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一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先秦、秦漢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
主題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治理
考向一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治理特色?角度1 能力與素養(yǎng)——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2024·高考湖北卷,T1)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如下圖)制作精美,陶胎輕薄,杯壁厚度不超過0.5毫米。一般認為,蛋殼陶杯是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該類器物此前主要發(fā)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qū)極為罕見。據此可推斷( )A.早期國家認同已廣泛形成B.南北地區(qū)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D.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
解析:與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同類的器物主要發(fā)現于北方龍山文化遺存,這說明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故選C項。新石器時代早期國家尚未出現,“廣泛形成”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距離較遠的地區(qū)不可能存在頻繁的貿易往來,排除B項;從材料無法得知鳳凰咀遺存的具體存在時間,排除D項。
角度2 知識與能力——中華文明起源的表現(2023·高考山東卷,T1)私有財產是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下列與陶器相關的考古發(fā)現中,可以用來作為私有財產已出現證據的是( )A.遺址出土有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隨葬品有陶缽、陶罐、骨器等C.單人墓隨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鉞等百余件D.陶器上繪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使人類在滿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產品,促進了私有財產的出現,C項中單人墓中出土的百余件隨葬品應屬于個人或某個家庭所有,這是私有財產出現最有力的證據,故C項正確。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經大量使用陶器,且由A項不能看出該遺址出土的陶器是否屬于個人財產,A項錯誤;由B項看不出該墓中人物之間的關系,無法說明這些隨葬品屬于私有財產,B項錯誤;陶器上繪制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是當時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反映,與私有財產出現沒有必然的聯系,D項錯誤。
角度3 知識與能力——西周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2023·高考廣東卷,T1)有學者認為西周時期周王能干預諸侯國的內政,下列史料支持這一觀點的是( )A.《禮記》記載諸侯國君必須定期朝覲周王B.《詩經》記載周王派遣官員協助諸侯國君營建都城C.西周士山盤銘文記載周王命士山向諸侯國征收貢納D.西周豆閉簋銘文記載周王命豆閉掌管某諸侯國軍事
解析:西周時,分封制規(guī)定,諸侯王在封國內享有軍政大權,豆閉簋銘文記載周王命人掌管諸侯國的軍事,反映了周王對諸侯國內政的干預,D項正確。定期朝覲周王、向周王繳納貢賦屬于諸侯的義務,周王要求諸侯盡義務不屬于對諸侯權力的侵奪及諸侯國內政的干預,排除A、C兩項;周王派遣官員協助諸侯國君營建都城,承認諸侯國君有營建都城的權力,給予幫助算不上侵犯諸侯王的權力和干預諸侯國內政,排除B項。
角度4 能力與素養(yǎng)——西周政治治理的特點(2024·高考湖南卷,T1)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fā)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西周國人的意見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世襲制,這體現了西周政治在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同時保留原始民主傳統(tǒng),故選B項。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fā)表意見不等于決定軍國大事,排除A項;“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與材料主旨不一致,排除C項;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宗法制度遭到破壞,排除D項。
1.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征
2.分封制對西周國家社會治理的影響(1)天下共主:分封制對土地和政治權力的層層分割,逐步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等級秩序,加強了地方管理,有利于開疆拓土,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2)民族交融:分封制下,周的文化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聯系,通過文化交流、通婚等方式,促進了民族交融。(3)文化認同:分封制促進了各民族文化交流,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響下被傳播到各地,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中原文化,形成了早期華夏民族“文化認同”和“國家統(tǒng)一”的觀念。
(4)經濟發(fā)展:一些諸侯國不斷兼并周圍少數民族土地,推動了邊遠地區(qū)的經濟開發(fā)和文化發(fā)展,加速了全國經濟的發(fā)展。(5)割據隱患:受封諸侯在自己領地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隨著諸侯國實力日益壯大,西周后期王權衰落,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漸削弱。
考向二 遠古居民和早期國家的經濟文化生活?角度1 知識與能力——遠古人類的生產與生活(2024·高考黑吉遼卷,T1)1921年,有學者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fā)掘了一處穴居遺址,認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遺,與彼一河南遺址,不特時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屬于同一的民族與文化的部類,即吾所謂仰韶文化者也”。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該遺址出土了( )A.骨制鑿刀 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 D.彩陶殘片
解析:根據材料中學者認為所發(fā)掘的紅山文化代表遼寧沙鍋屯遺址與仰韶文化大致同期,結合所學距今約7 000至5 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其典型器物是彩繪陶器,結合備選項可知沙鍋屯遺址出土了彩陶殘片,是學者作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故選D項。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文化,而使用骨制鑿刀和燧石石器是在舊石器時代,排除A、B兩項;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同屬于北方地區(qū)中華文明,前者分布在黃河中游,后者分布在遼河上游,主要培育和種植粟,長江流域的文明主要培育和種植稻,排除C項。
角度2 知識與能力——原始商業(yè)發(fā)展的表現(2024·高考山東卷,T1)商業(yè)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下列四處考古遺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業(yè)已有較高程度發(fā)展的是( )A.陶釜、蚌器、骨角器等B.指環(huán)、牙器、臂玉環(huán)等C.石斧、石磨棒、石磨盤等D.骨貝、青銅貝、包金貝等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骨貝、青銅貝、包金貝等都是早期的貨幣形式,貨幣的出現和發(fā)展是商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有了專門用于交換的媒介(貨幣),說明商品交換更加頻繁和復雜,商業(yè)活動更加活躍和成熟,故選D項。陶釜、蚌器、骨角器等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不能直接體現商業(yè)的較高程度發(fā)展,排除A項;指環(huán)、牙器、臂玉環(huán)等更多是裝飾品,與商業(yè)的高度發(fā)展關聯不大,排除B項;石斧、石磨棒、石磨盤等主要是用于農業(yè)生產的工具,不能表明商業(yè)已有較高程度發(fā)展,排除C項。
角度3 素養(yǎng)與能力——原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特點(2023·高考湖北卷,T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chuàng)字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變歷程,其創(chuàng)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稗r”字的創(chuàng)制可反映當時(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B.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C.形神兼?zhèn)涞臅嬎囆gD.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
解析:材料“其創(chuàng)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說明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較差,生產工具較落后,由此可知“農”字的創(chuàng)制可反映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天人關系,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不是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排除B項;象形文字屬于表意文字,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不具有形神兼?zhèn)涞臅嬎囆g特點,排除C項。
商周時期青銅器制造業(yè)反映的時代特征(1)青銅器制造的歷史地位:商周時期,青銅的冶煉業(yè)作為生產力的標志而達到高峰,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反映了商周手工業(yè)的發(fā)達。(2)體現出政治經濟特色: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具,不僅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時也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器形制的大小可以顯示出權力的等級。中國青銅器的大宗是青銅禮器,強調青銅器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青銅器制造與經濟文化傳播:青銅器中的銘文傳承著文明,推動了中原地區(qū)文化向南方地區(qū)的傳播,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
演練1 考古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據考古發(fā)現,舊石器時代的中國南北方石器有明顯差別,至新石器時代,南北方文化已存在明顯的互動關系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各區(qū)域內的文化差異也很明顯。由此可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質( )A.奠定了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B.體現出中華文化圈的擴大C.發(fā)源于自成一體且多元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D.加強了華夏民族的認同感
解析:材料信息說明早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逐漸形成的趨勢,同時也說明在一體格局形成的過程中,由于不同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南北文化的地域特征仍然十分明顯,故選C項。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是在秦朝確立的,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中華文化圈內南北方地域文化之間的差異,并非中華文化圈的擴大,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民族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中原周邊的少數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題干時間為石器時代,此時華夏認同觀念尚未出現,排除D項。
演練2 知識拓展——商朝的統(tǒng)治(2024·汕頭二模)商代的畿外(王畿四周)是眾多方國、部族分布的地區(qū),大小方國要向王室定期朝貢,提供力役,奉命征討,遵守一切禮儀制度,成為王室統(tǒng)治下的臣屬之邦。每一方國,都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權機構,組織軍隊,設置監(jiān)獄,征收貢賦,直接統(tǒng)治它所屬的人民。材料說明當時( )A.中央集權體制由此產生B.分封制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C.地方的治理缺乏靈活性D.國家治理能力得到提高
解析:材料“每一方國,都仿照王室建立地方性的政權機構,組織軍隊,設置監(jiān)獄,征收貢賦,直接統(tǒng)治它所屬的人民”體現的是商朝通過內外服制度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說明國家治理能力得到提高,D項正確。中央集權體制萌芽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排除A項;分封制是西周推行的地方制度,排除B項;“地方的治理缺乏靈活性”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演練3 歷史概念——分封制西周將所征服地區(qū)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室的子弟、親戚及功臣,組成一種新的由多個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體。這一舉措在客觀上( )A.使周王能直接管理地方事務B.強化了血緣在政治中的作用C.為華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條件D.促進了氏族部落的快速壯大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西周通過分封將新征服地區(qū)納入自己的政治范圍內,這有利于形成共同體意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產生華夏認同觀念,形成華夏族,材料中西周的“不同氏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體”為華夏族的形成提供條件,故選C項。
演練4 知識拓展——西周農業(yè)的發(fā)展(2024·茂名三模)下表所示是《詩經·國風》中的一些詩句。這可以用來說明,西周時期( )???A.農民的負擔沉重 B.賦稅的征收狀況C.政府的基層治理 D.戶籍的嚴密規(guī)范
解析:據材料可知,《七月》“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萚”描寫了農家的勞作、艱辛;《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描寫了勞動的場景;《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把統(tǒng)治者比喻成大老鼠。這些詩句都反映了農民的負擔沉重,故選A項。材料沒有涉及賦稅的征收,排除B項;詩句描寫的是農民的勞作和對統(tǒng)治者的批判,沒有涉及政府的基層治理,排除C項;國家大規(guī)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始于戰(zhàn)國時期,排除D項。
主題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轉型
考向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轉型?角度1 知識與素養(yǎng)——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趨勢(2024·高考山東卷,T2)西周時期,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多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變革禮制,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諸侯國轉變做法主要是為了( )A.重構統(tǒng)治秩序 B.限制貴族特權C.以德行教化民眾 D.打破宗法血緣關系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社會秩序相對穩(wěn)定,諸侯國在遵循周禮的同時,也尊重當地風俗。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日漸衰微,諸侯國逐漸坐大,社會動蕩。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各諸侯國需要重構統(tǒng)治秩序以增強自身實力,“變革禮制,移風易俗”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通過這種方式來適應新的形勢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統(tǒng)治的秩序,故選A項。
角度2 能力與素養(yǎng)——先秦時期民族交融的特點(2024·高考重慶卷,T1)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中國各地區(qū)傳統(tǒng)墓葬頭向可概括為:“東夷及其先民尚東,楚蠻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華夏及其先民尚北。”關中地區(qū)鳳翔西村、灃西客省莊等地西周墓多為北頭向,春秋時期的墓葬多為西向頭。這表明( )A.西周時期華夏認同初步形成B.春秋時期深受西戎風俗影響C.各族同源觀念得到發(fā)展D.各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趨于穩(wěn)固
解析:根據材料“西戎及其先民尚西”以及“春秋時期的墓葬多為西向頭”兩條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關中地區(qū)已經有西戎文化的滲透,以至于墓葬頭向發(fā)生變化,故選B項。春秋時期才產生華夏認同觀念,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墓葬頭向所體現的不同地區(qū)的風俗差異,非各族同源觀念的發(fā)展,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了不同時期墓葬頭向的情況,不能得出“各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趨于穩(wěn)固”的結論,排除D項。
角度3 知識與能力——先秦經濟發(fā)展的特點(2022·高考廣東卷,T1)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B項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說明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B項正確。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的青銅器可能是通過貿易等其他方式傳入當地的,不能推出內蒙古地區(qū)屬于商朝的統(tǒng)治范圍,排除A項;湖北大冶銅礦冶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說明大冶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晚于東周,排除C項;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鐵鏃(箭頭)不代表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排除D項。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局勢演變的特點(1)分封制逐漸崩潰,王權體制面臨挑戰(zhàn)。主要表現為由西周時期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yōu)椤岸Y樂征伐自諸侯出”,國家分裂,諸侯爭霸。(2)宗法制逐漸瓦解。主要表現為一是小宗上升發(fā)展,大宗沉淪下降;二是人才的流動方式發(fā)生變化,各國盛行養(yǎng)士之風,任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緣限制;三是各國變法改革盛行,中央集權政治體制流行,客觀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
(3)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商周時期,貴族政治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以血緣宗法制度為基礎的貴族分封制度。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權威的下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逐漸崩潰,促使了貴族政治的衰落,而各國的變法改革及禮賢下士的“養(yǎng)士之風”又進一步促進了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變。
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的轉型(1)土地和賦役制度: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井田制逐步瓦解,魯國“初稅畝”、商鞅變法等逐步確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賦稅制度誕生。(2)生產工具:從木制、石器、骨器等工具向鐵制農具轉變。戰(zhàn)國時期,鐵制農具在農業(yè)生產中逐步推廣。(3)勞作方式:逐漸從集體勞作方式向一家一戶的個體勞作方式轉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漸成為主要的經濟模式,成為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
(4)工商業(yè)政策:從西周的“工商食官”到“重農抑商”政策的轉變。西周時期采取“工商食官”制度,國家壟斷性經營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從此,“農本商末”觀念成為古代中國傳統(tǒng)經濟思想的主流。
考向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奠基?角度1 知識與能力——諸子百家治國理念的差異(2024·高考新課標卷,T25)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政治變革,爭相延攬人才,諸子百家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不認同這一理念的學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諸子百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上層建筑變革的背景下,大都呼吁“選賢與能”,但道家與此主張相悖,老子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莊子崇尚逍遙自由,如《道德經》中有“不尚賢,使民不爭”的表述,故選C項。儒家經典《禮記》中有“選賢與能”的主張,墨家代表墨子則倡導尚賢,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主張“任賢”并由賢良智者“集思廣益”,他們都試圖影響現實政治,并不同程度地得到了一些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呼應,排除A、B、D三項。
角度2 能力與素養(yǎng)——孔子教育思想折射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特征(2023·高考重慶卷,T1)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弟子中不乏出身社會下層者。墨子則進一步主張以“匹夫徒步之士”為教育對象,以先行勞苦服役為入學條件。故《墨子》載:“翟以為雖不耕織乎,而功賢于耕織也。”這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 )A.儒家倡導人人平等 B.勞動教育開始普及C.墨家重視生產技藝 D.平民階層得到發(fā)展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孔子的弟子中有出身社會下層者,墨子主張以“匹夫徒步之士”為教育對象,兩者的教育主張都使得社會下層群體有機會接受教育,這反映出當時平民階層得到發(fā)展,D項正確??鬃又鲝垺坝薪虩o類”,但并不能體現“人人平等”的思想,排除A項;孔子和墨子都接納社會下層者為教育對象,并不意味著推行勞動教育,排除B項;墨子以“匹夫徒步之士”為教育對象,以先行勞苦服役為入學條件,這是墨家教學的基本條件,并不能體現墨家重視生產技藝,排除C項。
角度3 知識與能力——先秦治國思想的特點(2022·高考遼寧卷,T1)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晉國內部紛爭中失敗,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犧牲不肥美且齋戒不敬,太祝則認為中行寅不修德義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觀點( )A.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 B.質疑了祭祀功用C.強調了宗法倫理關系 D.否定了君權神授
解析:據題干材料可知,太祝指出中行寅失敗的原因是“不修德義而招致民怨”,認為“一祝不勝萬詛”,這都體現了民眾的重要性,故選A項。太祝重在比較祭祀和修德義哪一個更重要,重心不在于質疑祭祀功用,排除B項;材料對宗法倫理關系和君權神授問題基本沒有提及,排除C、D兩項。
1.先秦儒學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2.認識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之爭
演練1 素養(yǎng)情境——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趨勢春秋中葉,南方的楚國滅其北部小國,改置為縣,設縣尹、縣公進行統(tǒng)治??h尹、縣公雖由貴族擔任,但并不是世襲之職,國君可隨時對其任免調遣。后來西方的秦國也推行縣制,北方晉國的卿大夫甚至在各自領地內設縣,委任有軍功者為其長官。這說明當時( )A.傳統(tǒng)政治秩序遭到破壞 B.法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C.民族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 D.中央集權制度基本確立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貴族世襲的分封體制出現了變化,諸侯對爭霸中新征服的土地不再進行分封,而是設縣進行管理,由國君任免有任期的官吏作為縣的地方長官,這一變化說明傳統(tǒng)政治秩序遭到破壞,故選A項。法家思想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項;“民族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確立是在秦朝,排除D項。
演練2 知識拓展——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濟發(fā)展(2024·廣州模擬)周代禮制對食肉有嚴格的限制,規(guī)定:天子食用牛;諸侯平時食用羊,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時食用豬、狗,朔月才能食用羊。戰(zhàn)國時期,雞、豬、狗、羊、魚類成為各階層主要的肉食來源。據此可推知,戰(zhàn)國時期( )A.耕作方式發(fā)生變革B.社會等級結構瓦解C.貴族階層已經消失D.商品經濟趨于繁榮
解析: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犁牛耕逐漸得到應用,牛成為農業(yè)生產中重要的畜力,所以戰(zhàn)國時期各階層的主要肉食來源中沒有了牛,由此可以推知,戰(zhàn)國時期的耕作方式發(fā)生了變革,A項正確。
演練3 歷史概念——百家爭鳴下表展示的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法、道、墨治國主張的相關論述。這些主張( )
A.具有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想B.重視自然,無為而治C.體現社會變革時代特征D.重視法律,以法治世
解析:根據表格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治國主張反映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變革的時代特征,面對社會變革,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從本階級、階層的立場出發(fā),闡述自己的主張,出現了百家相互爭鳴的盛況,故選C項。
演練4 素養(yǎng)情境——先秦時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奠基周朝建立后,統(tǒng)治者反復強調“用保義民”“用康保民”“唯民其康義”“惠康小民”,文獻中還有“裕民”“民寧”“恤民”等相關記載。這些言論和記載( )A.旨在強調對小農經濟重視 B.體現出濃厚的民本觀念C.說明周朝放棄了鬼神思想 D.確保了周朝的長治久安解析:從材料看到,統(tǒng)治者反復強調民眾的重要性,體現出濃厚的民本觀念,故選B項。
自擬論題類?自擬論題類非選擇題的最大特點是需要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提煉出論題,形成自己的觀點,觀點要立場鮮明、言簡意賅、開門見山。此類題型能很大程度上考查學生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等學科素養(yǎng)。自擬論題類題目要求學生根據已有信息獨立思考,發(fā)現問題并尋找適合的角度作答。在靈活掌握主干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歷史事物間的縱橫聯系,關注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結合。從“學者觀點”到“自成一說”,角度更多,開放度更大。該題型強調的是一種探究能力,同時又重視探究過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延續(xù)力和融合力,表現出多元一體、連綿不絕、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有人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視作一條大河,將文明的起源、傳承、發(fā)展連為一體,比擬于河水的源、流、匯。中華文明始自涓微,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發(fā)祥,如滿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謂“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澗成溪,沿民族交融、交流互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不斷演進,是謂“流”;薈萃精華,兼濟天下,創(chuàng)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體系和科學文化藝術成果,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是謂“匯”?!幾怨蕦m博物院《何以中國》
圍繞中華文明的傳承,自擬一個論題,并運用中國史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解題指導]第一步:審設問,定方向。知識限定“中華文明的傳承”。第二步:讀材料,定觀點。據材料“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延續(xù)力和融合力,表現出多元一體、 連綿不絕、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質”“創(chuàng)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體系和科學文化藝術成果,深刻影響人類文明進程”,可擬定論題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奠定了當代中華文化復興的堅實基礎。
第三步:聯所學,詳論證。結合中華文明的特點與內涵相關知識展開闡述。第四步:進行總結??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批判吸收,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
[答案] 示例論題: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奠定了當代中華文化復興的堅實基礎。闡述: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呈現出自身道路的特點與風格;先秦時期是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兩漢以來,國人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懷,創(chuàng)造、熔鑄了燦爛的文化;中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文化上兼容并包,注意吸收各族和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近代新文化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有積極意義,但也存在偏向;繼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中華文化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和源泉??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批判吸收,采取揚棄的態(tài)度。(說明:“示例”只作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若有其他看法,且言之有理亦可)
這是一份階段1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時期 課件 --2024屆高三統(tǒng)編版歷史二輪總復習,共1頁。
這是一份第一講 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時期 課件--2024屆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二輪復習,共37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時空構建,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真題演練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階段一 古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先秦課件---2024屆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二輪復習,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史料實證,史論史識,本課結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