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士不遇”是中國古代士人群體面對的普遍精神困境,也是文學史的經典命題之一。先秦時期,有關這一主題的文學書寫已徐徐展開,這一議題逐步沉淀和鞏固下來。一般而言,“不遇”涵涉兩重意思,一是時之不遇,即囿于時代與歷史的客觀原因,文人士子缺乏施展才華的政治文化環(huán)境;二是身之不遇,如個人命途多舛、才高運蹇,而因此未能實現(xiàn)理想和抱負。“文章憎命達”,面對仕途的失意,文人士子往往以詩歌排懣遣懷,在文字中寄托一己之人格精神與情操志趣及對理想世界和世俗價值的思考,而于這一題材的吟詠和書寫,易代之際的遺民詩人尤為關切。
在消解“不遇”之問題時,古代文人受到了屈原和陶淵明的深遠影響,出現(xiàn)了“屈陶”的并提稱詠。文人并稱是中國古代文學較為常見的品評方式。在文學史上,第一位明確將屈原與陶淵明并稱的是蘇軾:“淵明作《閑情賦》,正所謂‘《國風》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與屈、宋所陳何異,而統(tǒng)大譏之,此乃小兒強作解事者?!碧K軾為陶淵明確立了“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詩歌美學價值,認為其人格稟賦和藝術成就可與屈原比肩。他的這一主張不僅讓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取得了新的標高,同時也推動了“屈陶”并稱走向文學熟套。宋元時期,屈陶并稱浸染理學之氣,一時振聲。
在風雨板蕩的易代之際,遺民詩人的“不遇”困境尤為深莽,故而往往托意于屈陶的批評和寫作,以抒發(fā)胸中不平之氣。由宋入元的吳澄以屈原、張良、諸葛亮、陶淵明為四君子,認為四者的忠君之心是如一的,其關注的重點在于屈陶憂國忠憤的精神;虞集承襲了此種思想。屈陶的忠君內核在南宋時期成為堅勁的夯筑。
屈原見逐而沉江明志,陶淵明掛冠而不仕新朝,無論是以死殉節(jié),還是歸隱南山,二者忠義守節(jié)的民族意氣皆足蓋千古。通過對于屈陶的追奉、反思和摹效,遺民詩人在“時之不遇”和“身之不遇”之外,最終探索出了一條“不遇之遇”的詩性理路,將政治仕途“不遇”的落寞最終消解為泉林詩居的隱逸志趣以及達于后世的身名觀念,成為中國文學詩性敘事的一種重要范式。
(選自鄒佳茹《“不遇”之遇:屈陶并稱與遺民詩人的立命之道》,有刪改)
材料二:
魏晉時期本就是一個個性覺醒、思想爭鳴的時代,這個時代倒是與屈原所生活的百家爭鳴、個性張揚的戰(zhàn)國時代有很多相似之處。也因此,屈原浪漫飛揚的文采和清高孤傲的個性,成了魏晉名士普遍傾慕的理想,他們甚至如此宣稱:“想要做一個名士嗎?那你只需痛快地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為名士了?!?br>陶淵明雖然不是門第高貴的“名士”,但他那種不與流俗為伍、不屑為名利權貴點頭哈腰的個性,卻無疑是發(fā)揚了屈原清高正直的人格特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甚至在陶淵明的筆下,也像屈原那樣,出現(xiàn)了許多美好的意象,如秋菊、青松、孤云、飛鳥等等,來象征他特立獨行又堅貞不屈的個性。陶淵明酷愛菊花,每當讀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句子時,我總是忍不住想起屈原的《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碑斍锾旌L來襲,唯有菊花迎霜傲放,于是菊花便成了秋天的象征?!熬铡?,甚至被稱為花中之隱士,體現(xiàn)出一個隱者不與流俗為伍的清高與風度。可見,屈原和陶淵明都是借自然界中品性高潔的植物,來象征自己堅貞的信仰。
不過,陶淵明的隱,其實也并非不問世事的隱。恰恰相反,陶淵明選擇隱逸,屈原選擇自沉,表面上的形式不一樣,本質卻都是源于內心深處的清高傲氣,更是源于他們內心層層累積的憂生憂世情懷。陶淵明不是屈原,但無疑,陶淵明是屈原的知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就曾經在一首詠菊的詞中,將陶淵明和屈原并提:“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本盏墓潞邼?,與陶淵明、屈原的清高孤傲如此契合,屈原和陶淵明也由此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人心目中正直君子的典范。
(選自楊雨《光齊日月————屈原情懷,隔世之音》,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士不遇”是文學史的經典命題,其涵涉時之不遇和身之不遇,文人士子常以詩歌抒發(fā)“不遇”之情,易代的遺民詩人對此題材尤為關注。
B.文人并稱是中國古代文學常見的品評方式,蘇軾第一個將屈原與陶淵明并稱,確立了陶詩的美學價值,使“屈陶”并稱走向文學熟套。
C.魏晉時期與屈原所生活的百家爭鳴、個性張揚的戰(zhàn)國時代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屈原成了魏晉名士普遍傾慕的對象。
D.屈原選擇自沉,陶淵明選擇隱逸,雖然本質都是源于內心的清高傲氣,但畢竟在憂生憂世情懷上屈原明顯勝過陶淵明。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先秦時期“士不遇”主題的文學書寫已展開,這一議題逐步沉淀鞏固,宋元時期“屈陶”并稱受推崇,易代之際遺民詩人常借屈陶抒懷。
B.屈原拒絕“漁父”歸隱建議,選擇以死明志;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田園。他們的行為都與“不遇”之困境有關。
C.材料一的最后,作者在“時之不遇”和“身之不遇”以外,又另外提到了“不遇之遇”,這就更加重了“不遇”之士人的困境。
D.木蘭、秋菊是屈原詩歌中的意象,青松、飛鳥是陶淵明筆下的意象,他們都是借自然界中品性高潔之物,象征自己堅貞的信仰。
3.下列詠菊詩中,與屈陶“風韻”最不“相宜”的一項是( )(3分)
A.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唐·白居易《詠菊》)
B.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唐·黃巢《題菊花》)
C.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寒菊》)
D.淺白輕黃秋露團,落英猶共楚臣餐。莫疑三徑開偏晚,為與群芳殿歲寒。(明·李孫宸《菊花》)
4.“文章憎命達”,請結合材料分析屈陶“文章”和“命”的關系。(4分)


5.中國古代文人在面對“不遇”困境時,從屈陶身上汲取了哪些精神力量?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
在酒樓上
魯迅
我從北地向東南旅行,繞道訪了我的家鄉(xiāng)。深冬雪后,風景凄清,我所住的旅館窗外只有漬痕斑駁的墻壁,而且微雪又飛舞起來了。我沒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識的小酒樓。我于是立即出街向那酒樓去。
樓上“空空如也”,任我揀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樓下的廢園。這園很值得驚異:幾株老梅竟斗雪開著滿樹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晴綠的密葉里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游人的甘心于遠行……
我轉臉向飯桌,斟出酒來。覺得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xiāng),但南來也只能算是一個客子。我看著廢園,漸漸的感到孤獨,但又不愿別的酒客上來。
聽得樓梯上腳步響,我抬頭去看,同時也就吃驚的站起來。我竟不料在這里意外的遇見朋友了,——假如他現(xiàn)在還許我稱他為朋友。那上來的分明是我的舊同窗,也是做教員時代的舊同事,面貌雖然頗有些改變,但一見也就認識,獨有行動卻變得格外迂緩,很不像當年敏捷精悍的呂緯甫了。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躊躇之后,方才坐下來。我起先很以為奇,接著便有些悲傷,而且不快了。細看他相貌,也還是亂蓬蓬的須發(fā);蒼白的長方臉,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靜,或者卻是頹唐;又濃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當他緩緩的四顧的時候,卻對廢園忽地閃出我在學校時代常??匆姷纳淙说墓鈦?。
“我一回來,就想到我可笑?!彼皇智嬷鵁熅?,一只手扶著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說。
“我在少年時,看見蜂子或蠅子停在一個地方,給什么來一嚇,即刻飛去了,但是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便以為這實在很可笑,也可憐,可不料現(xiàn)在我自己也飛回來了,不過繞了一點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來了。你不能飛得更遠些么?”
“這難說,大約也不外乎繞點小圈子罷。”我也似笑非笑的說?!暗悄銥槭裁达w回來的呢?”
“也還是為了無聊的事?!彼豢诤雀闪艘槐?,吸幾口煙,眼睛略為張大了。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來,樓上又添了煙氣和油豆腐的熱氣,仿佛熱鬧起來了;樓外的雪也越加紛紛的下。
“你也許本來知道,”他接著說,“我曾經有一個小兄弟,是三歲上死掉的,就葬在這鄉(xiāng)下。今年春天,一個堂兄就來了一封信,說他的墳邊已經漸漸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母親一知道就很著急。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沒有錢,沒有工夫?!?br>“一直挨到現(xiàn)在,趁著年假的閑空,我才得回南給他來遷葬。我在城里買了一口小棺材,雇了四個土工,下鄉(xiāng)遷葬去。到得墳地,果然,河水離墳已不到二尺遠。我的心顫動著,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沒有。我想,這些都消盡了,向來聽說最難爛的是頭發(fā),也許還有罷。我便伏下去,在該是枕頭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細細的看,也沒有。蹤影全無!”
“其實,這本已可以不必再遷,只要平了土,賣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但我不這樣,我仍然鋪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體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來,裝在新棺材里,運到我父親墳旁埋掉了。但這樣總算完結了一件事,足夠去騙騙我的母親,使她安心些。————阿阿,你這樣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還記得我們同到城隍廟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時候,連日議論些改革中國的方法以至于打起來的時候。但我現(xiàn)在就是這樣子,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我有時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見我,怕會不認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現(xiàn)在就是這樣。
“這些無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的過了新年,仍舊教我的‘子曰詩云’去?!?br>“你教的是‘子曰詩云’么?”我覺得奇異,便問。
“自然。你還以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兩個學生,一個讀《詩經》,一個讀《孟子》。新近又添了一個,女的,讀《女兒經》。連算學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們不要教。”
“我實在料不到你倒去教這類的書,……”
“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我是別人,無乎不可的。這些無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隨隨便便,……”
“那么,你以后豫備怎么辦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們那時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現(xiàn)在什么也不知道,連明天怎樣也不知道,連后一分……”
我們一同走出店門,他所住的旅館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門口分別了。我獨自向著自己的旅館走,寒風和雪片撲在臉上,倒覺得很爽快。見天色已是黃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里。
文本二:
魯迅的好友曹聚仁先生認為,《在酒樓上》是魯迅小說中“最成功的一篇”,因為“表現(xiàn)了中年人的情懷”。他認為《在酒樓上》是“把真的魯迅勾畫出來了,他就是呂緯甫”。而用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來解讀敘述者“我”這一次回鄉(xiāng)之旅中的所見所聞,正是化身為敘述者“我”的魯迅在對自身靈魂的一次觀照和追尋。該理論認為:在“鏡像”中,我無法認識整體的自我,鏡像中的自我認識始終滲透著他人的觀照意識。根據(jù)這一理論,我們會發(fā)現(xiàn)呂緯甫對于敘述者“我”就是一面鏡子,正是通過“他者”呂緯甫,“我”探尋著自身靈魂的真實所在,從而對自我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对诰茦巧稀分械摹拔摇苯洑v了“鏡像階段”的三個步驟:身份角色的缺失,鏡像的觀照,新的自我形成。
(熊戈《鏡像的觀照自我的追尋————《在酒樓上》細讀》)
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呂緯甫看到“廢園”時,“卻對廢園忽地閃出我在學校時代常??匆姷纳淙说墓鈦怼?,這表明他內心仍保留著些許青春年代的理想光芒。
B.呂緯甫“又不料你也回來了。你不能飛得更遠些么”的問話,折射出當時同“我”的境遇一樣的中國社會知識分子的普遍生存狀態(tài)。
C.呂緯甫為亡弟遷“蹤影全無”的墳,教“子曰詩云”,常把“無聊”掛嘴邊,麻木愚昧而不自知,與孔乙己、祥林嫂一樣可悲。
D.呂緯甫談教學生“子曰詩云”說是“他們不要教”“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這意味著他為了生存已向現(xiàn)實屈服、妥協(xié)。
7.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小說在對話中穿插回憶,展現(xiàn)了呂緯甫的過去和現(xiàn)在。這種結構既讓故事更加緊湊,又讓讀者感受到了人物的變化。
B.小說刻畫呂緯甫的形象簡練傳神,寫他的眼睛失去了神采,與《祝?!分邢榱稚把壑殚g或一輪”有相似之處。
C.小說中的景物描寫如廢園中的梅花與山茶花,象征青年人的理想與激情,與后文呂緯甫的頹唐與消沉形成鮮明的對比。
D.小說語言“簡新、精深”,如文中“然而我現(xiàn)在就是這樣”流露出呂緯甫對自己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現(xiàn)狀不滿,但又不想改變的激憤之情。
8.文本一畫線部分寫呂緯甫以“蜂蠅”自比,有何用意?(4分)

9.文本二提到:“《在酒樓上》中的‘我’經歷了‘鏡像階段’的三個步驟:身份角色的缺失,鏡像的觀照,新的自我形成?!闭埥Y合文本一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二、古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文本一:
伯禽①將歸于魯,周公謂伯禽之傅曰:“汝將行,盍志汝君美德乎?”對曰:“其為人寬,好自用,以慎?!敝芄唬骸皢韬?!以人惡為美德乎?彼其寬也,出無辨矣;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窶小也;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淺也。聞之曰:‘無越逾不見士?!崴鶊?zhí)贄而見者十人,還贄而相見者三十人,貌執(zhí)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請畢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與三十人中,乃在百人與千人之中。士至而后見物,見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
(節(jié)選自《荀子·堯問》)
文本二:
甚哉,荀卿之好妄也!載周公之言曰:“吾所執(zhí)贄而見者十人,還贄而相見者三十人,貌執(zhí)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請畢事千有余人。”是誠周公之所為,則何周公之小也!
夫圣人為政于天下也初若無為于天下而天下卒以無所不治者其法誠修也。故三代之制,立庠于黨,立序于遂,立學于國,而盡其道以為養(yǎng)賢教士之法。是士之賢,雖未及用,而無不見尊養(yǎng)者矣。此則周公待士之道也。誠若荀卿之言,則春申、孟嘗之行,亂世之事也,豈足為周公乎?圣世之事,各有其業(yè),講道習藝,患日之不足,豈暇游公卿之門哉?彼游公卿之門、求公卿之禮者,皆戰(zhàn)國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也。荀卿生于亂世,不能考論先王之法,而惑于亂世之俗,遂以為圣世之事亦若是而已,亦過也。且周公之所禮者,大賢與,則周公豈唯執(zhí)贄見之而已,固當薦之天子而共天位也;如其不賢,不足與共天位,則周公如何其與之為禮也?
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蓋君子之為政,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悅之,則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為政,則宜立學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學校,而徒能勞身以待天下之士,則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勢亦有所不得也。
(節(jié)選自王安石《周公論》)
【注】①伯禽:周公之子,被封為魯侯。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夫圣人為政A于天下也回初□若無為□于天下□而天下卒□以無所不治者□其法H誠修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贄,指初次拜見尊長為表敬意而送的禮物,下文“貌執(zhí)”則指不帶禮物而以禮相待。
B.誠,指如果,與《齊桓晉文之事》“然,誠有百姓者”中的“誠”都帶有假設的意味。
C.“固當薦之天子而共天位也”與《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句式結構相同。
D.“惠而不知為政”與《諫逐客書》“藉寇兵而赍盜糧”中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據(jù)《荀子·堯問》記載,伯禽的老師稱贊伯禽為人寬厚,喜歡自行己意,處事謹慎,但周公認為這是伯禽還不能分辨好壞、氣量狹小、淺薄無能的表現(xiàn)。
B.荀子記載“周公見士”的故事,背后想闡明的是“唯有廣泛地禮遇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賢才”這一道理,這也是王安石《周公論》行文的目的。
C.王安石認為荀子對“周公見士”的相關記載荒誕不經,這與荀子生于亂世,沒有考論先王之法,而以亂世所出現(xiàn)的情景來推斷圣世的情形有著一定的關系。
D.孟子認為,子產用自己的乘輿幫人過河不過是小恩小惠,實則并不懂得為政的根本。王安石借此從反面論證了建立善法“于天下”“于一國”的必要性。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于是吾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4分)

(2)是士之賢,雖未及用,而無不見尊養(yǎng)者矣。(4分)

14.王安石認為荀子所記載的“周公之言”有哪些不合理之處?請簡要概述。(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讀五代史
曾鞏
唐衰非一日,遠自開元中。
尚傳十四帝,始告歷數(shù)窮。
由來根本強,暴戾豈易攻。
嗟哉梁周間,卒莫相始終。
興無累世德,滅若燭向風。
當時積薪①上,曾寧廢歌鐘。
【注】 ①積薪:比喻隱伏的危機。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從詩歌題目《讀五代史》來看,本詩內容是圍繞作者的閱讀體會展開的。
B.詩人認為,國家即使根基牢固,但是面對強大武力,依然容易被攻破。
C.“嗟哉”表達詩人的感慨之意,他在惋惜五代時期國家不能善始善終。
D.九、十兩句詩人運用比喻手法,揭示出沒有世德累積的國家會快速滅亡。
16.曾鞏認為五代政權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這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泰山記》中,作者寫登頂泰山后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用“__,__”兩個比喻句,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中有飄逸之美的特殊風韻。
(2)小明暑假去杭州旅行,看到杭州城美麗的街巷河橋和雅致的居民住宅,他不禁想起了柳永《望海潮》中的詩句:“__,__?!?br>(3)古詩詞中“鷗”這個意象內涵豐富,詩人經常借此表現(xiàn)遠離機心、退隱江湖、閑適自在或漂泊無依等情感,如:“__,__?!?br>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春節(jié)前后,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的頂流當屬DeepSeek。依靠獨特技術路線,我國初創(chuàng)企業(yè)開發(fā)的這款人工智能大模型性能強大,訓練成本卻不高。DeepSeek就如同從小路駛出的一臺高性能平價跑車,一舉沖到行業(yè)第一梯隊。外媒感慨,這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場地震”“一座里程碑”,可謂(A).
①橫空出世的國產大模型,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理解和審視中國創(chuàng)新模式、路徑的生動樣本。③DeepSeek之所以讓人震撼,④原因就在于其打破了人們對創(chuàng)新路徑的刻板印象。⑤據(jù)創(chuàng)始人梁文鋒介紹,⑥團隊主要由部分國內高校畢業(yè)生和沒畢業(yè)的博士生組成。
過硬的創(chuàng)新成果表明,今天的中國,正在成為甲、原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的策源地。頂尖創(chuàng)新成果,離不開頂尖人才的靈光乍現(xiàn),但日常生活和普通勞動者的力量和智慧(B)。以人工智能為例,沒有千千萬萬名數(shù)據(jù)標注員的精準“投喂”,國產大模型就不可能如此“聰明”。還要看到,乙。梁文鋒曾表示:“我們選人的標準,一直都是熱愛和好奇心……很多人對研究的渴望,遠超對錢的在意?!敝袊茖W院院士祝世寧小學時代讀到《科學家談21世紀》,讓他對未來產生了美好憧憬;大疆創(chuàng)始人汪滔,自幼對航模擁有濃厚興趣。這些例子并不是說物質激勵不重要,而是有了興趣、熱愛、好奇的助燃,才能更好激發(fā)對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極致追求和持久熱情。今天,新一代年輕人有了更多機會,能將自己的興趣、熱愛與事業(yè)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設更好的環(huán)境氛圍,守護好這份熱愛、煥發(fā)更強烈的求知欲、探索欲,相信能夠點亮更燦爛的創(chuàng)新火花。
新一輪科技革命(C),人工智能時代撲面而來,正是我們解鎖更多原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走向世界科技最前沿的好時機。在這樣一個時刻,DeepSeek這個名字也仿佛一個隱喻,提醒和激勵著我們,繼續(xù)“深度求索”,向著無人區(qū),向著星辰大海!
18.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shù)某烧Z。(3分)

19.文中畫波浪線的“一場地震”“一座里程碑”均加了引號,有什么作用?(5分)


20.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6分)


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文章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4分)


22.請為這段文字擬一個新聞標題,不超過15個字。(2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DeepSeek橫空出世,智能機器人舞動春晚,智能汽車凌空而行,腦機接口、太空移民等新事物、新名詞撲面而來……未來已來,你該如何應對?
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思考。要求: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3分)A
2.(3分)C
3.(3分)B
4.(4分)①屈原、陶淵明才高運蹇,在政治上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以詩文排懣遣懷,在文字中寄托一己之人格精神與情操志趣。命途多舛成就了他們的詩文之工。 ②詩文創(chuàng)作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們仕途“不遇”的落寞,并使他們身名得以“達于后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6分)①忠君愛國:屈原沉江明志,陶淵明不仕新朝,他們的忠義精神為文人所敬仰。②高潔品性:屈陶清高孤絕、正道直行,借自然意象象征堅貞信仰,其君子品性為文人所追求。③憂世情懷:雖形式不同,但他們都有清高傲氣和憂世情懷,文人從中汲取此情懷。④理想追求:面對“不遇”,文人士子借詩歌寄托思考,屈陶為他們提供了榜樣。
6.(3分)C
7.(3分)D
8.(4分)①文中呂緯甫將自己比作蜂蠅,一方面是說他像蜂蠅一樣在外闖蕩了一些時日后,又回到了家鄉(xiāng)。②另一方面是說他曾經勇敢地追求理想,最終失敗,現(xiàn)在又回到原點,教授“子曰詩云”。③這里“蜂蠅”隱喻著呂緯甫這類知識分子與封建禮教抗爭失敗,人到中年與生活妥協(xié)的無奈與苦悶。
【解析】一條1分,兩條3分,三條4分。
9.(6分)①身份角色的缺失:小說開頭部分通過“我”的所見和所想來表達出這樣一種急切尋找精神家園的精神界孤獨探索者的心態(tài)?!拔摇笔窃凇奥眯小?,是“繞道”訪“家鄉(xiāng)”,“只能算是一個客子”,故鄉(xiāng)的一切都已經“生疏”。②鏡像的觀照:通過和呂緯甫的對話,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鏡像”:“我”曾與呂緯甫一樣,是個反對封建迷信、熱心改革社會的激進的啟蒙戰(zhàn)斗者;現(xiàn)在“我們”同樣地彷徨、孤獨和空虛。③新的自我形成:在和呂緯甫的交流之后,“寒風和雪片撲在臉上,倒覺得很爽快”。這時,原來的苦悶彷徨已大體消失,“我”開始卸去初時的懶散、自責的情緒負載,做出行動者的姿態(tài),從此更堅定地前行。展現(xiàn)了一種在絕望中仍不放棄希望,在苦悶中仍要堅持抗爭的精神狀態(tài)。
【解析】每點2分,滿分6分。
10.(3分)BEG
11.(3分)B
12.(3分)B
13.(8分)(1)在這些人中我僅得到三位士人,來端正我的行為,來安定天下。(【解析】“于是”,在這些人中、從這些人中,1分;“正”,端正,1分;“定”,安定,使動亦可,1分;句意1分)
(2)這些士子賢人,即使沒有得到任用,卻沒有不被尊貴地奉養(yǎng)著的。(【解析】“是”,這些,1分;“雖”,即使,1分;“見”,被動,1分;句意1分)
14.①周公不可能像荀子所說的那樣頻繁地接見士人,因為這與周公的身份和地位不符,顯得過于瑣碎和小氣。②荀子將亂世的行為誤認為是圣世的行為,混淆了圣世與亂世的區(qū)別。③周公如果真有賢士相見,應該推薦給天子共治天下,而不是僅僅禮遇而已。(每點1分,共3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伯禽將要回到封地魯國去,周公對伯禽的老師說:“你們將要出發(fā),何不講述一下你君主的美德呢?”(伯禽的老師)回答說:“伯禽為人寬厚,喜歡自行己意,而且處事謹慎?!敝芄f:“唉呀!你把人家厭惡的品行當作美德嗎?他待人寬厚,是因為待人處世好壞不分;他喜好自行己意,是氣量狹小的表現(xiàn);他處事謹慎,是淺薄無能的表現(xiàn)。我聽別人說:不要怕降低自己的身份而不愿意接見士人。我?guī)еY物去求見的有十個人,帶著禮物回見的有三十人,以禮相待的有百余人,想向我進言而我讓他把事情說完的有千余人,在這些人中我僅得到三位士人,來端正我的行為,來安定天下。我之所以得到三位士人,不是在十人和三十人中,而是在百人和千人中(找到的)。士人來到了身邊,然后才能看清事物,看清事物然后才能知道它們的對錯在什么地方。警惕??!”
材料二:
荀卿喜歡妄言也太厲害了。他記載周公的話說:“我要拿著禮物去求見的有十人,還禮回見的有三十人,我以禮相待的有一百多人,想要向我進言而我讓他把事情說完的有一千多人?!边@果真是周公的所作所為的話,那么周公多么平庸啊!
圣人在天下施政,剛開始好像無所作為,最終天下沒有不治理好的,(因為)他們的法令制度周密完備呀。所以三代的制度是,在地方設立庫,在鄉(xiāng)里設立序,在國家設立學府,全面推行這些制度作為培養(yǎng)賢才和教育士人的方法。這些士子賢人,即使沒有得到任用,卻沒有不被尊貴地奉養(yǎng)著的。這才是周公對待士人的方法。果真像荀卿說的,乃是春申君、孟嘗君的所作所為(廣結賓客,招賢納士),是亂世才會有的事情,周公哪里會那樣做呢?況且圣明時代的士人,各有各的事業(yè),(每天)講道德習技藝,還擔心時間不夠用呢,哪有閑暇游走于公卿之家?那些游走于公卿之家,希望得到公卿禮遇的人,都是戰(zhàn)國時候的奸民,是像毛遂、侯嬴這一類的人。荀卿生活在亂世,不能考察論證先王的法令制度,卻被亂世的風氣迷惑,于是認為圣明時代的賢士也會這樣,這也太錯了呀!況且周公所禮遇的(應該)是大賢吧?那么周公怎么會僅僅拿著禮物去見他就可以了呢?本來理當推薦給天子在朝廷共事。如果他沒有才德,不值得和他在朝廷共事,那么周公又為什么待之以禮呢?
子產治理鄭國的政事,用他乘坐的車子幫人渡過溱水和洧水,孟子說:“仁惠但不懂得處理政務?!本訄?zhí)政,在天下制訂完備的法令制度,那么天下就得到治理;在一個國家制定完備的法令制度,一個國家就得到治理。如果不能制定(完備的)法令制度,想要人人都高興,那么時間也不夠用啊。如果周公懂得如何執(zhí)政,那就應該在天下用廣設學校的方法(培養(yǎng)人才);不懂得設立學校(培養(yǎng)人才),只會讓自己疲憊不堪去禮待天下的士人,那么不但體力精力不足,實際形勢也是做不到的。
15.(3分)B
16.(6分)滅亡原因:五代政權興起時缺乏世代積累的仁德(“興無累世德”)(2分);統(tǒng)治者在國家潛伏危機時,仍沉迷歌舞享樂,毫無憂患意識(“當時積薪上,曾寧廢歌鐘”)。(2分)
情感:詩人借古諷今,流露出對北宋社會潛在危機的憂慮,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能以五代為鑒,居安思危,重視道德積累,施行仁政,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2分)
17.(6分)(1)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2)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解析】每空1分。凡有錯、漏、多字,該空不得分。第(3)小題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給分。]
18.(3分)A.一鳴驚人B.不容忽視C.方興未艾
19.引號在此處的作用是特殊含義。(1分)
(1)“一場地震”,運用比喻的手法(1分),強調指出DeepSeek的出現(xiàn)在人工智能領域帶來的巨大影響力(1分)。
(2)“一座里程碑”,運用比喻的手法(1分),表達了DeepSeek的出現(xiàn)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重大意義(1分)。
20.第一處: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和理解中國創(chuàng)新模式、路徑的生動樣本。(語序不當)
第二處:方法一,③DeepSeek讓人震撼。方法二,④就在于其打破了人們對創(chuàng)新路徑的刻板印象。(成分贅余或雜糅)
第三處:⑥團隊主要由國內高校畢業(yè)生和沒畢業(yè)的博士生組成。(表意不明)【解析】每處2分。
21.甲。頂尖人才成長的沃土乙。原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離不開對個體興趣的尊重與激發(fā)【解析】每句2分。
22. 從DeepSeek看中國創(chuàng)新
四、寫作
寫作指導:
本題引導學生著眼當下,思考未來,開闊視野,提高能力。考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科技發(fā)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個人發(fā)展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實現(xiàn)人生價值,等等。
文章要圍繞“未來”“準備”展開,并結合“科技爆發(fā)”這一背景進行論述。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表達真情實感,避免空談道理或單純羅列現(xiàn)象。要注重邏輯清晰,語言流暢,表達準確。
【立意解析】
1. 明確核心話題
材料列舉DeepSeek、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腦機接口、太空移民等一系列新事物、新名詞,核心話題聚焦于“科技迅猛發(fā)展下的未來已至,個體應如何應對”。這要求考生圍繞科技與未來以及自身的應對策略展開思考與寫作。
2.分析關鍵詞
新事物、新名詞:“DeepSeek橫空出世,智能機器人舞動春晚,智能汽車凌空而行,腦機接口、太空移民等”,這些是科技發(fā)展催生的具體成果。它們代表著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變革,涉及人工智能、交通、生物科技、航天等多個領域,展現(xiàn)出未來生活的新形態(tài)和新趨勢。
未來已來:這一表述強調當下科技發(fā)展的速度之快,未來不再是遙遠的想象,而是已經融入現(xiàn)實生活中。意味著人們必須直面這些變化,不能再對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影響視而不見。
3.參考立意
(1)心理準備:應積極調整心態(tài),主動接納科技帶來的新變化;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改變,未來會面對更多科技新成果,也要秉持這種積極適應的態(tài)度。
(2)知識準備:未來對人才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需具備跨學科知識和綜合能力。
(3)能力準備:考生需論述如何通過學習和實踐提升自身素養(yǎng),如何在工作和學習中適應科技發(fā)展,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維、溝通協(xié)作能力等,以更好地在未來社會立足。
總之,考生需論述在科技發(fā)展的浪潮下,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新提升,以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

相關試卷

2024-2025學年下學期山東省實驗中學2025屆高三第五次診斷考試(3月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下學期山東省實驗中學2025屆高三第五次診斷考試(3月一模)語文試卷含答案,共13頁。

山東省實驗中學2025屆高三第五次診斷考試(3月一模)語文(含答案):

這是一份山東省實驗中學2025屆高三第五次診斷考試(3月一模)語文(含答案),共13頁。

語文丨山東省實驗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3月第五次診斷考試語文試卷及答案:

這是一份語文丨山東省實驗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3月第五次診斷考試語文試卷及答案,共13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山東省實驗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診斷考試(3月一模)語文試題

山東省實驗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第五次診斷考試(3月一模)語文試題

山東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第四次診斷考試(開學考)語文試題

山東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第四次診斷考試(開學考)語文試題

2024屆山東省濟南市實驗中學高三第一次診斷考試語文試題

2024屆山東省濟南市實驗中學高三第一次診斷考試語文試題

2021屆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三第三次診斷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2021屆山東省實驗中學高三第三次診斷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高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