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小題(本大題共14小題)
1.下列選項中關(guān)于文學常識和文化知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代共三千多年的史事。全書共130篇,包括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 《史記》的語言簡潔生動,而且接近口語,對后世的史學、文學均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史記》不但是一部歷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學名著,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B.楚辭戰(zhàn)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本指楚人或楚地的歌辭,最早見于西漢前期。由于楚辭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離騷》,所以后人也以“騷”來指稱楚辭。楚辭源于中國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謠。這些歌謠篇幅不長,但在語言形式和造語風韻上都與北土之歌顯著不同,如句式較長,富于抒情,并多帶有“兮”字調(diào)。另外,它們與楚地的原始宗教、巫祝文化也有著密切關(guān)系。這些歌謠被詩人屈原吸收、再創(chuàng)造,構(gòu)成了楚辭作品奇特的構(gòu)思、宏偉的結(jié)構(gòu)、華麗的辭采、新穎的語言形式,是不同于《詩經(jīng)》的新文體、新藝術(shù)。
C.姓和氏: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有區(qū)別的。姓是一種族號,用來“別婚姻”。由于人口繁衍,一族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它們的稱號就是氏,用來“明貴賤”。文中“楚之同姓”說明“屈”是氏。
D.五帝是對上古時代五位最具影響力的部落首領(lǐng)的尊稱,后演變?yōu)橹干瞎艜r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黃帝、炎帝、帝嚳、堯、舜。
2.下列各項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猶離憂也B.蓋自怨生也C.屈平既絀D.人窮則反本
3.下列各項中加點詞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
A.顏色憔悴B.屈原至于江濱C.嫻于辭令D.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
4.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明察
B.博聞強識 記
C.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 憑借
D.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祭拜
5.下列各項中,特殊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不凝滯于物B.外欺于張儀C.戰(zhàn)于藍田D.方正之不容也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 除:殿階
B.素與副張勝相知,私候勝曰 候:拜訪
C.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
D.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 讓:謙讓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 何以汝為見
B.見犯乃死,重負國 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
C.請畢今日之歡,效死于前 為降虜于蠻夷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以貨物與常
8.下列對加點詞的詞類活用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①單于壯其節(jié)
②羝乳乃得歸
③得夜見漢使
④反欲斗兩主
⑤誠甘樂之
⑥空以身膏草野
⑦杖漢節(jié)牧羊
⑧何久自苦如此
⑨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
⑩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A.①⑧/②⑦/③⑥/④⑩/⑤⑨
B.①⑤/②⑦/③⑨/④⑩/⑥⑧
C.①⑤/②⑦/③⑥/④⑧/⑨⑩
D.①⑤/②⑥/③④/⑦⑨/⑧⑩
9.下列各組句子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例: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A.子卿尚復(fù)誰為乎B.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
C.若知我不降明D.見犯乃死,重負國
10.下列文中相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蠻夷,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有南蠻、北狄、西戎和東夷之稱。
B.“郎”,官名。帝王侍從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wèi)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差遣等。
C.“遷”是表示中國古代官吏調(diào)動、升貶的常用詞語。一般情況下,用“左遷”來表示升官。
D.“胡”,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數(shù)民族,此處指匈奴。
1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 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遺鏃(損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弱點)
C.因遺策(由于) 據(jù)崤函之固(險固的地勢)
D.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1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與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履至尊而制六合
A.皆明智而忠信B.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D.秦無亡矢遺骸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13.下列句子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
A.身死人手B.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D.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14.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黔首”和氓隸、中人、布衣一樣指平民百姓。
B.“敲撲”是行刑用的棍杖,長的叫“敲”,短的叫“撲”。
C.“約從離衡”是指秦國相約采用合縱的策略,擊破九國的連衡策略。
D.“六合”是指天地四方,文中指天下。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1小題)
15.選出下列對《過秦論》最后一段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且夫”一句,寫秦朝江山依舊,險關(guān)如故。照應(yīng)課文第一段,說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勢的變化。
B.“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勸說當世統(tǒng)治者施行仁義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鋪敘基礎(chǔ)上的集中議論,大量的史實使作者的論點水到渠成。
D.對比論證是本段的鮮明特色,陳勝與山東六國進行對比,說明比陳勝強大的山東六國未能戰(zhàn)勝秦國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陳勝首倡的起義均在于他們不施行仁政。
三、文言小題(本大題共4小題)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人事:人的作為
B.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組:泛指繩索
C.抑本其成敗之跡 本:本來
D.舉天下之蠻杰,莫能與之爭 舉:所有的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與其所以失之者 ②與爾三矢
B.①而皆背晉以歸梁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①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②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D.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②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18.下列句子中,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身死國滅,為天下笑者
C.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D.洎牧以讒誅
19.下列各選項中,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祭祀時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牛、豬各一頭叫“少牢”。
B.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伶官”。
C.告廟,指古代天子或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
D.《書》,指《尚書》,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獻的匯編。
四、小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
20.根據(jù)文意,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將莊宗極盛之時“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的情景,與極衰之時“士卒離散”“泣下沾襟”的慘象進行對比,鮮明地推導(dǎo)出成敗由人的道理。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對稱的語句與文章開頭的論斷相呼應(yīng),揭示了“人事”的具體涵義,強化了文章的觀點。
C.文章通過一個“夫”字,引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jié)論。這一結(jié)
論既著眼于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統(tǒng)治者,應(yīng)吸取歷史教訓(xùn),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以免重蹈莊宗的覆轍。
D.本文作為一篇政論文,毫無生硬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婉轉(zhuǎn)動人,即使是在慨嘆晉王敗亡時,也只有惋惜之意而無責難之詞,可謂義正詞婉。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
21.按照原文填空。
(1),蟬蛻于濁穢, 以浮游塵埃外, , 。
(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方正之不容也,。
(3)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詩經(jīng)》里的《國風》和《小雅》進行了評價的句子是: ,。
(4)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文章的內(nèi)容雖然細小但含義卻極弘大,所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意義卻很深遠的兩句是:,。
(5),身死人手, 為天下笑者, 何也?。
(6)躡足行伍之間, .
(7)履至尊而制六合, ,。
(8)賈誼《過秦論》中“, ,”三句,寫陳涉出身貧寒、地位低賤。
(9)賈誼《過秦論》中“,”兩句,運用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陳涉起義后得到熱烈的響應(yīng)。
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
22.閱讀下列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詩經(jīng)·大雅·文王》
材料二: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在追求“和諧”的狀態(tài)。比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在我與中國人相處的日子里,我發(fā)現(xiàn)他們從歷史和傳統(tǒng)中汲取了精華。而正是有了這些美德,民族才能進步,人類文明才能持續(xù)發(fā)展。
——節(jié)選自[沙特]阿里·穆特拉非《中國之美》
材料三: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tài)發(fā)展至今的偉大文明。與古代世界和當今世界的重要文明相比,中華文明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比如,中華文明彰顯積極性,體現(xiàn)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強調(diào)個人要以天為榜樣, 對人生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中華文明還彰顯實踐性,體現(xiàn)為注重經(jīng)世致用??鬃釉诠糯灰暈椤笆ト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孔子努力以自己的品格和言行改變社會風氣,希望“天下歸仁”。
——節(jié)選自王蒙《讓我們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海納百川、包容創(chuàng)新、開放共享的姿態(tài)使得中華文明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不僅得以傳承,更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璀璨光彩,為世界文明的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自選一個角度,結(jié)合材料寫一篇作文。
作文要求思想健康、內(nèi)容充實、感情真摯。體裁、題材不限,選好角度,明確文體,題目自擬,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1000字,詩歌不少于20行。
參考答案
1.【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后演變?yōu)橹干瞎艜r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黃帝、炎帝、帝咎、堯、舜”說法錯誤,應(yīng)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故選D。
2.【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離”,通“罹”,遭遇。句意:“離騷”就是遭遇憂愁。
B.沒有通假現(xiàn)象。句意:大概是由怨恨引起的?。
C.“絀”通“黜”,罷免官職 。句意:屈原已被罷免。
D.?反?:通“返”,返回。句意:人在處境困窘時就會追念本原。
故選B。
3.【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古義:指臉色。今義:多指色彩。句意:臉色枯瘦,沒有神采。
B.古義:到。今義:用在下句話開始,表示另起話題。句意:屈原來到了江邊。
C.古今義均為“交際場合應(yīng)對得宜的話語”。句意:對于外交辭令的運用也非常熟練。
D.古義:安定太平的國家。今義:治理國家。句意:而圣明的君主和治國的盛世卻很多世代也沒有出現(xiàn)過。
故選C。
4.【答案】A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屈原痛心楚懷王聽不到正確的意見。
B.聞:學識。句意:知識廣博,長于記憶。
C.因:趁機。句意:他又趁機送厚禮給楚國當權(quán)的臣子靳尚。
D.祖:效法,繼承。句意:但他們都繼承屈原文辭委婉得體的一面。
故選A。
5.【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被動句,“于”表被動。句意:不為外物所拘束。
B.被動句,“于”表被動。句意:在外被張儀所欺騙。
C.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藍田戰(zhàn)”。句意:在藍田交戰(zhàn)。
D.被動句,語意被動。句意:端方正直的人不為(昏君讒臣)所容。
故選C。
6.【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跟隨皇帝到了雍棫陽宮,扶著御輦下臺階。
B.正確。句意:虞常一向與副使張勝有交情,私下拜訪張勝說。
C.正確。句意:我蘇武父子沒有功勞和恩德,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
D.錯誤?!白尅?,應(yīng)為“責備”。句意:使者非常高興,按照?;莸脑捜ヘ焸鋯斡?。
故選D。
7.【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介詞,被/語氣助詞,用在疑問句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句意:我蘇武父子無功勞和恩德,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要見你干什么?
B.副詞,才/副詞,于是。句意: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對不起國家。/于是把他轉(zhuǎn)移到北海邊上荒無人煙的區(qū)域。
C.都是介詞,在。句意:那就請結(jié)束今天的歡聚,我就在您面前死去!/在異族那里做俘虜。
D.介詞,在……的時候/介詞,把。句意:蘇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都城長安。/把一些財物送給虞常。
故選C。
8.【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類活用的能力。
①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豪壯。
②名詞用作動詞,生子。
③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相斗。
⑤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⑥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滋潤。
⑦名詞用作動詞,執(zhí)、拄。
⑧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受苦。
⑨名詞作狀語,向上。
⑩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回去。
故選B。
9.【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留在漢匈奴使”。句意:就派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持節(jié)出使匈奴,護送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
A.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子卿尚復(fù)為誰乎”。句意:您還打算為誰守節(jié)呢?
B.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亡罪夷滅大臣數(shù)十家”。句意:無罪而全家被殺的大臣就有幾十家。
C.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若明知我不降”。句意:你明明知道我不會投降。
D.被動句,“見”表被動。句意: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對不起國家。
故選B。
10.【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用‘左遷’來表示升官”錯誤,“左遷”表示降職。
故選C。
11.【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肥沃的土地。
B.正確。句意:損失箭和箭頭。/秦國有余力利用他們的弱點制服他們。
C.因:沿襲。句意:沿襲前代的政策。/占據(jù)著崤山和函谷關(guān)的險固地勢。
D.正確。句意:登上皇帝的寶座。/用來招引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
故選C。
12.【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中“而”是連詞,表順承。句意:登上最尊貴的皇位,然后統(tǒng)治天下。
A.連詞,表并列。句意:都聰明睿智并且忠誠守信。
B.連詞,表修飾。句意:毫不費力地奪取西河之外的土地。
C.連詞,表順承。句意:崤山以東的豪杰于是一起起義,接著使秦王朝滅亡。
D.連詞,表轉(zhuǎn)折。句意:秦國沒有損失箭和箭頭之類的耗費,但是天下諸侯已經(jīng)陷入困境了。
故選C。
13.【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省略句,應(yīng)為“身死(于)人手”。句意:自身也死在別人手中。
B.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非于九國之師抗也”。句意:并不能與九國軍隊匹敵。
C.省略句,應(yīng)為“聚之(于)咸陽”。句意: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陽。
D.?省略句,應(yīng)為“(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句意:秦始皇于是派蒙恬在北邊筑起長城來把守邊疆。
故選B。
14.【答案】D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和中人……一樣指平民百姓”錯誤?!爸腥恕辈⒉坏韧谄矫癜傩?,而是指常人、普通人、中等人家或有權(quán)勢的朝臣。
B.“長的叫‘敲’,短的叫‘撲’”錯誤,應(yīng)為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C.“秦國相約采用合縱的策略,擊破九國的連衡策略”說法錯誤?!凹s從離衡”是指戰(zhàn)國時期以齊國為首的關(guān)東六國通過合縱之約來擊破秦國的連橫之策。
故選D。
15.【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課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B.“‘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是全文的中心”錯誤?!叭柿x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全文的中心。
故選B。
16.【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雖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的作為嗎!
B.正確。句意:當莊宗用繩索捆綁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
C.本:推究。句意:推究后唐莊宗取得天下與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
D.正確。句意:全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與他相爭。
故選C。
17.【答案】B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連詞,和/動詞,給。句意: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給你三支箭。
B.均為連詞,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卻,但是。句意:然而他們都背叛了晉國而歸附了梁國。/依靠別人的力量,卻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
C.副詞,一定/代詞,他,他的。句意: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遺志。/他的意氣風發(fā),可以說非常豪壯啊。
D.介詞,用/動詞,任用。句意:當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
故選B。
18.【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的能力。常見的古漢語特殊句式一般包括: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一般要先把文言句子翻譯成白話文,然后將文言文與白話文相對照分析其變化再加以判斷,尤其要注意后三種倒裝句式的變化。
A項,“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意思是聰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愛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于”,介詞,被。
B項,“為天下笑”意思是被天下人恥笑,“為”,介詞,被。
C項,“夫禍患常積于忽微”意思是人做事常常因為不在細節(jié)上注意而失敗,“于忽微”,在細小的事上,介詞結(jié)構(gòu)作動詞“積”的狀語后置。D項,“洎牧以讒誅”意思是等到李牧因為饞言被殺,“誅”,殺,此處為被殺。
A、B、D三項為被動句,C為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故選C。
19.【答案】A
【詳解】
試題分析: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gòu)、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A項,祭祀時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
20.【答案】D
【詳解】本文考查學生對課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的能力。
D.“政論文……在慨嘆晉王敗亡時”錯誤,本文是一篇史論文,在慨嘆后唐莊宗敗亡時。
故選D。
21.【答案】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不獲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讒諂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國風》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誹而不亂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舉類邇而見義遠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而倔起阡陌之中 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氓隸之人 而遷徙之徒也 天下云集響應(yīng) 贏糧而景從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濯”“淖”“皭”“滓”“讒諂”“誹”“指”“隳”“倔”“甕牖”“景”。
22.【答案】略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一“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強調(diào)了即使是古老的國家,也要不斷革新使命,揭示了中華文明傳承中創(chuàng)新變革的精神內(nèi)核。舊邦有著深厚底蘊,但維新是其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體現(xiàn)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辯證統(tǒng)一,在時代變遷中,傳統(tǒng)不應(yīng)是束縛,而是創(chuàng)新的根基。材料二指出中國人追求“和諧”,從歷史傳統(tǒng)中汲取精華促進民族進步和人類文明發(fā)展。這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中蘊含的和諧理念,這種和諧不僅是人際關(guān)系、社會秩序的和諧,更是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會等多方面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是一種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思維,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中,對解決矛盾沖突、促進多元共生有著重要意義。材料三闡述中華文明綿延不絕且具鮮明特色,如積極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實踐性“經(jīng)世致用”。積極性激勵個體奮發(fā)向上,在面對困難挫折時保持堅韌;實踐性則強調(diào)知識與實踐結(jié)合,避免空談,將文化理念轉(zhuǎn)化為實際行動,改變社會現(xiàn)實,這兩者為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注入了內(nèi)在活力和實際效能。
三者共同揭示了中華文明在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的核心要素與內(nèi)在邏輯,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深厚底蘊、價值追求和實踐特質(zhì)的有機統(tǒng)一,在時代進程中共同發(fā)揮作用,推動中華文明持續(xù)繁榮并為世界文明貢獻力量。從傳承與創(chuàng)新看,傳承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與延續(xù),創(chuàng)新則是在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賦予文化新的生命力,二者相輔相成。若只傳承不創(chuàng)新,文化會僵化腐朽;只創(chuàng)新不傳承,則如無根之木。例如現(xiàn)代科技創(chuàng)新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元素,既保留文化精髓又符合時代需求。和諧理念體現(xiàn)了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guān)系。在社會發(fā)展中,存在著多元利益主體、多樣文化觀念等矛盾因素,但通過追求和諧,能在差異中尋求平衡與共同發(fā)展,如同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在和諧共生中實現(xiàn)雙贏。積極性與實踐性相互關(guān)聯(lián),積極的態(tài)度是實踐的動力源泉,而實踐是積極精神的落地途徑。個體懷著積極進取之志投身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又進一步磨礪意志、提升能力,推動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這是一種螺旋上升的發(fā)展模式。當今時代全球化深入發(fā)展,文化交流碰撞頻繁,社會問題復(fù)雜多樣。中華文明的這些特質(zhì),為應(yīng)對時代挑戰(zhàn)提供智慧。
寫作時,開篇可通過列舉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變化與發(fā)展中的問題引出中華文明雖古老卻能在時代浪潮中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象,進而拋出核心觀點,強調(diào)革新對于中華文明的重要意義。主體部分可先回溯歷史,講述古代中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革新之舉,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推動軍事變革、科舉制度創(chuàng)新選拔人才機制等,展現(xiàn)革新對古代文明進步的關(guān)鍵作用。再將視角拉回現(xiàn)代,闡述科技創(chuàng)新領(lǐng)域里中國的5G技術(shù)突破引領(lǐng)通信變革、文化產(chǎn)業(yè)中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創(chuàng)意融合催生新活力等事例,深入剖析在當代社會,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意、制度優(yōu)化等方面的革新如何讓古老的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煥發(fā)生機,適應(yīng)并推動社會發(fā)展,以古今對比凸顯傳承革新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價值。最后總結(jié)全文,升華主旨,強調(diào)在全球競爭與合作的當下,唯有持續(xù)秉持革新精神,中華文明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在世界文明之林屹立不倒,持續(xù)為人類發(fā)展貢獻獨特智慧和力量,同時呼應(yīng)開頭。
立意:
1.弘揚中華和諧文化,奏響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樂章。
2.傳承自強不息精神,勇攀時代高峰,彰顯中華文明力量。
3.以創(chuàng)新驅(qū)動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破浪前行。

相關(guān)試卷

天津市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

這是一份天津市第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共2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語言文字運用,文言小題,現(xiàn)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古代詩歌閱讀,名篇名句默寫,整本書閱讀,作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天津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

這是一份天津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語言文字運用,文言小題,整本書閱讀,文言文閱讀,名篇名句默寫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天津市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

這是一份天津市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語言文字運用,文言小題,小閱讀,未知,名篇名句默寫,現(xiàn)代文閱讀,作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天津市南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

天津市南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2月月考語文試題

山東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

山東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

2022-2023學年天津市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

2022-2023學年天津市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解析版)

2022天津市實驗中學濱海學校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

2022天津市實驗中學濱海學校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月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