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
1.生物圈因為有形形色色的生物才絢爛多彩、瑰麗迷人,下列屬于生物的是( )
A.鐘乳石B.珍珠C.鐵樹D.機器人
2.人口普查選用的科學方法是( )
A.測量法B.調查法C.實驗法D.觀察法
3.“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說明雜草與農作物之間在獲取養(yǎng)分等方面存在( )
A.捕食關系B.共生關系C.寄生關系D.競爭關系
4.下列描述的情境中,能反映生物影響環(huán)境的是
A.春暖花開B.千里之堤,毀于蟻穴C.大雁南飛D.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5.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四種生物構成了一條食物鏈,它們的相對數(shù)量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甲和乙是消費者,丁是生產者
B.丙的體內有毒物質含量最多
C.能量流動的方向是丙→甲→乙→丁
D.若丁被大量捕殺,短期內甲的數(shù)量會迅速上升
6.被稱為“綠色水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 )
A.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B.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C.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D.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
7.顯微鏡物鏡放大倍數(shù)為10×,目鏡放大倍數(shù)為16×,此時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 )
A.160倍B.1600倍C.10倍D.26倍
8.如圖表示制作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有關步驟,正確操作順序是( )
A.④③②①B.④①②③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
9.安慶懷寧是藍莓種植基地,藍莓果肉細膩,酸甜適度,具有極高營養(yǎng)價值,其果肉中有一種花青素,可以緩解眼部疲勞,是公認的護眼水果之一。這種花青素主要存在于細胞中的( )
A.細胞核B.液泡C.細胞壁D.細胞膜
10.下列結構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①細胞核 ②細胞 ③染色體 ④DNA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①④③②
11.如圖是動植物細胞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甲表示植物細胞,乙表示動物細胞
B.②是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C.兩種細胞的控制中心都是細胞核
D.兩種細胞都有的能量轉換器是線粒體和葉綠體
12.“藕斷絲連”是常見的現(xiàn)象,這里的“絲”來自植物體的( )
A.輸導組織B.機械組織C.營養(yǎng)組織D.保護組織
13.下列不屬于單細胞生物的是( )
A.衣藻B.水綿C.變形蟲D.草履蟲
14.下列關于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藻類植物沒有根、莖、葉的分化
B.苔蘚植物常作為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C.苔蘚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
D.蕨類植物靠種子繁殖后代
15.安慶胡玉美蠶豆醬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蠶豆中的營養(yǎng)物質主要來自蠶豆種子的哪一結構( )
A.胚乳B.子葉C.胚根D.胚芽
16.桑葚是桑樹的果實,是抗衰老的佳果,桑樹在植物分類中及桑葚在結構層次中分別屬于( )
A.裸子植物、營養(yǎng)器官
B.被子植物、營養(yǎng)器官
C.裸子植物、生殖器官
D.被子植物、生殖器官
17.如圖為植物根尖結構示意圖,其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區(qū)域是( )
A.①B.②C.③D.④
18.“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絲絳”指的是枝條,能發(fā)育成枝條的是( )
A.根B.葉C.芽D.花
19.農諺說:“有收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其中的“肥”主要為植物的生長提供( )
A.水分B.無機鹽C.有機物D.能量
20.“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是民歌“對花”中的唱詞。對花就是把兩朵花相對輕碰。你認為對花的生物學意義是( )
A.保護花蕊,驅趕昆蟲B.刺激花瓣,讓花開得更鮮艷
C.塑造花型,使形態(tài)更美觀D.人工輔助授粉,提高結實率
21.俗話說“水往低處流”,可植物體內水分卻是自下面上的,其運輸?shù)膭恿κ牵? )
A.太陽光能B.滲透作用
C.植物體內產生的能量D.蒸騰作用產生的拉力
22.觀賞植物滴水觀音的葉片會“吐水“,這些水分是根從土壤溶液中吸收來的,將根吸收的水分運輸?shù)饺~的結構是( )
A.葉脈B.根毛C.篩管D.導管
23.“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中,其中一個步驟是對綠葉進行脫色(如圖),圖中大、小燒杯內放置的液體分別是( )
A.酒精和清水B.清水和酒精C.酒精和酒精D.清水和清水
24.黨的二十大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yè)強國。作為農業(yè)大省,近年來安徽省“三農”事業(yè)取得了長足發(fā)展,糧食產能持續(xù)發(fā)展。在日常生活實踐中,人們采取的生產措施與原理對應不一致的是( )
A.采收后的稻子要及時晾曬——降低稻子的呼吸作用
B.在移栽樹苗時去掉部分枝葉——降低移栽樹苗的蒸騰作用
C.對土壤進行翻耕松土——促進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
D.合理密植——增強農作物的光合作用
25.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fā)展”理念,從身邊小事做起,下列不符合這一理念的是( )
A.使用節(jié)能技術和節(jié)能產品B.廢棄物實行分類回收或處理
C.使用一次性餐具促進經濟發(fā)展D.購物時使用自備環(huán)保袋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1小題)
26.下圖是細胞的部分生命活動和氫敏鏡結構示意圖,請測圖回答問題(【 】中填寫序號:橫線內填寫文字)。
(1)人體是山A發(fā)育而成的,A是 。
(2)A通過細胞分裂形成B,B通過 形成C,在B→C過程中,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和 發(fā)生了差異性的變化。
(3)制作臨時裝片,觀察圖中所示細胞時,為維持細胞的原有形態(tài),需要滴加 。
(4)如果觀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視野過暗,應該調節(jié)【④】遮光器和【 】 。
三、資料分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
27.“州島連水水連天,水雕鵬鷺逐魚歡”,是安慶菜子湖國家濕地公園真實寫照,公園面積2539平方公頃,其中濕地面積2358 平方公頃,濕地率高達92.87%,園區(qū)內生態(tài)環(huán)境多樣,物種豐富,在此區(qū)域內,棲息著魚蝦、鳥類、兩柄類、簡行類以及哺乳類等動物,湖里還生長著荷花、睡蓮、姜、水草、藻類等植物,吸引了自失鶴、黑鶴、東方白鶴、白花鷺、小天路、白鶴、鴻雁等珍稀水禽來此過冬,旬年在此路過、停留、棲息、越冬和繁殖的候鳥約十刀只,給屋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了勃勃生機。
(1)在上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生產者,細菌和真菌能夠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無機物,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 者。
(2)如圖所示白琵鷺擁有扇長的喙和細長的足,體現(xiàn)了生物對環(huán)境的 。
(3)“小魚、白琵琶、浮游動物、浮游藻類”構成 條食物鏈,請寫出這條食物鏈; ,此食物鏈能量的最終來源是 。
(4)與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相比,菜子湖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種更豐富,食物鏈和食物網更復雜, 能力更強。
四、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1小題)
28.某生物興趣小組設計“探究綠豆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實驗;在甲、乙、丙、丁四個培養(yǎng)皿中分別放入等量的紗布,再將20粒綠豆種子均勻地放在紗布上,并設置不同環(huán)境條件進行培養(yǎng),數(shù)目后記錄綠豆種子萌發(fā)情況(見下表)、請分析并回答問題;
(1)丙裝置中綠豆種子不萌發(fā)的原因是 不適宜。
(2)本實驗中,每個數(shù)量放入20粒綠豆種子,而不是1粒,原因是: 。
(3)本實驗中,若要證明“水分是影響綠豆種子胡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可選用的實驗數(shù)量是乙和 ,其中乙裝置起 作用。
(4)本實驗中,乙和丁裝置中綠豆種子都能萌發(fā),說明光照對綠豆種子萌發(fā) (填“有”或“沒有”)影響。
五、綜合題(本大題共2小題)
29.下圖為植物葉、花、果實的部分結構圖。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內填字母,橫線上填結構名稱):
(1)圖A中葉片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是【 】 ,它是由 對半月形的 來控制張開和閉合的。
(2)圖B中的⑥⑦⑧構成的結構是 。
(3)圖C中的【Ⅱ】是植物的 ,它是由圖B【⑧】子房內的 發(fā)育圖案。
30.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為實現(xiàn)碳達雌酸中和目標,要從源頭控制鏡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探究綠色植物對碳中和的作用,某生物興趣小組設計了以下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如圖所示先對該植物進行暗處理,然后叫將該植株上間樣大小的兩片葉片A,B分別罩上了透明塑料袋和黑色塑料袋,連接好其它實驗裝置,關閉閥門①和②后,放在陽光下3~4小時?!瘬?jù)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取下葉片A、B進行脫色處理,深遠葉片后滴加碘液,觀察葉片顏色變化,變藍的是 (填字母)葉片,此實驗現(xiàn)象驗證了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2)將透明塑料袋中的氣體收集在玻璃管甲中,打開橡皮塞,將快要熄滅的衛(wèi)生香伸入玻璃管甲,衛(wèi)生香立刻燃燒起來,由此得出結論:玻璃管甲內含有較多的 (填氣體名稱)。
(3)將黑色塑料袋中的氣體擠壓進入試管乙中,發(fā)現(xiàn)試管乙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了,由此得出結論,葉片B進行了 作用,釋放了 (填氣體名稱)。
(4)經計算:1公頃樹葉的葉片總面積為50000~70000平方米,每天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氣。山此數(shù)據(jù)可知,綠色植物對維持生物圈中 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答案
1.【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②生物能進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詳解】鐘乳石、珍珠、機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屬于生物;鐵樹具有生物的特征,屬于生物,故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2.【答案】B
【分析】(1)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種類、生存環(huán)境和外部形態(tài)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調查者以正確的理論與思想作指導,通過訪談、問卷、測驗等手段.有計劃地,廣泛了解.掌握相關資料.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
(2)觀察法就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用自己的感觀外加輔助工具,對客觀事物進行系統(tǒng)地感知和描述,以發(fā)現(xiàn)和驗證科學結論。
(3)測量法是用一套預先經過標準化問題(量表)來測驗某種心理品質的方法。
(4)實驗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fā)現(xiàn)或驗證科學結論。
【詳解】人口普查是指在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的時間內,按照統(tǒng)一的方法、統(tǒng)一的項目、統(tǒng)一的調查表和統(tǒng)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對人口普查資料的搜集、數(shù)據(jù)匯總、資料評價、分析研究、編輯出版等全部過程,它是當今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最基本的科學方法,因此人口普查屬于科學探究中的調查法。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3.【答案】D
【分析】
生物之間的關系包括: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種內關系又分為種內互助和種內競爭;種間關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種間競爭幾種方式。
【詳解】
A.捕食關系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不符合題意。
B.共生關系是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不符合題意。
C.寄生關系是指一種生物寄生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如T2噬菌體與大腸桿菌,不符合題意。
D.競爭關系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競爭的結果常表現(xiàn)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xiàn)為一方占優(yōu)勢,另一方處于劣勢甚至滅亡?!胺N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說明田間雜草與農作物之間在獲取養(yǎng)分、陽光等方面存在競爭關系,草爭奪了養(yǎng)分、陽光等,長的旺盛,豆苗因此長不好,符合題意。
故選D。
4.【答案】B
【分析】
生物必須適應環(huán)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須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響環(huán)境如蚯蚓可以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濕度等。
【詳解】
A.春暖花開,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A不符合題意。
B.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體現(xiàn)了生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是螞蟻在大堤內挖穴活動導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來臨時容易潰堤。表明生物螞蟻對環(huán)境大堤的影響,B符合題意。
C.大雁南飛,體現(xiàn)了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C不符合題意。
D.螳螂捕蟬揭示的是動物之間的捕食關系,即吃與被吃的關系,在成語“螳螂捕蟬”中,形成的食物鏈應為:樹→蟬→螳螂,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5.【答案】C
【分析】
在一個食物鏈中營養(yǎng)級別越高數(shù)量越少,圖中丙的相對數(shù)量最多營養(yǎng)級別最低,屬于生產者,甲次之屬于初級消費者,乙再次之,屬于次級消費者,丁屬于第三級消費者。
【詳解】
A.圖中丙的相對數(shù)量最多營養(yǎng)級別最低,屬于生產者,甲次之屬于初級消費者,乙再次之,屬于次級消費者,丁屬于第三級消費者,錯誤。
B.根據(jù)生物富集的特點,丁的體內有毒物質含量最多,錯誤。
C.圖中丙的相對數(shù)量最多營養(yǎng)級別最低,屬于生產者,甲次之屬于初級消費者,乙再次之,屬于次級消費者,丁屬于第三級消費者,量流動的方向是丙→甲→乙→丁,正確。
D.若丁被大量捕殺,短期內乙的數(shù)量會迅速上升,甲的數(shù)量會迅速下降,錯誤。
故選C。
6.【答案】B
【分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有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不同,據(jù)此解答。
【詳解】A.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環(huán)境兩大部分組成。海洋中的植物絕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雖然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植物,但由于數(shù)量龐大,因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類植物,且代謝速率極快。所以它們通過光合作用每年能夠產生三百六十億噸氧氣,占全球每年產生氧氣總量的70%,是產生氧氣最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A錯誤。
B.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主要分布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動植物種類繁多。是地球環(huán)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樣性的地區(qū).森林在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之稱,B正確。
C.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分布在比較干旱的地方,在保持水土和防風固沙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C錯誤。
D.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是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以沼澤植物占優(yōu)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濕地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稱為“地球之腎”,D錯誤。
故選B。
7.【答案】A
【分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等于目鏡的放大倍數(shù)乘以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
【詳解】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目鏡的放大倍數(shù)。一臺顯微鏡的目鏡放大倍數(shù)是10×、物鏡放大倍數(shù)是16×,那這臺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10×16=160(倍),故BCD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
故選A。
8.【答案】D
【分析】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簡要步驟:擦(載玻片和蓋玻片)、滴(清水)、撕(內表皮)、展(用解剖針展開內表皮)、蓋(用鑷子蓋蓋玻片)、染(用碘液染色)、吸(用吸水紙)。
【詳解】制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步驟可總結為:擦(用紗布擦干凈載玻片和蓋玻片)、④滴(用滴管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撕(用鑷子從內表面撕取一塊薄膜)、③展(用解剖針在水滴中把薄膜展開)、①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蓋上液滴)、②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碘液)和吸(在蓋玻片的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故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9.【答案】B
【分析】植物細胞由細胞壁、細胞膜、葉綠體、細胞核、液泡、細胞質組成,各具有一定的作用。
【詳解】A.細胞核內含遺傳物質,對生物的遺傳具有重要的意義,故A錯誤。
B.液泡里含細胞液,有各種味道的物質以及營養(yǎng)物質,如各種蔬果汁中含各種有味道的物質以及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就是來自細胞質中液泡的細胞液里,故B正確。
C.細胞壁在細胞外層,對細胞具有保護和支持作用,故C錯誤。
D.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故D錯誤。
故選B。
10.【答案】C
【分析】
本題考查細胞、細胞核、染色體、DNA.之間的關系。
【詳解】
細胞中具有遺傳物質的是細胞核;染色體是細胞核內具有遺傳性質的物體,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體(染色質);染色體主要由脫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質組成;每一個染色體含有一個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將四個名稱“細胞核、染色體、細胞、DNA”按從大到小排序:②細胞、①細胞核、③染色體、④DNA,C符合題意。
故選C。
11.【答案】D
【分析】觀圖可知:①是細胞壁、②是細胞膜、③是葉綠體、④是細胞核、⑤是液泡、⑥是細胞質、⑦線粒體。
【詳解】A.甲圖具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這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因此甲圖是植物細胞結構模式圖,乙圖是動物細胞結構模式圖,故A正確。
B.②細胞膜具有保護和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故B正確。
C.兩種細胞的控制中心都是細胞核,內有遺傳物質,故C正確。
D.兩種細胞都有的能量轉換器是線粒體,故D錯誤。
故選D。
12.【答案】A
【詳解】A、輸導組織有運輸物質的作用,植物體內的導管能運送水和無機鹽,篩管能運送有機物,屬于輸導組織,“藕斷絲連”中的絲就是輸導組織,符合題意。
B、機械組織多由一些厚壁細胞組成,起支持作用,不符合題意。
C、營養(yǎng)組織的細胞壁薄,液泡大,有儲存營養(yǎng)物質的功能,含有葉綠體的營養(yǎng)組織還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因此營養(yǎng)組織有制造和儲存營養(yǎng)的功能。植物的果肉、葉肉、莖中央的髓等大多屬于營養(yǎng)組織,不符合題意。
D、保護組織一般由植物根、莖、葉表面的表皮細胞構成,位于植物體的最外面,具有保護內部柔嫩部分的功能,不符合題意。
考點: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及功能。
13.【答案】B
【分析】除病毒外,生物可根據(jù)構成的細胞數(shù)目分為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身體只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做單細胞生物。
【詳解】ACD.衣藻、變形蟲、草履蟲的身體都由一個細胞構成,為單細胞生物,ACD不符合題意。
B.水綿屬于多細胞藻類,B符合題意。
故選B。
14.【答案】D
【分析】藻類植物結構簡單,無根、莖葉的分化。苔蘚植物無根,有莖、葉的分化,體內無輸導組織。蕨類植物有了根、莖、葉的分化,體內有輸導組織,一般長的比較高大。
【詳解】A.藻類植物結構簡單,無根、莖葉的分化,故A正確。
B.苔蘚植物的葉只由一層細胞構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易侵入,可作為監(jiān)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故B正確。
C.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都屬于孢子植物,靠孢子繁殖后代,故C正確,D錯誤。
故選D。
15.【答案】B
【分析】單子葉植物種子具有胚乳,營養(yǎng)物質儲存在胚乳里;雙子葉植物種子沒有胚乳,營養(yǎng)物質儲存在子葉里。
【詳解】蠶豆屬于雙子葉植物,其種子的結構包括種皮和胚,種皮起保護作用;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軸和兩片肥大的子葉,胚根將來發(fā)育成根,胚芽將來發(fā)育成莖和葉,胚軸將來發(fā)育成連接莖和根的部位,子葉肥厚,貯存營養(yǎng)物質。因此,蠶豆中的營養(yǎng)物質主要來自蠶豆種子的的子葉。 可見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6.【答案】D
【詳解】
植物根據(jù)生殖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種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種子植物根據(jù)其種子是否有果皮包被可分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桑葚是桑樹的果實,其種子由果皮包被,屬于被子植物;
細胞是除病毒以外,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最小單位。組織是細胞分化的結果,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tài)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lián)合在一起形成的,這樣的細胞群叫組織。器官是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的。綠色開花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大器官,其中根、莖、葉為營養(yǎng)器官,花、果實和種子為生殖器官,由六大器官構成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體。桑葚是果實,屬于六大器官之一,與生殖有關,屬于生殖器官。
故選D。
17.【答案】A
【分析】圖中④根冠、③分生區(qū)、②伸長區(qū)和①成熟區(qū)。
【詳解】在軸向上,根尖的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qū)、伸長區(qū)和成熟區(qū)。
①成熟區(qū),也稱根毛區(qū),內部某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這些細胞上下連接,中間失去橫壁,形成導管,導管具有運輸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②伸長區(qū),位于分生區(qū)稍后的部分,一般長約2~5毫米,是根部向前推進的主要區(qū)域,其外觀透明,潔白而光滑,生長最快的部分是伸長區(qū)。
③分生區(qū),也叫生長點,是具有強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頂端分生組織,個體小、排列緊密、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擁有密度大的細胞質(沒有液泡),外觀不透明。
④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狀結構,罩在分生區(qū)的外面,有保護根尖幼嫩的分生組織,使之免受土壤磨損的功能。
故BCD錯誤,A正確。
故選A。
18.【答案】C
【分析】將來發(fā)育成枝條的結構是枝芽。枝芽的結構中,生長點可以使芽軸不斷伸長,葉原基將來發(fā)育成幼葉,幼葉將來發(fā)育成葉,芽軸將來發(fā)育成莖,芽原基將來發(fā)育成側芽。
【詳解】古詩中萬千枝條及綠葉,也就是植物的莖和葉。在長出的莖和葉上也有許多芽,能發(fā)育成莖和葉的芽是枝(葉)芽,而花芽則將發(fā)育成一朵花,故柳樹枝條都是由枝芽發(fā)育而來的,C符合題意。
故選C。
19.【答案】B
【分析】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無機鹽是含氮、含磷和含鉀的無機鹽。
【詳解】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植物體內水分充足時,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態(tài),葉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產量。
植物的生長也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無機鹽是含氮、含磷、含鉀的無機鹽。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鉀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長健壯,莖稈粗硬,增強病蟲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進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發(fā)達,增強抗寒抗旱能力;促進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飽滿。施肥的目的就在提供植物生長必需的無機鹽。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選B。
【點睛】本題的重點是了解植物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
20.【答案】D
【分析】雄蕊花藥里的花粉散落出來,借助外力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叫傳粉。根據(jù)傳粉媒介不同,植物的花可分為風媒花和蟲媒花,依靠風力傳粉的花叫風媒花,依靠昆蟲等傳粉的花叫蟲媒花。
【詳解】異花傳粉往往容易受到環(huán)境條件的限制,得不到傳粉的機會,如風媒傳粉沒有風,蟲媒傳粉因風大或氣溫低,而缺少足夠昆蟲飛出活動傳粉等,從而降低傳粉和受精的機會,影響到果實和種子的產量。在農業(yè)生產上常采用輔助授粉的方法,以克服因條件不足而使傳粉得不到保證的缺陷,以達到預期的產量。對花就是把兩朵花相對輕碰,對花的生物學意義是人工輔助授粉,提高結實率,增加農作物的產量。
故選D。
21.【答案】D
【分析】蒸騰作用是指植物體內的水分通過葉片的氣孔以水蒸氣的形式散發(fā)到大氣中去的一個過程。
【詳解】植物的蒸騰作用在把體內的水以水蒸氣的形式蒸發(fā)到大氣當中去的時候,是一種“泵”的原理,它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時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運輸,動力都是來自于植物的蒸騰作用。其次,蒸騰作用還能提高大氣的濕度,增加降水。并帶走植物體內的熱量,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熱的夏天被烤死。同時促進了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可見D符合題意。
故選D。
22.【答案】D
【詳解】
試題分析: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qū),成熟區(qū)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細胞→表皮內的層層細胞→根內的導管→莖內的導管→葉脈的導管→葉肉細胞→氣孔→大氣(水蒸氣).導管是由一種死亡了的,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它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
故選D.
考點:植物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過程.
23.【答案】B
【詳解】
試題分析:酒精脫色:光照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含有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至葉片變成黃白色.葉綠素為綠色,脫色后便于觀察,如不脫色,不易觀察到淀粉遇碘變藍的現(xiàn)象;脫色時,酒精要隔水加熱是因為酒精的燃點低,防止酒精燃燒發(fā)生危險。
考點:綠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
24.【答案】C
【分析】(1)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影響光合作用效率的環(huán)境因素有:光照、溫度、二氧化碳的濃度等。
(2)活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作呼吸作用。
(3)蒸騰作用進行的主要部位是葉片,在一定范圍內光照越強,蒸騰作用越旺盛,光照越弱,蒸騰作用越弱。
【詳解】A.采收后的稻子要及時晾曬,減少里面的水分是為了降低稻子的呼吸作用,故A正確。
B.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在移栽樹苗時去掉部分枝葉是為了降低移栽樹苗的蒸騰作用,有利于成活,故B正確。
C.對土壤進行翻耕松土,有利于為根的呼吸作用提供充足氧氣,從而為根部進行各項生理活動提供能量,故C錯誤。
D.合理密植能使作物提高對光照的利用率,周圍有充足的二氧化碳,利于光合作用,故D正確。
故選C。
25.【答案】C
【分析】
人類活動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壞其它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從目前看,大多活動都是破壞性的。
【詳解】
A.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節(jié)能技術和節(jié)能產品,節(jié)能減排,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符合環(huán)保理念。
B.廢棄物實行分類回收或處理,減少環(huán)境污染,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符臺環(huán)保理念。
C.使用一次性餐具,排放的垃圾增多,不利于保護環(huán)境,不符合環(huán)保理念。
D.購物時使用自備環(huán)保袋,減少白色垃圾,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符合環(huán)保理念。
C不符合環(huán)保理念,故選C。
26.【答案】(1)受精卵
(2) 細胞分化 生理功能
(3)生理鹽水
(4)⑤反光鏡
【分析】圖1中A→B過程表示細胞分裂、B→C過程表示細胞分化;圖2中①目鏡、②轉換器、③物鏡、④遮光器、⑤反光鏡、⑥粗準焦螺旋、⑦細準焦螺旋。
【詳解】(1)人體生命活動是從受精卵開始的,因此整個人體都是由A細胞發(fā)育而成的,A細胞是受精卵。
(2)由圖中B→C過程可知,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因此B→C過程表示細胞分化。細胞分化是指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發(fā)生了差異性的變化。
(3)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需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由于0.9%生理鹽水的濃度與人的組織細胞液的濃度一致,目的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不至于細胞因吸水漲破,也不至于因失水而皺縮。因此制造臨時裝片觀察圖中所示細胞時,需要滴加生理鹽水,目的是保持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
(4)顯微鏡的視野亮度的調節(jié)是通過遮光器上的光圈和反光鏡完成的。如果觀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視野過暗,應調節(jié)[④]遮光器用較大的光圈和[⑤]反光鏡上的凹面鏡。
27.【答案】(1)分解
(2)適應
(3) 浮游藻類→浮游動物→小魚→白琵鷺 光
(4)自動調節(jié)
【分析】(1)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huán)境所形成的統(tǒng)一的整體叫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
(2)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的。食物鏈反映的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這種關系的,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xiàn)分解者。食物鏈的正確寫法是: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注意起始點是生產者。
【詳解】(1)生態(tài)系統(tǒng)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和分解者(細菌、真菌)。生產者主要是指綠色植物(某些細菌也能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自己制作有機物,也屬于生產者),它們能進行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變?yōu)榛瘜W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不僅供自身生長發(fā)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類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分解者是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細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動物和腐食性動物,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無機鹽、二氧化碳、水等),釋放到環(huán)境中,供生產者再一次利用。
(2)生物必須適應環(huán)境才能生存。如圖所示白琵鷺擁有扇長的喙和細長的足,體現(xiàn)了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
(3)根據(jù)題意寫出的食物鏈是浮游藻類→浮游動物→小魚→白琵鷺;
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所需要的能量都來自太陽,太陽能是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正常運轉的動力;故此食物鏈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太陽能。
(4)生物種類多,營養(yǎng)結構復雜,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動調節(jié)能力就強。與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相比,菜子湖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物種更豐富,食物鏈和食物網更復雜,自動調節(jié)能力更強。
28.【答案】(1)溫度
(2)避免偶然性
(3) 甲 對照
(4)沒有
【分析】(1)種子的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為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自身條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種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
(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jù)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詳解】(1)種子的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為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丙裝置溫度低,種子不萌發(fā)。
(2)實驗時如取1粒種子偶然性太大,所以實驗時為避免實驗的偶然性常取多粒種子,如20粒。
(3)分析實驗可知,乙與甲形成以水分為變量形成一組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水分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乙裝置在該實驗中起對照作用。
(4)乙和丁裝置形成以光照為變量的對照實驗,其中二者裝置中綠豆種子都能萌發(fā),說明光照對綠豆種子萌發(fā)沒有影響。
29.【答案】(1) d氣孔 保衛(wèi)細胞
(2)雌蕊
(3) 種子 胚珠
【分析】圖A中a上表皮,b葉肉,c葉脈,d氣孔;圖B中①花藥,②花絲,③雄蕊,④花瓣,⑤胚珠,⑥柱頭,⑦花柱,⑧子房;圖C中Ⅰ果皮,Ⅱ種子。
【詳解】(1)d氣孔是植物蒸騰作用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它由一對半月形的保衛(wèi)細胞圍成的空腔。保衛(wèi)細胞的形狀和大小是能調節(jié)的,它控制著氣孔的張開和閉合。
(2)圖B中的⑥柱頭,⑦花柱,⑧子房共同構成雌蕊。
(3)圖C中的Ⅱ是植物的種子,它是由圖B中的子房內的胚珠發(fā)育而來。
30.【答案】(1)A
(2)氧氣
(3) 呼吸 二氧化碳
(4)碳-氧
【分析】(1)光合作用實質上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2)植物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線粒體內進行的。用式子表示: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3)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氣體狀態(tài)從植物體內通過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散失到體外大氣中的過程。(4)觀察圖示可知,該同學設置了3組驗證實驗:一是驗證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二是驗證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三是驗證光合作用需要光。
【詳解】(1)取下葉片A、B,用酒精脫色處理,葉片中的葉綠素溶于酒精,酒精溶液由無色變?yōu)榫G色,漂洗葉片后滴加碘液,觀察葉片顏色變化。葉片A見光,葉片處理后滴加碘液變藍,說明產生了淀粉,B葉片不見光,處理后不變藍,沒有產生淀粉,則結論是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淀粉。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在光下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放出氧氣的過程,圖中A見光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將透明塑料袋中的氣體收集在玻璃管甲中,打開橡皮塞,將快要熄滅的衛(wèi)生香伸入玻璃管甲,衛(wèi)生香立刻燃燒起來,由此得出結論:甲內含有較多的 氧氣。
(3)將黑色塑料袋中的氣體通入乙試管,結果發(fā)現(xiàn)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說明B葉片進行了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
(4)生物圈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tài),簡稱碳—氧平衡。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維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
裝置
綠豆種子所處的環(huán)境條件
實驗結果
甲
干燥的紗布,25℃,目光下
種子不萌發(fā)
乙
潮濕的紗布,25℃,日光下
種子萌發(fā)
丙
干燥的紗布, 4℃,日光下
種子不萌發(fā)
丁
潮濕的紗布,25℃,黑暗中
種子萌發(fā)
這是一份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試題(解析版),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項選擇題,填空題,實驗探究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學試題(解析版),共1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實驗探究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原卷版docx、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試題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4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