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淺閱讀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瀏覽式、娛樂式的閱讀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新媒體的發(fā)展和信息量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是其產(chǎn)生的背景,閱讀介質從以往的紙質為主轉變到電子與紙質并存,讀者也由以前在閱讀過程中的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訁⑴c。閱讀內容主要是手機微信、短信和網(wǎng)絡新聞、小說、圖片等。
(摘編自網(wǎng)絡)
材料二:
當然,課外不讀書,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們是想讀書的,只是沒有時間,這一點在此次調查中得到驗證。81.44%的受訪者認為,他們之所以課外閱讀少,主要是因為功課多,很少有時間和心情讀書。也有54.64%的學生認為即便要讀書,也只讀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結果的。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從中看到了問題。他擔心長此下去,這部分學生會患上“長文章畏懼綜合征”,他們不敢讀大部頭的作品,喜歡馬上看完又助長了閱讀的浮躁之心。與之相對應的是淺閱讀也在成為中學生閱讀的主流。一些所謂的青春小說,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而梁教授所稱的那些蘊含深刻思想的讀本,卻被他們拋在一邊,為什么非要讀而有所收獲呢?這是當代的上海中學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編自離亮《調查:中學生閱讀呈“淺閱讀”趨勢》)
材料三:
此外,大學生平均每天上網(wǎng)時間是3.27小時,而每天花費在紙質閱讀上的時間卻只有1.58小時,這表明大學生普遍上網(wǎng)時間長,讀書時間少。即便如此,將上網(wǎng)時間全部用于閱讀的學生也僅占3.69%,大部分學生上網(wǎng)還是以看視頻、聊天、打游戲為主。
是什么影響著大學生的閱讀?調查顯示,在諸多原因中,學校竟成了影響閱讀的最主要原因。調查中有39.26%的學生抱怨學校課程安排太滿,沒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進行閱讀。29.86%的同學認為學校圖書館沒有很好地發(fā)揮作用。網(wǎng)絡媒體的沖擊、缺乏教師引導和圖書價格偏高等成為相對次要的原因。僅有8.72%的學生認為社會上“讀書無用”等觀點的影響導致學校缺乏讀書氛圍。
其實閱讀危機應該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如今令人憂慮的不僅僅是“閱讀危機”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機、精神危機。而且,這種危機并非大學生單方面造成的,單單問責大學生是無法真正觸及到危機根源的,它需要整個社會的正視與療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會情緒中,對金錢的媚俗、對速成的向往已遠遠超出了對知識的渴望、對學問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挾,作為理應引導社會價值的大學精英亦無法全身而退。整個社會缺乏閱讀文化,這才是閱讀缺乏癥的病因。
(摘編自2014年9月《中國教育報》)
材料四:
隨著社交網(wǎng)絡的興起,以社交媒體為主的淺閱讀已經(jīng)成為很多讀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顯示,51%的受訪者每天會用超過1個小時的時間閱讀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過電子設備看新聞等),而每天讀紙質書超過1個小時的受訪者僅占36%。數(shù)據(jù)還顯示:“睡前”“節(jié)假日”“工作休息時”以及“上下班、上下學或出差途中”仍是讀者主要的閱讀時間,在閱讀時間的選擇上越來越碎片化,人們無暇體會深閱讀帶給人類心靈的滋養(yǎng)。靜水流深,現(xiàn)在我們有理由擔心,閱讀之淺,或許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涸轍之鮒,會讓我們當下的文化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摘編自劉瑾《亞馬遜中國2015全民閱讀調查報告》)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淺閱讀的讀者對閱讀內容基本不需要思考,被動接受閱讀信息就能獲得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
B.課外不讀書,可能并非中學生的本意,因為學業(yè)壓力,想閱讀的他們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進行課外閱讀。
C.閱讀的浮躁之心使得淺閱讀成為中學生閱讀的主流,中學生不敢閱讀大部頭的作品,而選擇閱讀青春小說。
D.社交網(wǎng)絡的興起,讓讀者每天花更多時間閱讀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并使其在閱讀時間的選擇上越來越碎片化。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新媒體的發(fā)展和信息量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是淺閱讀產(chǎn)生的背景,它帶給讀者的閱讀快感是深閱讀無法比擬的。
B.當代中學生認為,閱讀并非一定要有所收獲,所以,那些蘊含深刻思想的讀本被他們拋在了一邊。
C.作為理應引導社會價值的大學精英的閱讀危機,引發(fā)了社會人文危機、精神危機,這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正視。
D.熱衷于碎片化閱讀,無暇進行深閱讀,可能會讓我們成為涸轍之鮒,會讓我們的文化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根據(jù)調查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一項調查中,占一半以上的中學生偏向選擇閱讀短文章。這些學生有可能會患上“長文章畏懼綜合征”。
B.調查顯示,大部分大學生每天看視頻、聊天、打游戲等的上網(wǎng)時間,遠遠大于他們每天花在紙質閱讀上的時間。
C.調查顯示,超過三成的大學生認為學校課程安排太滿,沒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這是影響閱讀的主要原因之一。
D.調查發(fā)現(xiàn),僅有8.72%的學生認為社會上“讀書無用”等觀點影響校園閱讀。這說明大學生閱讀缺乏癥主因不在社會。
4.下面是某高一學生讀完以上四則材料后所畫的思維導圖(即文章思路),請你幫忙補上空缺部分。
5.有十本書被網(wǎng)友列為“死活讀不下去前十名排行榜”,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及《百年孤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瓦爾登湖》等都榜上有名。請根據(jù)上述幾則材料,說說網(wǎng)友對這些大部頭作品讀不下去的可能原因。
【答案】1.B 2.D 3.D
4.①淺閱讀的定義;②專業(yè)人士的擔憂;③閱讀危機背后的社會原因;④對淺閱讀社會化的反思(或:淺閱讀的弊端)。
5.①在新媒體的發(fā)展和信息量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的背景下,選擇更具娛樂性、帶來短暫視覺快感的淺閱讀;②由于學業(yè)、工作壓力,缺少閱讀大部頭作品的時間和心情;③認為閱讀不一定要有所收獲,不一定要閱讀蘊含深刻思想的作品;④社會浮躁情緒影響,對金錢的媚俗、對速成的向往,對知識、學問的輕視;⑤社交網(wǎng)絡的興起,以社交媒體為主的淺閱讀已經(jīng)成為很多讀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時間更碎片化。
【解析】
【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被動接受”錯,材料一原文是“讀者也由以前在閱讀過程中的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訁⑴c”。
C.“閱讀的浮躁之心使得淺閱讀成為中學生閱讀的主流”錯。材料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從中看到了問題。他擔心長此下去,這部分學生會患上‘長文章畏懼綜合征’,他們不敢讀大部頭的作品,喜歡馬上看完又助長了閱讀的浮躁之心”,可見助長“浮躁之心”是專家的擔憂;“淺閱讀也在成為中學生閱讀的主流”,材料二“與之相對應的是淺閱讀也在成為中學生閱讀的主流”,是“在成為”。
D.“社交網(wǎng)絡的興起,讓讀者……并使其……”錯,材料四“隨著社交網(wǎng)絡的興起……報告顯示,51%的受訪者每天會用超過1個小時的時間閱讀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數(shù)據(jù)還顯示……在閱讀時間的選擇上越來越碎片化”,前后沒有“讓”“并使其”這樣的邏輯關系。
故選B。
【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A.“它帶給讀者的閱讀快感是深閱讀無法比擬的”,于文無據(jù)。原文“淺閱讀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瀏覽式、娛樂式的閱讀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沒有跟深閱讀進行比較。
B.“當代中學生”錯,原文是“當代的上海中學生”,選項擴大了范圍。
C.“大學精英的閱讀危機,引發(fā)了社會人文危機、精神危機”錯,原文是“令人憂慮的不僅僅是‘閱讀危機’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機、精神危機”,“整個社會缺乏閱讀文化,這才是閱讀缺乏癥的病因”。
故選D。
【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D.“大學生閱讀缺乏癥主因不在社會”錯。原文是“學校竟成了影響閱讀的最主要原因”,“整個社會缺乏閱讀文化,這才是閱讀缺乏癥的病因”。
故選D。
【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圖表信息,概括相關內容的能力。
①材料一在闡述淺閱讀產(chǎn)生的背景之前說的是“淺閱讀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瀏覽式、娛樂式的閱讀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暫的視覺快感和心理愉悅”,這是淺閱讀的定義;
②材料二第一段是中學生閱讀現(xiàn)狀調查,第二段開頭寫“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從中看到了問題。他擔心長此下去……”,可概括為:專業(yè)人士的擔憂;
③材料三第二段談的是影響大學生閱讀的因素,第三段說的是“這種危機并非大學生單方面造成的……它需要整個社會的正視與療救”“整個社會缺乏閱讀文化,這才是閱讀缺乏癥的病因”,可概括為:閱讀危機背后的社會原因;
④材料四大眾閱讀的現(xiàn)狀調查后面說的是“靜水流深,現(xiàn)在我們有理由擔心,閱讀之淺,或許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涸轍之鮒,會讓我們當下的文化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可概括為:對淺閱讀社會化的反思(或:淺閱讀的弊端)。
【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介紹了淺閱讀產(chǎn)生的背景及對閱讀方式、內容的影響,“新媒體的發(fā)展和信息量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是其產(chǎn)生的背景,閱讀介質從以往的紙質為主轉變到電子與紙質并存”“閱讀內容主要是手機微信、短信和網(wǎng)絡新聞、小說、圖片等”,在新媒體的發(fā)展和信息量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的背景下,選擇更具娛樂性、帶來短暫視覺快感的淺閱讀;
②材料二中調查課外不讀書的原因時發(fā)現(xiàn),“主要是因為功課多,很少有時間和心情讀書”,可見由于學業(yè)、工作壓力,缺少閱讀大部頭作品的時間和心情;
③材料二“梁教授所稱的那些蘊含深刻思想的讀本,卻被他們拋在一邊,為為什么非要讀而有所收獲呢?這是當代的上海中學生所不能理解的”,認為閱讀不一定要有所收獲,不一定要閱讀蘊含深刻思想的作品;
④材料三“要知道,在浮躁的社會情緒中,對金錢的媚俗、對速成的向往已遠遠超出了對知識的渴望、對學問的崇拜”,社會浮躁情緒影響,對金錢的媚俗、對速成的向往,對知識、學問的輕視;
⑤材料四“隨著社交網(wǎng)絡的興起,以社交媒體為主的淺閱讀已經(jīng)成為很多讀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閱讀時間的選擇上越來越碎片化”,社交網(wǎng)絡的興起,以社交媒體為主的淺閱讀已經(jīng)成為很多讀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時間更碎片化。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2小題,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半棵樹
牛漢
真的,我看見過半棵樹
在一個荒涼的山丘上
像一個人
為了避開迎面的風暴
側著身子挺立著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電
從樹尖到樹根
齊楂楂劈掉了半邊
春天來到的時候
半棵樹仍然直直地挺立著
長滿了青青的枝葉
半棵樹
還是一整棵樹那樣高
還是一整棵那樣偉岸
人們說
雷電還要來劈它
因為它還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電從遠遠的天邊就盯住了它
1972年,咸寧
6.下列對《半棵樹》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篇首扣題,“荒涼的山丘”,渲染了一種壓抑沉悶的氣氛,用簡筆勾勒出半棵樹的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表達了作者對“半棵樹”的憐憫與同情,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
B.第二小節(jié)敘述半棵樹的命運遭際,既交代了他對抗風暴的斗爭策略,也交代了它被摧殘至半棵的原因,突出地表現(xiàn)半棵樹的倔強和外在惡勢力的兇殘。
C.第三小節(jié)三句詩組成了一個特寫鏡頭,刻畫出半棵樹在春天來臨時戰(zhàn)斗的姿態(tài)與飽滿自信的形象,贊美了它的堅韌與頑強。
D.全詩運用托物言志手法,“半棵樹”這一核心意象表現(xiàn)了半棵樹堅韌的斗志與頑強的生命力,象征著秉守正道、維護尊嚴的知識分子的不屈的抗爭精神和韌性的戰(zhàn)斗傳統(tǒng)。
7.下列對《半棵樹》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以“半棵樹”為題,給讀者一種殘缺感,一種與通常生活經(jīng)驗中作為完整形象的“一棵樹”相背離的陌生感,一種視覺的沖擊力,同時給讀者留下懸念。
B.第四小節(jié)中作者把半棵樹與一整棵樹的對比,進一步凸現(xiàn)其崇高而偉岸的精神風采,以白描的方式升華了半棵樹的人格魅力。
C.第五小節(jié)中作者用一“盯”字,用比擬手法活畫出迫害者的狡黠與陰險,真實地反映出處在一個高壓恐怖的時代之中的抗爭者對自己逼仄艱難的處境和抗爭脆弱的清醒認識。
D.這首詩歌的語言富有張力,作者用“真的”,意在突出虛擬形象的真實感,用“仍然”這個副詞強調半棵樹的執(zhí)著,用一“滿”字,透露半棵樹樂觀、昂揚的精神。
【答案】6.A 7.B
【解析】
【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
A.“表達同情與憐憫”“奠定全詩的情感基調”錯誤。由原文“為了避開迎面的風暴,側著身子挺立著”可知,詩中并沒有表達對“半棵樹”的憐憫與同情,而是表達了對在厄運面前堅強不屈的人的敬仰與贊美之情,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敬仰與贊美。
故選A。
【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作品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B.“白描的方式”錯誤,應為“議論”?!斑€是一整棵樹那樣高,還是一整棵那樣偉岸”是議論性的句子,表達對半棵樹的贊美之情。
故選B。
二、古代詩文閱讀(41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
材料二:
圣人之道,有趨其名而好之者,有安其實而樂之者。韓愈之于圣人之道蓋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樂其實何者?其為論甚高,其待孔子、孟軻甚尊,而拒楊、墨、佛、老甚嚴。此其用力,亦不可謂不至也。然其論至于理而不精,支離蕩佚,往往自叛其說而不知。
昔者宰我、子貢、有若更稱其師,以為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之盛,雖堯舜之賢,亦所不及。其尊道好學,亦已至矣。然而君子不以為貴,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之污而已矣。若夫顏淵豈亦云爾哉!蓋亦曰“夫子循循焉善誘人”。由此觀之,圣人之道,果不在于張而大之也。
(節(jié)選自蘇軾《韓愈論》)
8.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韓愈之于A圣人之道B蓋亦知C好其名矣D而未能樂E其實F何者
9.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巫主要以祝禱、占卜等為業(yè),也為人治病。
B.乃,竟然,與《桃花源記》中“乃不知有漢”的“乃”意思相同。
C.樂,熱愛,與《醉翁亭記》中“山水之樂”的“樂”意思相同。
D.堯舜,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后期的部落聯(lián)盟領袖,都是賢明君主。
10.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愈通過“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的對比,強調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
B.材料一使用的句式變化多樣,語氣也有所不同,如“其可怪也歟!”是質疑的語氣。
C.蘇軾認為韓愈對儒家學說極為推崇,研究學術也極盡心,但他的言論有思想?yún)s不精深。
D.蘇軾認為對待“圣人之道”,應像顏淵那樣“安其實而樂之”,即心契于學說的實質。
1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②由此觀之,圣人之道,果不在于張而大之也。
12.蘇軾曾評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潮州韓文公廟碑》),而在材料二中蘇軾卻批評他“未能樂其實者”,這是否矛盾?請結合材料二加以分析。
【答案】8.BDF 9.C 10.B
11.①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超過學生,領會道理有早有晚,學術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②由此看來,圣人的學說,果真不在于如何張揚夸大。
12.不矛盾。①“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強調的是韓愈在儒學復興上的貢獻;而“未能樂其實者”強調韓愈自身的理論有思想?yún)s不精純。②二者強調的側重不同,不但不矛盾,反而更全面客觀評價了韓愈在儒學方面的成就。
【解析】
【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
句意:韓愈對于圣人的學說,大概也只知道喜歡它的名聲,卻未能做到熱愛它的實質。為什么呢?
“蓋”多用在句首,表推測語氣,所以應在其前面B處斷開。
“矣”為句末語氣詞,所以應在其后面D處斷開。
“何者”是一個表疑問的句子,獨立成句,故應在其前面F處斷開。
故選BDF。
【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
A.正確。
B.正確。句意: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C.錯誤。意思不同。熱愛/樂趣。句意:有心契于學說的實質而熱愛它的。/欣賞山水的樂趣。
D.正確。
故選C。
【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是質疑的語氣”錯,“其可怪也歟”是帶有諷刺的感嘆語氣。
故選B。
【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賢”,超過;“專攻”,專門學習或研究。
(2)“道”,學說;“果”,果真;“大”,使動用法,使……大,夸大。
【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評價思想觀點的能力。
不矛盾。
①“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韓愈的文章使八代以來的衰敗文風得到振興,他對儒道的宣揚,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強調的是韓愈在儒學復興上的貢獻。而材料二中的“未能樂其實者”指的是“其論至于理而不精,支離蕩佚”,強調的是韓愈自身的理論有思想?yún)s不精純。
②兩者強調的重點不同,所以不能說是矛盾的。同時兩種觀點相互補充,更全面的表現(xiàn)了韓愈的文學成就。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唉?。ü糯膸煟▽W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不知句子(如何)停頓,向老師請教,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Γ。ü糯欠N)跟從老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鴰煆嫩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币虼藢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材料二:
(對于)圣人的學說,有趨慕學說的名聲而喜歡它的,有心契于學說的實質而熱愛它的。韓愈對于圣人的學說,大概也只知道喜歡它的名聲,卻未能做到熱愛它的實質。為什么呢?他提出理論的格調非常高遠,他十分尊敬地對待孔子、孟子(的學說),卻非常嚴厲地抗拒楊朱、墨子、佛教、老子(的學說)。這說明他對圣人學說的心力,也不能說不到極點了。但是他的理論有思想?yún)s不精純,支離破碎,東拉西扯,往往違背了自己的說法卻不知道。
從前宰我、子貢、有若交替稱贊他們的老師(孔子),認為從人類誕生以來沒有像孔子那么偉大的人,即使像堯舜那樣賢明,也趕不上他。他們尊崇(孔子)的學說并熱衷學習(孔子的)學說,也算是到了極點的。但是君子不認為他們可貴,說:宰我、子貢、有若,他們的智慧足夠知道對圣人夸大其辭罷了。至于顏淵,難道也這樣夸大其辭嗎?顏淵(對孔子的評價)說“先生善于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由此看來,圣人的學說,果真不在于如何張揚夸大。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共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破陣子
陸游
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閑心太平。
料峭余寒猶力,廉纖細雨初晴。苔紙閑題溪上句,菱唱遙聞煙外聲。與君同醉醒。
1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人以“空花”“昨夢”喻指過往的虛無,“看破”“放輕”宣示自己告別過去。
B.詞人著屐拄杖、登山穿林,一個遠離塵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隱逸形象躍然紙上。
C.細雨初晴的春日,依然會使人感覺到寒冷,但這并沒有影響詞人的輕松自得。
D.詞人在最后表示,希望遠方友人能與自己同飲共醉,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
14.這首詞是如何表現(xiàn)人閑適心情的?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答案】13.D
14.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現(xiàn)方法;②開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輕塵世浮名;③在描寫登山、穿林等生活場景時,也直白地表達出感受。
【解析】
【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希望遠方友人……表達了真摯的思念之情”錯誤,尾句“與君同醉醒”中的“君”為泛指,并非針對某人的實指,“醉”和“醒”也都是閑居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表現(xiàn),是對“真率飲”的呼應。詞作通篇與遠方友人和真摯思念無關。
故選D。
【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技巧以及體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題干先說明詞作“表現(xiàn)詞人閑適心情”,設問涉及“如何表現(xiàn)”,實際考查的是考生對具體抒情方式的掌握??忌軓恼w和細節(jié)兩方面進行思考。
通觀全詞,以直抒胸臆為主,直接表達詞人閑居中“身閑心太平”的適意之情。具體而言,詞人開篇言說志向,屬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別過去;之后描寫日常生活,在著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達了個人內心情緒。另外,“苔紙題句”的描寫中著一“閑”字,也是閑適心情的直白表達。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12分)
1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歸園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運用對偶和比喻手法表達了作者身在宦海卻心系田園的心情。
(2)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似,荀子在《勸學》中也以“行路”設喻,形象地闡明了積累的重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3)自問自答,有助于抒發(fā)人物的思想情感,引發(fā)讀者思考。這種形式在古詩文中很常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 (2)故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3)其間旦暮聞何物 杜鵑啼血猿哀鳴(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三、語言文字運用(24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A ,但是當他絕望地感覺到自己無法理解這本巨著時,熱忱很快便消退了。①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好好地閱讀一本書造成的。但還不止如此,還有另一個原因:他們認為自己應該能夠讀懂自己所挑選的第一本書,用不著再讀其他相關的著作。
許多偉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關聯(lián), B ,這都是不該忽略的事。②后人的作品總是受到前人的影響。你如果先讀前一位的作品,他可能會幫助你了解后人的作品。閱讀彼此相關的書籍,依照寫作的時間順序來讀,對你了解最后寫的作品有很大幫助。這就是外在輔助閱讀的基本常識與規(guī)則。
③外在輔助閱讀的主要功用在于延伸與一本書相關的內容脈絡。④我們說過文章的脈絡有助于找出共識與主旨,詮釋字義與句子。而比起科學與小說類的書,⑤閱讀歷史與哲學的書時,比較需要閱讀相關書藉。尤其是閱讀哲學書時,因為哲學家互相都是彼此了不起的讀者。在小說與戲劇中,這就比較不重要了。如果真是好作品,可以單獨閱讀。
16.請在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6個字)。
17.文中劃波浪線的語句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16.A.一般人總是抱著熱忱想要閱讀巨著 B.而且在寫作時還有特定的先后順序
17.①去掉“造成的”;②“你”和“如果”互換位置;④“詮釋字義與句子”與“找出共識與主旨”互換位置。
【解析】
【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A處需要理解下句中的“他”是誰,后面畫線句中有“一般人”,由此可知,“他”應指“一般人”;再理解“絕望”,由“無法理解這本巨著”“熱忱很快便消退了”可知要填的是:一般人總是抱著熱忱想要閱讀巨著
B處,由“不只是”可知此處應有“而且”,再理解后面的“這”,由“閱讀彼此相關的書籍,依照寫作的時間順序來讀”等內容可得出“寫作順序”的內容,可填:而且在寫作時還有特定的先后順序。
【1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原因是……造成的”句式雜糅,可刪掉“造成的”。
②關聯(lián)詞與主語位置不當,前后句子主語不一致,“如果”應該方到“你”之后。
④語序不當,“找出共識與主旨,詮釋字義與句”順序不合邏輯,從字句到主旨,應有邏輯順序,“詮釋字義與句子”與“找出共識與主旨”互換位置。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阻攔索表面看起來只是一根鋼絲繩,① 。固定翼艦載機在航空母艦的甲板上降落時,是通過高速著陸在甲板上,同時艦載機的尾鉤需要順勢“抓住”阻攔索,才能順利降落。② ,艦載機就必須快速起飛拉升。阻攔索是由許多小銅絲“擰”在一起的。其最內部是一根由大麻纖維和聚酯材料制成的芯索,而這根芯索外面又有多股“小鋼絲"按規(guī)則扭結成的“大鋼絲”呈螺旋狀層層包圍,并且每股鋼絲之間還有交接的鋼絲,③ 。不僅如此,制作出來的阻攔索必須滿足合適的韌性、高強度等要求,才能夠在瞬間承受100噸以上的拉力,否則是無法真正投入使用的。
18.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19.請簡要概括上面文段的主要內容,不超過30個字。
【答案】18.示例:①然而實際上并不簡單 ②一旦不能成功降落 ③其結構可謂極其復雜。
19.主要介紹了阻攔索的重要作用、復雜結構及制作要求。
【解析】
【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依據(jù)語境,這里應與前文形成轉折關系。而后文寫的是阻攔索的特殊作用、構成等,所以這里應強調阻攔索并不是像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可填:然而實際上并不簡單。
第二空,后文“艦載機就必須快速起飛拉升”說明固定翼艦載機并沒有成功降落,所以可填:一旦不能成功降落。
第三空,依據(jù)語境,這里是對前文結構特點的總結,可填:其結構可謂極其復雜。
【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段內容的能力。
首先,文段的陳述對象是“阻攔索”,第一句總說阻攔索的不簡單,第二、三句是介紹阻攔索的重要作用,第四、五句是介紹阻攔索的復雜結構,第六句是介紹阻攔索的制作要求。所以本段主要介紹了阻攔索的重要作用、復雜結構及制作要求。
四、寫作(60分)
2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有人認為,壓力是負面、有害的,它損害健康和活力,影響表現(xiàn)和效率,阻礙學習和成長,所以我們應該避免給自己壓力。
另一些人認為恰恰相反,壓力是正面、積極的,它有助于健康和活力,利于表現(xiàn)和效率,推動學習和成長,所以我們應該給自己壓力。
我們究竟應該有意識地給自己壓力還是選擇盡可能地遠離壓力?對此你有怎樣的想法?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
材料第一段話提供的方向是要求我們選擇遠離壓力,因為壓力是負面的、有害的;第二段提供的方向是要我們承受壓力,因為壓力利于效率,推動學習和成長。提示語部分則是對于以上內容的總結性說法,并且讓“我們”做選擇題,我們究竟應該有意識地給自己壓力,還是選擇遠離壓力,抑或是兩者兼顧。對此,考生可自由選擇角度進行寫作,但需要知道的是,如果拒絕任何壓力,那人生也將沒有前進的動力,變得“佛系”“躺平”,人人躺平,則社會、國家也將失去發(fā)展的根基。因此,考生的最佳立意方向應是有意識地給自己壓力,或者二者兼顧。
題目對文體雖無顯性規(guī)定,卻有隱形指向,題干中“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一句話,就是在引導學生寫成“論述類”文體,因此作文應該要有明確的觀點并進行相關闡述。
寫作時,可采用遞進式的論證結構,先結合材料提出中心論點,如壓力調節(jié)有度,成就精彩人生。其次立足現(xiàn)實,分析當下社會人們壓力的來源及產(chǎn)生壓力的根源。然后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論證壓力的利弊,考生可以從個人成長、社會發(fā)展等角度切入論證,也可以從正反兩方面辯證分析,使論證更嚴謹全面。接著進一步指出應如何正確對待壓力,如我們應正視壓力,于適當?shù)膲毫χ屑ぐl(fā)自身的潛能與力量,助力個人成功;我們也應學會調節(jié),于恰當?shù)男菹⒅蟹潘勺晕遥B(yǎng)精神力量。最后,聯(lián)系現(xiàn)實再次強調中心論點,勇敢迎接壓力,適時放松自己,行穩(wěn)人生之路。
立意:
(1)選擇壓力,促進成長。
(2)遠離壓力,更好生活。
(3)壓力調節(jié)有度,成就人生贏家。
(4)于壓力增減之間贏得豐富人生。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聯(lián)盟高一(上)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卷(解析版),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應用,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浙江省強基聯(lián)盟高一(上)10月聯(lián)考語文試卷(解析版),共18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浙江省六校聯(lián)盟高一(上)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卷(含答案),共12頁。
注冊成功