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試卷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9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號用2B鉛筆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指定區(qū)域。
2.第I卷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第II卷用黑色水性筆答在答題卡上,在本試卷上作答無效。
3.考試結束后,考生將答題卡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共4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第1~7題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4分;第8~10題有多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6分,全部選對的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
1. 某質(zhì)點由靜止開始做直線運動,加速度先由零增大到某一值后,再逐漸減小到零后保持不變,則關于該質(zhì)點的速度描述正確的是( )
A. 當加速度達最大值時,速度也達到最大值
B. 當加速度達最大值時,速度方向改變
C. 速度一直在增大,最后保持不變
D. 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答案】C
【解析】
【詳解】質(zhì)點由靜止開始做加速運動,加速度先增大后逐漸減小到零,加速度方向始終不變,加速度方向一直與速度方向相同,質(zhì)點一直做加速運動,速度一直增大,當加速度為零后速度保持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速度最大,故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2. 量綱分析法是探討科學規(guī)律、解決科學和工程問題的普適方法。例如:人們猜測空氣阻力的表達式為,其中為空氣阻力系數(shù)(無量綱的常數(shù)),為空氣密度,為物體迎風面積,為物體與空氣的相對運動速度。根據(jù)量綱分析法,該表達式中的應為( )
A. 1B. 2C. 3D. 4
【答案】B
【解析】
【詳解】F單位為N;的單位
當x=2時為
故選B
3. 熱氣球常用于航空攝影和航空旅游,在其內(nèi)部安裝定位裝置能把相同時間間隔內(nèi)熱氣球的位置變化記錄下來,下圖記錄的是從一定高度上正在豎直上升的熱氣球,每隔3秒的高度變化,記錄單位是米。在記錄時間內(nè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在記錄豎直上升的高度變化時,熱氣球不能被視為質(zhì)點
B. 熱氣球一直處于超重狀態(tài)
C. 熱氣球向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D. 由題中所給數(shù)據(jù)可以計算出記錄時間內(nèi)熱氣球的平均速度大小
【答案】D
【解析】
【詳解】A.在記錄豎直上升的高度變化時,熱氣球大小形狀可忽略不計,能被視為質(zhì)點,選項A錯誤;
B.由圖可知,熱氣球向上做減速運動,則一直處于失重狀態(tài),選項B錯誤;
C.因4.55-4.05≠4.05-3.30≠3.30-2.35,可知熱氣球向上不是做勻減速直線運動,選項C錯誤;
D.由題中所給數(shù)據(jù)可以計算出記錄時間內(nèi)熱氣球的平均速度大小
選項D正確。
故選D。
4. 用硬質(zhì)包裝盒收納易拉罐,其簡化模型如下:盒口側開,3個完全相同的圓柱形易拉罐A、B、C對齊后橫放其中,三者的位置關系如圖。左右兩側面保持豎直,側面對易拉罐的彈力分別為,C對B的彈力為,A對B的彈力為,底面對C的彈力為,不計一切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一定大于
B. 一定大于
C. 盒寬稍增大一些(A與C仍未接觸),將減小
D. 盒寬稍增大一些(A與C仍未接觸),將增大
【答案】B
【解析】
【詳解】A.根據(jù)題意作出受力分析圖如圖所示:
根據(jù)ABC均處于受力平衡狀態(tài)可知,F(xiàn)B等于FCB和FAB在水平方向的合力,F(xiàn)C等于FBC在水平方向的力,由牛頓第三定律得知FBC=FCB,故FC一定小于FB,故A錯誤;
B.對B受力分析
由于AC圓心在一條豎直線上,即∠1=∠2,故FCB的豎直分量等于FAB的豎直分量與mBg的和,即FCB一定大于FAB,故B正確;
C.畫出盒寬L稍增大一些后的受力分析,虛線為未增寬時FBA、FCB、FAB、FBC的示意圖
當盒寬增大些,mAg不改變,故FBA豎直方向的分量不發(fā)生改變,但傾斜角度改變,即FBA將增大,F(xiàn)BA的水平分量增大,故FA將增大,故C錯誤;
D.對ABC整體受力平衡可知豎直方向
故可知當盒寬增大些,F(xiàn)不變,故D錯誤。
故選B。
5. 冰壺比賽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比賽項目之一,如圖所示,運動員把冰壺沿平直冰面投出,冰壺先在冰面段自由滑行,再進入冰刷刷過的冰面段并最終停在點。已知冰壺與段、段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之比為,冰壺在段和段滑行的位移大小之比為,則冰壺在A點和B點速度大小的比值為( )
A. 4B. 3C. 2D.
【答案】C
【解析】
【詳解】設冰壺與AB段、BC段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冰壺在AB段和BC段滑行的位移大小分別為x1、x2。冰壺在AB段滑行時,根據(jù)動能定理得
冰壺在BC段滑行時,根據(jù)動能定理得
依題意
,
聯(lián)立解得
故選C。
6. 甲、乙兩個遙控小汽車在一條直線上沿同一方向做勻加速直線運動。開始時,乙小汽車在甲小汽車前面處,從該時刻開始計時,得到它們的圖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乙遙控小汽車的加速度大小為
B. 甲遙控小汽車的初速度大小為
C. 甲、乙遙控小汽車此后能相遇兩次
D. 兩車此后能相遇一次,且相遇前兩車之間的最大距離為
【答案】A
【解析】
【詳解】A.圖像的額斜率表示加速度,則甲、乙的加速度分別為
,
故A正確;
B.根據(jù)圖像可知,甲遙控小汽車的初速度大小為,故B錯誤;
CD.圖像與時間軸所圍幾何圖形的面積表示位移,根據(jù)圖像可知,1s時甲乙速度相等,1s內(nèi)甲乙兩車的位移之差
由于0時刻,乙小汽車在甲小汽車前面處,可知,1s時刻,甲還沒有追上,之后乙速度大于甲速度,可知,兩者間距又將逐漸增大,可知,甲乙不可能相遇,故CD錯誤。
故選A。
7. 如圖所示,輕質(zhì)彈簧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上端疊放著兩個物體A、B,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刻,對A施加豎直向上的拉力,使A先以的加速度向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從時起,使A改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兩物體的質(zhì)量,,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重力加速度;則從時刻起,拉力隨時間變化的關系(F-t)圖像大致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詳解】當系統(tǒng)靜止時,對 A、B 整體進行受力分析,根據(jù)平衡條件可得彈簧的壓縮量
在0-0.2s階段,對整體受力分析
勻加速運動的位移
時彈簧的壓縮量
解得
所以內(nèi)F-t圖像為二次函數(shù)圖像;因為a=5m/s2,勻加速直線運動的0.2s末物體速度為
A、B一起勻速運動過程,A、B整體受平衡力
又
解得A、B一起勻速運動過程拉力大小為
則A、B一起勻速運動過程中圖像是一次函數(shù)圖像;
當A、B分離時,彈簧的壓縮量
所以A、B一起勻速上升的位移大小
所以A、B一起勻速運動的時間
則A、B分離時
0.5s后A、B分離,A勻速運動,拉力F大小不變
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8. 一個從靜止開始做直線運動的物體,其運動圖像如圖所示,在內(nè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若圖中縱坐標表示位移,則物體在前速度沿正方向
B. 若圖中縱坐標表示速度,則物體在末回到出發(fā)點
C. 若圖中縱坐標表示速度,則物體在末的加速度為0
D. 若圖中縱坐標表示加速度,則物體在末的速度最大
【答案】BC
【解析】
【詳解】A.若圖中縱坐標表示位移,即為位移—時間圖像,圖像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則物體在第速度沿正方向,第速度沿負方向,故A錯誤;
B.若圖中縱坐標表示速度,即為速度—時間圖像,圖像的面積表示位移,軸上方的圖像面積表示正方向的位移,軸下方的圖像面積表示負方向的位移,物體在內(nèi)的總面積為零,即物體的總位移為零,表示回到出發(fā)點,故B正確;
C.若圖中縱坐標表示速度,即為速度—時間圖像,圖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物體在末的斜率為零,表示加速度為零,故C正確;
D.若圖中縱坐標表示加速度,即為加速度—時間圖像,圖像的面積表示速度的變化量,物體在末的面積為零,即速度的變化量為零,因初速度,根據(jù)速度的合成可知
即物體在末的速度最小為零,故D錯誤。
故選BC。
9. 如圖為用索道運輸貨物的情景,已知傾斜的纜繩與水平方向夾角為,懸掛車廂的鋼桿始終保持豎直。一質(zhì)量為的滑塊放在車廂內(nèi)傾角為的固定斜面體Q上,Q的質(zhì)量也為,當車廂以加速度表示重力加速度)沿纜繩向上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時,P、Q始終相對靜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懸臂對車廂的作用力方向與纜繩平行
B. 斜面體Q對滑塊P的摩擦力為
C. 斜面體Q對滑塊P的支持力為
D. 車廂對斜面體Q的支持力大小為
【答案】BCD
【解析】
【詳解】A.懸臂對車廂的作用力與車廂及重物的重力的合力提供加速度,則懸臂對車廂的作用力方向不會與纜繩平行,故A錯誤;
BC.對滑塊受力,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
解得
,
故BC正確;
D.對PQ整體分析可知
解得
故D正確。
故選BCD。
10. 機械手可以像人的手一樣抓東西、移動物體。在某次測試中,它對靜置于水平桌面上的書和在書上靜置的滑塊執(zhí)行如下操作,已知:書的質(zhì)量為,滑塊的質(zhì)量為,書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書與滑塊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機械手握住滑塊,可同時對滑塊施加豎直向下的力和水平向右的力,如圖所示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當時,書對桌面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B. 當時,書可以相對桌面滑動
C. 當時,滑塊的加速度為
D. 當時,滑塊加速度為
【答案】AD
【解析】
【詳解】A.當F1=0,滑塊與書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
滑塊與書保持相對靜止;
書與桌面的最大靜摩擦力
書與桌面保持相對靜止,書對桌面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故A正確;
B.當,時
滑塊相對于書滑動;
由于
與桌面滑動仍然保持相對靜止,故B錯誤;
C.當,滑塊與書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
書與桌面最大靜摩擦力
假設滑塊與書保持相對靜止,對整體,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
將,代入后,解得
對滑塊
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
滑塊與書保持相對靜止,因此滑塊的加速度為,故C錯誤;
D.當時,對滑塊,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
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
對書,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
解得
滑塊與書之間發(fā)生相對運動,故D正確。
故選AD。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共54分。
11. 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彈簧測力計A掛于固定點P,下端用細線掛一重物M。彈簧測力計B的一端用細線系于O點,手持另一端水平向左拉,使結點O靜止在某位置。分別讀出彈簧測力計A、B的示數(shù)FA、FB的大小,并在貼于豎直木板的白紙上記錄O點的位置和兩細線的方向。
(1)某次實驗時,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則該示數(shù)為_____N。
(2)本實驗主要采用的科學方法是_____。
A. 控制變量法B. 理想實驗法
C. 等效替代法D. 建立物理模型法
(3)關于該實驗的操作及結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
A. 不需要測量重物M受到的重力大小
B. 細線方向應與木板平面平行
C. 改變拉力,進行多次實驗,每次都要使O點靜止在同一位置
D. 以表示FA、FB兩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出平行四邊形,其對角線對應的合力理論值F′的方向一定豎直向上
(4)在某次實驗中,測得A、O間的細線與豎直方向夾角為30°,連接重物M的豎直細線中的張力為F,關于FA、FB及F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_____。
A. FA > F > FBB. FB > F > FAC. F > FA > FBD. F > FB > FA
【答案】(1)2.90 (2)C (3)B (4)A
【解析】
【小問1詳解】
彈簧秤的精確度為0.1 N,則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shù)為2.90 N;
【小問2詳解】
力的合成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故選C。
【小問3詳解】
A.需要測量重物M受到的重力大小,因為需要利用A、B兩力的合力與重物的重力等大反向進行驗證,故A錯誤;
B.細線方向應與木板平面平行,故B正確;
C.改變拉力,進行多次實驗,無論O點位置如何,MO段細線對O的拉力作用效果始終不變,故不需要使O點靜止在同一位置,故C錯誤;
D.以表示FA、FB兩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出平行四邊形,由于實驗存在一定的誤差,所以其對角線對應的合力理論值F′的方向不一定豎直向上,故D錯誤。
故選B。
【小問4詳解】
由題意,根據(jù)平衡條件可知,O點所受三個拉力組成首尾相接的矢量三角形,如圖所示
根據(jù)正弦定理有
而
故
又根據(jù)題意有
所以
故選A。
12. 某實驗小組為探究小車質(zhì)量一定時,小車的加速度與所受合外力的關系,設計并采用了如圖甲所示的方案。其實驗操作步驟如下:
a、按照實驗裝置圖安裝好實驗裝置;
b、掛上砝碼盤和砝碼,調(diào)節(jié)木板的傾角,使質(zhì)量為的小車能拖著紙帶沿木板勻速下滑;
c、取下砝碼盤和砝碼,測出其總質(zhì)量為,再讓小車拖著紙帶沿木板加速下滑,打出一條紙帶,由紙帶求得小車加速度;
d、改變砝碼盤中砝碼的個數(shù),重復步驟和,多次測量,求得小車在不同合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作出圖像。
(1)該實驗方案_____滿足條件(選填“需要”或“不需要”);重力加速度為,則小車加速下滑時受到的合外力_____(選填“>”、“=”或“
這是一份遼寧省沈陽市五校協(xié)作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題,共6頁。
這是一份遼寧省沈陽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物理試題,共5頁。
這是一份遼寧省沈陽市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遼寧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階段測試物理試題Word版含解析docx、遼寧省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階段測試物理試題Word版無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3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