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錯題型——文言文閱讀之文意辨析題
文言文閱讀之文意辨析題,主要考查對文本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最有效的方法是“比對法”?;诖?,找到正確的比對突破口,是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忌诮忸}時,應(yīng)側(cè)重關(guān)注選項在哪些方面對文本進行了誤讀。常見的選項設(shè)誤方式主要集中于人物、地點、時間、詞義、關(guān)系、依據(jù)與結(jié)論等方面。
★易錯原因——
1.沒有從人物性格事跡角度比對。
2.沒有從關(guān)鍵詞語角度進行比對。
3.沒有從時間地點角度進行比對。
4.沒有從分句之間關(guān)系進行比對。
5.沒有從人事所涉范圍進行比對。
(2023年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試題。
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裼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于前。叔瞻謂曹君曰:“臣觀晉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辈芫ヂ?。釐負羈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曰:“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負羈曰:“吾聞之,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逼淦拊唬骸拔嵊^晉公子,萬乘之主也;其左右從者,萬乘之相也。今窮而出亡過于曹,曹遇之無禮,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貳焉?!必摿b曰:“諾?!笔ⅫS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公子見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辭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曰:“昔者晉獻公與寡人交,諸侯莫弗聞。獻公不幸離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將仿令其宗廟不被陰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則非與人交之道,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群臣皆曰:“善?!惫蚱鹱?,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于晉,立為晉君。重耳即位三年,舉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又令人告釐負羈曰:“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間,寡人將以為令,令軍勿敢犯?!辈苋寺勚势溆H戚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余家,此禮之所用也。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而以無禮蒞之,此所以絕世也。
(節(jié)選自《韓非子·十過》)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重耳遭到曹君的無禮對待,叔瞻預(yù)見到這件事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主張殺掉重耳以杜絕后患,曹君沒有聽從叔瞻的建議。
B.釐負羈參與了接見重耳的活動,為曹君對重耳無禮感到憂心仲仲,他妻子問明原委后,積極幫他出主意。
C.離開曹國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國、秦國,秦穆公念在過去晉獻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護送重耳返回晉國,立重耳為晉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討伐曹國,派人威脅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體,不然就大開殺戒,但對釐負羈則給予了特別的關(guān)照。
【答案】D
【解析】A 項概述了曹君無禮對待重耳后,叔瞻進諫,曹君沒有采納的情形。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材料中有反映,因此 A 項正確。 B 項概述了鰲負羈參與接待重耳后悶悶不樂,其妻子積極獻策,鰲負羈聽從建議的情形。概述與原文相符, B 項正確。 C 項概述了重耳一路逃亡,最后獲得秦穆公扶持,得以返國為君的情形,秦穆公幫助重耳是基于與晉獻公的友情,因此 C 項正確。 D 項表述不正確,原文中重耳的話語原意為:"把叔瞻從城上吊下來,我將殺掉他并陳尸示眾。"考生從"我且殺"的表述應(yīng)能作出判斷。
參考譯文:
過去晉公子重耳出逃在外,路過曹國,曹君趁他脫去上衣時偷看他的駢肋。釐負羈和叔瞻在前侍奉。叔瞻對曹君說;“我看晉公子不是平常的人。您對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有機會回國成為君主而發(fā)兵,那就怕會成為曹國的禍害。您不如殺了他。”曹君不聽。釐負羈回家,臉上不高興,他的妻子問他說:“您從外面回來,帶著不高興的神色,為什么?”負羈說:“我聽說,有福輪不到,禍來牽連我。今天國君召見晉公子,待他沒有禮貌。我夾在里面,因此不高興。”他的妻子說:“我看晉公子像大國的君主,他的隨從人員像大國的相國?,F(xiàn)在困窘逃亡,路過曹國,曹國待他沒有禮貌。他如果返回祖國,必會聲討對他無禮的人,那曹就是第一個了。您為什么不先把自己和曹君區(qū)別開呢?”負羈說:“好吧?!本驮趬乩锸⑸宵S金,用飯把它裝滿,用璧蓋上,晚上派人送給晉公子。公子見了使者,拜了兩拜,留飯而謝絕收璧。晉公子從曹到楚,從楚到秦。到了秦國三年,秦穆公召集群臣商量說:“過去晉獻公和我結(jié)交,諸侯沒有不聽說的。獻公不幸死去,已十年上下了。繼位的兒子不好,我怕他會讓晉國的宗廟得不到打掃而社稷得不到祭祀了。長此下去不變樣,就不符合與人交往的原則了。我想幫助重耳讓他回國,怎么樣?”群臣都說:“好?!蹦鹿蚨l(fā)兵,革車五百輛,同一規(guī)格的馬二千匹,步兵五萬,幫助重耳回到晉國,立為晉君。重耳登基三年,就發(fā)兵攻打曹國了。于是派人告訴曹君說:“把叔瞻從城上吊下來,我將殺掉他陳尸示眾?!庇峙扇烁嬖V釐負羈說:“大軍迫城,我知道您不會反抗我。請在您住的巷門上做好標(biāo)記,我將據(jù)此下達命令,使軍隊不敢去侵犯?!辈車寺牭胶螅暑I(lǐng)他們的親戚去依附釐負羈住地的有七百多家。這就是禮的作用。所以,曹是小國,夾在晉、楚之間,君主的危險就像疊起來的蛋,卻用無禮來待人,這就是斷絕后代的原因。
比對關(guān)鍵詞語
如:
[原文] (2022·全國乙卷)晉平公春筑臺,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貴德而務(wù)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筑臺,是奪民時也。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蹦肆T臺役。
[選項] 叔向反對晉平公在春天筑臺,認(rèn)為那樣做會耽誤農(nóng)時,如果只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后世稱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臺的勞役。( )
[比對] 從曲解文意的角度設(shè)誤?!叭绻活欁约喊采砹⒚鼻馕囊?。關(guān)鍵在于“安身立命”應(yīng)該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讓百姓安身立命”。
比對人物
如:
[原文] (2022·新高考Ⅰ卷)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蓖踉唬骸肮讶嗽缸又幸玻 敝貫橹s車百乘。
[選項] 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xù)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 )
[分析] 從張冠李戴的角度設(shè)誤。“孟嘗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張冠李戴。由原文“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嘗君出使諸侯,搬取救兵。
比對時間、地點
如:
[原文] 太祖(曹操)東還,以曹彰行越騎將軍,留長安。太祖至洛陽,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與諸侯就國。黃初二年,進爵為公。三年,立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謚曰威。
[選項] 太祖東還,讓曹彰鎮(zhèn)守長安,太祖臨死前還想召見他;文帝即位后,曹彰先后被晉升為公爵和任城王,后來回到封國,暴斃于官邸。( )
[比對] “后來回到封國,暴斃于官邸”表述錯誤。一是時序顛倒,根據(jù)原文“文帝(曹丕)即王位,彰與諸侯就國。黃初二年,進爵為公”可知,曹彰回到封國是在晉升爵位之前;二是空間錯位,根據(jù)原文“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可知,應(yīng)是暴斃于京城的官邸。
比對范圍
如:
[原文] (2023.新課標(biāo) I 卷)子鮑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節(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
[選項] 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比對]"世人""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范圍擴大。根據(jù)原文可知,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爭取民眾信任的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人"。
5.比對句間關(guān)系
如:
[原文] 太夫人姓趙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間徙公安,遂占籍,四傳為處士文深。贈中憲東谷公與處士同里闬,雅相歡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狀,曰:“是真我家婦?!彼烀讲菅?。贈中憲公性嗜飲,日偕諸酒人游,顧以生計蕭疏,不無阻酣暢也。自有婦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幾,取辦咄嗟。
[選項] 趙太夫人當(dāng)年待字閨中時,燒得一手好菜,父親的好友十分欣賞,命其子前來求親。( )
[分析] 從改變因果的角度設(shè)誤。“趙太夫人當(dāng)年待字閨中時,燒得一手好菜,父親的好友十分欣賞”說法有誤。原文中說“因悉太夫人勤慎狀,曰:‘是真我家婦?!烀讲菅伞?,所以提親下聘禮的原因應(yīng)是了解了趙太夫人勤儉謹(jǐn)慎的品行;而“燒得一手好菜”是在太夫人出嫁后。
一、說說下列“選項”對“原文”的分析錯在何處。
原文:后所生長樂公主,太宗特所鐘愛,及將出降,敕所司資送倍于長公主。魏征諫曰:“昔漢明帝時,將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謂長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雖有差,義無等別。若令公主之禮有過長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碧谝云溲酝硕婧?,后嘆曰:“嘗聞陛下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實乃能以義制主之情,可謂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納之則俗寧,杜之則政亂,誠愿陛下詳之,則天下幸甚。”后因請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詣?wù)髡再n之。
選項:長孫皇后為人大度,贊賞愛護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議減少皇后女兒的嫁妝,皇后不僅不生氣,還私下派遣使者賞賜給魏征財物,表彰他的正直。
參考答案:曲解文意?!斑€私下派遣使者賞賜給魏征財物”表述不正確,原文為“后因請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詣?wù)髡再n之”?;屎笳埵净实酆?,才派人賞賜財物給魏征。
參考譯文:
皇后所生的長樂公主,是太宗特別喜愛的女兒,到公主將要出嫁時,太宗下令有關(guān)部門置辦的財物嫁妝比長公主(太宗妹妹)的嫁妝翻了一倍。魏征進諫說:“昔日漢明帝時,將要封賞皇子,漢明帝說:‘我的兒子怎能和先帝的兒子一樣呢!’(自己的兒子應(yīng)少一些)稱為長公主,確實是因為長公主比公主尊貴,感情雖有差別,但義理上不能有差別。如果讓公主的嫁妝超過長公主,恐怕不合禮制,希望陛下(慎重)考慮這件事?!碧谕顺蟀盐赫鞯脑捀嬖V皇后,皇后感嘆說:“我曾經(jīng)聽聞陛下看重魏征,但一點兒也不知道其中的緣故?,F(xiàn)在聽了他的勸諫,實在是個能通過義限制主上的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稱得上是正直的社稷之臣了。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陛下采納忠言世間百姓就會安寧,如果陛下拒絕忠言國家政事就會變得紊亂,我衷心希望陛下好好思考這句話,那么對于整個天下來講,都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被屎笠虼苏埱笈汕仓惺箮е灏倨ゲ偷轿赫骷?,將它們賞賜給他。
二.說說下列“選項”對“原文”的分析錯在何處。
原文:瓊性清慎,不發(fā)私書?!吜x云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職,理官忌憚,莫敢有違。瓊推察務(wù)在公平,得雪者甚眾,寺署臺案,始自于瓊。遷三公郎中。趙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頻告謀反,前后皆付瓊推檢,事多申雪。尚書崔昂謂瓊曰:“若欲立功名,當(dāng)更思余理,仍數(shù)雪反逆,身命何輕?”瓊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卑捍髴M。京師為之語曰:“斷決無疑蘇珍之?!?br>選項:蘇瓊清廉謹(jǐn)慎,審察案件務(wù)在公平。他從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饋贈。他審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脫了一些謀逆者的罪名。
參考答案:張冠李戴?!耙蚕疵摿艘恍┲\逆者的罪名”錯,從原文看,蘇瓊為一些被冤枉的人洗脫了罪名。
參考譯文:
蘇瓊性格清廉謹(jǐn)慎,從不接收私人信件。……畢義云任御史中丞,任職時以兇猛暴虐著稱,掌管司法的官員都害怕他,不敢有不同的意見。蘇瓊審察案件務(wù)在公平,許多冤案得以昭雪,由廷尉寺來復(fù)查御臺的案件,是從蘇瓊開始的。他又遷任三公郎中。趙州及清河、南中郎府管區(qū)內(nèi)不斷有人來告發(fā)謀反的逆謀,前后都交付蘇瓊審理,事情大多得到申冤和洗雪。尚書崔昂對蘇瓊說:“你如果想要立功名,應(yīng)當(dāng)再從別的地方考慮一下,如果還是經(jīng)常為反叛的逆賊洗清罪責(zé),莫非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如此之輕?”蘇瓊正顏厲色地說:“我所昭雪的都是被冤枉的人,從來沒有放過反逆的人。”崔昂十分慚愧。京師的人流傳說:“斷決無疑蘇珍之?!?br>三.說說下列“選項”對“原文”的分析錯在何處。
原文:開元四年,(杜暹)遷監(jiān)察御史,仍往磧西覆屯。會安西副都護郭虔瓘與西突厥可汗史獻等不和,更相執(zhí)奏,詔暹按其事實。時暹已回至涼州,承詔復(fù)往磧西,因入突騎施,以究虔瓘等犯狀。蕃人赍金以遺,暹固辭不受。左右曰:“公遠使絕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驚,度磧追之,不及而止。暹累遷給事中,丁繼母憂去職。十二年,安西都護張孝嵩遷為太原尹,或薦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奪情擢拜安西副大都護。明年,于闐王尉遲眺陰結(jié)突厥及諸蕃國圖為叛亂。暹密知其謀,發(fā)兵捕而斬之,并誅其黨與五十余人,更立君長,于闐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綏撫將士,不憚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選項: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磧西期間,于闐王尉遲眺秘密勾結(jié)突厥和一些蕃國圖謀叛亂,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陰謀,便發(fā)兵逮捕斬殺了他,并誅殺其黨羽,重新選任君長,使于闐得以安定。
參考答案:時序顛倒?!霸谒鍪勾兾髌陂g”錯,應(yīng)為“在他擔(dān)任安西副大都護期間”。
參考譯文:
開元四年,杜暹升任監(jiān)察御史,于是前往磧西檢查屯田駐軍。適逢安西副都護郭虔瓘與西突厥可汗史獻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責(zé),朝廷詔令杜暹查明事實。當(dāng)時杜暹已返回涼州,接到詔令又前往磧西,于是進入突騎施的營帳,以查究他們與郭虔瓘等人沖突的情況。蕃人以黃金相贈,杜暹堅決推辭不受。左右的人說:“您遠道出使這邊遠的地方,不可辜負了蕃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接受了黃金,埋在幕帳之下,走出蕃境以后,他才傳書讓蕃人去收取。蕃人大驚,越過沙漠追趕他,追趕不上,方才作罷。杜暹多次升遷任給事中,因繼母去世辭去官職回家守喪。開元十二年,安西都護張孝嵩調(diào)任太原尹,有人推薦杜暹前往代替他,蕃人佩服他的清廉謹(jǐn)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喪期未滿便起任安西副大都護。第二年,于闐王尉遲眺秘密勾結(jié)突厥和一些蕃國圖謀叛亂。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陰謀,便發(fā)兵逮捕斬殺了他,并誅殺了他的黨羽五十多人,重新選任了君長,于闐才安定下來。杜暹在安西待了四年,安撫將士,不怕勞苦,深得少數(shù)民族和漢人的擁戴。
四.說說下列“選項”對“原文”的分析錯在何處。
原文:英宗即位,(蔣貴)以所統(tǒng)皆極邊地,奏增軍士月糧。正統(tǒng)元年召還,為右都督。阿臺寇甘、涼,邊將告急。命佩平虜將軍印,帥師討之。
選項:蔣貴身處高位,心系士兵。因為他所管轄的都是非常偏遠的地方,所以向英宗奏請增加軍士的月糧。英宗很生氣,于是他被召回擔(dān)任右都督。
參考答案:無中生有。“英宗很生氣”于文無據(jù),文中只有“以所統(tǒng)皆極邊地,奏增軍士月糧。正統(tǒng)元年召還,為右都督”的說法,并沒有表明英宗的態(tài)度。
參考譯文:
英宗即位以后,蔣貴因為所統(tǒng)領(lǐng)的都是非常偏遠的邊境地區(qū),上奏請求增加軍士每個月的糧食供應(yīng)。正統(tǒng)元年,英宗召蔣貴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臺侵犯甘州、涼州,邊疆的守將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蔣貴佩戴平虜將軍的大印,統(tǒng)帥軍隊討伐阿臺。
五.說說下列“選項”對“原文”的分析錯在何處。
原文: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shù)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進士第。
選項:曾鞏機敏強識,年少有才。數(shù)百字的文章,他讀完就能脫口成誦;十二歲試著寫成《六論》,言辭奇?zhèn)ィ纱寺暶動谒姆健?br>參考答案:強加因果。曾鞏“聲名聞于四方”是在他“甫冠”的時候,不是因為他讀完數(shù)百字的文章就能脫口成誦,也不是因為他寫成了言辭奇?zhèn)サ摹读摗贰?br>參考譯文:
曾鞏,字子固,建昌郡南豐縣人。他從小就機智敏銳,數(shù)百字的文章他能脫口成誦。他十二歲時,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他剛到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寫的文章,認(rèn)為很是奇異。他考中嘉祐二年的進士。
六、說說下列“選項”對“原文”的分析錯在何處。
原文:(2023新課標(biāo) II 卷)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節(jié)選自《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
選項:李靖認(rèn)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zhàn)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rèn)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參考答案:忽略觀點細節(jié)。"唐太宗認(rèn)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錯誤。根據(jù)原文可知,苻堅戰(zhàn)例是失,吳漢戰(zhàn)例是得,唐太宗認(rèn)為可以作為萬代借鑒的是這兩個戰(zhàn)例的得失。
參考譯文:李靖說:“苻堅指揮百萬大軍卻在淝水戰(zhàn)敗,這是他能將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導(dǎo)致的。吳漢討伐公孫述時,與副將劉尚分開駐扎,相隔二十里,公孫述前來攻打吳漢,劉尚出兵與吳漢合圍,從而大敗敵軍,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擊的結(jié)果?!碧谡f:“是這樣。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足以成為后世萬代的借鑒?!?br>七、說說下列“選項”對“原文”的分析錯在何處。
原文:(2023.新課標(biāo) I 卷)子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節(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
選項: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參考答案:"世人""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范圍擴大。根據(jù)原文可知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爭取民眾信任的是"好事而穿鑿者",而非"世人"。
參考譯文:子鮒回答說:“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好事而喜歡穿鑿附會的人,在言談中一定引經(jīng)據(jù)典來自我修飾,援引圣賢的事例來標(biāo)榜自我賢能,想要獲得民眾的信任從而傳播他的說辭。像諸子的著作,其中的義理都是這樣。請允許我簡略地說其中的一小部分,您來仔細考察它真實與否?!痹O(shè)誤方式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guān)鍵詞語的意義,從而制造干擾項干擾考生,這種方式是命題的主要陷阱。
歸納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遺漏關(guān)于人物、事件、觀點等方面的內(nèi)容。
比對方法
要細心辨析選項中對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闡述等有無夸大、歪曲或偷換概念的現(xiàn)象,要注意比對選項轉(zhuǎn)述時是否漏掉了某個起關(guān)鍵作用的詞語。
設(shè)誤方式
誤解形象
故意說錯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來的性格特點,造成對人物形象的錯誤理解。
張冠李戴
把甲人物所為說成是乙人物所為,或者把甲事件的結(jié)果說成是乙事件的結(jié)果。
比對方法
要圍繞“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進行比對,要著重比對選項在這幾方面的表述與原文是否一致。
設(shè)誤方式
時序顛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時,命題者故意將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顛倒。
空間錯位
把不同地點的事件糅合起來表述,故意顛倒地點的位置關(guān)系。
比對方法
分析時要特別注意選項中表示人物行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的詞語,并與原文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何地做了何事。
設(shè)誤方式
范圍擴大或縮小
故意事件發(fā)生的范圍擴大或縮小
比對方法
注意事件發(fā)生在哪些人之間,哪些地點周圍
設(shè)誤方式
改變因果
命題人將原因說成結(jié)果,或?qū)⒔Y(jié)果說成原因,或給句子強加因果關(guān)系,或?qū)⒁蚬P(guān)系改變成其他關(guān)系。
事件雜糅
將文段敘述的幾件事情或事情的細節(jié)進行雜糅混編,或把多個人做的事說成一個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實的混亂狀態(tài),使考生難以理清頭緒。
比對方法
辨析時理清人物與事件的關(guān)系,事件產(chǎn)生的原因、結(jié)果及其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將選項與原文仔細比對,檢查關(guān)系是否恰當(dāng)。
這是一份新高考專用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語文易錯題精選易錯點09小說文本閱讀之次要人物作用題教師版練習(xí),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閱讀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的練習(x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試題,從“渲染氣氛奠定基調(diào)”角度看,從“升華主題畫龍點睛”角度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考專用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語文易錯題精選易錯點05信息類文本閱讀之遷移運用題__脫離文本運用教師版練習(xí),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未結(jié)合文本內(nèi)的觀點進行運用,未結(jié)合文本外的實際進行分析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新高考專用備戰(zhàn)2024年高考語文易錯題精選易錯點31語言文字運用之詞語效果題__不結(jié)合文意分析詞語效果教師版,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用途廣泛的代詞,生動形象的疊詞,生動活潑的動詞,表達細膩而精準(zhǔn)的副詞、形容詞,特殊含義的詞語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