩大‘地理優(yōu)勢’奠定了‘美食王國’的基礎。一是中國地大物博、食材豐富。中國幅員遼闊的疆域包含了豐富多彩的各種土壤、地形和氣候,為中國人提供了豐富的食材。二是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氣候溫和、適宜生存。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都處在溫帶,溫度、降水都非常適合生存繁衍”,這些地理優(yōu)勢為美食發(fā)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②從歷史因素看,材料一提到“中國還有兩大‘歷史優(yōu)勢’鞏固了‘美食王國’的地位。一是中國歷史和文化源遠流長、未曾斷絕。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能保持五千年長盛不衰、未曾中斷的文明,這使得中國在美食烹飪方面的技法和文化能夠得到相當完整的傳承和長足的發(fā)展”“二是中國歷史上不斷融合吸收外來飲食文化。中國歷史是一部民族融合和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歷史,現(xiàn)今常見的很多美食材料,如辣椒、蒜、香菜、胡椒、茄子、紅薯、土豆、葡萄、玉米等等都是歷史上從外國傳入到中國的,中國美食能有今天的繁榮局面,跟這些外來食材的輸入密不可分”,體現(xiàn)了歷史對美食文化的鞏固作用。
③從其他發(fā)展因素看,材料二詳細闡述了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的稻作農業(yè)遺存,北方粟黍文明,飪食具從陶器到瓷器的發(fā)展,爐灶從原始灶到各種改進爐灶的演變,座具從跪坐的席到高足坐具、桌椅的變化等,這些都促進了中國飲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摸月亮(節(jié)選)
雍措
阿爸教我奔跑,我卻像猴子一樣爬上樹頂摸月亮。
我把手伸向搖晃的月亮,腳下的樹枝發(fā)出“吱吱”的聲音,每次我想摸月亮,它們都想辦法阻止我。我善于探險的精神讓它們無奈,我的心里只有一輪我想接近的月亮。
我在這棵樹上生活了幾年,樹是一棵大樹,外表康健,枝繁葉茂。但不得不說,這一切都是騙人的假象。樹有個自己的秘密,它把這個秘密隱藏得密不透風,可對于我這樣一個一心選擇在樹上生活的人來說,它的秘密終將被我發(fā)現(xiàn)。
我從樹頂滑下來,在這棵龐大的百年老樹上四處游蕩。我的雙腳由于長期在樹頂生活,腳心長出一種倒鉤,只要腳心一挨著樹杈,倒鉤就牢牢地抓著樹杈。自這些倒鉤從我身體里長出來,我就明白我將永遠不用擔心從這棵樹上摔下去。我四處穿梭,尋找弟弟告訴我的秘密。
洞隱秘地生長在層層厚葉覆蓋著的一截粗壯樹杈上。萬萬沒有想到,我真的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一個在樹杈上通向另外一個世界的驚天大秘密。樹洞越到底下,越廣闊。更令我驚奇的是樹洞里生活著很多人,很多麥吉拉姆村的人。他們變得低矮,躊躇,全身上下灰撲撲的,透露著一股磨滅不掉的老氣。
我把阿媽給我的皮繩一頭系在樹枝上,一頭扔進樹洞里,順著這根皮繩往下移,沒移多久,皮繩不夠用了。我懸掛在半空中,不知所措。我往樹洞里喊,我想看在大家都是麥吉拉姆村人的情分上,有誰會來解救我。長時間的懸掛,我的雙手開始打戰(zhàn),一只腳有抽筋的預兆。我又往下喊了幾聲,麥吉拉姆的人沒有一個人抬起頭往上看。他們低垂的樣子,像是背上背著幾十斤的大石頭。這太符合他們的形象了。以前麥吉拉姆村的人就是這種沉重、悲傷的樣子,無暇顧及別人,無暇把生活當成生活來過。
“我討厭這樣沒有人性地活著。”過去阿爸經常說這句話。
我在半空中待了很久,腿腳發(fā)麻,手心和皮繩之間的摩擦,鉆心的疼痛順著手心,蔓延到全身。我對他們會來幫助我這點,完全失去了信心?!斑€是得靠自己?!蔽易匝宰哉Z地說。我扔掉皮繩,順著粗糙的樹洞慢慢往下爬,慶幸的是,我在樹上生活了那么久,這對我并不是一件難事。況且,我的腳底還長有倒鉤。我邊往下爬,邊看下面人的生活。
麥吉拉姆村的人在樹洞里的生活,和在麥吉拉姆村時一模一樣。他們話語很少,見面冷冰冰的,挖地的動作僵硬呆板,鋤頭舉到半空中,停留幾秒才往地上挖。他們養(yǎng)的家畜死氣沉沉的,一副單薄的骨架,常常在身體里發(fā)出“咯吱咯吱”隨時可能要散架的聲響。他們的衣服一年四季都是藍布長衫,被太陽曬、雨水淋得掉了色,也舍不得換一身新的。生活對于他們來說,只剩下活著。
“離開這里,我再不會回來了?!卑蛛x開麥吉拉姆村時解氣地說。阿媽顯得滿臉愁容。有幾次我聽見她在荒蕪中偷偷哭泣??蘼暤统恋交氖彽母?,顯得更加無奈和惆悵。
我在樹洞里看見了阿媽。她瘦得只剩下一副皮囊,我差點沒能認出她。我已經很久沒有看見她了。
“阿媽?!蔽页瘶涠蠢锖?。我慢慢發(fā)現(xiàn),我的聲音根本無法到達下面,一到樹洞里的某一處就消散了。我繼續(xù)往下爬,決定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越往下爬越艱難。爬到一處,一種透明的東西封住了我的去路。我用手觸摸那東西,冰涼涼的,像觸摸到一塊堅硬的冰塊兒。我用腳去踏它,它穩(wěn)穩(wěn)的,硬硬的,發(fā)不出任何聲響。是它隔開了我和下面的世界。
“阿媽,阿媽?!蔽以僖淮纬尯?。此時的她,正在給一頭母牛接生。她滿頭大汗的樣子讓我心疼。母牛終于生出了一頭小牛,小牛極其弱小,身體小得跟一只雞那么大。這讓我明白,下面的世界是一個被壓縮的世界,就像下面的人也被壓縮了。但他們對于這一切,一概不知。
我一次次朝下喊阿媽,她沒有任何反應。我喊村子里人的名字,他們也沒有反應。我看見他們一個個都在那個被壓縮的世界里勞作,他們耕種過的地方在他們一轉身的工夫,又變成了荒蕪。他們又回轉身重新耕種,再又向前耕種,再往后耕種……他們反反復復地做著同一件事情,生活像極了一個迂回往返的圓圈。
我一陣悲傷,內心突然抗拒接近他們。我毫不猶豫地往上爬,逃竄一樣。在逃的過程中,我的心跳加快,全身的肌肉繃得緊緊的。逃出樹洞的那一刻,一股新鮮的空氣躥進我的鼻孔,我深吸了一口,感覺外面的世界如此美好。
“這樣對你沒什么好處?!钡艿茉跇湎驴粗艺f。
我已經好些天沒有看見他了。弟弟的臉黃黃的,眼睛凹陷,給我送飯的手顫抖著,說話間,手心中一層層白色的老繭往下掉。如果不是他的說話聲能讓我識別他,我已經認不出他了。
“你的個子變得好小?!笨粗艿芸s小的身體,我說。我用密葉偷偷地蓋住洞口,生怕弟弟發(fā)現(xiàn)它。
“我說過你知道得越少越好?!钡艿車烂C地說。他嚴肅起來的樣子,嘴角往上翹,他太像阿爸了?;蛘?,也許他就是我的阿爸。
“她為什么在那里?”我問。我不想說出她的名字,樹洞里的她,我感覺在我心里離得很遠。重要的是,我恐懼一個那樣的她,恐懼那個迂回循環(huán)的世界。
“她早已習慣那樣的生活。從麥吉拉姆出來,她就憂心忡忡,你應該知道?!钡艿苷f。弟弟說的是實話,我們一路從村子出來,只有阿爸顯得異常興奮。但興奮之后,他又是那么孤寂。
我往樹頂爬,我身心疲憊,只想回到樹頂?shù)募摇榱藢ふ夷莻€另外的世界,我已經很多天沒有睡好覺了。想到我心愛的月亮,我疲憊的心,稍稍舒緩了一些。
今晚,我又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了。
(有刪改)
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在樹洞里看到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后,“我”內心充滿悲傷和抗拒,主要源于對他們不思進取,無所事事的失望。
B. 阿媽在樹洞里給母牛接生,小牛極其弱小,這一情節(jié)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阿媽在艱難環(huán)境中依然堅持勞作的堅韌品質。
C. “我”發(fā)現(xiàn)一種透明的東西隔開了“我”和下面的世界,它“穩(wěn)穩(wěn)的,硬硬的”,象征著“我”與樹洞中人們存在難以逾越的隔閡。
D. 弟弟說“你知道得越少越好”,是因為他知道“我”發(fā)現(xiàn)樹洞世界的秘密后,會變得和樹洞里的人一樣。
7. 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采取第一人稱有限視角的敘述方式,使讀者真切感受到“我”的心理變化,拉近讀者與故事的距離,增強真實性。
B. 文中對樹的描寫,從外表康健到隱藏著樹洞的秘密,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和神秘感。
C. 文章結尾部分既照應了開頭對月亮的向往,又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含蓄蘊藉,意味深長。
D. 文章在現(xiàn)實基礎上融入奇幻元素,語言平實,在冷靜的表達中加入充滿想象力的細節(jié),構造出一個奇異、引人思考的世界。
8. 樹洞中麥吉拉姆村人有什么特點?請結合文本內容進行分析。
9. 本文與《百年孤獨》一樣,呈現(xiàn)出鮮明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特征,請立足本文,談談你對“魔幻”與“現(xiàn)實”的關系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衣著陳舊,形象萎靡:衣服一年四季都是藍布長衫,被太陽曬、雨水淋得掉了色,也舍不得換一身新的;他們變得低矮,躊躇,全身上下灰撲撲的,有一股磨滅不掉的老氣。
②冷漠麻木,沉重悲傷:“我”懸掛在半空中呼救時,沒有人抬頭往上看,他們是低垂的樣子,沉重、悲傷,無暇顧及別人。
③生活一成不變,缺乏生機和新意;他們和在麥吉拉姆村時一模一樣,話語少,見面冷冰冰,挖地動作僵硬呆板,養(yǎng)的家畜死氣沉沉;在被壓縮的世界里勞作,耕種過的地方一轉身就變成荒蕪,然后又重復耕種,生活像迂回往返的圓圈。
9. ①“魔幻”是借助想象對“現(xiàn)實”的變形和夸張。小說中“我”腳心長出倒鉤是對現(xiàn)實中需向高處攀爬的人利用腳扣攀爬的夸張變形。
②“現(xiàn)實”是“魔幻”的基礎,“魔幻”是表現(xiàn)“現(xiàn)實”的一種手段和方法,需要立足于“現(xiàn)實”。對樹洞中麥吉拉姆村人耕地、養(yǎng)家畜的生活狀態(tài)的描寫來源于現(xiàn)實中人們的生活習慣。
③“魔幻”是為了更深刻有力地反映“現(xiàn)實”。寫麥吉拉姆村人辛勞封閉、毫無生氣、迂回循環(huán)的生活是對現(xiàn)實中人們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的一種隱喻,寫主人公“摸月亮”則隱喻著對美好世界及精神自由的渴望和追求,意在啟發(fā)人們對自身生活狀態(tài)進行思考和反省。
【解析】
【導語】《摸月亮》通過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描繪了一個充滿象征意味的世界。樹洞象征著封閉、壓抑的生活狀態(tài),麥吉拉姆村人在其中機械地重復著單調的勞作,失去了生活的活力與希望。主人公的探險精神與對月亮的向往,則代表了對自由與美好生活的追求。文章通過第一人稱視角,細膩地刻畫了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從好奇、探索到失望、逃離,最終回歸對月亮的向往,展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思與對理想世界的憧憬。語言平實中蘊含深意,情節(jié)奇幻卻引人深思,極具藝術張力。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不思進取、無所事事”錯誤,樹洞里的人們一直在勞作,沒有無所事事。
B.“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阿媽在艱難環(huán)境中依然堅持勞作的堅韌品質”錯誤,這一情節(jié)意在通過小牛的弱小來揭示樹洞中人們被壓縮的壓抑狀態(tài)。
D.“會變得和樹洞里的人一樣”理解有誤,文中并未交代相關信息。弟弟阻止“我”發(fā)現(xiàn)秘密是因他深知樹洞世界的虛無,而非擔心“我”被同化,文中未明確此因果。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藝術特色的能力。
B.“欲揚先抑”理解錯誤,對樹的描寫是先寫其外表康健,再揭示其內在讓人壓抑,應是欲抑先揚。
故選B。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藝術形象的能力。
①衣著陳舊,形象萎靡。文中明確描述“他們的衣服一年四季都是藍布長衫,被太陽曬、雨水淋得掉了色,也舍不得換一身新的”,這直觀地體現(xiàn)出他們在穿著上的陳舊與節(jié)儉。同時,“他們變得低矮,躊躇,全身上下灰撲撲的,透露著一股磨滅不掉的老氣”,從整體形象上描繪出他們精神狀態(tài)不佳、萎靡不振的樣子。這種外在的表現(xiàn)反映出他們生活的單調和缺乏活力,沒有對生活有更高的追求,安于這種陳舊、灰撲撲的狀態(tài)。
②冷漠麻木,沉重悲傷。當“我”懸掛在半空中,因為長時間的懸掛雙手打戰(zhàn)、腳有抽筋預兆,急切地往樹洞里呼喊希望有人解救時,“麥吉拉姆的人沒有一個人抬起頭往上看。他們低垂的樣子,像是背上背著幾十斤的大石頭”。這一情節(jié)生動地展現(xiàn)出他們的冷漠麻木,對他人的困境毫不關心。“他們低垂的樣子”以及“像是背上背著幾十斤的大石頭”則形象地表現(xiàn)出他們內心的沉重和悲傷,他們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無暇顧及別人,沒有了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關懷和互助。
③生活一成不變,缺乏生機和新意?!胞溂反宓娜嗽跇涠蠢锏纳?,和在麥吉拉姆村時一模一樣”,這表明他們的生活模式沒有任何改變?!八麄冊捳Z很少,見面冷冰冰的,挖地的動作僵硬呆板,鋤頭舉到半空中,停留幾秒才往地上挖”,從日常的交流和勞作動作可以看出他們生活的無趣和缺乏生機。他們養(yǎng)的家畜也是“死氣沉沉的,一副單薄的骨架,常常在身體里發(fā)出‘咯吱咯吱’隨時可能要散架的聲響”,進一步襯托出整個生活環(huán)境的沉悶。而且“他們耕種過的地方在他們一轉身的工夫,又變成了荒蕪。他們又回轉身重新耕種,再又向前耕種,再往后耕種……他們反反復復地做著同一件事情,生活像極了一個迂回往返的圓圈”,這形象地描繪出他們生活的重復性和無意義,沒有任何進步和改變,缺乏生活的新意和希望。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
①小說中充滿了各種奇異的想象和夸張的描寫,如“我”腳心長出倒鉤,這是對現(xiàn)實中需向高處攀爬的人利用腳扣攀爬這一行為的夸張變形。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目的或完成某項任務,會借助工具來輔助自己。作者將這種借助工具的行為通過想象轉化為身體自然生長出的能力,使“我”能夠在樹上自由穿梭,不用擔心從樹上摔下去。這種魔幻的情節(jié)設置不僅增加了故事的奇幻色彩,更突出了“我”與樹之間特殊的聯(lián)系,以及“我”在樹上生活的獨特狀態(tài)。樹洞下存在著一個龐大的空間,里面生活著很多麥吉拉姆村的人,且這個世界是被壓縮的,小牛小得跟一只雞那么大,這些都是對現(xiàn)實空間和生物形態(tài)的夸張變形?,F(xiàn)實中不會存在這樣被壓縮的空間和如此小的小牛,但作者通過這種夸張變形,營造出一種荒誕、離奇的氛圍,讓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奇幻的世界中。
②小說中對樹洞中麥吉拉姆村人的生活描寫,如他們話語很少,見面冷冰冰的,挖地的動作僵硬呆板,鋤頭舉到半空中,停留幾秒才往地上挖,養(yǎng)的家畜死氣沉沉等,這些細節(jié)都來源于現(xiàn)實中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狀態(tài)。作者以現(xiàn)實生活為藍本,將現(xiàn)實中人們可能存在的冷漠、麻木,以及生活的單調、枯燥等特點融入到樹洞中人們的生活描寫中。阿爸對離開麥吉拉姆村的態(tài)度以及阿媽滿臉愁容、偷偷哭泣等情節(jié),也是現(xiàn)實中人們在面對生活變化、困境時可能產生的情緒和反應的真實寫照。阿爸的興奮與孤寂,阿媽因對原有生活的不舍和對未來的擔憂而產生的惆悵,這些情感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所熟知的,作者將其融入到故事中,使魔幻的情節(jié)有了現(xiàn)實的情感基礎,讓讀者能夠在奇幻的故事中感受到真實的情感。
③小說中寫麥吉拉姆村人在樹洞里辛勞封閉、毫無生氣、迂回循環(huán)的生活,是對現(xiàn)實中人們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的一種隱喻?,F(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會陷入日復一日、單調重復的生活模式中,感到壓抑和無奈,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作者通過樹洞中人們不斷重復耕種、生活像迂回往返的圓圈這一魔幻的場景,深刻地反映了現(xiàn)實中人們所面臨的生活困境和精神上的迷茫與掙扎。主人公“摸月亮”這一行為則隱喻著對美好世界及精神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被各種現(xiàn)實問題所束縛,渴望擺脫困境,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和精神上的自由?!霸铝痢痹谶@里象征著美好、自由和理想,主人公不顧樹枝的阻礙,一心想要摸月亮,體現(xiàn)了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這種魔幻的情節(jié)設置意在啟發(fā)人們對自身生活狀態(tài)進行思考和反省,讓讀者在奇幻的故事中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也像樹洞里的人一樣,陷入了某種困境而不自知,是否也在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表忠觀碑記
蘇軾
熙寧十年十月戊子,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知杭州軍州事臣趙抃言:“故吳越國王錢氏墳廟,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六,在臨安者十有一,皆蕪廢不治。父老過之,有流涕者。謹按:故武肅王繆,始以鄉(xiāng)兵破走黃巢,名聞江淮。復以八都兵討劉漢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于杭。及昌以越叛,則誅昌而并越,盡有浙東西之地。傳其子文穆王元瓘。至其孫忠獻王仁佐,遂破李景兵,取福州。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師。其后,卒以國入覲,三世四王,與五代相終始。天下大亂,豪杰蜂起。方是時,以數(shù)州之地盜名字者,不可勝數(shù)。既覆其族,延及于無辜之民,罔有孑遺。而吳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終不失臣節(jié),貢獻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游,歌鼓之聲相聞,至于今不廢,其有德于斯民甚厚。皇宋受命,四方僭亂,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負其險遠,兵至城下,力屈勢窮,然后束手。而河東劉氏,百戰(zhàn)守死,以抗王師,積骸為城,釃血為池,竭天下之力,僅乃克之。獨吳越不待告命,封府庫,籍郡縣,請吏于朝,視去其國如去傳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昔竇融以河西歸漢,光武詔右扶風修理其父祖墳塋,祠以太牢。今錢氏功德,殆過于融,而未及百年,墳廟不治,行道傷嗟,甚非所以勸獎忠臣、慰答民心之義也。臣愿以龍山廢佛祠曰妙因院者為觀,使錢氏之孫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墳廟之在錢塘者以付自然其在臨安者以付其縣之凈土寺僧曰道微。歲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時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有不治者,縣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幾永終不墜,以稱朝廷待錢氏之意。臣抃昧死以聞。”制曰“可”。其妙因院改賜名曰表忠觀。
觀銘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于臨安。篤生異人,絕類離群。奮梃大呼,從者如云。殺宏誅昌,奄有吳越。左江右湖,控引島蠻。五朝昏亂,罔堪托國。三王相承,以待有德。既獲所歸,弗謀弗咨。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孫千億。帝謂守臣,治其祠墳。龍山之陽,巋焉新宮。匪私于錢,惟以勸忠。非忠無君,非孝無親。凡百有位,視此刻文。
(有刪改)
1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凡墳廟A之在錢塘者B以付C自然D其在臨安E者F以付G其縣之凈土寺H僧曰道微。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按,考察,和《報任安書》“略考其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中的“考”“稽”是同義詞。
B. 蜂,名詞作狀語,和《過秦論》“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中“云”“景”的用法相同。
C. 次,次序,和《蘭亭集序》“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中“次”的意思相同。
D. 太牢,古代祭祀宴會時,牛、羊、豕三牲具備為“太牢”,祭祀只用羊和豬,叫作“少牢”。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趙抃向朝廷進言時提到吳越國王錢謬及親屬在錢塘和臨安有多處墳塋,都荒蕪廢棄無人管理。
B. 吳越國歷經三世四王,在亂世中,錢氏子孫或破敵取地,或出兵迎周師,最后奉國入獻,向宋稱臣。
C. 進言時,趙抃善于運用對比,將錢氏與漢朝的竇融對比,主要是為了突出錢氏的忠誠,以增強說服力。
D. 蘇軾所寫的觀銘,既贊錢氏功德,又指出朝廷讓守臣治理錢氏祠墳,不僅是為了優(yōu)待錢氏,還是為了勸勉忠臣。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既覆其族,延及于無辜之民,罔有孑遺。
(2)封府庫,籍郡縣,請吏于朝,視去其國如去傳舍。
14. 趙抃奏請朝廷修繕吳越國王錢氏墳廟的理由有哪些?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
【答案】10. BDF
11. C 12. C
13. (1)而一旦這些人的宗族覆滅,禍殃延續(xù)到治下無辜的百姓,沒有幾個人能得以殘存。
(2)就封存?zhèn)}庫,造冊登記郡縣,請求朝廷委派官吏來接收,錢氏把舍棄自己的國家看得像舍棄旅社一樣(輕易)。
14. ①錢氏政權戰(zhàn)功顯赫且治理有方;
②錢氏歸宋盡顯忠誠;
③錢氏墳廟現(xiàn)狀堪憂,急需修繕;
④修繕意義重大,可勉勵忠臣,慰答民心。
【解析】
【導語】這篇《表忠觀碑記》通過趙抃的奏言,展現(xiàn)了吳越國王錢氏家族的忠誠與功績,并請求修繕其荒廢的墳廟。文章結構嚴謹,先述錢氏歷史功勛,再對比其他割據(jù)勢力,突出其忠貞不二。趙抃的奏言邏輯清晰,既強調錢氏對朝廷的貢獻,又借竇融之例,增強說服力。蘇軾的觀銘則進一步頌揚錢氏功德,點明朝廷修繕墳廟的勸忠之意。全文語言凝練,情感真摯,既是對錢氏的褒揚,也是對忠臣的激勵。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錢氏墳塋、祠廟建在錢塘的,都交給自然管理;凡是建在臨安的,都交給該縣凈土寺的僧人道微管理。
“凡墳廟之在錢塘者”與“其在臨安者”結構對應,語意完整,其后停頓,故應在BF兩處斷開。
“以付自然”“以付其縣之凈土寺僧曰道微”結構相似,均為動賓結構,語意完整,應在D處斷開。
故選BDF。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句意:我恭謹?shù)乜疾臁?粗略地考訂其事實。/考察其成敗盛衰的道理。
B.正確。均為名詞作狀語。像蜜蜂一樣/通“影”,像影子一樣。句意:豪杰蜂擁而起。/天下人如同云一樣聚集起來,回聲似的響應(陳勝),都帶著糧食,影子似的跟著他。
C.錯誤。意思不同。次序/旁邊。句意:按次序一個個被削平。/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排列坐在它的旁邊。
D.正確。
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主要是為了突出錢氏的忠誠”錯誤,將錢氏與竇融對比,是為了突出錢氏雖功德更甚,待遇卻不佳,并非主要突出錢氏的忠誠。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覆”,覆滅;“延”,延續(xù);“罔”,沒有。
(2 ) “籍”,造冊登記;“視”,看待;“去”,舍棄。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結合“故武肅王繆,始以鄉(xiāng)兵破走黃巢……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師。其后,卒以國入覲,三世四王,與五代相終始……吳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終不失臣節(jié),貢獻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游,歌鼓之聲相聞,至于今不廢,其有德于斯民甚厚”可概括出,錢氏政權戰(zhàn)功顯赫且治理有方。
②結合“吳越不待告命,封府庫,籍郡縣,請吏于朝,視去其國如去傳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可概括出,錢氏歸宋盡顯忠誠。
③結合“故吳越國王錢氏墳廟,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六,在臨安者十有一,皆蕪廢不治”可概括出,錢氏墳廟現(xiàn)狀堪憂,急需修繕。
④結合“所以勸獎忠臣、慰答民心”可概括出,修繕意義重大,可勉勵忠臣,慰答民心。
參考譯文:
熙寧十年十月戊子日,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掌管)杭州軍州(事務的)事臣趙抃上書說:“從前的吳越國王錢氏的墳墓宗廟和他父親、祖父、嬪妃、夫人、子孫的墳墓,在錢塘縣的有二十六處,在臨安的有十一處,都荒蕪廢棄、無人修整。當?shù)氐母咐蟼兟愤^這些地方,有不少人都流下眼淚。我恭謹?shù)乜疾欤簭那暗膮窃絿涿C王錢镠,最初帶領鄉(xiāng)軍擊敗黃巢,威名流傳于江淮一帶。又率領八都的軍隊討伐劉漢宏,攻克越州而拱手讓給董昌,自己則住在(占據(jù))杭州。后來董昌在越州反叛唐朝,錢镠又誅滅董昌,重新平定越州,于是全部占據(jù)浙東、浙西地區(qū)。錢镠死后傳位給他的兒子文穆王錢元瓘。傳到他的孫子忠獻王錢仁佐時,就打敗了李景的軍隊,攻占了福州。而錢仁佐的弟弟忠懿王錢俶,又大舉進兵攻打李景,以便迎接周世宗的軍隊。隨后錢俶終于將國家入獻并覲見稱臣。吳越國共歷三世經四位國王,與五代的歷史相始終。天下大亂,豪杰蜂擁而起。在那個時代里,占據(jù)著幾個州就自立為王的,多得數(shù)不清。而一旦這些人的宗族覆滅,禍殃延續(xù)到治下無辜的百姓,沒有幾個人能得以殘存。而吳越國據(jù)有千里之地,擁有十萬強兵,開山冶銅,煮海為鹽,象牙犀角珍珠寶玉等財物的富有,可謂天下第一,然而錢氏自始至終沒有失去為臣的禮節(jié),給朝廷的貢品接連不斷。正因為如此,吳越的百姓直至老死也不知刀槍戰(zhàn)亂為何物,一年四季,嬉戲游覽,歌吹彈唱的聲音彼此相和,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變化,錢氏對當?shù)匕傩盏亩鞯氯柿x可謂深厚。大宋秉受天命,四方僭越王位的勢力按次序一個個被削平,西邊的后蜀、江南的南唐憑著地勢險要,路途遙遠,直到宋兵抵達都城之下,自知大勢已去,無力抵抗,才束手歸降。而河東劉氏,經歷許多場戰(zhàn)爭仍然死守不降,來對抗大宋軍隊,以至尸體堆積得像城墻那么高,流血像護城河水那么多,使我大宋集結幾乎全國的兵力,才勉強攻下它。只有吳越錢氏,不等我朝有檄命傳到,就封存?zhèn)}庫,造冊登記郡縣,請求朝廷委派官吏來接收,錢氏把舍棄自己的國家看得像舍棄旅社一樣輕易,他對朝廷的功勞是很大的。當年竇融以河西地區(qū)歸附漢朝,光武帝下令讓右扶風的官吏修葺竇融父親、祖父的墳墓,并用隆重的太牢之禮來祭祀他們。如今錢氏的功業(yè)仁德恐怕已經超過了當年的竇融,然而錢氏歸順大宋還不足一百年,他們的墳墓和祠廟就已破爛不堪,使行路之人都為此悲愴嘆惜,這實在不是用來勸勉獎勵忠臣、慰藉百姓之心的本意。臣請求把龍山的一座叫作妙因院的廢棄佛寺改建為道觀,讓錢氏后人中做了道士名叫自然的人住在那里。凡是錢氏墳塋、祠廟建在錢塘的,都交給自然管理;凡是建在臨安的,都交給該縣凈土寺的僧人道微管理。每年讓他們各自招收一名徒弟,使世代有人相繼掌管。用這些土地中的收入,按時修繕祠廟,種植樹木花草。如果有不能好好修整祠廟的,可以讓當?shù)乜h令、縣丞督察他,完全不能盡職的可以改換他人。這樣或許可以使錢氏一宗永世不致斷絕,與朝廷優(yōu)待錢氏的心意相符。臣趙抃冒死上奏皇上?!被实巯略t書說:“可以?!蹦亲钜蛟河苫实圪n名為表忠觀。
我為此撰銘文是:天目山一帶,有苕溪涌流。山脈河流蜿蜒曲折,在臨安匯集。境內鐘靈毓秀,降生了杰出之人,與眾不同,卓絕超群。他舉杖大聲一呼,隨從者多如行云。他誅滅劉漢宏和董昌,終于據(jù)有吳越地區(qū)。左有大江,右有湖,并且控制了海島的蠻夷之族。可惜五代戰(zhàn)亂紛爭,沒有明君,不值得以國相托來尋求庇護。錢氏祖孫三代君王一脈相承,時時等待著圣德的君主。歸順我大宋王朝,不需要臣僚的討論和謀劃。上天庇佑忠孝之人,錢家理應世世代代擁有封爵和食邑。應當讓其子孫繁衍,家族隆盛,個個能文能武。皇上降旨于杭州守臣趙抃,恩準治理修繕錢氏祠廟墳塋。龍山之南,嶄新的宮觀巋然聳立,這并非只偏私于錢氏,而是用以勸勉忠臣。沒有忠誠就無法侍奉君主,沒有孝道就不能敬愛雙親。所有在位的官員,都看看這篇碑文吧。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除夕送次公子入京受縣【注】
楊萬里
過眼光陰又歲窮,相看父子一尊同。
春回雨點溪聲里,人醉梅花燭影中。
汝趁暄和朝北闕,我扶衰病見東風。
弟兄努力思報國,放我滄浪作釣翁。
【注】受縣:接受縣令的任命。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一年將盡,父子相對,共享天倫,卻又將分離,開頭即奠定了特殊時節(jié)情深意切的感情基調。
B. 頸聯(lián)一寫“汝”一寫“我”,從父子兩人的角度寫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向,一樂一悲,對比鮮明。
C. 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兒子們能夠努力報效國家、自己能夠安享自由自在生活的期望。
D. 詩歌語言精練優(yōu)美,融敘述、描寫、抒情為一體,和《插秧歌》多用口語、白描的質樸風格不同。
16. 請賞析詩歌頷聯(lián)在意境營造和結構安排上的特點。
【答案】15. B 16. 意境營造方面:
①視聽結合,聲形并茂,營造出除夕時節(jié)春回大地、生機勃勃的清新意境。詩人寫聽覺,“雨點溪聲”描繪了春雨點點落下、雨聲與溪聲和鳴的悅耳;寫視覺,人飲春酒醉在開花的春梅和燭光相映照的影子里。
②景中含情,情境渾然。雨點溪聲,人梅相映,借冰雪消融寫萬物復蘇,借梅凌寒迎春寫人之高潔堅韌,“人醉”其中,使“人”“醉”的不只是酒,更是這溫馨美好的家庭氛圍以及即將到來的新春。
結構安排方面:
頷聯(lián)呼應題目中的“除夕”寫迎春之景,承首聯(lián)寫一年將盡、父子相聚的敘事,借寫景深化了意境情感,為頸聯(lián)寫父子分別做鋪墊,使結構轉換自然流暢。
【解析】
【導語】楊萬里的《除夕送次公子入京受縣》以除夕為背景,描繪了父子深情與家國情懷的交織。詩中“春回雨點溪聲里,人醉梅花燭影中”一句,通過細膩的意象營造出溫馨而略帶感傷的氛圍,既展現(xiàn)了節(jié)日的祥和,又暗示了離別的惆悵。全詩語言典雅,情感真摯,結構上層層遞進,從父子相聚到分別,再到對未來的期許,展現(xiàn)了詩人對家國責任的深刻思考與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B.“一樂一悲,對比鮮明”錯誤。頸聯(lián)“汝趁暄和朝北闕,我扶衰病見東風”不是對比鮮明,而是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父子二人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兒子朝著溫暖的北方朝廷進發(fā),父親扶著病體迎接春風,都是以各自獨特的方式面對生活,并非一樂一悲的對比。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意境營造方面:
①“春回雨點溪聲里”是聽覺描寫,“人醉梅花燭影中”是視覺描寫,詩人通過細膩的筆觸,既描繪了聽覺上的“雨點溪聲”的和鳴悅耳,又通過視覺上“人醉梅花燭影”的春梅和燭光相映照,使讀者仿佛置身于那春雨綿綿、梅花綻放的夜晚。視聽結合,聲形并茂,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美麗的春日景象,營造出新春到來時春回大地、生機勃勃的清新意境,使得詩歌的意境充滿活力,充滿生機。
②景中含情,情境渾然。詩人在描繪景物的同時,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細雨落在溪水上,發(fā)出潺潺的聲音;人們在梅花盛開、燭光搖曳的環(huán)境中陶醉。雨點、溪聲、梅花、燭影,這些景物不僅展現(xiàn)了春天的美好,也寄托了詩人對家庭溫馨氛圍的珍惜和對新春的期盼。特別是“人醉”二字,既指詩人醉酒,也指他沉醉于這美好和諧的幸福家庭氛圍,沉醉于即將到來的新春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結構安排方面:頷聯(lián)在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按夯亍焙魬祟}目中的“除夕”,通過描繪春雨、春溪、梅花、燭光等迎春之景,讓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機和溫暖?,深化了意境情感。同時,它也承接了首聯(lián)中父子相聚的敘事,為頸聯(lián)中父子分別的情節(jié)做了景物上的鋪墊。這種結構上的安排,使得詩歌的轉換自然流暢,情感表達更加流暢。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詩詞中常有利用數(shù)字來夸張地描摹形象或表達感情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
(2)身處高位往往會自大自滿,獨斷專行,《諫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兩句可以警醒身居高位者要謙遜寬容,戒驕戒躁。
(3)同學們排練了歷史劇《屈原》,老師讓大家設計一款海報,在海報上寫兩個《離騷》中的句子作為屈原高潔形象的注腳,你可以選“_______,_______”兩句。
【答案】 ①. 烹羊宰牛且為樂 ②. 會須一飲三百杯(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③.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④.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⑤. 亦余心之所善兮 ⑥. 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的寫法,“烹”“須”“緣”“溢”“猶”“伏”。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每一管毛筆,在未啟用時都是鋒棱尖銳的,似乎可以把點畫的細處毫厘不爽地勾勒出來。只有付之于水,讓水把千百毫毛化開,試用,才可以斷其優(yōu)劣。有書寫僻好的人,毛筆是越多越好。筆多了,就有一個廣大的選擇空間,用來寫行草,或者寫篆隸、落款。如果寫小楷,更是講究筆鋒之美。每位書寫者都會根據(jù)自己的書寫習慣去選擇,長鋒或者短鋒,軟毫或者硬毫——必竟,擁有一管乘心的筆,那是很開懷的。
在一個文學活動的入口處,有一本紅色的灑金冊頁攤開著,旁邊是一方厚實的硯臺,擱著一支毛筆,還有一支硬筆,讓與會者簽名,使這本冊頁承擔一些紀念的責任——如果沒有這本冊頁,來的人直接就“登堂入室”了。而現(xiàn)在,略微停頓一下。有的人選擇了毛筆或硬筆,拈起來,濡墨,一氣呵成。
我當然是執(zhí)毛筆簽名者的一員——再沒有什么比毛筆更 ① 的了。盡管不是自己用慣的那管筆,卻也相差不遠,柔中有韌,足以把自己的名字寫好。在文房用具里,毛筆給人潔凈曼妙的美感。未使用時,它如一枚未綻放的白玉蘭花苞,緊抱收束。遇水之后,絲縷蓬松。
物盡其用——再潔凈的筆鋒也要裹上墨香,然后在宣紙上馳騁,就如駿馬不是養(yǎng)著欣賞,而是用來征逐,看它們毛鬣豎起,迎風翻飛,筋肉上熱氣騰騰。毛筆也一樣,如果不與黑亮的墨汁浸潤,那一管筆是沒有什么實際作用的,再好的筆性也裹在里面不能出來。時日久了,人性筆性 ② ,便寫出不少錦繡文字,那真是一管筆的巔峰時刻。
18.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19. 文中第一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
20. 下列各項與文中加點的“錦繡文字”構成方式不同的一項是( )
A. 詩畫江南B. 金玉其外C. 閉月羞花D. 龍馬精神
21.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加以賞析。
22. 請結合文段內容,用“既有……又有……”的句式寫一段排比文字描述毛筆的特征,要求內容貼切、語言流暢,不超過90個字。
【答案】18. ①得心應手
②渾然一體 19. “僻”改“癖”;
“必”改為“畢”;
“乘”改為“稱”。 20. C
21. ①運用了比喻修辭,將毛筆比作駿馬,寫其要物盡其用而不是單純欣賞,賦予沒有生命的尋常事物以生命,表達更為生動鮮活。
②運用比擬的修辭,將毛筆運鋒紙上寫成駿馬毛鬣豎起,迎風翻飛,筋肉熱氣騰騰,活化了寫毛筆字的過程,使書寫的過程變成動態(tài)的蓬勃生命力展現(xiàn)的過程,表達極富動感和感染力。
22. 毛筆既有未啟封時的鋒棱尖銳,也有遇水后的蓬松柔韌;既有潔凈曼妙的美感,也有墨汁淋漓的灑脫;既有緊抱收束的自守,也有馳騁宣紙的快意。它以與墨汁的渾然相合,鋪展錦繡文字,打造自我的巔峰時刻。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成語的能力。
①處:結合后文“盡管不是自己用慣那管筆,卻也相差不遠,柔中有韌,足以把自己的名字寫好”,表明作者用毛筆簽名時感覺很順暢,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名字寫好,就好像毛筆完全聽從自己的指揮一樣,所以此處可用“得心應手”。得心應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
②處:隨著時間推移,書寫者在長期使用毛筆書寫的過程中,其個人的性格、習慣等與毛筆的特性逐漸融合,達到了一種默契的狀態(tài),就如同兩者成為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能夠寫出好的文字??商睢皽喨灰惑w”。渾然一體:形容完整不可分割,融合成一個整體。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字形的識記能力。
“僻好”的“僻”應改為“癖”,“癖好”指對某種事物的特別愛好;
“必竟”的“必”應改為“畢”,“畢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結論,強調事實或原因;
“乘心”的“乘”應改為“稱”,“稱心”意為符合心愿,心滿意足。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短語類型的判斷的能力。
“錦繡文字”是由兩個名詞“錦繡”和“文字”構成的偏正短語,“錦繡”修飾“文字”。
A.“詩畫江南”中“詩畫”修飾“江南”,是偏正短語;
B.“金玉其外”中“金玉”修飾“其外”,是偏正短語;
C.“閉月羞花”中“閉月”和“羞花”是并列關系,是并列短語。
D.“龍馬精神”中“龍馬”修飾“精神”,是偏正短語。
故選C。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段的表達效果的分析。
①將毛筆在宣紙上書寫比作駿馬在戰(zhàn)場上馳騁,“在宣紙上馳騁”與“用來征逐”形成類比,把毛筆書寫時靈動、自由的狀態(tài)比作駿馬在戰(zhàn)場上奮勇奔跑的情景,使讀者能直觀地感受到毛筆書寫時的活力與激情?!懊嘭Q起,迎風翻飛,筋肉上熱氣騰騰”通過對駿馬外在形態(tài)和內在活力的細致描寫,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生動的畫面感,讓讀者深刻體會到毛筆在書寫時所蘊含的力量和美感,仿佛能看到毛筆在紙上揮灑自如的樣子,極大地增強了文字的感染力。
②“再潔凈的筆鋒也要裹上墨香”與“駿馬不是養(yǎng)著欣賞”形成對比,強調毛筆不能僅僅保持潔凈閑置,而要像駿馬不能只是被養(yǎng)著觀賞一樣,必須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這種對比突出了毛筆只有與墨汁結合進行書寫,才能展現(xiàn)其價值,實現(xiàn)其作為書寫工具的使命這一觀點,引發(fā)讀者對毛筆用途和價值的深入思考,使表達的重點更加鮮明。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語言表達之句式運用的能力。
題目要求用“既有……又有……”的句式寫排比文字,所以要構建三個及以上結構相似、內容相關的句子來描述毛筆特征。從文段中找出關于毛筆特征的描述。如“每一管毛筆,在未啟用時都是鋒棱尖銳的,似乎可以把點畫的細處毫厘不爽地勾勒出來”體現(xiàn)了毛筆外觀尖銳、勾勒點畫精準的特征;“柔中有韌,足以把自己的名字寫好”說明了毛筆筆性柔中有韌;“在文房用具里,毛筆給人潔凈曼妙的美感。未使用時,它如一枚未綻放的白玉蘭花苞,緊抱收束。遇水之后,絲縷蓬松”描繪了毛筆具有潔凈曼妙的美感。根據(jù)提取的關鍵信息,按照“既有……又有……”的句式進行排列組合,注意語言通順、表意明確,同時控制字數(shù)不超過90個字。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大水漫不過鴨子背
請結合上面的漫畫和生活實際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圖畫式材料作文題。
漫畫中大水滔滔,鴨子卻悠然自得,只因水再大也漫不過它的背。從表面看,這是鴨子生理特性使然,其羽毛表面有油脂,能有效防水。但深入挖掘,它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鴨子憑借自身獨特優(yōu)勢應對大水,可象征人在面對困難、危機時,依靠自身的能力、特質或優(yōu)勢得以保全,展現(xiàn)出強大的適應力與抗風險能力。這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自身具備的特質、能力等因素對應對困難的重要性。
從鴨子的角度,可思考如何提升自我,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大水的角度,可將其看作生活中的各種困境,探討面對困境時應有的態(tài)度和方法。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生憑借扎實的基礎知識在考試中從容應對;企業(yè)憑借創(chuàng)新能力和優(yōu)質產品在市場浪潮中站穩(wěn)腳跟;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在國際風云變幻中保持穩(wěn)定發(fā)展。通過這些實際例子,將漫畫寓意與現(xiàn)實緊密相連,使文章更具說服力。
寫作時,文章開篇可描繪漫畫內容,引出對“大水漫不過鴨子背”寓意的思考,提出中心論點,即強調個人或群體自身優(yōu)勢在應對困難時的重要性。接著闡述自身優(yōu)勢在困境中的積極作用,通過列舉不同領域的事例,如體育健兒憑借長期訓練形成的精湛技藝在賽場上奪冠,企業(yè)依靠獨特的管理模式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市場中脫穎而出,說明優(yōu)勢是抵御風險的有力武器。然后從辯證角度分析,論述不能過度依賴優(yōu)勢,要與時俱進,以柯達公司因過于依賴傳統(tǒng)膠卷業(yè)務優(yōu)勢,未能及時轉型數(shù)碼領域而衰落為例,警示人們要不斷學習提升,創(chuàng)新發(fā)展。再結合時代特點,探討在當下如何培養(yǎng)和強化自身優(yōu)勢,適應時代變化,如在人工智能時代,注重培養(yǎng)跨學科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等。最后,總結全文,呼吁大家重視自身優(yōu)勢的培養(yǎng)與更新,在時代的洪流中勇敢前行,保持屹立不倒的姿態(tài)。
立意:
1.發(fā)揮優(yōu)勢,更要持續(xù)提升優(yōu)勢以應萬變。
2.實力是最堅實的護盾。
3.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破解困境之局。
這是一份河北省2024-2025高三省級聯(lián)測考試語文+答案,共12頁。
這是一份2025河北省高三下學期2月省級聯(lián)測考試語文PDF版含解析,共12頁。
這是一份河北省2024-2025高三下學期省級高考聯(lián)測考試語文+答案,共12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