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 帕金森綜合征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元中α-Synuclein蛋白聚積是主要致病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普遍存在溶酶體膜蛋白TMEM175變異,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蛋白TMEM175合成時需先在游離的核糖體上合成
B. 溶酶體膜的磷脂雙分子層對H+具有屏障作用
C. 溶酶體膜上的H+轉運蛋白在轉運H+時自身構象不需改變
D. 蛋白TMEM175發(fā)生變異引起溶酶體內酶的活性的降低,導致α-Synuclein蛋白聚積
【答案】C
【分析】溶酶體是“消化車間”,內部含有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并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體分解后的產物,如果是對細胞有用的物質,細胞可以再利用,廢物則被排出細胞外。溶酶體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質,在核糖體上合成。
【詳解】A、核糖體是合成蛋白質的場所,蛋白TMEM175屬于位于膜上的蛋白質,因此蛋白TMEM175合成時需先在游離的核糖體上合成,A正確;
B、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離子不能自由通過,具有屏障作用,因此溶酶體膜的磷脂雙分子層對H+具有屏障作用,B正確;
C、 載體蛋白只容許與自身結合部位相適應的分子或離子通過,而且每次轉運時都會發(fā)生自身構象的改變,故溶酶體膜上的H+轉運蛋白在轉運H+時自身構象改變,C錯誤;
D、蛋白TMEM175發(fā)生變異引起H+運輸發(fā)生變化,溶酶體內導致pH值降低,溶酶體內酶的活性的降低,導致α-Synuclein蛋白聚積,D正確。
故選C。
2. 同位素標記法可用于示蹤物質的運行和變化規(guī)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小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氣體不含C18O2,但尿液中含H218O
B. 卡爾文用14CO2供小球藻進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蹤14C的去向
C. 人鼠細胞融合實驗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D. 以14C作“地質時鐘”可測定7萬年前的化石中生物所生存的年代
【答案】B
【分析】同位素標記法可以根據(jù)放射性存在的位置顯示物質的合成、運輸?shù)葐栴},卡爾文用同位素標記法發(fā)現(xiàn)了光合作用中碳循環(huán)的過程,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噬菌體侵染實驗也用到了同位素標記法。
【詳解】A、小白鼠吸入的氧氣參與有氧呼吸的第三階段,生成H218O,H218O又可以參與有氧呼吸的第二階段,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會含有18O,同時H218O還可以經腎臟隨尿排出,所以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可以含有18O,尿液中含有H218O,A錯誤;
B、卡爾文用14CO2供小球藻進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蹤14C的去向,發(fā)現(xiàn)二氧化碳的去向為14CO2→14C3→(14CH2O),B正確;
C、小鼠細胞和人細胞融合實驗運用了熒光標記法,C錯誤;
D、利用14C同位素放射性衰變規(guī)律進行測年技術稱為14C年代測定技術,也稱放射性碳定年法,14C的半衰期是5730年,所以以14C作“地質時鐘”,可測定7萬年內化石中生物所生存的年代,7萬年前的化石中14C含量即微小,利用14C同位素放射性衰變規(guī)律進行測年誤差較大,D錯誤。
故選B。
3. PcG蛋白是形成PRC1復合物的表觀遺傳因子,PcG失調導致細胞命運改變。研究表明,PRC1的短暫耗竭促進果蠅幼蟲眼盤中正常細胞向癌細胞轉化,這類癌癥的發(fā)生完全由表觀遺傳修飾決定。以下分析錯誤的是( )
A. PRC1的短暫耗竭可能抑制了果蠅眼盤發(fā)育中相關基因的表達
B. 這類癌癥的產生是由于細胞中相關基因發(fā)生突變導致的
C. 長期吸煙、特定的飲食也可能引起表觀遺傳變化而引發(fā)癌癥
D. 若將這類腫瘤細胞移植到成年果蠅的腹部,它們能持續(xù)生長且保持腫瘤細胞的特征
【答案】B
【分析】表觀遺傳是指DNA序列不發(fā)生變化,但基因的表達卻發(fā)生了可遺傳的改變,即基因型未發(fā)生變化而表現(xiàn)型卻發(fā)生了改變。表觀遺傳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生物體的生長、發(fā)育和衰老的整個生命活動過程中。
【詳解】A、PRC1的短暫耗竭促進果蠅幼蟲眼盤中正常細胞向癌細胞轉化,據(jù)此推測,PRC1的短暫耗竭可能抑制了果蠅眼盤發(fā)育中相關基因的表達,進而表現(xiàn)為細胞癌變,A正確;
B、根據(jù)題意可知,PRC1的短暫耗竭促進果蠅幼蟲眼盤中正常細胞向癌細胞轉化,而PcG蛋白是形成PRC1復合物的表觀遺傳因子,可見這類癌癥的產生是表觀遺傳發(fā)生改變引起的,不是基因突變導致的,B錯誤;
C、長期吸煙、特定飲食均會引起表觀遺傳變化,進而引發(fā)癌癥,C正確;
D、癌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的特征,因而可推測,若將這類腫瘤細胞移植到成年果蠅的腹部,它們能持續(xù)生長且保持腫瘤細胞的特征,D正確。
故選B。
4. 閾強度指的是引起神經元發(fā)生反應的最小刺激強度,與特定的刺激強度和持續(xù)時間有關。動作電位的產生是因為閾強度刺激超過了閾電位,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鋒電位的高低與內環(huán)境中的K+濃度呈正相關
B. 刺激a與b沒有形成動作電位的原因一定相同
C. 刺激c與d后的電位變化說明閾下刺激有疊加效應
D. 鋒電位恢復為靜息電位的過程與Na+的跨膜運輸無關
【答案】C
【分析】題圖分析,閾下刺激低于閾刺激,單次閾下刺激可引起受刺激的局部細胞膜少量Na+通道開放和Na+內流,膜電位發(fā)生了變化,靜息電位差值變小,但沒有形成外負內正的動作電位,這種局部細胞膜輕微的電位變化稱為局部反應;連續(xù)進行閾下刺激,形成了外負內正的動作電位,說明連續(xù)的閾下刺激可疊加,產生動作電位。
【詳解】A、動作電位的形成主要與神經纖維膜內外的Na+濃度差有關,所以鋒電位的高低與內環(huán)境中的Na+濃度呈正相關,A錯誤;
B、閾強度指的是引起神經元發(fā)生反應的最小刺激強度,與特定的刺激強度和持續(xù)時間有關,據(jù)圖刺激a和b均為閾下刺激,均沒有形成動作電位,但其原因不一定相同,B錯誤;
C、刺激c和d是連續(xù)兩次的閾下刺激,最終形成了動作電位,說明閾下刺激有疊加效應,C正確;
D、鋒電位恢復為靜息電位的過程與K+外流有關,也與Na+的跨膜運輸有關,D錯誤。
故選C。
5. 阿爾茨海默?。ˋD)常見癥狀為漸進性的記憶力衰退、語言和思維障礙等。近期有研究表明,在晚期阿爾茨海默病神經病理改變的腦區(qū),維持大腦突觸功能的穩(wěn)態(tài)星形膠質細胞數(shù)量減少,而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比例增加。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神經膠質細胞的數(shù)量較多,對于支持、保護、營養(yǎng)和修復神經元有重要作用
B. 與健康人相比,AD患者的海馬區(qū)開始萎縮時,就影響到了患者的第二級記憶
C. 患者大腦皮層彌漫性萎縮,神經元大量減少會引起痛覺減弱、肢體僵硬
D. 患者腦內可能發(fā)生穩(wěn)態(tài)星形膠質細胞向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轉變
【答案】B
【分析】人類的記憶過程分成四個階段,即感覺性記憶、第一級記憶、第二級記憶和第三級記憶。前兩個階段相當于短時記憶,后兩個階段相當于長時記憶。短時記憶可能與神經元之間即時的信息交流有關,尤其是與大腦皮層下一個形狀像海馬的腦區(qū)有關。長時記憶可能與突觸形態(tài)及功能的改變以及新突觸的建立有關。
【詳解】A、神經膠質細胞的數(shù)量較多,具有支持、保護、營養(yǎng)、修復功能,A正確;
B、海馬區(qū)受損主要會影響短時記憶,第二級記憶屬于長時記憶,B錯誤;
C、軀體的感覺在大腦皮層中形成,同時肢體的運動需要大腦皮層的支配,患者大腦皮層彌漫性萎縮,神經元大量減小,可能會導致肢體僵硬,C正確;
D、在晚期阿爾茨海默病神經病理改變的腦區(qū),維持大腦突觸功能的穩(wěn)態(tài)星形膠質細胞數(shù)量減少,而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比例增加,推測患者腦內可能發(fā)生穩(wěn)態(tài)星形膠質細胞向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轉變,D正確。
故選B。
6. 采食減少是動物被感染后的適應性行為,可促進脂肪分解,產生β-羥基丁酸(BHB)為機體供能。研究者用流感病毒(IAV)感染小鼠,之后統(tǒng)計其采食量并測定血中葡萄糖和BHB水平,結果見圖1。測定BHB對體外培養(yǎng)的CD4+T細胞(一種輔助性T細胞)增殖及分泌干擾素-γ水平的影響,結果見圖2。已知干擾素—γ具有促免疫作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小鼠感染IAV后,胰島A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
B. 據(jù)圖可推知小鼠感染期采食量下降有利于提高機體免疫力
C. IAV感染機體后會激活CD4+T細胞,參與細胞毒性T細胞的活化
D. IAV感染可能導致支配胃腸的副交感神經活動占優(yōu)勢,胃腸蠕動緩慢
【答案】D
【分析】神經系統(tǒng)包括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外周神經系統(tǒng),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由腦和脊髓組成,腦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干,外周神經系統(tǒng)包括脊神經、腦神經、自主神經,自主神經系統(tǒng)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是調節(jié)人體內臟功能的神經裝置所以也叫內臟神經系統(tǒng),因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類的意識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經系統(tǒng),也可稱為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
【詳解】A、分析圖1可知,小鼠感染IAV后采食量下降導致血糖濃度下降,胰島A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促進肝糖原和非糖物質轉變?yōu)樘牵丛黾恿搜莵碓?,A正確;
B、由圖1可知,采食量下降可促進機體BHB的生成;由圖2可知,BHB可促進CD4+T細胞增殖和CD4+T細胞分泌干擾素-γ,從而提高免疫力,B正確;
C、流感病毒(IAV)感染機體后,作為抗原,會激活CD4+T細胞,參與細胞毒性T細胞的活化,同時也會參與體液免疫,C正確;
D、內臟活動受自主神經支配,自主神經系統(tǒng)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部分組成,它們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由采食量下降可推測“胃腸蠕動及消化腺分泌減弱”,因而此時交感神經活動占優(yōu)勢,D錯誤。
故選D。
7. 在遇到極寒溫度變化后,人體穩(wěn)態(tài)調節(jié)過程中傳出神經末梢一般不能支配的內分泌細胞是( )
A. 胰島細胞B. 腎上腺髓質細胞C. 甲狀腺細胞D. 下丘腦細胞
【答案】C
【分析】當身體的溫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時,相應的神經沖動傳導至下丘腦,下丘腦就會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運輸?shù)酱贵w,促使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隨著血液運輸?shù)郊谞钕?,促使甲狀腺增加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br>【詳解】A、在遇到極寒溫度變化后,人體穩(wěn)態(tài)調節(jié)過程中傳出神經末梢會支配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進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促進細胞新陳代謝產生更多能量,A正確;
B、在遇到極寒溫度變化后,人體穩(wěn)態(tài)調節(jié)過程中傳出神經末梢會支配腎上腺髓質細胞分泌腎上腺素,促進細胞新陳代謝產生更多能量,B正確;
CD、當身體的溫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時,相應的神經沖動傳導至下丘腦,下丘腦就會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運輸?shù)酱贵w,促使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隨著血液運輸?shù)郊谞钕伲偈辜谞钕僭黾蛹谞钕偌に氐暮铣珊头置?,由此可知,在遇到極寒溫度變化后,人體穩(wěn)態(tài)調節(jié)過程中傳出神經末梢一般不能支配甲狀腺細胞,C錯誤、D正確。
故選C。
8. 布倫納腺體(GB腺體)位于十二指腸,主要由粘液生成細胞構成。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分泌的膽囊收縮素(CCK)可以刺激迷走神經的傳入神經,隨后傳出神經釋放乙酰膽堿,促進GB腺體分泌粘液調節(jié)腸道菌群數(shù)量。科學家用小鼠進行如圖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CCK從分泌到發(fā)揮作用經過的途徑為血漿-組織液
B. 乙酰膽堿屬于神經遞質,與膜上受體結合后進入細胞發(fā)揮作用
C. CCK可通過其他途徑促進GB腺體分泌粘液
D. 切除的迷走神經屬于自主神經系統(tǒng),切除后導致腸道菌群數(shù)量減少
【答案】C
【分析】腸黏膜上皮細胞分泌膽囊收縮素(CCK),CCK 刺激迷走神經傳入神經,隨后傳出神經釋放乙酰膽堿,促進 GB 腺體分泌粘液。切除 GB 腺體后注射 CCK ,糞便中菌群數(shù)量仍有一定程度增加,說明存在其他途徑促進 GB 腺體分泌粘液。切除迷走神經傳入神經后,腸道菌群數(shù)量減少,表明迷走神經在調節(jié) GB 腺體分泌粘液進而調節(jié)腸道菌群數(shù)量中起著重要作用。
【詳解】A、CCK分泌后應先進入組織液,再進入血漿,A錯誤;
B、神經遞質與膜上受體結合后直接發(fā)揮作用,不用進入細胞,B錯誤;
C、由圖可知,注射CCK能夠促進GB腺體分泌粘液,增加腸道菌群數(shù)量,與直接切除GB腺體相比,切除迷走神經的傳入神經后,注射CCK仍然能夠增加腸道菌群數(shù)量,說明CCK不僅可以通過刺激迷走神經的傳入神經,促進GB腺體分泌粘液調節(jié)腸道菌群數(shù)量,還可通過其他調節(jié)方式促進GB腺體分泌粘液調節(jié)腸道菌群數(shù)量,C正確;
D、實驗中切除的是迷走神經包含傳入神經,而自主神經系統(tǒng)是傳出神經,D錯誤。
故選C。
9. 向光素屬于光受體,參與氣孔開放和葉綠體移動等過程。它與隱花色素和光敏色素一同參與植物對環(huán)境中的光線條件的響應,并調整植物的生長發(fā)育。如圖為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部分物質作用機制過程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紅光照射時,光敏色素結構變化的信息通過信息傳遞系統(tǒng)傳導到細胞核內
B. 葉綠體的移動可能是光通過向光素間接控制基因表達引起的
C. 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的受體不同但都需要在質膜上識別結合后進而影響細胞代謝
D. 該圖體現(xiàn)了植物生長發(fā)育由基因表達調控、激素調節(jié)和環(huán)境因素調節(jié)共同完成
【答案】C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類色素--蛋白復合體,接受到光照射時,光敏色素的結構會發(fā)生變化,這一變化的信息經過信息傳遞系統(tǒng)傳導到細胞核,影響特定基因的表達,從而表現(xiàn)出生物學效應。
【詳解】A、由題圖可知,紅光照射時,光敏色素結構變化的信息可通過信息傳遞系統(tǒng)傳導到細胞核內影響特定基因的表達,A正確;
B、由題意可知,向光素在接受藍光照射時,可影響細胞核內特定基因的表達,葉綠體的移動可能是光通過向光素間接控制基因表達引起的,B正確;
C、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的受體不同,細胞分裂素的受體需要在質膜上識別結合后進而影響細胞代謝,而生長素的受體在細胞核內,C錯誤;
D、題圖體現(xiàn)了植物生長發(fā)育由基因表達調控、激素(細胞分裂素與生長素)調節(jié)和環(huán)境(光)因素調節(jié)共同完成,D正確。
故選C。
10. 某科研小組利用標記重捕法調查某森林中杜鵑的種群數(shù)量時,探測到第一次標記、放生后,有4只杜鵑的標記環(huán)脫落。一段時間后,進行第二次捕捉,兩次捕捉的數(shù)量及標記情況如表所示,利用該方法對杜鵑進行較長時間的數(shù)量統(tǒng)計,獲得其種群數(shù)量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如右圖曲線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據(jù)表可估算該區(qū)域中杜鵑大約有287只
B. 調查杜鵑的種群密度時,要在杜鵑經常出沒的地方捕捉
C. 若第二次捕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因被捕食而脫落的標記物,這種情況下,估算的種群密度值會偏高
D. a~b段中,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再發(fā)生變化,種群數(shù)量維持相對穩(wěn)定
【答案】A
【分析】標記重捕法的注意點:①調查期間沒有大量遷入和遷出、出生和死亡的現(xiàn)象;②標志物不能過于醒目;③不能影響被標志對象的正常生理活動;④標志物不易脫落,能維持一定時間。
標志重捕法計算公式:種群密度(N)/第一捕獲并標記個體總數(shù)=重捕總數(shù)/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shù),則再次捕獲的概率下降則調查的結果比實際值偏大。
【詳解】A、標志重捕法中的相關計算:進行調查的某區(qū)域內的種群數(shù)量=第一次捕獲的某種生物的數(shù)量×第二次捕獲的該種生物的數(shù)量÷第二次捕獲的該種生物的標記個體數(shù)量,則估算該區(qū)域中杜鵑大約有(45-4)×35÷5=287只,A正確;
B、調查杜鵑的種群密度時,要在調查范圍內隨機捕捉,而不是在杜鵑經常出沒的地方捕捉,B錯誤;
C、進行調查的某區(qū)域內的種群數(shù)量=第一次捕獲的某種生物的數(shù)量×第二次捕獲的該種生物的數(shù)量÷第二次捕獲的該種生物的標記個體數(shù)量,若在第二次捕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因被捕食而脫落的標記物,計算時已剔除脫落標記物的影響,不影響估算值,C錯誤;
D、a~b段中,種群密度基本穩(wěn)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因而種群數(shù)量維持相對穩(wěn)定,D錯誤。
故選A。
11. 零增長線又稱生態(tài)位邊界,是一種生物在利用某些必需資源時能生存和繁殖的邊界線。線上每一個點所對應的資源組合僅允許種群維持自身大小不變,若資源組合低于這個范圍,則一段時間后,種群無法生存和繁殖??茖W家分別繪制了梅尼小環(huán)藻和美麗星桿藻對硅酸鹽和磷酸鹽的零增長曲線,如圖中實線所示,經調查發(fā)現(xiàn),在其它條件均適宜且充足的條件下,已知兩種群只在④區(qū)域實現(xiàn)了共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在初始資源處于A點且沒有資源補充時,梅尼小環(huán)藻種群數(shù)量會下降
B. 當環(huán)境資源處于區(qū)域②時,因為硅酸鹽濃度的限制,美麗星桿藻在種間競爭中處于劣勢
C. 當環(huán)境資源處于B點時,梅尼小環(huán)藻在種間競爭中將獲勝
D. 當兩物種同時出現(xiàn)在該地,環(huán)境資源處于區(qū)域①③⑤⑥時,梅尼小環(huán)藻會逐漸被淘汰
【答案】D
【分析】由題意,結合圖示可知,兩物種同時出現(xiàn)在該地的情況下,一段時間內環(huán)境資源處于區(qū)域①(磷酸鹽濃度低于梅尼小環(huán)藻的零增長線,高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⑤(磷酸鹽濃度更早低于梅尼小環(huán)藻的零增長線)、⑥(磷酸鹽濃度低于梅尼小環(huán)藻的零增長線)時,該地梅尼小環(huán)藻將被淘汰,而處于②區(qū)域時,硅酸鹽濃度低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美麗星桿藻被淘汰,處于③區(qū)域時,隨著硅酸鹽濃度消耗,會先低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美麗星桿藻被淘汰。
【詳解】A、分析題圖, A 點的磷酸鹽濃度正好位于梅尼小環(huán)藻的零增長線,而高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若初始環(huán)境資源處于 A 點且沒有資源補充,在兩種群共存的情況下,由于美麗星桿藻消耗磷酸鹽,會使磷酸鹽濃度低于梅尼小環(huán)藻的零增長線,使梅尼小環(huán)藻的種群數(shù)量下降,即初始一段時間內,美麗星桿藻種群年齡結構處于增長型,數(shù)量會增多,而梅尼小環(huán)藻種群年齡結構處于衰退型,數(shù)量會減少,A正確;
B、環(huán)境資源處于區(qū)域②時,硅酸鹽濃度低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使美麗星桿藻在種間競爭中處于劣勢,B正確;
C、環(huán)境資源處于 B 點時,隨著資源的消耗,硅酸鹽濃度更早到達甚至低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使其無法生存和繁殖,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梅尼小環(huán)藻在種間競爭中將獲勝,C正確;
D、兩物種同時出現(xiàn)在該地的情況下,一段時間內環(huán)境資源處于區(qū)域①(磷酸鹽濃度低于梅尼小環(huán)藻的零增長線,高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⑤(磷酸鹽濃度更早低于梅尼小環(huán)藻的零增長線)、⑥(磷酸鹽濃度低于梅尼小環(huán)藻的零增長線)時,該地梅尼小環(huán)藻將被淘汰,而處于③區(qū)域時,隨著硅酸鹽濃度消耗,會先低于美麗星桿藻的零增長線,美麗星桿藻被淘汰,D錯誤。
故選D。
12. 假設在某微型自然水域中只存在“小球藻—水蚤—石斑魚”這樣一條食物鏈,科研人員統(tǒng)計了食物鏈中能量(單位:106KJ/a)流動情況,如下圖所示,種群1、2、3與小球藻、水蚤、石斑魚的對應情況未知。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小球藻、水蚤、石斑魚以及水體中的微生物等構成了一個微型生態(tài)系統(tǒng)
B. 碳元素在該食物鏈中以CO2的形式進行循環(huán)
C. 種群2代表石斑魚,因流入下一營養(yǎng)級的能量未知,所以未被利用的能量無法計算
D. 能量從小球藻到水蚤的傳遞效率約為18%
【答案】D
【分析】在一定的空間內,由生物群落與它的非生物環(huán)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tǒng)一整體,叫做生態(tài)系統(tǒng)。
【詳解】A、小球藻、水蚤、石斑魚以及水體中的微生物中包含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缺少非生物環(huán)境,故不能構成一個微型生態(tài)系統(tǒng),A錯誤;
B、碳元素在該食物鏈中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進行循環(huán)的,B錯誤;
C、由于能量流動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依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種群3表示小球藻,種群1表示水蚤,種群2表示石斑魚,流經某一營養(yǎng)級的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營養(yǎng)級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后三者加在一起是用于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能量,但由小球藻水蚤石斑魚這條食物鏈,石斑魚屬于最高營養(yǎng)級,其同化量不包括流入下一級的能量,故石斑魚未被利用的能量=9106KJ/a-4106KJ/a = 5106KJ/a,C錯誤;
D、依據(jù)C項可知,種群3表示小球藻,種群1表示水蚤,從小球藻到水蚤的能量傳遞效率=水蚤的同化量/小球藻的同化量=198(630+62+210+198)=18%,D正確。
故選D。
13. 為評估某人工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特征以及生態(tài)承載力,研究人員研究了該區(qū)域的部分食物網,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基于生態(tài)工程的整體原理,在投放魚苗時,注意不要超過其K值
B. 草魚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不會對浮游藻類和底棲藻類的數(shù)量產生影響
C. 與食用草魚相比,食用鳡魚產生的生態(tài)足跡更大
D. 圖中涉及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三種組成成分
【答案】C
【分析】生態(tài)足跡,又叫生態(tài)占用,是指在現(xiàn)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生態(tài)足跡是一種可操作的定量方法。通過生態(tài)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承載力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qū)目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狀態(tài),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fā)展作出科學規(guī)劃和建議。
【詳解】A、在投放魚苗時,注意不要超過其K值體現(xiàn)了生態(tài)工程協(xié)調原理,A錯誤;
B、草魚數(shù)量變化會影響蘆葦、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數(shù)量變化,而這些植物與浮游植物是種間競爭關系,同時這些植物被鯉魚、鯽魚等捕食,從而影響底棲藻類的數(shù)量,因此草魚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會對浮游藻類和底棲藻類的數(shù)量產生影響,B錯誤;
C、與食用草魚相比,食用鱤魚肉時人所處的營養(yǎng)級較高,需要消耗的能量較多,所以產生的生態(tài)足跡更大,消耗的資源更多,C正確;
D、圖中有生產者(蘆葦?shù)龋?、消費者(草魚等)、分解者(水蚯蚓)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有機碎屑),D錯誤。
故選C。
14. 反饋調節(jié)機制普遍存在于生命系統(tǒng)中,下列不屬于反饋調節(jié)的有( )
A. 害蟲數(shù)量增加會引起食蟲鳥數(shù)量增多,進而抑制害蟲種群的增長
B. 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進一步加劇污染,導致更多水蚤死亡
C. 寒冷時,促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
D. 臨近排卵時,雌性激素濃度升高,促進促性腺激素分泌
【答案】C
【分析】反饋是指在一個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jié)該系統(tǒng)的工作。
(1)負反饋調節(jié)就是指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反作用,使得輸出的信息減弱。
(2)反饋信息促進與加強控制部分的活動,是正反饋調節(jié)。
【詳解】A、害蟲數(shù)量增加會引起食蟲鳥類數(shù)量增多,進而抑制害蟲種群的增加,屬于負反饋調節(jié),A正確;
B、池塘污染后,水蚤死亡進一步加劇污染,導致更多水蚤死亡,進一步加劇污染屬于正反饋調節(jié),B正確;
C、寒冷時,促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是分級調節(jié),不是反饋調節(jié),C錯誤;
D、女性排卵時,雌激素升高以后,導致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而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也會促進雌激素升高,屬于正反饋調節(jié),D正確。
故選C。
15. 無瓣海桑是一種高大喬木,生長速度快,5年能大量開花結果。上個世紀70-90年代,珠海淇澳島紅樹林退化,裸灘被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占據(jù),為保護和恢復紅樹林植被,科研人員在互花米草侵占的灘涂上成功種植無瓣海桑,現(xiàn)已成為以無瓣海桑為主的人工紅樹林,各林齡群落的相關特征如下表,據(jù)此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由裸灘經互花米草群落再到無瓣海桑群落,經歷了初生演替過程
B. 無瓣海桑不會取代互花米草,成為新的外來入侵物種
C. 隨著演替的進行,樹冠層郁閉度增加,群落對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減弱
D. 恢復的紅樹林是海岸的天然防護林,也成為了旅游勝地,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答案】B
【分析】隨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種類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
【詳解】A、裸灘具有土壤條件和種子等繁殖體,由裸灘經互花米草群落到形成無瓣海桑群落的過程發(fā)生了次生演替,A錯誤;
B、無瓣海桑是速生喬木,種植后由于其生長速度較快,在與互花米草在陽光等的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使樹冠層郁閉度(或覆蓋度)高,使互花米草缺少充足的光照,能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蔓延,無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實現(xiàn)紅樹林恢復和控制互花米草的雙重效果,B正確;
C、隨著演替的進行,樹冠層郁閉度增加,群落對土壤、光能的利用能力增強,C錯誤;
D、恢復后的紅樹林形成了海岸的天然防護林,這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成為旅游勝地,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錯誤。
故選B。
二、不定項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每小題有一個或多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全部選對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有選錯的得0分。
16. 植物可通過呼吸代謝途徑的改變來適應缺氧環(huán)境。在無氧條件下,某種植物幼苗的根細胞經呼吸作用釋放CO2的速率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在時間a之前,植物根細胞無CO2釋放,只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
B. a點后轉變?yōu)楫a酒精途徑消耗的NADH增多以緩解pH降低
C. a點后轉變?yōu)楫a酒精途徑后釋放的ATP增多以緩解能量供應不足
D. 植物根細胞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跨膜運輸?shù)倪^程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AD
【分析】無氧呼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釋放少量能量;第二階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轉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釋放能量。整個過程都發(fā)生在細胞質基質。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階段的場所依次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和線粒體內膜。有氧呼吸第一階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階段是丙酮酸和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階段是氧氣和[H]反應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詳解】A、植物進行有氧呼吸或無氧呼吸產生酒精時都有二氧化碳釋放,圖示在時間a之前,植物根細胞無CO2釋放,分析題意可知,植物可通過呼吸代謝途徑的改變來適應缺氧環(huán)境,據(jù)此推知在時間a之前,只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A正確;
B、無氧呼吸過程中的丙酮酸產乳酸途徑轉換為丙酮酸產酒精途徑時消耗的NADH一樣多,B錯誤;
C、無論是產生酒精還是產生乳酸的無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階段釋放少量能量,第二階段無能量釋放,故每分子葡萄糖經無氧呼吸產生酒精時生成的ATP和產生乳酸時相同,不能緩解能量供應不足,C錯誤;
D、酒精跨膜運輸?shù)倪^程屬于自由擴散,不需要消耗ATP,D正確。
故選AD。
17.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HSP)是一種累及皮質脊髓束運動神經元的單基因遺傳疾病,其遺傳方式可能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相關基因為A、a)、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相關基因為B、b)或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相關基因為D、d),三對基因獨立遺傳且均可獨立導致人體患HSP,同一患病家系中該病的遺傳方式可能出現(xiàn)其中的一種或多種。下圖一是某家族關于HSP的遺傳系譜圖,圖二是該家族中部分個體的相關基因電泳圖譜(上部2條帶是一對等位基因的擴增產物,下部2條帶是另一對等位基因的擴增產物)。不考慮基因突變和交換。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該家系中出現(xiàn)的HSP僅涉及兩種遺傳方式
B. Ⅱ8個體基因型可能為aaBbXDY
C. 若Ⅱ7與Ⅱ8再生一個孩子,不患病的概率為1/2
D. 若Ⅱ6與Ⅱ9婚配,生女孩可以降低后代的發(fā)病率
【答案】ABC
【分析】幾種常見的單基因遺傳病及其特點:
(1)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喝缂t綠色盲、血友病等,其發(fā)病特點: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遺傳,即男患者將致病基因通過女兒傳給他的外孫。
(2)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喝缈咕S生素D性佝僂病,其發(fā)病特點: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傳。
(3)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喝缍嘀浮⒉⒅?、軟骨發(fā)育不全等,其發(fā)病特點:患者多,多代連續(xù)得病。
(4)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如白化病、先天聾啞、苯丙酮尿癥等,其發(fā)病特點:患者少,個別代有患者,一般不連續(xù)。
(5)伴Y染色體遺傳:如人類外耳道多毛癥,其特點是:傳男不傳女。
【詳解】A、Ⅱ7 患病而Ⅰ1和Ⅰ2并未患病,推知存在該病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方式;Ⅱ6患病而Ⅰ1和Ⅰ2并未患病,則相關致病基因為隱性且位于常染色體上或X染色體上,根據(jù)無中生有為隱性判斷該家系中的HSP相關致病基因不會表現(xiàn)為顯性,即該家系中出現(xiàn)的HSP可能僅涉及兩種遺傳方式,A正確;
B、根據(jù)A項分析可知,該病涉及常染色體隱性或為伴X隱性遺傳病,不涉及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則Ⅱ8個體的基因型可能為aaBbXDY,B正確;
C、結合圖示可知,Ⅱ7基因型為bbXDXd,Ⅱ8基因型為1/3BBXDY、2/3BbXDY,故后代中B_出現(xiàn)的概率為:1-(2/3)×(1/2)=2/3,XD_出現(xiàn)的概率為3/4,故后代不患病概率為1/2,C正確;
D、Ⅱ6的基因型可表示為BBXdY,Ⅱ9的基因型為BbXDXD,二者婚配,所生的孩子均正常,D錯誤。
故選ABC。
18. 科學家發(fā)現(xiàn)腦到腸道的信號控制著腸道對脂肪的吸收,有資料證明,激活腦中的迷走神經背側運動核(DMV)神經元可以增加腸道脂肪吸收來影響體重。研究表明,中藥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葛根素能夠通過影響DMV神經元活性進而調控體重。請根據(jù)以下實驗結果,推測以下說法不合理的是( )
正常小鼠和GABRAI受體敲除小鼠在不同處理下飼喂高熱量飼料后體重變化趨勢圖
A. 葛根素通過抑制DMV神經元活性使體重減輕,有望成為減脂藥劑
B. DMV神經元若受到抑制性神經遞質的調控,活性將會被抑制,DMV神經元細胞膜不會發(fā)生信號轉換
C. 葛根素發(fā)揮相應作用需要與GABRA1受體結合
D. 腦通過迷走神經調控腸道的活動屬于神經系統(tǒng)對內臟活動的分級調節(jié)
【答案】BD
【分析】分析題圖,正常小鼠未注射葛根素組小鼠的體重比正常小鼠注射葛根素組小鼠的體重重,由此可知,葛根素可以使體重減輕。
【詳解】A、分析題意,激活腦中的迷走神經背側運動核(DMV)神經元可以增加腸道脂肪吸收來影響體重,分析題圖可知葛根素可以使體重減輕,由此推測葛根素通過抑制DMV神經元活性使體重減輕,有望成為減脂藥劑,A正確;
B、DMV神經元受到抑制性神經遞質的調控時,DMV神經元細胞膜由化學信號轉化為電信號,B錯誤;
C、分析題圖可知,GABRA1受體敲除小鼠未注射葛根素組和GABRA1受體敲除小鼠注射葛根素組的小鼠體重基本一致,由此可知,葛根素發(fā)揮相應作用需要與GABRA1受體結合,C正確;
D、腦通過迷走神經調控腸道活動屬于神經系統(tǒng)對內臟活動的調節(jié),但不屬于分級調節(jié),D錯誤。
故選BD。
19. 作為水稻的“癌癥”,稻瘟病會造成水稻的減產甚至絕產,中國科學院何祖華團隊發(fā)現(xiàn):植物細胞內存在免疫受體:NLR,會與病原菌展開“戰(zhàn)斗”,并抑制病原菌毒性蛋白與水稻體內另一種免疫PLCL1蛋白的互作,保護、加強PLCL1蛋白的作用。PLCL1蛋白通過強化蛋氨酸的合成,促進植物體內產生抗病激素乙烯,通過技術手段加強“PLCL1—蛋氨酸—乙烯”化學防衛(wèi)代謝網絡,可提高水稻的基礎抗病性。據(jù)此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蛋氨酸可能是乙烯合成的前體物質,只在植物體成熟部位發(fā)生該合成過程
B. 病原菌毒性蛋白會增強PLCL1蛋白的活性,使之有利于病原菌的入侵
C. 感染稻瘟病的水稻長勢參差不齊,體現(xiàn)了群落的垂直結構
D. 該技術的實現(xiàn)減少了農藥使用,為農業(yè)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策略
【答案】ABC
【分析】乙烯是一種植物激素,在植物體各個部位均有合成,能通過在細胞之間傳遞信息進而實現(xiàn)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調節(jié) 作用,主要功能是促進果實的成熟。
【詳解】A、根據(jù)題意可推測蛋氨酸可能是乙烯合成的前體物質,乙烯的合成部位在植物體各個部位,A錯誤;
B、病原菌毒性蛋白會增強PLCL1蛋白的活性,PLCL1蛋白可通過強化蛋氨酸的合成,促進植物體內產生抗病激素乙烯,加強化學防衛(wèi)代謝網絡,可提高水稻的基礎抗病性,阻止病原菌的入侵,B錯誤;
C、群落的垂直結構是群落內部不同物種之間的關系,單獨水稻長勢參差不齊未能體現(xiàn)群落的垂直結構,C錯誤;
D、根據(jù)題意分析可知通過技術手段加強“PLCL1—蛋氨酸—乙烯”化學防衛(wèi)代謝網絡,提高了水稻的基礎抗病性,減少了農藥使用,為農業(yè)生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策略,D正確。
故選ABC。
20. 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吸收碘后用于合成甲狀腺激素,合成的甲狀腺激素與甲狀腺球蛋白一起進入濾泡腔內貯存。濾泡腔中甲狀腺激素的貯存量很大,可供機體利用50~120天。當甲狀腺受到TSH刺激后,通過一系列過程最終使甲狀腺激素釋放進入血液。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分泌部分過程示意圖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 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通過主動運輸?shù)姆绞轿誌-
B. 垂體分泌的TSH進入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
C. 甲狀腺激素不屬于生物大分子,但釋放過程也涉及胞吐
D. 寒冷刺激引起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的過程涉及神經一體液調節(jié)
【答案】B
【分析】甲狀腺激素是由甲狀腺分泌的具有調節(jié)體內的有機物代謝、促進生長和發(fā)育、提高神經的興奮性等作用的激素,其分泌受到“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分級調節(jié)。
【詳解】A、由圖可知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吸收I-需要消耗 ATP,屬于主動運輸,A正確;
B、垂體分泌的 TSH屬于多肽類激素,與膜上受體結合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不會進入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內,B錯誤;
C、甲狀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不屬于生物大分子,但由圖可知釋放過程也涉及胞吐,C正確;
D、寒冷刺激引起下丘腦分泌TRH是神經調節(jié),TRH促進TSH分泌最終引起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多的過程屬于體液調節(jié),全過程是神經一體液調節(jié),D正確。
故選B。
三、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5分。
21. 當植物吸收的光能超過其所需時,會導致光合速率下降,這種現(xiàn)象叫光抑制。光抑制的原因一般認為在強光下NADP+不足,導致電子積累,產生大量的活性氧,這些活性氧會損傷光合結構,從而導致光合速率下降,回答下列問題。
(1)據(jù)圖分析,PSⅡ位于植物細胞的_________(細胞結構)上,在PSⅡ上發(fā)生的能量轉變?yōu)開________,請從光反應和暗反應物質聯(lián)系的角度,分析強光下NADP+不足的原因:_______。
(2)為探究緩解光抑制的措施,選取生理狀況相同的若干該植物進行適當遮蔭處理。實驗設置了CK、T1、T2、T3、T4不同光照強度進行處理,結果如下表所示。
注:含量的“+”的多少代表含量高低;CLH:葉綠素酶,可降解葉綠素。
①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該植物在_______下光合作用最強。
②與全光照相比,T4呼吸速率大大降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此推測,遮蔭能緩解光抑制現(xiàn)象從而提升光合速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①. 類囊體薄膜 ②. 光能→(電能)→NADPH中的化學能 ③. 強光條件下,光反應產生的NADPH多于暗反應消耗的量,導致NADP+供應不足(或強光條件下,光反應消耗的NADP+多于暗反應生成NADP+的量,導致NADP+不足)
(2)①. ①30%的遮陰或者T1 ②. ②與全光照條件比較,T4光照強度減弱,溫度較低,呼吸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減弱 ③. ③遮蔭條件下,CLH減少,能緩解葉綠素分解;同時,遮光可以減少活性氧的產生,降低對光合結構的損傷,從而提升光合速率
【分析】光合作用第一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必須有光才能進行,這個階段叫作光反應階段。光反應階段是在類囊體的薄膜上進行的。光合作用第二個階段中的化學反應,有沒有光都能進行,這個階段叫作暗反應階段。暗反應階段的化學反應是在葉綠體的基質中進行的。在這一階段,CO2被利用,經過一系列的反應后生成糖類。
【詳解】(1)根據(jù)圖1分析,PSⅡ可以吸收光能,位于葉綠體類囊體薄膜;據(jù)圖分析,在PSⅡ上發(fā)生了光能→電能→NADPH中的化學能;強光條件下,光反應產生的NADPH的量多于暗反應消耗的量,導致NADP+供應不足,(或強光條件下,光反應消耗的NADP+多于暗反應生成NADP+的量,導致NADP+不足)。
(2)①分析題表可知,Tl組(30%遮陰)凈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和所代表的總光合速率最高,則光合作用最強。
②與全光照條件比較,T4遮蔭比例高,光照強度弱,光帶來熱量減少,所以溫度較低,呼吸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減弱。
③通過對表格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在適當遮蔭條件下,CLH減少,能緩解葉綠素分解;同時,遮光可以減少活性氧的產生,降低對光合結構的損傷,從而提升光合速率。
22. 獲得具有雜種優(yōu)勢的雜合子是提高作物產量的重要途徑。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雜交水稻的成功離不開雄性不育系的發(fā)現(xiàn)和應用。目前,雜交水稻的生產主要基于兩種雄性不育類型: 細胞核雄性不育和細胞質雄性不育。
(1)安農S-1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溫敏雄性不育系秈稻。該品系在高溫條件下表現(xiàn)為雄性不育,低溫條件下可恢復育性。該溫敏雄性不育系與多株野生型水稻進行正反交,得到的F1均為雄性可育。F1夏季炎熱條件下連續(xù)繁殖兩代,得到的F3中雄性不育系理論上所占比例是_______
(2)對野生型水稻中正?;駻和安農S-1突變體中的突變基因a的非模板鏈堿基序列進行測序,結果如圖。據(jù)圖分析突變體雄性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科研工作者獲得了2種溫敏不育系的水稻,其雄性不育的起點溫度分別為23.3℃和26℃。在制備高產水稻雜交種子時,由于大田中環(huán)境溫度會有波動,應選用雄性不育起點溫度為___℃的品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現(xiàn)有另一水稻品種,其育性性狀由細胞核基因(R/r)和細胞質基因(N/S)共同控制,其中R和N為可育基因,只要存在可育基因,雄配子就可育。雌配子的育性與上述基因無關,均是可育的?,F(xiàn)有甲、乙、丙、丁四種水稻品系,其基因與性狀關系如表所示。
①若以上述水稻為材料,應選擇品系甲與__________雜交,即可獲得具有雜種優(yōu)勢的可育高產雜交種S(Rr)。
②若要長期培育雜交種,利用上述水稻品系,試寫出培育方案:__________
【答案】(1)1/6 (2)堿基對缺失,翻譯提前終止(終止密碼子提前出現(xiàn),相應蛋白功能異常進而導致雄性不育)
(3)①. 23.3 ②. 不育起點溫度越低,授粉時出現(xiàn)雄性可育的情況越少,不易出現(xiàn)自交和雜交種混雜的現(xiàn)象(答“若溫度過高,大田中溫度波動時容易出現(xiàn)雄性可育,出現(xiàn)自交和雜交種混雜的現(xiàn)象”也可)
(4)①. ①丙或丁 ②. ②方案一:選擇品系甲S(rr)做母本與品系丙S(RR)雜交,即可得到高產雜交種S(Rr);讓品系甲做母本與品系乙雜交,得到大量S(rr),留種;讓品系乙、丙分別自交,得到大量N(rr)、S(RR),留種方案二:選擇品系甲S(rr)做母本與品系丁N(RR)雜交,即可得到高產雜交種S(Rr);讓品系甲做母本與品系乙雜交,得到大量S(rr),留種;讓品系乙、丁分別自交,得到大量N(rr)、N(RR),留種
【分析】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后代。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1)由題干信息:溫敏雄性不育系與多株野生型水稻進行正反交,得到的F1均為雄性可育,說明可育對不育為顯性,若其控制的基因為A、a,則F1基因型應為Aa,在夏季(高溫條件下)F1自交,產生的F2中AA占1/4,Aa占2/4,aa占1/4,由于aa雄性不育,故雌配子中A占1/2,a占1/2,雄配子中A占2/3,a占1/3,故中aa占1/21/3=1/6。
(2)據(jù)圖,a基因與A基因相比較,缺失了GGGAGCTTC堿基序列,導致轉錄后產生的mRNA上終止密碼子UAG提前出現(xiàn),翻譯過程提前終止,進而導致相應蛋白功能異常進而導致雄性不育。
(3)不育起點的溫度越低,則授粉時出現(xiàn)雄性可育的情況就會越少,因此當選用雄性不育的起點溫度為23.3℃時,不易出現(xiàn)自交和雜交種混雜的現(xiàn)象。
(4)①若要獲得具有雜種優(yōu)勢的可育高產雜交種S(Rr),該雜交種的細胞核基因為Rr,而品系甲的細胞核基因為rr,故應選擇細胞核基因為RR的品系進行雜交,且品系甲為雄性不育植株,所以只能做母本,結合受精作用的特點,可知父本可以為丙或丁。
②結合小問①,依據(jù)表格信息可知,若要長期培育雜交種,有兩種方案,即:
方案一:選擇品系甲S(rr)做母本與品系丙S(RR)雜交,即可得到高產雜交種S(Rr);操作種,讓品系甲做母本與品系乙雜交,得到大量S(rr),留種;讓品系乙、丙分別自交,得到大量N(rr)、S(RR),留種;
方案二:選擇品系甲S(rr)做母本與品系丁N(RR)雜交,即可得到高產雜交種S(Rr);操作中,讓品系甲做母本與品系乙雜交,得到大量S(rr),留種;讓品系乙、丁分別自交,得到大量N(rr)、N(RR),留種。
23. 圍絕經期綜合征,常稱為更年期綜合征,是女性進入絕經前后所引發(fā)的一系列體征和心理癥狀,例如心慌、潮熱、焦慮、抑郁、失眠、免疫力下降等,大多根源于卵巢功能減退導致雌激素的減少。目前常采用激素替代療法改善臨床癥狀,芬嗎通是一種新型激素替代藥物,主要有效成分為雌二醇,臨床應用顯示效果佳、安全性好。谷維素屬于中樞神經系統(tǒng)調節(jié)類藥物,適量服用可有效調節(jié)內分泌平衡。
(1)人體雌激素的分泌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軸的分級調節(jié)。
(2)為分析谷維素聯(lián)合芬嗎通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療效,現(xiàn)選擇______(填“正常人”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或“正常人和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200位作為實驗對象,其中對照組每日口服適量芬嗎通,實驗組每日口服_________________。治療前、后分別抽取靜脈空腹血檢測相關激素含量,詳細結果如表,根據(jù)激素含量變化趨勢,推測所測三種激素中可能屬于促性腺激素的有__________ 。
分析以下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其他科學家已通過實驗證明,雌激素可以上調色氨酸羥化酶基因表達從而緩解圍絕經期的焦慮、抑郁等癥狀,色氨酸羥化酶是催化色氨酸轉化為5-HT的關鍵酶。與5-HT相關的部分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藥物可能適用于改善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臨床癥狀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柴胡四味湯(促進雌激素受體基因表達)②帕羅西汀(5-HT轉運體抑制劑)③曲唑酮(5-HT1A受體拮抗劑)④氯胺酮(5-HTσ1受體激活劑)⑤普魯卡因 (Na+通道抑制劑)
【答案】(1)下丘腦一垂體一性腺(卵巢)
(2)①. 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 ②. 等量的芬嗎通和谷維素 ③. FSH和LH (FSH或LH) ④. 谷維素聯(lián)合芬嗎通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療效比單獨使用芬嗎通更好
(3)①②③④
【分析】下丘腦、垂體和甲狀腺功能的分級調節(jié)系統(tǒng),也稱為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人和高等動物體內還有“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等,人們將下丘腦、垂體和靶腺體之間存在的這種分層調控,稱為分級調節(jié)。
【詳解】(1)人體雌激素屬于性激素,性激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分級調節(jié)。
(2)根據(jù)題意可知,芬嗎通是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藥物,結合實驗目的可知,本實驗目的為研究谷維素聯(lián)合芬嗎通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療效,則實驗對象為圍絕經期綜合征,自變量為藥物使用類型,對照組為已知的藥物分嗎通,實驗組為谷維素與芬嗎通聯(lián)合用藥,即等量的分嗎通和谷維素;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病因是卵巢功能減退導致雌激素的減少,因性激素的負反饋調節(jié)導致性激素對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的抑制作用減弱,則患者體內促性腺激素含量偏高,經治療后,促性腺激素含量應下降,表格中FSH和LH的含量在治療后均下降,推測這兩種激素可能屬于促性腺激素。實驗結果中,對照組治療后FSH減少、E2增多,LH減少,說明治療該病需要FSH下降,E2上升,LH下降,對比對照組,實驗組中治療后FSH下降量更多,E2增多量更多,LH下降量更多,說明谷維素聯(lián)合芬嗎通治療效果比單獨使用分嗎通治療的效果更好。
(3)上調色氨酸羥化酶基因表達從而緩解圍絕經期的焦慮、抑郁等癥狀,說明神經元中氨酸羥化酶增多,促進細胞中5-HT的合成釋放,當5-HT釋放后作用于突觸后神經元膜上的5-HTσ1受體后,使離子通道打開,緩解了圍絕經期的焦慮、抑郁等癥狀。綜合上訴分析可知,突觸間隙中的5-HT增多可改善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臨床癥狀,①柴胡四味湯促進雌激素受體基因表達后,機體雌激素受體增多,雌激素的調節(jié)效應更大,通過上調色氨酸羥化酶基因表達從而緩解圍絕經期的焦慮、抑郁等癥狀,該藥物可改善;②帕羅西汀可抑制突觸前膜回收5-HT,是突觸間隙中5-HT含量增多,該藥物可改善;③曲唑酮降低5-HT1A受體活性,對神經沖動促進5-HT分泌過程的抑制作用減弱,導致突觸間隙中5-HT的量增多,該藥物可改善;④氯胺酮可激活5-HTσ1受體,導致其對5-HT的敏感度更高,5-HT作用于突觸后膜后,緩解圍絕經期的焦慮、抑郁等癥狀的效果更好,該藥物可改善;⑤普魯卡因可抑制Na?通道,導致突觸后膜興奮受抑制,無法改善機體抑郁等癥狀,故選①②③④。
24. 肺部細胞被流感病毒感染后,受刺激的巨噬細胞分泌細胞因子,引導中性粒細胞等到達感染部位進行免疫,如圖所示。中性粒細胞主要功能是迅速響應并消除入侵的病毒、細菌和真菌。
(1)當流感病毒進入人體呼吸道后,大多數(shù)能被黏膜清掃出來,這體現(xiàn)了免疫系統(tǒng)的________功能,一旦流感病毒侵入人體后,免疫細胞靠______來辨認它們,并主動吞噬它們。
(2)研究發(fā)現(xiàn),中性粒細胞的免疫作用有三種方式:
①中性粒細胞吞噬流感病毒,以阻止流感病毒的傳播與侵染,但不屬于APC細胞,判斷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性粒細胞殺死感染流感病毒的肺部細胞,其功能類似于___________細胞,在細胞免疫過程中參與其活化的細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性粒細胞通過釋放DNA絲(包含有殺菌蛋白和酶)形成NETs纖維網,能夠捕捉并殺死微生物。據(jù)圖分析,與①方式對比,該方式的優(yōu)勢是:_____________;不正常的NETs反應對人體有危害作用,據(jù)圖分析具體的危害表現(xiàn)有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免疫防御 ②. (細胞表面)受體
(2)①. 中性粒細胞不能呈遞抗原給其他免疫細胞 ②. 細胞毒性T ③. 輔助性T細胞和靶細胞 ④. NETs可以覆蓋較大的區(qū)域,增加與病原體接觸的機會(“能一次性殺傷多個病原體”),提高免疫防御的效率 ⑤. NETs纖維網損傷正常的肺部細胞;中性粒細胞殺傷流感病毒能力減弱,免疫力下降;在血管內產生NETs形成血栓,危及生命
【分析】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機體排除外來抗原性異物的一種免疫防護作用,是免疫系統(tǒng)最基本的功能。
②免疫自穩(wěn):指機體清除衰老或損傷的細胞,進行自身調節(jié),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功能。
③免疫監(jiān)視:指機體識別和清除突變的細胞,防止腫瘤發(fā)生的功能。
【詳解】(1)當流感病毒進入人體呼吸道后,大多數(shù)能被黏膜清掃出來,這體現(xiàn)了免疫系統(tǒng)的免疫防御功能,一旦流感病毒侵入人體后,免疫細胞靠(細胞表面)受體來辨認它們,并主動吞噬它們。
(2)①APC細胞是抗原呈遞細胞,中性粒細胞吞噬流感病毒,以阻止流感病毒的傳播與侵染,但中性粒細胞不能呈遞抗原給其他免疫細胞,因此,不屬于APC細胞。
②中性粒細胞殺死感染流感病毒的肺部細胞,其功能類似于細胞毒性T細胞,在細胞免疫過程中參與其活化的細胞有輔助性T細胞和靶細胞。
③與①方式對比,中性粒細胞通過釋放DNA絲形成NETs纖維網,捕捉并殺死微生物可以覆蓋較大的區(qū)域,增加與病原體接觸的機會,提高免疫防御的效率。不正常的NETs反應對人體有危害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NETs纖維網損傷正常的肺部細胞;中性粒細胞殺傷流感病毒能力減弱,免疫力下降;在血管內產生NETs形成血栓,危及生命。
25. 植物間作可以更加有效地修復鎘污染土壤。菜心植株較高,地上部分可食用,為常見的農產品,東南景天植株矮,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常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復??蒲腥藛T以東南景天和菜心為材料,探明東南景天與菜心間作修復農田中鎘污染的可能機制,單作和間作45d后菜心和東南景天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含量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土壤中的鎘被植物吸收后會沿著食物鏈進行生物富集,生物富集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研究發(fā)現(xiàn),菜心與東南景天間作有利于菜心和東南景天生物量的積累。間作措施主要是利用了群落的_____結構,該結構有利于提高生物量積累的原因是_________。
(3)依據(jù)實驗結果分析,間作能修復農田中鎘污染的機制可能是_____________,間作對農產品有一定保護作用,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題干信息,東南景天的作用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__價值。該植物修復技術的優(yōu)點有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
【答案】(1)生物體從周圍環(huán)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huán)境濃度的現(xiàn)象
(2)①. 垂直##空間 ②. 垂直結構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huán)境資源的能力
(3)①. 間作時,東南景天(地下部分)對鎘吸收增多,農田土壤中鎘含量降低 ②. 與單作相比,間作時菜心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鎘含量均降低,且地上部分降低更明顯
(4)①. 直接和間接 ②. 避免引起二次污染、安全高效、可持續(xù)、治理環(huán)境的同時也獲取一定的經濟價值等
【分析】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一是目前人類尚不清楚的潛在價值;二是對生態(tài)系統(tǒng)起到重要調節(jié)功能的間接價值(也叫生態(tài)功能);三是對人類有食用、藥用和工業(yè)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有旅游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等非實用意義的直接價值。
【詳解】(1)生物富集指的是生物體從周圍環(huán)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huán)境濃度的現(xiàn)象。
(2)在群落中,由于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jù)了不同的空間,從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兩個方面。菜心與東南景天間作的措施主要是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結構,該結構有利于提高生物量積累的原因是:垂直結構顯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陽光等環(huán)境資源的能力。
(3)東南景天植株矮,常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復。由圖可知:間作時,東南景天(地下部分)對鎘吸收增多,農田土壤中鎘含量降低,因此間作能修復農田中鎘污染。菜心植株較高,地上部分可食用,為常見的農產品。題圖顯示:與單作相比,間作時菜心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鎘含量均降低,且地上部分降低更明顯,說明間作對農產品有一定保護作用。
(4)東南景天植株矮,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這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東南景天常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復,這體現(xiàn)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綜上分析,該植物修復技術的優(yōu)點有:避免引起二次污染、安全高效、可持續(xù)、治理環(huán)境的同時也獲取一定的經濟價值等。
項目
捕獲鳥總數(shù)
杜鵑數(shù)
第一次捕獲
310
45(標記后放生)
第二次捕獲
190
35(其中5只被標記)
種群
同化量
用于生長、發(fā)育、繁殖
呼吸消耗
流入下一營養(yǎng)級
流向分解者
未被利用
1
198
78
11
35
2
32
9
4
3
630
62
210
紅樹林群落
(林齡)
群落高度(m)
植物種類(種)
樹冠層郁閉度(%)
林下互花米草密度(株/m2)
林下無瓣海桑更新幼苗密度(株/100m2)
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株/100m2)
無瓣海桑群落(3年)
3.2
3
70
30
0
0
無瓣海桑群落(8年)
11.0
3
80
15
10
0
無瓣海桑群落(16年)
12.5
2
90
0
0
0
秋茄-老鼠簕群落(>50年)
57
4
90
0
0
19
處理
凈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
葉綠素質量分數(shù)
CLH
(μml/m2s)
(mg/g)
全光照(CK)
7.5
1.7
0.82
+++++
30%遮蔭(T1)
9.0
1.5
1.16
++++
50%遮蔭(T2)
8.5
1.3
1.21
+++
70%遮蔭(T3)
5.7
0.9
1.45
++
90%遮蔭(T4)
4
0.6
1.68
+
品系
基因型
育性
甲
S(rr)
雄性不育
乙
N(rr)
雄性可育
丙
S(RR)
雄性可育
丁
N(RR)
雄性可育
組別
時期
FSH(mU/mL)
E2(ng/L)
LH(mU/mL)
實驗組
治療前
61.50
18.22
34.19
治療后
38.52
41.15
19.55
對照組
治療前
60.68
18.52
33.75
治療后
46.48
33.55
25.52
這是一份山東省德州市高中五校聯(lián)考2024—2025學年高二(上)期末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共3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不定項選擇,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山東省德州市優(yōu)高聯(lián)盟九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聯(lián)考生物試題(解析版),共3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 阿爾茨海默病, 布倫納腺體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生物-山東省“優(yōu)高聯(lián)盟”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2月診斷性檢測試題,共11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