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時間:9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測試范圍:第1~6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全冊)
5.考試結(jié)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6.難度系數(shù):0.7
第Ⅰ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宜居帶是指某恒星周圍一定距離的范圍,它是人們基于地球的生命保障條件來劃定的。2021年,科學家在恒星格利澤486的宜居帶上發(fā)現(xiàn)了一顆巖石行星,該行星距地球約26光年,被命名為格利澤486b。圖為“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tǒng)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恒星格利澤486處于( )
A.地月系 B.太陽系 C.銀河系 D.河外星系
2.科學家在劃定格利澤486星系的宜居帶時,主要是根據(jù)該星系中( )
A.母恒星釋放能量的強弱 B.母恒星運動速度的快慢
C.巖石行星總數(shù)量的多少 D.巖石行星距恒星的遠近
3.若格利澤486b存在生命,則其具備的外部條件有( )
A.有液態(tài)水存在 B.所繞恒星狀態(tài)穩(wěn)定
C.體積、質(zhì)量與地球相似 D.大氣成分與地球相似
【答案】1.C 2.A 3.B
【解析】1.讀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tǒng)示意圖,可知半徑為137億光年的天體系統(tǒng)是總星系或可見宇宙,直徑為10萬光年的天體系統(tǒng)是銀河系,直徑為150億千米的天體系統(tǒng)是太陽系,月地距離為38.4萬千米的天體系統(tǒng)是地月系,恒星格利澤486的一顆行星距地球約26光年,遠大于太陽系直徑,再加上我們知道銀河系大約由2000億顆恒星組成,因此推斷恒星格利澤486位于銀河系中,C正確,而ABD三個選項不符合題意。故選C。
2.由材料宜居帶是指某恒星周圍一定距離的范圍,它是人們基于地球的生命保障條件來劃定的。首先,宜居帶本身是具有一定寬度范圍的環(huán)狀;其次,宜居帶與恒星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這是宜居帶位置劃定的依據(jù);第三,宜居帶的位置劃定,最重要的是適合人類生存,也就是必須滿足地表溫度維持在15℃左右。而宜居帶獲得的最根本能量,來源于恒星提供多少能量。因此母恒星釋放能量的強弱從根本上決定了宜居帶的位置劃定,所以A正確;宜居帶內(nèi)的這顆巖石行星,它距母恒星的遠近,能夠為宜居帶的位置劃定提供一定依據(jù),但無法劃定宜居帶的寬度范圍,因此D錯誤;而宜居帶的位置和范圍劃定與母恒星運動速度的快慢、巖石行星總數(shù)量的多少沒有必然聯(lián)系,因此B、C錯誤。綜上所述,故選A。
3.題干限制為“行星存在生命的外部條件”,所繞恒星狀態(tài)穩(wěn)定是行星存在生命的外部條件之一,B正確。液態(tài)水、體積與質(zhì)量、大氣成分均屬行星內(nèi)部條件,ACD錯誤。故選B。
“霧”和“霾”是對流層中兩種不同的天氣現(xiàn)象:“霧”是空氣中水汽凝結(jié)而成、懸浮在空中的微小水滴;“霾”是空氣中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xiàn)象。為減輕“霧霾”影響,2013年以來全國打響了“藍天保衛(wèi)戰(zhàn)”,取得顯著成效。完成下面小題。
4.“霾”的主要組成物質(zhì)是大氣中的( )
A.氮氣 B.氧氣 C.雜質(zhì) D.水汽
5.以下四幅圖中,氣溫變化特征最有利于“霧霾”擴散的是( )
A. B.
C. D.
【答案】4.C 5.B
【解析】4.結(jié)合材料信息可知,“霾”是空氣中懸浮著大量的煙、塵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濁現(xiàn)象,因此“霾”的主要組成物質(zhì)是大氣中的雜質(zhì),C正確,氮氣、氧氣和水汽,都是氣態(tài)物質(zhì),排除ABD,故選C。
5.結(jié)合圖中信息可知,B圖氣溫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符合對流層的一般特點,無異常,沒有逆溫現(xiàn)象存在,對流運動活躍,空氣流通性較好,有利于污染物擴散;ACD圖中存在逆溫現(xiàn)象,只是厚度位置有所差異,B正確,排除ACD。故選B。
海陸風是近海地區(qū)由于海陸間晝夜溫度差異引起的大氣熱力環(huán)流,其風向晝夜間發(fā)生反向轉(zhuǎn)變。下圖示意我國某近海地區(qū)海陸風形成時的等壓面分布。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6.下列關于圖中四地點氣壓由高到低排列正確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7.關于圖示時間和近地面風向判斷正確的是( )
A.白天 東風 B.夜晚 東風 C.白天 東南風 D.夜晚 東南風
8.下墊面的變化深刻影響著近地面大氣溫度。若①地植被覆蓋率大幅度增加,則①②兩地之間的海陸風強弱變化是( )
A.海風、陸風均減弱 B.海風增強,陸風減弱
C.海風、陸風均增強 D.海風減弱,陸風增強
【答案】6.C 7.C 8.A
【解析】6.垂直方向上氣壓隨海拔升高而降低,結(jié)合圖形信息可知:③氣壓小于①,④氣壓小于②;①氣壓大于1000但小于1006;②氣壓大于1006。高空氣壓與近地面氣壓性質(zhì)相反。綜上所述,四地氣壓由高到低為②①③④,C正確,ABD錯誤。故選C。
7.圖中②氣壓高于①,②位于海洋、①位于陸地,故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即此時海風,根據(jù)熱力環(huán)流原理可知,白天吹海風、夜晚吹陸風,BD錯誤。結(jié)合圖中東西指向標可知,該圖中海洋位于陸地東側(cè),故水平氣壓梯度力從東指向西,在地轉(zhuǎn)偏向力作用下形成東南風,A錯誤,C正確。故選C。
8.①地植被覆蓋率大幅度增加,則白天陸地氣溫降低、夜晚氣溫高。所以,白天和夜晚海陸之間的溫差減小,氣壓差減弱,海風、陸風均減弱,A正確,BCD錯誤。故選A。
下圖為8月世界局部海洋表層鹽度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9.圖中各海區(qū)的鹽度( )
A.甲海區(qū)與同緯度海區(qū)相比高 B.乙海區(qū)從北向南逐漸降低
C.丙海區(qū)低于世界大洋平均值 D.丁海區(qū)從河口向外海遞增
10.右圖中洋流( )
A.P能形成風暴潮 B.P、Q相遇形成大漁場
C.Q可降低海水表層溫度 D.P、Q均能促進海水熱量交換
11.海參養(yǎng)殖的適宜水溫為6℃—20℃,適宜鹽度為18‰—35‰上圖中海區(qū)最適宜海參養(yǎng)殖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9.D 10.D 11.A
【解析】9.洋流暖流增大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發(fā)加強,使得鹽度升高;寒流降低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發(fā)減弱,使得鹽度降低;甲海區(qū)為寒流流經(jīng),故鹽度較同緯度低,故A排除;乙海區(qū)為河流入???,有淡水注入的海區(qū),鹽度偏低,越接近入???,鹽度越低,故乙海區(qū)從北向南升高,故B排除;丙海域有暖流流經(jīng),水溫較高,海水的溶解度且海水蒸發(fā)加強,故鹽度應高于大洋平均值,故C排除;丁海區(qū)有河流注入,越接近入???,鹽度越低,故鹽度從河口向外海遞增,故D正確。故選D。
10.風暴潮指的是受臺風或熱帶風暴的影響導致海水的漲落, 洋流對風暴潮的影響很小,故A排除;P為寒流,Q為暖流,在同一海域相遇海水擾動才能形成大漁場,兩者位于不同大洋,故不能形成大漁場,故B排除;Q為暖流,暖流不會降低海水表層溫度,故C排除;洋流可以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輸送和交換,對全球熱量平衡具有重要意義,故D正確。故選D。
11.結(jié)合材料可得,海參養(yǎng)殖的適宜水溫為6℃—20℃,適宜鹽度為18‰—35‰,甲地鹽度33‰-34‰,符合要求;該地區(qū)位于中緯度且寒流流經(jīng),因此該地區(qū)溫度符合養(yǎng)殖條件,故A正確;乙丙丁均不符合條件,故排除B、C、D。故選A。
《徐霞客游記》中記載,“洞門南向,正跨澗上。洞口垂石繽紛,中有一柱,自下屬上,若擎之而起,洞內(nèi)上下分二層”。下圖為洞穴剖面示意圖。據(jù)此黨成萬面小題。
12.徐霞客游記中記載的地貌形態(tài)主要有(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柱、石鐘乳、石筍
C.天生橋、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叢
13.形成該地貌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風力作用 B.冰川作用 C.流水作用 D.海浪作用
14.形成圖示①地貌景觀的巖石( )
A.遇水可溶性較差 B.在我國貴州分布面積較少
C.由溫度變化所致的礦物沉淀形成 D.與峰林地貌巖石類型不同
【答案】12.B 13.C 14.C
【解析】12.徐霞客游記中記載的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景觀,記載中的“垂石繽紛”描述的是石鐘乳,記載中“中有一柱,自下屬上”描述的是石筍和石柱,記載中沒有描述石芽、漏斗、落水洞、天生橋、洼地、地下河、峰叢等喀斯特貌,B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
13.圖示地貌為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景觀,溶洞是可溶性巖石中因流水溶蝕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間,溶洞內(nèi)的石筍、石鐘乳、石柱是流水沉積作用形成,因此形成圖示地貌景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作用,與風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無關,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選C。
14.圖中①地貌為石鐘乳,它是含有碳酸氫鈣的水在下落過程中因水分減少、溫度變化而析出碳酸鈣沉淀而形成,巖石類型為石灰?guī)r,C正確;相對于其它大多數(shù)巖石,石灰?guī)r遇水可溶性較好,A錯誤;石灰?guī)r在我國貴州(云貴高原)分布較廣泛,B錯誤;峰林地貌是石灰?guī)r地區(qū)流水溶蝕形成的地表景觀,其巖石類型與構成石鐘乳的巖石類型相同,D錯誤。故選C。
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5.圖中A.B.C.D四地最可能有河流流經(jīng)的是( )
A.A B.B C.C D.D
16.A處陡崖頂部的海拔最大值可能為( )
A.590米 B.650米 C.690米 D.750米
17.圖中最大高差可能為( )
A.800米 B.980米 C.1100米 D.1200米
【答案】15.D 16.C 17.B
【解析】15.讀圖可知,A處等高線重合,為陡崖,B等高線向低海拔凸出為山脊,為緩坡,C為山頂,D等高線向海拔高的方向凸出,為山谷。河流一般發(fā)育于河谷中,D最可能有河流流經(jīng)。D正確,排除ABC。故選D。
16.讀圖可知,A點有3條等高線相交,等高距為100,A處重合最高的等高線為600米,A處陡崖頂部海拔在600-700米之間,所以最大值可能為690米,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7.圖中最低點為向陽鎮(zhèn)所在位置,海拔約0~100米,最高處為C點所在位置,海拔約900-1000米,故此處最大高差范圍是800-1000米,B選項正確,A、C、D錯誤。故選B。
下圖為我國某學校學生野外土壤考察時繪制的甲、乙兩個地區(qū)土壤剖面示意圖,其中甲地土壤質(zhì)地黏重,呈磚紅色。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8.與甲地土壤相比,乙地土壤( )
A.肥力更低 B.缺少淋溶層 C.缺少有機層 D.溫度更高
19.甲地土壤呈磚紅色主要是因為含赤鐵礦多,赤鐵礦主要來自( )
A.大氣降水 B.枯枝落葉 C.成土母質(zhì) D.流水堆積
20.甲、乙兩地土壤生長的天然植被最可能分別為( )
A.亞寒帶常綠針葉林-熱帶雨林 B.荒漠草原-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C.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草甸草原 D.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答案】18.B 19.C 20.C
【解析】18.讀圖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可知,與甲地土壤相比,乙地土壤缺少淋溶層,但腐殖質(zhì)和枯枝落葉層更厚,肥力應更高,B正確,A錯誤;乙地土壤中腐殖質(zhì)層較厚,因此并沒有缺少有機層,并且腐殖質(zhì)層較厚說明當?shù)販囟雀?,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使得腐殖質(zhì)積累較多,CD錯誤。故選B。
19.土壤中赤鐵礦屬于礦物質(zhì),其主要來自成土母質(zhì)。成土母質(zhì)是巖石的風化產(chǎn)物,當形成土壤的巖石中赤鐵礦含量高的時候,其風化形成的土壤赤鐵礦含量往往也較高,C正確;而大氣降水、枯枝落葉和流水堆積都不是赤鐵礦在土壤中積累的主要原因,ABD錯誤。故選C。
20.由材料可知,甲地土壤呈磚紅色,質(zhì)地黏重,且肥力較低,故最可能分布在我國南方,生長的天然植被最可能為熱帶雨林或者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乙地土壤無淋溶層,說明當?shù)亟邓伲苋茏饔萌趸蛟摰赝寥篱L時間處于濕生環(huán)境,而且枯枝落葉層和腐殖質(zhì)層較厚,說明其所處地區(qū)的溫度相對較低,故乙地最可能生長的植被是草原或草甸,C正確,ABD錯誤。故選C。
楓樹、懸鈴木和銀杏等樹種觀賞性強,多個景區(qū)的景觀道路秋冬季節(jié)實行“落葉不掃”。銀杏最早出現(xiàn)于古生代石炭紀,與其同屬銀杏科的植物多在第四紀冰期中滅絕,而銀杏留存至今,因此被科學家稱為“古生物活化石”。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21.楓樹、懸鈴木和銀杏等“落葉不掃”的樹木屬于( )
A.熱帶雨林 B.常綠闊葉林 C.落葉闊葉林 D.亞寒帶針葉林
22.“落葉不掃”的主要意義有( )
①減少勞動投入②增加土壤肥力③提升觀賞價值④增加土壤礦物質(zh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銀杏樹種被稱為“古生物活化石”,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壽命極長,生長速度緩慢 B.生長繁殖適應地理環(huán)境的演變
C.分布廣泛,曾經(jīng)遍布全球 D.銀杏發(fā)展至今無形態(tài)特征的改變
【答案】21.C 22.A 23.B
【解析】21.熱帶雨林分布在熱帶地區(qū),并不會落葉,A錯誤;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我國最北端的寒溫帶地區(qū),且楓樹、懸鈴木、銀杏并不屬于針葉林,D錯誤;常綠闊葉林全年常綠,春季生長新葉時老葉才落下,不是秋冬落葉,B錯誤;楓樹、懸鈴木和銀杏屬于落葉闊葉林,在秋冬季節(jié)性落葉,C正確。故選C。
22. “落葉不掃”可以減少景區(qū)落葉季節(jié)集中的勞動投入,減輕環(huán)保負擔,①正確;飄落的枯葉回歸土壤,分解后可增加土壤有機質(zhì),提升土壤肥力,②正確;飄落的樹葉有各種顏色,覆蓋在景區(qū)道路上,增加秋季氛圍,形成新的景觀大道,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③正確;礦物質(zhì)主要是成土母質(zhì)轉(zhuǎn)變而來,落葉無法增加,④錯誤。①②③正確,A正確,BCD錯誤。故選A。
23. “古生物活化石”是說最早銀杏樹種出現(xiàn)于石炭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而不是說個體的壽命長,A錯誤;“古生物活化石”強調(diào)的是存在時間長,而不是分布范圍廣,C錯;石炭紀屬于古生代時期,演化到今天經(jīng)歷的約3億年的漫長歲月,地球環(huán)境變化極大,只有生長繁殖適應地理環(huán)境的演變才能躲過多次環(huán)境變遷沒有滅絕,為適應環(huán)境形態(tài)特征也發(fā)生了極大變化,B正確,D錯誤。故選B。
如圖是我四主要氣泉災害分布圖。據(jù)北完成下列小題。
24.華南地區(qū)緯度較低,但也會受到低溫凍害的影響,主要的原因是( )
①春季多風沙②梅雨提前③農(nóng)事活動較早④冷空氣勢力強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為減輕圖中各種自然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
A.修筑水庫和分洪工程 B.禁止在災害多發(fā)區(qū)居住
C.建立災情監(jiān)測預報系統(tǒng) D.建立健全保險救災體系
【答案】24.D 25.B
【解析】24.我國華北地區(qū)春季多風沙,華南并沒有,①錯誤;春季,亞洲高壓仍然強大,經(jīng)常有較強冷空氣南下至我國華南地區(qū),給華南地區(qū)帶來低溫凍害,④正確;農(nóng)事活動較早,播種期植物萌發(fā)易受低溫影響造成凍害,③正確;通常梅雨出現(xiàn)于春未夏初,梅雨提前說明夏季風勢力較強,華南地區(qū)不會出現(xiàn)低溫凍害,②錯誤。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5.修筑水庫和分洪工程,可以有效防治洪澇和干旱,可以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A不符合題意;圖中自然災害在我國分布廣泛,許多人口密集地區(qū)自然災害尤為頻發(fā),因此禁止在災害多發(fā)區(qū)居住不現(xiàn)實,B符合題意。建立災情監(jiān)測預報系統(tǒng)、建立健全保險救災體系,可以有效地減輕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第Ⅱ卷
二、綜合題:本題共4小題,共50分。
2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2分)
霍爾木茲海峽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魻柲酒澓{海水運動受密度流的影響,海峽兩側(cè)海水的鹽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異,從而導致海水流動。波斯灣水體更新緩慢,且波斯灣表層和深層之間海水交換不暢。下圖示意霍爾木茲海峽兩側(cè)夏季某月表層海水平均等溫線分布。波斯灣地區(qū)常年風力小。
(1)據(jù)圖推測夏季霍爾木茲海峽表層海水運動方向,并說明理由。(4分)
(2)簡述波斯灣水體更新緩慢且表層和深層之間海水交換不暢的原因。(8分)
【答案】(1)表層海水自阿曼灣流向波斯灣。
理由:波斯灣水溫更高,蒸發(fā)旺盛,海水鹽度高、密度大,水位較低,阿曼灣海水從表層流入波斯灣。(4分)
(2)水體更新緩慢:①波斯灣海域較封閉,與外界交換困難;②周邊氣候干燥,降水少,陸上徑流匯入少;
表層和深層之間海水交換不暢:表層海水溫度高,密度小,難以與深層密度高的海水進行交換;風速小,海水擾動少。(8分)
【解析】(1)根據(jù)材料“霍爾木茲海峽海水運動受密度流的影響,海峽兩側(cè)海水的鹽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異,從而導致海水流動”可知,霍爾木茲海峽海水的流動受海水密度的影響,結(jié)合所學知識,影響海水密度的因素有鹽度、壓力、溫度、大河入海口的泥沙等,讀圖可知,夏季波斯灣表層海水較阿曼灣表層海水溫度高,因此波斯灣海水蒸發(fā)旺盛,海水鹽度較高,密度大,水位較低,阿曼灣海水從表層流入波斯灣進行補充。因此表層海水自阿曼灣流向波斯灣,深層海水由波斯灣流向阿曼灣。
(2)海水更新緩慢的原因可以從海域形態(tài)、海水運動、陸上徑流等方面分析。水體更新緩慢:據(jù)圖示信息可知波斯灣海域較封閉,與外界海水交換較少,交換困難,影響水體更新;波斯灣周邊大部分屬于熱帶沙漠氣候,氣候炎熱干燥,降水少,陸上徑流匯入少。表層和深層之間海水交換不暢:波斯灣地處副熱帶海區(qū),降水少,光照充足,表層海水溫度高,密度小,難以與深層密度高的海水進行交換;根據(jù)材料“波斯灣地區(qū)常年風力小”,風速小,海水擾動少,影響了表層和深層之間海水交換。
27.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博斯騰湖古稱“西海”,位于天山南坡焉耆盆地的東南部,博湖縣城東14千米,是中國最大的內(nèi)陸淡水湖。大湖水域遼闊,煙波浩淼,天水一色,被譽為沙漠瀚海中的一顆明珠。湖區(qū)水位季節(jié)變化很大,湖區(qū)內(nèi)湖陸風現(xiàn)象較顯著(湖陸風是在較大水域和陸地之間形成的以24小時為周期的地方性天氣現(xiàn)象)。下圖示意博斯騰湖區(qū)域。
(1)分析周邊山脈的山谷風對城鎮(zhèn)地區(qū)湖陸風的影響. (4分)
(2)指出在湖邊大規(guī)模興建城市對湖陸風的影響,并說明理由。(6分)
(3)分析圖示地區(qū)湖陸風在冬季不顯著的原因。(6分)
【答案】(1)周邊山脈白天吹谷風,風向與湖風一致,使白天湖風增強;夜晚吹山風,風向與陸風疊加,使夜晚的陸風增強。(4分)
(2)使湖風加強,陸風減弱。由于城市的熱島效應,白天增大了湖陸之間的溫差,使湖風加強;
晚上減弱了湖陸之間的溫差,使陸風減弱。(6分)
(3)冬季博斯騰湖水量最小,湖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最??;冬季湖面結(jié)冰,湖陸溫差??;冬季太陽高度角小,晝長短,湖區(qū)獲得的熱量少,湖陸溫差小;靠近冬季風源地,冬季風強勁,湖陸風不顯著。(6分)
【解析】(1)結(jié)合所學知,由于白天山坡升溫快,山谷升溫較慢,風從山谷吹向山坡;白天陸地升溫快,湖泊升溫較慢,風從湖泊吹向陸地,兩者的風向一致,使白天湖風增強;由于夜晚山坡降溫快,山谷降溫較慢,風從山坡吹向山谷;夜晚陸地降溫快,湖泊降溫較慢,風從陸地吹向湖泊,兩者的風向一致,使夜晚的陸風增強。
(2)在湖邊大規(guī)模興建城市會使得熱島效應加強,由于城市的熱島效應,白天陸地的溫度會更高,增大了湖陸之間的溫差,使湖風加強; 由于熱島效應,晚上陸地降溫不會太快,使湖陸之間的溫差減小,使陸風減弱。
(3)博斯騰湖的補給主要來源于高山冰川融水及夏季大氣降水,冬季時,補給來源少,博斯騰湖水量最小,此時湖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最??;冬季湖面結(jié)冰,湖區(qū)的氣溫較低,湖陸溫差小;冬季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該地的高度角小,且晝短夜,晝長短,使湖區(qū)獲得的熱量少,湖陸溫差小;該地位于西北地區(qū),靠近冬季風源地,冬季風強勁,受冬季風影響,湖陸風不顯著。
2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沙丘是沙漠中由風沙堆積而成的地貌,形態(tài)與風向密切相關,以新月形沙丘最為常見。當風沙流通過灌叢植物時,大量沙粒會堆積在植物根部附近,形成一種特殊的沙丘形態(tài)——灌叢沙堆。我國巴丹吉林沙漠分布有大量的沙丘,在沙漠東南緣分布著大量的白刺灌叢沙堆。該沙漠東南部某新月形沙丘海拔約1245米,相對高度約35米,下圖為該新月形沙丘該示意圖。
(1)在矩形框中繪制該新月形沙丘的等高線示意圖。(提示:繪制3條等高線)(4分)
(2)描述新月形沙丘的形態(tài)特點。(4分)
(3)推測灌叢沙堆分布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4分)
【答案】(1)如下圖:
(4分)
(2)(新月形沙丘)迎風坡的坡形微凸而平緩,背風坡的坡形下凹而較陡;兩側(cè)有近似對稱的兩個尖角(新月形沙丘的兩翼),尖角(兩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風向。(4分)
(3)(灌叢沙丘的分布區(qū)域)地形較為平坦;氣候比較干燥;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長著少量的綠色植物(灌木叢)。(4分)
【解析】(1)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沙丘的緩坡一側(cè)為來風方向,等高線較為稀疏;陡坡一側(cè)為背風方向,等高線較為密集;根據(jù)材料可知,該沙丘海拔最高處為1245米,相對高度約為35米,說明該沙丘等高距應設置為10米,且應該畫三條等高線,從低到高分別為:1220、1230、1240米;同時應根據(jù)圖中該地區(qū)盛行西北風畫出指向西北的指向標,如下圖所示:
(2)沙丘的形態(tài)與風向密切相關。 新月形沙丘是形態(tài)最簡單、分布最廣泛的風沙地貌類型,一般發(fā)育在單一風向且沙源較少的無植被環(huán)境。新月形沙丘受風沙作用,其迎風坡坡形微凸而平緩,背風坡坡形下凹、坡度較陡;由于風沙受到沙丘形狀的影響,沙粒向兩側(cè)運動,有近似對稱的兩個尖角,稱為新月形沙丘的兩翼;由于沙粒不斷受風力作用向兩翼延伸的方向運動,故兩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風向。
(3)灌叢沙丘是灌叢阻擋了風沙,是砂粒不斷在灌叢處堆積形成的,而平坦的地形有利于沙粒向灌叢分布區(qū)域集中和堆積;沙丘作為一種風積地貌,其一般容易發(fā)育在氣候干燥的沙漠地區(qū);由于此處位于干燥的沙漠地區(qū),但是有少量灌叢生長發(fā)育,說明該地區(qū)應存在有一定的水源,能夠保障灌叢的生長;而形成灌叢沙丘的另一重要條件是該地區(qū)有少量灌木叢等綠色植被,才能夠阻擋風沙并形成灌叢沙丘。
29.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毛烏素沙地位于陜西和內(nèi)蒙古之間,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經(jīng)數(shù)十年治理,毛烏素沙地風沙活動驟減。沙柳是當?shù)刂饕闹紊持参?,研究發(fā)現(xiàn),隨沙柳的生長,沙地土壤發(fā)生明顯的改善。圖1示意毛烏素沙地土壤顆粒組成隨沙柳生長年限的變化。圖2示意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環(huán))。
(1)要對比沙柳生長前后土壤的變化,科研人員需先在野外進行實地觀察,然后取樣本回實驗室作進一步分析。請指出在野外觀察時需記錄的土壤特征要素。(3分)
(2)據(jù)圖1概括沙地土壤顆粒組成隨沙柳生長年限的變化特征。(3分)
(3)從生物循環(huán)角度說明沙柳生長對土壤表層營養(yǎng)元素的富集過程。(4分)
【答案】(1)土壤顏色、土壤質(zhì)地、土壤剖面構造。(3分)
(2)粗砂含量減少;中砂含量減少;細砂含量增加。(3分)
(3)沙柳選擇性吸收分散在成土母質(zhì)、水和大氣中的營養(yǎng)元素,儲存在體內(nèi),隨著殘體的分解,營養(yǎng)元素釋放到土壤表層。(4分)
【解析】(1)結(jié)合所學知識,在野外可以直接觀察土壤的顏色,對土壤顆粒質(zhì)量百分比的變化分析需要對土壤質(zhì)地進行分析觀測,另外還需要對土壤剖面構造進行觀測記錄,以詳細分析土壤結(jié)構。
(2)據(jù)圖示信息可知,粗砂和中砂質(zhì)量百分比不斷下降,說明粗砂、中砂含量減少;而細砂質(zhì)量百分比不斷上升,說明細砂含量增加。
(3)結(jié)合所學知識,沙柳從外界環(huán)境中吸收營養(yǎng)元素,來源分別是分散在其周圍的成土母質(zhì)、水和大氣,把這些營養(yǎng)元素儲存在體內(nèi),隨著沙柳的生長凋落,殘體的分解,營養(yǎng)元素釋放到土壤表層,使土壤肥力不斷提高。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高一(上)期末模擬(北京專用)地理試卷(解析版),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本試卷分第Ⅰ卷兩部分,測試范圍,難度系數(shù)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01(新高考通用)地理試卷(解析版),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本試卷分第Ⅰ卷兩部分,測試范圍,難度系數(shù),形成“蘑菇沙漠”的主導作用是,“風洞”所屬地貌類型為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模擬考試地理(新高考通用,人教版(2019)第1_3章)01試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新高考通用人教版2019第1_3章01全解全析新高考通用docx、新高考通用人教版2019第1_3章01考試版A4測試范圍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13章新高考通用docx、新高考通用人教版2019第1_3章01考試版A3測試范圍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13章新高考通用docx、新高考通用人教版2019第1_3章01答題卡A4版新高考通用docx、新高考通用人教版2019第1_3章01答題卡A4版新高考通用pdf、新高考通用人教版2019第1_3章01參考答案新高考通用docx等6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6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