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氣受熱過程的三種輻射
2.解釋自然現象(1)氣溫的高低
(2)地面溫度的高低主要看地面吸收太陽輻射的多少,主要考慮因素見如表:
3.原理的應用(1)夏季園林綠化中對新栽花木上覆黑色遮陽網,目的是削弱太陽輻射。(2)采用塑料大棚發(fā)展反季節(jié)農業(yè),利用玻璃溫室育苗等。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玻璃或塑料薄膜進入棚內或室內,被地面吸收,而地面長波輻射卻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熱量傳遞出去,塑料薄膜或玻璃還阻止了空氣對流、熱傳導,從而使熱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溫室內。(3)人造煙霧、澆水防凍。秋冬季節(jié),我國北方地區(qū)常用人造煙霧來增強大氣逆輻射,減輕農作物的凍害程度;澆水可加大土壤的比熱容,減小降溫幅度,減輕凍害;通過釋放水的潛熱提高氣溫;可以增加空氣濕度,增強大氣逆輻射;水汽凝結釋放熱量。(4)果園中鋪沙或鵝卵石不但能減輕土壤水分蒸發(fā),還能增加晝夜溫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積累等。
(2024·安徽卷,9~11)如圖為我國某地面觀測站(47°06′N,87°58′E,海拔561 m)某月1日前后連續(xù)4天太陽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和大氣逆輻射的通量逐小時觀測結果。據此完成1~3題。
1.圖中甲、乙、丙三條曲線依次表示( )A.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B.地面長波輻射、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C.大氣逆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地面長波輻射D.大氣逆輻射、地面長波輻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
解析 讀圖可知,丙曲線整體數值最低,同時與太陽輻射曲線變化幾乎一致,可判斷丙曲線代表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太陽輻射能量的傳遞過程是由太陽輻射到地面長波輻射,再到大氣逆輻射,因此地面長波輻射數值高于大氣逆輻射數值,且與太陽輻射曲線變化保持相對一致,可以判斷甲曲線為地面長波輻射,乙曲線為大氣逆輻射。故選B。
2.觀測期間該地( )①第1天晴朗無云?、诘?天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氣透明度低?、芸赡芙洑v了降水過程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從圖中的太陽輻射數值可以判斷,該地第1天和第4天的云量少于第2天和第3天,但無法確定第1天一定是晴朗無云天氣,①錯誤;第2天太陽輻射最弱,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不可能最大,②錯誤;第3天的太陽輻射量明顯小于第4天,說明第3天比第4天的大氣透明度低,③正確;第2天和第3天太陽輻射量明顯較低,說明大氣的削弱作用較強,可能經歷了降水過程,④正確。故選D。
解析 讀圖可知,四天中太陽輻射在每一天中出現的時間均明顯超過一半,說明此時處于晝長夜短的時期,為北半球夏半年;結合經緯度可知,該地位于新疆,6月份發(fā)生降水的可能性較大,最可能為6月1日前后。故選B。
3.該時段可能為( )A.4月1日前后B.6月1日前后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2024·廣東卷,3~4)有效輻射為下墊面向上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的差值。如圖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向上長波輻射(L↑)及其上大氣逆輻射(L↓)的月平均變化。據此完成4~5題。
4.與7—9月相比,2—4月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林冠層之上的大氣逆輻射值較低,主要是因為2—4月期間( )A.降水較多B.云霧較少C.地表植被覆蓋度較低D.正午太陽高度較大解析 與7—9月相比,2—4月西雙版納地區(qū)降水少,空氣濕度低,云霧較少,大氣吸收的長波輻射較少,大氣逆輻射較弱,大氣逆輻射值較低,B正確,A錯誤;該地區(qū)為熱帶季雨林,全年常綠,地表植被覆蓋度較高,C錯誤;與7—9月相比,2—4月正午太陽高度較小,D錯誤。
5.根據有效輻射變化可知,一年中該地熱帶季雨林的林冠層( )A.表面的溫度保持恒定B.熱量主要來自大氣層C.各月都是其上表層大氣的冷源D.夏季對大氣加熱效果小于冬季解析 由材料可知,有效輻射為下墊面向上長波輻射與大氣逆輻射的差值,圖中兩條曲線之間的間距值為有效輻射。由圖可知,夏季有效輻射值小于冬季,夏季該地熱帶季雨林的林冠層對大氣加熱效果小于冬季,D正確。由圖分析可知,各月有效輻射值不相等,林冠層表面的溫度沒有保持恒定,A錯誤。林冠層的熱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B錯誤。該地熱帶季雨林的林冠層各月都是其上表層大氣的熱源,C錯誤。
(2024·九省聯考貴州卷)“霧凇”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字林》:“寒氣結冰,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霧凇是過冷卻水汽凝華形成冰晶掛結于草木枝葉的天氣現象。“瀚海霧凇”專指沙漠戈壁中的霧凇景觀,猶如在石海沙丘上開出的“玉樹瓊花”。新疆北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瀚海霧凇”出現頻率高,吸引攝影愛好者慕名前往。據此完成1~2題。1.“寒氣結冰”形成霧凇的原因是( )A.上升氣流導致降溫B.云層較厚太陽輻射弱C.大氣的保溫作用弱D.暖鋒過境前后溫差大
解析 “寒氣”說明氣溫低,不利于氣流上升,A錯誤;“見日光乃消”說明“寒氣結冰”形成霧凇主要發(fā)生在夜間,夜間沒有太陽輻射,B錯誤;大氣的保溫作用弱,降溫快,夜間溫度低,水汽容易冷卻凝華形成冰晶,形成霧凇,C正確;暖鋒過境溫度升高,不利于水汽凝華,D錯誤。
2.為了次日能拍攝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霧凇景觀,適宜攝影愛好者蹲守的天氣是( )A.飄雪初晴B.氣溫回升C.晚來風急D.夜間有雨解析 結合材料分析可知,霧凇景觀的出現需要滿足充足的水汽條件、遇冷條件。飄雪說明剛經歷過雨雪天氣,空氣濕度較大,初晴說明天氣晴朗,大氣逆輻射弱,夜間大氣保溫作用弱,降溫快,水汽容易遇冷凝華,形成霧凇,A正確;氣溫回升不利于水汽凝華,B錯誤;風力大,凝華的冰晶難以掛結于草木枝葉上,容易被風吹落,C錯誤;夜間有雨說明夜間大氣逆輻射強,保溫作用強,降溫慢,不利于霧凇形成,D錯誤。
(2024·北京海淀二模)如圖為“北極海冰區(qū)域多年平均到達地表太陽輻射和地表反射太陽輻射逐月變化圖”。讀圖,完成3~4題。3.地面吸收太陽輻射最多的月份為( )A.3月B.5月C.6月D.8月
解析 讀圖可知,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與地表反射的太陽輻射之差即為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圖中6月份,二者之差最大,即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最多,C正確,排除A、B、D。
4.與5月相比,6月地表反射太陽輻射降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太陽輻射減弱 B.白晝變長C.云量增多 D.冰面面積減少
解析 北極海冰區(qū)域,與5月相比,6月正午太陽高度更大,太陽輻射增加,A錯誤;6月份直射點離北回歸線更近,北極地區(qū)極晝范圍擴大,白晝更長,獲得的太陽輻射更多,與題意不符合,B錯誤;北極海冰區(qū)域全年降水少,5、6月云量相差不大,C錯誤;6月太陽輻射更強、晝更長,氣溫更高,海冰融化,冰面縮小,海面反射的太陽輻射減少,D正確。
1.熱力環(huán)流原理形成過程
(1)厘清形成過程:近地面兩地冷熱不均→大氣的垂直運動→同一水平方向上的氣壓差異→大氣的水平運動→熱力環(huán)流。(2)抓住根本原因:近地面冷熱不均。(3)明確垂直氣壓分布特點:垂直方向上,總是近地面氣壓高于高空氣壓。
2.局地環(huán)流(小尺度下的熱力環(huán)流)(1)局地環(huán)流成因
(2)影響①局地環(huán)流形成后可以調節(jié)局地溫差,例如沿海地區(qū)的晝夜溫差較小。②山谷的夜雨,以及高緯度或冰川谷地冷空氣在谷底的堆積。③有時也可能成為大氣污染物的輸送通道。
[思維拓展] 坡地上的下降風概念:在山脈的背風坡,由于山脈的阻擋作用通常風速很小,但在有些情況下,空氣越過山后,在山的背風面一側會出現局地強風。下坡風的氣流呈水躍型,一般按下坡風建立時的溫度和濕度變化將下坡風分為焚風(熱風)和布拉風(冷風)。
(2024·湖南卷,15~16)2019年9月17—18日西藏林芝地區(qū)出現了兩次強降雨。研究表明,深入谷地的季風為該地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山谷風影響了降雨的時空變化,使降雨呈現明顯的時段特征。如圖示意兩次強降雨時距地面10米處的風向與風速。據此完成1~2題。
1.第一次和第二次強降雨可能出現的時段分別為( )A.17日00:00—01:00 18日12:00—13:00B.17日07:00—08:00 18日12:00—13:00C.17日22:00—23:00 18日01:00—02:00D.17日13:00—14:00 18日00:00—01:00
解析 觀察兩幅風向圖整體風向可知,第一次強降雨時圖中風向整體呈現從谷底到谷坡的趨勢,說明此時以谷風為主,應為白天;第二次強降雨時圖中風向整體呈現從谷坡到谷底的趨勢,說明此時以山風為主,應為夜晚。綜上所述,選D。
2.兩次強降雨時谷地風速差異顯著,主要原因是( )A.地形阻擋 B.東南風影響C.氣溫變化 D.摩擦力作用
解析 讀圖可知,第一次強降雨時主要吹東南風,為谷風,第二次強降雨時主要吹西北風,為山風。由材料可知,深入谷地的季風為該地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此時為9月份,該地季風主要為西南季風,西南風受谷地地形影響形成東南風,與白天的谷風風向一致,加強了第一次強降雨時的谷地風速;東南風與夜晚山風風向相反,使第二次強降雨時的風速減小,故選B。
(2024·廣東卷,13~14)如圖為“珠穆朗瑪峰南坡某冰川區(qū)暖季上、下行氣流運動狀況”。據此回答3~4題。
3.若暖季上、下行氣流常在圖中P地附近交匯,則該地( )A.大氣下沉氣流增強B.冰面的流水作用減弱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D.下行風焚風效應減弱
解析 結合圖示可知,珠穆朗瑪峰南坡某冰川區(qū)暖季下行氣流是近冰面空氣冷卻下沉之后沿冰川面下滑的冷空氣,而暖季上行氣流多為從河湖而來的暖濕的氣流。上行暖氣流與下行冷氣流在圖中P地附近交匯,易產生鋒面降水,導致局地降水概率增加,C正確。暖季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勢力較強,上升氣流較強,再加上下行冷氣流的抬升作用,大氣上升氣流會增強,下沉氣流減弱,A錯誤;冰面氣溫低,水易結冰,流水作用幾乎不存在,B錯誤;下行風是近冰面空氣冷卻下沉形成的冰川風,并非背風坡的下沉氣流,因而不會形成焚風效應,D錯誤。
4.近30年來,該地區(qū)暖季午間下行氣流勢力呈現增強趨勢,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A.年均氣溫趨于降低B.冰川消融加快C.年降水量趨于增加D.湖泊效應增強
解析 結合上題分析可知,珠穆朗瑪峰南坡某冰川區(qū)暖季下行氣流是近冰面空氣冷卻下沉之后沿冰川面下滑的冷空氣,該地區(qū)暖季午間下行氣流勢力呈現增強趨勢,必然會引起P地附近受冷空氣影響增強,年均氣溫趨于降低,冰川消融減緩,A正確、B錯誤。暖季午間下行氣流勢力呈現增強趨勢,上行、下行氣流交匯地會向圖中P地附近的下方移動,P地年降水量會趨于減少,C錯誤;下行氣流勢力呈現增強趨勢,P地附近年均氣溫會趨于降低,湖泊易結冰,湖冰會阻擋大氣與湖水的水熱交換,湖泊效應減弱,D錯誤。
(2024·江西南昌二模)由于湖陸熱力差異,鄱陽湖周邊形成明顯的湖陸風環(huán)流。湖陸風起止時刻具有季節(jié)變化。如圖是鄱陽湖甲監(jiān)測站2010—2015年湖陸風起止時刻及其頻次統(tǒng)計圖,四條曲線表示湖風開始、湖風停止、陸風開始、陸風停止時刻。據此完成1~3題。
1.四條曲線中,表示陸風停止時刻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由所學知識可知,一般而言,白天湖面為高壓,陸地為低壓,吹湖風,夜間相反吹陸風。從圖中可看出,①曲線從傍晚開始,說明為陸風開始時刻曲線;③曲線從早晨開始,12點之前達到峰值,說明為陸風在12點前停止,為陸風停止時刻曲線;④曲線從日出后開始,說明為湖風開始,到12點達到峰值;②曲線在21時左右開始,說明應為陸風開始之后的湖風停止時刻曲線。C正確,A、B、D錯誤。
2.與夏季相比,鄱陽湖冬季湖風起止時刻( )A.開始晚,結束晚B.開始晚,結束早C.開始早,結束晚D.開始早,結束早解析 湖陸風的轉變,實際上是由湖與陸的溫度變化而導致的,白天以湖風為主,夜晚以陸風為主。夏季比冬季白晝長,日出時間較早,陸地開始升溫的時間早,降溫的時間晚,加之夏季湖泊水域面積明顯大于冬季,湖泊升溫與降溫速度都明顯小于冬季,所以冬季湖風持續(xù)的時間較短,即冬季湖風開始晚,結束早,B正確,A、C、D錯誤。
3.鄱陽湖附近城市推進綠色生態(tài)發(fā)展,對湖陸風強度的影響是( )A.湖風減弱,陸風增強B.湖風、陸風均減弱C.湖風增強,陸風減弱D.湖風、陸風均增強解析 附近城市推進綠色生態(tài)發(fā)展以后,使陸地的溫度變化幅度變小,白天,陸地溫度增高幅度小。湖泊與陸地間的溫差變小,湖風減弱;夜間陸地降溫幅度小,湖泊與陸地間溫差變小,陸風減弱。B正確,A、C、D錯誤。
(2024·福建泉州二模)風向符號由風向桿和風羽組成,其中風向桿(向下的豎)表示風向,風羽(右邊的橫)表示風力的大小,風羽條數和風力大小呈正相關,如“ ”表示北風4級。如圖示意某年8月24日武夷山山區(qū)氣象站記錄的山谷風風向變化。完成4~5題。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風向符號由風向桿和風羽組成,其中風向桿(向下的豎)表示風向,風羽(右邊的橫)表示風力的大小,風羽條數和風力大小呈正相關”可知,風羽數量越多風力越大,同時根據所學知識,白天吹谷風,晚上吹山風,綜合可知,12—14時谷風最強,根據風向桿判斷出風向為偏西風,因此B正確,排除A、C、D。
4.該日武夷山山區(qū)氣象站記錄的谷風最強時的風向為( )A.偏東風B.偏西風 C.偏南風D.偏北風
5.若夏季上午10時開始吹谷風,冬季晴朗微風條件下,該氣象站谷風開始出現的時間最接近( )A.7:00B.9:00C.11:00D.13:00解析 根據熱力環(huán)流相關知識,白天吹谷風,晚上吹山風,當山風轉谷風時,風向應在白天發(fā)生明顯改變。夏季上午10時開始吹谷風,冬季由于日出時間較晚,山風轉谷風的時間也較晚,即11時前后符合條件。因此C正確,排除A、B、D。
1.把握大氣環(huán)流的內在聯系
2.氣壓帶和風帶及其位置偏移帶來的影響(1)對氣候的影響(以北半球為例)
(2)對水文的影響:影響河流的汛期,如熱帶草原氣候區(qū)夏季多雨,易形成夏汛;地中海氣候區(qū)冬季多雨,易形成冬汛。(3)對生物的影響:影響植物的枯榮,如東非高原草類濕季豐茂、干季枯黃;影響動物的遷徙。(4)對海洋航行的影響: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會影響洋流的流向,進而對海洋航行產生巨大的影響。在海洋航行中盡可能做到順風順水。
3.季風環(huán)流對氣候的影響
1.[2023·全國乙卷,37(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問題。夏威夷島海拔2 400米以上區(qū)域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1 800米以下區(qū)域受信風控制。如圖示意夏威夷島位置與地形。
從大氣環(huán)流角度,分析該島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對觀測數據未構成明顯干擾的原因。(8分)答案 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源自較低海拔(1 800米以下)區(qū)域,受信風控制易擴散。觀測站海拔高于3 000米,受副熱帶高壓的下沉氣流控制,較低海拔區(qū)域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難以向觀測站擴散。
2.[2022·重慶卷,16(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斯里蘭卡是人口稠密的中低收入國家。該國甲地的居民在農舍周邊種植許多高大喬木用以遮陰。受降水等自然條件和人類活動影響,當地水土流失嚴重。如圖示意斯里蘭卡所在區(qū)域。
(1)推測4、5月控制甲地的氣壓帶名稱,并說明理由。(3分)(2)甲、乙兩地受相同季風影響,但相比乙地,甲地年降水量更大,分析季風為甲地帶來更多降水的原因。(6分)答案 (1)赤道低氣壓帶。理由:甲地地處北緯5°—10°,4、5月太陽直射點北移,氣壓帶風帶隨之北移,該地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2)甲、乙兩地1—2月受東北季風控制;甲地季風經過海域面積更廣,水汽充足;甲地位于西南季風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充足。
(2024·河北石家莊質檢)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qū)存在環(huán)繞極地一圈的西風環(huán)流帶,西風環(huán)流中有強大的急流區(qū),其風速甚至可達100米/秒以上。極地和熱帶地區(qū)之間的溫度差是形成西風急流的根本原因。溫度差越大,西風急流越強,冷空氣就更多停留在高緯度,中緯度地區(qū)的極端冷空氣活動相對就越少。反之,冷空氣容易影響中緯度地區(qū),冷空氣活動次數增多。完成1~2題。1.受西風急流影響,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冷空氣活動次數最多的月份是( )A.1月和2月B.1月和12月C.7月和8月D.3月和11月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極地和熱帶地區(qū)的溫差越大,西風急流越強,就越能夠將極地的冷空氣封鎖在高緯度地區(qū);反之,若極地和熱帶地區(qū)的溫差較小,則極地冷空氣越容易影響中緯度地區(qū)。由此分析可知,3月和11月為北半球的冬末春初和秋末冬初時段,極地和熱帶地區(qū)的溫差相對較小,則西風急流較弱,難以將極地冷空氣封鎖在高緯度地區(qū),故此時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冷空氣活動次數多,D正確;而其他時段極地和熱帶地區(qū)的溫差較大,西風急流較強,北半球中緯度地區(qū)冷空氣活動較少,A、B、C錯誤。
2.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增暖幅度最大,進而導致( )A.極地和熱帶地區(qū)溫差變大B.北半球冬季極端天氣增多C.北半球極地高壓強度增強D.西風急流強勁并保持穩(wěn)定解析 全球變暖背景下北極增暖幅度最大,將使熱帶和北極地區(qū)的溫差減小,西風急流減弱,西風急流對極地冷空氣的封鎖作用減弱,會導致北半球冬季的極端天氣增多,B正確,A、D錯誤;由于北極地區(qū)增溫幅度大,極地下沉氣流減弱,導致北半球極地高壓強度減弱,C錯誤。
(2023·廣東中山調研)如圖為世界某區(qū)域大氣環(huán)流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圖中( )A.甲風帶為沿岸陸地帶來充足水汽B.乙氣流因受動力因素影響而上升C.丙風向形成受地轉偏向力影響D.丁風帶的風向有明顯季節(jié)變化
解析 結合圖示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甲為東北信風帶,性質干燥,受其影響,沿岸陸地氣候干燥,水汽不易凝結;乙為赤道低氣壓帶,受熱力因素影響盛行上升氣流;丙為西北風,由北半球的東北信風在冬季向南越過赤道后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左偏轉而形成;丁風帶為盛行西風帶,風向隨季節(jié)沒有明顯變化。
4.圖示季節(jié)最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切斷B.華北平原正值多雨季節(jié)C.北京日出東北、日落西北D.澳大利亞西北部干旱少雨
解析 結合上題分析,此時為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切斷,只保留在海洋上;華北平原受冬季風影響,氣候寒冷干燥;北京晝短夜長,日出東南、日落西南;澳大利亞西北部受夏季風影響,降水豐富。
1.位置在太平洋上,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中心有時只有一個,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時分裂成兩個,分別位于東西太平洋上。影響我國的副熱帶高壓是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向西伸出的脊或高壓單體,即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簡稱副高。在副高區(qū)內,由于氣流下沉,一般云雨少見、氣溫偏高,天氣炎熱;在副高邊緣則多降水天氣。夏季,副高強度強、范圍廣,冬季,強度減弱,范圍縮小。副高的強弱和位置變化,對我國天氣、旱澇和臺風活動影響很大。
2.副高與我國雨帶位置移動我國東部地區(qū)的鋒面雨帶,經常處于高壓脊線以北5—8個緯度的距離處。
(1)正常規(guī)律:冬季副高脊線位于15°N附近,伴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副高脊線緩慢地向北移動。
(2)異常年份①副高強的年份(副高較常年偏北),副高西伸北進快,夏季風北移速度快,北方雨季提前,雨季延長,降水增多;而南方雨季變短,降水變少,易出現北澇南旱。②副高弱的年份(副高較常年偏南),副高西伸北進慢,夏季風北移速度慢,雨帶長時間滯留在南方,導致南方雨季延長,降水增多;而北方雨季變短,降水減少,容易出現南澇北旱。
(1)影響臺風的形成副高南側緯度低,海水溫度高,能為臺風提供足夠的熱量;臺風是低壓系統(tǒng),中心氣流上升,副高是高壓系統(tǒng),氣流下沉,二者勢力上是此消彼長,垂直方向氣流相互抑制。因副高是大尺度天氣系統(tǒng),空間規(guī)模極大,臺風尺度小,勢力相對較弱,所以一般是臺風受副高的影響更大。距離副高近的區(qū)域,氣壓、氣流均有相互抵消的趨勢,臺風很難形成;只有低壓系統(tǒng)勢力很強大、距離副高稍遠一點的南部海域才利于臺風的形成。
(2)影響臺風的移動臺風移動方向基本上取決于副高四周的引導氣流:如果副高西伸并加強,或者臺風發(fā)生在副高南部邊緣,臺風就在東南風引導下沿副高南側西行;如果副高東退或斷裂,臺風就可能在高壓的西緣或裂口處轉向北行,當繞到高壓北部邊緣,在西南風影響下,就向東北方向移動。
[2023·1月浙江卷,27(1)]閱讀材料,完成問題。材料 長江流域受季風影響,降水變率較大。如圖為長江流域水循環(huán)簡圖及長江流域示意圖。
分析長江下游地區(qū)8月降水年際變率大的原因。(4分)答案 副熱帶高壓控制位置、強度變化大,夏季風不穩(wěn)定;臺風雨占比高,年變率大。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長江流域夏季會受到副熱帶高壓控制,但是副熱帶高壓的強度和位置并不確定,進而影響夏季風的穩(wěn)定性,因此降水年際變化較大;我國長江中下游8月會受到臺風的影響,臺風會帶來強降水,但是臺風的年際變化較大。
(2024·山東臨沂模擬)副熱帶高壓的南側盛行強勁的東風氣流。受區(qū)域氣壓、風場和溫濕度等擾動的影響,在東風氣流中會存在一個槽或氣旋性彎曲較大區(qū)域,隨氣流如同波浪自東向西移動,稱為東風波。如圖示意我國東南某山區(qū)一次東風波過境情況,該地出現了暴雨、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據此完成1~3題。
1.圖示現象最可能發(fā)生在( )A.1月B.4月 C.7月D.10月解析 由圖可知,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出現伏旱,應為7、8月份,C正確,A、B、D錯誤。
2.此刻,東風波槽線附近大氣物理狀況是( )
解析 由圖可知,東風波槽線東側吹東南風,西側吹東北風,B正確,A錯誤;波槽線東側是降水區(qū)域,濕度大,西側氣流下沉,空氣干燥,C錯誤;東側氣流受山地抬升,以上升為主,氣壓低,西側氣流以下沉為主,氣壓高,D錯誤。
3.本次東風波產生強對流天氣的主要原因有( )①副高南側氣壓梯度較大?、诓ú鄹浇椇仙仙龤饬鬏^強 ③副高北側帶來大量水汽?、艿匦螌邓休^大增幅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副高南側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海陸溫差大,氣壓梯度較大,加大東風氣流,①正確;波槽附近受地形影響,輻合上升氣流較強,②正確;水汽主要來自東側,③錯誤;地形抬升氣流,對降水有較大增幅作用,④正確,B正確,A、C、D錯誤。
(2024·江蘇南京二模)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流傳著一句氣象諺語:“五月南風要下雨,六月南風海也枯”。很好地總結了區(qū)域降水與大氣環(huán)流的關系。完成4~5題。4.下列詩句所描寫的地理現象,其蘊含的地理原理可以用來解釋“五月南風要下雨”的是( )A.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B.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C.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D.絲絲梅子熟時雨,漠漠楝花開后寒
解析 諺語一般說的是農歷。農歷五月,北方的冷空氣雖然減弱但是仍控制影響一些地區(qū),而此時源源不斷的南風吹來,南風挾帶暖濕空氣,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交匯,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水滴,形成大面積降雨,所以這個季節(jié)在長江流域總是會發(fā)生長時間的“梅雨”天氣,D正確;“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描寫的是二月,A錯誤;“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描寫的是對流天氣,B錯誤;“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描寫的是天氣,與大氣環(huán)流關系不大,不能體現蘊含的地理原理,C錯誤。
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圖中華地圖版必修第一冊主題5 大氣的受熱過程與運動課前預習課件ppt,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波長越來越長,大氣的受熱過程示意圖,大氣運動,太陽輻射,合作探究一,海陸受熱不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大家來找茬,合作探究三,熱力環(huán)流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第3單元 第2講 大氣的熱力狀況和大氣運動 課件練習題,共47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3-,-4-,-5-,-6-,-7-,-8-,-9-,-10-,-11-,考向一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第二節(jié) 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圖文ppt課件,共2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第二課時,基本概念,hpa,近地面,立體圖,側視圖,高度升高氣壓減小,地面冷熱均勻,熱力環(huán)流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