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單選題:本大題共9小題,共27分。
1.我國古代把女子一拃長稱為“咫”,男子一拃長稱作“尺”,如圖?!板氤咧g”用來比喻相距很近,實際“咫”與“尺”長度相差大約為( )
A. 3mmB. 3cmC. 3dmD. 3m
2.某物理學習興趣小組的同學們用同一把刻度尺測量新版物理課本(如圖所示)的寬度,五位同學的測量結果分別記為18.52cm、18.52cm、18.10cm、18.50cm、18.51cm,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同學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B. 該物理課本長度的測量結果應記為18.51cm
C. 多次測量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測量誤差
D. 18.50cm中最后一位“0”無意義,可以去掉
3. 2024年10月30日,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點火發(fā)射情景如圖所示。關于該發(fā)射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火箭上升的過程中,以發(fā)射塔為參照物火箭是靜止的
B. 火箭上升的過程中,以火箭為參照物發(fā)射塔是靜止的
C. 火箭上升的過程中,以火箭為參照物,發(fā)射塔向下運動
D. 火箭上升的過程中,以地面為參照物,發(fā)射塔是運動的
4.“頻閃攝影”是研究物體運動時常用的一種實驗方法。攝影在暗室中進行,閃光燈每隔相同的時間閃亮一次,底片就記錄下這時物體的位置。如圖是同一相機拍攝甲、乙兩球從左向右水平運動時的頻閃照片,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從a到b,甲球與乙球運動時間相同
B. 從a到b,乙球做勻速直線運動
C. 從a到b,甲球與乙球運動時間之比為2:3
D. 從a到b,甲球的平均速度比乙球小
5.圖甲是一靜止在水面上的測量船利用聲吶測量海底深度的情景圖,圖乙中兩個波形是聲吶發(fā)出和接收信號,已知發(fā)射信號持續(xù)時間為0.2s,聲波在海水中傳播速度為1500m/s,則該處海水深度為( )
A. 300mB. 450mC. 750mD. 900m
6.我國古代時排簫又叫做“參差”,其是由長短不一的竹管組成,如圖所示,所以人們說“參差不齊”。下列關于排簫的發(fā)聲說法正確的是( )
A. 簫聲主要是由空氣柱振動產生的
B. 竹管參差不齊是為了改變其發(fā)聲的響度
C. 演奏排簫時是靠排簫的振動發(fā)聲
D. 簫聲和琴聲聽起來不一樣是因為二者發(fā)聲的音調不同
7.如圖是小明站在河岸邊觀察河對岸的樹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圖,下列正確表示該光路圖的是( )
A. B.
C. D.
8.如圖所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點光源S發(fā)出一束光經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出現(xiàn)一個光斑A,已知入射光束與水面的夾角為40°,S′是點光源經水面反射所成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當水而下降時,反射角將不變
B. 當水面下降時,光斑A將向左移動
C. 當水面升高時,S′到水面距離變大
D. 當入射光束繞入射點順時針轉動10°時,光斑向右移動
9.如圖所示的魔術表演,將蠟燭甲豎立在玻璃板前,將蠟燭乙放在透明玻璃杯中,僅點燃蠟燭甲,向玻璃杯中注水。透過玻璃板看到:當水面超過“正在燃燒”的乙蠟燭的燭焰時,乙蠟燭并沒有熄滅即出現(xiàn)“澆不滅的蠟燭”的神奇現(xiàn)象。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 甲、乙兩支蠟燭大小不相等,該魔術表演也能成功
B. 所看到的玻璃杯中的燭焰實際上是蠟燭甲所成的實像
C. 僅將玻璃杯同蠟燭乙一起向后移動后,該魔術表演也能成功
D. 將玻璃板沿OO′水平向右移動一點距離后,也能完成該魔術表演
二、多選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3分。
10.2024年9月18日20時08分,在合肥市肥東縣梁園鎮(zhèn)發(fā)生了4.7級地震,全市都有明顯的震感,同時很多智能手機都收到了地震預警信號。下列說法中,你認為正確的是( )
A. 地震臺根據(jù)地震時發(fā)出的超聲波測定震源位置從而公布地震報告
B. 地震時發(fā)出的聲音,人耳聽不到是因為地震波不能在空氣中傳播
C. 據(jù)說地震前不少動物反應異常是因為它們能聽到地震發(fā)出的次聲波
D. 人耳聽覺頻率范圍是20~20000Hz,故無法接收到地震發(fā)出的次聲波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10小題,共30分。
11.如圖所示是測量一節(jié)7號干電池長度的情景,該干電池的長度可記為______cm。
12. 2024年5月,在中柬“金龍?2024”聯(lián)演適應性訓練中,一系列智能無人化裝備引人關注,其中最吸人們眼球是“萌寵”機器狗,如圖所示。在機器狗持槍行進的過程中,以機器狗為參照物,則其背上的槍支是______(選填“運動”或“靜止”)的。
13.合肥軌道交通S1號線是城市軌道交通“動脈線”,將于2025年底開通。該線路自壽縣新橋產業(yè)園經新橋國際機場至合肥西站,全線長47.5km,設計時速120km/h,合______m/min,其中新橋機場站到合肥西站距離為35km,乘坐S1號線地鐵列車通過這段路程大約需25min,則地鐵列車通過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______km/h。
14.一個物體沿著平直公路運動的速度?時間(v?t)圖象如圖所示,則該物體在10s?30s內通過的路程為______m。
15.甲骨文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如圖所示,甲骨文中的“殸(qìng)”意指手持長柄,敲擊樂器發(fā)聲。這說明我國古人很早便知道聲音與物體的碰擊有關,其中蘊含聲音是由物體______產生的道理。
16.如圖所示是用多個管狀哨連接成的一個“連筒類”鴿哨。當鴿子攜帶鴿哨飛行時,哨聲既有高音、也有低音,這主要是因為各管的長短會影響發(fā)出聲音的______(填寫聲音一種特征名稱)所致。
17.如圖所示,將眼鏡放在超聲波清洗機中清洗時,人耳能聽到超聲波清洗機工作時發(fā)出的“嗡嗡”的聲音,這種“嗡嗡”聲______(選填“是”或“不是”)超聲波。
18. 2023年10月14日,在我國新疆等多個地區(qū)出現(xiàn)了日環(huán)食現(xiàn)象,如圖所示。如果此時在新疆讓太陽光通過硬紙板上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則在水平地面上可觀察到一個______(選填“圓形”“圓環(huán)形”或“三角形”)的光斑,這個光斑是由于______(選填“光的直線傳播”或“光的反射”)形成的;如果其他因素不變,僅使硬紙板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增大80cm,則會發(fā)現(xiàn)地面上光斑的形狀不變,其大小______(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19.合肥包公園旁邊的樓房在河水中的“倒影”如圖所示。其中平靜的河水中樓房的“倒影”實際上是由光的______形成的______(選填“正立的虛像”或“倒立的實像”)。
20.檢查視力的時候,視力表往往放在被測者頭部的后上方,被測者識別對面墻上鏡子里的像,要求被測者與視力表像的距離是5m。如圖是小紅同學在一次測量視力時的情景,則L的長度應該是______m;視力表中開口指向紙外的“E”,在平面鏡中成的像開口指向紙______(內或外)。
四、作圖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4分。
21.如圖所示,一束光沿AO射到平面鏡上,請在圖中作出其對應的反射光線并標出反射角大小。
22.請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特點,在圖中畫出物體AB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A′B′。
五、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22分。
23.如圖所示,在“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讓小車從斜面上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即可測出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
(1)實驗時應保持斜面的傾角較小,這是為了減小測量______(選填“路程”或“時間”)是造成的誤差。
(2)小車通過AB段所用時間tAB=1.5s,則AB段的平均速度vAB= ______m/s(計算結果保留2位小數(shù))。
(3)在測量小車從A點到達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所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______(選填“偏小”或“偏大”)。
(4)由實驗可知: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做加速直線運動,若小車在AC的上半程中的平均速度為v1,在AC的下半程中平均速度為v2,則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全程的平均速度為______(用題中給定的物理量符號表示)。
24.小明同學用如圖甲所示實驗裝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紙板F可沿ON所在軸線向前或向后折轉。
(1)如圖甲所示,移動激光筆,使入射光AO繞著入射點O沿順時針方向緩慢轉動,觀察到反射光路______(選填“順時針方向轉動”“逆時針方向轉動”或“不轉動”)。實驗時要多次改變入射角大小并測量對應的反射角大小進行比較,其目的是為了:______。
(2)在圖甲的基礎上,以法線ON為軸線,將紙板EOF右半部分紙板F繞ON向后折轉任意角度如圖乙所示,則此時反射光線的位置將______(選填“發(fā)生”或“不發(fā)生”)變化。
(3)在圖甲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確定反射光線的位置,小明同學把硬紙板F面沿PQ剪開,將其上半部分向后折一定角度,如圖丙所示。此時在硬紙板F的______(選填“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能看到反射光路,另一半?yún)s看不到反射光路,此實驗現(xiàn)象說明:______。
(4)如圖丁所示,若把紙板EOF整體向后傾斜一定角度,而入射光AO仍然緊貼紙板EOF照射到平面鏡上,這時在紙板EOF上______(選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路;此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______(選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內;如果繼續(xù)將紙板EOF向后傾斜增大其傾角,入射光路AO始終緊貼紙板EOF照射到平面鏡上,則反射角將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25.如圖甲所示,是小明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其中蠟燭A是點燃的,蠟燭B是與蠟燭A完全相同,但其未被點燃。
(1)在水平桌面上平鋪一張A4白紙,并在白紙的中間用直尺畫一條直線,白紙上豎直放置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一定要讓玻璃板______(選填“P面”“Q面”或“PQ正中間”)的下邊沿著所畫的直線放置。實驗時小明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目的是便于______。
(2)如圖乙所示,在蠟燭B處放置一塊不透明的光屏,眼睛應按照______(選填“①”“②”或“③”)的方法觀察光屏,根據(jù)光屏上接收不到像的現(xiàn)象,說明物體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3)如圖丙所示,小明在實驗中采用的是厚玻璃板,他觀察到蠟燭A通過厚玻璃板成了兩個清晰的像A1和A2,若在圖丙中A1和A2兩個像中間放置一塊不透明薄擋板,則小明在蠟燭A這一側通過玻璃板能看到______(選填“只有A1”“只有A2”或“A1和A2”),如果所使用的玻璃板厚度為3mm,則圖丙中A1和A2兩個像之間的距離為______mm。
六、計算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4分。
26.如圖所示,PQ兩地相距800m,EF是與PQ連線平行的一條小河的河岸,PQ到河岸的垂直距離為600m,小明要從P處沿垂直于河岸的方向走到G點取水,然后再沿GQ方向將水送到Q處。如果小明的速度大小恒為5km/h,不考慮取水停留的時間。請你解答下列問題:
(1)小明完成這次取水和送水任務所需要的總時間為多少分鐘?[提示:要用到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中兩個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2)為找到一條取水送水的最短路線(即從P到河岸和從河岸到Q的總路程最短),為此可以將EF看成一個平面鏡,從P點作出一條光線經EF反射后恰能通過Q點,請你在圖中幫小明作出這條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光路圖(保留作圖痕跡),并標明入射點O的位置(即為最短路線的取水點)。
27.國慶假期,小明隨爸媽駕車外出旅游。當車子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小明發(fā)現(xiàn)前方有“區(qū)間測速”和“限速牌”,如圖所示。爸爸駕車從“區(qū)間測速”起點開始以85km/h的速度行駛了0.2h,然后以70km/h的速度行駛到“區(qū)間測速”終點。
(1)在上述過程中,爸爸駕車以85km/h的速度行駛路程是多少?
(2)通過計算并說明,在此區(qū)間測速路段爸爸駕車有沒有超速?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咫尺之間”用來比喻相距很近,圖中分析可知大約為3cm,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首先要對選項中涉及的幾種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jù)需要進行相應的換算或轉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
此題考查對生活中常見物理量的估測,結合對生活的了解和對物理單位的認識,找出符合實際的選項即可.
2.【答案】B
【解析】解:A.長度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測量數(shù)據(jù)可知,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即1mm,故A錯誤;
B.測量數(shù)據(jù)中18.10cm與其它數(shù)據(jù)相差過大,是錯誤的,應該剔除,多次測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減小誤差,物理課本的寬度為l=18.52cm+18.52cm+18.50cm+18.51cm4≈18.51cm,故B正確;
C.用刻度尺測物理課本的長度需要多次測量,多次測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減小誤差,故C錯誤;
中最后一位“0”是估讀的,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確程度,不可以去掉,故D錯誤。
故選:B。
長度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可以判斷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據(jù)多次測量數(shù)據(jù)會分析錯誤數(shù)據(jù),多次測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減小誤差,估讀數(shù)字不能刪除。
本題考查了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可以判斷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據(jù)多次測量數(shù)據(jù)會分析錯誤數(shù)據(jù),多次測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減小誤差,估讀數(shù)字不能刪除,屬于基礎題。
3.【答案】C
【解析】解:A.火箭上升的過程中,火箭與發(fā)射塔之間有位置的變化,以發(fā)射塔為參照物火箭是運動的,故A錯誤;
B.火箭上升的過程中,發(fā)射塔與火箭之間有位置的變化,以火箭為參照物發(fā)射塔是運動的,故B錯誤;
C.火箭上升的過程中,以火箭為參照物,發(fā)射塔向下運動,故C正確;
D.火箭上升的過程中,以地面為參照物,發(fā)射塔位置不變,是靜止的,故D錯誤。
故選:C。
在研究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物體的位置相對于參照物是否發(fā)生改變,若改變,則是運動的,若不改變,則是靜止的。
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主要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4.【答案】D
【解析】解:AC、閃光燈每隔一定的時間閃亮一次,即攝影的時間間隔是相同的;由圖知,甲球被拍攝了5次(所用時間為5個間隔時間),乙球被拍攝了3次(所用時間為3個間隔時間),所以甲球運動的時間比乙球長,從a到b,甲球與乙球運動時間之比為:5t3t=53,故AC錯誤;
B、從a到b,乙球相同的時間內,路程是不同的,因此做的是變速運動,故B錯誤;
D、從a到b,甲、乙兩車的路程是相同的,甲所用的時間大于乙所用的時間,根據(jù)v=st可知,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故D正確。
故選:D。
(1)“頻閃攝影”時,攝影的時間間隔是相同的,根據(jù)圖中的時間間隔判斷出甲、乙球的運動時間;
(2)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物體做勻速運動;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物體做變速運動。
(3)知道閃亮一次的時間和閃亮的次數(shù),表示出甲和乙運動的時間,根據(jù)速度公式求出從a到b甲、乙兩球平均速度之比。
正確讀取頻閃照片上反映的物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照片上兩個小點之間的距離相等,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不相等,做變速直線運動。
5.【答案】C
【解析】解:發(fā)射信號持續(xù)時間為0.2s,則圖乙中每小格時間為0.2s,發(fā)射到接收時間為5小格,共1s,因此信號傳播到海底的時間為
t=1s2=0.5s,
海底深度為
s=vt=1500m/s×0.5s=750m。
故選:C。
由圖可知發(fā)射到接收時間,信號傳播到海底的時間為總時間的一半,根據(jù)s=vt得到該處海水深度。
本題考查了回聲測距的知識,屬于基礎題。
6.【答案】A
【解析】解:A、簫聲主要是由空氣柱振動產生的,故A正確;
B、音調與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竹管參差不齊里面的空氣柱長短不一,空氣柱振動快慢不同,發(fā)出的頻率不同,可以改變其發(fā)聲的音調,故B錯誤;
C、演奏排簫時是靠排簫里的空氣柱振動發(fā)聲,故C錯誤;
D、不同物體發(fā)出聲音的音色不同,簫聲和琴聲聽起來不一樣是因為二者發(fā)聲的音色不同,故D錯誤。
故選:A。
(1)(3)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音調與頻率有關,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4)音色:發(fā)聲體的聲音品質,由發(fā)聲體本身的特征決定。
本題考查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特性,屬于基礎題。
7.【答案】B
【解析】解:樹木在水中倒影,是因為來自岸上樹木的光線斜射到水面上發(fā)生反射,反射光線進入眼睛,所以才能觀察到對岸的樹木在水中的倒影,故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首先確定光的傳播方向,然后根據(jù)倒影屬平面鏡成像現(xiàn)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對各個圖進行分析。
本題考查平面鏡成像特點及光的反射原理,要會應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8.【答案】A
【解析】解:AB、入射角為入射光線與法線間的夾角,此時入射角等于90°?40°=50°,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等于50°;當水面降低時,水面是平行的,反射光線與原來的反射光線是平行的,入射角不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不變,法線向右移動,故光斑A將向右移動,故A正確,B錯誤;
C、當水面升高時,物體S到水面的距離小了,所以像到水面的距離也小了,故C錯誤;
D、當入射光束繞入射點順時針轉動10°時,入射角變小,反射角將變小,光斑向左移動,故D錯誤。
故選:A。
AB、入射角為入射光線與法線間的夾角,得出入射角大小,結合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分析;
C、當水面升高時,物體S到水面的距離小了,結合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分析;
D、當入射光束繞入射點順時針轉動10°時,入射角變小,反射角將變小,據(jù)此分析。
此題考查了對光的反射定律的應用,能正確作圖并用數(shù)學知識進行分析是解答的關鍵。
9.【答案】D
【解析】解:A.由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知,像和物體大小相等,因此實驗應選用兩支大小相等的蠟燭,所以甲、乙兩支蠟燭大小不相等,該魔術表演不能成功,故A錯誤;
B.平面鏡成像成的是虛像,因此所看到的玻璃杯中的燭焰實際上是蠟燭甲所成的虛像,故B錯誤;
C.平面鏡成像物與像關于平面鏡對稱,若僅將玻璃杯同蠟燭乙一起向后移動后,此時乙蠟燭不能與甲蠟燭的像重合,因此實驗不能成功,故C錯誤;
D.將玻璃板沿OO′水平向右移動一點距離后,由于甲蠟燭的位置不變,則像的位置不變,仍與蠟燭乙重合,因此能完成該魔術表演,故D正確。
故選:D。
(1)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大小相等;
(2)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3)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4)實驗過程中,要比較物體和物體的像的大小,將玻璃板換成平面鏡,只能看到甲蠟燭,看不到乙蠟燭,據(jù)此分析。
本題考查探究平面鏡成像的一些細節(jié)要求,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
10.【答案】CD
【解析】解:A、地震臺根據(jù)地震時發(fā)出的次聲波測定震源位置從而公布地震報告,故A錯誤;
B、地震時發(fā)出的聲音,人耳聽不到是因為地震波的頻率低于20Hz,故B錯誤;
C、據(jù)說地震前不少動物反應異常是因為它們能聽到地震發(fā)出的次聲波,故C正確;
D、人耳聽覺頻率范圍是20~20000Hz,故無法接收到地震發(fā)出的次聲波,故D正確。
故選:CD。
頻率高于人的聽覺上限(約為20000Hz)的聲波,稱為超聲波;次聲波又稱亞聲波,它是一種頻率低于人的可聽聲波頻率范圍的聲波;次聲波的頻率范圍大致為小于20Hz。
本題考查次聲波與超聲波,屬于基礎題。
11.【答案】4.20
【解析】解:如圖所示測量7號干電池長度,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電池左側與0.00cm對齊,右側與4.20cm對齊,所以電池長度為4.20cm。
故答案為:4.20。
使用刻度尺時要明確其分度值,起始端從0開始,讀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體的長度;起始端沒有從0刻度線開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線為起點,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起始端所對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在物理實驗和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刻度尺,我們要熟練掌握其使用和讀數(shù)方法。
12.【答案】靜止
【解析】解:在機器狗持槍行進的過程中,以機器狗為參照物,其背上的槍支位置未發(fā)生改變,是靜止的。
故答案為:靜止。
在研究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時,要看物體的位置相對于參照物是否發(fā)生改變,若改變,則是運動的,若不改變,則是靜止的。
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主要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可能不同,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3.【答案】2×103 84
【解析】解:設計時速120km/h,合
120km/h=120000m60min=2000m/min=2×103m/min
地鐵列車通過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
v=st=35km25min=35km2560h=84km/h
故答案為:2×103;84。
(1)運用不同單位間的具體關系,利用數(shù)學上的運算就可解答;
(2)根據(jù)v=st得到地鐵列車通過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本題考查速度單位的換算和速度的計算,屬于基礎題。
14.【答案】200
【解析】解:由圖象知道,10~30s內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是v1=10m/s,
所以在10~30s內汽車通過的路程是:s1=v1 t 1=10m/s×(30s?10s)=200 m。
故答案為:200。
根據(jù)圖象判斷汽車10~30s的運動狀態(tài),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出路程。
此題考查速度公式及其應用,關鍵是讀懂圖象,并能從圖象中獲取相關信息加以計算。
15.【答案】振動
【解析】解:甲骨文“殸”,意指手持長柄,敲擊樂器,樂器振動發(fā)聲,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聲音產生的原因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本題考查聲音的產生,屬于基礎題。
16.【答案】音調
【解析】解:當鴿子攜帶鴿哨飛行時,因“連筒類”鴿哨的各筒長短不同,桶內空氣柱長短不同,空氣柱振動的快慢不同,會發(fā)出音調高低不同的聲音。
故答案為:音調。
音調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頻率有關,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音調越高,反之越低。
本題考查了音調與頻率的關系,明確鴿哨是空氣柱振動發(fā)聲是解題的關鍵。
17.【答案】不是
【解析】解:人的聽覺范圍是從20Hz~20000Hz,超聲波的頻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的聽覺范圍內,人耳聽不見,超聲波清洗機工作時發(fā)出的“嗡嗡”的聲音人能夠聽到,說明不是超聲波。
故答案為:不是。
人耳聽不到超聲波。
本題考查超聲波的判斷,屬于聲學部分的基礎內容,難度不大。
18.【答案】圓環(huán)形 光的直線傳播 變大
【解析】解:由于光的直線傳播,物體通過小孔會成一個倒立的實像,這就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形狀與物的形狀有關,與孔的形狀無關,由圖可知,此時物是一個圓環(huán)形的太陽,故在水平地面上可觀察到一個圓環(huán)形的光斑。
小孔成像所成的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物距和像距有關,其中像距越大,所成像越大,其他因素不變,使硬紙板與地面之間的距離增大,即像距變大,故光斑變大。
故答案為:圓環(huán)形;光的直線傳播;變大。
光在同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準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光的直線傳播是幾何光學的基礎,它解釋了如何通過光線傳播來確定物體和像的位置。
19.【答案】反射 正立的虛像
【解析】解:平靜的水面相當于平面鏡,樓房的“倒影”屬于平面鏡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虛像。
故答案為:反射;正立的虛像。
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鏡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虛像。
本題考查的是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和特點,屬于基礎題。
20.【答案】0.6 外
【解析】解:(1)要求被測者與視力表像的距離是5m,由圖知,小紅到平面鏡距離2.2m,
所以視力表的像到平面鏡距離為5m?2.2m=2.8m,視力表到平面鏡距離也為2.8m,
L的長度應該是2.8m?2.2m=0.6m;
(2)平面鏡所成像是正立、等大的虛像,物像相對于平面鏡對稱。所以視力表中開口指向紙外的“E”,在平面鏡中成的像開口也向外。
故答案為:0.6;外。
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體到平面鏡距離相等,像是正立、等大虛像。據(jù)此分析解答。
本題考查了在檢查視力時所遇到的有關平面鏡成像的知識,與實際結合緊密,牢固掌握平面鏡成像特點是關鍵。
21.【答案】解:首先做出法線,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是30°,所以入射角為90°?30°=60°.根據(j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反射光線。反射角也為60°。如圖所示:
【解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蓺w納為:“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
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此題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應用,首先要熟記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并要注意入射角與反射角的概念。
22.【答案】解:先作出端點A、B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A′、B′,用虛線連接A′、B′,即為物AB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如圖所示:
。
【解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像與物大小相等,連線與鏡面垂直,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先作出端點A、B的像點,連接兩個像點即為物體AB的像。
在平面鏡成像作圖中,若作出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根據(jù)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作出端點和關鍵點的像點,再用虛線連接各點即為物體的像。
23.【答案】時間 0.27 偏大 2v1v2v1+v2
【解析】解:(1)斜面坡度越大,過某點時小車運動得越快,計時會越困難,所以為使計時方便,減小誤差,斜面坡度應較??;
(2)圖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則AB段的路程為:sAB=80.0cm?40.0cm=40.0cm,
則AB段的平均速度:
vAB=sABtAB=≈27cm/s=0.27m/s;
(3)測AB段的平均速度時,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停止計時,會使所測時間偏小,根據(jù)v=st可知,算出的速度值會偏大;
(4)設小車整段的路程為s,則小車在上半段的時間為
t1=12sv1=s2v1小車在下半段的時間為
t2=12sv2=s2v2從A點運動到C點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v=st=st1+t2=ss2v1+s2v2=2v1v2v1+v2。
故答案為:(1)時間;(2)0.27;(3)偏大;(4)2v1v2v1+v2。
(1)若要計時方便,應使所用的時間長些;
(2)根據(jù)刻度尺的分度值和物體的位置讀出AB段的距離,根據(jù)速度公式求出小車在AB段平均速度;
(3)測AB段的平均速度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會使所測時間偏大,根據(jù)速度公式可知,算出的速度值會偏??;
(4)根據(jù)平均速度的定義和速度公式即可求解。
本題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速度公式及其應用、平均速度的計算的知識,已知前半程的速度和后半程的速度,求全程的平均速度是解答本題的難點。
24.【答案】逆時針方向轉動 避免一次實驗偶然性,多次測量進而歸納總結出普遍規(guī)律 不發(fā)生 下半部分 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方向在同一平面內 不能 在 變大
【解析】解:(1)移動激光筆,使入射光束繞入射點O沿順時針方向轉動,則入射角減小,反射角也減小,則反射光線會靠近法線,即反射光線將會逆時針轉動;
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多次改變入射角大小并測量對應的反射角,是為了尋找普遍規(guī)律;
(2)光的反射現(xiàn)象中,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中,即使將紙板EOF右半部分紙板F繞ON向后折轉任意角度,兩紙板不在同一平面內,此時入射光線的位置不變,則反射光線位置不發(fā)生改變;
(3)小明同學把硬紙板F面沿PQ剪開,將其上半部分向后折一定角度,此時下半部分紙板和左側的紙板在同一平面內,能夠觀察到反射光線,上半部分與左側的紙板不在同一平面內,觀察不到反射光路,該實驗說明,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4)把紙板EOF整體向后傾斜一定角度,入射光AO仍然緊貼紙板EOF照射到平面鏡上,由于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因此在紙板EO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路。
繼續(xù)將紙板EOF向后傾斜增大其傾角,入射光路AO始終緊貼紙板EOF照射到平面鏡上,此時由于入射角變大,則反射角隨之變大。
故答案為:(1)逆時針方向轉動;避免一次實驗偶然性,多次測量進而歸納總結出普遍規(guī)律;(2)不發(fā)生;(3)下半部分;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方向在同一平面內;(4)不能;在;變大。
(1)實驗中應將硬紙板垂直置于平面鏡上;根據(j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關系進行分析;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多次改變入射角大小并測量對應的反射角,是為了尋找普遍規(guī)律;
(2)(3)(4)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本題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關鍵是對相應的知識理解透徹,思路清晰。
25.【答案】P面 確定像的位置 ② A1和A2 6
【解析】解:(1)平面鏡的厚度應該選擇較薄的,使前后表面所成的像重合,因此是以平面鏡的前表面作為反射面,即要讓玻璃板P面的下邊沿著所畫的直線放置。用透明的玻璃板來代替平面鏡是為了便于確定像的位置。
(2)實像可以成在光屏上,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為了探究平面鏡成像是否是實像,因此在蠟燭B處放置一塊不透明的光屏,眼睛應按照②的方法直接觀察光屏,在光屏上接收不到像的現(xiàn)象,說明物體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3)平面鏡成像是由反射面反射形成的虛像,因此在蠟燭A這一側通過玻璃板能看到A1和A2。
由圖可知,A1和A2兩個像之間的距離為玻璃板厚度的2倍,則兩個像之間的距離為2×3mm=6mm。
故答案為:(1)P面;確定像的位置;
(2)②;
(3)A1和A2;6。
(1)實驗中以平面鏡的前表面作為反射面,玻璃板有透光性,既能成像也能確定像的位置;
(2)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3)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平面鏡成的像屬于光的反射,據(jù)此分析。
本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考查對操作過程的理解及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運用。
26.【答案】(1)由題意可知,小明取水和送水要走的總路程
s總=sPG+sGQ=600m+sGQ
在直角三角形PGQ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可得:sGQ=1000m;故
s總=600m+1000m=1.6km
再根據(jù)速度公式變形可得
t=s總v=1.6km5km/h=0.32h=19.2min
(2)利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作出P點的像P′,且PG=P′G,連接P′Q并標出其與水面EF的交點O(即入射點),最后在圖中標出表示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方向的箭頭,如下圖所示:
答:(1)小明完成這次取水和送水任務所需要的總時間為19.2min;
(2)見解答。
【解析】(1)已知PQ間的距離是800m,AB到河岸的距離(PG)是600m,可以計算出GQ間的距離,此時便可知道小明要走的路程了,又知速度,根據(jù)v=st變形可計算出所需時間;
(2)利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作出發(fā)光點P的像點P′,根據(jù)反射光線反向延長通過像點,可以由像點和Q點確定反射光線所在的直線,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本題利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結合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取水路線最短),綜合性較強,是中考考查的熱點問題。
27.【答案】解:(1)爸爸駕車以85km/h的速度行駛路程是s1=v1t1=85km/h×0.2h=17km;
(2)以70km/h的速度行駛的路程為s2=s?s1=38km?17km=21km,
以70km/h的速度行駛的時間為
t2=s2v2=21km70km/h=0.3h,
在此區(qū)間測速路段的時間為
t=t1+t2=0.2h+0.3h=0.5h,
在此區(qū)間測速路段的速度為
v=st=38km0.5h=76km/h,
由于76km/h
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多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期中物理試卷(含解析),共14頁。
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月考物理試卷(含解析),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作圖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安徽省合肥市八年級(上)期中物理試卷.,共2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