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行星凌日,是在地球上觀測時看到太陽被行星遮擋,在太陽表面形成小黑點。下圖示意某時刻太陽系(局部)行星位置關系。甲、乙、丙、丁是地球表面肉眼可見的4顆行星。完成下面小題。
1. 圖示行星,具有凌日現(xiàn)象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丁
2. 行星凌日對地球的影響是()
A. 遮擋少量太陽輻射B. 降低太陽表面溫度
C. 增加太陽黑子數(shù)量D. 增加太陽耀斑數(shù)量
3. 行星凌日時有發(fā)生,表明太陽系行星繞日公轉具有()
A. 同向性B. 共面性C. 近圓性D. 波動性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題詳解】
具有凌日現(xiàn)象的行星,必須位于地球內側軌道,圖中只有行星丙位于地球內側軌道。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題詳解】
行星凌日不會對太陽表面溫度和太陽活動產生影響,BCD錯誤;行星凌日可遮擋少量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A正確。故選A。
3題詳解】
行星凌日時,該行星與太陽、地球大致在同一直線,該行星軌道與地球軌道共面,可增加凌日概率。行星凌日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表明太陽系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共面性(大致在同一個平面),B正確。凌日時有發(fā)生不能表明太陽系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近圓性、波動性。ACD錯誤。故選B。
【點睛】凌日是指行星在繞日運行時恰好處在太陽和地球之間?!敖鹦橇枞铡睍r,金星與太陽、地球近乎排成一條直線,這體現(xiàn)的行星運動特征是共面性。金星屬于類地行星。
地球演化過程中,聯(lián)合古陸解體,陸地由一整塊變成多塊。聯(lián)合古陸解體,是地球內部圈層影響的結果,同時又影響著地球外部圈層。下圖示意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完成下面小題。
4. 聯(lián)合古陸解體,地球內部移動部分與不移動部分的臨界面是()
A. 莫霍界面B. 古登堡界面C. 軟流層頂面D. 軟流層底面
5. 聯(lián)合古陸解體對大氣圈產生較大影響,直接影響表現(xiàn)為陸地氣候()
A. 變干B. 變濕C. 變熱D. 變冷
6. 地球演化過程中森林面積擴大往往造成氣候變冷,是因為森林大量消耗()
A. 二氧化碳B. 氧氣C. 水分D. 土壤養(yǎng)分
【答案】4. C 5. B 6. A
【解析】
【4題詳解】
聯(lián)合古陸解體,地球內部上層對下層作相對滑移,軟流層使得上下層之間的滑移成為可能,軟流層本身不容易移動,聯(lián)合古陸解體,地球內部移動部分與不移動部分的臨界面應該是軟流層頂面,C正確,D錯誤;莫霍界面以下、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會移動,A錯誤;古登堡界以上、軟流層及以下的地幔部分不移動,B錯誤。所以選C。
【5題詳解】
聯(lián)合古陸解體,陸地由一整塊變成多塊,海洋輸往陸地水汽增多,陸地氣候變濕,B正確,A錯誤;對于陸地氣溫的影響相對較小,CD錯誤。所以選B。
【6題詳解】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會產生大量的氧氣,森林面積擴大不會大量消耗氧氣,B錯誤;森林消耗水分和養(yǎng)分,不會造成氣候變冷,C、D錯誤;地球演化過程中森林面積擴大,森林大量消耗二氧化碳,大氣的保溫作用減弱,造成氣候變冷,A正確。所以選A。
【點睛】軟流層又叫軟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巖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間,是一個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地內圈層。軟流層一般被認為是巖漿的主要發(fā)源地。軟流層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區(qū)域性差異,總的規(guī)律是大洋之下位置較高(一般在60km以下),大陸之下位置較深(深度在120km以下)。
9月5日上午,天氣晴朗,南昌某中學地理老師帶領高一年級同學測量地面和空氣溫度。測量地面溫度時溫度計緊貼地面,測量空氣溫度時溫度計離地面1.5m高度。下表是第一次測量得到的溫度計讀數(shù)。完成下面小題。
7. 老師根據(jù)2支溫度計讀數(shù)提出空氣熱量來自地面的猜想,這2支溫度計是()
A. I,IIB. I,IIIC. II,IIID. II,IV
8. 在求證太陽不能成為近地面大氣直接熱源的原因時,發(fā)現(xiàn)原來是()
A. 太陽距離地球較遠B. 太陽表面溫度較低
C. 太陽輻射波長較短D. 太陽輻射不能穿透大氣
9. 第二次觀測,溫度計II的讀數(shù)為33℃,溫度計I、IV的讀數(shù)可能分別為()
A. 35℃,26℃B. 35℃,28℃C. 37℃,26℃D. 37℃,28℃
【答案】7. A 8. C 9. C
【解析】
【7題詳解】
地面溫度高于大氣溫度,在邏輯上支持空氣熱量來自地面的猜想,老師根據(jù)的2支溫度計是I和II,A選項正確;III、IV溫度計放置在陰影處不能反映太陽輻射對地面及大氣溫度的影響,排除BCD。故選A。
【8題詳解】
近地面大氣主要吸收長波輻射,太陽輻射波長較短,近地面大氣不容易吸收,導致太陽輻射不能成為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熱源,C選項正確;與太陽距離地球距離關系不大,A錯誤;太陽表面溫度非常高,B錯誤;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吸收能力較弱,因此太陽輻射穿透大氣層,大部分到達地面,D錯誤。故選C。
【9題詳解】
第二次觀測,溫度計II的讀數(shù)為33℃,比第一次上升2℃。根據(jù)熱量的傳遞過程“太陽暖地面、地面暖大氣”,溫度變化,空氣滯后地面,地面溫度上升幅度大于空氣;同時,陰影處沒有受到陽光直接照射,陰影處溫度上升幅度小于陽光照射處。據(jù)以上分析可知,溫度計II的讀數(shù)比第一次上升2℃,溫度計I、IV的讀數(shù)可能分別為上升3℃和1℃符合相關邏輯,C選項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為: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穿過大氣層時,一小部分被大氣削弱,大部分照射到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陽輻射的能量后,地面增溫,地面以長波輻射的方式向外釋放能量,大氣吸收地面輻射的能量后,大氣增溫,大氣以輻射的方式向周邊釋放能量,其中一部分與地面輻射方向相反,被稱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將地面損失的一部分能量還給地面,從而對地面起到保溫作用。
地球上各種水體在四大圈層中連續(xù)轉化,形成自然界水循環(huán)。下圖是自然界水循環(huán)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0. 水體由液態(tài)向氣態(tài)轉化的環(huán)節(jié)是()
A. ①⑦B. ②⑧C. ③④D. ⑤⑥
11. ⑦、⑧環(huán)節(jié)直接聯(lián)系的圈層是()
A. 水圈,巖石圈B. 巖石圈,生物圈
C. 生物圈,大氣圈D. 大氣圈,水圈
【答案】10. A 11. D
【解析】
【10題詳解】
結合圖中水循環(huán)的示意圖,①是蒸發(fā),②是降水,③是下滲,④是地下徑流,⑤是地表徑流,⑦是蒸發(fā),⑧是降水,水體由液態(tài)向氣態(tài)轉化的環(huán)節(jié)是蒸發(fā),①⑦都代表蒸發(fā)。A選項正確。
【11題詳解】
⑦環(huán)節(jié)水體由水圈進入大氣圈,⑧環(huán)節(jié)水體由大氣圈進入水圈。⑦、⑧環(huán)節(jié)直接聯(lián)系的圈層是大氣圈、水圈。D選項正確。
【點睛】水循環(huán)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過吸收太陽的能量,改變狀態(tài)到地球上另外一個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陽蒸發(fā)成為空氣中的水蒸氣。而水在地球的狀態(tài)包括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而地球中的水多數(shù)存在于大氣層、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會通過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發(fā)、降水、滲透、表面的流動和地底流動等,由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動至海洋。
下圖是某區(qū)域沉積地層剖面示意圖,圖中丁地層中發(fā)現(xiàn)過大量海洋植物化石。完成下面小題。
12. 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確定該區(qū)域地層形成過程中發(fā)生過()
A. 海陸變遷B. 森林大火
C. 海底地震D. 氣候變暖
13. 科學家判斷恐龍滅絕時間的證據(jù)()
①有可能來自甲地層②不可能來自乙地層
③有可能來自丙地層④不可能來自丁地層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12. A 13. D
【解析】
【12題詳解】
丁地層中含有大量海洋植物化石,應形成于海洋環(huán)境;乙地層中含有恐龍化石,應形成于陸地環(huán)境??纱_定該區(qū)域地層形成過程中發(fā)生過海陸變遷,A正確;無法判斷當?shù)匕l(fā)生過森林大火、海底地震、氣候變暖,BCD錯誤。所以選A。
【13題詳解】
科學家判斷恐龍滅絕時間的證據(jù),應該來自含有恐龍化石的地層乙上部的甲地層不含有恐龍化石,①正確;乙地層含有恐龍化石,不能用來判斷恐龍滅絕時間,②錯誤;丙和丁位于含有恐龍化石的地層的下部,不能用來判斷恐龍滅絕時間,③錯誤,④正確。所以選D。
【點睛】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由于此次滅絕事件徹底消滅了地球上處于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為哺乳動物和人類的出場提供了契機。故又俗稱“恐龍滅絕”或“恐龍大滅絕”,舊稱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簡稱K-T事件或K-T滅絕),是地球歷史上五次大規(guī)模物種滅絕事件之一,同時也是在一般人認知范圍內最著名的一次大滅絕事件。此次滅絕事件發(fā)生于66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與新生代古近紀之間,年代誤差為30萬年,滅絕了當時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與植物,包含恐龍在內,除了恐龍以外,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菊石亞綱以及多種的植物與無脊椎動物,也在這次事件中滅絕。哺乳動物與鳥類則存活下來,并輻射演化,成為新生代的優(yōu)勢動物。
下圖是某區(qū)域海平面等壓線圖,圖中箭頭表示甲地風向,甲、乙兩地摩擦力大小不同,乙地風力大于甲地。完成下面小題。
14. 從乙地到丙地氣壓變化表現(xiàn)為()
A. 一直下降B. 一直上升C. 先下降后上升D. 先上升后下降
15. 乙地風向是()
A. 西北風B. 西南風C. 東北風D. 東南風
16. 在甲地,氣壓值為b的等壓面()
A. 海拔高于甲地,向東北傾斜
B. 海拔高于甲地,向西南傾斜
C. 海拔低于甲地,向東北傾斜
D. 海拔低于甲地,向西南傾斜
【答案】14. C 15. D 16. B
【解析】
【14題詳解】
風由高壓區(qū)吹向低壓區(qū)。由甲地風向可知,氣壓值由e到a逐漸減小。乙、丙處等壓線向數(shù)值較大的方向彎曲(凸高為低),可知從乙到丙氣壓變化表現(xiàn)為先下降后上升。故選C。
【15題詳解】
甲地風向沿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垂直等壓線,由高壓指向低壓)向右偏轉,與等壓線斜交,可知該區(qū)域位于北半球近地面。由材料可知,甲、乙兩地摩擦力大小不同,乙地風力大于甲,可知乙地摩擦力小,風向向右偏轉角度比甲地更大,作圖可以得出乙地風向是東南風。故選D。
【16題詳解】
甲地氣壓值大于b,根據(jù)“海拔越高,氣壓越低”可知,氣壓值為b的等壓面海拔應高于甲地;等壓面與水平面相交,形成等壓線,根據(jù)甲處西側氣壓值為b的等壓線走向與排列可知,等壓面向西南傾斜。故選B。
【點睛】等壓線圖中風向的判斷
第一步:在等壓線圖中,畫出等壓線在擬求風向點的切線并作垂直于切線的虛線箭頭(由高壓指向低壓,但不一定是指向低壓中心),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確定南、北半球后,順著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轉30°~45°(若為高空,則偏轉90°),畫出實線箭頭,箭頭所指即經過該點的近地面風向。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氣是地球的外衣,影響著近地面熱量的轉化。下圖示意近地面大氣受熱過程。
(1)指出地面熱量的主要來源。
(2)與同緯度平原相比,分別指出高原近地面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逆輻射的強弱。
(3)簡述地面輻射對地面溫度和近地面溫度大氣溫度的直接影響。
【答案】(1)太陽輻射;大氣逆輻射。
(2)太陽輻射強;地面輻射弱;大氣逆輻射弱。
(3)使地面溫度下降;使近地面大氣溫度上升。
【解析】
【分析】本題以近地面大氣受熱過程圖為材料,涉及大氣受熱過程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識調用分析能力,體現(xiàn)了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地理實踐力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由圖可知,地面熱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太陽輻射使地面直接增溫;大氣逆輻射減少地面熱量散失,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
【小問2詳解】
由題意可知,高原地區(qū)云層少,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較弱,故高原地區(qū)近地面太陽輻射強,高原地區(qū)氣溫較低,地面輻射弱;由于云層少,大氣逆輻射弱。
【小問3詳解】
地面通過地面輻射將熱量釋放出去,故地面輻射使地面溫度降低;地面輻射使近地面大氣溫度上升,是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
18.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對流層空氣上下對流顯著,對流運動的最大高度即為對流層頂。近地面溫度越高,對流運動越顯著,對流層頂越高。下圖示意對流層頂年平均高度隨緯度的變化。
(1)指出7月份對流層頂高度北極大于南極的原因。
(2)分析對流層頂以上幾乎沒有水汽的原因。
【答案】(1)北極為夏季,近地面溫度高。
(2)大氣中的水汽來自地面,通過空氣對流運動進入大氣,而空氣對流運動不能超過對流層頂。
【解析】
【分析】本題以對流層頂年平均高度隨緯度的變化圖為材料,涉及對流層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力,體現(xiàn)了綜合思維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7月份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為北半球夏季,北極地區(qū)出現(xiàn)極晝,且太陽高度角較大,接受的太陽輻射較多,近地面氣溫較高,對流運動顯著,對流層較厚;7月份南極地區(qū)為冬季,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接受的太陽輻射少,近地面氣溫較低,對流運動較弱,對流層較薄。
【小問2詳解】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大氣中的水汽主要來自地面的水蒸發(fā),然后通過對流運動進入大氣上部,而近地面空氣的對流運動不能超過對流層層頂;空氣在上升過程中,溫度降低,水汽凝結成云致雨,水汽量減少,導致對流層頂以上幾乎沒有水汽。
19.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歐洲南部山區(qū)的R湖,位于峽谷地帶,受外界氣流影響小。下圖表示1月份R湖湖泊中心至湖岸坡地之間4:00與14:00氣溫空間變化。
(1)說明圖示湖岸坡地地勢特點。
(2)簡述湖泊中心氣流垂直運動方向的日變化。
(3)分別指出圖示湖岸坡地4:00和14:00的風向,并比較二者風力大小。
【答案】(1)南高北低;高差較大。
(2)白晝下沉,夜晚上升。
(3)風向:4:00西南風,14:00東北風。
風力:14:00風力更大。
【解析】
【分析】本題以歐洲某湖泊為材料,涉及熱力環(huán)流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識調用分析能力,體現(xiàn)了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地理實踐力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湖泊比熱容大于陸地,升降溫速度較慢,白天為冷源,晚上為熱源。根據(jù)圖中信息可知,14:00湖岸線南側氣溫高于北側氣溫,湖岸線南側為湖岸,北側為湖泊,所以地勢南高北低;根據(jù)材料信息“歐洲南部山區(qū)的R湖,位于峽谷地帶”可推測,該地湖岸坡地高差較大。
【小問2詳解】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湖泊比熱容大于陸地,升降溫速度較慢,白天為冷源,盛行下沉氣流;晚上為熱源,盛行上升氣流。
【小問3詳解】
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4:00湖岸線北側氣溫較高,為熱源,近地面形成低壓中心;湖岸線南側氣溫較低,近地面形成高壓中心,水平氣壓梯度力由南指向北,該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轉偏向力,偏轉為西南風。14:00湖岸線南側氣溫較高,為熱源,近地面形成低壓中心;湖岸線北側氣溫較低,近地面形成高壓中心,水平氣壓梯度力由北指向南,該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轉偏向力,偏轉為東北風。根據(jù)圖示信息可知,14:00溫差大于4:00,近地面水平氣壓梯度力更大,風力更大。
20.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與火星都是太陽系的行星,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特征差異。地球與火星獲得的太陽輻射量分別占太陽輻射總量的1/22億和1/51億,火星表面晝夜溫差比地球大得多。下圖表示火星體積、質量、重力以及軌道半徑(與太陽距離)與地球的比例關系,地球相關要素數(shù)值設定為1。
(1)以圖示信息為已知條件,求證火星空氣密度較小。
(2)火星獲得的太陽輻射量遠小于地球,說明其原因。
(3)解釋火星表面晝夜溫差大的原因。
【答案】(1)質量小,重力小,大氣容易散失。
(2)體積小,軌道半徑大(與太陽距離更遠)。
(3)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缺乏海水調節(jié)。
【解析】
【分析】本題以火星體積、質量、重力以及軌道半徑(與太陽距離)與地球的比例關系等信息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火星空氣密度較小、火星獲得的太陽輻射量遠小于地球、火星表面晝夜溫差大等相關地理現(xiàn)象,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圖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地理現(xiàn)象的能力。
小問1詳解】
一般來講,質量的大小影響著引力的大小,由圖中信息可知,火星的質量小于地球,故重力小于地球,分子的逃逸速度小,大氣容易散失,因此火星大氣的密度不到地球大氣的百分之一。
【小問2詳解】
由材料中信息可知,火星體積小于地球,故其接受太陽輻射的截面較??;火星的軌道半徑約為地球的1.5倍,因此與太陽距離更遠,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更少。
【小問3詳解】
根據(jù)第一題結論可知,火星表面大氣稀薄,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小,溫度升得較高;夜晚大氣的保溫作用弱,溫度降得較低,因此火星表面晝夜溫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空氣密度極低。其次,火星表面缺少廣闊的海洋,缺乏海水(比熱容較大)對溫度的調節(jié)作用。測量環(huán)境
日光下
陰影處
地面
空氣
地面
空氣
溫度計編號
Ⅰ
II
III
IV
溫度計讀數(shù)
34℃
31℃
27℃
25℃
甲
乙恐龍化石
丙
丁魚類化石
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2023_2024學年高一地理上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共1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學校2023_2024學年高二地理上學期11月期中試題pdf,共14頁。
這是一份重慶市2023_2024學年高一地理上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考試時間90分鐘,試題總分100分,試卷頁數(shù)5頁,5倍,即縱坐標“0, 雷獸最可能出現(xiàn)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